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问题即答案》 听书团队解读

《问题即答案》| 听书团队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问题即答案》。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为什么提出问题,能够成为创新的关键动力。

其实历史上的很多重大创新都始于一个问题。比如乔布斯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说为什么计算机一定要装风扇呢?假如去掉风扇,是不是一样可以散热呢?结果,多亏了这个疑问,苹果公司后来才研发出不带风扇的Macbook 。再比如,戴尔公司的创始人也提出过一个质疑,说电脑为什么那么贵呢?要知道,所有的电脑配件加起来,也只是电脑总价的五分之一而已。那贵在哪了呢?结果发现是分销环节的成本高。所以戴尔推出了一种面向客户的直销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压缩了生产成本。

你看,不管是戴尔公司还是乔布斯,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好像都散发出了一种不同的气质,那就是他们一“起手”,就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假设。比如,以前大家都默认,电脑一定得有风扇才能散热,销售链上必须得有分销商。一旦这些原有的模式被推翻,创新就好像找到了另外一个新的突破口,巨大的能量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出现。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模糊感受。

今天这本书,就专门聚焦在这一类问题上。这本书的作者,叫赫尔·葛瑞格森,他还给这一类问题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催化性问题”。意思是,这些问题就像化学反应里的催化剂一样。有了这些催化剂,创新就有可能跨越原本漫长的等待周期,立马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你面前。

那么这个作者到底是什么人呢?他有三个身份,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个身份是学者。这位作者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领导力和创新高级讲师,也是世界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就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在他看来,麻省理工学院比他之前任职的所有大学都要特殊,因为这是一个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的地方。

第二个身份,这位作者还是一个商业思想家,他专注于研究领导力和企业创新的问题,经常被阿迪达斯、可口可乐这些大公司邀请,去为企业高管做主题培训。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朋友,就是号称“颠覆性创新之父”,也是《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们曾经合作出版过创新者系列的另外一本书,叫《创新者的基因》。就是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发现,原来顶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就是喜欢提出问题。

而且他们还专门统计过一个“ Q/A”,也就是“提问/回答”比例。你可以简单地把这个指标理解成提问次数和回答次数的比值。这个数越大,说明这个人提问的次数就越多,提问的频率就越高。结果显示,那些善于创新的人,他们提问的比例要远超一般水平。而且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很颠覆,通常都是在挑战现状。

那到底应该怎么提出这一类能够促进创新的催化性问题呢?作者专门在全世界采访了200多位顶尖的创新人才,其中就包括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皮克斯和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总裁埃德·卡特姆,还有香奈儿美国分公司的前CEO莫琳·希凯,等等。

今天咱们就通过这本书,来和这些最具创意的大脑同步,一起揭开催化性问题的幕后真相。

接下来我将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咱们先从书名出发,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问题就是答案。第二部分,咱们再追根溯源,看看阻碍催化性问题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第三部分,咱们直指行动,让你拿走一套提出催化性问题的实践指南。

首先咱们来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其实作者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问题可以决定答案的框架,意思就是,当问题变了,答案的范围也会跟着不一样。

那具体怎么个不一样法呢?咱们举个例子,比如谷歌的母公司,他们有一个部门,叫做“登月工厂”。你可别被“登月”这两个字给误导了。这个部门跟研究航天器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给那些世界难题开脑洞,设计出解决方案。比如,他们之前率先研发出了无人驾驶汽车,还给全球最偏远的地区第一次搭建了互联网,在这个叫“登月工厂”的部门内部,有一个“猴子优先”的原则。

什么意思呢?它说的就是,假设现在你的团队突然接到一项任务,要求你们让一只猴子乖乖坐到杆子的顶上,背诵莎士比亚的作品,你该怎么办呢?注意,现在这句话它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这是个必须完成的挑战,那么压力就来了。

可想而知,一般的团队这个时候,肯定会先从那些简单的问题入手。你看教猴子背诵莎士比亚这个太难了,咱们稍微往后放一放,先研究简单的,就是怎么先设计出一根杆子,能让猴子稳稳地坐在上面。那这个任务不仅简单,还能带来短期的成就感。

但是登月工厂的这些人,他们的思考方式就不一样。他们说了,别自欺欺人啦,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事真正的卡点不是杆子,而是怎么教猴子说话。假如这个目标达不到,就算你那个杆子设计得再好,整个任务也无法完成。

你看,从简单的地方入手,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但是一旦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就把问题变成了怎么解决任务中最难、最有挑战的那部分。按照这个思路,解决方案也会截然不同。他最开始要做的,就不是设计一根能保持平衡的杆子了,而是变成了怎么教猴子开口说话。

