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讨好任何人》 于理解读
《不去讨好任何人》|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不去讨好任何人》,出版于2023年2月。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幅温馨的插画,一个女孩摘下了自己的微笑面具,和镜子里的自己温柔相拥,像是接纳了真实的自我。封面的左上角写了一句话:“不去讨好任何人,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开端。”没错,这本书讲的就是怎么克服讨好型人格。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下班后,同事邀请你去聚餐。虽然你已经很累,想回家了,拒绝的话就在嘴边,但就是说不出口。面对别人的请求,经常无法拒绝,总怕对方不高兴,别人不高兴的话,你自己就会难受。你害怕被孤立,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却感觉不到他人的爱意,还是经常感到孤独。如果你觉得,以上这几点和你很像,那你可能就是一个有讨好型人格的人。讨好型人格的人经常自我挣扎,陷入精神内耗,他们最常有的一个感受就是,活得特别累。
“讨好型人格”,或者说“老好人”,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了。很多人会觉得“讨好型人格”和“性格内向”差不多,是很正常、很普遍的存在,甚至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之后的“无病呻吟”。但事实上,在心理咨询室里,挤满了这些因为讨好型人格,而感到痛苦的人。“讨好”这件事,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中严重。他们内心中的挣扎和冲突,需要被重视,被疗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讨好别人的本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今天这本《不去讨好任何人》,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本书的作者叫滑洋,她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协会催眠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八年。在这本书里,她总结了讨好型人格的8个典型表现,包括没办法拒绝别人、主动为别人行方便、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等等,并且揭露了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法。
这8个典型表现可以概括为4个主要特征:第一,没办法拒绝别人的要求;第二,不等别人说,主动行方便;第三,一直挂着微笑,从来不发脾气;第四,自我的道德标准极高,总是在反省。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说说这四点表现背后的深层心理,以及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好,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讨好型人格的第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其实,这一表现的深层心理,用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脆弱”。这个脆弱基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别人很脆弱”“我很脆弱”“我们的关系也很脆弱”。
首先,讨好者有一种“别人很脆弱”的心理预期。我一拒绝,对方就会生气,或者就会受到伤害。这一错误的底层信念,一部分是来自他们过去的经验。很多人认为讨好型的人的父母一定是强悍、权威的,所以这些人在孩童时期就学会了讨好父母、讨好别人。但事实不是这样,这类人的父母反而往往是脆弱、敏感的。当孩子对他们的要求说“不”的时候,他们不是勃然大怒,而是被伤害了,会很委屈地对孩子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太难过了,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父母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给孩子的内心深处打下烙印,那就是千万不要拒绝别人。
其实“别人很脆弱”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如果你觉得“别人生气就生气,关我什么事”,也不会拒绝不了别人。那么问题的关键就不是“别人很脆弱”,而是“我很脆弱”。别人一生气,我就会难受。这其实是一种儿时心理状态的重现。在成年人的社交环境里,你生气就生气,我可以无所谓,但是对孩子来说不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决定了自己是否能获得照顾,如果父母对孩子发火或者冷处理,孩子会感到极其不安。等孩子长大独立之后,这种关系基本上就不存在了。但当我们拒绝别人的时候,这种感受有可能会重现。讨好者觉得,我一拒绝别人,别人有可能会生气;别人一生气,我就很慌乱;我一慌乱,理智就掉线了,我就重新回到了儿时的状态,变成了那个在父母面前情绪脆弱的小孩。
如果我们再往下挖一层,会发现,我不能拒绝别人,归根结底是我害怕失去关系、失去爱。不希望对方受伤,是因为我珍视这段关系;担心自己在需要帮助时无人伸出援手,是我害怕失去关系。如果我不需要关系,不需要被爱,那我也就不需要讨好别人了。
关系当然很重要。但是在讨好型的人心中,关系格外脆弱。他们总会觉得:“我如果拒绝别人,我们的关系就完蛋了。”这背后的底层信念是,爱是有条件的,如果想要被爱,我必须满足对方的期待和要求。如果表达自己的意愿意味着关系的丧失,那我宁愿做一个讨好者。但事实上,一段健康、良好的关系不会像他们想象中那么脆弱。
