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家庭断舍离》 韩艺恩解读

《家庭断舍离》| 韩艺恩解读

关于作者

山下英子,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整理收拾,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 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等各大媒体报道,令“断舍离”成为2010年日本年度词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热潮。

关于本书

本书是山下英子与母亲三年“家庭战争”的经验总结,推崇断舍离的山下英子,从小就与喜欢囤积物品的母亲关系紧张,通过深入剖析父母囤积物品的原因及亲离、子离的实践,最终让母亲认可断舍离并改进了母女关系,家庭断舍离带来的不仅是居室的清爽,更是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

核心内容

断舍离的奥义,以及我们该如何践行它。

大家好,我是韩艺恩,欢迎每天听本书。

有人说我的家里已经整理出了一堆不要的破烂,但是呢,就是怎么都舍不得扔掉,该怎么办呢?还有人说,我把东西已经整理好了,也丢出去了,但是又被父母给捡回来了。或者家里的小朋友不让丢,这该怎么办呢?到底我们应不应该去干涉父母和孩子的选择呢?家庭整理应该怎样才能一起来做。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就是断舍离的创始人山下英子的新书,叫做《家庭断舍离》。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也将断舍离中最重要的几个方法和概念给大家梳理出来进行介绍。而另一方面,再来着重讲一下如何在家庭里面和父母小朋友一起做断舍离。

有这样一个新闻,日本有一家电视台采访过一位断舍离上瘾了的主妇。为了方便打扫,这位主妇几年之内就把家里的电视台、孩子的写字台、家具、台灯统统都给扔掉了,家里面只剩客厅里的三把椅子。主妇要站着吃饭,丈夫则要蹲在地板上看电视,孩子要趴着玩手机。

整个2016年,有关于生活方式这个词,在网络上是不绝于耳,听的次数特别多。没错,断舍离就是一种有一点特别的生活方式。在很多人心里面,断舍离它可能是个动词,绝大多数人会把它解释为扔东西,其实这是对断舍离的误解。

断舍离的概念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在日本火起来了,而最近这一两年,由于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物质和信息都开始进入过剩的时代,因此重温断舍离的概念,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今天要说的这本《家庭断舍离》是山下英子写于2016年的一本书,在此之前,她围绕断舍离的这个概念已经出了一个系列的书籍了。

山下英子生于日本东京,童年时代,她曾饱受父母关系不和的折磨,少年时又因为人际关系而感到疲惫。在大学时代,她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并修行瑜珈,从瑜珈中的断行、舍行、离行中悟道,并写下了颠覆百万人的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

《断舍离》所有的思想根源基本都来源于《老子》的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现年62岁的山下英子虽然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一位老人了,但她的精神却很好,每天只吃一顿晚餐,少而精。在她的影响下,曾经有一位丈夫过世了十年仍然无法走出悲伤的女士,以断舍离为契机,扔掉了旧物,包括亡夫的假牙,终于走出了阴影,接受了丈夫过世的事实。

从《断舍离》理论实践篇到瑜珈、心灵以及女性和语言篇,一直到这一本《家庭断舍离》,山下英子不断地深挖断舍离运用在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尤其面对都市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现状,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对于生活不同的诉求和理解,更是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我认为这本《家庭断舍离》为我们中国家庭出现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书中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师山下英子和她非常抗拒断舍离的母亲的故事,从而延伸出了两个最重要的整理方法,叫做亲离以及子离。也就是说通过心理和身体上的脱离,从而解决家庭整理中互相假设和踩踏的难题。

听到亲离和子离的概念时,有人可能会说,怎么有一点妻离子散六亲不认的感觉呢?别着急,这里的亲离和子离表面上来看是一种冷峻的形势,但实质上是能够解决现代城市家庭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质是源自于尊重和爱。

我们会发现很多家庭整理的矛盾都是源于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经历和价值观,有的家庭里每个人的界限都是不清楚的,已经组建了的新的家庭,但却在心理上并没有真正地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的人有很多。而有的父母哪怕孩子已经成年了,但还是会牢牢地抓住孩子不肯放手。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来照顾父母的时候,他们又用了父母当年的方法,去对待和干涉父母的自由,希望父母听从自己的指挥,所以矛盾重重。

