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心理学》 秋秋解读
《内向者心理学》| 秋秋解读
关于作者
马蒂·兰尼,心理临床医师,曾获得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她把前人的科学研究精髓和自身经验结合,第一次为内向者著书立说,并且成为了美国当前研究内向性格的权威专家。
关于本书
这是第一本为内向者代言的书。本书从工作、生活等领域出发,为内向者提出了几百条具体的操作建议,告诉内向者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因为发现了内向者的独特价值,这本书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翻译成15种语言,如果你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在阅读本书时,应该也能体验到强烈的共鸣感。
核心观点
在崇尚外向性格的社会中,内向者并不需要改变自己迎合社会,而是可以顺应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发挥性格优势,让自己更成功。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我们为你解读《内向者心理学》这本书。它是世界上第一本全方位解读内向性格的著作。这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2年,在2008年引进中国时,书名叫《内向者优势》,我们解读的是2014年出版的最新版本。这本书中文版有25万字,我会用21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在崇尚外向性格的社会中,内向者并不需要改变自己迎合社会,而是可以顺应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发挥性格优势,让自己更成功。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内向和外向,来形容人们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大大咧咧,喜欢交朋友,我们就说他外向,而容易害羞,不怎么爱说话的人,我们就说他内向。虽然两种性格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在心理学界,对于人们性格的界定却远没有这么简单,还存在争议。
关于性格的研究,历史最悠久的是类型说,认为人群可以划分成一些固定的类别,每个类别都有一些典型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这本书的作者马蒂·兰尼是精神分析出身,曾获得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因此她主要参照了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对于内外向的界定。荣格根据人的心态是指向内部的主观世界,还是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把人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就描摹了两幅内外向性格的自画像,告诉你内外向性格的人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们之所以解读这本书,是因为它是第一本为内向者代言的书。在现代社会文化中,有一种倾向是,要想成功,你就应该走出去大胆地行动。所以现代社会是为外向者设计的,外向的人在其中如鱼得水,内向的人却经常碰壁,遭受种种误解。
作者兰尼就是一个内向者,她也曾经为自己的不善表达、害怕外出感到苦恼,她觉得是自己有问题,在尝试着让自己变成外向的人失败后,她开始转变了态度。她大胆地呼吁:内向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他们有着独特的性格优势!兰尼把前人的科学研究精髓和自身经验结合,第一次为内向者著书立说,并且成为了美国当前研究内向性格的权威专家。从发现内向者的独特价值来讲,这本书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翻译成15种语言,如果你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在阅读本书时,应该也能体验到强烈的共鸣感。
本书的后半部分采取了类似于自助书籍的写法,从工作、生活等领域出发,为内向者提出了几百条具体的操作建议,告诉内向者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一名心理临床医师,作者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案例,书中的建议正是来自于作者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因此比较接地气,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也有不足,作者对于脑科学的前沿可能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转述相关研究的结果时,有时会出现偏差和误读,比如对于“左右脑优势”的解读。实际上,目前我们对于内外向等性格特征的神经基础的研究依然非常粗浅,许多理论只是假说,并不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确定。
尽管这本书不是一本严谨的科普著作,却依然有它的价值。在这个外向的世界里,内向者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沉默群体。作者能够站出来为他们发声,全书不乏发人深思的观察和深刻洞见。无论是内向者,还是想了解内向者的外向者,都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
这期音频,我们就从三方面来讲,首先我们来讲讲,如何判断你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还是外向性格的人。第二个内容,我们再来分析下,不同的生理结构怎样决定着人们的不同性格。第三部分内容,我们详细讲讲,内向性格的人要如何创造条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好,我们首先来看看,怎么判断你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还是外向性格的人。
在兰尼看来,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精力的来源不同。内向的人就像一个充电电池,他们的精力有限,需要不断地充电,补充精力。他们的精力来源于自身内部,比如坐下来独自思考番、调整情绪或者休息一下,外部环境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消耗,频繁的应酬和长时间的社交活动会让他们想要逃跑。
正好相反的是,外向的人需要不断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能量,比如跟人交往、出去搞点娱乐活动或者运动,他们需要四处活动才能保持精力充沛,就像太阳能电池板,只要有外面的阳光照耀就能充满能量,独处反而像是生活在阴天中,让他们觉得孤独,失去了能量补给。
因为精力来源不同,外向的人寻求大量的外部刺激,这就导致他们不太能对一件事专注太久,他们会有很多朋友,对什么事都知道一点,但也迅速地转场,开始注意下一个新鲜玩意,他们的人生很有宽度。但内向的人则是重在深度,如果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会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果吸收的外部信息太多太杂他们会吃不消,虽然他们交的朋友少,不同领域的经验也少,但他们的人生是有深度的,可以在一个领域积累丰富的经验。
光这么说有点太抽象了,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判断标准呢?下面我来问你六个问题,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大概率就是内向性格,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或者你的答案正好相反,那么你应该是个外向性格的人。
第一个问题,放松的时候,你是不是喜欢一个人,或者只跟少数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经常觉得累?尤其是外出活动回来之后,通常都需要休息一下?第三个问题,你经常都不是侃侃而谈的那个,而是个倾听者吗?第四个问题,你总是在说话办事前先琢磨一番吗?第五个问题,在群体中会让你感觉不自在吗?你常常因为紧张而大脑短路吗?最后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不喜欢匆忙行事?