总之,讨好者之所以难以拒绝别人,是基于“别人很脆弱”“我很脆弱”“关系很脆弱”这三种错误的信念。这种情况下,很多讨好者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我总是遇到一些向我提要求的、需要我讨好的人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手里紧握着一个讨好者的“关系剧本”。
最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很多。我们意识到,童年的关系模式,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如果我们小时候感受到的爱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我要考一百分,妈妈才会对我好,那么我们可能在一生中都会不自觉地重复这类有条件的爱,这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过:“人最大的本能不是生存,而是寻求安全感。”而熟悉让人感到安全,陌生让人感到不安。因此,虽然重复这种关系剧本会给我带来痛苦,但我驾轻就熟,我知道该怎么演,所以我不愿意更换剧本。长大后选择朋友、爱人的时候,我也会不自觉地挑选那些符合这类剧本的“搭档”,也就是那些需要被讨好的、一被拒绝就发脾气的人,因为我熟悉这类剧本,知道该怎么做。但这其实是病态的。其实不只是讨好型的人,很多人都会固守一类不健康的关系剧本。比如我们会发现,有的女孩总是遇到渣男,有的人总是碰到控制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遇人不淑,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很难丢掉这种熟悉的关系剧本。
那么,如果想从这种剧本里跳出来,应该怎么做呢?换句话说,讨好者应该怎样学会拒绝别人呢?
首先,人的内心有冲突是正常的,冲突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坚定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能坚定地“自私自利”,或者坚定地无私付出,都不会觉得痛苦。问题在于你既不想遭受损失,又想表现得慷慨大方,这当然无法做到。人生是必定要有所取舍的,想得到些什么,就得拿别的东西来换。所以,关键在于,你要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做出选择,然后勇敢地承担责任。哪怕你选择了“自私自利”,你也可以坦诚地对别人说:“我就是要优先满足自己的需要,至于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我,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做好心理建设后,你还需要学习拒绝的技巧。比如“拖延大法”,如果对方拜托你的事情需要今天完成,你就说没问题,但是你今天很忙,可能要明天才行,这样委婉地拒绝对方;再比如找一个“万能理由”,比如“我对象看我看得特别紧,我一下班就得回家”。这些技巧都不错,它们也能帮你应付一些局面。不过,它们不能解决最本质的问题。
讨好者真正需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无情”的拒绝。“我现在无法帮你,很抱歉”“我不愿意,真不好意思”,就这么简单。要知道,你越是找理由,你底气越是不足,对方就越容易通过央求或者发脾气的方式逼你就范。如果你摆出了坚定的“无情”架势,不仅对方不会再纠缠你,你自己也会感到更加坚定有力。同时,“无情”拒绝对方的时候,你还可以加一些“有情”的小步骤,比如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对方提些建议;你还可以和对方共情,比如你可以说:“工作做不完,你最近压力一定很大吧,太不容易了”。这样,也会让对方更好接受些。
除了“无情”之外,拒绝这件事没有捷径可走。不要自己绑架自己,人们爱的不是事事点头的“软柿子”,而是内心强大,能拒绝别人也能帮助别人、能爱别人也能爱自己的“狠人”。
我们刚刚聊了,讨好型人格的人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会拒绝就算了,甚至还不等别人说,主动行方便,时刻留心身边是否有人需要帮助。
书里讲了一个案例。欣瑶是一名办公室新人,坐在饮水机和打印机旁边。有个同事来接水,嘀咕了一句:“哎呀,没水了”,欣瑶听见了,下意识地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主动帮同事换了水;午休的时候,单位给员工准备了零食福利,负责搬运、派发的是一个瘦小的女孩子,欣瑶看着她在那一个人干活,心里莫名不安,于是又跑过去帮忙;快下班的时候,欣瑶接到了快递的电话,让她下去拿,她刚准备下楼,就听到隔壁工位的同事也接到了快递电话,于是欣瑶主动说帮他一起拿了。对方迅速说:“好呀,多谢多谢。我一会儿要去开会,可能还有一个快递,你能帮我再拿一下吗?”一天结束后,欣瑶回到家里,感到了深深的疲惫感。
我们身边肯定有很多“欣瑶”,或者你自己就是“欣瑶”。总是不等别人说,就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听到这里,你可能有些疑惑。乐于助人不是好事吗,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真正的“乐于助人”。乐于助人本该是快乐的,而讨好型的人在帮助别人时,感受到的却是疲惫和痛苦。乐于助人的重点在于“乐”,他们的内心是很满的,所以能溢出一些东西,用来滋养别人。类似于那些充满能量、像小太阳一样的人,他们的能量很足,所以可以分一些能量感染到别人。讨好者就不是“乐”,而是“苦”,他们的内心是匮乏的,于是希望通过帮助别人,向对方讨要一些东西来填补内心,比如对方的一句肯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就像欣瑶一样,费尽力气主动帮别人,不期待什么回报,只希望对方能给她贴一个“好人”标签。讨好型人格的人的第二个典型特征,就是拥有一个“好人人设”。
讨好者很容易被这种“好人人设”给困住。一方面,他们只顾着帮助别人,容易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把对方放在了一个不如你的位置上,但谁会甘心待在低位呢?所以,对方会无意识地用“不感激”来挫败你,会觉得你帮我是你应该做的。
如果“好人人设”这么累,为什么讨好者还要维持这种人设呢?他们是怎么形成这种习惯的呢?
