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 于理解读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于理。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出版于2024年2月。这本书原版的标题直译过来其实是“为什么我们相信无稽之谈”。书里不仅提到了阴谋论,还谈到了伪科学、谣言、占卜等等。它探讨的问题是,人们到底为什么会相信一些毫无事实根据的言论,这背后的普遍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理性的,但事实上,我们都时常成为无知和偏见的受害者。可能曾经深信过某条伪科学,也可能曾在网络上充当正义的法官,结果后来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和自己想的完全不同。

新古典主义经济的基础“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决策者,会利用已知信息进行选择,谋求利益最大化,好几位经济学家还以这个概念为基础建立了数学模型。但我们都知道,模型总是对不上现实,经济学家的预测一般也都不怎么准确,因为在现实中,人们做决定,很多时候并不是评估各方信息、仔细衡量后的结果,而常常凭借直觉、冲动或先入为主的偏见,还容易受到各种荒谬的观点的影响。

2013年美国的民意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投票者认为存在一个计划统治世界的秘密阴谋,61%的人认为暗杀肯尼迪的凶手并非单独行动,7%的人认为登月是伪造的,4%的人认为很多政客和统治者都是“蜥蜴人”。即使网上随便就能搜到移民研究数据,但多数美国人、英国人认为的本国移民数量,依然是实际统计结果的两倍。不论是在你看来多么荒谬可笑的观点,总有人对此深信不疑。那么,聪明人就不会相信阴谋论和伪科学了吗?并不是。无知的确会让人更容易轻信谣言,但聪明人也同样会被蒙骗。一方面,我们无法学习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从某种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会相信无稽之谈,更多的是出于心理上的原因,它是基于人性的、一直存在的现象,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弱点。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本书,来谈一谈人们到底为什么会相信无稽之谈。这本书的作者叫拉蒙·诺格拉斯,他是西班牙知名的心理学家兼心理学教授,致力于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他的演讲视频在YouTube上播放量破百万。在书里,作者讲了很多荒谬的故事,也提到了很多热门的话题,包括占卜、预言梦等等。如果你对人性、心理、谣言等话题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就能带给你更多思考。

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会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背后有哪些心理原因?接着,我们再更进一步,聊聊为什么有时候,当你向某人出示能驳斥他信念的证据时,不仅不会让他改变想法,反而会让他更坚信错误的信念?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少受蒙骗。

好了,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我们先来聊聊占卜。事先说明,如果你是占卜爱好者的话,希望接下来的内容不会让你感到冒犯。每个人对占卜的态度都不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不相信占卜这一套的,他称占卜为一种“自我陶醉”。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荷兰一所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花了五年的时间,研究了荷兰十二位著名的占卜师。他们向占卜师展示了一些陌生人的照片,让占卜师依次占卜这些人的性格、职业、经历等。同时,他们也在一群随机选择的普通人身上做了相同的测试。记录并分析了上万条回答后,他们发现,占卜师们给出的答案并不比对照组的更准确。接下来,他们又进行了多次实验,结果都是如此。

但如果你有过占卜的体验,你应该知道,在占卜的当下,我们通常会觉得对方真的很准。这又该如何解释呢?福勒效应能解释这一点。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做了个实验,他让39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做了一份他设计的人格测验,结束后,他根本没看这些学生的回答,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一份完全相同的心理侧写。这份心理侧写是福勒从一本占星学的书上抄来的一堆描述,大概内容是:“你希望受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你有强大的潜能,但还没能发挥出来。你外表律己、克制,内心却常常感到恐惧不安。有时候,你严重怀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对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多样性,被限制和拘束时你会很不满”等等。听上面短短这几句话,你是否也有种被说中了的感觉?福勒要求学生们在0到5分的区间里给测试的准确性打分,最终的平均得分高达4.3。但是,一份相同的描述,怎么能适用于一群性格不同的人呢?

