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4. 周晓枫、脱不花:怎样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

【终版】儿童节周晓枫.MP3

本期“六一”专题讨论的是儿童的阅读。童书的特殊性在于:读者是孩子,却需要成年人来写、成年人来选,而且,还需要成年人陪着孩子一起读——最后这条很容易被忽略:我们不只是读给孩子听,还要进行互动性的讲述,要和孩子一起讨论,一起在陪伴中完成最初也最重要的审美教育。

本期《大望局》是从“儿童文学是怎样写成的?”说到“怎样为孩子选书?”、“怎样陪孩子读书?”

这一次,周晓枫老师的身份不是常驻嘉宾,而是访谈对象。多年来,她的文学创作收割了国家各大文学奖项,同时,她从 2017 年开始的儿童文学写作也在不断斩获全国各大优秀儿童文学奖项,最近刚刚出版了《我的名字叫啊吨》。

晓枫老师会告诉你这些不一样的童话是怎样写成的?

我们又该怎么带着孩子一起阅读?

脱不花和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周晓枫作品的忠实读者,她们在共同阅读中有很多故事。作为《沟通的方法》的作者,脱不花也有一套完整的“和孩子的沟通方法”。

周晓枫,儿童文学作家,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两个小学生的妈妈,周晓枫作品的忠实读者

00:02:47 从晓枫老师的新作《我的名字叫啊吨》谈起

00:08:36 允许自己犯错,享受成长的过程

00:14:20 花姐分享女儿读书的故事一

00:17:04 重新把自己养一遍

00:20:09 差点就少了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00:23:14 聊聊《星鱼》

00:26:46 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

00:32:25 怎样给孩子选书?

00:34:48 花姐分享女儿读书的故事二

00:41:50 成为孩子,才能和孩子真实地交流

00:44:03 “我们能不能让这朵花自己开?”

00:47:46 不要“矮化”孩子

00:49:18 学会尊重孩子的烦恼

00:52:52 让孩子知道当妈的“靠不住”

00:54:36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弱点

00:58:01 “少儿不宜”的界限在哪?

01:07:16 怎样陪孩子读书?

01:15:40 感谢晓枫老师,也剧透下未来的新作品

划重点

  1. 别怕梦想会破灭,因为你为梦想花的每一分力气都不会浪费。

  2. 不要为孩子设立所谓的“标准答案”,禁止孩子犯错,这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

  3. 允许自己犯错,享受人生中的每一次起伏。

  4. 写儿童文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唤醒你内心的那个孩子,让你重新学会尊重天真的力量,这不是谦虚,而是你真的会觉得自己渺小。而这个力量才是创作的最大基础。

  5. 到了一定岁数后,你会发现,走回童年比走向未来的路更远、更难。因为你的每一次发育,你长的每一种见识,都是让你返回童年的某种阻碍。你越成长,越自信,越笃定的时候,那种逆流而上、向上探寻的力量就会减弱。

  6. 儿童文学根本不是智力的稀释、手段的简化,它的丰富性是被我们这些成年人的傲慢替代了。

  7. 每个长大的成年人曾经都是孩子,如果你尊重自己的成长经历,就可以发现新的感受。

  8. 写作,其实是一种“附体”的能力。

  9. 要去感受,如果没有感受,你建立的只是阅读认知,而不是自身的体会。

  10.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让孩子的世界变“大”。

  11. 不要矮化孩子,也不要高估自己。

  12. 一朵花,就一定会开的。那我们,能不能就让它自己开?

  13. 尊重孩子的烦恼,允许孩子犯错,其实也是在给家长一个后撤的空间。

  14.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弱点,甚至把自己当成反面教材,这个过程会让孩子反思、进而得到快速的成长。

  15. 当家长愿意把自己托付给孩子时,孩子才会愿意把自己托付给你。

  16. “讲究卫生”没问题,但如果想消灭所有“病菌”,孩子就出不了“保温箱”。

  17. “学校就是让孩子可以安全地失败的地方。”——李希贵

  18. 当小孩子满怀好奇地向你提问时,请记住,你的每一个回答都是他人生中听到的第一个回答。

  1. “重新把自己养一遍”

周晓枫:

我觉得,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抱着特别强烈的功利目的,哪怕我现在就拿一张纸,我眼睛离它非常近,就使劲儿盯着这张纸,你会连上面的字都看不见。但如果你真的身怀热爱,比如你对自己的探索,比如父母也不是只求功利结果的状态,而是在分享的状态下和孩子相处,那么孩子可能真的创造出你觉得意外的部分。就是你直奔目的的时候,不要看见孩子在来来回回,又转弯又犹豫的,就觉得不对,他可能就是在训练他的捕捉能力,训练他的表达能力。

