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陈章鱼解读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心理治疗领域的教科书。“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探讨人的存在、选择、自由、死亡等问题。“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就是基于这个哲学流派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听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本书和我们普通读者好像没什么关系,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恰恰相反。这本书探讨的内容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因为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在人生中都会面对的四个终极问题,分别是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追其根本,都是对这四种终极问题的反应。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这四个问题。毕业的时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犹豫的时候、亲人离去的时候。但是我们似乎有种心照不宣的念头,那就是:想这些有什么意义?还是想点现实的话题吧。于是,我们往往会逃避这些问题。

而这本书就要把你拉回来,认认真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作者说,逃避没有用,因为这些恐惧就是我们人类处境的一部分。越能直面这些问题,我们就越能保持健康和积极的心理。就好像我们是否容易生病,要看身体的抵抗能力够不够强。

这本书的作者欧文·D.亚隆,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被誉为当代精神病学大师,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这本书里,逐一讨论了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个人生终极问题,吸收了很多哲学家、艺术家和心理治疗师关于这四个问题的洞见,并且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由这四个终极问题衍生出的诸多问题和焦虑。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心理咨询师的一本指南,不过,我想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关注这本书对我们每个普通人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如何来理解和面对这四个终极问题,如何理解自己的焦虑,以及如何在心灵陷入困境时,对自己进行疏导和自救。

现在,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用平和、坦诚的心态,开启一趟向自我深处的探索之旅。我将分四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一一对应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个终极问题,探讨这四个问题的内涵、表现,以及我们要如何应对它们。接下来,就让我们正式走进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终极问题:死亡。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是这个事实通常不会引起很强的焦虑。因为正常情况下,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抽象的事情。真正让我们感到焦虑的,往往是工作、人际关系、衰老等这类比较实际的问题。但是作者指出,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我们的很多焦虑,源头都是对于死亡的焦虑。比如不断追忆过去、想要冻结时间、想要自己被人记得、想要自己一直被爱,这些焦虑其实都是死亡焦虑的变体。

面对死亡焦虑,我们会本能地采取一些防御方式来对抗它。最常用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独特性,一类是终极拯救者。

“独特性”的意思是,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是不会受伤、不会毁灭的。哪怕理性清楚,我们和别人没什么不同,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是相信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那些重大的疾病、意外的死亡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比如很多人刚被告知患了绝症,第一反应总是“不可能”“不可能是我”。人与生俱来就有这种特殊感,而这种特殊感,就成为我们对抗死亡焦虑的盾牌。

这种独特性信念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努力奋斗,收获个人价值,也有效地缓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但是,这种独特性信念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作狂,我们这里说的“工作狂”,是那些强迫自己一直忙碌,造成生活状态失调的人。他们强迫自己不断向前,一旦一段时间自己没有显著的进步,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其实这背后的心理就是一种死亡焦虑。因为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害怕自己安于现状,害怕衰老,害怕在衰老前没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休闲时光让他们感到焦虑,如果时间没有用来进步,他们觉得就是时间的虚度。除了工作狂,还有自恋型人格、拒绝承认失败等表现。这些都是独特性信念的失控造成的问题。

当独特性无法缓解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就会寻求另外一种解决方式,那就是相信存在一位我的终极拯救者。他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可能是某个崇高的目标,也有可能是超自然的神。

这种方式有利有弊,比如儿童往往就把父母视为终极拯救者,无论他们如何冒险,都会被父母所保护,从而无忧无虑地成长。也有些“为了他人而活”的人,会围绕某个重要的人来塑造他的生活。比如在一段情感关系中,一个人过于依赖另一个人,围绕着对方生活,以至于在相处过程中为讨好对方而失去了自我,当这段关系结束时,对他来说,脱离这段关系会格外困难。他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对方的关爱和保护。比起糟糕的关系,他们更害怕失去自认为的那个终极拯救者。

前边我们分别绍了抵御死亡恐惧的两种方式:独特性和终极拯救者。事实上,大部分人会同时运用这两种方式来对抗死亡焦虑。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往往会让人陷入一种左右摇摆的心态: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所以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种孤独感。为了缓解这种孤独感,我们又想找到一位终极拯救者,来获得安慰。可获得安慰之后,我们又会恐惧自己停滞于此,不再进步,于是我们又会发展个性,继续向前迈进。于是,人的一生就在“害怕孤独”和“害怕停滞”这两种恐惧中不断摇摆,循环往复。

