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6. 和万维钢一起“想点大事”:一个思想者的历程

【终版】万维钢.MP3

“我不驱动思想,而是让思想自己思考”——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是得到的“镇校之宝”。

自2016年以来,万老师在专栏里持续分享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影响着数以十万计的高能学习者,是中文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者之一。

万老师做客《大望局》的时候说,要不要聊聊模拟假说(Simulation Hypothesis),他太高估我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有个模糊的愿望:一定要抓住机会,请他来谈谈大问题。用总编室宣明栋老师对选题方向的描述是:要“想点儿大事”,不要总在细节上描边绣花。这些大事儿包括:

“世界观”是《精英日课》里的热词,对于世界的看法和信念体系是讨论问题的起点,那么,万维钢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遵循哪些规则运行?这些规则是可知的吗?

在他所认知的世界里,他选择了什么样的意义框架?

他认为什么是真理?

他认为当下世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能解决吗,该如何解决?

他思考和判断的顺序是什么?

他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文明的潜在威胁?

他的思想历程是什么样的:他怎样成为了一个物理学家,又怎样转向成为一个科学作家?

在许多人想成为万维钢的时候,万维钢想成为谁?

本期的最大收获:我们会在他的思考中获得对于世界的理性(也是近乎根本性)的乐观。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1-6季)主理人

01:40 万老师的世界观是什么?

08:34 怎样看待不可知论者的视角?

11:07 一切事物都在按照世界的理去运行

13:45 这个世界应该遵循哪些价值?

19:34 去往“好世界”的阻力在哪里?

26:45 技术本身有问题吗?

30:57 万老师给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设定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4:21 万老师如何进行思考?

36:21 万老师怎样定义自己?

40:12 很多人都想成为万维钢,那万维钢想成为谁?

42:53 万维钢是如何变成今天的万维钢?

49:29 万老师在物理学上的发现是什么?

52:38 万老师是为了什么而写作?

划重点

  1. 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它讲理,什么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发生。你始终都生活在这个世界的道理之中。

  2.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

  3. “人当然没有自由意志。只要你认同现代科学,你就会相信人没有自由意志。人体这台机器再复杂再精巧,也只不过是一台机器:它归根结底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归根结底服从物理定律。你的一切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无非就是一堆原子的运动,而原子运动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所以你必然也是物理定律决定的。你没有一丝一毫是不被物理定律约束的,你哪有什么‘自由’?你是注定的。”——《万维钢·精英日课5》

  4. “创造世界观”相信双赢,主张合作。现代世界并不是你赢我输、你有我无,我们不需要谁来分配,我们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好东西,然后大家自由交换就好。

  5. 理性一点,乐观一点,我们可以去玩无限的游戏,因为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可以支持你无限的世界上。

  6. 去往“好世界”的阻力是什么?新部落主义,人人都在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战,使得我们很难以双赢的方式生存相处。

  7. “‘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句话封死了人们的宿命。”——《万维钢·精英日课5》

  8. 科学不是一套教义,而是一门业务。

  9. 生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幸运之处,就是它允许你只做智力上的事。你做的事情可能跟生产没有任何关系,你不直接创造任何财富。但是这个时代就能把你养起来,允许你去探索智力上的事,你一旦探索出一个发现,青史留名。

  10. 人生的意义,来源于某种敬畏感。突然之间你面对一个巨大又深邃的事物,意识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1. 万维钢的世界观

贾行家:

万老师,你的世界观是什么?