脱不花: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人自己也觉得,要有享受过程的能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回到自己家孩子身上,好像就得拿一个结果了。

周晓枫:

我们对自己也这样。

脱不花:

对,觉得这样自己才能被确认。其实就是把过程全都牺牲掉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周晓枫:

对。事实上,你的任何一次体育成绩,是由你的每一步决定的。但我们经常就只取最后的结果。反正我由衷地觉得,我写儿童文学的时候,我觉得我在成长。听着很可笑,因为我们老是觉得,成人就是成品了,就不用再加工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其实不是。我一直说,你跟一棵老榕树相比,跟一只象龟(一种地栖的龟,爬行动物)相比,你还是孩子,你才走几步啊?怎么就 20 多岁、30 多岁、40 多岁的时候,人生的定见就形成了,就觉得就不用再发育了?说起来,儿童文学是为孩子写作,但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给我的太多。那些定见的、僵化的东西其实已经长在你身上了,只是你不知道。说是为孩子写也好,其实更多的是你在为自己的内心写作。

我们的内心可能都住着一个孩子。我都活了半个世纪了,如果内心的这个孩子,我天天带着他,也不理他,还忽略他,但我非说我能跟脱不花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张乐意共情,那这也太做作了。你自己携带的,原本你更了解的内心的孩子,你都忽略他,那你也没有办法跟其他孩子共情。

所以我觉得,写作实际上是唤醒你内心的那个孩子,让你重新学会尊重天真的力量,这不是谦虚,而是你真的会觉得自己渺小。这个力量才是创作的最大基础。

脱不花:

这个特别像一句网络流行语。最近特别流行一句话,叫“重新把自己养一遍”。我觉得晓枫说的写儿童文学的过程,可能有点像。这个过程,就是你把自己在七八岁的时候,发育成长的过程当中可能没有被关照到的那部分,在写作的过程中重新又发育了一遍。所以经常我们一见面,晓枫就说,哎,我最近二次发育了,我说你怎么老在发育?哈哈哈。

周晓枫:

到了一定岁数以后,你会发现,走回童年比走向未来那条路更远、更难。我们自然衰老,慢慢走向中年甚至走向老年,这是正常的。但其实你的每一次发育,你的每一种见识,都是让你返回童年的某种阻碍。因为你越成长,越自信,越笃定的时候,那种逆流而上、向上探寻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我觉得走回童年是更远、更难的,但它也更能带给你一些不曾拥有的力量。

  1. 如何给孩子选书?

贾行家:

刚刚咱们从各种角度知道了一本儿童文学书是怎么写成的了,也知道了晓枫老师在成为作家之前,做了 8 年的资深儿童文学编辑。那么晓枫老师作为非常专业的儿童文学作者、编辑,您认为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是好的?我们怎么判断哪些书值得拿回家,给孩子读?

周晓枫:

哈哈你问的这个问题,基本是我上个世纪的事了,我的 8 年儿童文学编辑的工作,特别早,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那个时候的阅读环境也好,能够接触到的书也好,和现在可能不太一样,我们那时候还是有限的。但是对我来说,我有一个感觉是不变的,我特别怕那种幼儿园看的书小学就作废了,小学读的书中学就作废了,中学读的书大学就作废了,就是怕那种阶段性的书,就像只提供阶段性的营养,没有持衡的审美和不移动的东西,这种书我觉得特别可怕,它变成了一种技术手段的叠加或者升级。我很愿意看的书,哪怕是一本绘本,但我到大学,甚至中年了,回想起来还有会心一笑的时刻——我愿意选这样的书,而不是选针对孩子特定年龄段的书。

就像我们现在的成年人,也能吃果泥,也能吃果稀,何况人类还终身喝奶呢,动物都不这么干。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好的儿童文学,是(随着你年龄的增长),这本书原来的营养还在,你成人以后它们也并不作废。作为家长,你选书的时候就是先看你自己喜欢不喜欢,是不是有感动,有触动,有启发,有表达。

贾行家:

晓枫老师给的这个标准,是个挺终极的标准,就是那种“床前明月光”式的读物,你什么时候拿出来,它最核心的价值都不磨灭,可能这也就是一本书文学性的一面。

周晓枫:

以前书少,你可以说不好选,现在其实有很多的选择,并不是说就我吃不饱。如果真拿这个原则选,你可以选到好多好看的书。脱不花也陪他们家女儿张乐意、张本意读书,我有时候老说,你为什么不写一本书?就叫《本来乐意》。