在很多青少年身上,这种摇摆体现得格外明显。书中讲了一位十九岁青年的故事,他受够了父母的控制,无法忍受父母的各种规矩,但他的所作所为又似乎是在要求父母管束他,比如大半夜放震耳欲聋的音乐,去马路上飙车。他无数次愤怒地离开家,去朋友家暂住,但却从来没有认真地为自己找一个住处,似乎也没有认真地想过独立。他虽然渴望自由、争取自由,但他又在用行为告诉父母,他还不成熟,不能负责任,父母要照顾他,但得假装成他不要。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减轻自己对死亡的焦虑呢?

首先,我们要转变一下对死亡的观念。让我们开一个脑洞,如果我们真的有机会长生不老,我们会更幸福吗?作者提醒我们,不会。

永恒的生命可能是无聊和难以忍受的。拥有无限的时间,我们就不会珍惜时间。反过来,死亡的观念会提醒我们珍惜人生,把我们拉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增加我们活着的乐趣。很多有濒死体验的人,都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更加珍惜生活。因此,作者认为,我们要控制对死亡的焦虑,但也不要完全消除对死亡的焦虑,因为有它的提醒,我们更能活出真正的生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虽然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那如何控制这种焦虑呢?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有用的公式,叫“死亡焦虑与生活的满足成反比”。我们通常以为,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会更欢迎死亡解脱,但事实上,那些觉得自己好好活过的人,对死亡的态度才更平静。生活越是不满足,死亡焦虑就越强。因此,降低死亡焦虑的最佳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去好好生活。

好,我们聊完了第一个终极话题,也就是如何理解和应对我们的死亡焦虑。接下来,我们来进入第二个终极问题:自由。

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自由是一个积极的概念。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自由是和忧虑、恐惧联系在一起的。

自由为什么会带来忧虑和恐惧呢?因为自由意味着我们可以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且自己对自己负责。所以自由会和另一个词联系起来,那就是“责任”。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是自由的,是自我命运的创造者,随之而来的就是责任。而沉甸甸的责任让我们下意识地想要逃避。所以,人们通过转移责任,或者否认责任,来逃避责任,逃避自由带来的忧虑和恐惧。

还有一种自由带来的烦恼,那就是“选择恐惧症”,遇到要做选择的时候,就特别难做决定,总是问别人“我该怎么办?”问了一大圈朋友,最后也拿不准主意,坐在两条路的岔口痛苦万分。

为什么给自己做决定这么难?书中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说,做出一个选择,意味着放弃另一个选择,而放弃需要成熟和勇气。选错了怎么办?重大的决定会让我们发觉,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替我们做决定,这会引发我们无所依靠的焦虑。所以我们会试图让别人替我们做决定,来逃避孤独和责任。

第二个原因,则是一种内疚。重大的改变往往意味着过去的荒废。比如有些人无法从糟糕的婚姻中毅然离开,因为如果离开就意味着承认之前的婚姻是失败的。仅有一次的人生,居然有这么长的时间所托非人,这会引发非常强烈的懊悔和痛苦。

但是,作者也强调,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只能通过改变未来以补偿过去。所以,面对这些逃避责任的本能,和难以决定的困境,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想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和自由,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负有责任。我们常常觉得,我们是被各种无法改变的外界因素挟持着生活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被动的,认为“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而不是“我做了这件事情”。无法否认的是,环境、遗传和偶然事件在人的一生中占有一定的分量,比如身体缺陷、原生家庭、教育程度等等,都会让我们遇到一些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毫无责任了。我们对自己能从困境中获得什么负有责任,对我们面对困境的态度负有责任,对自己是否会被痛苦击倒负有责任。比如说,虽然我们总说“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但很多人的个人风格和举手投足的魅力,也能超越平凡的外貌,让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因此,当我们出现被动消极的想法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打断自己,强调自己的主导权。我们可以从改变话语这样一个简单的方式做起,比如,把“我不能”改成“我不愿意”。我们对自己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想法负责。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应该定位自己在困境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确认这个困境到底是不是无法改变的,并重新分析那些看似“不可变”的因素。如果你重新认识这些因素,并把它们无限细化,你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点什么的那个“线头”。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设立一些具体可行、容易达到的目标,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虽然自由给我们焦虑,但自由也告诉我们,我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我有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也只有我,能改变我创造的世界。改变是有回报的,把重点关注在回报上,我们的态度就能变得更积极。好,讲完了第二个终极问题,自由,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第三个终极问题:孤独。

