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陈子昂解读
《冥想》| 陈子昂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子昂。
今天这期听书,我想为你分享的书叫《冥想:身心放松的力量》。
你有过冥想的体验吗?什么是冥想呢?
在今天,“冥想”可以说是一个还蛮“热”的概念,很多人都在谈论它。
在有些人眼中,所谓冥想,就是一种流行的、能够用来彰显你个人生活品位的活动。就像之前有位朋友告诉我,说提起冥想,她脑海里立马浮现的画面是,一个穿着瑜伽服的人,在空旷的木质小屋的地板上闭目坐禅。你看,这是冥想给人的一种印象。
除此之外,冥想还给人另外一种印象,就是它有点神秘。冥想的体验如何?有人会说,诶,很神秘,你得自己试了才知道。我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
这就很有意思了,你看冥想一方面好像很火,另一方面呢,又火得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人其实只知道这个词,却不太清楚它的“本来面目”。所以,冥想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就来跟你仔细聊聊这个话题。
咱今天跟你聊冥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在现代生活当中,冥想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愈”作用。
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叫“在焦虑与内耗之间,你可以选择冥想”。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一位心理医生,他曾经将冥想融入了心理治疗当中,帮助、服务了很多人。这本书,是他在经过了非常丰富的实践之后,写下的给普通人的冥想入门书。
安德烈说:“任何状态下我们都可以冥想。”如果你感到痛苦,那冥想吧!如果感到无聊,那冥想吧!甚至如果你害怕死亡,那也建议你冥想吧!
这听起来有点夸张,好像冥想就是一种什么包治百病的灵药。冥想当然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冥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吧。
先做个说明,咱今天讲的冥想,指的是正念冥想。
什么是正念呢?
书中说:“正念意味着强化当下的存在感,意味着静止不动以充分感受当下。”书中还说:“正念地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保持全意识状态,时常沉静地体会当下的感受。”
这两句话里头藏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当下”,一个是“感受”。
咱先来说“当下”。
为什么要强调当下呢?因为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我们不能活在过去或者未来。
这听着像一句废话。但事实上,能够时时刻刻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书中说,对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只能去考虑,去思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会陷入对过去的反复咀嚼,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或期待当中去。这会让我们在无意间屏蔽了当下。
所以,正念冥想教会我们的,就是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当下,去关注周围那些时常被我们所忽略的东西。
正念冥想的另一个关键词,叫“感受”。
什么意思呢?书中告诉我们,所谓正念冥想,并不是要我们去对此时此刻进行“分析”。我们所要做的,是“全身心地去体验和感受,而且始终默默无语”。书中引用了一位佛学大师的话,说:“正念不对所看到的事物做出反应,而只是看,继而无声地领会。”
书中特别强调了,在这一刻,我们要摒弃掉语言。也就是说,别说话,而且别思考。因为一思考就避免不了用到语言。我们就敞开了自身去接受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其中。
就像此刻,你在听着这期听书。与此同时,你可能还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呼吸,你看到了呈现在你眼前的事物,你可能还意识到了你脑海里有个声音在对你听到的内容进行赞赏或批评……如果你此刻的体验是这样的,那么你就是进入了正念的状态。书中说:“正念就是这样,在每个时刻都能创造一点空间来‘观察自己的举动’。”
当然啦,更多时候,咱使用听书,应该不是这么一个状态。毕竟,咱这是一个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会更多地调用我们的理性来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还是放在对语言的识别和理解上的。
理解和认知当然很重要。不过安德烈提醒我们,学习跟正念有关的知识,阅读有关正念的文字,跟真正地在进行正念冥想还是两回事。
一旦了解完知识,回头去践行的时候,我们就要绕过语言,直接去体验。为什么要这样呢?书中说,因为总有一些复杂的感受是没法用语言来概括的,这个时候,语言就会成为我们的阻碍,甚至会扭曲会篡改我们的感受。所以,纯粹的感知和体会,才是我们最直接的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书中对冥想有一个相当精当的归纳,说:冥想,就是不带期望、没有垂涎、不做评判的注视,就是对我们周边的世界采取一种开放而好奇的谦卑姿态。
在进行正念冥想的时候,我们会充分感受当下,我们会建立跟自己身体的联系,会倾听各种声音,会察觉自己的念头和情绪……我们会充分打开自己的注意力,书中说,“我们的注意力越宽广,越是浸润性的,我们就越接近正念”。