张乐意、张本意在阅读中就有非常多的发现,都是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受到好的阅读的启发和感受。

脱不花:

我自己经常带孩子去书店,因为遛孩子们最好的地方,其实就是书店,她们也开心,我也开心。我就发现一个现象,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的偏好问题,后来发现不是。每一次去书店,我都是不限制她们预算的,你说买本书咱还能不让人买?那肯定让买。但我就发现,孩子们挑出来的绝大部分的书, 90% 以上都是科普类读物,讲科学知识的,讲恐龙的,讲工程的、讲百科的,孩子们越来越少去挑儿童文学,挑故事。后来我就觉得,这也不行,对吧?咱也得开发想象力,咱得多看故事,对吧?然后我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当然我觉得我以后也不会写儿童文学啊。

周晓枫:

哈哈哈,不行,你要写《本来乐意》。

脱不花:

哈哈哈。就是我去挑故事书的时候发现,能挑出来的很有限,真的很有限。有限在什么呢?就是很多很多故事或者书,我作为家长,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蛤蟆坐这儿来训我们全家来了,哈哈哈,就真的,狐狸尾巴都不藏,从第一页开始,我来批评你们来了,就像小时候班主任训话。

我觉得这就不对嘛,对吧?也就理解了,至少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爱读这样的故事,也很正常啊。所以我自己会觉得说,晓枫写的童书,文学性非常好,作为一个家长的身份,我觉得她帮了我的大忙啊。晓枫的书里面,角色多,背景信息给的多,我觉得,对孩子们来说,能特别好地引领孩子们去探索。

比如说,孩子们读完《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就对动物园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就逼着我给她们找有没有专门讲动物园的书,我一找还真有。后来在少年得到上找到一个作者,叫二宝哥哥,他是一个动物园的管理员,就写了一本书,我就把那本书拿回来,那对她们来说真是太快乐了,打开了一个世界。再后来我们去德国玩的时候,当地有一个挺好的、半开放的野生动物园,当地朋友就带我们去。我家娃那时候才 5 岁半,背着手在里面看,哈哈哈,看完之后就跟当地导游就聊,哎,这个动物园不错,动物丰容(在圈养条件下,丰富野生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做得很好。

周晓枫:

哈哈哈,动物丰容,这词很准。

脱不花:

那个导游就特别惊讶,说,你说什么?我们家娃重复一遍,说动物丰容做得很好,说用了什么丰容的办法……然后那个导游就说,她怎么会知道这个词啊?我说,就是从看《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开始,一路摸到动物园的科普书。你看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就这么被打开了。

还有一本晓枫老师的《星鱼》,孩子们读完之后就一定要去看鲸鲨,完了还要对鲸鲨各种了解,各种研究。

我自己还有件事特别感动。每年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作为家长你肯定得给小朋友送礼物什么的。结果前年过生日的时候,一是那时候也不方便出门,二是其实我忘了给她们提前准备礼物哈哈哈。

我就跟她们说,这样啊,本来给你们买礼物的钱有 1000 块,从现在开始你们也长大了,那咱们每一次过生日,都做一件善事,妈妈出钱,咱捐钱给需要的人,这比你自己拥有任何东西,都要更了不起。其实就是忘了给人买东西,哈哈哈。

然后她们还都半认字半不认字的,就在腾讯公益上面找。

我们家妹妹——我觉得就是看《星鱼》的影响——就突然指着一张图片跟我说,这是个什么项目?

我一看,那张图片好像是大海,是一个打捞海洋垃圾的志愿者项目,我就告诉她,她说,我要把钱捐给他们,因为他们在打捞海洋垃圾,帮助海洋里的动物。我也很开心,就把那 1000 块钱捐给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做得也特别好,差不多每一次下海都会给我发一个线上报告,说他们又有多少位志愿者穿着潜水服下海了,打捞了多少塑料垃圾,打捞了多少有害垃圾,我就给我们家妹妹看。后来有一天妹妹的老师就跟我说,你们家妹妹在班级里宣布,她以后是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哈哈哈,我当时就乐嘛。老师就很严肃地跟我说说,你不要乐,不准讽刺妹妹,每一个梦想都会陪孩子走一段,她最后是不是海洋生物学家不重要,但是这段梦想会让她的这段生命很不一样。

我觉得这也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能让孩子的世界变“大”。

周晓枫:

我觉得回馈特别重要。我参加过一个拯救鲸鲨的活动,一旦发现哪只鲸鲨有情况,就会给我发报告。有一只少年鲸鲨,大概就是《星鱼》的小主人公小弩的年纪,去年和今年都没给我发报告,我有点隐忧。