孤独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不过,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孤独是“存在性孤独”,而不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人际孤独。存在性孤独的意思是,无论我们与身边的人多么亲密无间,每个人也都是高度独立的个体,与他人之间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也注定会独自离开。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很寂寞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被亲人朋友陪伴着,存在性孤独就被掩埋起来。但是当我们面临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死亡,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终极孤独,没有人能真正地代替别人生病、死亡,也没有人能真正地永远陪着你。这种孤独感就是焦虑的主要来源。

不过,我们有办法对抗孤独,我们自己可以通过自己刷剧、读书等消遣方式来消化一部分孤独,剩下的孤独,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没有一种关系可以真正地完全消除孤独感,但好的关系可以弥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因此,对抗这种存在性孤独的主要力量,就是关系。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有好的关系,也有出错的关系。

最好的关系是无所求的关系,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无私的方式与对方建立联系,而不是为了寻求赞美、金钱、权力或者性欲;第二,尽可能地了解对方,体验对方的世界,关心对方的成长;第三,成熟的爱是主动的,它来自个体自身的丰富而非贫瘠,来自成长而非匮乏。用成熟的方式爱人的人,不是为了逃避孤独,因为他已经在其他时刻、通过其他方式满足了这些需要,比如温暖的家庭,比如自身的兴趣爱好;第四,成熟的爱并不是没有回报的,爱别人的人,会变得更丰富,通过爱人,自己也得到了关爱。

说完了好的关系,我们来谈谈出错的关系。当我们缺乏内心力量或自我价值感,无法接纳孤独的话,我们就会用间接的方式寻求安全感,拼命地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某种东西,但无论怎么努力,在关系中好像总有什么地方出了错。出错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牺牲自我,也就是为了逃避孤独,成为他人的附属品,另一种是利用对方,也就是为了对抗孤独,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工具。

牺牲自我的人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逃避孤独、害怕独处,因为完全的独处会让人太过接近存在性孤独,这种孤独会带来焦虑感,这也是为什么单独囚禁是一种特别严厉的惩罚;第二种表现,是过度依赖别人,甚至牺牲自我来讨好别人,不顾自身的喜好和感受;第三种表现,是害怕成为一个出格的人,从而隐藏自我,活在他人眼中。因为和别人穿着、言语、习惯一致,放弃不同的想法或感受,能让人摆脱孤独感。以上这三点,是牺牲自我的具体表现。那么,利用对方的人,则是把对方当成一种工具,将对方看作一个可以提供资源的物品,而不是需要被真诚对待的对象。

像这样因为太过厌恶孤独,而与人建立关系,反而难以与人建立真正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利用对方,还是牺牲自我,这样不真诚的关系都难以长久,最终反而使人感到更加孤独。

那怎么办呢?作者谈到,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直接讨论存在孤独,探索它,投入进去,感受这种孤独和失落的感觉。我们要知道,虽然关系可以缓解孤独,但它不能完全消除孤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系,但我们也要清楚,关系是有局限的,有些东西是只能从自己内心获得,而不能从他人身上获得的。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孤独,找到容纳孤独的办法,这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在《爱的艺术》中写道,“独处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有人说过,“孤独不是与他人分隔,或是造成自我的分裂或破碎,而是扩展个体的完整性、觉察力、敏锐度和人性。”

书中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花几个小时独处,远离手机、电视等所有会让人分心的事,这段时间只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冥想也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平时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而冥想要求我们单纯地存在和体验,深入到自己的思绪和孤独之中。

好了,我们讨论了第三个终极关怀,存在性孤独。人必然是孤独的,但我们可以进入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缓解孤独感。但想要培养好的关系,恰恰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直面孤独的能力。最后,让我们进入第四个终极问题:无意义。