值得注意的是,正念冥想强调的,是一种纯粹的体验跟感受。这个过程,必然是不带评判的。
什么叫做不带评判呢?举个例子,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听到了一阵救护车的声音,一般来讲,我们都会反应过来,这是救护车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和思考就已经开始启动了,我们做了一个判断——这是救护车的声音。然后,我们会开始去想,应该是发生了一起车祸吧,或者,是有人病得很严重吧。随后,我们可能还会感到心头一紧,生出一种同情、担忧或悲伤的情绪。
你看,如此一来,我们就已经对听到的声音完成了一轮“评判”了。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听到”到“想到”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评判与思考很重要,它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是,定期努力摆脱这种状态也同样重要。
书中说,“心灵总是会对我们的体验和感觉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在有声的世界中了,而是进入心灵的世界”。正念冥想要求我们回到不偏不倚、不做评判的倾听上来。
想要进入正念冥想的状态,我们就需要与我们心灵所产生的念头和情绪保持距离。
你听咱这儿的表述,是保持距离,而不是抗拒和消灭。
正念冥想不需要排斥和抗拒,相反,它要求我们接受。这里的接受,并不意味着“赞同”,而是说“都存在了,已经存在了”。归纳为八个字,就是“不必热爱,只需承认”。
而所谓保持距离,说的是我们可以观察它们。我们阻止不了思绪和情绪的产生,但我们可以观察它们,而不陷入其中。
书中讲了一个来自禅宗的比喻,说一个人进入瀑布的水帘和岩石的峭壁时,身体稍微与之错开,就可以观察到自己的思想活动了。这个比喻很妙,瀑布指的是我们延绵不断的思维活动,这个时候,我们人不在瀑布中,也就意味着我们和思想保持了距离,但我们又离得不远,也就是说我们还在现场。
安德烈强调说,思想只是意识的一部分。当我们在想,“我的生活好悲哀啊”,这就是跟思想没有保持距离。但当我们意识到,“我在想我的生活是悲哀的”,这就是保持距离的一种表现了。
好,到这儿,咱再来复习一下什么叫正念冥想。咱前面说了,“正念意味着强化当下的存在感,意味着静止不动以充分感受当下”。
你会发现,冥想听起来似乎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就是沉浸式地感受当下嘛!确实,安德烈也说,正念冥想简单易学,但是,他又强调,冥想跟生活当中很多重要的事情一样,虽然简单,但要熟练掌握却需要经年累月。
安德烈非常强调实践,他告诉我们,要去理解,去感受,去实践,再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安德烈反复提及一个概念,叫“正念地生活”,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正念冥想最广阔的练习场所,其实是生活本身。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定时地停下来,专注地体验一下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在生命的任何时刻都可以这样做,不论这个时刻是多么无足轻重,又或是多么事关重大。”不管你是在吃饭、喝水,还是在工作、闲聊乃至等人等车,你都可以练习正念冥想。
在书中,安德烈就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话说有一次,安德烈要赶去参加一场大会,那会儿,他正独自一人在站台上等火车。
一开始,安德烈是真的在等。他一会儿看时间,一会儿看远方的地平线,脑子里想着说,哎,这火车等会儿是从左边开过来呢,还是从右边开过来呢?其实,安德烈他自己是清楚的,这车十分钟后会发车。但他依然会想,这车会不会是从其他地方开过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还能准时到不?要是它是从本站始发,那就最好了,这样一来,它就会在本站站台停留更长的时间,自己也就能从容上车了。
安德烈回忆说:“简言之,我的脑海里充满了这些无趣又无用的想法。谢天谢地,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从车身上看到自己等车的身影,就像狗在等它的骨头。我对自己说,不能像这样消耗自己的生命,即使只是一小段时光。”
于是,安德烈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他放弃了在脑子里乱糟糟地想着这车会不会迟到这样的无聊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到了当下。他不看表了,也不盯着铁轨的尽头,而是渐渐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呼吸上。
他说:“我慢慢地挺起胸,放松双肩;然后又竖起耳朵倾听。我听到了火车的声音、人群的嘈杂声、轮子在铁轨上发出的摩擦声、鸟儿啾啾的鸣叫声。我还注意到了春日的阳光,不远处的月台尽头有一辆缓缓开动的货车,更远处还有飘动的云朵、各种设备、闪光的指示牌以及建筑物。我用鼻子深深地吸入这包含着金属冰冷气味的空气,这是一种火车站月台里独有的气味。所见所感都是那么奇妙,奇妙之处在于,仿佛存在于当下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令人心静如水。”
这段经历的结尾也是美好的,安德烈回忆道:“当我登上火车的时候,我感到未曾有过的安详。我一刻都没有等待,而是过着我的生活,过着充满养分的每一分钟。”
好,聊完了“正念地生活”,接下来,我请你稍微回想一下咱刚刚讲述安德烈这段经历时候的一个细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安德烈是怎么完成自己状态的切换的?