这就是福勒效应,也被称为伪个人验证,它指的是,我们更喜欢,也更愿意接受个性化的判断。但这些信息实际上很模糊,能适用于很多人。关键在于,其中不能有太多负面的评价,最好正负平衡,或者多一些正面评价。在上面的这段描述中,正负评价交替出现,学生们一边关注着附和自我期待的评价,一边会忽视掉相反的判断。如果信息足够模糊,学生们还能自己填补上缺失的部分。这样一来,这段信息就准确地描述了所有人。我们往往想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形象,所以,面临一系列模糊和通用的评价时,我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诠释。

在书里,作者给了几个关于“占卜”的小窍门。第一,拍马屁很管用。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都有一定偏差,认为自己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在很多方面超出平均水平。有研究者曾做过调查,发现94%的人认为自己的幽默感在平均值以上,80%的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包括因交通事故受伤的人,75%的企业家认为自己比普通商人更有道德意识,包括那些因贪污获罪的人。这种自我偏差,可能是全世界人的通病。所以,当你用一些宽泛的语言夸赞对方时,对方很可能就会觉得你很了解他。第二个小技巧,就是先说正话,再说反话,好让对方二者择其一。第三个小技巧,就是使用模糊的表达,让对方自己去解读。最后一个小技巧是,先试探着说几句,观察对方的反应,再顺着对方往下说。对方一般会更关注你恰好说中的部分,忽略其他失败的试探。当然,在这里分享这些所谓的“技巧”,绝对不是鼓励你真的去给人占卜,而是希望你不要上当受骗。了解了一些套路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反套路。

作者书里不仅破了占卜,还提到了所谓的“预言梦”。历史上不乏一些人跳出来说自己做过预言梦,成功地预测到了未来会发生的事情。生活中,我们也偶尔会有这种感受,觉得自己在梦里预见了未来的事情。但所谓的预言梦,也可能只是“大数定律”的结果。

大数定律,意思很简单,就是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低概率事件就会发生。虽然买彩票中头奖的概率微乎其微,但如果买的人够多,就总有人能中彩票。预言梦也是如此。世界范围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件,而每晚做梦的有几十亿人,所以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很可能就有一个人,能梦见和现实中发生的某个重大事件相关的内容,所谓的预言梦就产生了。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相信神秘学,相信阴谋论,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心理倾向,那就是希望能为复杂的问题,找到一个简单的、唯一的解释,这样就能找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和一个明确的问责对象。但事实并非如此,世界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但复杂不会给人带来安全感,阴谋论反而能带给人安全感。不仅是因为阴谋论能为复杂的问题提供一个简单、唯一的解释,它还能给人满足感,觉得自己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让人相信自己能识别是谁在暗中操纵。

总之,我们容易被各种无稽之谈蛊惑,因为我们并不是理性的信息处理者,我们是在用感性思考世界。我们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比如我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或者我周围在发生着不同寻常的事情。周围人相信什么,我们也容易跟着相信什么。我们也不太擅长估计事情发生的概率,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对世界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比如,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可得性启发式”,它的意思是,我们认为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物更常见或者更重要。《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曾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对象要听完一串姓名,然后判断其中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有些人听到的姓名中,男性要比女性更有名,有些人听到的则是女性要比男性更有名。最后,被测试者的答案往往是哪个性别的人更有名,哪个性别的人数更多,但实际数量并非如此。我们对某件事情印象越深刻,就会高估它发生的频率,误把实际频率很低的事件当成高频率事件。比如有些人很害怕坐飞机,觉得飞机比汽车还要危险,但实际飞机失事率要远低于陆地交通,只是一旦有飞机事故,总会引起广泛关注。在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容易出现偏差。再比如,如果你在想某个朋友的时候,对方恰好给你发了信息,你就可能会感到很惊喜,觉得自己“直觉很敏锐”。但你没有想到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给你发消息,只是这样的情况太日常了,所以你不会注意到。所以,相信一些无稽之谈并不是智力低下的表现,教育也不能阻止人产生荒谬的想法,因为它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们刚刚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无稽之谈。下面我们来聊第二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身边的某个朋友,特别相信某条伪科学,你拿出证据,证明对方是错的,结果却火上浇油,对方不仅没有改变想法,还更加坚信自己之前的错误观点了。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通常就叹口气,觉得对方挺倔,也不再多说了。但你有没有思考过,他们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只是纯粹的固执或愚蠢吗?

你应该听说过“招魂术”。虽然招魂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19世纪40年代的时候,是招魂术最流行的时期。1848年,美国纽约州的福克斯一家声称,他们家里的床架和椅子会无缘无故地摇晃,还经常听到幽灵般的脚步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家里有鬼魂,而家里的两个女儿,福克斯姐妹想办法找到了和鬼魂交谈的办法:鬼魂发出一次叩击声是“是”,两次叩击声就是“否”。大家都爱听这种故事,消息也很快扩散了出去,数百人前来亲身感受鬼魂的叩击,还有人找到了所谓新的和鬼魂交流的方法。逐渐的,招魂术的热浪席卷了美国,福克斯一家也声名鹊起,出现在各大节目中。招魂术的应用甚至扩散到了政治领域,这些鬼魂还消除奴隶制、反对酗酒、支持妇女权利。直到1888年,四十年之后,福克斯姐妹发表声明说:关于招魂术的一切都是她们编造的。她们找到了一种制造叩击声的办法,通过控制膝盖、调节足部肌腱的肌肉,她们能在没人发现的情况下叩击地面,发出声音,一切都是自导自演罢了。

