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他人的力量》 张铂镭解读

《他人的力量》| 张铂镭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张铂镭。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他人的力量》,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寻求受益一生的人际关系》。

乍一听,这像是一本教我们搭建人脉的书。所谓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如果有一两个贵人相助,给予资源支持,或者点拨两句,都可能会对我们有莫大帮助。优质的人际关系确实是我们成功路上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仅仅是这么理解人际关系,就把人际关系看得太小了。在本书作者看来,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帮助个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它还具有可以超越自我,重塑自我的力量。

这样说有点抽象,让我们来看看书中的一个例子。在一支部队的最终考核中,几名队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虽然他们都受过良好的训练,有坚韧的意志,但是到了这个时刻,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都已经逼近了极限。一名叫布莱斯的队员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迎来了自己的极限,无论他如何斗志昂扬,他的身体都开始不听使唤。正当他准备放弃时,他看到了自己的队友在旁边给自己挥舞拳头,加油打气。布莱斯突然突破了自己,他的精疲力竭的身体再次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支持着他到达了终点线。

作者将这种人际关系中蕴含的巨大能量称为“他人的力量”。他在这本书里讲的主要内容是,他人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表现。如果我们可以及时意识到他人的力量,并且积极调整,让这种力量成为我们的支持,那么我们可以超越自己原有的极限,抵达更高的层次。

本书的作者,亨利·克劳德是心理学博士,领导力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你可能也读过,像《过犹不及》《为孩子立界线》等书,在家庭教育领域很有知名度,长期占据着亚马逊榜单的前列。

今天的解读,我将根据本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回答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他人的力量,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际关系?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结果?以及第三,对于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优质的人际关系,作者给出了哪些建议?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他人的力量?

很多人乍一听,会觉得这是在说,我们如何遇见贵人,如何打点人脉,如何让其他人愿意帮自己。这当然是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侧面,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更想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影响。作者心目中所谓“他人的力量”,不是指调动其他人的资源,而是指构建一个良性的人际关系网络,实现我们更好地成长。

这个道理乍看上去并不稀奇,我们都知道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在我们一般的理解里,我们自己和朋友之间是有一道隐形的鸿沟的。一个人能够交到怎么样的朋友,到底还是要看这个人自己的层次。自己好好成长,好好奋斗,才是底层的硬道理。是我们选择朋友。但是作者认为,我们和朋友之间不存在这道鸿沟,朋友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他们塑造了我们努力的上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朋友也塑造我们。

作者形成这样的认知也是经历了一些波折的。他在大学本来学的是会计和金融,但在大三那一年,他下定决心,转向去学心理学。那个时候,他立志想要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从业者,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去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而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种不同的疗法,各有各的要素,各有各的道理,所以作者特别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一个最核心的因素贯穿在所有疗法之中,提供真正的疗效。

而在一堂课上,他有幸接近了这个答案。那节课上,教授在评论一篇文献综述,讨论究竟哪种疗法效果最好。换句话说,这篇论文正面回答了他的问题。作者清楚地记得,当时教授盯着他们,一字一句地说道,是人际关系。

这个答案让作者满意了吗?并没有。他感到非常的失望。他甚至开始后悔,自己舍弃了会计与金融,专门来学心理学,结果最后就得到了一个这么愚蠢的结果。

他之所以会这么失望是有理由的,在学校里,他加入了一个小团体,经常看到喝得醉醺醺的狐朋狗友一起寻欢作乐,无所事事。他们的关系倒是很好,但是没看出来他们从人际关系中收获了什么。

在当时的作者看来,最重要的是思维。这里涉及一个叫做幸福三角形的模型,这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的。 这个模型认为,人的成长与幸福和三个因素紧密相关,分别是大脑、思维和人际关系。大脑不难理解,人身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大脑,改变我们的状态,所以大脑的生理指标都处在一个健康的区间的话,人很容易呈现一种健康有活力的状态。思维不仅仅指心理健康,还指一切和人认知有关的事情,比如相关的知识、成长性的心智模式、可以有效处理外部压力的心理素质等等。

