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晋升法则》 潘旭解读
《麦肯锡晋升法则》|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服部周作,日裔英国人。服部周作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就职期间,克服众多挑战,打破了最快晋升纪录,担任项目经理。
关于本书
书中,服部周作事无巨细地分享了自己在麦肯锡工作晋升的秘籍。无论我们是职场新人,还是已经承担管理职能,这些秘籍都将为我们下一步进阶提供一臂之力。
核心内容
一、职场初期,我们要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
二、职场晋升期,我们该如何承担管理职能?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潘旭。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麦肯锡晋升法则》。
听名字就知道,这本书是一位麦肯锡的职场老兵,和我们分享他在咨询公司一路升级打怪的心得体会。这位职场老兵,也是本书作者,叫服部周作,他是一位日裔英国人。服部周作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就职期间克服众多挑战,打破了最快晋升纪录,担任项目经理。
我们都知道,项目经理在咨询公司相当于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看上去是管理一个不大的团队,但实际上是管理压力最大、对公司业务贡献也最大的一个群体。项目经理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客户这边的压力,另一方面感受着来自合伙人的鞭策,因而也成为领导力飞速提升的一个群体。
那在对晋升职级要求严格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服部周作到底有什么秘诀,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最快晋升呢?他是如何从一个职场新人变成一位职场老兵的?
作者在书中坦言:秘诀就在他的笔记本中。当然也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书。相比于同系列的麦肯锡书籍,比如我们得到听书解读过的《麦肯锡方法》和《麦肯锡意识》这两本说底层方法论的书,今天的这本《麦肯锡晋升法则》,就更偏向于实操性和应用性。
从一般的面谈反馈到会议指示,再到公开演讲的重点,甚至有趣的管理框架,服部周作都会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经过认真思考,再重新整理总结。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比大多数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正是因为这个记笔记的习惯,让服部周作能把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这些职场日常原则积累下来,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他本人对此评价说,这个笔记本,教会他要做正确的事,以及如何正确地做事。
确实,我读完这本书,也有这个感受。这本书的精华并不是让我们获得多少新知,让我们能够更快晋升,它更像是初入职场时,你我可能会偶遇的某位前辈,他会在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帮衬一把,给我们指指路,提一些宝贵建议。所以也有人说,这本书是他读过的,最接地气的一本麦肯锡系列书籍。
在这本书中,服部周作整理了职场工作的47个小原则,非常细致,不过也有些零碎。所以本期音频,我按照不同的职场阶段,总结成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这两个部分,分别是职场初期,我们要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以及在职场晋升期,我们该如何承担管理职能。
好,接下来,我们正式翻开这本笔记本,看看在这位职场老兵一路晋升的过程中,都有哪些职场建议。希望这些建议也会给你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启发。
首先,职场初期,我们聚焦于自我提升。而自我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找到为自己持续供能的方式。换句话说,职场上的自我精进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比赛,我们必须得提前制定相应的策略,才能跑得更远。
所以,作者给我们的第一个建议是,“任务开头快速取得进展”。说白了,我们都不是圣人,能够一直保持亢奋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在咨询行业,大家的工作状态经常是同时处理好几个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很紧急。这个时候,你就得学会判断先做哪件事。
那该如何进行判断呢?在作者看来,也很简单。我们可以根据项目所处的阶段,来有的放矢地分配精力。原则就一条,不管怎样,只要是这个项目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你刚接手一个新任务,起步的时候你就得确保全力以赴。
这个原则其实说起来一点都不高深,但是真到要执行的时候就会发现挺难的。因为有很多人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最后把自己弄得很疲劳。
作者在书中画了一张图。假如有两个人,他们手上都有很多项目,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新项目,我们假设给他们一周的时间来接手。A顾问的状态是,从周一开始就花大量时间规划好了新项目架构、其中会遇到的难点,以及预期产出,并和领导对完了项目进度,剩下几天稳步推进,比较轻松。而B顾问呢,前几天还顾不上去管这个新项目,等他安排好手上的各种事情之后,从周三开始发力,直到周五在这个新项目上投入精力最多,可能还要熬夜。最后一周结束,两个人的实际工作量一样多。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你觉得谁更靠谱?
