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超越智商》 丘以耳解读

《超越智商》| 丘以耳解读

关于作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与人类发展系的荣誉退休教授,也是世界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著有畅销书《对“伪心理学”说不》等。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认知科学书,也是一本教你怎样培养理性决策能力的工具书。

核心观点

高智商并不等于理性思考,聪明人也常常不会理性决策,“理商”才是贯穿一生的必修课。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本书叫《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前段时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快就有一则洋葱新闻在朋友圈流传开来:据说鲍勃·迪伦对着墙上的欧美地图坐了整整一宿,最后决定拒绝诺奖,因为“我们美国人的音乐不需要欧洲人来指指点点”。不少朋友转发点赞,表示欣赏鲍勃·迪伦的态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则消息尽管像模像样,但里面提到的细节基本是捏造的。只要有一点求证的心态,随便 google 一下文中提到的经纪人名字,就会发现该人早在30年前就去世了,所谓的纽约发布会当然也是子虚乌有,而鲍勃·迪伦当时也没有通过任何官方渠道表达自己的态度。

很多人认为,成就高的人大多智商也高吧。要是这么想,你就错了。我们这个社会太强调智商的重要性,好像一切美好的特质都与聪明挂钩,但实际上,聪明人做蠢事的可多着呢。一条本想让大家一笑而过的洋葱新闻,经过二次传播,却变成了一个广泛传播的谣言。随便翻翻朋友圈,想想轻信谣言的自己和高知朋友们,再想想每天转发鸡汤养生文的父母长辈,这时,你还觉得我们和他们有本质上的差别吗?

所以作者给这本书命名为《超越智商》。这本书被誉为理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是一名加拿大学者,叫基思·斯坦诺维奇,是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你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丹尼尔·卡尼曼,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在发表诺奖讲话时,也好几次引用斯坦诺维奇的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高智商并不等于理性思考,聪明人也常常不会理性决策,“理商”才是贯穿影响这一生的必修课。

书中有更多高智商人做蠢事的例子。你看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是毕业于耶鲁的优等生,毫无疑问的高智商,但在白宫,他却以盲目冲动的决策臭名昭著,就算支持派也不得不承认他不善思考又非常武断。再看看天普大学的数学教授、《数盲》作者约翰·阿伦·保罗斯,2000年,他在世通股票价格持续下跌时仍然不断买入,心里明明知道产能已过剩,却刻意回避所有不乐观的迹象,继续投进所有积蓄,甚至借钱,直到该公司被爆做假账倒闭,他才终于承认当时的行为非常愚蠢。

为什么聪明人像前总统小布什、数学教授保罗斯,还是会做出看上去不可思议的非理性决策?为什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包括我们自己,也常常会落入假新闻的陷阱?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理商的概念,也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为什么理商和智商没有必然的关系呢?

你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台电脑。一台运行体验优良的电脑,除了自身硬件条件过硬、保证运行速度之外,还需要安装好用的软件对吧?往大了说有操作系统,往小了说是各种绿色软件,人的智商就好比电脑自身的硬件条件,双核、多核处理器一定跑得比单核处理器快,对不对?智商也是这样,智商越高,运行速度越快,它影响的是大脑的运行速度,我们叫它“算法心智”。

如果光有很快的运行速度,操作系统一片混乱,也算不上一台好用的电脑。小布什的大脑就是这样,虽然硬件条件好,但缺乏理性思考的思维模式,就好像版本太低的操作系统常常出现漏洞一样。我们把大脑的操作系统称为“反省心智”。有了流畅的运行速度,加上好用的操作系统,就可以称为一台合格好使的电脑了吗?还差最后一步,安装软件。想象一下,如果不小心安装了病毒软件,电脑速度再快也是白搭。这种情况就像是恐怖分子的大脑,运行速度越快,带来的危害就越可怕。我们把大脑里安装的各种软件叫做“心智程序”,而那些病毒软件,我们叫它“污化心智程序”。

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聪明人为什么也会做蠢事?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过分注重电脑的运行速度,也就是智商,却忘记了健全良好的操作系统、安装绿色软件也就是理商,同样甚至更加重要。因为要想做出理性决策,需要具备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

可是,你也许会这样反驳我:高智商的人,不是能更快地获得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吗?理论上说没错,但在漫长的进化里,动物为了更方便地生存,养成了吝啬的认知习惯,会不加推理地接受看起来可信的结论。所以,人类作为动物的一员,我们的大脑也遵循懒惰的认知准则:能不用就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所以懒惰这天性,和智商高低可真没关系。