福克斯姐妹承认了这场骗局后,很多追随者却并没有抛弃招魂术。尽管招魂术的发明者坦白这是场骗局,但追随者依然坚信自己能与亡故的亲人交谈。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一种解释——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的是我们同时拥有两个不一致的心理认知时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吸烟者,他们一边知道吸烟对健康有害,一边又忍不住想抽烟,于是他们会给自己找借口,比如我一天只抽一包,比如我只有这一个不良嗜好,来缓解自己内心失调的感受。

如果新信息和固有信念一致,那么皆大欢喜,新信息会加强固有信念。但如果新信息和固有信念不一致,那么我们就会出现认知失调,而认知失调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于是我们就会想办法批评、质疑或者忽略新信息。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行为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哪怕福克斯姐妹承认招魂术是编造的,部分追随者也不愿意相信,因为他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甚至已经被贴上了疯子的标签,而福克斯姐妹却告诉他们,一切都是假的。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调,不能接受,必须赶紧想办法解决。于是他们开始找借口,比如我明明亲身感受过灵魂的存在,福克斯姐妹已经被鬼魂混乱了心智,她们是在胡说八道。可见,和鬼魂交流时一定要谨慎。

认知失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朋友告诉你,你讨厌的那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你不一定会在心里改变对那个人的看法,而是可能会觉得那个人肯定是别有用心。再比如,西班牙的一些政党的选民即使目睹喜欢的政客舞弊,也不会修改投票,理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反正别人也腐败,甚至更严重”。而如果我们做出的决定不可撤销,我们就更需要想办法纾解认知失调了。有研究者曾采访那些排队给赛马下注的人,结果发现,已经下好注的人通常就要比还没下注的人更自信。因为如果人们无法撤销某个决定,人们就会更确信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

认知失调还可能会让人变得更暴力。在为自我行为辩护的需求的诱导下,我们可能会做出平时自己不可能做出的事。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时,他会产生强烈的、正当化自我行为的需求。因为当他做出暴行时,他的行为和自我认知就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在他的自我认知中,他本应是一个理性的、不会伤害无辜的人,但他却做出了相反的行为。怎么解决这种认知失调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对方活该。而且他的暴行还可能会升级,因为他需要合理化自己的暴行,为了消除暴力带来的愧疚,他只能变得更加暴力。他会认为对方是邪恶的,是本就应该受到惩罚的,甚至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于是,哪怕没有精神疾病,当一个人开始做出暴行时,他的暴力就可能会不断升级到一个他自己也从未想象过的地步。

哈佛大学的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卡恩做过一个实验,他本想通过这个实验证明宣泄的好处,但实验结果却和他的设想大相径庭。在实验中,卡恩穿上白大褂伪装成医生,给学生测血压。测量时,他假装不高兴,对学生破口大骂。学生们很生气,血压也上升了。其中一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可以向卡恩的主管投诉,发泄怒气,而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则没有投诉渠道。按照原本的预测,那些有发泄出口的学生应该能更快地冷静下来,然而结果显示,能投诉的学生比不能投诉的学生更愤怒了,也更讨厌卡恩。宣泄愤怒反而让他们的血压进一步升高了,而对照组的学生则很快恢复了正常。

可见,暴力行为会促使人产生自我辩护的需要,进而引发更多的暴力。这一点,其实能解释很多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有的人会做出自己平时也无法想象的事,以及为什么暴力行为总会不断升级。

除了认知失调的影响,我们还有一种幻觉,那就是认为别人有偏见,但我自己没有。我们通常觉得自己的判断比别人要更客观,因为我们能察觉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变化,但无法对他人感同身受。如果我们和别人同样持有一个长期的信念,那么在自己身上,我们会觉得:“我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了,所以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而在别人身上,这就是一种偏见了:“你不能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你观点太早就定型了,是先入为主的偏见。”

总之,当我们接受到和自己的固有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时,我们会出现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来解决认知失调,但更轻松的方法就是给自己找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有时,这会让我们的行为走向极端,导致暴力行为。

我们刚刚讲了不少过去的事情,包括早期关于占卜的研究、还有招魂术等等。但是你会发现,直到今天,这些现象也始终存在,人们依然会轻易地相信阴谋论、伪科学和各种谣言。我们批评网络中的谣言和“后真相”现象,但作者指出,这些也并不是新鲜事物,它们一直存在。网络做的,不过是加速这些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作为人,我们的本质没有变。如果说相信无稽之谈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我们能怎么做呢?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呢?