万维钢: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相信我的这个世界观是当今主要的科学家、思想者,大家共有的一种世界观。如果有人跟它不一样的话,他应该向我们对齐一下。这个世界观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这个世界是讲理的。这个很重要。目前我们所有的观测、研究都发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哪怕一个石子,它都是按照背后的某些极为简单的规律,可能就是几个方程去运行,从来没有一件事是很随意、很违规的事情。

我经常喜欢讲一个例子,比如说你早上买了两个馒头,你中午的时候去看那两个馒头还在呢,它一定会在的,如果它不在了,一定是有人拿走了。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讲理,它有一些基本的规则在。

再比如,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石头总是从上往下落,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可能会突然间有五块石子向你袭来。从来没有任何人观测到一次事件,表明这个世界在违反规则。

这件事情,让我强烈的相信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游戏世界里,否则那个世界就会出现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

而我们这个世界,它就是不管你做好事还是坏事,你始终都在这个世界的道理之中。它无比精确,像钟表一样精确的符合这些法则,这件事就足以震撼我们。

就像康德说的那句话,最让我敬畏的是那个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启蒙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看到牛顿给他们带来的这个世界观之后,人们就立即觉得一切东西都应该讲理,包括道德。

贾行家:

那么万老师,我得追问一下,这个客观、实在的理,它能不能覆盖到我们生活周遭,包括我们内在所有的问题?

万维钢: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世界观。第二点就是人有没有自由意志?如果这个世界是讲理的话,一切都符合世界的理,那原则上你不可能违反世界,对吧?那自由意志就是不存在的。

如果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都符合世界的理的话,你也是一个原子组成的,你凭什么违反世界的理?从这个角度来推导的话,人没有自由意志。

或是从生物意义上来讲,罗伯特·萨波斯基去年刚出了一本书叫《注定》,这本书讲到说,人每一时刻的每一个决定,你的每一个偏好,它都可以从远古时候的演化,追溯到你个人的基因、童年的经历,一直到此时此刻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你的决策。

但是如果说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机械,那岂不是我们就应该对世界袖手旁观?

但是再者说,如果你完全掌握了世界的道理的话,那你就可以把所有人都给管起来,要求大家都做正确的事,不能做错误的事,那如果世界是这样的话,它也是死气沉沉的,对吧?

所以说,世界虽然是讲理的,但是这个理又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任何人的智能所无法穷尽,包括AI。因为这里边包含的信息太多了,一个人的喜好,一个人的经历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算法能评论、能预测,比如说一部电影到底能不能火,好莱坞一直在想办法搞一个算法,但事实上这样的算法根本不存在,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奇妙的一个事情。

这个世界是讲理的,你可以探索;其次,这个世界的理,是你无法穷尽的。哪怕你把基本的物理定律都搞清楚了,那些复杂事物之间的互动,你还是无法搞清楚,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本质的不确定性,比如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哪怕你知道所有的方程,你也不能预测这个系统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

因为不可预测,所以你就不能把人给管起来。你不能说因为我掌握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你们每个人就都应该按部就班的,按照我的设定去生活,然后大家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不存在这种事情。

我们既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探索,同时我们又有充分的自由,而且必须允许个人自行探索、自行试错,这才有意思。这是世界的一个非常友好的点,就是你既有理可讲,同时你又总有意外和惊喜,而那些意外和惊喜,你回过头想一想,它还是讲理。

2. 关于身份认同(《万维钢·精英日课5》节选)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你认为你是个什么人,你想在别人面前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种种研究表明,是你的身份认同——而不是利益诉求和认知——决定了你的观念和言行。身份认同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人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为什么现在欧美国家的政治分裂如此严重?为什么有的人考虑问题比较成熟,有的人很“中二”?包括现在国内的一些社会现象,都可以用身份认同来解释。

比如说你想养成每天健身的好习惯,你可以有三个方法说服自己。

第一个方法是强调结果:我要减掉20斤体重。这个方法约等于白日做梦,所有研究都表明给自己画饼啥用都没有,徒增烦恼。

第二个方法是强调过程和行为:我每天到点就去锻炼,不想去也要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这有一定效果,但是比较难。人们会找各种借口不去,而且只要有几次没去,以后就都不去了。

第三个方法,也是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在《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 2018)一书中的核心思想,是给自己建立一个健身者的身份认同。我不是一个每天非得逼着自己去锻炼的胖子,我是一个健身者:我跟那些胖子能一样吗?我这么酷的人就是天天健身的。

