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决策的艺术》 肖万里解读

《决策的艺术》| 肖万里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有三位作者,都是管理和战略决策领域的精英人士,他们分别是:约翰·哈蒙德、拉尔夫·基尼和霍华德·雷法。

第一位约翰·哈蒙德是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教授,管理学顾问,因帮助其客户做出艰难的决策而闻名。哈蒙德教授从业40年,为美国证券交易所、美国银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众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第二位拉尔夫·基尼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哈蒙德教授一样,基尼教授也是以和艰难的选择打交道而闻名。第三位霍华德·雷法同样大有来头,他是决策分析、谈判分析以及博弈论的先驱,哈佛商学院教授。过去40年里,雷法教授在哈佛商学院从事专业研究,负责监督近100位博士的博士论文。

关于本书

这本书汇集了三位管理专家近四十年研究和实战的经验智慧,是关于决策和思维方法领域的一本名著。本书的问世距今已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了,最早的中文版也早在2003年就出版了,一直畅销不衰。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有读它的必要,就是因为,决策这件事,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面对的,而这本书里讲到的关于如何做一个明智决策的方法,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发。

核心内容

简单地说,决策就是做决定、拿主意,无论是我们人生中的关键时刻,还是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都需要我们做出各种决策。然而,不同的人做出的决定总是大相径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那么,如何做出一个英明的决策,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三位决策高手为你总结了,做出一个英明决策所需要的八个要素:分别是问题、目标、备选方案、结果、取舍、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力和相关联的决策。这八大要素中,前五个是重中之重,作者根据它们的英文单词首字母,把这5点缩写为 PROACT,本书讲的英明决策方法,就叫作PROACT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决策的艺术》,这本书中文版大约20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做出一个英明决策,所需要掌握的八个要素。

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确切地说是作者团队,有三名成员,分别是约翰·哈蒙德、拉尔夫·基尼和霍华德·雷法。

来看看这三位的 Title ,有点厉害:第一位约翰·哈蒙德是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教授,管理学顾问,因帮助其客户做出艰难的决策而闻名。哈蒙德教授从业40年,为美国证券交易所、美国银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众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第二位拉尔夫·基尼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哈蒙德教授一样,基尼教授也是和艰难的选择打交道并闻名。第三位霍华德·雷法同样大有来头,他是决策分析、谈判分析以及博弈论的先驱,哈佛商学院教授。过去40年里,雷法教授在哈佛商学院从事专业研究,负责监督近100位博士的博士论文。可以说这三位都是管理和战略决策领域的精英人士。

这本书的问世距今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了,最早的中文版也是早在2003年就出版了,可以算是这个领域的一本长销书了,那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有读它的必要,就是因为,决策这件事,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面对的,而这本书里讲到的关于如何做一个明智决策的方法,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发。这本书会帮助到那些需要做出重要决策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人。如果你恰好是其中的一员,恭喜,这本书能够帮到你。

决策这个词呢,听起来有点大,不那么接地气,但简单地说,决策就是做决定、拿主意。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决定和主意组成的。早上起来,是豆浆配油条还是包子配粥?上班途中,是骑共享单车还是挤公交坐地铁?休息时间,是看电影还是看球赛?除了这些小事,还有我们人生中的一些重要决定:我们该不该上大学?该学什么专业?毕业后找份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结婚合适?结婚后要不要小孩?可以说,我们从一天到一生,就是在这些由小到大的决定中过去的。

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做出的决定总是大相径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那么,如何做出一个英明的决策,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本书里,三位决策高手为你总结了,做出一个英明决策所需要的八个要素:分别是问题、目标、备选方案、结果、取舍、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力和相关联的决策。请记住,这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这八大要素中,前五个是重中之重,作者根据它们的英文单词首字母,把这5点缩写为 PrOACT ,五个单词六个字母,这是因为第一个词“问题, Problem ”,选了两个字母,这样读起来比较顺。所以,本书讲的英明决策方法就叫做 PrOACT 法。下面我们就逐一来讲一讲构成 PrOACT 法的八个要素,一起来看看,究竟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来做英明的决策。

先看要素1: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第一步就是要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决策的开始,它决定了后续的一切。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直观的,未必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为了提出正确的决策问题,你得打破常规,创造性地思考。打个比方,一家老企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模式和前进道路,这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是限制创新思维的旧制度,在阻碍企业进步,所以,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要不要废除这些工作制度?但如果跳出来摆脱常规思维,换一种方式提问:我们能够承受多大代价来废除这些工作制度?很明显,后面的问题比前面要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容易形成英明决策。

