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天生的标签》 庄妍解读

《天生的标签》| 庄妍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伊布拉姆·肯迪是美利坚大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他是美国讨论种族问题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另外,作者本人就是黑人,出生在纽约的黑人社区,对“种族问题”有切身体会。

关于本书

本书提出,种族问题并不是历史累积的观念问题,本质上是社会利益矛盾。黑人在美国的公众舆论里地位很高,可是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上,明显处于弱势。在这样的不平衡当中,美国各界虽然为种族平等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问题并没有获得有效解决。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从宏观上看,美国为种族平等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好像问题仍然没有获得有效解决?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们聚焦在“黑人贫民窟”和“警察暴力”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看看那些种族矛盾的重灾区,如何被利益因素影响着,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天生的标签:美国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这本书讨论的是美国的种族问题,尤其是黑人问题。

2020年,种族问题在美国有一次大规模的爆发。一位名叫乔治·弗洛伊德的黑人男子因为在商店用了一张20美元的假币,遭到警察的暴力执法。在被警察锁喉8分钟后,弗洛伊德窒息死亡。一夜之间,美国国内群情激愤,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很快扩大到了整个美国,并波及其他国家。甚至连耶鲁大学,也因为赞助人伊利胡·耶鲁是个“奴隶贩子”中枪了,抗议者说这个校名政治不正确,要求改名。

这件事情,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实在有点摸不着头脑。在我们印象中,美国人好像一直在认真应对种族问题。从林肯那代人努力废除奴隶制,到20世纪60年代的平权运动,再到2008年,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有人说,今天的美国已经进入了“后种族社会”,各种族大平等、大融合,这不已经实现了吗?怎么一转眼,事情就闹到了这个地步呢?

这就需要一位懂行的局内人为我们解释了。本书的作者肯迪,是一位美国的历史学家,也是美利坚大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他是美国讨论种族问题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另外,作者本人就是黑人,出生在纽约的黑人社区,对这个问题有切身的体会。

还有件有意思的事。作者原来不姓肯迪,而是姓罗杰斯(Rogers),这是一个在美国特别大众的姓。后来作者把姓改成了肯迪,因为“肯迪”这个词在非洲梅鲁语中的意思是“被爱的人”。另外,他还把中间名改成了索拉尼(Xolani),在非洲祖鲁语中,索拉尼是“和平”的意思。看得出来,作者对黑人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作者有一种坚决的态度,甚至还有点激烈的情绪,要为黑人群体争取权益。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种族问题的认知,挑战了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很多人都觉得,种族矛盾之所以激化,是因为不同种族之间有仇恨、有误解,只要偏见消除了,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但作者认为,不是这么回事。种族问题本质上,是个利益问题,跟想法其实没啥关系。黑人在美国的公众舆论里地位很高,特有面子;可是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上,明显处于弱势,缺这个里子。美国的黑人问题在这样的不平衡当中,一直没能彻底解决。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一共有500多页,从美国的殖民地时代一直说到平权运动之后,全书的核心观点就是:种族问题,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而跟今天的黑人问题关系最为紧密的,其实是20世纪中期黑人平权运动以来的这几十年。所以,我们会重点关注原书中涉及近几十年黑人问题的部分。如果你对这之前的历史有兴趣,建议你阅读原书。

接下来的解读,将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从宏观上看,美国为种族平等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好像问题仍然没有获得有效解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们聚焦在“黑人贫民窟”和“警察暴力”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看看那些种族矛盾的重灾区,如何被利益因素影响着,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第一部分,我们来说说,南北战争结束已经一百多年了,美国人为解决种族问题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为什么直到今天,问题仍然很突出呢?

