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 成甲解读

《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成甲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高杉尚孝,日本人,全球战略顾问、沃顿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现为高杉尚孝事务所代表人。他先后在麦肯锡、美孚石油、JP 摩根大通等企业担任咨询顾问,擅长于在应用企业财政理论、事业投资分析、战略分析、逻辑思考、简报技术等领域为大公司培训精英人才,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强化个人心理素质的专业人士。

关于本书

本书是畅销书《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作者高杉尚孝的全新作品。本书将揭开麦肯锡精英的情绪处理方法和思维习惯,教你如何处理职场中的负面情绪,以及如何将这些情绪化解为更专业出色的表现。

核心内容

第一,什么是心理韧性?

第二,为什么在高压力下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第三,如何增强在压力下的心理韧性?

你好,感谢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书叫《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书名听起来有点像是教具体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像麦肯锡方法或者金字塔原理这样的方法呢?实际上不是。这本书讲的是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怎么样处理我们的情绪?而关于处理情绪这个问题,精英和普通人的思考习惯是不一样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高杉尚孝,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商学院修完了 MBA,先后在麦肯锡、美孚、JP摩根大通等等这样的世界一流企业担任咨询顾问,后来任董事,负责人力资源开发这样的工作。现在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事务所,高杉尚孝事务所。

作者在书里告诉我们,在高强度的压力下,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他之所以想写这本书,原因来自于他在美国麦肯锡工作参与一个项目,为一家美国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改组策划方案。这个方案当中有一个裁员的业务,很多员工因此被裁掉。有一天他在路上就碰到了一个客户的同事,结果一聊天,当时和他一起合作执行这个项目的朋友也在这次裁员计划中被裁掉了。当时高杉尚孝就觉得很尴尬、很不好意思,结果他发现对方没有一点怨恨和愤怒的情绪,没有抱怨公司,也没有抱怨这个裁员计划。对方的这个反应就给了他很强的触动,他想,如果换成是一般的日本职员遭遇到这种情况,能有这样的反应吗?

我们知道日本是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普通人的工作压力逐年上升、境遇逐年下降,很多人在压力下处于高度敏感期,久而久之演化成了抑郁。类似的情况,这些年中国的职场中也逐渐增加。要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很多人觉得就是要训练高超的工作技能、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然而很少有人去注意到,其实在高压力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让任务顺利完成,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正如作者前面遇到的那位美国朋友,他能够在高压下仍然冷静、客观地处理问题,才很快又在另一所金融机构找到的新工作。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抗压的情绪处理能力,可能自己有实力也发挥不出来。而市面上又很少有书在讲这方面的思维和情绪,所以高杉尚孝认为有必要写一本书来分享他的经验。所以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的起源和要讲的内容。

今天我们要聊三个话题:第一,作者提出了一个词叫心理韧性,什么是心理韧性?第二,为什么在高压力下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导致不能很好地工作?第三,如何增强在压力下的心理韧性?

第一,先说什么是心理韧性?

作者有一个朋友,公司领导给他委任了一个新的项目,虽然难度很大,但他觉得这是领导的信任,也是自己一次晋升的机会,所以他一定要全力以赴把这个项目做好。可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个项目组成员能力水平有限,而且时间很紧张,团队彼此磨合又不够。随着时间一天一天推进,项目的工程进度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作者的这个朋友就开始担心和害怕了,这个项目能不能按期完成呀?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效果能不能令人满意呀?要是搞砸了该怎么办?他的压力特别大。

为了能够让项目更好地推进,他不仅要求团队成员和他自己更多去加班、延长工作时间,而且平时性格比较温和的他,也动不动就用强硬的语气批评员工,去督促他们加速进度。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身体开始不舒服,头晕、头痛,浑身乏力,慢慢地晚上失眠、睡不着觉,离项目截止日期越近,他就越难受。结果到了项目结束那天早上,要给高层汇报,他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更别说去上班了。

作者说,他这个朋友就是向压力屈服了。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产生了坏的负面情绪,导致了坏的行为和结果。而在压力下这种处理思维和情绪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也就是在压力下提升抗打击的能力。心理韧性弱的人,很可能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因为心理素质不好而导致失败,作者这个朋友可能就是心理韧性较弱,在高压下没有处理好情绪。而心理韧性强的那些精英,因为在高压下能够体现出更专业的处理情绪的能力,更容易抓住机会。在这里,专业的情绪处理能力是指能够不被一时的面子、得失左右自己的反应,而是更客观地看待压力和期望,做出适当的情绪反馈。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更专业、拥有心理韧性更强,那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就会更大。

如何让心理韧性变强?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在压力下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坏的结果,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话题。

