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对谈何刚、方希:怎样做一个有问题意识的读书人?
【终版】423方希何刚.MP3
何刚老师和方希老师是今年得到“四二三破万卷节”15本年度书单的终审评委。
这是一份来自对156万得到电子书用户阅读数据筛选,经过几十位专家评委投票推荐、终审,最后才确定下来的书单。
全世界的内容媒体、新闻平台几乎都会定期推出阅读书单,因为每份好书单都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在表达对于理想读者的一种想象,一种描述。而今天的这份书单还在传递着一种问题意识:一本讲美食的书,是在探讨如何保卫日常。两本研究同一段历史的作品,是在为探究复杂事件的运行规律建立“同题阅读”。
在这期《大望局》里,两位老师为许多阅读问题建立了清晰指向:
怎样建立自己的问题意识,在独特的兴趣驱动下建立阅读?
怎么把书越读越厚、越读越多?
怎样用半小时的时间,读通一本专业的学术作品?
一本好书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
伪装成好书的烂书又有什么特征?
何刚,著名国际关系专家、财经作家,得到《投资参考》《财经大课》等课程主理人,先后担任《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财经日报》新闻中心主任、总编助理,《国际金融报》总编、《投资者报》执行总编
方希,著名出版人,作家,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
00:01:17 得到年度书单是怎样评选出来的?
00:15:03 阅读的过程不可取代
00:17:20 得到年度书单为什么没选小说作品?
00:20:06 何刚老师私下爱读“重生”网文?
00:27:24 读小说和读非虚构作品的差别
00:35:53 何刚老师阅读的方法
00:46:12 方希老师的阅读笔记本
00:51:08 方希老师对“好书”的判断标准
01:00:58 何刚老师再补充一个判断标准
01:06:22 总结一下二位老师的阅读方法
01:09:37 “同题阅读”
01:11:50 “兴趣驱动式阅读”
划重点
-
判断一个选题的价值高低,要看它背后的问题意识。
-
好书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能让你越读越厚。
-
读非虚构类作品,能提升我们的理性认知和逻辑梳理能力。
-
好的小说,每一句话都像拉满的弓,你稍微在上面蹦一下,就能感觉到极大的弹跳力,这个时候会让你觉得特别美妙,这是真正的文学世界。
-
好小说要完成一个新世界的创作,它只创作,不评论。
-
想要快速掌握一本工具书的精髓,先仔细研究书的主题背景和框架结构,再进行“选择性”阅读。
-
读书要“不求甚解”,要观其大意,而不是逐字阅读。
-
阅读会给你带来各种各样的机缘,学会给好书做笔记,记下你读到的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以及当下自己的感触体会。
-
一本“好书”的标准:有信息量;足够诚恳;逻辑自洽;能提出真问题,给出真论证;读完之后心下一片明朗。
-
一本好书,能够给予你一个广袤和令人心动的世界。
-
人是被信息喂养的动物,学会“同题阅读”,调高自己的信息阈值,才有可能收获新价值、新启发。
-
越是在信息泛滥的地方,我们越需要硬的元知识,否则你会出现这种元知识的缺失,也就是你无法搜索、你无法确认自己到底对什么样的东西感兴趣。
-
平凡生活里那些简单的事物,恰恰是我们开启高深学习的入口。
-
万物皆学问,不断追问自己的兴趣所在;这种对生活的兴趣,最终会经由书再返回至自身。
- 何刚老师的阅读方法
其实关于读书的方法,它比较适合我说的非虚构类的、所谓的工具书,也就是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或者容易把这个书的内容结构化的一类书,比如经济、金融、贸易产业类的书,都适合这种方法。
简单来说,我会花很多的时间去仔细琢磨书的主题背景和框架结构,而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从第一章看到最后一章,几乎不会逐字阅读,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种非虚构的书,绝大多数都不适合或者不值得去逐字阅读。我称之为“功利性读书”,就是说我想迅速了解这本书它最近说什么,然后它是怎么来讲这个东西的,以及它怎么展开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这次我推荐了一本书叫《极速应对》,讲的就是2008年美国如何处理金融危机的事情,这本书挺厚的。然后我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提到了原来有一本更薄的书叫《灭火》,《灭火》那本书是我也强烈向大家推荐,它是一个非常结构化的书,它主题讲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的三剑客,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他们是怎么应对这件事情的,但是实际上它里面更多的是说这个金融危机是怎么发生的?