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鳕鱼往事》 怀沙解读

《鳕鱼往事》| 怀沙解读

关于作者

马克·科尔兰斯基是一位著名的历史题材作家,擅长写饮食的历史。他曾经得过詹姆·彼尔德食品写作奖,作品有《一条改变世界的鱼:鳕鱼往事》《万物之用:盐的故事》等等。

关于本书

通过这本书,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人与鳕鱼长达近千年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和鳕鱼是怎样相互融合,给对方带来了哪些变化。除了故事以外,作者还给我们补充了很多鳕鱼的科学信息。可以说,关于鳕鱼的一切,看这本书就够了。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作为一种特别优秀的食物,鳕鱼身上共有七大优点。

第二部分,人类捕捞鳕鱼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过度捕捞导致鳕鱼数量越来越稀少。

第三部分,为了争夺鳕鱼,英国和冰岛两国之间共发生了三次“鳕鱼战争”,最后却都是冰岛取胜。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说的这本书是《文明的进程》的第五部,叫《鳕鱼往事》。整本书大概20万字,我会用26分钟的时间给你说说这本书的精髓。这本书其实把人类利用鳕鱼的大概1000年的过程给我们捋了一遍,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里看见鳕鱼这个生物和人类一条互动的线索,可以说,鳕鱼和人类深深地嵌入了对方的历史里。

先来说说作者,作者叫马克·科尔兰斯基,作者是一位研究饮食历史非常著名的作者,得过“詹姆·彼尔德食品写作奖”,他特别擅长对食物的细节描写。不过这本书,作者收集了几乎关于鳕鱼的一切信息,整本书对历史细节的描写很精彩。关于鳕鱼,你看这一本,就够了。

下面我就给你说说,这本书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鳕鱼是一种特别优秀的食物,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它一共有七大优点。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人类捕捉鳕鱼的历史,这是一个人类的各方面技术都快速变强,鳕鱼毫无抵抗能力的过程,所以在进入了20世纪后,鳕鱼的现状已经非常危险了。第三部分,我们来说说冰岛和英国之间,为了争夺鳕鱼引发的三次“战争”,叫做鳕鱼战争。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部分,鳕鱼是一种特别优秀的食物。

首先,我们要先给鳕鱼下一个定义。鳕鱼这两个字,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一名多种。就是一个常用的名字,其实包括了很多种生物种类。比如我们说苹果,其实包括很多个种类的苹果。鳕鱼也一样。所以,我们先来做一个定义,这本书说的鳕鱼,指的是“鳕形目”这个概念里的鱼,举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常说我们是灵长类动物,其实就是生物学上的“灵长目”。在鳕形目里面,有200多种鳕鱼,但其实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口感都是相似的。

比如说,肯德基里的鳕鱼堡,用的鳕鱼,就是阿拉斯加鳕鱼,这是一种生长在太平洋北部的鳕鱼,还有韩国人吃的明太鱼,其实也是一种鳕鱼,学名是黄线狭鳕,还有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冷冻的,一块一块的鳕鱼,不同的品牌可能是不同的鳕鱼。但是只要我们吃到的是鳕形目里的鱼,都可以说是鳕鱼。这里顺便说一句,之前有新闻爆料说,有的超市用一种叫油鱼的鱼冒充鳕鱼,这个就不能忍了,因为油鱼就不是鳕形目的,它是鲤形目的一种鱼。那就跨目了,所以油鱼的各方面都和鳕形目是有差别的。

上面是关于鳕鱼的定义。所有鳕形目里的鱼都有一系列的重大优点,导致特别适合做当时西方人的食物。下面,我们看看,它有几大特性:

  1. 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油脂含量非常少。鳕鱼肉的油脂只有3%左右,而蛋白质的 含量有18%,比一般鱼肉高出许多。我们平时吃的那个鳕鱼,肉质洁白,又香又软,都是蛋白质。