书里给出了一些提醒。第一,情况没有你想的那么糟,过去也不总是比现在好。很多谣言或者阴谋论背后的心理,都是“这个世界越来越坏了”。 事实上,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切负面数据,包括暴力、贫困、饥饿和婴儿死亡率等指标都在下降,而寿命、识字率等指标都在上升。但国际市调中心益普索莫里的调查显示,90%的人对未来表示悲观。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更倾向于关注负面事件,媒体也倾向于放大悲剧因素,造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我们的标准也在一点点发生变化。比如,今天的道路事故发生率,和二三十年前的数据相比其实不值一提,基础设施、汽车设计和驾驶员习惯的改进都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但当我们看到一个数据,依然会习惯性的按照当下的标准做判断,而不会和历史数据做比较。我们的记忆也不可靠,它会美化过去。这种记忆偏差被称为“玫瑰色回顾”。比如,出门旅游前,你可能会特别期待这趟旅行,但旅游的过程中,无止境的排队、复杂的交通路线、各种突发事件,都会让你感到疲惫,也不如旅行前兴奋。然而,旅游结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不断强化旅途中快乐的记忆,削弱负面的体验,过去的记忆得到了美化,这段旅途也成为了一段让人怀念的回忆。结合以上种种因素,我们总觉得乌托邦已经消散于昨日,世界变得越来越坏,阴谋论也显得越来越真实。当你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倾向时,可以适当克制,不要让这种偏见影响自己。

第二,接受情绪,质疑观点。当你阅读一条新闻或者听说某件事时,请注意自己的情绪波动。如果你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变化,那么最好让自己先停下来,冷静一下,你收到的很可能是被设计好的恶意信息,或者背后还有着没能被挖掘出来的真相,我们都不想自己成为别人舆论战中的一环。你可以培养怀疑态度,但切忌愤世嫉俗。你可以试着改变自己消费新闻的方式,减少对实时动态的关注,多看后续的深度报道。

第三,极端的就是罕见的。可得性启发式让我们容易记住和夸大那些极端事件,高估这类事件发生的频率。但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犯罪,并不意味着犯罪率就在上升。

第四,二分法很可能是错的。谣言往往就暗含二分机制。现实是复杂的,当你发现某一观点或者言论暗含二分机制时,你就应该去怀疑它了。

第五,找一个魔鬼代言人。在天主教会中,魔鬼代言人是审核圣人资格委员会的成员,但他要做的是质疑候选人是否具备资格。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主动寻找魔鬼代言人,去结交那些和你观点不同的、愿意去反驳你的朋友,让你不会总是被自己的认知偏差冲昏头脑。

好了,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这本书里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会相信伪科学、谣言、阴谋论等无稽之谈。相信这些并不完全是无知的结果,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一方面,我们并非自己认为的理性人,我们用感性思考世界,迫不及待地想要为复杂的问题找到简单的解释。另一方面,可得性启发式偏差让我们更关注印象深刻的事物,夸大事情发生的概率,这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常常出现偏差,出现错误认识。认知失调带来的不愉快感让我们固守自己错误的信念,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在社交网络的环境中,我们每天收到的推送太多,无法核实所有信息,事实核查也往往来得太晚,我们也几乎没有时间反思。我们常常会责怪互联网,责怪那些博人眼球、煽动人心的无良自媒体,但事实上,我们自己常常也在主动寻找能印证自己观点的信息。不过,虽然轻信无稽之谈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但我们对自己的人性也不是毫无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直视自己的偏见,对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保持警惕。正如《决断力》的作者希思兄弟所说:“我们的天性,是寻找和自我观点一致的信息,因此需要相当自律才能反其道而行之。”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我们容易被各种无稽之谈蛊惑,因为我们并不是理性的信息处理者,我们是在用感性思考世界。

2、认知失调还可能会让人变得更暴力。在为自我行为辩护的需求的诱导下,我们可能会做出平时自己不可能做出的事。

3、我们的天性,是寻找和自我观点一致的信息,因此需要相当自律才能反其道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