怎么蔓延的?怎么火光冲天,最后他们怎么又把它搞定了,就是这么一个非常有节奏感的四部曲结构。所以这本书让你一眼就看到是在讨论这件事情的,你感不感兴趣?你想不想知道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发生、演变以及解决的过程?所以这个背景就让你在读这本书之前,还一个字没看的时候,就能知道原来是要讲这个东西,而为什么是这三个人写的?我得看看,就是说他们的重要性和他们当时作为前台救火队队长的独特性,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他们在前面张罗这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整个金融救助。所以他们来说这事最清楚。
第三个背景,这是十年之后的总结,这时候就容易看得更清楚,而不是说身在其中的时候有那种局限感。然后第四个背景是说,这本书是他们做的一个给国会的报告,100多页的PPT复盘,你看看这帮牛人是怎么做PPT的,基于这版PPT,他们等于口头再讲了一遍,把它变成咱们得到体的逐字稿,就成了这本书。当然它有更好的边界,很严谨的注释和数据求证。所以在没有读之前,你把这些问题先搞明白了,再去翻开那本书。
我会花10-20分钟甚至半小时仔细看他的目录,看他是怎么来架构章节的,每个章节里有没有一些引起我兴趣的内容。如果有的内容我其实已经知道了,我不用再去读了,所以这个时候拿来之后就得看目录,比如我就特别关注的是他怎么描述火苗的蔓延那一部分,当我翻开这书读的时候呢,我脑子里已经基本有一个架构了:这本书的主题、作者、背景章节、关键环节以及我觉得可能感兴趣的事,然后我就跳着翻书,比如先翻到135页,再翻到273页,再翻到365页,就这么读完之后,诶,我觉得这部分好像有点意思,再从头到尾像翻书一样,大概就是十秒钟看一眼,快速浏览。看到哪里有一个名词,或者有一个图表,我不太知道的,那就多看两眼,然后就那么哗哗哗地翻,所以一本书200页,基本上你15分钟肯定能把它翻完,这样读下来也就最多花一个小时。然后你甚至可以自信地去跟别人说,我来给你讲一下这本书,讲半个小时都没问题。
还有像刚才方老师说的有一点,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在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它在触发你的思考,比如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想中国有没有这个问题啊?或者说跟我的工作有没有关系?其实这本书就作为一个引子,让我们去思考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本书对危机的反思是不够深刻的,因为它里面好多问题没有展开,比如说银行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把通用汽车国有化又再私有化的决策和演变的过程。《灭火》里可能就几句话、两百字提到了。
然后在去年,我们就看到了这本好书,我个人非常期待的这本《极速应对》。它就非常详细地展开了,比如说投行的问题,银行业的问题,保险公司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包括刚才我们提到的通用汽车的这种救助和国有化、私有化的过程,以及它的货币财经政策决策当中的各种纠结和方法,以及为什么要大水漫灌和最终的关键结论。
这本书它就让我觉得基于当年那个小册子变成了一个厚重的、完整的总结。也由于有了前面的阅读经历,你再来读这本厚重的书的时候,同样的方法、背景、主题、作者、结构、关键章节,然后再去挑战读你感兴趣的事情。所以这样我确实觉得对于很多在工作中有阅读需求的人,这种方法会有一定的帮助,能帮助你迅速地领略要点。读书要“不求甚解”,要观其大意,而不是逐字阅读。
对于那种大部头,特别厚的书,这种方法就更加有效,它能够让你迅速地把这个知识结构化,然后梳理成你自己想要的,然后迅速再进入到一个新的维度。这些好书背后的注释文献都会提示你这些书的来源,和它相关的阅读的交叉部分在什么地方。
- 方希老师对“好书”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好书?就是当一本好书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怎么可以压抑不翻开的欲望呢?因为每一个好书其实它所落位的方向都不一样。我们说回到刚才的小说,你看看中国的小说销售榜,你会发现很多小说是上榜十年都不下榜,也就是说它和非虚构类不一样。非虚构类作品,它更多的是活跃的、不断地去回应话题的东西,然后它的流行性可能也很快。
我自己因为是一个职业做书的人,所以基本上每个出版社大概出了哪些书、哪些选题,甚至我都能知道说哪些出版社有哪些人员变动,那他有可能会带着半条产品线的人和各种资源过去,我就会关注到,那你想他为什么要走呢?一定是原来的单位不能满足他的一些需求,可能就憋个大的,憋到那边去了。这些我觉得都是我作为行内人去看书的一个方式。