对我们来说,如何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家庭整理的问题,比如何强迫家人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整理要更重要。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到底什么才是断舍离呢?在书中它是这样解释。断舍离是一种通过收拾自己家里面的破烂,也整理内心的破烂,让人生变得开心快乐的方法。断舍离提倡的是一种为生活做减法的理念,它也叫做不整理的整理法。通过不断审视内省和决断,从而修炼心境、脱离囤物的固执心态。

那么我们为什么到了一个需要断舍离的时代呢?包括现在已经年过花甲的山下英子本人,她还在不断地进行这个理念的传播。中国通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甚至局部地区会有过剩的这样的时期。因此在物欲的泥沼之中,我们需要有一种空杯和清零的心态,需要时常叩问自己的心门,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我们在拥有物质的同时,是否也已经被物质拥有,被它操控了呢?

而说到《家庭断舍离》,我们又该如何在心理层面保持与父母的脱离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年之后,都应该有一个自己完整意义上的家庭系统,但是很多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例如父母的操控、自己的软弱,而导致脱离没有完成。

跳出书外,另一位中国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大多数中国家庭的问题源自于一种巨婴现象。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成熟,而心理年龄却仍然停留在婴儿时期,捆绑在自己父母身上,捆绑在原生家庭的身上,没有办法跳出原生家庭独立进行思考。

因此我们说断舍离第一步不是扔掉物品,而是在头脑里先进行清理。先丢掉一些一直伴随着我们,但却没有被我们察觉的定式思维。很多留存在我们头脑里的定式思维都是父母传给我们的,这种定式思维类似于考上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赚了钱就会快乐,不帮父母做整理就是不孝顺,任由孩子发展,就会乱成一团糟。而这些深植在普通人脑海里的观念,只要稍微地经过思考,就会被发现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这些念头是如何而来的呢?没错,绝大多数这样的念头都是通过常年的教化由父母带给我们的,但很多父母的观念却是道听途说的随大流经验,没有经过个人独立思维的过滤,而被直接当作教材来教育孩子了。这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恶性循环,我们多多少少会受到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有时候看上去我们和父母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但仔细深究,居然我们还是父母的翻版。

例如每天都在催促孩子赶紧赶快的父母,小的时候也肯定是被自己的父母用同样的语气支配命令过。而正确的做法是,意识到这样着急的状态是从自己父母那里遗传而来,同时调整放松心态,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细节,弄清楚自己的节奏以及孩子的生活节奏,才能够从中找到解决方法,破解一方始终在催,而另一方使劲在拖的问题了。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和国度里,与之前我们小的时候由父母主导的那个年代是完全不同的境遇。过去,物质匮乏,获得物质的代价较高,因此物质的价值一度被放大,导致我们现在的心里面总会有一种使用高级物品就会不安心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代人的问题,也并没有什么对错,就像我经常和客户聊天时,只要提到家中的父母是否喜欢囤破烂,以及不舍得使用一些好的东西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客户都会点头如捣蒜一般。所以,时代不同,我们重新去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注定与当年不同了。

当然很多人说断舍离是一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狠一点。为什么就不能放松一些呢?我认为中日文化不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他国文化中没有我们可以汲取和借鉴的方式和内容。断舍离呢,更适合处在漂泊状态中的比较频繁更换居所的人群,越是外在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越需要让我们身边携带的东西尽可能的轻一点、少一点,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轻装上阵,化解旅途的疲劳和乏累。

所以在具体做断舍离之前,先要清理你的头脑,要明确使自己具备独立的思维。时代不同,生活观点也不同,不要被父母的思维模式取代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活是你自己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如果我们想要去实践断舍离,应该从哪里下手呢?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断和舍的动作,最后达到一种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这样的状态。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断舍离的方法和要点,那就是现在和我。