  2. 鳕鱼的体型都比较大,在19世纪前,1米左右的鳕鱼是经常能见到的,最大的鳕鱼能有1.8米,就是和一个成年男子躺在地上差不多,而且鳕鱼一身都是肉,圆滚滚的肉。

  3. 鳕鱼的性格,咱们说得形象一点,是一个又傻又怂的性格。首先,它是一种杂食鱼,它捕食的时候就是在海里游,遇到的东西就都吞下去。所以,钓鳕鱼几乎不用费劲,在鳕鱼多的时候,比如说14、15世纪,最开始渔夫们捉鳕鱼都不用饵,就用一坨铅块就能把鳕鱼钓上来。而且鳕鱼一旦咬钩了,挣扎的激烈程度比较弱,你只需要用劲儿,把它拉上来就是了。当然在今天,对于钓鱼的人来说,可能就没有钓鱼搏斗的乐趣了,但当时的渔民可不想要乐趣,那是一个大家都缺乏食物的时期。

  4. 鳕鱼的数量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当时的人没有精准的统计,只有一些感性的描述,听上去都很夸张,但是可以窥见到当时的鳕鱼多到什么程度。第一个说法是,如果你运气好的话,你几乎可以踩着浮在水面的鳕鱼的头,从欧洲走到加拿大去。第二个说法是,如果遇到鱼群,你只需要坐在渔船上,用篮子从水里把鳕鱼捞起来就是了。当然,这两个说法是很夸张,不过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鳕鱼很多。那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往回看,鳕鱼的数量,应该是几十亿条这个级别的。

  5. 鳕鱼的另外一大优点,就是它们的活动场所也非常容易捕捞,绝大多数的种类都是在浅海活动的,不会游到深海里去。而且,鳕鱼是一种洄游的鱼类,就是每年在一定的时候,它们会成群结队地回到它们出生的地方去产卵,这就等于是给人类把蛋白质打包送过来了。

  6. 鳕鱼是一种没有刺儿的鱼。切开就是大块大块的肉,这一点,对于西方人来说太重要了。我们知道,西方人吃肉,比较偏爱吃大坨肉的,他们是坚决不接受有刺儿的肉的,他们就要那种满口充盈的感觉。而鳕鱼就只有中间脊柱这一根骨头,吃起来非常方便。这里顺便说一句,其实从对待鳕鱼的态度,就能看出中国人和欧美人对肉的吃法完全不一样。其实,在中国近海,一直是能捕捞到鳕鱼的,但是中国人对于这种傻肉是不喜欢的,在中国胶东的海鲜市场里,管鳕鱼叫大头腥,你听这个名字就带着贬义,是一种比较便宜的海鲜。我们中国人爱吃一些很难吃到的,但是很香的肉,比如味道很鲜美的小鱼,还有大闸蟹之类啊,小海螺啊。好,这是鳕鱼的第6大特点,肉质比较容易吃。

  7. 鳕鱼还是一种宗教食物。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对社会的控制很强,当时,天主教是有斋戒日的,就是一个宗教活动日,这天不能吃肉,但是留了一个开口,就是可以吃凉性食物。那什么是凉性的食物呢?这就是由教廷来解释的,教廷就认为,鱼是从海里打上来的,所以鱼肉是凉性食物。所以,到了后来,到了守斋日,唯一可以吃的蛋白质就是腌鳕鱼干。

所以,你看,鳕鱼的这7大优点,就让鳕鱼成为了一种特别重要的食物。而且,当时的人,对于鳕鱼,是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东西,它就是为了让我吃才出现的。当时的人们,没有今天人的所谓这些生态保护,或者悲悯的情绪。他们的感觉就是,这东西一定是上帝给人类造出来的一种食物。

其实,人会产生这个感觉再正常不过。因为在人类刚刚成为地球上最厉害的生物的时候,确实有一段时间,吃喝是非常充足的。当时确实就是到了,几乎能把一切看见的东西,都拿来试着吃吃,试着放进食谱里的程度。所以说,人类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是过了一段非常爽的时光的,西方有伊甸园的传说,就是食物充足,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一个突然变强的物种,在消耗自然的大量的蛋白质存量的那个过程。

而且人类一旦发现什么动物容易捕捉,或者好吃,那就会盯着它吃,所以很快,人类先是把很多大型陆生动物吃光了。但是面对鳕鱼,人们当时真是没想到它能被吃光,因为之前人类吃的东西,主要是陆生大型动物,这些动物都是一次生几个幼崽的,而鳕鱼一产卵是那么多条后代,当时,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在一条中型鳕鱼身体里观察到了9834000颗卵,当时的人们认为,就算人类用尽一切努力也不可能把这个物种吃完的。