首先,讨好型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训练出来的。可能是被父母训练的,也可能是被周围的环境训练的。比如大多数讨好型的人都曾经有过被孤立的经验,上学的时候,有些孩子为了不被孤立、融入某个“小圈子”,就得隐藏自我,讨好某些人,这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了讨好的习惯。而讨好者之所以执着地做“好人”,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孤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坏一点”的经验不足。注意,这里的“坏一点”是打引号的,不是说你要去做些坏事,而是说你可以不用那么费尽力气地做好事。
如果你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长大后,变成了一个好员工、好朋友,于是你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之所以拥有这些,都是因为你是个好人。但其实并非如此。叛逆的孩子就没有朋友了吗?不主动帮同事拿快递的人就会被排挤吗?显然不是。相反的是,当你“坏一点”的时候,反而会拥有更好的关系,因为“老好人”反而容易被“吸血鬼”缠上。
讨好者总在帮助别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的界限感不够清晰,总想为他人的人生负责。比如有些热心肠的人,看不下去别人吵架,喜欢去劝架,但往往两头不讨好。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人生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如何获得爱、如何获得朋友、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等等。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比如学习就是孩子的人生课题,他就不能把这个人生课题丢给父母。更关键的是,一个人不应该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否则你不仅自己会疲惫不堪,还可能会费力不讨好。日常生活也是如此,下次你不主动帮别人就难受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是时候分清楚人生课题了!你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帮助所有人。”
如果你总是忍不住讨好别人,并且因此感到疲惫的话,是时候做出改变了。首先,你需要在思维上做出转变。我是“好”的,不需要被证明;自我牺牲,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其次,在行动上,你可以试着获得一些“坏一点”的经验,比如下次你忍不住想去帮别人的时候,先观察一下,如果你没有主动做什么的话,对方是否真的会对你另眼相待。然后你会发现,做个“坏一点”的普通人,你仍然可以获得爱。当然,这里不是告诉大家不要做好事,而是说,你选择主动帮助别人,应该是你理性的选择、善良的体现,而不是在恐惧驱动下迫不得已的行为。帮助别人给你带来的应该是滋养,而不是损耗。
人们常说,“善良是一种智慧”,因为内心的冲突而不得不做好人,实在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真正的好人需要带点锋芒,把有分寸的善良给到对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讨好者不仅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主动给别人行方便,付出行动的同时,他们脸上还一直挂着微笑,从来不发脾气。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讨好者的第三个典型特征。