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由于缺乏意义而前来治疗的病人很常见。对于缺乏意义而产生的症状,书中列出了以下几种,第一,空虚无聊,缺少方向感。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过,现代人的困境就是无法听从本能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无法根据传统了解自己应当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这会导向两种表现方式:质疑一切、愤世嫉俗,或者从众、顺从权威。第二,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其实非常普遍,他们觉得任何活动都没什么意义,而这经常会被伪装成“人间清醒”或者高度成熟的态度。这和“无所谓”很像,陷入一种无目标和冷漠的状态,也不相信努力有什么用处,每天感到乏味且无聊,并有阶段性的抑郁。如果这种状态长期发展,可能会发展成酗酒、遁世,更深地陷入冷漠。第三个,则是强迫性的活跃状态。这样的人投入于各种狂热的活动,消耗大量精力,不受意义问题的困扰。但当他们狂热追求的东西突然崩溃时,就很容易陷入意义危机。比如有一些通过追求权力地位或者金钱来获得意义的人,在某个时刻,会突然质疑自己一生追求的这些目标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书中给出了两个理由。首先,因为这是人类感知神经系统的本能。我们具有对无序的外界刺激进行组织的本能,如果我们的世界冷漠而没有规律的话,我们就会感到不安。找到人生的意义,能给我们掌控感。其次,找到意义可以缓解焦虑,因为一旦有一种意义感产生了,价值观也会随之产生,价值观反过来也能更加强化意义感。价值观不只能为个体提供行动的蓝图,也让人可以活在群体中。在群体中,与他人融合的感觉,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和孤独感。因此,我们需要意义。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声称,在他的临床治疗中,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生病是因为空虚。无法在生活中找到意义、没有可期望的事情,虽然人们努力工作,但却感受不到有什么可以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其实不只是普通人,就算是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也经历过这样的意义危机,比如托尔斯泰、加缪、萨特等等。在书中,作者梳理了一些治疗师对此问题的看法,也补充了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观点,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我们来看看加缪和萨特是怎么处理生命意义问题的。加缪认为人类世界是无意义的、荒谬的,但他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提出,人可以通过有尊严地面对生活,来获得意义。加缪和萨特都强调,人必须创造自己的意义,然后全然投入去实现它。在书中,作者列出了一些可能的意义,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自我相关,一类则超越了自我。与自我相关的意义有享乐主义和自我实现。享乐主义是完全地投入生活、品尝生活,以快乐作为人生的真谛;自我实现则相信人类必须力争实现自我,比如马斯洛就说过,人们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另一类自我超越的意义,是指那些超越自身利益、为外在的人或事努力的渴望,分别有利他、为理想奉献和创造性。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能够有效地消解无意义感,这不意味着非要成为艺术家,以创造性的方式去游戏、烹饪、学习、插花,都能为我们提供快乐。在人生的早期阶段,人们会更关注与自我相关的意义,而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人们会更关注自我超越的意义。

面对寻找生命意义这么一个宏大、飘渺的课题,有哪些是我们能够抓住并且做出改变的呢?书中也给了一些建议。首先,就是“去除反思”,意思是说,不要再关注自己的不快乐,而是去关注自己的优点,关注这个世界可能提供的意义,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创造新事物、实现自我等等。其次,就是参与生活,这是增加意义感的主要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只有沉醉在生活之中,才能继续活下去。意义就像快乐一样,不能直接求得,它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建立关系,照顾他人,都能缓解我们内心对于存在性问题的焦虑与不安。

到这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做个总结。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一类心理治疗的方法,它关注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种终极问题。这些终极问题 ,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死亡恐惧是焦虑的源头,它与生活的满足感成反比,好好活过的感觉,可以减轻死亡焦虑;自由会带来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是自己世界的创造者,我们要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自由;存在性孤独是一种根本性孤独,我们要接纳这种孤独,同时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来舒解孤独;几个世纪以来,无意义问题困扰着一代代人类,但生命意义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投身于生活的洪流中。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人必须拥有相当程度的自我力量,才能面对自己的存在处境,和其中必然存在的焦虑。”希望我们都能有充沛的内心力量,来应对这些终极问题。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这些恐惧就是我们人类处境的一部分,越能直面这些问题,我们就越能保持健康和积极的心理。

  2. 虽然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3. 人必须拥有相当程度的自我力量,才能面对自己的存在处境,和其中必然存在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