再比如你想要戒烟,跟朋友聚会时,有人给你递了一支烟,请问你应该怎么办。直观的回答是“不用了,我正在戒烟” —— 这个回答就太软弱了。你是在强调戒烟这个行为,你是一个挣扎中的烟民。正确答案是“我现在不抽烟了。”我的身份变了,我不再是烟民了。

要改变行为,先改变身份认同。

克利尔讲了个有趣的故事。一位事业有成、有头有脸的中年男子,从小有个咬指甲的坏习惯,怎么改都改不掉。有一次机缘巧合,他竟然去做了个美甲。美甲店的人跟他说,你的指甲虽然被咬过,但长得挺好看 —— 就这一句话,把这位老兄给点化了。

他突然意识到,我应该为我的指甲感到自豪啊!这是一般人能有的指甲吗?我的指甲这么美我怎么能咬指甲呢?结果从此以后,他再也没咬过一次指甲。

一旦他意识到指甲是他身份的一部分,他跟指甲的关系就变了。问题上升到精神层面,他的自我升级了。

所以如果你要减肥,首先要设定自己是个“健康的人”。那么在面对每一个跟减肥有关的选择时,你应该问健康的人会怎么做。健康的人面对这段路会选择走路还是坐车?健康的人面对这餐饭会选择蔬菜沙拉还是碳水?这不是自我说服问题,这是身份认同问题。

由此克利尔提出,养成好习惯的最好办法是两步——

  1. 选定一个新身份,看看你想成为什么人;

  2. 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成就来向自己证明你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真正的目标不是做什么事,而是做一个全新的自己。克利尔建议——

目标不是阅读一本书,而是成为读者。

目标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跑步者。

目标不是学习一种乐器,而是成为音乐家。

身份认同是行动的终极驱动。这个原理也有负面作用。

身份认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驱动力,是因为我们认为“我这样的人就应该做这样的事” —— 很多时候我们以自己的身份为荣,就算有毛病这也是真正的我,我们根本就不想改变身份。

我们专栏讲过黑莓手机的老板拉扎里迪斯。曾经有很多人劝他可以把黑莓手机做成全屏,应该让用户直接拿手机浏览网页。如果那时候拉扎里迪斯同意,他完全有机会阻击苹果。但是他都拒绝了。他认为黑莓就是要有实体键盘、黑莓就是专门工作用的精英手机 —— 黑莓的这些特色就是他的身份认同,他要坚决维护铁杆粉丝的价值观和审美……直到彻底被苹果淘汰。

“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句话封死了人们的宿命。

你劝一个女生好好学数学,她说“女生本来就数学不好。”你告诉小王那件事处理得太生硬,小王说“我这人就是这样,你们能适应就适应,不能适应就拉倒。”很多人到了中年、甚至还没到中年就已经定型了。你跟他说任何新知,他都能用自己的一套三观去解释。他就是他。

这样说来,有不同的身份认同的人,是很难互相认可的。这就导致一个政治问题。

现在西方民主国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新型冲突。为什么有的蓝领工人不支持给工人谋福利的民主党,反而去支持像特朗普这样的富豪?为什么一些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成了极端宗教分子?为什么像LGBT性取向这样的事儿成了强烈的议题?民主制度是不是不行了?

如果选民只谈利益,民主会容易很多。弗朗西斯·福山2019年出了本书叫《身份政治》,说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不是在为自己的利益 —— 而是在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战。

咱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现代社会其实已经很宽容了,LGBT议题现在对社会利益的影响是很小的,就如同我们前文说的那个人咬指甲一样是个小毛病。但是因为这个议题能引发广泛的同情心,整个运动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成为很大一群人的身份认同。类似的每个议题都聚集了一群人,就好像一个个部落一样互相对抗,福山把这种现象称为「新部落主义」。

公共政治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关于经济政策的辩论,而是关于身份的辩论。我投出这一票对选举结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它能表达我是谁。

自古以来都是人以群分,只不过以前的人更习惯按国籍、按民族、按宗教、按阶级分群,现在的人找到五花八门的新议题,分成更多的小群。对群里的人来说,对族群的认同是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我就是这个群的人,我以这个群为荣,我要为这个群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