没错,他首先做的,是专注呼吸。对于安德烈来讲,呼吸就像是一个开关,借助它,安德烈渐渐切换到了冥想的状态。
书中说,“在冥想的实践中,呼吸始终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当我们想与当下进行沟通,或者发现与当下沟通遇到困难时,呼吸是最有力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在冥想的实践当中,呼吸那么重要呢?
安德烈说,人们重视呼吸,其实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比如说,专注呼吸可以避免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昏昏沉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注一个永不静止的东西,会让我们集中精力,而且不会过分疲惫。书中说,当面对巨大的海浪、跳动的火焰或者飘动的云朵时,我们会很容易长时间地沉浸其中。因为它们存在着,又在不断变动。而我们的气息也是如此。
再比如,专注呼吸会增强我们的意识。呼吸无影无形,我们日常都不太关注它;就像我们生命中的很多东西一样,它们很重要,但我们经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专注呼吸,注意到呼吸,其实也是在引导我们关注当下被我们忽视的一切。
再再比如,呼吸教会我们体会精妙。气息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但也存在于身体之外,它模糊了本我和非我的标准。安德烈说,标准通常是幻象,而且常常给我们带来痛苦。通过呼吸,我们会更容易意识到这一点。安德烈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在夏日的和风中进行冥想,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了自己体内的气息跟体外大自然的和风产生了一种神奇的融合。
相信你也听出来了,呼吸的内涵远远丰富于呼吸本身,呼吸的种种特点,都非常有利于将我们引导到冥想所期待的状态当中去。所以,它是“一条与我们自身和我们身边的一切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首选之路”。安德烈总结说:“气息是正念的‘锚’,它帮助我们紧紧抓住当下这一刻。”
他还说:“我们给初学者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建议是:一天进行几次呼吸练习,只要进行简单的呼吸,每次两三分钟即可。”“意识到呼吸,哪怕仅仅是意识到它的存在,意识到它在我们身体中带来的所有感觉,只是去关注它,而不试图去改变它,就能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好处……当我们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一遍一遍地专注于呼吸,而不是在那里辗转反侧,思来想去。”
好,聊完了呼吸,接下来,我想跟你探讨一下,冥想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冥想在当下能火起来不是没有道理。书中说,在当下,冥想是能够疗愈我们生活的一剂良药,它会让我们变得平和。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妨先跟随安德烈的讲述,一起来仔细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安德烈说,这个时代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它引人入胜。我们可以不断接触到一堆让人惊叹的事物,我们见证了世界在飞速地发展和变化,我们这一代人体验到了从前几代人从未有过的快感和可能。
但是,安德烈觉得,恰恰是这种丰富跟快速,带来了我们生活的危机。这些强烈而炫目的外在事物,会不断地吸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意识会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如此一来,我们就会越来越依赖那些嘈杂、浮华、简便、预设和计划好的事物,我们的脑子最终也会被那些无益的思想、程序和内容塞满。
“今天,我们都太忙碌了,以致我们的头脑从未得到安宁。电视的嘈杂、汽车上的广播、电话铃声、在你面前经过的公交车上的广告牌……这些都令我们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因为我们的思维经常被打断。”
书中说:“正如话语若要被理解就需要沉默一样,意识和内在性若要显现,就需要有心理空间。我们意识的硬盘被太多无益的事物充塞……我们越是追随外在的东西,意识就会越少。意识和注意力的分散最终会导致内在性的匮乏,我们的思想也会日渐萎缩。”
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后果,是人们渐渐丧失了内省的能力。“当人们想尝试内省,即在平静、沉默中持续观照自身时,他们不知道或早已忘记该怎么做。更糟糕的是,作为一个失去了习惯(或从未养成习惯)的人,焦虑感会油然而生,苦恼和忧虑纷至沓来。”于是,人们又转向了外部,转向前面说的那些喧嚣和装填物,开始疯狂地追逐,搞得自己不堪重负。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生活,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又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那怎么办呢?安德烈说,可以进行正念冥想!