作者年轻的时候认为,西格尔所说的思维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境遇,但是可以通过思维改变对自己遭遇的理解,不断地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是后来,作者发现,自己太低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了。因为人际关系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指标,而是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从我们生下来开始,就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父母、亲戚、朋友,我们会不断地和他们互动,而和他们的互动中,我们也慢慢地生成了我们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智模式。

有的人性情比较平稳,有的人容易动怒,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因为他们体内血清素含量的差距,但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所处的人际网络,是如何塑造他们的性格的。同理,现在有些人喜欢提起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其实是,他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他的行为模式或多或少是被过去的人际网络塑造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被人际关系决定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人际关系不好,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改善环境,而且即使那样,可能也无法完全消除不良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负面影响。而如果人际关系好的话,我们就有可能超越我们原本的极限,达成更高的成就。如果把我们自己比作一株植物,那么人际关系就像是植物生长的水土,虽然看上去和植物没什么关系,但其实暗暗地影响了植物生长的上限。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指朋友之间关系紧密,还要看这段关系给了我们什么养料。刚才也提到了,作者所在的大学里有许多在一起混日子的朋友,他们并没有从人际关系中获得什么帮助。所以,我们要追求的关系不是简单地和人厮混在一起,而是特定的、有质量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对我们造成持久而有效的改变。

可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值得追求的呢?作者帮我们给关系分了四种不同的层次, 分别是孤立状态、坏的链接状态、虚假的良好链接状态,以及真正的链接状态。这四种层次分别是怎样的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下。

首先在最底层的,是和他人切断链接的孤立状态。乍一听,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不擅长交际的那些社恐嘛,但其实很多处在第一层次的人看上去非常善于交际,也经常帮助他人,为他人付出。处在第一层次的人最关键的特点是,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帮助自己。有一些人特别主张独立自主,甚至不允许自己向他人求助,什么事情都想着自己扛。自己独自付出,默默搞定一切。作者会提醒这些人自我检查一下,会不会觉得压力太大,精力、注意力和动力不足,对人际交往失去兴趣,对人际关系感到失望,有一种被切断联系的感觉,同时所有的压力都压在自己身上,自己也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如果这些问题你都回答是,那么你可能身处第一层的孤立状态。

之后,在孤立状态之上的,是第二层,叫作坏的链接状态。如果说孤立状态下我们是和他们缺乏链接,得不到反馈和支持,那么在第二层次的关系下,我们是和他人有链接的,但是这种链接带给我们的是负面的反馈和打压。身处这种链接状态中,我们会感觉自己不够好,或者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会怀疑自己有缺陷。这并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和我们达成链接的人际关系并没有给我们赋能。这种状态的关键特征是我们不再主动出击,尝试掌握局面,而是转向被动防守,犹疑,寻求他人的认可。如果我们身上出现这些特征,那么我们很可能在第二层。

接下来第三层是虚假的良好链接,这层状态指的是,一个人放弃了和人达成真实的链接,转而去寻求让自己感觉好的东西,来填补人际关系上的虚空。这种人看起来获得了极为良好的状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我觉知,很容易让自己迷失其中,能力表现下降,导致严重的后果。

作者说,这个状态下的人,会和让自己状态好的上瘾物发生链接,上瘾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的我们一眼能知道对自己有害,比如他人的恭维、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或者毒品,但也可能是一些看上去完全无害的事物,比如吃东西或者购物。

有的人沉迷于自己是完美的这样的良好感觉之中,自动把所有负面信息排除在外,由于他身处高位,周围的人也会来恭维他。看起来,他非常自信,无所不能,但是实际上他只是活在自己营造的泡泡中;书里还提到执行经理会把购物当作自己的避风港,一不开心就去买买买,调节自己的状态。在和作者深聊之后,她反思说,这其实是自己的一种治疗方式,自己在尝试和购物构建关系,以此来疗愈自己。

作者说,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值得我们享受。但是如果我们希望这些东西可以取代我们和人之间发生链接的需求,并且给我们带来长效的满足,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失望。新鲜劲儿总会过去,我们会对曾经的刺激感到麻木,当奖品失去光彩,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仍在搜索,依旧不得满足。

所以在作者看来,前面的这三种状态,都是不值得追求的。无论是在第一层次孤立无援,一个人强撑,还是在第二个层次感受自卑、耻辱和挫败,或者是在第三层次的感受沉迷在自己的好感觉里,追逐外在刺激,难以满足,这样的人际关系都是不值得追求的。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是第四层次的关系,作者称之为真正的链接关系。