这是我们的第一段落,鳕鱼在初期就是一种上天赐予的食物,给人的感觉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这种情况大概从13世纪开始,就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鳕鱼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了。

最开始捕捞鳕鱼的,只有一种居住在今天西班牙的少数民族,叫巴斯克人。当时欧洲人吃的鳕鱼,都是从巴克斯人手里买来的。根据历史记载,最开始人类抓鳕鱼,其实真的几乎不用什么技术,当时鳕鱼确实很多,虽然说用篮子往上舀稍微有点夸张,但刚才说了,用鱼钩就能轻易钓上来。等鳕鱼咬钩之后,就是把一百多斤的鳕鱼往上拽就是了。所以,最开始欧洲人看见生活在西班牙西部沿海巴斯克民族总能从海上回来,捞回大量的鳕鱼,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巴斯克人怎么捞的,而是鳕鱼在哪里。你看,这个就是一种挖宝贝的心态,技术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宝贝在哪里。当时有一个传说,说一个大西洋海中央,有一个叫海布拉希尔的神秘小岛,所有的鳕鱼都是从那来的。这就是人类捕捞鳕鱼的第一阶段,时间大概在15世纪以前,就是1400年之前。

第二个阶段,就是不光是西班牙的巴斯克人捕捞鳕鱼了,冰岛人,还有英国人,总之就是欧洲西北方向的沿海民族,都形成了庞大的捕鳕鱼产业。由于鳕鱼的数量又很大,所以就支撑起了一个很大的产业链。书里有两个细节,表现出了当时鳕鱼产业的发达,首先,当时英语里的 fish 这个词,如果不特别说明,那就不用问什么鱼了,就是鳕鱼。可见,鳕鱼就是生活里最重要的鱼。还有一个例子,当时有一位记者去采访冰岛人的生活,当时那个冰岛人正在晾晒鳕鱼干儿,记者就问,你平时自己不吃鳕鱼呢?冰岛人摇摇头说不吃,记者就问,你为什么不吃呢?冰岛用那种北欧人特有的语气回答,我不吃钱。你看,就是说,鳕鱼在当时就是硬通货。这两个细节,就能看出,当时鳕鱼到了什么程度。这是第二个阶段,欧洲沿海民族,几乎是全民开始捕捞鳕鱼。但是就是这么捞,其实还是没有对鳕鱼造成什么伤筋动骨的伤害。

鳕鱼这个物种扛不住人类的捕捞,其实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最开始让人类掌握了大规模捕捞的武器,其实是船和机械的进步。在过去,捕鱼的船基本都是帆船,靠风力的,那它劲儿肯定不够大,所以无论是抛网,还是流刺网啊,都是固定网。说白了,就是拉不动的网。但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有了化石燃料的动力船,那就为拖网提供了基础。就是把网沉下去之后,由渔船拖着走,那就可以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把所有的鱼都打捞上来。

而且,拖网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是一次性沉到海底的,它能把附近的海底整个刮一遍。把沿途遇到的所有鱼虾蟹,全部都打捞上来。有人曾经在拖网底部安装过摄像头,透过这个摄像头看,那真是作孽呢,什么鱼啊,虾啊,珊瑚礁啊,全部打碎,一片鸡飞狗跳,我们知道,整个海底是有自己的生态系统的,如果底层的结构完全被破坏,就像一片森林,把底层的植被全部刮干净,那海底就变成一片沙漠了。

还有一个造孽就是,这样的拖网会把所有海洋生物都捞上来,像海龟啊,海豚啊,这些都一起被困死在海里。但是这些生物被拉到甲板上之后,大量的都被直接再扔回海里了,因为每艘船都有自己的主要作业鱼种,那如果这艘船是捕捞鳕鱼的,凡是船主不需要的鱼种,全都扔回去,然后大量的海鸟围着这艘船上下翻飞,夹板上全是血迹。所以,整艘船就是一部魔鬼的机器。所以,我们在超市里看见的,那些冰鲜的海鲜的时候,其实背后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如果我们再深问一句,为什么人类会想出这么厉害的捕捞鳕鱼的办法呢?最原始的原因,还真的不是人类对鳕鱼的需求量变多了。而恰恰是因为一些,看起来根本不相关的技术提升了。比如说,鳕鱼切片技术。