其实每个人在承受高压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有负面情绪很正常。大家通常认为人和人会有性格的天生不同,比如有的人可能性格就比较温和,不容易发火,什么事都看得比较淡,而有的人可能性格比较急躁,容易暴躁、发怒,还有的人比较消极悲观一些,遇到事情可能就会老往不好的方面去想。我们经常听到说思维能力很重要,要培养,行动力、执行力很重要,要培养,但很少听到说情绪力很重要。因为我们可能会觉得思维行动这些是可以训练的,而情绪很难去控制,它是一种和个人的天性有关的东西。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说,情绪是在某种条件刺激下就会直接做出的反应,比如领导或者客户对自己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当然会愤怒、气愤,比如工作没做好被同事批评、责怪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很痛苦、很难过。因为有这样不好的压力和刺激,才会导致不好的情绪,所以坏的压力就会带来坏的情绪。唯一的差别是,因为有的人性格好点,有的人性格差点,导致带来反应的强度不一样而已。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说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尽管人和人在性格和情绪控制能力上会有一些天生的差距,但是总体而言情绪控制的能力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高的。这就好比很久以前人们会觉得逻辑分析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差异,后来人们慢慢地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大多数人只要通过训练,这个逻辑分析能力都能提高。而情绪控制力也一样,在正确的方法下坚持训练,情绪控制能力也是能增强的。

你看刚才提到了人和人对情绪控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场景,比如同样是领导批评,有人就会发火、暴跳如雷,有人就可能处理得比较淡然,真的仅仅是性格的差别吗?作者说在同一种情况下诱发了不同的情绪,之所以不同,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面对这种不同的压力,我们具体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就是在刺激和情绪反应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过程,这一点就是心理学当中的 ABC 理论。

所谓 ABC 理论,是描述遇到外部刺激和我们做出反应过程的一个理论。A 是 Activating 外部的刺激、诱发性的事件,比如领导批评、比如别人的讥讽、比如很糟糕的结果,这是外部的刺激事件。B 是 Belief,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你是怎么解读领导的批评和外部这些不幸的事情。而 C 是 Consequence,就是事情的结果、最终的行为和情绪,指你最后做出的反应、你的情绪和行为。ABC 理论认为,情绪行为 C 并不是由外部刺激A直接确定的,而是由 B,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所引发的。

举个例子,你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突然过来一个彪形大汉给你一巴掌,这个时候你特别气愤,一巴掌还了回去,假设有这么一个过程。我们通常认为有一个人突然上来扇你一耳光,你肯定是愤怒和气愤,那直接打回去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会认为是外部扇你耳光这个行为直接诱发了你的反击和愤怒。但是 ABC 理论的解释就不是这样的,ABC 理论认为别人打你一耳光,这个行为是外部的刺激 A,但这个 A 真正引发的是你接下来的思维方式 B,你是认为别人绝对不应该打你,他打你是侮辱你,而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是绝对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的。在这样 B 的认识下,你产生了愤怒和反抗的行为,所以你一巴掌打了回去。

那为什么同样的情景不同人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呢,用 ABC 理论就可以解释,同样拿这个打耳光的事件来说,可能换一个人挨了一耳光,他的 ABC 理论过程是这样的,A 外部刺激,被打了一个耳光,B 思维方式是,他在想陌生人打自己一个耳光可能是有原因的,如果还击回去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先要了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评估一下这种情况下打回去是否合适,然后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行为。所以最后产生的C情绪和行为,可能是困惑,可能是判断,或者可能是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事,置之不理,回头再处理,而未必就是立刻愤怒咆哮,打回去。

理解了 ABC 理论,就知道为什么在压力下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了,因为在高压力的情况下,产生情绪失控或者是情绪控制能力弱的原因,不在于我们的性格,也不在于情绪的反应方式,而在于有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就会导致错误的情绪反应。所以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压力下的负面情绪。

不过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个贡献是,作者总结和发现几乎所有坏的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错误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就叫做“必须型思维方式”。所谓必须型思维方式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就是认为只能这么做,自己没有其他选择,必须要做到。比如项目快截止了必须要完成、这次考试必须要通过否则没脸见人、这个客户必须要拿下否则就会被开除等类似这样认为我们面对压力时没有其他选择,这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就是必须型思维方式。