讨好的人之所以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不是因为他们感到愉快,与之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安。讨好者的微笑并非都是主动的,很多时候是被动的。他们的微笑是一种示好,希望对方也能给予友善的回应。讨好者把“微笑”合理化为了一种修养,他们告诉自己,“微笑”是对的,是好的,每个人都喜欢面带微笑的人,我只是性格很好而已。
微笑可以是一种态度,或者一种社交手段,但它不应该是一种性格。一个人是应该有喜怒哀乐的,而且是需要得到释放的。经典的精神分析认为,攻击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很多抑郁症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攻击性表达不畅,不得不向内攻击自己造成的。自杀,就是自我攻击的极端形式。讨好者虽然不至于走到这步,但也会因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有时候,和别人闹不愉快了,争执几句、表达一下不满是很正常的,但讨好者害怕冲突,他们会把这些不满压抑在心底。但是这些负面情绪不会因此消失,而是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的那一天。就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也能观察到,身边一些平时脾气特别好的人,真发起火来反而会更加可怕。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缺少愤怒教育。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所以当我们感到愤怒时,会觉得自己要失控了,愤怒像一头野兽一样可怕,以至于我们要把它牢牢地拴起来。我们往往被教育要压抑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寻找合理的方法宣泄它。
讨好者压抑自己的情绪,本意是追求安全,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焦虑。此外,压抑愤怒、无条件的友善,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短期来看,不表达愤怒似乎比表达愤怒更好,因为这样就没有冲突,内心也不会失序。但是长期来看,表达愤怒却比不表达要好得多。因为表达愤怒意味着你在和另一个人努力磨合你们的关系,你在让对方知道,什么让你感到不舒服了。如果对方爱你,他就会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你不表达,就意味着对方永远不知道做什么会让你不舒服,你们的关系就会一直处于别别扭扭、令人不满的状态里。所以有时候,合理地表达愤怒,反而能让你收获更好的关系。
在面对“危险”的世界时,讨好者总觉得“我可受不了”。受不了有人讨厌自己,受不了有人对自己说几句重话。于是他们习惯保持微笑,持续讨好。但是,你真的受不了吗?有人对你说几句重话又能怎么样呢?被讨厌又能怎么样呢?当你下一次又想露出微笑,表达自己的无害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对自己说:“我受得了!我很坚强,我也有权表达自己的愤怒。”一句简单的心理暗示,就有可能让你感到充满力量。
我们刚刚聊了讨好者的第三个特征:面上总是挂着微笑、从不发脾气。那在微笑背后,内心深处,他们还总是在反省自己。他们的自我道德标准极高,不允许自己有“阴暗面”。这就是讨好者的第四个特征。
小丽最近遇到了一件难事。几天前,她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吃饭,朋友把买的几件新衣服忘在了她车里,说过几天再来拿。小丽也没有在意,把衣服放在了后座上。没想到几天后,小丽的车竟然被人砸开了玻璃,里面的东西全被偷走了,其中就包括朋友的新衣服。小丽没有马上和朋友说这件事,而是默默去商店重新买了衣服,然后打电话告诉她衣服都重新买好了,她可以随时来拿。朋友听了挺过意不去的,说要把钱转给小丽,但小丽坚决不收。事情好像就这么解决了,但小丽最近时不时会想起这件事,心里总有点不舒服。她对自己说:“不就是一点钱的事情吗?至于这么耿耿于怀吗?”而当修车厂通知她去缴费的时候,小丽又难受了,心里想:“如果不是朋友把衣服放在我车里,我的车玻璃也可能不会被砸,结果我还要重新给她买衣服!”这个想法让小丽吓坏了,她立马又谴责自己:“你怎么可以这么斤斤计较!”
