Skip to content

《幸福的勇气》 徐学勤解读

《幸福的勇气》| 徐学勤解读

关于作者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与专业哲学(西方古代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一起,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在畅销世界各国的阿德勒心理学新古典巨作《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像阿德勒生前一样,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在国内外针对众多“青年”大力进行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此外,著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作品。

古贺史健:株式会社顾问代表,作家。1973年生于福冈。以书籍的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为专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2014年,获商务书大奖2014审查员特别奖。上一部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在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产生很多困惑,于是再次访问了京都的岸见一郎氏。在长达数十小时的探讨之后,整理出了这部“勇气两部曲”完结篇。

关于本书

本书是实践阿德勒思想、步入幸福生活的“行动指南”。由一名青年和一位哲人进行对话,青年不断发起质疑和挑战,而哲人运用阿德勒思想见招拆招,最终,用严密的思想体系征服了青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寻找幸福的勇气。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从教育问题出发,探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育;

第二部分,回到书的标题,解答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为什么幸福需要勇气。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学勤,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跨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叫《幸福的勇气》。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兴趣、信仰、生活理念都各不相同,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所有人达成共识,唯独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追求幸福。没错,人人都追求幸福,都想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但是,是否真的存在一条适合所有人的“幸福之路”呢?可能有,就像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本《幸福的勇气》,就是试图找到那条适合每个人的“幸福之路”,它是大名鼎鼎的《被讨厌的勇气》的姊妹篇。这两本书的副标题,都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它们是由日本学者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作完成的,采用的是经典的哲学文本形式——对话体。书里,一个青年和一位哲人促膝长谈,层层深入地解剖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人生哲学。

阿德勒是奥地利人,生于1870年,逝世于1937年,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很多人把他看作和弗洛伊德、荣格同等地位的顶级心理学家。而岸见一郎是日本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被讨厌的勇气》咱们听书栏目已经解读过,它的核心观点是,人要学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建立起一套内部自尊体系,学会“课题分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在那本书的结尾,青年满怀欣喜和希望地接受了阿德勒的思想,准备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后来,他辞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进入了一所初中当老师,他想通过教育传播和实践阿德勒的思想,但是,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处处碰壁。阿德勒强调要进行课题分离,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不要妄加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但是,作为教师,对于孩子不守纪律、调皮捣蛋、学习马虎的行为,他没法视而不见,没法不去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他认为,如果按照阿德勒的理念,什么都不去管的话,那么,学生就会“无法无天”,教育就会没法进行。

终于,他在三年后重新踏进了哲人的家门,他要向哲人控诉——阿德勒的思想根本没法应用于现实。于是,他们有了一场新的对话,这场对话的内容就是这本《幸福的勇气》。岸见一郎说,《被讨厌的勇气》是了解阿德勒思想的一幅地图,而《幸福的勇气》则是实践阿德勒思想、步入幸福生活的“行动指南”。

请注意,阿德勒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可不是骗取廉价感动的“心灵鸡汤”,也不是惹人厌烦的“道德说教”,而是以理服人,他的思想是用严密的逻辑推演出来的,一环扣一环,经得起反复地推敲和辩论。实际上,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就是一个辩论和推演的过程,青年不断发起质疑和挑战,而哲人见招拆招,最终,用严密的思想体系征服了青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寻找幸福的勇气。

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不是收获一份转瞬即逝的感动,而是进行了一次思想操练和观念升级。我猜,它很可能也会颠覆你的一些人生观。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介绍这本书,第一部分,从青年遇到的教育难题出发,探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育;第二部分,我们回到书的标题,来解答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为什么幸福需要勇气。

好,第一部分,我们先从青年遇到的教育问题出发。

教育是阿德勒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目睹了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人类的自相残杀,他立志通过教育改革来拯救人类,他甚至认为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再教育。他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动公立学校设立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咨询处,既为孩子和父母实施心理辅导,也为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提供训练场所。 所以,阿德勒其实也是一位教育实践者,他以学校为起点,向世界推广自己的学说。

书里的青年,希望通过学校来传播和实践阿德勒的思想,与阿德勒本人的做法一脉相承,但是,他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阿德勒的理念根本行不通。阿德勒提倡“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青年按照这样的教育方针去行动——学生考试得了满分,他不表扬;学生不做作业或者在课堂上捣乱,他也不批评,结果教室里一片混乱。他最后只能严厉批评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这样才能暂时压制住他们,维持片刻的秩序。