提出正确的决策问题也是有法可依的。先写下你对问题的最初评估,然后质疑它、检验它、完善它。你可以问问自己,是什么触发了这项决策,我为什么要考虑它?对于问题中的限制条件,也要怀着质疑的态度来检视。另外,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比如求助朋友或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征求他们的意见来作为参考,你甚至可以假想,“我的领导会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的偶像会怎么看这个问题”。

正确的决策问题并不是一拍脑门就能想出来的,多花些时间来找寻正确的决策问题完全有必要。这样一来,你在做出明智的选择上会多一些把握。

要素2:目标。决策问题确定之后,先不要急急忙忙进入决策过程。摁一下暂停键,让目标在脑海里飞一会儿,问自己几个问题:你真正想要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你的希望是什么?得到诚实、清晰和完整的答案,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目标的重要性有多大?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你决策的标准。你的决策需要目标来引导。假设在北京工作的你,得到了一份来自上海的offer,报酬比你现在高一些。你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呢?这就得看你的目标了。如果你的目标是挣更多的钱,提升生活质量,OK,选择接受。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家庭,与妻子一起花更多时间陪孩子成长学习,那就只能对上海那边说sorry了。由此不难发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你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目标,你才能判断,它究竟值得你耗费多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但我们有时候未必真正了解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你不知道你的目的地,只能走到哪里算哪里,这种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呢?其实,找到正确目标只需要五步。首先,把你在决策过程中希望的、关注的所有事项写出来,编写一个愿望清单。第二,将你的关切点转换为简洁的目标,最清晰的方式是用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的小短语来表达,如降低成本。第三,将目标与手段分离,分清你要做的事,哪些是目的,哪些是为了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多问为什么会帮助你发现真正的问题。第四,澄清每个目标对你的意义,对于每个目标问问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最后,测试你的目标,看它们是不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

要素3:发现一系列有创意的备选方案。如果说决策是一道大餐,那么备选方案就是做成这道大餐的原材料。如何选择原材料是大餐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发现备选方案过程中,切忌抱着“一切照旧”的想法。如果每次都采用毫无新意的备选方案,绝对是要被鄙视和抛弃的。除此之外,直接选择第一个可能的方案、仅从其他人提供的方案中选择,以及迟疑不决,都是不对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备选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这里主要介绍了过程备选方案、双赢备选方案、信息收集备选方案和延缓时间备选方案这四种典型的例子。

我们逐一用最简单的例子解释一下,比如说,你有一张演唱会门票,因为没时间去听,你打算送给朋友,结果两个朋友都想要这张票,这时你应该送给谁呢?显然,送给谁都会得罪另一个人,那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认识到,你的选择是基于一个公正的过程,比如,采取扔硬币这种方式来决定门票归属,虽然很简单,但是,结果取决于运气,输的一方也基本不会有怨言,这就是过程备选方案,适用于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这种方案可以确保决策的公平性。

再比如,你是个篮球迷,想去看NBA总决赛,但上司不给假,为了从上司那里争取到假期,你可以答应介入一个本不需要你介入的case,并且完成得很漂亮。最后上司高兴地准了你的假。这个方案的要点在于,让对方的利益与你保持一致,这就创造了一个双赢备选方案。

你是一个三甲医院的医生,有一天从其他医院转来一位病人,为了减小诊断的不确定性,你要查看他以往的病历,开一些检查单子,做一些必要的化验。这就是信息收集备选方案。如果你打算去三亚买一套房子,以便以后每年冬天去度假,但是这么一大笔投资,究竟值不值得呢?不要贸然做决策,可以先缓一缓,在决定购房之前,去三亚租套房子住一段时间,看看是否适应那里的气候,对周边环境是否满意。这种权宜之计就是延缓时间备选方案。十全十美的方案几乎不存在,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因此,我们虽然要根据不同场景,寻找各种备选方案,但一旦找到了最理想的方案,也要果断选择。

定义了问题,构建了目标,确定了一系列备选方案,接下来就是比较备选方案的优缺点,评价每个方案是否与你的目标相符。在决策之前,你必须理解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清楚地理解决策带来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要素4:结果。

描述结果并不简单。首先你需要构建一张结果表,具体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想象未来的场景。假设你去登山,就可以想象自己登顶后的心情和反应。当然,这个想象也不是说完全凭空,最好进行一定的实践调查,比如,当你考虑是否去某所大学读书,你可以先去校园里转一转,去食堂看看伙食情况,甚至可以去教室里旁听几节课。先尝后买。