原来的鳕鱼,都是整条整条,或者至少半条半条出现的。后来,随着切片机被发明出来,很多鳕鱼变成了鱼排。同时,冷冻技术发明了,冷冻的鱼排,这种新产品一下让鳕鱼的需求量提升了。因为便于保鲜包装,更便于塑封保存,这就把鱼排输送到了整条的鳕鱼根本无法到达的远端使用场景,比如说欧洲内陆的市场里。那这样,很多原来一辈子也不会吃到鳕鱼的人吃到鳕鱼了,然后感觉真好吃。一旦这种需求被培养起来了,那世界上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够人类吃的。这就是中间环节的商品流动的促进作用,它能发掘需求方,从而反过来对生产环节形成了巨大的吸力。所以,只要对鳕鱼有大量需求,那海港里,就有无数渔船有出海的动力,也促进渔船去发明各种厉害的捕鱼技术。那所有这些拖网、拖船,都发明出来了。在1900年前后,当时捕捞量最大的英国,终于承认,人类已经对鳕鱼进行了过度捕捞。

这是第二部分,人类对鳕鱼的捕捞过程。下面我们说说,由于鳕鱼数量的减少,在冰岛和英国之间爆发的一场鳕鱼战争。

事情要从冰岛1944年独立开始。冰岛这个国家的经济主要靠渔业,主要就是靠鳕鱼。但是在当时,国际法庭规定,全海洋是归人类共有的,所以如果英国和德国的渔船,就在冰岛海岸线边儿上捕捞鳕鱼,冰岛人是没办法管的。但这就让冰岛非常不爽,加上冰岛刚刚独立,民族感是很强的。所以在1950年的时候,冰岛就正式宣布,在我的海岸线旁边12英里以内,不许有船来捕捞鳕鱼。可能熟悉国家海权法的人知道这个要求不过分,但是在当时,在那个海洋是全人类共有的年代,这个要求是很霸道的。

要知道,冰岛叫板的主要对象是英国,英国海军是经过二战的海军,巡洋舰和驱逐舰航速都是30节以上,但冰岛人一共只有7艘海岸巡逻船,每艘船最高航速17节,每艘船只有一门炮,所有水手都是老百姓。但是冰岛人有坚定的决心,而且我不和你的海军战斗,我就截停那些落单的英国渔船。反正我船上的这一门炮对付你渔船是够了。

那英国人也不含糊,就派军舰保护,所有军舰围成一圈,围出一个30×30英里的正方形海域,渔船就在里面捕鱼。但这么非常不自由,能捞多少鱼啊。所以在军事上,这次行为成功了,但渔船的商业任务失败了。那英国人也不傻,我们大家干吗呢,不就变成行为艺术了吗。

所以,英国和冰岛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谈判,1961年,英国承认了冰岛12英里的专属经济区,同意了,就是以后在冰岛12英里内,就没有任何非冰岛的渔船了。这是第一次鳕鱼战争,冰岛胜利了。

12英里的约定,让双方和平了10年。但是到了1971年,冰岛人又宣布,禁渔区要扩大,从12英里,要扩大到50英里。英国和西德提出强烈反对,就到国际法庭上去说理,国际法庭也不同意冰岛人的这个要求,所以英国和德国的渔船,还在冰岛外海捕鱼。这下子,冰岛人的拧劲儿又上来了,这次他们用了一种秘密武器,叫做:拖网切割器。

这个东西是冰岛爱国工程师发明的,是用老式的扫雷技术改造的,它发射出去之后,就直接能把你的拖网的渔网切断。这个渔网是很大的,大概在5000美元左右,而且一旦渔网被切断了,不光是里面的鱼都没了,而是这艘船就只能乖乖回家去重新买渔网了,这个就很烦。结果冰岛人就到处派船切渔网,这个做法就很恶心,一共有84艘渔船被割了渔网,主要是英国渔船。所以,剩下的英国渔船就只能两艘两艘行动,一艘捕鱼,另外一艘保护对方的船尾,那这效率一下子就减半了,而且经常相撞。冰岛人就非常开心,反正他就是给你捣乱。