现在,是指要把判断的时间轴放在当下。而我,就是做判断的唯一主体。我现在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是否舒服才重要。而物品本身的价值要排在我的价值的后面,一旦把时间轴缩小到了现在的这个点,就非常容易划定范围,进而明白现状,把我作为主体,才能够让人成为物品的主人,才能从纷扰的混乱无序中解脱出来。如果总是考虑这个东西本身能不能用,有没有用,而忽略了真正使用的人,就以物为出发点了,就不是我了。所以断舍离就是紧紧抓住我和现在这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这时你就能够理性地思考当下,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原则,判断一个物品有没有用的标准是当下的我是否需要它。

另外,在做断舍离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原先做加法的定式思维转变一下,对自己问几个这样的问题。例如,一定要买很多东西才会快乐幸福吗?如果我们试着减少一两样,能够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是不是反而会更轻松?如果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拾保养它,甚至还要为它准备专门的空间。那么如果我们选择不跟它发生关系,把它请出我们的家门,是不是就没有这样一层麻烦了呢?我们就能够节省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把这些精力放在我们真正需要做、想要做的事情上面。

是的,知道很多大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明白的道理如何才能够变成行动呢?这是一条需要不断挑战和克服惯性的修行之路。当然,断舍离并不都是痛苦的,当丢东西丢到一定的时间便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感觉会让你想更多地追求自由畅快轻松的可能性。因此,前人的奇葩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好,这就是我们说的断舍离的第二个原则,转换定式思维。

下面我们来说说具体的做法,如何进行家庭的断舍离呢?第一个步骤,就是一定要先规划好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来做这件事,一定是第一个来想的事。选好时间后,要选定场所,我到底要从哪里开始来进行断舍离呢?可以选一个类别,如果你的时间场所不确定,你就很难进行。规划好之后,我们从用不着的东西开始扔。很简单,只需要丢掉那些怎么看都像是垃圾的东西。比如说别人送给你的,你却不喜欢的礼物,放置了一年以上仍然没有使用过的物品,还有一些根本就没有价值的收藏品,都是可以先丢弃的。

那么第二步,是丢掉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一定要以我现在需不需要来进行考虑。如果你处在不断的纠结和犹豫中,请不要停下来,正视内心的这种纠结,因为每一次纠结都是对过去选择的一种叩问。我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决断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作决定。当你不断地去进行断舍离,去修炼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优柔寡断的这个问题就慢慢地解决了。

第三步,我们要讲到对于非常难以舍弃的东西,要表达感谢,但是有一些物品光表达感谢也是很难丢掉的,因为上面会有一些我们深深内疚的部分。如果你觉得真的对你的物品很抱歉的话,那你也要说一句对不起。不要小看一句对不起,或者谢谢你,这样的形式感其实能够为我们顺利地丢弃一些物品带来很大的助力,不妨一试。

第四个步骤,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一点点不知所措。是的,第四个步骤叫做扔掉你的收纳用品。也就是当你断舍离进入到一定阶段,其实你的物品根本就不需要被各种各样的筐子、架子、瓶子收纳起来,因为你真正需要、喜爱并且能够真正拥有的东西,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那些看上去好像可以为我们制造一些空间的收纳品,反而在占据着空间,只能让我们为囤积更多的物品做好了温床。所以,尽可能大胆地扔掉你的收纳用品吧,这才是真正的整理,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断舍离的概念源于瑜珈修行,我认为它的精华在于一个放字。第一个词叫做放心,放下你的执着心、自恋心,放下你想要去改变扭转别人的思维,从而能够放下手中之物。当然,它也可以延伸出一些例如说我们想要去紧紧抓住的一些关系,但我们从心态上要先学会放下这些东西。如何做到放下呢?第一个就是要先去查验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在心中会有一些想法和念头是出于对别人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例如在讲《家庭断舍离》时,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身为成年人,理所当然有能力也有义务去帮助自己的父母进行断舍离,而这样的一种想法其实就相当于把种子撒在了别人的田地里,然后期待长出果实来。当没有适合的种子按照自己之前的预判去长出来的时候,就会非常愤怒,非常焦虑。所以我们讲,先要放下手中之物的前提是放下执着的心,让父母也好、子女也罢,都能够顺从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决定,而不要带着爱的名义去横加干涉。