第二步,对每一个方案,用统一的标尺进行一番描述,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货币单位、百分比、面积大小等等,尽量简单,比如设计不同的套餐,把成本、售价等等这些关键数据都整理出来。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是推算的结果,所以数字不是越精确越好,否则可能会干扰判断,例如你做一件事的成本预算,写55389元就过于精确了,如果你把预算写成55000元上下浮动10%,反而会更好一些。

第三步,排除明显不利的备选方案,选出最终的赢家。这个过程,也和前面说的一样,可以实地考察、咨询专业人士,甚至相信你自己一瞬间的某个灵感。

第四步,将剩余方案的描述做成一张结果表,不同方案的相关数据、执行要点、这个方案最可能的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同时还需要注意,因为这些可能的结果,是基于你的估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谁也不敢肯定真正的结果一定会是这样的,所以在描述结果时,一定要将这个不确定性考虑进去,预留出备选项的备选项,这个我们后面会再讲到。列了这么多可能的结果,但我们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重要的决策经常会遇到冲突的目标,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做出取舍了。

要素5:在多个互相冲突的目标中进行适当的取舍。这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挑战。那么,取舍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可以采用排除法。周末到了,你准备带着家人出去玩一趟,你的目标是花钱少、空气好、距离短。如果方案A在消费上比方案B多,空气比方案B差,且两者距离一样,那么方案A就可以被排除。而当选项不止两个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方案列成一个表格,再设定不同的指标,还是用选择出游目的地的例子,可以把距离、空气、消费这些参考指标都列出来,最优选的打3分,次之2分,以此类推,很容易就得出每个选项的量化分数,发现它们的优劣关系,这就容易取舍得多了。

但是,有时候采用排除法之后,还是会剩下两个甚至更多的备选方案,让你左右为难,这时该怎么办呢?那你就需要等价置换法了。所谓置换法,就是把一些直观上不太好比较的东西,折算成同一个标准,比如当你选择飞机航班的时候,有的票价更便宜,有的飞行时长更经济,有的服务更好,这些标准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权衡,也可以用上边说的打分的方法,把它们折算成一定的分数,这样再比较,就能对各个方案的价值,有一个更直观的判断了。置换前要多收集信息,不能过于随意,事实越充分判断也越容易。等价置换法需要反复实践才能熟能生巧,一定要多加练习。

PrOACT 法八大要素中的5个主要要素我们已经说完了,下面来看看要素6:明智地处理不确定因素。我们前面说了,决策之前,再精确再周全的推算,都无法保证决策百分之百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只有在决策做出之后才能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不确定因素。它与决策如影随形,并且会影响决策的效果,所以,你必须承认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然后系统地考虑它们,搞清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它们各自的概率和影响。

只要不确定因素存在,就不能保证一个英明的决策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反过来说,那些根据结果好坏来判断决策好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这种现象在足球场上很常见,不管主教练战术安排多么讲究和用心,但只要球队没赢球,他的努力就会被无视。

为了搞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你得想出一种方法简化它,将每个因素分离出来并挨个评估。风险预测可以帮到你,它能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不确定因素是什么?它可能导致什么结果?结果发生的概率怎样?会导致什么结局?

比如你是一位老板,想在假期组织一个团建活动,方案有两个,一是去城郊拓展加野餐,二是在市区酒店吃高档海鲜自助餐。从团建的效果,还有成本支出上考虑,第一个方案更好,但风险在于,户外活动,要考虑天气因素,也就是说不确定因素是天气,它可能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泡汤,那如何评估这个风险到底有多大呢?就得看风险的发生概率,比如,查看天气预报,或者你所在城市的历年天气规律,看看每年这个季节下雨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你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到底值不值得冒这个风险。通过风险预测,你便能对不确定因素做出明智的判断,继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尽管你充分考虑了不确定因素,但还是无法百分百避免风险的发生,所以还需要要素7: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人知足常乐稳字当头,有人喜欢冒险追求刺激。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来说,人都是在风险几率比较低,或者是收益预期很高的情况下,更愿意冒险。对于某一种风险,你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可以用对渴求程度打分量化的方式来测试。什么是渴求程度呢?在这我们结合一个例子来说明,看看如何运用渴求分值做出艰难的决策。

