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秋秋解读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秋秋解读
关于作者
亚伯拉罕·马斯洛,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强调人的本性和正面价值,提出要以最优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马斯洛的心理学研究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纽约时报》评价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关于本书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是马斯洛的代表作,也是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经典名著。本书从人的需求和人的价值实现这个角度,探讨了人生能够达到的美好境界,涉及到个人成长、对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内容,被无数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引用。
核心内容
从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八个途径和自我实现的最高层级三方面,探讨人生能够达到的美好境界。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一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这本书的中文版有21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从人的需求和人的价值实现这个角度,探讨人生能够达到的美好境界。
关于人性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很多哲人、思想家都有过深刻的讨论。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关于这个问题也依然没有清晰的回答,因为人性太复杂。人性是善是恶,是节制还是贪婪,是追求向上还是贪图安逸,没有人可以给出定论,人性会受到自然、社会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除了解决生存问题,对生活还有更高的要求,获得地位、名誉和来自他人的尊敬和认可,这一切都是对自身价值能够实现的一种渴望。为什么有的人只做自己能做的事,而有的人则能表现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激励?为什么有的人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有的人则选择逃避成长?人性的境界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今天解读的这本书,就从心理学层面探讨人性这个深奥的话题。
说起这本书,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本书的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可能你多半听说过马斯洛关于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他确实很了不起,可以说得上是一位大师级人物。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什么叫人本主义心理学呢?这个学派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强调人的本性和正面价值,提出了要以最优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而在此之前,心理学集中研究的是人的问题行为或者动物,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心理变态者、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比如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后,马斯洛的心理学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纽约时报》评价马斯洛的心理学研究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是马斯洛的代表作,也是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经典名著。其中涉及的关于个人成长、对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内容,被无数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引用。
今天我们就从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八个途径和自我实现的最高层级这几方面,来详细解读这本书。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内容,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研究人类需求时,马斯洛的落脚点是人类需求当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除去吃饭、睡觉、性爱这些浅层的欲望之外,有哪些是驱使着全人类不变的、遗传的和本能的需求?比如,在有些文化中,一个人靠成为好猎手来满足自尊心,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要靠成为一个十足铁石心肠的人才能满足自尊心。不同的文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自尊心这一人类本质的需求,其实这两个人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需求,马斯洛归纳出来了五个,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这是人类天性中真正的内在本质,即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不会消除,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才能说有了人的存在。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一个需求满足后,另一个会迅速出现并且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下一个又会站出来,人类可能永远不会被彻底满足。并且,这些需求似乎是有轻重缓急的,也就是说它们按照优势等级自动排列。
这第一个需求满足的是生理需求。这个比较好理解,就像吃喝拉撒睡,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这些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那么他对食物的需求一定是最强烈的。这时候,生理需求可以主宰他的身体,整个意识都会被饥饿控制,丢掉所有其他需求,全部投入到寻找食物的活动中,这甚至能够引发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比如,对于一个长期饥饿的人来说,他的理想就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他会认为假如可以确保他的余生都有充足的食物,他就会感到幸福并且不会有其他任何奢望,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吃。
当人解决了生存问题,他们的需求就会开始变化,新的更高级的需求会重新控制身体,那就是安全需求,也就是对安全稳定、免受惊吓、井然有序的外部环境的需求。和挨饿的后果一样,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仅仅为了安全而活这个信念会取代一切。对于威胁的反应,表现最明显的是幼儿,当他们突然跌倒、遇到打雷的惊吓、受到父母的打骂或者受到欺负时,他们会全力以赴地给出反应——也就是哇哇大哭。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一点点完备,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运动神经的发展,这些危险也变得不再可怕,可以受控制,这也是人类成长的一部分,所以人类往往偏爱熟悉的、已知的事物。比如,我们喜欢一份稳定的工作、给自己买保险等等。还有那种想用某一宗教把人组成谐和整体的倾向,多少也是出于对安全的需求。