提到争取种族主义权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实,争取黑人的平等权益,不只是黑人内部的事情,美国各个种族当中,都有人为此奋斗。19世纪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发布了《解放宣言》,从国家层面基本废止了奴隶制度,林肯总统是白人。20世纪60年代平权运动的时候,肯尼迪总统派国民警卫队护送黑人学生进入密西西比大学,让黑人和白人能念同一所大学。肯尼迪总统,也是白人。

不过,只有法律规定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黑人被歧视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虽然法律强调了重度平等,但白人打心眼儿里看不起黑人。黑人觉得白人是特权阶层,也很敌视白人。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很多种族平权运动改革家认为,法律制度并不能解决种族问题,“平权法案”只是制度层面上的规定,几百年的历史包袱,怎么可能会因为颁布了几部法律就解决掉呢。种族问题的症结其实是“种族仇恨”。许多历史问题造成了种族之间的矛盾,世世代代的怨恨不断累积,直到今天。所以,只有消除种族之间的仇恨和成见,种族问题才能最终解决。

于是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来消除种族仇恨,本书作者给总结成了三点,分别是自我牺牲、劝善和教育说服。

先看“自我牺牲”。这是从白人入手,希望依靠白人的自我忏悔,放弃特权,善待黑人,达到消除仇恨的目的。这种想法可不是改革家的创新。早在奴隶制度还存在的时候,就有一些白人奴隶主认为应该善待奴隶,尤其是那些皈依基督教的黑人。因为,不论什么肤色,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一些白人奴隶主不仅主张善待黑人,有时还释放黑人,给予他们自由。直到21世纪,我们还时不时能看到这种思想的延续。比如,黑人因为警察暴力去世之后,就有白人在公开场合下跪悼念他,还有些白人主动给身边的黑人洗脚,来表达忏悔和歉意。这都是白人自我牺牲思想的体现。不过,有这种牺牲意识的白人肯定是少数,只靠白人让步来消除种族仇恨,好像不太靠谱。

那试试从黑人入手,这就是第二个手段——劝善。当时的改革家这么想,为什么黑人的贫困状况那么突出呢?说不定是黑人自己的问题。于是,一群比较成功的黑人,就希望劝说黑人去努力工作,提升社会地位,希望通过改变自身状况来改变白人的成见。20世纪初,有位非常著名的黑人知识分子,叫杜波依斯。他学习特别好,但是因为当时有种族隔离政策,他上不了哈佛大学,就去了菲斯克大学,这是当时人们认为“最好的黑人大学”。菲斯克大学后来被发展成“劝善运动”的大本营。杜波依斯写了很多书,这些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做出过历史贡献的黑人的故事,通过这种办法来激励黑人群体。通过提升自己的素质,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这其实是一条非常好的改变命运的方法。但事实上的结果是,劝善发展到了今天,一个黑人越提升自己、爬得越高,周围人就越跟他说:“你真优秀,跟其他的黑人都不一样。”所以,奥巴马选上了总统,只意味着精英的成功,并不是黑人的成功,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黑人只是极少数。黑人群体的困境,还是没能解决。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我们已经说了白人自我牺牲和黑人自我提升两种办法,但效果都不好。这时,民权运动改革家提出了第三种办法:教育说服。就是通过粗暴的观念灌输,靠信息的狂轰滥炸,让人们接受种族平等的观念。刚才提到的那位杜波依斯就认为,白人之所以歧视黑人,那是因为白人缺乏科学知识,只要他们知道黑人和白人基因上没有高下之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裂缝就能弥合。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就是通过媒体,塑造许多黑人正面形象。比如,漫威电影就专门设计了黑人形象的超级英雄“黑豹”,2019年版蜘蛛侠的女友也是黑人演员扮演的,迪士尼小美人鱼的电影也选择了黑人演员。美国还制作了大量的纪录片,表现黑人的苦难历史,想方设法在社会上宣传平等的观念。

那通过这种手段,美国黑人的处境会获得什么改善呢?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斗争,黑人群体的确获得了大量的权益,甚至一些情况下矫枉过正,摆明了就是在照顾黑人,比如学生入学、企业招人、政府部门都要保证一定比例的黑人。黑人在美国舆论中,占据了最高的位置。在美国的社交网络上,笑话一个白人,笑话一个亚洲人,这可能是幽默,但笑话一个黑人,那就意味着种族歧视。