这种“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做法,其实就是开头所说的“课题分离”。阿德勒认为,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有各自的课题,家长和老师不应该干涉孩子的课题,只有在孩子发起求助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才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否则不要去指手画脚。

这种主张显然违背我们的经验和常识,那么,阿德勒为什么提倡这样做呢?这就涉及教育的目的问题,阿德勒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实现“自立”。什么是“自立”?他说,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会对父母万般依赖,而人长大的过程,就是逐渐摆脱依附、实现自立的过程,这很好理解。

你可能会想到,人的自立跟年龄有关,但其实它们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有的孩子年龄不大,但思想成熟,能够早早地自立;而有的成年人,反倒像个不成熟的孩子,无法摆脱对父母或配偶的依赖,这种人在今天被称为“啃老”“巨婴”“妈宝”。

阿德勒认为,教育者(包括父母、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实现自立,帮助的对象也包括成年人。那么,要如何帮助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他认为,尊重是教育的唯一入口。

“尊重”这个词我们经常说,但不一定真的明白它的内涵。书里说,尊重不是要你对别人毕恭毕敬,而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对方具有独特的个性,然后,要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非按照我们心里的标准来要求对方。不能对对方做任何否定或者强迫,而是接受并尊重对方真实的样子,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只有被充分地尊重,才能学会自我接纳,并找到“自立的勇气”。

没错,自立也是需要勇气的。这是因为人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人在童年阶段,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会天然地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源于生理上相对于成年人的劣势,而在长大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禀赋、家庭条件、教育环境、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有的人能逐渐摆脱自卑感,实现自立,而有的人会终生陷在自卑情结里。人只有被尊重,才能逐渐摆脱自卑,找到自立的勇气。

在阿德勒看来,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尊重,这两种行为都不利于孩子实现自立。为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阿德勒对学生所谓“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做了细致分析。

当然,有的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或者危险的行为,可能仅仅是因为无知。比如,他们不知道在课堂上吵闹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学习,在游乐场里推搡可能导致危险,他们并没有主观恶意。对于这些孩子,只需要正确引导即可。但有的孩子是“明知故犯”,这些孩子的心理动机就值得深入研究了,阿德勒把这些明知故犯的孩子的心理动机分为五个阶段,咱们一个个来说。

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也就是想要“求表扬”,面对家长或老师,他们想要扮演“好孩子”,他们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目的是获得表扬。而一旦他们的行为没有被表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意义,因而会很快失去积极性。

第二个阶段是想要“引起关注”。既然得不到表扬,那就通过其他方式来引起关注,反正就是要让老师看到我的与众不同。哪怕是通过做一个“坏孩子”来引起注意也可以,比如上课捣乱、捉弄老师、搞恶作剧、出各种风头,还有的是故意表现得学习能力很差,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

第三个阶段是“权力争斗”,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服从任何人,他们企图通过发起挑战来展开权力斗争。比如,用争吵和谩骂来挑衅父母和老师,他们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的甚至染上了抽烟、偷盗的恶习,无论大人怎么严加训斥,他们就是拒绝改变。

这三个阶段的行为本质,都是希望获得尊重和爱,获得在班级共同体中的特殊地位。如果通过这三种方式,都没有实现愿望的话,他们可能就会转而“寻求憎恶”,也就是进入第四个阶段“复仇”——“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他们会故意做一些让老师讨厌的事,比如跟踪狂行为、自残行为、加入不良团伙、参与犯罪,希望通过伤害或贬损自己,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用这种方式让老师产生厌恶或者愧疚,从而达到复仇的目的。

第五个阶段是“证明无能”。周围的老师、父母都劝他们好好学习,但这时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希望,不想再做任何努力,只希望身边的人什么都不要管,不要再对自己有任何期待,他们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再简单的事也不愿意去做,自暴自弃,他们要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无能。 

阿德勒认为,这五种“问题行为”都源于同一个目的,那就是想要寻求归属感,想要在共同体中获得特殊的地位。好,分析完了学生的心理动机,咱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批评和表扬对这些孩子的自立都没有用?