必须型思维方式,其实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负面情绪的基础。比如你的老板可能脾气特别不好,你去给他交的文稿中有个错别字,领导就大发雷霆、暴怒,当着大家的面骂了你一通。比如安排车辆的时候晚了五分钟,领导又暴跳如雷,发脾气骂了你一顿。这种愤怒的负面情绪,其实就是必须型思维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板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认为员工和下属必须要做到专业、必须提前考虑到细节、必须把这些事情安排好。所以一旦发生了他认为必须要做到的但没有做到的情况,情绪就会失控、暴怒,因为对于他而言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必须型思维方式下,我们很容易产生坏的消极情绪。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留心发现,作者提到的是坏的负面情绪,难道还有好的负面情绪吗?确实是这样的,作者认为负面情绪也是有好坏之分的。所谓好的负面情绪,就是那些能够激发紧张感但是能提升行动力,让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情绪。比如担心、不快、悲伤、自责等等,这些情绪虽然是负面的,但是能激发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坏的负面情绪就不一样了,可能会让我们放弃甚至是沉沦,比如愤怒、情绪低落、罪恶感等等,这样的情绪其实是让世界变得更糟糕。

而必须型思维方式,往往带来的是坏的负面情绪,因为这是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如果一个绝对化的要求没有被实现,那结果往往就是极端的不满,而且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在这种极端的坏负面情绪下就会导致进一步坏的结果,从而让我们在压力面前变得脆弱和屈服。

既然这种必须型思维方式在压力下会产生坏的负面情绪,那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第三个话题,如何增强心理韧性?

改变心理韧性其实就是改变思维模式,进而改变情绪管理能力。而改变思维方式就意味着要改变过去的必须型思维方式,那怎么改呢?作者说要从“必须型”改成“愿望型”,也就是从绝对要求变成最好这样的相对愿望。比如必须型认为我们必须完成这个任务和目标,绝不接受任何无法完成目标的理由和结果。而愿望型则认为,我们最好应该完成这样的任务和目标,但是没完成也可以接受。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大对劲,必须要做到、一定要做到,这是比较容易提高士气、激励大家更努力工作实现目标的方式,而最好实现目标,感觉挺没有斗志的,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会不会让大家反而没动力呢?作者说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你看,虽然必须型模式听起来好像很鼓舞士气,但实际上是有很大问题的。

首先,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只不过是你自己能不能接受罢了,绝大多数的事情,所谓的必须,它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有替补方案的,只不过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但有损失也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所以说用绝对的必须模式来要求,这是不合逻辑的。

其次,要求任务必须绝对完成这种事情也不现实,因为凡事都有多种可能性,有很多事情是出乎意料的,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你说你必须一个月之后要交货,那万一这个期间发生地震了呢?那万一客户又不要这些东西了呢?所以有很多情况可能是无法控制的,你怎么就能说这个事情一定必须实现呢?或者从长期来看一定会有一些情况它是无法实现的,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所以老强调凡事都是必须要,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然后,用必须模式这个要求往往感觉是华山一条路,如果达不到就全完了,你应该灵活地去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退而求其次,或者是换一个目标来实现这个解决方案,所以用必须的模式还会让我们减少灵活性。

最后,如果你一直用这个必须模式来考虑问题,那么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你会很焦虑反而很难集中注意力处理问题。所以,一般说必须要完成、必须按这个节点提交、必须这次汇报通过、必须把这次考试完成,用这种必须模式的反而是有问题的,因为一旦必须的任务没有完成,你的心理落差会特别大,这个时候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很小。

相反,用最好这样的愿望型思维模式来思考,其实是更符合实际也更能调动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说我最好这次能够把任务完成,那么我就可以得到晋升,我最好这次考试能一次通过,那么我就能减少很多后期的麻烦。首先承认有多种可能性,其次为了实现最好的结果而全力以赴,我们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阻碍自己。

要增强心理韧性,首先就是要从必须型的思维方式转变成愿望型的思维方式。作者不仅告诉了你为什么要转变,甚至还告诉你了怎么转变的方法,那就是用五个步骤来实现这个转变,分别是:

首先,要肯定你的愿望或者目标是有重要价值的;

第二步,要去否定绝对的要求,但不是必须的;

第三步,要考虑多种结果的可能性;

第四步,现实地评价坏的结果发生的情况;

第五步,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最好的结果。

听起来有点抽象,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在办公室的时候,领导张总突然气哼哼地走到了小王的桌前,当着大家的面怒气冲冲地对小王说,小王,你给我提交的这份报告里面居然数字算错了,而且有两处错误,结果你害得我在公司领导面前把脸都丢尽了,你今天必须给我把这些错误全部改好,开什么玩笑,你又不是新员工。小王一副深受打击的样子,然后说,真是对不起,我马上重做。然后张总气哼哼地走了,旁边的同事就问,到底怎么回事儿?小王就说,我怎么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简直是难以置信,我好歹也是个专业人士,发生这种错误真的是不应该,我真是又笨又蠢。同事就说,你也别太责怪自己了,然后就离开了。小王心里面就想,张总也真是的,就算我写错了,你也不至于在大家面前把我批得这么狠呐,你这个领导也做得太不合格了,都不知道怎么跟下属沟通。