当然了,咱们重点不是关注怎么教猴子,而是想说明在解决一组复杂问题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那个最难解决的部分,而不是那个最简单的部分。靠着这个“猴子优先”的原则,登月工厂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比如在研发机器人的问题上,登月工厂一下就抓住了这个领域的难点,那就是怎么才能让机器人不再依靠编程来做出每个动作,而是学会自主学习。

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他们就用了一套很特别的算法。而这个算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和机器学习原理,让机器人自己去找解决方案。结果就是通过这套算法,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成功率还达到了85.5%。相比之下,专家训练单个模型的成功率只有70.3%。登月工厂就是因为定义了那个最难的核心问题,所以才能以更高的效率找到解决的方向。好,这就是为什么说问题就是答案的第一个理由,因为问题可以决定答案的框架。

就像刚才的“猴子优先”原则一样,因为他们问出了那个最难的问题,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框架就不再是从简单的任务着手,而是从关键的卡点着手。这样取得的进展往往是突破性的。

除了这点,作者还有第二个理由来证明问题就是答案。那就是作者认为,问题本身它可能代表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答案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存在于问题之外,而是就镶嵌在问题当中。

比如美国有一家匹兹堡儿童医院,他们遇到过一件特别让人头疼的事,就是这家医院发现,儿童患者跟成年人很不一样。这些孩子在拍CT的时候,总是喜欢动来动去,很难安静下来。机器扫描的过程又非常慢,所以凭借当时的技术条件,最后通常要来来回回扫描好几遍,才能给孩子做完CT,以便于医生诊断。

那应该怎么做呢?很多人想的可能是,我们要不要改变这个机器,去生产一些专门为孩子扫描的CT机器呢?显然,这样做成本很高,而且最终要想研发出一个新设备,需要漫长的等待。所以在这些局限的驱使下,医院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新问题,打破了僵局。

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们想,我们能不能够不去费力提高成像的速度,而是减少孩子们的扭动。顺着这个问题,就要追问,孩子为什么会扭动呢?是因为做CT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很黑,整个机器是一个密闭的黑洞,所以孩子们感觉害怕才会动。所以你看,到这一步,那个核心问题就非常明显了。不是怎么造一个效率更高的CT机,而是怎么减少孩子们在做CT时的恐惧。

于是医院就针对这个问题研发了一段时间,最后把整个影像室打造成了一个沉浸式的冒险现场,有点像小型的儿童乐园。在做检查之前,孩子会先接到一个指令,只要进入机器,冒险就开始啦。在机器里你会看到一个海盗的老巢,或者是一只巨大的恐龙。这个时候,小英雄们必须保持静止不动,才能安全闯关。结果经过这次的改造,整个CT成像的质量明显上升,孩子们不仅变得更安静了,有些孩子甚至还想回来再玩一次。

好,说到现在,我们算是回答了,为什么说问题就是答案。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问题改变了我们原本的思考框架。针对这一类催化性问题,万维钢老师还有一段精彩的评价。他说,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发现事物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模型有冲突,这个冲突可以是矛盾,可以是意外,也可以仅仅是感觉不太对”。说白了,就是一旦你感觉到了反常,那么这个反常一路追问下去,往往能发现一个好问题。这些关键问题就能成为我们思维模型的成长点。

既然问出一个好问题这么重要,那我们总得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会阻挡我们问出这些催化性问题。第二部分咱们就来说说这件事。

问出问题很重要。这个道理虽然摆在这,但是回到现实中,那些真正鼓励员工去挑战现状、提出催化性问题的企业并不多。而且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也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大多数时间都在记答案、学知识,很少提出那些跟教学内容没有关系,甚至有冲突的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结果,那也不奇怪。其实仔细琢磨,这背后还藏着更深一层的原因。咱们先来说学校。有一本书在教育领域影响力不小,叫《为孩子重塑教育》。写这本书的学者就发现了,其实课堂上的提问也不少,非常多,但是这种场景往往都是老师在问学生,而且提问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考查学生有没有记住知识。

这个过程其实挺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所有的学科来说,它们的知识体系都在不断膨胀。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比他们的上一辈、上上辈,需要学习的知识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但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只要是能够调动的时间,一定要全部用来接收信息、接受知识。事实上,不光是普通学生,即使是那些公认的天才,也很难逃过这个积累的过程。

来说个有点极端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其实这个思想的源头就是前面说的催化性问题。当时爱因斯坦提出的问题是,时间一定是绝对的吗?有没有什么物质能够改变时间,让它不再朝着单一的方向流逝?