贾行家:

怕它没了。

周晓枫:

对。还有件事情。我去马尔代夫的时候,潜水向导带我们看鲸鲨,当时真的是在大海上暴晒 4 个半小时。因为鲸鲨游动的速度跟人散步差不多,但你在海里又追不上它,所以一旦发现它的时候,潜水向导就让你跳下去。

我们有一只船是专门去看鲸鲨的,是一只小小的船,就在船上晒了四个半小时。那天我觉得特别神奇,那么多人,但只有我一个人看见了鲸鲨,我就感觉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贾行家:

像天命,是吧?哈哈哈。

周晓枫:

对,我被晒得跟爆米花一样。鲸鲨是那种,在深蓝中浮现一个更深的轮廓,而且它后背的星斑很奇怪,不知道是光线折射还是什么,正好照耀在离我最近的正下方。其实看到它只有几秒钟,我爬上船的时候还特笨,不知道为什么那个船还很不好爬,我就像一只海豹一样栽到船里头,但我都不知道我其实一直在流眼泪。

那个景象特别震撼,超过了你的语言能够形容的程度。我非常感激,这几秒钟是我人生惊心动魄的美妙时刻,我很感激,这不只是回报,我觉得是奖励,而且远远超过了我自己的付出,我就很感动。

贾行家:

晓枫老师和脱不花刚才不止回答了一个问题。我本来想问的是,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童书,我们怎么给孩子选书?而晓枫老师又往前延展了,讲了她写儿童文学帮她获得的东西,就是怎么去打开一个世界,怎么和这个世界发生特别深切的联系。我刚才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真的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吗?我们真的懂孩子吗?

我们知道,儿童的世界是和成人特别不一样的,他们有不一样的人格。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个理论或者说法,就是儿童文学之所以能成立,首先是因为儿童的人格被发现了?

周晓枫:

我认为,你要是模仿孩子,你也模仿不像。

贾行家:

是的,我们完全对孩子完全不了解。

周晓枫:

我觉得,你没法模仿孩子,但你可以成为孩子,当你成为孩子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就是孩子的视角和眼光,如果你真的能在心态上成为孩子。我原来还写过一篇散文,叫《不是模仿,而是走回童年》。

我们当然都知道,跟孩子对话的时候,比如电视节目里面,对话的那个人会蹲下身子,这在电视节目里是没问题的。如果你实际就是很高,为了跟孩子对话,要折叠自己,变成跟孩子平等,其实是你放弃了你的身高,你的身体都不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言传和身教。你说要孩子更自然地表达,可是你自己都不自然,因为你把自己扭曲成一个好像很谦卑、很善意的姿态。

但是,如果你真的在心态上,就是认为世界辽阔,时间漫长,空间广大,你在其中所知甚少,那么你的心态上就是孩子。而且,不要放弃那些你觉得恐惧的东西,不要就装大个儿,大人老是装大个儿。

现在我们都有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心理压力?我们有没有觉得求助无援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希望被人保护的心理,不管是父母还是别人保护?我们都有这种心理。

如果你去成为孩子的话,你就一定能和孩子交流。

  1. 脱不花的育儿方法

脱不花:

我作为一个家长,我经常反思的就是孩子们的烦恼太不被尊重了。比如我小时候,反正我的家长会老说这句话:“你一个小孩儿有什么可唉声叹气的”。就是叹气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在饭桌上叹气,对吧?

周晓枫:

哈哈哈,“这么小就学会给脸色”。

脱不花:

对,就是甩脸子。但是其实对于小朋友们来说,那个烦恼是真实的。有的时候我家娃就在饭桌上叹气,然后阿姨不开心,我爸我妈也不开心。我就说,人家饿了一下午了,然后结果一上桌发现,晚饭不是她想吃的,她叹口气,那又咋了?对吧?我说这也很正常。那她不想吃,就不吃呗,想吃就多吃两口。多吃两口撑不死,少吃两口也饿不死。但是你得允许她不喜欢这顿晚饭,对吧?但是大人很容易就会觉得小孩儿有啥可烦恼的,爸爸妈妈给你准备了这么好的条件,你有啥可不满意的。

贾行家:

大人就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了,忘了孩子了。

脱不花:

没错,但是其实孩子的每一个烦恼都是真实的。比如什么妹妹偷了她一根铅笔,同学今天不跟她玩了呀这些事情。可我觉得那些烦恼不被尊重,才是特别大的问题。而“孩子的烦恼被尊重”的意思是,你让她去解决,不是说我来帮你,妈妈有办法,对吧?你有啥办法?你也没有办法。其实就是给她一个空间,然后让她可以去处理自己的烦恼。