显而易见,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A顾问。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个靠谱的状态,打开了自己的工作界面。尤其是对于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快速取得进展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得好:职场如战场。先占下一个山头,哪怕是个小山包也是有必要的。这样一来,不说能给自己建立强大的信心支撑,最起码这也能让周围的同事或领导意识到,你是一个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作者提到,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其实有个不成文的共识是,大家都会在项目刚开始就提出各种问题,找合适的人协助讨论,因为这是唯一的“无风险”提问期,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拒绝你。但是如果等到项目已经进行到中期,你再问一些低级问题,别人对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新项目刚开头的工作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团队、客户和上级对你的印象,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呢?一个会领导自己的人,他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懂得借助多方力量来成就自己,用有限的精力在任务开头就取得进展。
这种分配策略,同样也可以迁移到个人的时间管理上。作者建议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选出你觉得最困难的事,然后把它放到早上去做。
什么是最困难的事呢?这说的可不是许多待办的杂事,而是那些我们最不想做的事。比如可以得到长期延迟回报的事,就像学会某种数据软件,可能得花上好几个月,见效没那么快,但是一旦掌握,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或者是那些我们总是说,如果我有几个小时的完整时间再做的事,比如看完一本书;再或者是那些我们之前不知道怎么处理,需要经过认真思考的事,这些都可以放在早上来完成。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把难事放在早上完成,也很合理。大脑经过一夜充分的休息,在上午7:00-11:00注意力较高,压力激素水平适中,这个时候特别适合去做一些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去解决的,或者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
不过,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就算起床了,可能也一点不想开始工作。这个时候,作者建议我们,不要着急写计划,不要着急查看工作消息,先选一本你感兴趣的书,看个5-10分钟,然后就会有做重要事情的动力了。
虽然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真的很好用。就拿我自己来说,每次要写一篇很难的稿子,有些地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时候,我通常就会把它留到第二天早上解决。同样,在正式处理这个难题之前,我也会先找些其他有意思的书看一会,让自己逐渐进入思考的状态。
多说一句,关于如何快速取得进展,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中,我也从身边同事杨蕾老师那学来了一招,关于如何快速看完一本书的方法,想和你分享。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用不同的体验类型,接力看完一本书。什么是不同的体验类型呢?比如按照效率高低,可以把看大屏电子书、看纸书、和拿手机看书,这三种方式进行分类。
对我来说,大屏电子书看起来是效率最高的,那就先看这个,快速推进,掌握主要内容,也建立信心;等到看累了,想要放松一会,这个时候我就会换纸书来看,纸书的效率虽然会低一些,但是体验和电子屏完全不同,我可以拿支笔涂涂画画,这样下来,光这两步已经基本上可以帮我达成看完一本书的80%。最后有些零碎时间,我就开始换手机刷会书,这样一来,一本书也就差不多看完了。
你看,不管是在项目进度安排上,还是在个人时间管理上,用最饱满的精力,在任务开头一鼓作气快速推进,才是关键。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的第二个建议是,“任务中后期,学会与压力共处,找到自己的能量加油站”。
作者提到,作为咨询顾问,完成一个项目需要的时间一般是几个月甚至是大半年。那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感到压力很大,身心俱疲一般是常态。因此,想要更好地领导自己,我们面对压力的态度就不能是逃避,也不能是对抗,而是得学会如何与它共处。
作者发现,在职业领域取得越多成就的人,越擅长与压力共处,为自己补充能量。
比如他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位资深项目经理,叫卡门。卡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无论她的客户有多难打交道,她都能够保持微笑。你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当你接手一个项目,对方客户是一个常常不高兴,喜欢甩脸子的人,你还要和他相处大半年,而且你每次参加会议,他都是那种厉声厉色的状态,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处理?