其实在提出这些质疑之前,爱因斯坦已经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几乎读完了所有的相关文献。相当于,他把跟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全都积累到手了。但是真正引发所有知识大爆发的那个关键引线,还是他后来问出的这个催化性问题。

这一点,从整个时间的比例上就不难看出。你看,之前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去研究文献,但是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仅仅用了五个星期就完成了相对论的论文。所以你看,催化性问题真的就会像一剂催化剂,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整个创新的效率。

好,回到主线。咱们这部分要说的是,到底有哪些因素在阻挡我们问出那些催化性问题呢?刚才说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积累知识,以至于很难有时间把视线转移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之外,去问出那些新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作者在这本书里就说了,还有一个原因在阻挡我们问出这些催化性问题,这个原因就是效率。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很多岗位都配着一套工作手册,上面记录了每个环节的操作流程。这个时候意味着,你只要按手册上的操作做,那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假如你想冒险,想创新,那往往意味着你要牺牲短期的效率。所以你看,这种情况下,催化性问题之所以受限制,是因为很多时候,组织要服从于效率。

那你可能会说,假设咱们不考虑效率了。不用担心什么时间进度问题,那把这个顾虑给抛掉,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问出催化性问题?催化性问题它就不存在阻碍了呢?不好意思,还是不行。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隐形的因素在阻碍催化性问题的产生,就是权力。很多人可能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特别害怕自己问出的问题会挑战权威,害怕万一是自己错了,那得多丢人现眼。

尤其是在一些“权力距离”大的组织里,这种感受尤其强烈。什么叫“权力距离”呢?你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人们对权力不平等状况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越大,等级就越分明,组织成员遭受的不平等对待就越多。而且有学者还专门发现了,越是权力不平等的组织,下属就越期待上级给自己发布命令,而不是自己主动提出意见。

这件事其实在学校里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比如在有的学校里,老师会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你可以去其他地方找找答案。而在另外的一些学校里,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他们给出的答案必须是正确无误的。作者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权力。同样,在职场中也是如此。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许等级比较低的员工,由他嘴里说出来,就没什么影响力。而地位高的人,他说出同样一句话,获得的反响可能就会大很多。所以你看,周围看不清、摸不着的权力,它其实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对提问的态度。

好,刚才咱们说的是,哪些因素在阻挡我们提出催化性问题?咱们一共说了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效率。很多时候我们要服从效率,以至于没时间搞创新。第二个因素,也就是权力,它会影响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越是服从于权威,可能我们越不习惯于提出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阻碍,我们应该怎么办?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可口可乐的前总裁艾哈迈德·博泽尔曾经说过一句话,提问能力就像肌肉一样,高强度的锻炼是保持提问能力的唯一路径。想让我们的提问肌肉更加强大,作者建议,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从错误中不断改进。说白了,就是正确地犯错。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给了我们三个行动锦囊。

第一个锦囊说的是,先找到错误,要让错误变得可见,也就是把错误给可视化。亚马逊公司的高管杰夫·威尔克曾经提到过一个观点。他认为,要想重置我们的思维模式,有两条路可以选。第一种选择是通过惨烈的教训。第二种选择就没那么痛苦了。我们可以主动提问,拆掉原来的思考误区,建立起新的思维模式。

比如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网络安全公司,本来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很有成就。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一直被黑客问题困扰,因为黑客军团在不停地升级攻击方案,让已经设计好的整个安全系统猝不及防。于是这家公司就开始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创新,才能赶得上黑客的应对速度呢?

有一天,他们终于发现到了一个始终没有意识到的错误,那就是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地造墙,造那个防火墙,把黑客拦在外面。但是用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的话来说,不可能有一堵足够高的墙,能把所有的坏人都挡在外面。那这样一来,关键问题就变成了当黑客已经攻破这堵墙,打入内部,应该如何实时应对威胁,解除危机呢?所以这家公司将计就计,他们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不停地搜集情报,模拟出黑客的工作习惯。这样,他们最后就打造出一套能够实时抵抗威胁的解决方案。正是凭借这个优势,这家初创公司结果获得了软银1亿美元的投资。

好,这就是第一层训练提问的方法,找出错误,推翻思维中的误区。假如你想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再上一个台阶,那么咱们继续再拆开第二个锦囊。这个锦囊里给出的建议是,找到能够帮助你识别错误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引导你提出问题,走出误区。那为什么其他人会带来这么大的帮助呢?

