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发炎的大脑》 裴鹏程解读

《发炎的大脑》|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发炎的大脑》,副标题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全新方法。

提起“抑郁症”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从聚光灯下的明星,到身边的家人朋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抑郁症困扰,可以说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呢?是“想太多”,是“太脆弱”了吗?其实都不准确。借用王立铭教授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的抑郁情绪,或者丧失兴趣和快感,而且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超过了2周;同时,这个人还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消瘦、失眠、疲劳、注意力衰退、感觉自己毫无价值、企图自杀等症状,他就可以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全球大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只是在我国就有超过9500万人。这意味着大约每14个人中,就可能有1个人饱受抑郁症的侵蚀。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排名第一的疾病。但很可惜,我们应对抑郁症的方法非常有限,近30年里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所以,一些学者提出,我们需要探索新的视角来应对抑郁症。

这就要说到今天这本《发炎的大脑》了。这本书的作者爱德华·布尔莫尔,是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剑桥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主席,是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世界级专家。他发表了约500篇科学论文,论文引用率都非常高。

过去的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免疫系统和人的大脑是完全两个独立的系统。但爱德华·布尔莫尔提出,抑郁症很可能与我们的免疫系统有密切关系。当自身免疫系统出现状况时,大脑就有可能受到影响而表现出炎症,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类疾病。这也是《发炎的大脑》这个书名的由来。爱德华·布尔莫尔其实给了我们一种认识与治疗抑郁症的新思路,人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将免疫系统和大脑联系起来,尝试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和研究,也许就能为抑郁症患者和其家人带来曙光。

接下来,我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具体了解一下作者关于抑郁症的新观点,以及背后的科学依据。第二部分,重点看看哪些身体炎症可能与抑郁症有关?知道了这些后,我们能做些什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处境?

好,首先我们看,关于抑郁症,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察视角,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1989年,那时作者爱德华·布尔莫尔还在接受医师培训,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50多岁的患者,我们暂且管她叫A夫人。A夫人得了一种叫作“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性疾病。她患病多年,手上的关节已经变得肿胀,并且发生了严重的变形。膝盖里的胶原蛋白和骨头也遭到严重破坏,走路变得很困难,不能再正常工作。不仅如此,A夫人还经常失眠,精力也很差,没有什么事情能使她感到欢乐,成天沉浸在悲观的念头里面。作者当时给出的诊断是A夫人不仅患有关节炎,她还患有抑郁症。

之所以说A夫人患有抑郁症,是因为她的很多表现也确实符合抑郁症的特征,但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导致A夫人得了抑郁症呢?常见的医学解释或许是,这是心理问题导致的。A夫人得知自己患有关节炎,而且病情在不断恶化,身体将渐渐地失能,这让她非常沮丧和抑郁。也就是说,是因为A夫人“老想着某些不好的事儿”所以得抑郁症了。作者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完全说得通,就算放到现在,这种解释似乎也没有问题。

直到30年后,作者爱德华·布尔莫尔一次因为牙龈发炎而经历了短暂情绪低落。他忽然意识到,当初A夫人的抑郁症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患上了抑郁症可能不是因为她“想太多”,更多的或许是因为身体发炎,是发炎直接导致了抑郁症。听起来有点奇怪,其实,发炎直接导致抑郁症,并不是作者的主观臆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从1992年至2014年,在这20多年中,免疫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数千次的实验,目的就是想弄清楚炎症和抑郁症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他们分别采集了重度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液样本,检测其中的炎症生物标志物,“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来一探究竟。请注意,“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这两个名词接下来我们会多次提到。

简单解释一下,细胞因子是指血液中的炎性蛋白,咱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通信兵”。当你的手被刀片割伤,身体中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迅速作出炎症反应,伤口附近的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一方面会像“机械战警”一样赶去吞噬细菌,另一方面会派出“通信兵”也就是细胞因子到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把炎症信号传递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增援伤口,一同压制细菌。所以,细胞因子增多可以作为身体出现炎症标志之一。而前面提到的另一个名词“ C反应蛋白”,是特指肝脏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反应,我们可以把“ C反应蛋白”看成是身体炎症状态的间接标志。

我们接着说免疫精神病学家的实验。他们检测对比了血液样本后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总是比健康人要高很多。但要说明一点,检测结果并不意味着每个抑郁症患者都必然发炎,也不意味着每个发炎的人都一定患有抑郁症。这些实验只是表明,抑郁症和炎症在一起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炎症和抑郁症之间有密切联系。

我们进一步问,炎症和抑郁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吗?