好了,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了。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内向者,恭喜你,你是人群中那不到三分之一的稀有物种。因为内向性格的人倾向于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获得能量,所以他们不善于交际,人们难免会对性格内向的人会产生误解,认为他们是害羞,不太合群,精神过敏的人。
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内向性格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但群体活动可能会消耗他们大量精力,所以他们喜欢一对一的亲密交谈,这让人们感觉他们不太合群。内向的人不喜欢展示自己,在人们夸夸其谈的时候,他们不好意思打断别人,认为这可能会冒犯别人,这让他们看起来神秘兮兮的,摸不透。还有,内向的人思考时间比较长,通常他们会在反复思量之后给出一个想法,这就让外向的人不耐烦,有时候觉得他们是不是藏着掖着,不坦诚。这些都是内向的人被人误解的原因。尤其是在崇尚影响力、自信和个性的社会中,内向的人常常感到压力,感到被人忽视。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人们会形成内向和外向这两种不同的性格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我们来看第二个内容,不同的生理结构怎样决定着人们的不同性格。
我们都知道,基因影响着人的生理结构,所有人的基因差不多99.9%都是相同的,但就是那最后的0.1%的不同,让组成每个人神经系统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差别,这可能是造成个性差异的原因。这些化学成分有上百种,由基因遗传获得,就是这些化学成分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指导所有的大脑机能,我们把这些化学成分叫做神经递质,传递的递,物质的质。神经递质,就像是快递小哥,在大脑中的神经通路上跑着,他们传递着信息,引导大脑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量,血液流到哪儿,大脑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发出信号指挥身体的行动。
快递小哥中,有一组穿着红衣服,叫做多巴胺,有一组穿着蓝衣服,叫做乙酰胆碱,这两组不同的快递小哥在不同的神经通路上跑着。红衣服的多巴胺小哥,传递的是运动、警觉的状态、短时记忆这些信息,他们走的那条神经通路最短最快捷,途经大脑感受外部信息的区域。蓝衣服的乙酰胆碱小哥,传递的是思考和长时记忆这些信息,他们走的神经通路很曲折,耗时比较长,途经的是大脑感受自身信息的区域。
这两组快递小哥人人都需要,但不同的人,对这两组快递小哥的反应可就不一样了,有些人对多巴胺小哥反应不敏感,所以他们就必须通过分泌肾上腺素,来召唤更多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他们更活跃更好动,在得到了充足的多巴胺供应后,他们会感觉很棒。这些人就是我们说的外向的人。
相反的是,另外一部分人却对多巴胺高度地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刺激太多,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乙酰胆碱,它也能让人增加幸福感,让人扫除焦虑感觉平静。这就是内向的人。所以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人,会倾向于使用不用的神经递质,我们前面讲过,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神经通路上跑动,它们也联系着大脑中不同的自主神经中枢,这些自主神经指导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同的行为。具体怎么指导呢?我们来看。
多巴胺让人兴奋,它激发的是运动自主神经,就好比打开了给人体机器加油的阀门,你可以管它叫阀门全开系统。乙酰胆碱让人放松,它激发的是退缩自主神经,就好比给身体踩了刹车,你可以把它叫做阀门关闭系统。
在作者看来,由不同的神经递质激发不同的自主神经中枢,这就是人们表现出不同性格的根本原因。阀门全开系统和阀门关闭系统,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作用,但因为受到基因遗传和一定环境的影响,人们会更多使用其中一种系统,尤其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比如,有一次作者兰尼和丈夫迈克险些遭遇车祸,性格外向的迈克第一反应是下车观察有没有人受伤,他自然启动的是阀门全开系统,这让他心跳加快,只想采取行动。而性格内向的兰尼没有动,她的身体好像定住了,她想留在车里考虑一下周围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还有危险,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下车,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她正在调动的是阀门关闭系统,这让她呼吸放慢,身体麻木。
总结起来,外向的人与多巴胺、肾上腺素、精力消耗、阀门全开系统联系,他们渴望得到外部刺激,比较短的多巴胺神经传导通路占优势,擅长短时记忆,话张嘴就来,受到刺激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多巴胺释放出快乐的感觉,让他们想停也停不下来。而内向的人与乙酰胆碱、精力储备和阀门关闭系统相联系,他们需要回到长时记忆中寻找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思考,需要深思熟虑才能讲话,乙酰胆碱让身体慢下来,这样能储存精力,让他们在平静的状态而不是兴奋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幸福。