我觉得很少能有人做到,面对这样难缠的甲方,不抱怨且理性客观吧,但是卡门做到了。作者说:卡门给他上的一课是,不论客户说什么,你都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微笑加多点头。而这种身体语言背后的本质就在于,它能够让你免受他人情绪的干扰,先人一步进行思考,同时给人一种掌控全局的感觉。千万别认为微笑谁都会,微笑是要对着镜子练习的。怎么让人不反感,又能起到安抚对方情绪的作用是有讲究的。全程微笑加多点头,就是卡门在重压之下,给自己营造的能量加油站。
再比如,作者说他曾经看过日本一位入选棒球名人堂的球员,铃木一朗的纪录片。在片中,采访者问铃木一朗是如何应对压力和疲劳感的?铃木一朗的回答,让人感觉是情理之中,又有些意料之外。他说:“棒球上的压力,只能用棒球还回去。因此要释放压力的话,我不会去做其他事。如果当天打得不好,我知道要去掉那种不好的感觉,只能靠练习,所以我会去更多地练习。”你看,用不断练习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熟练,就是铃木一朗的能量加油站。
作者强调,可能每个人和压力共处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关键在于,你得从这一刻就清楚地意识到,哪些事对于你自己来说,能够帮助你在艰难时刻补充能量,你得去找。
比如面对快节奏的咨询工作,作者认为其实慢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慢跑的重点不在于“跑”,而在于“慢”。也就是说,对于他来说,慢跑倒不一定要减肥或者锻炼身体,重要的是,慢跑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把握住了时间。作者说,当他埋头工作的时候,经常觉得时间一闪即逝,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过得飞快,但是很多事情还没有忙完,时间造成的这种紧张压力会让他感到苦恼和焦虑。
但是,通过慢跑,他能感觉到时间被肉眼可见地拉长,原来的半小时好像只能发几封邮件,但是现在的半小时却可以跑三、四公里,他能看见时间是以秒为单位流逝的,这让他觉得自己的心理节奏慢下来了,自己可以把握住时间。
另一方面,通过慢跑,也能让大脑从工作模式解脱出来,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对话,越来越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都需要刻意培养这种和自己独处的状态,学会享受它。因为可能等到晋升管理层之后,关于时间的残酷真相是,领导者的很多时间都给了别人,留给自己的很少。
所以,在自我提升的这个阶段,懂得如何快速取得进展,懂得如何长期与压力共处,是进入晋升期之前,我们需要磨炼的基本功。
一旦基本功扎实了,进入职场晋升期,我们就得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如何承担管理职能上了。
作者发现,如今有很多年轻领导者,他们的普遍挑战是,对业务的战略发展都相对明晰,但是对组织和团队建设,有很多担心和顾虑。尤其是,比如管理自己不熟悉的职能领域,或者是管理比自己经验更丰富的前辈。所以,想要成为一个能够领导团队的人,不只是靠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应对各种场景的管理方法论。
具体地说,管理方法论可以分为和事打交道,以及和人打交道这两方面。和事打交道更关注执行的效率,和人打交道更关注执行的效果,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法完全分开。特别是对于中高层的管理者来说,成事和成人,往往是业务管理的两个面,任何一面没有做好,都可能会全盘皆输。同样,一面做到极致,另一面也会因为个人领导力本质的提升同步升级。