对此,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2014年,一些科学家们发起一个长期实验。他们先找了15000名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儿童,在他们9岁到18岁这段时间里进行了多次跟踪调查。结果就发现,那些9岁时没有抑郁症,但轻微发炎的儿童,在成年后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5倍。看起来,炎症很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前面这个实验耗时近10年,10年间可能发生很多事情,会影响实验结果。于是,研究人员缩短了实验的时间间隔再次进行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更让科学家们相信,很可能就是因为炎症才导致了抑郁症。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炎症是怎样导致抑郁症的,确切的生物学机制又是什么?

还记得今天这本书的题目《发炎的大脑》吗?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说身体的炎症和抑郁症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从大脑这个角度聊一聊。

谈起抑郁症,大脑总是绕不开的。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之间有不少区别,比如大脑结构上就有差异。科学家们利用核磁共振的脑成像技术观察到,当抑郁症患者看到一张表情悲伤的脸时,大脑中负责情绪的的杏仁核和扣带回等区域,要比正常人看到这张脸的活跃程度更强烈。除了大脑结构,神经信号方面也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血清素”这种神经信号的化学物质要比正常人要少。

研究人员猜想,是不是身体出现了炎症,从而更强烈地激活了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区域呢?验证这个猜想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不能把细胞因子直接注入健康人的大脑,去观察它的反应。

后来,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不错的点子,对人来说既是相对安全的,又能够达到实验目的。这就是通过接种疫苗,在人体中引起短暂的抑郁状态的炎症休克,然后进行观察。

科学家们发现,当一些参与者注射了伤寒疫苗后,血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会快速上升,引起短暂的、轻度的抑郁症状,比如感到轻微的疲惫、烦躁、情绪低落等等。这时对他们进行核磁共振脑成像扫描发现,扣带回皮质活动明显增加,前面说过这个指标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关。特别说明,接种伤寒疫苗后的1—2天内,炎症反应会自然消失,那些伴随而来的、短暂的抑郁症状也会随之消失。这个实验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伤害。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炎症对大脑的影响,科学家们要更进一步,去观察大脑中更小单元,也就是“神经细胞”发生了什么。不过,通过实验手段了解这些更深入的细节,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科学家们不得不把重点从人类转移到了大鼠身上。

科学家将一剂细菌毒素注入大鼠的血液中,大鼠进入了急性炎症休克的状态,发炎的大鼠变得不那么活跃了,食欲减退,睡眠也被打乱。看起来,这只大鼠好像是因为发炎而患上了抑郁症。从生理学角度解释背后的原理,是细菌毒素使大鼠产生了炎症反应,大鼠体内的巨噬细胞被激活,释放出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随着血液循环,把炎症信号传递给身体中其他的巨噬细胞,当然也包括大脑中的巨噬细胞。

这里,咱们多说一句。大脑中的巨噬细胞有一个不一样的名字,叫作“小胶质细胞”。尽管名字不同,但“小胶质细胞”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巨噬细胞非常相似。当小胶质细胞接收到来自身体的炎症信号时,它们会变得更愤怒,更活跃,并开始释放细胞因子,在大脑中有效地呼应或放大身体的炎症状态,随时准备进入战斗。而战斗就有伤及无辜的情况,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会对无辜的旁观者和周围组织的神经细胞造成连带伤害,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更容易死亡或萎缩;和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像血清素的供应也很可能被破坏或中断,而这些破坏最终会导致我们的精神状态或行为更趋向于抑郁症的表现。