如果你是内向性格的人,你并不需要觉得沮丧,你要知道的是你很独特。你应该看到,独特的生理结构,也能够让你保持冷静思考、谨慎专注,在与人沟通时善于倾听,这些都是难得的优秀品质。没有哪一种性格就好,哪一种性格就不好。虽然弗洛伊德把内向解释为消极,这使得内向成为了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被这个观念影响。
而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却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他就认为,我们天生处在从内向到外向的横轴中的一个点上,在哪个点上都是健康的,强迫一个人离开那个点对他的身心健康不利。作者兰尼就很赞同荣格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待在这个横轴上最自然的位置就好,关键是了解自己的性格,找到这个自然的点,使精力可以及时恢复,这样心境才能平和,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找到这个自然的点呢?明白了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生理构造,你就会明白,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他们尤其需要保护自己的精力,找到合理利用精力的方式,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身优势。第三部分内容,我们就来看看,内向性格的人要如何管理精力。兰尼给我们支了三招,控制个人节奏、控制个人边界和学会恢复精力。我们一个个说。
第一招,控制个人节奏。也就是说,你要懂得调节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要等到自己的精力耗尽了才开始放缓步调,这样会让自己背负太大压力,要细水长流。控制节奏其实不难,关键是要知道自己身体的节奏,人的身体都有周期性,你要知道你的精力什么时候达到高峰,什么时候处于低谷,然后在不同的状态下安排不同的事情。
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在早上精神饱满还是晚上更精神?你最喜欢在什么时候外出?一天当中,你喜欢在什么时候跟人们待在一起?你是在早上更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还是在晚上或者下午?什么时候常常头昏脑涨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不能立马给出答案,说明你现在还没有很了解自己身体的节奏。不过没关系,试着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来记录你的精力变化。等你了解了身体的节奏,你就可以在高峰时段安排一些重要的工作,在低谷时段安排一些不太费力的活动。
兰尼有位朋友可以说是控制节奏的高手,她是个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她就细心留意过,发现自己只有在周一到周三,接待来做心理治疗的人效率很高,其他时间就表现一般,所以她把画画的时间就安排在了周四到周末。有意思的是,她还非常清楚,自己一周内能外出活动的次数,如果她已经安排了一次看电影,那么她这个星期最多只会给自己再安排一次聚会,因为一周活动两次是她能承受的极限。
控制你的生活节奏,可以让你从忙乱中挣脱出来,保持一种平衡。做到这一点后,你还要防止别人打乱你的节奏。我们来看第二招,就是为自己划定合适的边界。因为内向的人承受不了太多刺激,划定边界,就是要创造一个界线,把刺激保持在一个正好合适的范围内。
如果你是内向性格的人,也许你会常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精力有限不能做更多事而产生罪恶感。可能在你小时候,你的父母就经常鼓励你不要老是一个人待着,要多出去跟大家在一起,似乎你周围的人都认为你应该这么做,于是你也在不断修正自己,来迎合别人的需要,甚至忽视你自己的感受,任由别人影响自己,因为你害怕不被别人接受。带着这种心态,你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对你提出的要求,这是一种没有边界的生活,你可能因为没有时间恢复精力而感到心力交瘁。
要想有所改观,有时就要拒绝别人的要求,让别人知道你对于个人时间和空间的需要,这当然会让一些人失望,但这里也是有策略的,简单粗暴的拒绝谁都不喜欢,你可以在拒绝的同时告诉他们你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跟你的朋友说,“对不起,我今天不能陪你吃饭了,但我们下星期去喝咖啡怎么样?”在说“不”的时候,语调要愉快但是态度要坚定,不需要道歉或者解释一大堆理由。
我们之前讲到过,内向性格的人神经通路比较长,他们不擅长快速反应,需要安静的时候思考一番,之后才能做决定。所以如果你在接电话时,来不及细细思考,你甚至可以礼貌地要求对方先挂掉电话,给你一些时间想想,然后等你有了决定再打过去回复他。通过这种委婉的拒绝方式,你可以划出个人边界,让别人知道他们需要考虑你的承受能力,你为自己争取了更多个人空间,把一些事物挡在你的保护伞外面。这样内向的人才有机会,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下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跟自己对话,整合白天接收到的大量信息,理出头绪。
最后一招,你还要找到恰当的方式恢复精力。精力是一个人生活的能量,有充足的精力才能让我们开足马力,去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已经讲过,内向的人,身体总是倾向于精力不济,你需要不停充电,所以你必须学习补充体能。除了定时安排一些休息、偷偷懒以外,作者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好玩的方法。比如利用自然光给自己充电。每个人都需要阳光,但是内向的人由于精力不济所以更需要阳光,自然光会调整人体中的褪黑素,帮助调节情绪和睡眠,在阳光不好的地方,褪黑素容易聚集,我们会感觉压抑、睡眠无力。