第四层关系与前面三层有什么不一样呢?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对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有需求,因为这里面有帮助我们成长的必要养分,但是追求这样的人际关系,就会不可避免地暴露我们的脆弱,这会让我们感到恐惧,因此,我们都陷入了一种需求和恐惧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一方面想要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害怕暴露自我。前三层的处理方式都在顺应我们的恐惧,教我们如何控制需求。孤身一人单打独斗就不用求人了,控制与被控制虽然得不到对方的支持,但是可以不用回应对方的需求,而追求其他的满足就可以暂时不考虑人际关系的需求。但是第四个层面的关系当中,我们可以更加坦然地暴露自我,可以在这段关系中做自己,也可以与周围的人产生高质量的互动与支持,在这种关系中滋养彼此。我们身边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朋友,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喜欢去找他们商量。因为我们在他们身边很安全,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帮助下,一起克服我们独自难以应对的困难。

回到这部分开始的问题,什么是他人的力量?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际关系呢?在作者心目中,他人的力量不仅是我们一般说的人脉,不仅仅是让我们得到机会和资源,还是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构筑而成的环境。作者把这个质量的关系称为第四层次的关系,并且认为,我们应该追求这种关系,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帮助我们去探索个人极限之上的无限可能。

这样的形容听上去非常吸引人,但是具体来说是怎样的呢?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作者口中所说的第四层关系有哪些特点,这样的关系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第四层的关系有三个关键特征,分别是支持、责任和反馈。这样的特征会带给我们更好的成长和更好的自我。

我们先从支持开始说起。作者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段非常痛苦的低谷期。他从小就想要成为一名职业的高尔夫选手,却在那个时候因为受伤,不得不放弃这项运动。祸不单行,他的女朋友与他分手,他还出现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引发了偏头痛。他的身体和心灵同时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感到压抑且沮丧。这个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向他伸出了援手,把作者介绍给了自己的姐姐和姐夫。这对年轻的夫妇对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作者在他们的帮助下,每天规律地饮食与作息,并且在他们的指导下,阅读了不少关于成长的书籍,以及与哲学还有神学相关的著作。当时作者已经慢慢地从失恋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这对夫妇就鼓励他更加彻底地讨论这段关系,从中吸取教训,建立更加健康的感情模式。这一系列的举措给予了作者极大的支持。

作者之后总结,人其实需要身体、情感、智力、精神四个方面的支持, 只有这些支持都很充足,一个人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但因为我们很难从与某一个人的关系中获得全部类型的支持,所以一个人背后,确实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关系网络。

说完支持,我们来说说支持的另一面,自由。当我们不加分辨地提供支持,我们很可能会干涉一个人的自由,让对方透不过气来,最后反而伤害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界定自由的限度呢?作者说,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那就是责任。无论我们提供怎样的支持,我们永远需要记得,责任,是对方来承担。

在作者心目中,他的父亲,就是这个方面的高手。他父亲高中辍学,帮衬家里别的兄弟姐妹。所以他一直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读大学。但他和作者谈论这件事的方式很有意思,他告诉作者说,儿子,上大学的钱,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这是我的职责。而你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我不能替你完成这件事情。等你上了大学,你就要完全靠自己了。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回家吃三明治,除此之外,就不要期待过多了。

之后还发生了一件事,让作者印象深刻。他在大学期间谈了一个女朋友,女方的爸爸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州长。在一个假期,他开着女友爸爸的车去见家长,结果下高速的时候,把车撞了。一个普通人家的小伙,即将去州长家欢度暑假,在去的路上就把州长的车给撞了,他甚至不知道应该打哪家保险公司的电话。作者当时就慌了。在慌乱之中,他把电话打给了爸爸,希望他可以给自己出出主意。结果爸爸听完之后,告诉他,那么你面对你女朋友的州长父亲,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毁了他的车。作者立马追问,这些我都知道,那我还应该怎么做,给哪家保险公司打电话?我是不是应该再多做点什么?