也就是说,通过自我牺牲、劝善和教育说服这三种手段,美国人的观念的确获得了改变。在今天的美国,公开歧视黑人是一种非常不妥当的行为,如果有人踩到这根红线,丢掉工作,甚至身败名裂,都有可能。那么这意味着种族问题告一段落了吗?当然没有。

黑人拥有了大量的权益,甚至,黑人担任了总统,看起来种族平等已经实现了。但在美国,黑人群体最突出的问题其实是贫困。根据这本书的数据,黑人大概占了美国人口的13.2%,但他们拥有的财富却只有全美国财富的2.7%。我们都知道,平权运动后,许多黑人的地位明显提升了,但事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就说一个事实:一些针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贫民窟的脏乱差、大规模的犯罪活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平权运动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你可能会说:这不对呀。平权运动明摆着就给黑人带来了福利,怎么说他们没有获得实质利益呢?

第二部分,我们就选一个小切口,也就是“黑人贫民窟”问题来看一下,为什么说黑人并没有获得实质利益。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黑人聚居的社区往往和脏乱差、毒品、犯罪联系在一起。而这本书提到,今天所谓的“黑人区”,并不是因为黑人住在了这里,才那么脏乱差,而是因为,黑人中的有钱人离开了,只有最贫穷的一部分人留在了这里。这是20世纪以来,或者说平权运动以来才逐渐形成的。这当中就涉及城市经济利益的转移问题。

美国在历史上曾长期实施“种族隔离”政策,奴隶制没被废除的时候就不用说了,即使废除后,美国社会对黑人依然保持“隔离但平等”的态度。不过,在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和白人相互不接触,相安无事倒也好。黑人聚居的区域里有各种阶层的人,穷的、富的都有,社区里有俱乐部、有教堂、有学校,是个正常的社会。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中部的塔尔萨城,有一片叫格林伍德的街区相当繁荣,就被叫作“黑人的华尔街”。但只过了几十年,黑人聚居区的环境就一落千丈,成了真正的贫民窟。怎么回事呢?

就是因为原来黑人社区和白人社区之间竖着的那堵墙被平权运动打破了。二战后,美国政府在市郊修建了大批的高速公路,郊区的环境比较好,中产白人就开始离开城市中心,搬到郊区去。随着平权运动的发展,黑人和白人的居住界限变得模糊,只要可以负担房价,任何种族都可以在居住在任何区域。所以,黑人中的中产阶级也在往郊区搬。那原来的市中心呢?一方面,穷人没法负担郊区的房租,只能留在嘈杂的城里;另一方面,南方的黑人听说北方平权运动形势大好,不停地挤进北方的城市。市中心就那么大,人越挤越多,环境当然也越来越差。慢慢地,那些黑人聚居区就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

和居住社区紧紧相连的是什么呢?教育。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取消了南方公共学校的种族隔离,而在北方,法律从来没有禁止黑人小孩跟白人小孩一起上学。但两种肤色的小孩会在一起上学吗?几乎不会。许多北方城市规定,儿童应该就近入学。由于黑人跟白人本来就住在不同地方,孩子们所在的学校也就区分开了。不难想到,当时黑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没法跟白人的学校相比的。而城市里的黑人越来越多,在公立学校上学的黑人小孩也越来越多,这就更刺激了白人们选择搬家,把小孩送进白人更多的学校。虽然嘴上不歧视,但你架不住他们用脚投票。后来,事情就发展到了这种地步:联邦法院越强调学校要注重种族融合,白人就往郊区跑得越快,或者直接把小孩送进了私立学校。

各种肤色的中产阶级从市中心搬走了,他们带走了钱和产业,也带走了家政、杂货店、汽修店,有产业的人把工厂开到了郊区,大量住在城里的贫民因此失业。除了就业岗位减少,当时的就业单位也对黑人不太友好。举个例子,《民权法案》通过以后,杜克电力公司招工的时候按照法律要求完全不提种族的事,但是要求工人得有高中学历,而且要进行智商测试才能上班。别忘了黑人小孩一开始就在教育上掉了队,像这样的门槛,必然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