那么,如何在这两方面不断精进呢?其实和事打交道倒不难办,核心在于要精通流程管理,及时更新进度。就像美国一位企业家保罗·J.麦尔所说:生产力从来就不是偶然。它总是致力于追求卓越、明智规划、全神贯注的结果。说白了,成事是个技术活。既然是个技术活,那就说明,熟能生巧,你总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迭代,做得更好。
比如就拿开会来举例子,可能很多人也意识到一天开很多会让人挺头疼的,又浪费时间,但是并没有采取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局面。作者发现,哪怕是麦肯锡,很多会议都是没有计划的。这就导致,尤其是一些小型会议,一开起来就没完没了,而且没有重点,效率低下。
所以针对如何开好会,我们就可以在每次会议开始之前,花五分钟,迅速把要讨论的事和给每件事预期分配的时间写下来。这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你会发现,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其实不仅可以避免因为讨论激烈而漏掉重点,而且也可以让你把控全局,提前进行思考。万一遇到突发情况,也不会乱了阵脚。作者提醒我们,越是几个人的小会议,其实越需要你心里有个计划。
再比如,关于如何及时跟进项目的进度,迭代的方法可以是,准备一个简单好用的模版,时不时地汇报给团队成员和上级。如果你手上同时有好几个项目在进行,那么采取这个方法就能够拉齐所有人的共识,更有效率。
简单来说,一个清晰的模板可以从这几个层次来思考。首先交代整体最新进度,然后是项目内容的进度,这些我们都比较熟悉。其次是和客户交流获得的反馈,这个地方需要注意,既然你已经是个管理者,就不能只关注眼下单个项目成功与否,还要关注这个项目未来延伸的价值。接下来才是团队的进度,注意啊,这个部分并不是要讨论我们团队在做什么,而是更应该讨论自己团队里的成员,他们的强项和发展需求,以及我能做些什么来加速他们的成长。
你会发现,这四个方面,整体进度、内容进度、客户反馈以及团队进度,一个简单清晰的模板,就能够立马展现出你的专业性和领导能力。
不过,这还是停留在成事这个层面。作者说,如果要把管理方法论的两个关键——成事和成人,做个比较,估计我们都会有所体会,和人打交道更难。因为成事我们前面也提到,它是一个技术活。而成人则是一门艺术,你需要更加高明灵活的技巧,不能照猫画虎,也没有什么标准的方法可以遵循。
不过,根据作者的多年工作经验,他认为,虽然在和人相处上没有什么标准的方法,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住:“面对项目成员,懂得如何为他赋能;面对客户,懂得如何建立联结”这两个基本原则,你就能够用对力气。因为一般来说,在咨询行业,你需要倾注心力的对象主要是这两类。
我们先来说项目成员。在作者看来,当上领导之后,你必须学会解读他人。你需要培养敏锐的触角来评估团队成员完成大、中、小任务的能力,以及完成的质量与数量。
如果你担任某个管理职位,可能也会和作者一样,曾经这样想过:早知道这个人会给我惹这么多麻烦,我就自己做了。或许这样的想法还不在少数,而且有可能会因为自己还要重复做某个工作感到很郁闷。但是作者说,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就会发现,也许这并不能怪罪于团队成员能力不够。
大多数时候,领导者最大的价值,就是把问题和必须采取的行动分配得很细,细到可以用容易理解的话说清楚。作为领导者,要有能力调整任务的分配,并合理匹配团队成员需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得按照成员的长处,分配给他们有意义的任务。
按照成员的长处,好理解,也就是得摸清楚他们的优势,不过什么是有意义的任务呢?