话说汤姆正在读工商管理硕士,他得在两个工作机会中做出选择。一个是他读研之前工作了三年的会计事务所,一个是国际性管理咨询公司。两份工作的前途和工资都差不多,他的决策取决于工作地点。他和两家公司接触了一下,会计事务所可能派他去美国纽约或者智利圣地亚哥,管理咨询公司呢,则打算派他去英国伦敦或者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两种选择四个可能的结果,汤姆决定用渴求分值来解决问题。

他将四种可能的结果从最好到最差排列起来,他最想去伦敦,最不想去圣地亚哥,所以去伦敦的渴求程度打100分,去圣地亚哥打0分,他判断布宜诺斯艾利斯在伦敦和圣地亚哥之间,打了50分,至于纽约的渴求程度,他认为在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因此打了80分。然后,汤姆根据与两家公司的接触,得出了心目中结果概率,去伦敦的可能性为25%,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可能性75%,纽约的可能性90%,圣地亚哥10%。接下来,他把每种结果的渴求分值与对应的结果概率相乘,得到了一个贡献度。

具体来说,纽约的贡献度为72分,圣地亚哥为0,布宜诺斯艾利斯为37.5,伦敦为25。然后,他将两种选择中不同的两个结果的贡献度相加,得到两种选择的总体渴求分值:会计事务所的总体渴求分值为72,咨询公司的总体渴求分值为62.5。最后,经过仔细考虑和计算,汤姆接受了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果然,没多久,他被派往了纽约。

关于风险,我们还要多说一点,虽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很有必要,但也不必过于夸大风险,因为很多风险,只不过是陷阱罢了。你需要做的,是记住下面这些小贴士。

第一,不要过于看重不利的方面。2016年欧洲杯,法国因为恐怖袭击引起的安全问题,让很多中国记者望而却步。可事实上,整个欧洲杯期间,安保方面并没有出大的问题;第二,不要捏造风险发生的概率。有的人害怕坐飞机,觉得不安全,这就是所谓的“恐飞症”,最有名的例子大概要数荷兰的足球名宿“冰王子”博格坎普,老球迷可能都对他的这个毛病印象深刻,有些人的“恐飞症”是心理问题,但也有一些人之所以会“恐飞”,是因为忽略了概率,因为数据表明,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如果不考虑概率,就会夸大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从而做出不恰当的决策;第三,不要忽略重要的不确定因素。看起来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一定会发生吗?当然并不是这样;第四,避免盲目乐观。一定要实事求是,全面考虑事情发展的正负面结果;第五,不要因为问题复杂而回避有风险的决策。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领导者,你还需要确保你的下属在做出自己的决策时,不能超出你的组织的风险承受力。另外,聪明的人还懂得控制风险来创造新的机会。有人就把风险分摊到投资人头上,还有的人把风险分散、对冲,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对风险投保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办法。

最后一个,要素8:在相关联的决策过程中做好事先计划。上大学,你选择什么专业,会对毕业进入社会后从事什么工作产生影响。医生治病、做手术,得准备出现并发症的预案。这样的决策叫相关联的决策。也就是说,你决定现在做什么,还要先想想未来可能会做什么。

相关联决策是复杂的,要想做出精明选择,得事先做好计划。每一个围棋高手都是出色的相关联决策者,他们每下一手棋,都会提前在脑子里想好未来需要走的好几步甚至十几步棋。想得越远,证明你的水平越高。当然,现在最厉害的相关联决策者应该是阿尔法狗,因为最厉害的围棋选手柯洁都赢不了它。相关联决策,其实是多种的可能性的排列组合,需要的备选方案,数量可能大得超出了我们的记忆范畴。怎么办呢?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方面。

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六步走:第一步,弄清基本决策的问题;第二步,辨别减少关键不确定因素的方法;第三步,识别与基本决策相联系的未来的决策;第四步,弄清相关联决策之间的关系;第五步,做出基本决定;第六步:将以后的决策视为独立的新的决策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急诊科医生、消防员、新闻编辑等从业人员,遇到的相关联决策最多,他们的工作处于迅速变化和发展的局势中。我们就拿新闻编辑来说吧,他负责的版面在签片之前,是随时都有可能变化的。时间一直在走,新闻也一直在发生,你无法确定在签片下印厂之前,一定不会发生一个大新闻。所以,像这类人就需要考虑开发一些灵活的计划,使自己的选择保持开放性。比如全天候计划、比如短期计划、比如扩展选择的计划、比如“有准备的”计划。

撰稿:肖万里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