这个案例当中的情况,可能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这个案例当中有几处坏的负面情绪。比如张总的愤怒、小王对自己犯错的罪恶感,以及小王对张总的愤怒,而这些坏的负面情绪起源都是必须型思维方式导致的。张总之所以会有愤怒的坏的负面情绪,是他认为对于一名专业的老员工而言,绝对不应该在重要的场合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他觉得无法接受。同样,小王对自己的罪恶感也是来自于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士,绝对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他也觉得无法接受,会有罪恶感。而最后小王对张总的愤怒,又是因为他认为作为一位领导,绝对不应该在下属面前批评一个人。所以这三个负面情绪都是来自于必须型的思考模式,认为一旦发生了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是绝对不应该的,因此就会出现极端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样转变成愿望型的方式来应对呢?我们还是按照刚才的几个步骤来拆解一下。以小王为例,面对张总提出作为一个专业的老员工不应该出现基础的低级错误的时候,首先是肯定这一目标的重要价值,也就是说小王应当承认,专业人员确实不应当犯这样的错误。第二步,要否定绝对的要求,就是说尽管要在细节上都能做对这件事,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我确实没有办法在所有的情况下永远都能够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第三,要认识到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因为睡眠不足、因为其他同事给的数据是错误的等等,有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发生错误。第四步,现实地评价坏结果,也就是说即使有一次犯了这个简单低级的错误,也不意味着是世界末日,尽管可能给领导造成了不好的印象,给公司造成了损失,但是仍然是可以去弥补的,或者是可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退一万步讲,该承担什么责任,自己就承担什么责任,天不会塌下来。最后,想各种办法把自己带来的损失和影响进行弥补,让未来能够减少犯这样的错误。

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可能张总和小王的对话沟通就会发生变化,情况可能会是这样的:仍然是张总怒气哼哼地走到了办公室,跟小王说,小王,你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害得我在公司领导面前丢尽了颜面,你知道吗?你开什么玩笑,又不是新员工。小王说,真的对不起,很抱歉,我马上重做。然后张总离开办公室,这个时候同事过来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小王可能就会说,我竟然犯了这么愚蠢的错误,难怪张总会发火,更何况我还让张总在公司领导面前丢了人。同事说人都会犯错的嘛,小王说可是这个计算错误是因为我粗心造成的,我得认真接受自己没有找到这个错误的事实。

与此同时小王心里会想,虽然这次错误犯得很不应该、很糟糕,但是也不意味着我就一无是处,我下次还要注意,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可能这次是因为睡眠不足导致的精力分散,下一次再做这些重要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休息。同事看了说别对自己太苛刻了,就离开了,然后小王可能就会想,在同事面前被张总这么骂也太没面子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张总也不是一个完人,况且他作为上司,对部下还是很好的,他可能也在后悔在众人面前训斥我吧?总之我应该尽快重做,今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不要给张总再带来麻烦了。

在这个过程里,小王就从“绝对要……”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变成了“最好这样……”的愿望型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转变后,小王并不是没有情绪了,而是从坏的负面情绪,转变到了好的负面情绪上。也就是说,小王成功地避免了罪恶感、愤怒的坏负面情绪,他冷静地选择了更为合理和客观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如果能做到不犯错是最好的”这种相对愿望型思维方式。这次没做到,不是愤怒,而是感到不快和自责,这是一种好的负面情绪,更能调动小王采取改善行动的动力。

以上就是《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内容,让我们回顾一下。

首先作者认为,在工作当中的能力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如何在压力下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作者把它称为心理韧性。

其次很多人的心理韧性弱,其实是因为在高压下有一种必须型思维模式,当把目标和期望设置成绝对的、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时,一旦发生必须之外的情况,我们就会无法接受,进而导致坏的负面情绪产生。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是有 ABC 理论这个过程的,也就是说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改变我们的情绪反应。

具体的做法,就是从绝对要的必须型思维模式转变成最好能这样的愿望型思维方式,这个转变过程有五步:首先是承认目标的价值;其次要否定绝对实现的要求;第三是要了解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第四要客观现实地评价坏的结果并承担责任;第五想办法去实现最好的结果。坚持这样训练,就能提升我们的心理韧性,从而在职场和生活当中能够对情绪的管理更加专业。

这本书其实和我们此前讲过的另一本书《抗压力》是同一主题的,而且都是日本人写的。《抗压力》这本书也是讲在高压下如何处理情绪,但侧重点是教我们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来应对情绪,而今天这本书侧重的角度是从思维方式和认知的角度,告诉我们处理情绪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两本书的角度方向不一样,但都对抗压能力有很好的帮助。对这一主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那期节目。

撰稿、讲述:成甲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