好,我们再来看归属需求,这里指的是友情、爱情、性亲密等情感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人们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无助,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深情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比如跟邻里乡亲、同族人、同阶层或者熟人同事之间的情感联络。渴望集体感最形象的例子是士兵们,他们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会被推入到一种亲密的兄弟关系,结果他们整个一生都会保持紧密的关系。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家庭的分崩离析、代沟和城市化,都加剧了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好的社会要发展、要健全,它就必须满足人的这一渴望。
再往上一级是尊重需求。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需要对他们而言稳固的高度评价,有一种自信或者希望别人认可的需求。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也会增强人的自信,使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力量的人。一旦这个需求不能满足,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无能的感觉,会使人们丧失自信,进而觉得无依无靠。当一个人当之无愧地受到他人尊敬的时候,他的自尊就是最稳固的。
需求层次的最顶层,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定义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是一种倾向,使自己的潜力能够实现,使自己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成为所能成为的一切。说白了,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采取何种方式来满足这一需求,对于不同人可能差别很大。比如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作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不会甘心。人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从生理需求最终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由低到高排列的。人们不会因为获得了一种需求就感到满足了,而是逐渐获得升华和发展的。一旦人们长期满足了高级需求,并获得了价值感,高级需求就会变得独立,不再依赖低级需求的满足,人们甚至会蔑视曾经使他们过上高级生活的对低级需求的满足。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全部基本需求都只是部分得到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缺憾。
要想更加直观地描述这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序列,我们可以任意假定一些数字,或许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求,70%的安全需求,50%的归属需求,40%的自尊需求和10%的自我实现需求。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些人从出生的头几个月开始就缺乏关爱,在他成年后可能永远丧失了爱的需要,也就不会有爱的能力。再比如,一个从未体验过长期挨饿的人,很容易低估它对人的折磨,将食物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他可能为了高级需求而放弃最基本的需求。也可能,一个为了自尊而失去工作的人,在经历了6个月左右的贫困状态后,为了找回工作,不惜牺牲自尊。还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由于早期的满足而增强的一种挫折容忍力,什么意思呢?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一直得到满足,特别是在早年得到满足的人,似乎发展了一种容忍挫折的罕见力量,因为他们具有稳固健康的性格结构,他们是坚强的人,对于不同意见或者对立观点能够泰然处之,他们能够抗拒公众舆论的压力,能够为坚持真理而付出巨大代价。正是那些给予了爱并且获得了充分的爱的人,为了理想或者高尚的信条,可以放弃一切。
好,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归纳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类天性中真正的内在本质。人的需求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一个需求被满足后,另一个会迅速出现并且取代它的位置,并且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之后才会出现,人类可能永远不会被彻底满足。这些需求是有轻重缓急的,它们按照优势等级自动排列。人们都不会因为获得了一种需求就感到满足了,而是逐渐获得升华和发展的。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内容,自我实现的八个途径。
马斯洛认为,能够达到需求层次顶层的人,也就是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最好典范。如果要对这些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他们是心理健全的、能充分开拓和运用自己的天赋和潜力的人。他们专心从事着让他们享受的工作,工作和快乐的分歧在他们身上已经消失了。他们献身于能够寄托自己终极价值的存在体验。他们也享受最基本的需求,但并没有成为这些需求的俘虏。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展示出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我们作为高级生命个体的人,不应仅仅达到基本生存的需求,还应该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
那么,自我实现意味着什么呢?马斯洛指出了八个途径,我们一起来看下。
第一,忘我。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忘我地体验生活,就像小孩在玩一件玩具时的那种全神贯注、忘记一切的感觉。这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马斯洛用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来描述它,也就是当你真正升华成人的时候体验的那种状态。忘记伪装、拘谨和世故,呈现出一种孩童般的纯洁无邪,达到忘我的状态。这是自我实现的第一个途径。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成长。你的生活中充满了一系列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有前进与后退之分。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把每一次选择都变成成长,而不是趋向防御、趋向安全、趋向畏缩。
第三,真实。能够实现真实的自我。人不是一块白板,每个人都有自我,我们应该倾听内心的呼唤,把自我显现出来,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教训或者权威的声音来塑造自我。就像你在品尝一杯酒的时候,不是按照它的商标来说话,也不是按照品牌的广告宣传来体验,而是闭上眼睛,体验它带给你的真实的味道。我们来看一个恋爱中的例子,谈到爱情中的表现,可能你会说,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极力表现自己的优点嘛。但是,自我实现者的恋爱表现正好相反,他们能够消除对对方所有的恐惧焦虑。也就是说,在这种健康的恋爱关系中,他们能够越来越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并且是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比在其他人面前更加自由自在、不拘礼数。这种坦率,也包括让伴侣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陷和弱点。
第四,诚实。当你有怀疑的时候,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比如,可能有些人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并不是诚实的,而是在做戏,也并不是很容易能听得进去中肯的劝告。在许多问题上反躬自问都意味着承担责任,而反躬自问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大步。