小丽好像总是在自我谴责。朋友的衣服被偷了,她批评自己没有看管好;心里生出抱怨的想法了,她又批评自己有阴暗面。像小丽这样自我苛责,就是讨好者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讨好者喜欢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有阴暗面,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在于,没有人能做到绝对高尚,讨好者也是,但他们会因此陷入自我谴责中,不断给自己定罪,待在“受害者”的角色中不能自拔。就比如小丽,她心里就住了一个法官,就给自己判了“逃避责任、小肚鸡肠、爱计较”的罪。
为什么讨好者的内心会有一个法官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法官是一种“父母状态”。小时候,父母会不断纠正我们的行为、评判着我们行为的好坏。父母温和的话还好,如果父母很严厉,我们心中的“法官”就会很苛刻。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会把父母的要求变成内在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叫做“内化”。就好像小的时候,父母不允许你穿超短裙,哪怕长大后你父母已经不怎么管你了,但你仍然穿上超短裙还会觉得不自在。
有的人攻击性是向外的,他们的父母状态就也是向外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爹味”,看谁都不顺眼,喜欢挑别人的错。但讨好者恰恰相反,他们的攻击性是向内的,父母状态也向内,他们不是挑剔别人,而是审判自己。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非要折磨自己呢?答案是,虽然审判自己看起来很痛苦,但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的。比如,免遭他人的谴责。假设你有个朋友不小心摔碎了你家的花瓶,然后他反应特别激烈,对你说:“我居然把你的花瓶摔碎了!我怎么这么毛手毛脚!我太对不起你了,你骂我吧!”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责怪他吗?不会吧,你估计已经被他强烈的自我谴责震惊了,不光不会责怪对方,估计还得安慰他几句。这就是自我审判的好处。
在讨好者因为一点小错误,进行了强烈的自我谴责之后,反而没有人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审判他了。因为别人的谴责,甚至还不如讨好者的自我谴责更强烈,这就能让讨好者免遭被他人谴责的羞耻感,因为他自己已经完成了。
不过,自我谴责的这点好处,是远远比不上它的危害的。它其实是一种二次伤害,而讨好者特别擅长给自己制造二次伤害。比如你在职场中遇到一个不太对付的同事,动不动就否定你。被他否定时,你受到了第一次伤害。但这个伤害造成了什么后果吗?你没有被扣工资,也没有丢工作,其实是没造成什么后果的。但如果你接下来想,“我是不是真的没做好?我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行?他说的话一点没有道理吗?”讨厌的同事只是说了你两句,你却因此自我怀疑了一个月,这就是你给你自己制造的二次伤害。这样的自我谴责多了,你只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否定自己。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远离自我苛责呢?
其实,习惯做“受害者”,喜欢自我谴责,都是建立在一种底层信念之上的,那就是“我不配”。摆脱讨好型人格的关键,就是消除不配感,你需要做的,是勇敢地向这个世界索取。
讨好者很难向别人提要求,想要什么也不会主动索取,而是自己默默努力;习惯对别人好,但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些就是“不配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支持、帮助、回报和好意。然而,很多时候,生活不是“你配不配得到”的问题,而是“你敢不敢要”的问题。只有你勇敢地要了,你才知道别人是愿意给你的,然后你才能知道自己是“配”的。所以,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大胆地向别人“索要”支持和帮助。
所以,小丽不用自己默默地就把新衣服买了,而是可以和朋友打个电话,商量着一起解决这件事。当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也可以不用自己默默想着“我一个人也可以”,而是试着向朋友求助,说不定对方其实很乐意帮助你。无法向别人索取,其实是拒绝给别人爱你的机会。毕竟,“爱”这件事具体到行为层面,无非就是两个人的相互麻烦。在你不想因为麻烦别人而拒绝求助的时候,你反而可能是把这段关系推得更远了。所以,多给别人一些爱你的机会吧。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
今天我们聊了讨好型人格,他们有四个典型特点,分别是无法拒绝别人、主动行方便、停不下来的微笑,还有以“自省”的方式苛责自己。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有关脆弱的错误信念、被孤立的恐惧、不清晰的边界感、攻击性表达不畅,还有内化的严苛父母。要想摆脱讨好型人格,活得轻松自在,我们一是要识别和调整自己内心的不合理信念,用更成熟的方式满足自己对于爱和安全的需要;二是要停止压抑自我,接纳真实的自己。
每当我们说起“真实的自己”这个词的时候,都会觉得有点空。“我是谁”是个很大的哲学问题,哲学家们也搞不清楚,想要完全了解自己、建立一个绝对稳固的自我形象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只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固的自我形象就可以了。这个相对稳固的自我,就是我们最难失去的那一部分,我们需要去发现它,并且珍惜它。比如,如果你觉得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爱情,或者亲情,又或者你的个人感受、你的自我发展,那你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来,给自己建立起稳固的自我形象。接纳这个自我形象,其实也只需要三步:第一,勇敢地承认关于自己的事实;第二,发现自己的优势;第三,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前进。你不需要去改变别人、改变世界,你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人们爱的不是事事点头的“软柿子”,而是内心强大,能拒绝别人也能帮助别人、能爱别人也能爱自己的“狠人”。
-
微笑可以是一种态度,或者一种社交手段,但它不应该是一种性格。
-
摆脱讨好型人格的关键,就是消除不配感,你需要做的,是勇敢地向这个世界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