电话那头一阵沉默,父亲开口说,“儿子……我知道的就这些了。如果你已经成长到了可以陷入像这样的麻烦,那么你也应该成长到足以摆脱这种麻烦。但要帮我一个忙。到时候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是怎么处理的。我很想知道!”说完,他就挂掉了电话。

很多家长未必认同故事中这个父亲处理问题的分寸,毕竟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很多问题的处理方式值得讨论,但是这个父亲对于责任清晰的划分方式值得我们注意。清晰的责任划分可以让我们安心地支持彼此的同时,保证我们的自由。只有我们自己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关系才可以互利互惠,维持住支持与自由的精妙平衡。

除了支持与责任,第四层关系还有一个关键特征,那就是反馈。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前三个层次的关系,就会发现,要么没有反馈,要么是负面的无效反馈。而身处第四层次的关系中,我们知道周围都是我们的盟友,他们都希望我们发展得更好。基于这样的信任,朋友之间的反馈不再局限于正面的鼓励与支持,也可以包括很多基于现实,富有建设性的内容。这不是说好朋友之间就可以口不择言,而是双方可以基于对关系的信任,沟通真实的感受,提供更加有用、可行的信息。真实与坦诚,让关系中的双方可以兼顾温情与深度。

支持、责任与反馈,这就是作者眼中,一段第四层次的关系应该具备的特点。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关系比之前提到的三种关系层次更高了。责任明确了边界,同时支持与反馈在不侵犯彼此边界的前提下,依旧可以获得来自他人的温暖与帮助。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不至于独自一人,也不至于被他人贬损欺压,来自他人的信息和能量可以有效地支持我们。同时,这段关系也尊重了我们的自由与自主,我们并没有被关系给勒死,我们依旧决定着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样看来,这确实是更好的关系。

作者说,这样的关系可以导向更好的成长。当我们在关系中感到安全,在我们做规划的时候,就可以用更长的周期,去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有了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去冲击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对自己有挑战性的事情,还可以在朋友们的反馈中不断校准优化自己的动作。

第四层关系的第四个优点是,它会塑造更好的自我。其实不仅是第四层关系,任何关系都会塑造我们的自我,而这层关系是塑造出更好的自我。周围的人与我们互动的模式,他们说话的语气,他们提供的支持,他们与我们互动的节奏,都会慢慢嵌入我们的精神结构之中,变成我们的一部分。心理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为内化。

书中提到的例子是孩子小时候,父母会告诉孩子,很多不要做的事情,比如火炉很烫,不要摸,不要拉猫尾巴等等。结果等到孩子长大之后,这些父母告诉他的“不要”慢慢变成了他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发地说不要。

这样的过程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我们会不断地从与他人的交往中整理出模式,编入我们自己的人生的操作系统之中。现在很多人接受了心理学训练后,意识到原来我们从小到大的生长的家庭环境,可以极大地影响我们当下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这其实就是家庭这个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互动,内化到了我们自己人格中的表现。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家庭可以切切实实地影响我们对自我,对周围,对世界的认知。

作者说,我们虽然无法切断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影响,不过好在这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周围构建我们自己喜欢的人际关系,让它们来不断影响我们,让第四层次的关系内化进我们的身体,取代原本陈旧的声音,这样我们就可以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模样,超越现有的极限。

这样的前景听上去很美好,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朝着构建第四层次的关系努力,获得他人的力量呢?最后的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书里提出了哪些建议。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回顾了整本书的脉络。我读完之后发现,其实作者在尝试回答三个关键的问题,分别是:如何开始一段高质量的关系、如何维持一段高质量的关系,以及如何评估一段高质量的关系。而对应这三个问题,作者给出了三个特别有价值的建议,分别是暴露需求、坦诚和信任。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我们先从如何开始一段高质量的关系说起。听完刚才的解读,我们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我们是被我们的关系塑造的,而我们的关系又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样听起来,一切似乎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那在这些变化中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有,作者认为,这就是需求。

在作者看来,需求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那个稳定的要素。如果一个人回避自己的需求,尝试伪装成另一个模样,那么他会没有力量;如果一段关系当中我们回避了自己真实的需求,这段关系就无法为我们赋能。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需求,暴露自己的需求,再以需求为基础,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需求,让我们真实。