英国一开始不认输,但人家就是割网,你总不能派航母去打人家。英国也就派船去了,两边就玩起了海上碰碰车游戏,有事没事撞一撞。但是冰岛人决心很强,小国在外交上,就特别像一个小孩,反正渔业就是我的经济命脉,你再跟我弄,我就和你英国断绝外交关系。最后,英国还是退让了。因为这时候,北约在和苏联为首的华约打冷战,为了维持北约内部的统一,英国人还是退让了。所以第二次鳕鱼战争,英国人又输了。从这以后,冰岛50英里之内的地方,英国人又不能进去了。

但是这还没完,四年之后,1975年,冰岛人又提出,要把50英里禁渔区改成200英里。可能听到这,你都觉得冰岛人太过分了。其实,冰岛人提出的要求不过分,因为在1973年,世界34个国家开了一个联合国海床委员会,这个会上一共有34个国家签署了200英里经济专属区的声明,虽然绝大多数是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国家,北欧国家只有冰岛和挪威签署了文件,但这毕竟是一个国际约定,而且那个时候的国际政治正在发生变化,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阶段,也有大量的国家在独立,这些国家过去都是被各大强国欺负大的,现在独立了,看着在自己的近海,老有帝国主义的船在这捞我们的鱼,就非常不爽。而且,海洋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已经渐渐形成,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和其他资源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冰岛的这个要求,其实是顺应了国际的一个趋势的。

但是,冰岛要求扩充沿海经济区,不是为了矿产石油,他就是为了一个非常老实巴交的目的,就是要鳕鱼,因为捕捞的强度在变大,鱼越来越少,抢鱼这个概念已经出现了。

随后,第三次鳕鱼战争又爆发了。双方还是老办法,冰岛人到处割渔网,英国到处护渔网。但是英国人发现,这事越弄越没意思,因为就这几次鳕鱼战争弄下来,英国人发现,英国东部地区的鳕鱼批发商从250家降到了87家,因为商人是经受不住你们这些折腾的。你们这又是派军舰又是剪我的渔网的,大不了我就不在这里捕鱼了呗。同时,当时的欧共体国家都在准备宣布200英里的经济海域,这已经是世界的一个趋势了。

所以,最后第三次鳕鱼战争,冰岛再次胜利,随后,在1982年,整个世界共同承认了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并且把200英里改成了200海里。这个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在这个区域里,其他国家可以通航,可以一走一过,但是不能采集自然资源。所以说,今天的世界格局,有一部分是和鳕鱼有关系的。

到这里,这本书就解读得差不多了,下面稍微总结一下我看这本书的三点收获。

  1. 鳕鱼是一种天然的,特别优质的食物,它有7个大优点:肉质蛋白质高,体型大,容易捕捞,数量多,肉没有刺儿,而且,还可以在斋戒日吃。所以,它在西方世界流行是有原因的。

  2. 后来,随着人类捕鱼的技能越来越高,鳕鱼虽然多,但是根本抵挡不住人类的需求。人类的商业渠道能创建需求,能把任何一种生物都消费光。

  3. 人类为了抢夺鳕鱼的捕捞权,还爆发了鳕鱼战争。这个战争在英国和冰岛之间展开。三次冲突都以冰岛胜利告终。

最后,向大家通报一下鳕鱼的现状。大西洋的鳕鱼捕捞数量,从1970年左右的310万吨,下降到了2010年左右的89万吨,现在大西洋的鳕鱼种群已经很少了,所以,现在太平洋地区的其他种类的鳕鱼也被纳入了捕捞对象里。我们中国人在超市买到的,几乎没有是大西洋的鳕鱼,都是太平洋的鳕鱼。那如果我们再追问一个问题,现在鳕鱼这么少,还有很多野生动物都快灭绝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检讨自己呢?检讨我们太贪心,太嘴馋,或者说太现代化?作者说,恐怕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那句老话,发展遇到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可能还是要靠科学技术。比如说基因技术,有可能用其他办法制造出成分和鳕鱼一样的蛋白质,只要这种蛋白质的成本低于捕捞鳕鱼的价格,那鳕鱼的种群就还是能恢复的,只要有时间,是能回到从前的。

撰稿、讲述:怀沙 脑图: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