在安德烈看来,正念冥想能够帮助我们恢复自省的能力,让我们不再生活在“断裂、分散和外在行动的汪洋”中。
正念冥想会让我们不做任何事情,就待在那儿,就在我们的观察位置和自省点上,无欲无求,不带任何目的。书中说:“正念教会我们保护那些重要的东西,轻声对自己说:‘不要这样,不要起身,不要睁开眼睛,不要中断练习。待在那里,闭上眼睛坐着,觉察自己的吐纳,还有周边的呼吸声。这很重要,非常重要,无比重要。没有什么比此刻待着更重要的,就这样。’”
如此之后,我们便可以渐渐从那种人为打造的喧闹和浮华当中解脱出来。
冥想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持续地痛苦,是因为我们反复咀嚼和回味痛苦,从而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书中说:“所谓回味,就是让头脑中的那些糟糕的事凝固下来。”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要给苦恼更大的空间。书里头有一句很妙的话,叫“你不能阻止悲伤的鸟儿在你头顶飞翔,但别让它们在你的头发里筑巢”。我们没法避免痛苦,但我们能够去避免陷于痛苦。
安德烈告诉我们,不要把整个心理空间都交给困扰和苦恼,而要使其在尽可能广阔的容器中稀释,让意识无限扩大。那么,要怎么去稀释这些痛苦呢?我们可以进行正念冥想!
首先,正念冥想让我们学会接纳。而学会接纳,我们就放松了对痛苦的控制。就像我们要试图让一杯水变得清澈,最好得先放弃控制沙子的意愿,让它自然沉入水底。去呼吸吐纳吧,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有所转变。
其次,正念冥想让我们关注当下,让我们对世界开放,感受与世界的连接,允许更多的经验进入我们的意识,如此一来,我们的意识扩大了,痛苦也就被稀释了。
最后,正念冥想还能帮助我们增加幸福的体验,在日常的平淡当中品味幸福。
还记得咱前面说的,安德烈等火车时的冥想体验吗?那就是一种被平淡所感动、被平淡所震撼的幸福体验。
安德烈说,没有意识,就没有幸福,幸福是回溯性的。也就是说,幸福的前提,是我们要“有意识地活着”,要对我们所生活的当下保持觉知。“当生活让我们骚动,当我们诸事缠身、没有时间睁眼看看人生旅途上的种种幸福议题时,幸福就会死亡。”
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经常向周围、万物敞开我们的精神和意识,并且不刻意追寻什么,我们就经常能够感觉到幸福,哪怕是只有细小的片段。书中说:“我们生活中插入的幸福片段,虽然短暂微弱,不完美也不全面,但它们多样、富有变化,鲜活而且不断更新。生活中撒满幸福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让生活变得简单而幸福。”
除了给予我们平和之外,书中还讲述了冥想所能带给我们的另一类馈赠,也就是洞见。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安德烈告诉我们,冥想能够帮助我们在看待世界的时候避免陷入某一种单一的视角,而能够接纳其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咱刚刚说了,冥想能够带给我们平和。事实上,平和也是有助于获得洞见的。毕竟,情绪上的平和,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狂热和盲目。也就是说,冥想帮我们保持了思想的平静,并且对世界开放,这就很有利于保持我们思想的敏锐了。
此外,冥想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比如相互依存、空和非永恒。
所谓相互依存,说的是世界上没有绝对恒定和孤立的存在。“我”并不是作为一个自为的、独立于环境的主体而存在。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及其延续都得有赖于其他的无数人,也有赖于很多的自然现象。我所谓自己的、源自个人意志的行为和判断是由很多其他因素决定的。
安德烈说,理解了相互依存,我们就会变得谦卑,而不容易陷入自我、骄傲和痛苦的陷阱当中。
同时,理解了相互依存,你也就能理解什么是“空”了。“空”是佛学当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万物皆空”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真的不存在,而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都不是具体可靠的存在。这就有点像天边的彩虹,它的存在取决于我的位置、太阳的位置乃至云彩的位置。我站在这个地方看到了彩虹,而你站在另外一个方位则可能就看不到了。
所以,“空”其实说的就是事物具有流动的、不确定的、主观的复杂性质。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轻易执着于所谓“现实的浮光”。
最后,是“非永恒”。“非永恒”强调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注定传诸久远的,万事万物都有合成与瓦解、组织与溃散的过程,都有短暂性和过渡性。