而且我可能是对一本书的信息量有要求,哪怕是小说,我认为它的信息量也是很重要,对吧?就高手的小说是像你都知道情节了都行,就像纳博科夫直接在第一段就跟你说,我这个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之间是个啥波折,每个人是个啥结果,他就那么自信,我根本不怕你剧透什么的,对吧?就所谓怕剧透的小说,就跟怕说暴露年龄的女生是一样的。
我觉得好书有一些很重要的标准,我觉得就是第一是“修辞立其诚”,就是你这个书必须写得很诚恳,因为任何一个作家就是他在那个文字上的、在问题探讨过程中的装腔作势,都是很快能够被读者识别到的,你不要以为你掩饰得很好。而且你这样的东西多了之后,其实就促使很多人变成跳着看书。
第二我觉得至少得逻辑自洽吧。有一类书,我觉得是迷惑性特别大的,他用各种的不同宗教的东西,重新揉捏了一个所谓的对世界的重新解释,就像一桌人吃饭,你听他讲的就是他对人生、对什么各种,他有一个重新的解释方式,但实际上无非来源也是儒释道,加一点印度教,然后结束了,其实没啥新鲜东西。然后有可能还得参照一点《圣经》,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然后他就揉捏出了一盘对这个世界重新解释的东西。就如果我们在饭桌上听到了,告诉他说您这个真是深刻有思想,是吧?但是你实际会发现,这里提供了什么新价值吗,你为什么要推翻过去的东西?你不就是把几个西红柿果子摘来炒了炒吗?它都跟逻辑不自洽不一样,我觉得它呈现了一种非常没有必要的,对这个世界制造了一些完全冗余的东西。我不需要一个解释性,我其实需要的是你能不能一刀切进去,因为过去的解释系统,当你没有超越的时候,你为什么要出现一个新的解释系统?你为什么要增加大家的理解难度?胡说八道的本质就是不讲逻辑。
其次就是你至少得提出真问题,给出真论证。比如说就像一个小孩哭得满脸都是鼻涕眼泪的,然后他的处理办法就是把眼泪和鼻涕抹在一起,均匀地抹到脸上,他就认为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觉得一个诚恳的书,哪怕是作者的这个写作技艺并不纯熟,没关系,但你能感受到他的诚恳。
一本能够逻辑自洽地说提出了真问题,并且给出真问题的书;一本能够充分地、丰满地映射这个世界,哪怕是扭曲地映射这个世界的小说,都是好作品。
- 从“同题阅读”到“兴趣驱动式阅读”
方希:
一种很有意思的阅读方法,就是“同题阅读”。比如说同样是一个历史事件,我去看看不同的人是怎么写的。像这种对比阅读,看到其中的信息差异所在,极有价值。
人这种动物,我觉得本质上是以信息为养料的,不同的信息,喂养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人在偏僻的乡村,接收不到更为复杂和变速更快的信息,信息载量是不够的,所以才会造成他看似很木讷的样子。所以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是要调高自己的信息阈值,另外你也要通过这个信息去冲击自己,才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信息。
何刚:
其实今天网络时代给了我们这种好机会,我们说10000小时定律就来自于主题阅读和主题学习。在这里面,我想加一点,关于如何让我们更多人在阅读中得到更大的启发和收获,我认为首先是找到一个你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和事,当这件事引起我的兴趣的时候,你的知识学习、阅读扩充和主题搜索的机会就来了。
方希:
但是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比如说边远地区的人,他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很难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你的知识密度是不够的。另外一点,其实就像庞特斯通所说,他说,越是在信息泛滥的地方,其实我们越需要硬的元知识,否则你会出现这种元知识的缺失,也就是你无法搜索、你无法确认自己到底对什么样的东西感兴趣。然后大家可能就开始去看爽文,这个东西它其实能产生共情,但是共的是情绪,不是情感,也不是更深刻的感知。你如果不掌握这个硬性元知识,其实你是把你对知识和信息的筛选权完全让渡了,你就很难产生出问题。而产生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何刚:
我想是这样的,就是其实你会发现我们说这个发达区域和半发达区域的差别,以及信息的差别,或者说欲望的差别,它可能本质上还是一种好奇心的差别。或者说我们容易对周围那些有限的信息熟视无睹,进而变得没有好奇心。
但是从我自己的阅读和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感悟就是,平凡生活里那些简单的事物,恰恰是我们开启高深学习的入口。
如果你没有好奇心,强行读书,那阅读对你毫无帮助。所以我特别想建议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追问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且不要鄙视自己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