作者提到自己遇到的一个医生。这位医生当时生活一团糟,他工作压力很大,通过寻找外遇来排解压力,结果被妻子发现,让家庭处在了破裂的边缘。作者问他准备怎么做,他说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断绝不正当的关系,早点回家陪伴妻子,还要定期读书,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他希望重新做一个好人。作者意识到,这个医生的计划很可能会失败,因为里面只有他的愿望,却没有任何内容在满足他的需求。换句话说,他的计划需要更多的力量,但是他现在恰恰没有力量。

作者把自己的观察告诉了这位医生,医生大受震动,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想过问题。随后,他修改了计划,承认自己压力很大,需要帮助,他开始向周围求助,加入一些互助组织,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问题,并且开始和妻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一年之后,他的职业和婚姻重新回到了健康状态。

作者说,不要想办法把自己藏起来,假装自己没问题,相反,我们要暴露需求,保持真实。我们如果能找到一个可以保持真实的地方,我们就有机会接触到一直想要的资源,需求才有机会得到补充和满足。

如果作者对于如何开始一段高质量的关系的建议是保持真实,那么他对如何维持一段高质量关系的建议则是保持简单。

作者提到在人际关系中,问题经常越弄越复杂,关系难以理清。比如有一种典型的三角关系,作者称之为人际关系的百慕大三角。一般是A看不爽B,觉得B做的事情让自己成为受害者,但是A并没有直接跟B沟通,而是开始跟C诉苦,让他成为自己的拯救者。比如妻子讨厌丈夫的某个细节,但是去跟闺蜜或者某个陌生人诉苦。再比如,小团体之间互相传流言蜚语,往往都是这样的情景。

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想要高质量的关系,我们应该让关系的网络更加简单。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坦诚。如果我们是感到不舒服的一方,应该找到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对方当面说清楚。如果我们是被议论的一方,我们可以考虑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明确表示自己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欢迎当面讨论。而如果我们是被拉进来的一方,作者建议我们明确拒绝参与,表示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不适合这么谈论,建议两方当面说清楚。

作者的这个建议在初期来看,会得罪不少人,但是其实放在更长的时间上来看,这样做反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加方便我们构建和维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最后,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评估我们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关键词是信任。看起来,如果我们和朋友处在第四层的关系时,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相信对方,但是作者认为,我们在谈论信任的时候,往往是很含混的。我们应该做一个区分,我们可以无条件地对对方表达理解,信任对方的意图或者动机,但是对对方的能力、性格等方面,则需要依据事实,冷静评估,给予信任。

我们往往不需要和一个人达成全方位的合作。有的人可能适合一起合作共事,但未必适合作为私密的朋友为我们的成长赋能。所以我们需要判断一下,我们应该信任这个人的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可以互相帮助,积极地调整我们的人际关系,让它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好的,《他人的力量》这本书到这里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认为,他人的力量不是我们一般说的人脉,而是人际关系为我们构建的生长环境,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成长的上限。作者区分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分别是孤立状态、坏的链接状态、虚假的良好链接,以及真正的链接状态。作者认为,只有最后一种是值得追求的良好状态。因为第四层的真正链接状态有支持、责任和反馈,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我。最后,如果我们想要追求这种关系,作者重点给了我们三个建议,分别是暴露需求、坦诚与信任。

最后,我想来跟你说一点我个人的心得。美国哈佛大学开展了一场为期76年的心理学实验,被称为杜兰特研究。这项研究想要探究,究竟是什么因素,对人的幸福影响最大。最后的结论是,爱的关系是人能否获得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最开始我以为这是国内媒体编出来的心灵鸡汤,于是去哈佛大学的官网上查证了一下,发现确实有这项研究。读完这本书,我对这项研究有了一个新的理解,那就是,人其实很像一株植物。植物能长得多好,其实不仅仅看植物本身的基因,还要看周围的水土。我们周围的人际关系其实就像是植物的水土,在默默地滋养着,或者损耗着我们。一时的成功是我们拼搏得来的奖牌,但一生的幸福应该是我们周围这方水土一起养育出来的花朵。

以上就是本期听书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本期听书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帮助个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它还具有可以超越自我,重塑自我的力量。

  2. 作者认为,第四层的关系有三个关键特征,分别是支持、责任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