收获这样一些来自冥想的洞见之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很自然地发生转变。
比如说,我们会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会唤起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书中说:“生活会让我们忘记或忽视我们人性中温情的一面,但正念的练习却会让我们不断地、有规律地再次与之相遇。”
再比如,我们会不再想去改变周围的东西。冥想所带来的内观的宁静将我们跟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存在于自我之中。书中说,如此一来,“我们关心的就不再是超越自我或超越他者,而是实现些什么。我们不再从成功或失败的角度去思考生活,而只是体验生活。”
书里还有一句表达了类似意思的金句,原话是:“正念还让我们抛弃、放弃,而不是贪婪地攫取和囤积金块,让我们简单地生活,让我们关注生活,让我们了解生活的奇妙。”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安德烈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正念冥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书中讲了一个关于涅槃的禅宗小故事:话说有个美丽的盐雕像,非常美丽,以至于主人把它放在了壁炉上,让所有的客人都能欣赏到。这个时候,请你思考一下一个问题:对这个盐雕像来说,涅槃意味着什么呢?是越来越多的访客,还是一个更大的壁炉,或者是一个博物馆的橱窗呢?答案是,都不是。
盐雕像最终的归宿,是被主人扔到海里。书中说,盐雕像的涅槃,实际上就是它的溶解,是所有那些聚集在一起形成它的原子、组成它的盐分子,一点点地分离并且溶进了浩瀚的海洋中。这个时候,盐雕像就不再被压缩成小小的自我了,它溶入海洋,没有身份,但有着巨大的自由,有着无与伦比的幸福。
还记得咱前面说的吗?正念冥想要求我们把注意力给到当下的一切,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将周边的一切纳入我们自身当中。安德烈说,正念冥想其实就像是自我的扩展,我们会渐渐感受到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界限的消失,会感到周围的世界涌进我们体内。
而这个时候,处在正念冥想状态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会感觉很慌张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会感到的,其实是舒适和安全。这种界限消失的感觉,导向的其实是一种自由和归属感。
书中说:“人们总是害怕消失,害怕毁灭。但经过多次练习后,就不会那么害怕了……我们要像海浪很快地消失于大海那样,平静地准备着回到我们来的地方。这样就不再有任何界限,而只剩关联。”
好,这本《冥想:身心放松的力量》,就为你介绍到这儿了。
最后,我还想给你做个小提醒。
如果你要去践行正念冥想,请记得千万不要心急,得有耐心。就像安德烈所说的,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强调说:“我们不要去设法加速这一过程。尽管非常想加速,但绝对不可以这么做。”
书中引用了一个禅宗的故事,说有一天,弟子问大师说:“师父啊,我到底要多久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呢?”大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三十年。”这弟子听完后,立马就心态爆炸了,说:“三十年这未免也太长了吧!那要是我每天加倍努力,日夜用功,勤修苦练,那能不能把时间再缩短一点呢?”大师一听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要这么搞,那得五十年……”
冥想也是一样的。咱现在生活在一个处处追求立竿见影、凡事都要有收获的时代,但是,冥想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
不过,好消息是,书中告诉我们,冥想跟学自行车一样,一旦学会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我们只需要努力实践,然后定期复习就可以了。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冥想,就是不带期望、没有垂涎、不做评判的注视,就是对我们周边的世界采取一种开放而好奇的谦卑姿态。
2.在冥想的实践中,呼吸始终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当我们想与当下进行沟通,或者发现与当下沟通遇到困难时,呼吸是最有力的方法。
3.咱现在生活在一个处处追求立竿见影、凡事都要有收获的时代,但是,冥想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