好,我们跟随科学家根据多项实验了解了炎症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回过头来就很容易理解A夫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了。A夫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蛋白在血液中聚积,导致她全身都遍布炎症信息,换句话说,她全身都发炎了,发炎的不仅仅是关节,也包含大脑。炎症状态下大脑的工作方式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抑郁。

好,前面我们说了炎症如何引发抑郁症,接下来进一步看,哪些炎症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最常见的是像A夫人那样的各类炎症性疾病,既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等比较严重的炎症性疾病或免疫紊乱,也包括像牙周炎这样的轻微炎症,都容易引发抑郁症。及时消除或抑制这些或大或小的炎症性疾病,能有效降低患上抑郁症的概率。

除了炎症性疾病,脂肪过多也会诱发炎症反应,进而造成抑郁。脂肪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前面我们介绍了,巨噬细胞会释放炎性细胞因子。所以那些体脂数较高的人,血液中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水平通常也会高于较瘦的人,从而增加了抑郁的风险。

另外,压力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遭遇生活重大变故的时候,像亲友过世、失业、失恋带来的精神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比正常情况下高出9倍。

你可能想象不到,像公开演讲这样相对较小的压力场景,也会导致身体迅速发炎。有这样一项有意思的研究,两组教师参与了一项压力测试,一组是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另一组是对工作感到沮丧的教师。这两组教师按要求,分别进行了一场12分钟左右的演讲。他们站在一张桌子前,另一边坐着观众,与普通观众不同,这些观众都穿着实验室的那种白大褂,脸上还带着不满意的表情,以此给参加测试的教师们带来巨大压力。先看对工作充满热情的那组教师,由于面对压力,他们的血液中的巨噬细胞比演讲前更活跃,并释放出了更多细胞因子。而对工作感到沮丧的那组教师,本身的巨噬细胞就比另一组显得更活跃,由于公开演讲带来的额外压力,这些细胞过于活跃,以至于“愤怒”了。打个比方,人的免疫系统像是个池塘,巨噬细胞就是在池塘中巡逻的哨兵,他们尽职尽责,哪怕风儿吹气一点涟漪也会让他们变得警觉、兴奋。而在压力环境下,就像是一块巨石落入了免疫系统的池塘里,巨噬细胞便会如临大敌一般,变得极度亢奋,泵出更多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大大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

然而,压力、炎症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也不都是线性的,更多时候是循环的,一种恶性循环。那些小时候就压力过度的人,比如被虐儿童,他们长大后迫于社会压力,身体发炎的几率明显更高。而炎症反应增加,会进一步促使大脑发生更大的变化,导致更严重的抑郁。然后,抑郁症本身就会导致在未来产生更多的压力风险,如此循环往复。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炎症如何导致抑郁症,以及哪些因素会导致炎症。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处境呢?

针对抑郁症,除了心理治疗外,过去最常见是使用“百忧解”之类的药物治疗。“百忧解”正如这个名字,寄托了无数人对治疗抑郁忧愁的希望。这种药自1987年上市以来,就备受欢迎,巅峰时期大约有4000万名患者都在使用这种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之一,《财富》杂志甚至还把它列为“跨世纪代表产品”之一。

很多人期待着,越来越多像“百忧解”这样的药物能不断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处境。但“百忧解”问世后,类似的药物治疗方式并没像人们预想的那样蓬勃发展。作者认为,这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了。“百忧解”这类药物的原理很简单:人为什么会抑郁?人们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当中,常常伴随着血清素分子数量较少。于是,人们就通过提高血清素的水平,来应对抑郁症。正因如此,“百忧解”一类的药物也被叫作“血清素重吸收抑制剂”或“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但作者认为,这种治疗抑郁症的方式,实在是流于表面,只顾治标了。血清素降低与抑郁症患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并没有多少实在的证据表明,血清素减少必然导致抑郁症。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搞清楚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之所以一直没搞清楚两者的关系,原因还是实验不好做,数据不好测量。检测血液中的血清素水平高低很好办,但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检测出来的数据,表示的是全身整体的血清素水平,不仅仅是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还有人说,脊椎、腰椎与大脑相连接,是否可以通过穿刺脊椎、腰椎来提取脑脊液样本,进行大脑血清素水平分析呢?这个实验听起来难度就很大,甚至有点危险。一方面缺少明确的实验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从疗效来说,“百忧解”这类药物对于大约30%左右的患者没什么效果。