先说批评。

首先,对那些因无知而犯错的孩子来说,批评显然是不公平的,正所谓“不知者不怪罪”。

其次,对那些明知故犯的孩子来说,批评可能正是他们想要寻求的一种结果,他们就是希望通过被批评,来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在这个共同体中是特别的一个。批评也许正符合他们的心愿,甚至他们就是想看到老师恼羞成怒的样子,他们会因此获得复仇的快感。

再者,作者认为,批评和发怒是一种暴力行为,是一种身体和语言的暴力,这是一种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所以,当孩子遭到训斥的时候,除了会对老师产生一定的恐惧之外,他们会发现训斥自己的这个人其实并不成熟。你想想看,你会从心底里尊重一个用暴力威慑自己的、不成熟的人吗?显然不会。

最后,从根本上来说,批评意味着双方权势和地位的不对等,意味着孩子处在一个从属位置,他们没有被充分尊重,这不利于他们学会自立。再重复一下前面那句话,人只有被充分尊重,才能找到自立的勇气。 

好,不能批评还算比较好理解,那么,表扬总可以吧?毕竟,市面上有那么多提倡正面管教的书,都强调要多表扬孩子,阿德勒为什么说表扬也不行呢?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表扬和批评一样,也意味着一种权力的不对等。阿德勒说,“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放弃高高在上的“法官立场”,不要去随意“裁判”孩子。 

其次,他认为,表扬或者褒奖会带来竞争,竞争当然有它的作用,但是竞争会导致敌对,导致嫉妒和自卑,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用协作代替竞争,要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身处在共同体当中,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友好联系,建立对共同体的归属感。 

阿德勒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就是归属感。那么,要如何才能获得归属感呢?办法就是要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的地位,不要“泯然众人”,不要做“芸芸大众”,而是要成为那个“无可替代的我”,任何时候都确保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位置,这样才会建立起不被动摇的归属感。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要如何才能成为那个“无可替代的我”呢?注意,不是要去追求他人的表扬和赞美,因为那样对你的评判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而是要建立起一套内部自尊系统,也就是要“自立”,要有所谓的“被讨厌的勇气”。当你不再需要通过外部的表扬和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你才算真正实现了自立。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可能已经发现,咱们走过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阿德勒从教育问题出发,说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自立,它的唯一实现途径就是尊重孩子;他分析了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种种动机,得出老师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孩子,因为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尊重,而没有尊重,就没有孩子的真正自立,也就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前面说到,在阿德勒的思想体系里,教育从来都不是只针对孩子。他认为,对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本质上是一种再教育,心理咨询师也是教育者。那么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把教育问题进行升级,从学校课堂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来解答两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为什么幸福需要勇气?

先说第一个,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要构建“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这个概念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也提到过,这本《幸福的勇气》有进一步的阐述。

人类为什么要建立共同体呢?阿德勒的解释很独特,他说,这是因为人类需要分工,分工是人类为了弥补身体劣势而发明出来的生存战略。每个人的禀赋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现代都市,人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有分工和协作。有分工协作,就需要有相互信任,因为你不可能跟自己不信任的人合作。因为有分工、有协作、有信任,人类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共同体,直到今天,人类社会依然是由各种共同体组成,学校、企业、国家、民族都是共同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脱离于所有共同体之外单独生存。

阿德勒强调,共同体感觉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我们只需要把它挖掘出来,而学校正是一个人最初学习“交友”、挖掘共同体感觉的场所。在挖掘共同体感觉的过程中,人学会了尊重和信赖他人,所以,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尊重和信赖学生。

尊重和信赖有什么好处呢?从公的层面说,它是建立共同体的基础;从私的层面说,它是个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重要吗?当然无比重要。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幸福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赖他人,也就没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法获得幸福。

你可能会说,我尊重和信赖别人,但别人不一定尊重和信赖我啊。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到前面所说的“课题分离”,别人怎么想你、怎么对你,这是你无法控制的“他人的课题”,而我们要做好的是自己的课题,那就是,即便不能完全理解对方,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赖。我先于你,交出真心,付出行动,然后才可能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是不确定的,但那不是我的课题,我有“被讨厌的勇气”。你看,这样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闭环。

你可能会问,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这种无条件尊重和信赖他人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呢?阿德勒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爱——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要像信赖自己一样信赖他人。这难吗?毫无疑问,很难。书里说,阿德勒所说的“爱”是一个最严肃、最困难、最考验人勇气的课题,但是,要想理解阿德勒,必须攀上爱的阶梯。

小结一下,要获得幸福,就需要建立共同体感觉;要建立共同体感觉,就需要相互尊重和信赖,而尊重和信赖的基础就是爱。

说到这儿,下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那就是为什么幸福需要勇气?简单来说,就是幸福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幸福,但因为爱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幸福也就需要勇气。书里是这样展开论述的:

哲人问青年,你觉得“爱他人”和“被他人爱”哪个比较容易?青年脱口而出,说,当然是爱他人更容易。有过恋爱经验的人都知道,我们很容易就能对一个人产生爱慕之情,只要我愿意,我能爱任何人。但是,要想获得他人的爱却困难得多,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金钱,才能追求到一个人。所以,“爱他人”是谁都能做到的,而“被他人爱”却极其困难。

哲人说,不,“被他人爱”虽然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呢?他从人的成长经历出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们在一出生的时候,都是过着一种“被爱的生活”,我们被父母亲人包围着,一切都受到很好的照料。等稍微长大一点,我们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会去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摸清父母的性格和脾气,如果有兄弟姐妹,还会去衡量与他们的亲密程度,考虑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我们有时候会选择听父母的话,而有的时候会选择哭闹和对抗,总之,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爱,要成为世界的中心,要让一切都围绕着我转,这就是一种“被爱的生活方式”。

你看,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被爱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需要刻意去学、刻意去练习的,这是人在弱小的时候的一种生存策略。弱小既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武器。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人要学会逐渐摆脱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学会爱他人,实现“自立”。

你发现了吗?爱是自立,是成熟,我们通过爱他人,渐渐变得成熟起来。正因如此,爱非常困难,就像梁静茹的那首歌里唱的,“爱真的需要勇气。”

为什么爱需要勇气呢?你可能知道一个流行词,叫“低欲望社会”,现代都市,离婚率、单身率都在显著提高,很多人宁愿独自生活,也不愿意找个伴侣,不愿意投身到爱当中,缺少爱的欲望和勇气。因为爱需要投入热情和心血,而且,投入之后,还不一定能有回报,甚至反过来还会受到爱的伤害。

在爱的关系里,并非全是快乐,还必须承担很大的责任,会有各种无法预料的困难。你看,在西式婚礼中,牧师会问结婚的双方,“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你都会永远爱他/她、呵护他/她,对他/她不离不弃吗?”双方需要做出郑重的承诺,才能走到一起。

你看,爱如此艰难,即便走到一起,它还会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所以,很多人因为自卑或自私而不敢去爱,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没法承担爱的责任,因而不敢和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他们不敢涉足没有担保的爱。他们总以为爱是“命中注定”的,要等到那个“对的人”,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但实际上,这只是他们逃避自卑感的一种借口。因为在爱的关系里,没有人可以掌控全局,可以保证不受伤害,只有快乐和幸福。

面对对方可能的冷漠或伤害,要怎么办呢?还是得回到“课题分离”。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对方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就是主动去爱。

那要如何克服自卑感呢?作者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接纳“这样的我”,邂逅爱我的人!“若非如此,根本不可能爱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等别人来爱你,你才付出爱的话,那么,你可能永远也等不到。用作者的话说,“谁会爱这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你呢?”

如果你想既保持以自我为中心,又要获得爱,那么,你最多能获得父母的爱,因为大多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并不企求回报。但是,父母的爱同样会对你形成束缚,如果你想要摆脱这种束缚,实现自立,就需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他人。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喜欢一个人过,就想要轻松快乐地活着,并不渴求爱的幸福,这样就能免去爱的责任和麻烦。的确,有很多独身主义者、不婚主义者都是这样想的,但阿德勒不主张这样,他的观点很明确,他认为,“(这样生活)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所以,阿德勒的结论是,爱的勇气,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标题。一个无法爱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想要获得幸福,只有去爱。”

你发现了吗?关于爱、幸福、自立和共同体感觉之间,阿德勒的论证再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唯有爱,才能幸福;唯有爱,才能自立;唯有爱,才能找到在共同体中的归属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提到的不批评、不表扬的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关于爱和自立的教育,是一种挖掘共同体感觉的教育。学校是培养共同体意识的场所,老师和同学通过尊重、信赖和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共同体。

阿德勒为什么如此强调共同体感觉呢?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对战争的反思,他通过反思战争,意识到人类只有建立共同体感觉,才有可能消除互相杀害和自我毁灭的冲动。

所以,阿德勒关注的绝不只是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还有整个人类社会的“大爱”,他关注的是人类共同体的幸福。当然,没有一个个具体的“小我”,也就没有那个庞大的“我们”。一个人愿意去爱人、信赖人,一定是以真诚地爱自己、信赖自己为前提的。如果你不愿意爱人,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还不能彻底地爱自己。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希望你在听完这本书之后,能多一份爱的勇气,因为那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人实现自立,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

2.自立需要勇气,这是因为人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人在童年阶段,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会天然地产生自卑感。

3.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幸福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赖他人,也就没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法获得幸福。

4.一个无法爱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想要获得幸福,只有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