第二个放,叫做放手。当头脑意识中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只需要稍微地尝试松开紧握的东西,看看自己的身体反应会不会变得轻松。一旦感觉到稍有愉悦,就要趁势进攻,增加放开的幅度。放手的过程就是放下错误的欲求和清理烦恼的过程,通过由手及心的思考,就会迎来通达的高阶境界。我们都知道,乔布斯家中的客厅里也只有一杯茶、一盏灯、一点音乐和一个可供打坐思考的垫子。

第三个放,叫做放生。我的很多客户都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明明物品还有价值,就这样白白扔掉了岂不是很可惜吗?通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是没有把自己放在自然和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思考。物品如果在你的手中被遗忘,没有发挥任何的价值,不代表它本身无用。而正因为它的价值需要继续发挥,因而需要我们像放生一样,将它放归自然和社会之中,相信它可以去到最需要的地方,继续完成它的使命。这种给予他物自由的行为,就会变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动力,因为你在放手的时候,已经拥有了赐予物品第二次生命的权利了,你不但没有失去它,反而获得了力量。这就是其中的奥妙。

如果你做不到放心、放手和放生,那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作者山下英子是怎么做的。在书中,她提到了关于她自己的亲离。第一次是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第二次是结婚,第三次亲离就是和不愿意断舍离的母亲在心灵上进行脱离。

从小就和母亲关系紧张的山下英子,母女关系真正得到缓和是她第三次亲离,也就是通过家庭断舍离的方式再次进行脱离。这不仅仅是物理性空间性上的一种距离,更多的是心理上真正的独立。

俗话讲,距离产生美。我们会发现经常有一些家庭里面,媳妇和婆婆有很多矛盾,这是千年不变的一个难题,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三个字,分开住。有了一定的距离之后,彼此之间都会互相尊重,给对方空间。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不尊重老人,或者说不关心父母,而是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能够表现出孝顺这样的行为,但深处的好处非常显而易见的。

说完了重要的亲离,我们再来讲讲子离。如果说亲离是作为子女的我们不要过多地干涉父母长辈的生活方式和意愿的话,那么子离呢,则是我们作为父母,也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的方法。

山下英子也曾出于为他好这样的想法,把上大学的儿子的漫画书和杂志都统统扔掉。虽然打着爱的旗号,但其实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够忍受房间里面堆满了书这样的一个现状罢了。而儿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时,山下英子才猛然发现做父母不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这是一道底线。不再过分插手成年子女的生活,就是子离的起点。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观点。我们讲到你的家庭关系包括你与父母、你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断舍离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清理家庭关系,而做到理清你的生活。

断舍离说的是不断通过审视自己的内心,修炼一种心境,脱离囤物的固执心态。而断舍离的第一步则是在头脑里清理丢掉定式思维。具体做到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通过不断地重复断和舍的动作,最后达到一种脱离对物质的执念的状态。

读完这本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虽然很多人在断舍离里面听到的是丢弃、扔弃、切断、阻断这些负面的词语,但其实我们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它却能够让我们提升对自己的认知,重新审视内心,确定与人的距离,能够做到克制而又适度地分离。

当我们清晰地去决断自己的时候,迎接着而来的才是享受我们拥有和物品和平共处的幸福快乐的感觉。围绕着家庭断舍离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亲子关系的问题,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给每一个家庭成员以适当的空间和距离,不过分干涉,不强迫控制,就可以轻松应对了。

《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是因为我们了解了无用的概念,才能够明白无用的用处。其实呢,无用才是最大的有用,学会向无用借力量,因为那里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非常具有哲学意义的一个深刻道理,必须由你亲自行动才能够逐步地体会,希望大家推动学习断舍离,以及家庭断舍离,能够真正明白我们生命中紧紧抓住的人、事、物,都是那么的有限,因此应该更加得珍惜享受当下。

撰稿、讲述:韩艺恩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