其实,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的中产阶级,都不想让更多的黑人贫民住到郊区来,所以都支持郊区房价上涨。富人把城市的财富带走了,经济利益从城市转移到了郊区。于是,穷人除了继续住在市中心,没有其他的选择。表面上看起来,贫民窟是黑人的聚居区。事实上,这只是黑皮肤穷人的聚居区。

学者们也在“制造”贫民窟的过程中推了一把。1965年,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黑暗的贫民窟》,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贫民窟”,英语叫ghetto,这个词有时候也被译成“隔都”,就是黑人和白人隔开的都市。一开始,这个学者只是想让人们关注到,贫民窟的生活有多么的悲惨贫穷。但是,到了20世纪末,“黑人”和“贫民窟”在很多人的眼中,成了同一个东西。“黑人贫民窟”,就这样成了一个事实。

当然,联邦政府也不是什么都没干,它一直在给贫困率高、失业率高的地区提供公共福利。失业者可以领取失业救济。但这个政策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你想,如果领救济比找一份普通工作获得的钱还要多,谁还愿意去工作呢?黑人的失业率因此越来越高,联邦政府背负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重,而国家把更多钱划拨给黑人,又引起其他族裔的不满。

每个国家都有穷人,如果只是单纯的贫困问题,往往不足以让矛盾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让事情失控的直接因素——警察暴力。

来看一组数据:1970年的时候,全美国监狱关押的囚犯还不到20万。到了2013年,光是联邦监狱,就关了20多万人;在各州的监狱里,囚犯从1970到2013年增加了大约140万人。也就是说,平权运动之后这几十年,美国的监狱多抓了一百多万人。地球上每四个被关在监狱里的人,就有一个在美国。这群人里有大量的黑人。有人做过统计,黑人入狱的比率是白人的5倍。平均每3个黑人男性里,就有一个人坐过牢。而且,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执法现象也很严重。2010年到2012年,一个美国黑人年轻男性,被警察杀死的可能性,是白人年轻男性的21倍。

你可能会想,这是因为黑人犯罪率高,所以容易招惹警察、容易进监狱。但是别忘了,我们刚才讲到,大量黑人因为城市利益的变动失业了。不工作,就很容易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所有严重暴力犯罪的案件中,黑人年轻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白人年轻男性。如果我们加一个因素,只选择有工作的黑人年轻男性和白人青年男性作对比,就会发现,两个群体在犯罪概率上基本没有差别。你看,所谓“黑人犯罪率高”的现象其实是工作机会导致的。为了生存,那些比较贫穷的黑人只能铤而走险。

1965年,约翰逊总统面对日益严重的犯罪,组织了一项叫“对犯罪宣战”的运动。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的口号是“国家的法律与秩序已经崩溃”,并在精选宣传片里加上特别血腥暴力的场面。尼克松私下跟人说,这“都是因为那些该死的黑人和波多黎各人”。让政治家们格外关注的正是毒品犯罪问题。在1985年到2000年新增的囚犯里,有三分之二是因为毒品而获罪的。

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毒品在美国不涉及犯罪,大家都知道它危害人体健康,但只看作卫生问题。到尼克松时代开始,毒品才成为刑事问题,不管是吸毒,还是贩毒,都要受法律的制裁。80年代初,里根上台以后签署了《反药物滥用法案》。看起来,禁毒工作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作者说,里根签署的这份行政命令是“20世纪最具破坏性”的命令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当时的法律规定,同样是判五年以上,可卡因药丸(crack)的判刑标准是5克,而粉状可卡因的判刑标准是500克,足足相差了100倍。这两种可卡因的区别在哪呢?唯一的区别就是,可卡因药丸比较便宜,一般都是街头贫困的黑人去买,而粉状可卡因纯度比较高,价格也贵,主要受众是中产阶级、白人学生。虽然黑人跟白人吸可卡因的比例差不多,都是6%多一点,但因为量刑标准足足有一百倍的差距,被抓的黑人比白人要多得多。