这要说到一项实验,这个实验的结论可能跟我们想得不太一样。这个实验来自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他们想要调查公司里最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到底有什么特点。结果证明,这些人其实没有什么共同的宗教信仰,教育背景也不突出,肤色、家庭方面更找不出什么共性。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基本都和一个叫做哈利·尼奎斯特的人吃过饭。那这个人是谁呢?结果这些人查来查去,就发现,这个哈利·尼奎斯特思维特别地活跃,更关键的是,特别爱提出问题,还能引发别人发现问题,纠正误区。所以你看,自己的问题放在别人那,可能自然而然地就不成问题了。

接下来,咱们再说最后一个行动锦囊。要想用好它,需要你拿出一点挑战的勇气。这个方法就是,从日常的事情做起,不断从错误中学习改进。作者平时接触过很多善于提问的创意人士。他就发现,这些朋友都喜欢给自己创造一个不确定的环境,让自己不断犯错。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奇怪。当然,这些错误不会造成多么大的伤害,比如参加一门舞蹈课,感受一下自己的四肢是多么的不协调。再比如说,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专门体验当地复杂的路线,训练应变的技能。养成这些小习惯,这些人才能够不断地保持好奇心,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这就是第三种方法,营造一种安全的、相对不确定的环境,以便自己保持提问的好奇心。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生活刻意地营造一点未知,你才更有探索的愿望。

刚才说了,作者不光在提问这件事上很有心得,而且在经营企业、商业管理上也很有一套。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还专门针对那些希望提高团队创造力的领导者,提供了很多建议。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这些建议。我们应该怎么营造一个让所有人都愿意提问,敢于提问的好环境呢?

作者认为,关键在于你要营造一个安全的“不安全空间”。这话什么意思呢?乍一听,好像有点矛盾。咱们先说什么叫“不安全空间”?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提问有时会带来破坏性,而且经常不受鼓励。

当然,想改变这件事就很难了,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提供一种保护措施,就是提高团队的心理安全程度,这就是所谓的“安全的不安全空间”。简单说,就是管理者要打消团队成员的顾虑,让他们不必担心会因为建言献策而感觉到尴尬,甚至受排挤。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重要区别。团队心理安全并不等于团队凝聚力,也就是说,组织的团结不代表大家提建议也越积极,反而,这种和睦的凝聚力还会让成员们不愿意挑战别人的观点。

谷歌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想要找出那些业绩最好的团队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结果调查了好几百个团队,最后发现,那个最优秀的团队并不一定是最聪明、最勤奋的,但是它的心理安全系数一定非常高。再比如,皮克斯公司也意识到了心理安全的重要性。他们设置了一个叫“智囊团”的组织,专门负责给电影导演直截了当地提出意见。公司有明确规定,这些意见必须对事不对人,唯一的目的就是给电影制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

据说,每次智囊团的会议结束后,皮克斯公司还会让导演们先回家休息。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提出建议的人是出于好心,但是听取建议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且据说迪士尼公司也采取了这种类似的方式,他们也借助“智囊团”,推翻重写了《疯狂动物城》的故事,把这部电影打造成了全球票房超过十亿美元的热门影片。在作者看来,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创造心理安全空间的重要性,甚至要远远超过招聘更多喜欢提问的优秀员工。书里面还单独有一章,用来特别介绍一种保持团队心理安全的方式,叫做“问题风暴”。内容非常多,假如你想了解它的详细步骤,欢迎你找来原书看一看。咱们在这只简单说说,其中最关键的那两个原则。

什么叫“问题风暴”呢?跟我们熟悉的“头脑风暴”很不一样。问题风暴的第一个原则是,主持人必须提前告诉大家,今天的问题风暴只允许贡献问题,假如有人不小心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会被立马打断。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除了提问之外,不能说任何的废话。包括一些多余的解释,也不能说。因为他们往往会脱离提问这个主题。

今天的第三部分内容,那就是应该怎么让自己提出更多的催化性问题。咱们说了几个方法。首先需要找出错误,让错误变得可见。其次,你还可以找到那些能够帮你识别错误的同伴。最后,你还要保持提问的习惯,持续锻炼自己的提问肌肉。可以尝试着让自己接触不确定的环境,延长好奇心的保质期。

好,今天这本《问题即答案》就为你解读完了。除了前面那些梳理的内容之外,我还想跟你分享一个有趣的小知识点,就是“问题”这个单词。“问题”的英文,咱们都知道,是 question。它的前五个字母分别是q-u-e-s和t。这几个字母连起来读,这个单词叫做quest。意思是什么呢?它的意思是“探索”。没错。“问题”这个词,它本身就隐含着“探索”这层意思。希望你始终记住这个单词,持续探索,攻克难题。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可以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你还可以点击“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怎么让自己提出更多的催化性问题?

首先需要找出错误,让错误变得可见。其次,你还可以找到那些能够帮你识别错误的同伴。最后,你还要保持提问的习惯,持续锻炼自己的提问肌肉。可以尝试着让自己接触不确定的环境,延长好奇心的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