第五,勇气。要有勇气,敢于与众不同,宁愿不受欢迎,也不能成为随波逐流的人。
第六,持续进步。自我实现不是一种最终状态,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努力做好你想要做的事,往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一流而不是二流的水平,竭尽你自己的所能实现这个目标。
第七,放弃防御心理。帮助一个人认识到他自己,弄清这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对于他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正走向何处,以及他的使命是什么,这意味着对自己防御心理的识别,在识别后应该找到勇气放弃这种防御。比如在恋爱中,一个人对待异性可以卸下所有敌对情绪,不会有跟同性联合起来对抗异性的冲动,相反他可以感觉到另一个人的需要,把对方的需要当成是自己的需要,同时他也会把自己的需要当成是对方的需要,对方的疾病是两个人共同的疾病,对方的成就即使超过了自己,也不会让自己觉得嫉妒,尊重对方的个性,不求回报。
第八,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要发现自己不善于做什么,发现自己的潜能是什么,然后创造条件,让自己拥有更多高峰体验。关于高峰体验我们在第三部分将会详细展开。
好,这就是自我实现的八个途径,忘我、成长、真实、诚实、勇气、持续进步、放弃防御心理、高峰体验。自我实现不是某一时刻的问题,可以说它是一个程度问题,是许多次微小进展的日积月累。总结一下,自我实现者拥有坚强的个性,他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他们到哪里去,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擅长什么。一句话,他们是坚强的自我,善于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按照他们自己的真正本性发挥作用。
下面,我们来讲第三个内容,高峰体验,这是人性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什么叫高峰体验呢?马斯洛从自我实现者那里发现,他们会常常感受到一种特殊经历,这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极度的喜悦,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他们大哭或者大笑,甚至不太能够用语言形容,但却极其深刻。马斯洛把这种体验称为高峰体验。很多成功人士身上,经常会提到这种体验,他们说这种体验仿佛照亮了他们的一生。这些美妙体验有的来自大自然,有的来自音乐,有的来自两性生活。比如一个刚刚生产的母亲注视着婴儿时的感受,一个科学家终于攻克了一个技术难题的时候,还有男女两情相悦的时候。
通常,人们在高峰体验中会丧失时空感,也就是达到忘我的境界。比如,一个艺术家进行狂热的创作时,周围的事物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当他清醒过来时,恍如隔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热恋中的人尤其如此。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改善自身的冲动,一种更多地趋向自我实现的冲动,也都具备这种潜力。但,为什么有些人并不趋向于自我实现,好像在逃避成长,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呢?马斯洛提出了一种很有趣的解释,叫做约拿情结。约拿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先知,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有一天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但是他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还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在心理学里,约拿情结,指的是刻意躲开自己的最佳潜能,害怕仔细设想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可能性。
这真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人们在高峰体验时,一方面对神一般的可能性感到愉悦和激动,但同时人们又带着软弱、敬畏和恐惧的心情,在这些可能性面前颤抖,害怕变成自己在最完美的时候、以最大的勇气所呈现的样子。马斯洛剖析这种情结时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人类有一种逃避责任的心态。比如,人们在面对圣洁人物时,所怀有的一种混杂着仰慕和敌对的矛盾情感,正是这种情结的体现。人们爱慕那些体现了真善美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但他们也使人们不安、焦虑,也许还有点妒忌、有点自卑。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想要紧紧抓住这种体验,不愿从这个顶峰回到普通的生活。
为什么高峰体验通常都很短暂?马斯洛的解释是,人类不过是不够坚强,所以不能承受过多,它太震撼、太耗损人了。因此,处在这种极乐时刻的人往往会说,不能再多了,我受不了啦,如果让我现在就死,那也值得。所以,令人发狂的幸福不可能长久承受,正如我们的机体太弱,不能承受长时间的持续亢奋一样。这是一种合理的情感,怕被摧毁、怕失去控制、怕垮台的合理的畏惧情感。
好,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内容,关于高峰体验。我们来总结一下。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人能够体会的一种短暂的时刻,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极度的喜悦,犹如站在高山之巅。这是人类体验的最高峰,也是人性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是人们对于高峰体验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也被称为约拿情结,会刻意躲开自己的最佳潜能,害怕仔细设想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可能性。令人发狂的幸福不可能长久承受,这是一种合理的情感,怕被摧毁、怕失去控制、怕垮台的合理的畏惧情感。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讲的内容。
首先,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归纳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类天性中真正的内在本质。并且这些需求按照从低到高排列,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之后,才会出现。人们不会因为获得了一种需求就感到满足了,人就是这样逐渐获得升华和发展的。
其次,为了趋向于自我实现,马斯洛总结出了八个途径,包括忘我地体验生活、趋向成长、面对真实的自我、诚实、有勇气敢于与众不同、持续的进步、放弃防御心理和高峰体验。概括地讲,一句话,自我实现的人都有着坚强的自我,善于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按照自己的真正本性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讲了高峰体验。它是自我实现的人能够体会的一种短暂的时刻,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喜悦。但是人们对于高峰体验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也被称为约拿情结,会刻意躲开自己的最佳潜能,害怕仔细设想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可能性。在马斯洛看来,这是一种合理的情感,怕被摧毁、怕失去控制、怕垮台的合理的畏惧情感。高峰体验也被看成是人性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对于现代人来说,马斯洛这位上个世纪的心理学大师,关于人性的洞察和理解依然具有启发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和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健全自我人格、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真正的成功。不能不说,马斯洛的学说也适应了我们每一个追求人生成功者的需要。
撰稿:秋秋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