另外,警察执法的时候,看起来也像是在针对黑人。从1950年到1980年,洛杉矶警署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白人,直到80年代之后,这个情况才慢慢改变。当时,警察就经常蹲守在贫穷的黑人区,见到像磕了药的,就上去搜身,一搜一个准。这导致美国警察会格外关注举动异常的黑人,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说到这个问题,作者还做了一番推理: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同样一笔钱,与其花钱养着没工作的黑人,还不如增加警察的预算,少发点社会福利。当然,这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但它确实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事情背后的利益问题。

光抓人还不够,监狱本身也是一条滚动的利益链。在美国,有大量的私营监狱,大概占美国监狱的9%。而公立监狱也往往被政府外包给私人。监狱会跟许多大公司签劳务合同,让囚犯来做廉价劳动力;而且,监狱里的各项收费,比如电话费,也要比外头贵好几倍。

除了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黑人入狱还会直接影响美国政治。如果你对美国的政治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大多数的黑人会给民主党投票。有这样一个现象,全美国98%的监狱都建在共和党支持率比较高的地区。有人说,之所以那些地区积极修监狱,就是要把那些投民主党的黑人都关起来。你还真不能说这话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有研究发现,假如犯人都有投票权,而且其中的黑人把票都投给民主党的话,2000年和2004年,小布什都当不上总统。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三个黑人中就有一个坐过牢,你想这是什么概念?这就让黑人的街头文化中有了“坐牢光荣”的思想,认为这才是男子汉的标志。还有个说法,如果黑人小孩努力学习、不沾毒品暴力什么的就会被称作acting white,也就是“跟个白人一样”,这是要遭人笑话的。另外,美国黑人单亲妈妈比较多的情况,也跟黑人成年男性入狱率比较高有关。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只有大约两成的非裔家庭是单亲家庭;到现在,竟然已经超过了六成。而那些坐过牢的人在出狱后,常常找不着工作,因此,只能投靠街头帮派,就更容易犯罪入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它的背后滚动着的,正是前面提到的警察系统和监狱的利益链条。

以上就是今天要为你分享的三个要点,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种族问题而做了一系列尝试,比如自我牺牲、劝善、教育说服这些方法,但效果有限。这是因为美国只改变了黑人在公共舆论中的地位,却没有解决利益上的不平等。

种族问题是个实打实的利益问题。美国市中心的黑人贫民窟问题,就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它还导致黑人贫民在教育、就业上总是落后一步。经常成为抗议焦点的警察暴力和大规模监禁问题,也不仅仅是因为“歧视”,这背后牵动着一系列的社会利益,非常复杂。听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这么复杂的问题,可不是跟黑人讲话时注意用词,在银幕上增添几位黑人演员,就能够解决的。

其实,这本书面世的几个时间点很有意思。作者刚动笔的时候,是奥巴马执政的中期,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乐观,觉得种族平等已经基本实现了。作者当时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提醒人们“嘿,这问题还没解决呢”。等到他写完出版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2017年初,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让这本书在美国一下子成了畅销书。三年后的2020年的5月,这本书被引进中国。发行还没几天,美国就发生了警察暴力执法的弗洛伊德事件,种族问题再次成了全球的焦点话题。说这本书是“神预言”也不为过啊。

撰稿:庄妍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成亚

划重点

  1. 种族问题本质上,是个利益问题。黑人在美国的公众舆论里地位很高,有面子;可是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上明显处于弱势,缺里子。这样的不平衡一直没能彻底解决。

  2. 一些针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贫民窟的脏乱差、大规模的犯罪活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平权运动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3. 在美国,监狱本身就是一条滚动的利益链。私营监狱大概占美国监狱的9%。而公立监狱也往往被政府外包给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