在作者看来,我们可以从这几点来判断:首先,这个任务可以让成员独立完成,这点尤其需要重视,因为很多领导在交代任务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到是否有相对清晰的权责边界的,一旦结果不明确,就会存在打消员工积极性的风险。其次是这个任务得对成员来说有点挑战性,他需要花点工夫解决,这样也会更有成就感。最后是任务完成后,你和公司高层会表示认可。
关于最后一点,作者提到,其实表扬的重要性说再多次也不为过。他从其他董事身上学到的是,不仅会在内部团队和部门主管面前表扬某位成员的表现,更要在客户面前感谢这位成员的付出。领导的位子坐得越高,越不能忽视类似于感谢这种简单的礼节,因为这会让成员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要知道,往往细节才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
可见,面对项目成员,领导者的领导并不在于拥有多大的权力,而在于愿意花心思,为他人赋能。
好,我们刚刚说完了如何面对项目成员。对于咨询公司来说,如何服务客户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者建议我们,一定要围绕“建立联结”这个原则来下功夫。
什么叫“建立联结”呢?作者在书中也给我们支了很多小招。
比如,你要去拜访客户谈项目。很多人一走进客户的现场、老板的办公室,马上就开门见山,讨论公事。但是作者从麦肯锡学到的是:关注你对面坐着的人,永远是解决一切业务问题的核心。
戴夫是麦肯锡的一位资深董事,对他来说,进入任何公事讨论之前,他都会通过观察周边环境、寻找共同点来活络气氛。有一次,他去跟一家制造商讨论降低成本的事。刚进入客户办公室,他很快就扫视一遍环境,发现对方墙上挂着一张墨尔本酿酒厂的照片。于是他就把照片拿起来,开始和客户聊他自己在一个和酿酒厂有关的项目中,遇到的挑战和收获。这种寻找共同点,建立联结的方式,也让客户放下戒备的心理状态,最终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令人惊奇的是,戴夫告诉作者,他在长达22年的工作经历中,还没碰到过哪家公司的高管跟他完全找不到联结。因为他知道,营造一个正确的情境,更胜于正确的内容。正确的情境能让彼此之间共同拥有某种愉快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促成未来的合作,相比之下,正确的内容能发挥的作用就有限了,因为总会有公司可能会出价比你更低。所以,戴夫总是在工作中刻意留心这些事,并且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力和他人建立联结。
再比如,如果你要做一场PPT报告,作者建议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并牢记开场前三句话。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个前三句话的范围扩大到开场前三分钟。
这样做的核心也在于,你要透过情感联结,抓住对方的注意力。科学发现,一般来说,成人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大概在15~20分钟。对于那种相对枯燥的报告,可能顶多维持10分钟。
但是如果刚开场就说一些能够勾起对方或开心,或感动,或好奇的内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而且对你建立兴趣。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最高,会仔细听你说些什么,不会低头玩手机。
反过来,如果一开场,你要说的事逻辑链条过长,或者特别概念化,让人感到无趣,对方就会对你失去耐心,可能一整场的注意力都很难再回来。所以,不论在什么场合,你接下来准备说什么,牢记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背景和偏好,定制化地打造一些和他有关的内容,唤醒他的情感。
另外,作者也提到,他自己是那种一讲话就特别容易紧张的人。但是,牢记开场前三句话,可以让他跨过紧张的临界点,而当他顺利地开始之后,就会不知不觉地找到自信的节奏。这是在建立一个持续不断的正反馈机制。当你展现出自信的形象的时候,对方也会越来越信任你。后面当你进入实际内容的时候,对方就会开始看PPT上的具体文字,而不会听你说了。
你看,取得联结的窗口期就那么短,也许成败在此一举。
好,这本《麦肯锡晋升法则》我们就先说到这。总结一下,初入职场,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找到为自己持续供能的方式是自我提升的关键。当晋升管理层之后,得在成事和成人这两方面不断精进。成事是个技术活,可以在提前做好会议计划,和用简单的模板来及时跟进项目进度上,多下功夫。而成人不一样,和人打交道是个艺术活,难度更大,也更考验我们的领导能力。因此,在面对项目成员时,要把握住“为他赋能”这个基本原则,在面对客户时,要在“建立联结”上多花心思。
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到,其实从初入职场领导自己,到晋升为某个管理职位,开始领导团队和业务,这是一次非常困难的转变。他自己担任项目经理之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不夸张地说,就像一场噩梦一样。但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他不断地翻开笔记本,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
就像我们总是重复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从书本上来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亲身去躬行实践。因为更重要的是,只有真正经历实践层面上的转变,这些领导力原则才会在你心中生根发芽,直到你到达人生巅峰。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初入职场,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找到为自己持续供能的方式是自我提升的关键。
-
晋升管理层之后,要在成事和成人这两方面不断精进。
-
成人更考验一个人的领导能力,需要把握住“面对项目成员,懂得如何为他赋能;面对客户,懂得如何建立联结”这两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