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早晨醒来的时候,能够有十五分钟处在明亮的阳光中,他们就会觉得一天都精力充沛。在早上起床费劲的内向人,可以学学这么做,在睡觉前不要把窗帘全拉上,这样第二天你就可以自然地被早上的阳光唤醒,更容易起床。
除了阳光,香味也能给我们充电。一个有意思的实验证明,闻过香味的人能够比没有闻过香味的人,完成一个游戏速度快了30%。香味可以让我们放松,还能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因为负责感受气味的鼻子跟大脑神经通路非常靠近,我们对香味能够迅速反应,激发大脑中的情绪中心和记忆中心,同时你在吸入喜欢的气味时,还能吸入更多氧气,这些都会提高你的精力水平。不妨试着在家里点上你喜欢的香熏蜡烛,让薰衣草或者天竺葵的味道充满整个房间,它能帮你恢复精神。
如果你是内向人,还有一点需要留意,你的身体构造让你有着比外向人更快的新陈代谢,可能你会更容易饿,因为吃进去的东西很快就转变成能量消耗掉了,所以好消息是,你大可不必有负罪感,要保证每天有规律地吃东西,还要时不时地吃点小零食什么的,维持体内稳定的血糖水平,你终于有充足的理由不去节食减肥了。
好,最后,我们对这期音频的内容做一个回顾。
第一,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人,差别在于他们的精力来源不同。内向的人从内部获得精力,总是感觉刺激太多,他们喜欢对事物深入了解。外向的人从外部环境获得精力,总认为刺激还不够,喜欢了解更多东西。
第二,由不同的神经质激发不同的自主神经中枢,这就是人们表现出不同性格的根本原因。阀门全开系统和阀门关闭系统,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作用,但因为受到基因遗传和一定环境的影响,人们会更多使用其中一种系统。内向的人倾向于使用阀门关闭系统,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深思熟虑后才能做决定,乙酰胆碱让身体在平静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幸福。而外向的人使用阀门全开系统,受到刺激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多巴胺释放出快乐的感觉,让他们想停也停不下来。
第三,没有哪种性格是好的,或者不好的,内向者也有自身的性格优势,比如冷静思考、谨慎专注、善于倾听等等。只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找到自己自然状态下倾向的那个点,就能够让自己保持理想状态。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关键是要让精力可以及时恢复,这样心境才能平和,发挥出自身性格的优势。
第四,内向性格的人怎么管理精力呢。你可以用用这三招,控制个人节奏、控制个人边界、创造条件让自己恢复精力。有了充足的精力,你才能开足马力,去创造美好生活。
当然,作者的研究仅代表当时的学术水平,我们也应该跳出这本书,适时地看到当前性格研究领域的新发展。
目前,书中偏向的类型说已经有些失势,更加主流的是特质说。所谓特质,可以理解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比如,外向性就是一种特质,有的人外向性比较高,有的人内向性比较低,大部分人处在不太外向也不太内向的中间水平。特质说与类型说的区别在于,不是简单地把人分成两类,而是把这种性格当成一把尺子,每个人都处在这把尺子的不同位置,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分布。通过许多这样的特质,就可以对一个人的性格给出全面、量化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一派观点认为,不只是不存在固定的性格类型,连所谓的特质也不存在,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你可能在老师面前比较内向,在同学面前比较外向,这都是你性格的一部分,如果用简单的外向性高低来概括,就会损失掉很多个人的信息。
有趣的是,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东方人与西方人相比,行为表现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我们更善于依据自己身在何处、与什么人打交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在我们的眼中,这些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并不会为此感到不安。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正在为性格问题所困扰,除了参考本书的建议,也许可以尝试换一种视角,撕掉内向、外向的标签,用一种更加开放的视角看待自我和他人,这样也许能够获得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撰稿:秋秋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作者认为,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精力的来源不同。
2.在作者看来,由不同的神经递质激发不同的自主神经中枢,这就是人们表现出不同性格的根本原因。
3.内向性格的人管理精力可以用三个招:控制个人节奏、控制个人边界、创造条件让自己恢复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