周晓枫:

你刚才说的让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当我们这样对待孩子的时候,就是不允许你叹气,你必须饱满、欢乐的时候,其实也让我们自己很被动。

因为假设孩子是我人生很重要的部分,但我可能在其他方面也会做得不好,比如我的事业、我的爱好、我的情感,我也会遇错。而在彼此能够宽谅的时候,你也给了自己一个后撤的空间,放过自己。有的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力气大,就给孩子身上加点绳索,殊不知这个反作用力也耗在我们自己身上了。

脱不花:

我跟我们家娃之间的关系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松弛的,我觉得我做到了晓枫刚才说的,要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比如说我经常就会跟孩子商量,我说我有一个主意哎,然后她们说是啥?我说,下一顿饭咱们吃方便面怎么样?哈哈哈,然后她们就很高兴,其实我也很高兴。而且又能怎样?难道一顿方便面能把她吃成傻子吗?对吧?这不可能啊。

这个过程当中我会觉得孩子也会成长的快一些,就让她知道这妈“靠不上”,哈哈哈。比如说我周末会起得晚一点,娃就迅速发现我指不上,然后她就会来敲我门,原来敲我门就是让我起床给她做饭什么的,现在敲我门就是,妈妈你允许我给自己煎个鸡蛋嘛?哈哈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知道我指不上,那她就是只能靠自己了,她也在学习,然后她也有掌控感、有自由度。

脱不花:

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我跟我家娃沟通的时候,最好的时刻是她们发现我的弱点的时候。哈哈哈,就她一旦发现我一个弱点,一个后门被她给发现了,可开心了。那种开心我觉得她是发自内心的幸灾乐祸。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感觉到我被关心了,我被照顾了,而她们在这过程中也会有成长,同样她们也会把这种能力带到跟她的同学相处过程中。

比如说前段时间我不是在学游泳嘛?就是受到我女儿的鞭策。她质问我说,你看你自己的文章是怎么写的,你说以后你的孩子会什么,让你的孩子学什么,你就要会什么,你现在拖后腿了吧?我现在都会三种泳姿了,你看看你。然后我就去学游泳。但是大人学游泳就很慢,对吧?她们俩就急得不行,一个要给我当游泳教练,但是还是很慢,后来她们俩就嘲笑我。我就跟她们讲,我说我为什么学的很慢?因为我没有从小学,所以我的大脑和我一部分的肢体就是连接不上,那个回路没有建立起来。然后她们俩就挺闹心的,哈哈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会迅速进入到一个挺好的反思状态,然后说,那看来学东西还是得从小学,省得像你这么费劲啊。

给孩子当“反面教材”,也是一种方法。

当然我还在努力学,哈哈哈,就争取不拖人家后腿,对吧?但是我就觉得,家长不必什么都明白,你的烦恼告诉孩子也没有什么。

我记得前两天吧,她俩已经躺下熄灯了,但是我知道她们还没睡,我就去她们房间。因为第二天我爸要做手术,老人都这样,就是头一天晚上我爸就给我发了个遗嘱,其实是发了个遗言,弄得我特别难过。但家里也没有别人,就她们俩在家,我就冲到她们俩房间,砰,就往她们俩床上一躺,我说我有个事特别难受,然后她们说什么事?我就说你姥爷刚才给我发了一个遗言。她们俩噌一下就起来了,问姥爷怎么了,你不是说没事吗?你不是说小手术吗?我就跟她们讲,虽然是个小手术,但是为什么姥爷可能会这样去处理啊等等。她们俩想了半天说,要不我给你讲个故事?就是这件事情完全超出孩子的处理能力了,但是她会有一个本能,就是我要帮你。过去我们怕黑,我们睡不着觉,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妈妈的方式是给我们讲个故事。然后她俩就说,那要不我给你讲个故事?

周晓枫:

那也很动人。

脱不花:

对,我是很感谢她们的。所以我特别认同晓枫说的,就是你不要低估孩子,孩子就是你的一个交流的对手。她们有烦恼的时候,如果你希望她们的烦恼要对你说,那你有烦恼的时候,你也要信任她们。你愿意把自己托付给孩子,孩子才会愿意把自己托付给你。实际上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愿意跟你交流,可能这里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怎么什么事情到你这都有答案,还老是“正确答案”,那我跟你有啥可说的。

贾行家:

对,每次交流都是上课。

周晓枫:

就是来评判的。并不是咱们一起商量探讨,而是说我给你打勾还是打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