传统治疗方式存在局限,作者认为未来的抑郁症治疗应该走个性化路线。对于一些炎症表现不太明显的患者,可以结合当前的方法,通过提高血清素水平来改善抑郁状况。但针对前面提到的A夫人那样炎症性疾病和抑郁症共病的患者,可以着重从抗炎的角度进行治疗。

另外,非药物治疗也值得我们重视,例如刺激迷走神经就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目前已知的是,迷走神经可以控制人体脾脏内的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果在人体内植入电子设备刺激迷走神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炎症反应会得到很大缓解。既然刺激迷走神经能够起到缓解炎症,也就很可能进一步改善炎症性抑郁症。很多科学家正在不断验证这个思路,治疗抑郁症的一扇新的大门正在被缓缓打开。作者预测,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或许会有新一代生物电子设备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检测血液中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等生物标志物,进而干预抑郁症的发病。

除了这些,今天这本《发炎的大脑》对我们更直接的启发,或许是压力对炎症存在影响。压力会加剧身体炎症,并提高患抑郁症的风险,而当我们发现自己患有炎症时,新的压力又会出现,抑郁状况也会进一步恶化,随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技巧,不仅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舒畅,更是阻断了“压力——炎症——抑郁”这条链路。近些年很多人都在倡导“正念”训练,过去我们认为“正念”的作用就是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很少会把它和抑制炎症联系起来。但从生理角度来说,“正念”活动可以显著抑制免疫系统的基因表达,最终达到降低抑郁风险的效果。以后当我们感觉“压力山大”的时候,试试“正念”活动,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好,关于这本《发炎的大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听完这本书,或许你会对自己或身边的家人朋友有所担心,毕竟炎症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果炎症可能导致抑郁症,那么当我们牙齿发炎或者肠胃发炎的时候,不就多了一丝隐患吗?

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心。首先,抑郁症诊断的准确率并不高,大概只有50%,也就是说一部分本来没有抑郁症的人会被误诊为抑郁症患者。这并不是医生玩忽职守,而是现阶段的确缺少一把精准测量的“尺子”。人类的精神活动千变万化,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自然不那么准确。好在,近些年医生在做诊断的时候变得谨慎起来了,很多心理医生会偏向使用“抑郁状态”这个说法,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连续图谱,时而乐观有活力,时而抑郁低落。每个人都有情绪低潮期,而且这种低潮有时轻,有时重。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一些症状似乎符合抑郁症的时候,或许你只是偶然处于抑郁状态,而不一定患上了抑郁症。

其次,身体的炎症也是动态变化的,时轻时重,时急时缓。尽管很多时候抑郁症是炎症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炎症都一定导致抑郁症,比如患有关节炎的患者,也只有大约1/4的人有抑郁症。

本书作者写这本《发炎的大脑》并不是为了增加人们的担忧,而是为我们了解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重度抑郁症患者可以从中看到更多可能的解释和治疗方法,而处于轻度抑郁状态的普通人会意识到日常缓解压力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5年、10年、20年里,也许我们会看到新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或是看到新的血液测试的方法,帮助不同患者匹配更适合自己的疗法。不管怎样,未来的我们在对抗抑郁症时会更有把握,让我们和作者共同拭目以待。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另外,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读一读。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连续图谱,时而乐观有活力,时而抑郁低落。每个人都有情绪低潮期,而且这种低潮有时轻,有时重。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一些症状似乎符合抑郁症的时候,或许你只是偶然处于抑郁状态,而不一定患上了抑郁症。

  2. 人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将免疫系统和大脑联系起来,尝试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和研究,也许就能为抑郁症患者和其家人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