认知吝啬鬼会用什么诡计,引诱聪明人走上弯路呢?有三种诡计,我们来详细说说。

第一个诡计是,生动的就是对的。人是喜欢故事的动物,画面更容易触发我们鲜活的情感反应。当注意力被吸引到生动的个案后,认知吝啬鬼常常会把整体概率这回事抛在脑后。不信吗?那么请听题:现在有两种疾病A和B,疾病A的死亡率是24.14%,疾病B会让一万人中的1286人死亡,请问,哪种疾病更加危险?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一次类似的模拟评测疾病危险度的实验中,多数人将疾病B的危险等级评定成高于疾病A。也就是说,多数人认为,12.86%的危险度,比24.14%更高。

看起来很荒谬,但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每一万人中有1286人死亡,这句话会唤起一个鲜活的画面,比起冷冰冰的数字,这个画面可鲜活多了。因此,它也更容易触发人们的情感反应,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把真实准确的数据抛在脑后。这也是许多成功的报道、广告乃至鸡汤文以故事开头的原因,广告商利用的就是认知吝啬鬼的懒惰。所以,做一个认知吝啬鬼,就很可能意味着你的整个生活都是被操控的。请记住,个案再生动,也不一定意味着整体概率。

认知吝啬鬼的第二个诡计是,别人给什么,你就要什么,完全顺着对方给定的思路框架思考。就像船靠岸需要先定锚一样,面对问题时,最难的第一步,也是确定思考的切入点。而认知吝啬鬼会怎样确定这个锚的位置呢?答案很懒惰:别人给什么,我就用什么!

举个最生活的例子,比如购物时,你是怎么讨价还价的?相信你和大部分人一样,第一反应是看看商家的标价。我们假设一件衣服标价1200元,然后,你会以1200元为基础,往下砍到一个可以接受又不太过分的价格,大概会在800到1000元的范围内。仔细想想,这个思考过程有没有问题?恭喜你,你成功地掉入了框架效应的陷阱。实际上,我们习惯的商家标价,其实就是利用了框架效应。当我们必须对一个不知道的数量做出估计时,认知吝啬鬼会让我们随意选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取出来的数字,哪怕这个数字和实际情境没有任何关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调整。这就是别人给什么,你就用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利用了我们的认知吝啬倾向,通过标定一个远远超出实际价格的数字,给我们一个最唾手可得的思考框架。

不妨再做个小测试。货架上两瓶牛奶,一瓶标着95%脱脂,另一瓶标着含有5%脂肪,你更有可能买走哪瓶?如果你也是减肥大军中的一员,那么很有可能,你和大部分人一样,愿意买走95%脱脂牛奶,尽管很明显,两瓶牛奶是一样的。为什么?其实完全是一个语言游戏,脱脂引发的是正向联想,似乎能减少摄入的脂肪量,而含有脂肪,看起来就会胖。

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会让人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正是因为认知吝啬鬼习惯被动接受别人给定的思考框架,允许他人来决定自己的关注点,就像拍照时让相机自动对焦一样。但这也意味着被蒙蔽的可能。面对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陷阱,你该怎么办?时刻记住,在按别人给你的思路考虑问题之前,重新对焦。比如,买买买时,最合理的做法是尽可能先了解到进货价,在进货价的基础往上加价。

不过,认知吝啬鬼也并不是一点用没有。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做好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默认选项,比如,你是否愿意捐赠器官?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瑞士民众的捐赠器官意愿度达到85.9%,但英国只有17.2%。无论是文化、语言还是政府宣传力度,两个国家并没有本质区别,但为什么捐赠意愿相差这么大呢?答案简单得出乎意料:在询问意愿的表格上,瑞士的默认选项是“愿意”,而英国的默认选项是“不愿意”。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控制了锚定点的人,也就控制了整场谈判;而那些有权选择框架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们的生活。你愿意过一个被操控的人生吗?

认知吝啬鬼的第三个诡计是,相信自己总是对的。你知道吗,飞利浦的退货原因中,有一半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比如,曾有一款 DVD 遥控器上出现了52个按键,看得人眼花缭乱,想要找到一个对应的键,夸张点说就像在大海捞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丧心病狂的设计?这就要怪高智商的设计师了。这位设计师自己知道怎么操作那52个按键,“并且坚信别人会和他一样想使用复杂的遥控器”。他算是陷入“相信自己总是对的”这个泥潭不能自拔的典型。

因为换位思考非常耗费认知资源,出于进化本能,人的天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与智商高低无关,你我也不能完全幸免。你看,哼小曲儿时,你是不是总坚信别人可以听出你在哼什么?写电子邮件时,你是不是相信自己逻辑通顺、表达清晰,从没想过会被另一种语气误读?你是不是总觉得别人有歧视和偏见,而自己是比较公正的?

你觉得自己不会这样?你可以用两个问题测试一下自己:1.假设德国某品牌汽车在中国的事故率是其他品牌的8倍,中国该不该禁止该德国品牌在本土上路?2.假设中国某品牌汽车在德国的事故率是其他品牌的8倍,德国该不该禁止该中国品牌在本土上路?如果你本能地对问题1说了yes,回答问题2时,却感到了一丝犹豫甚至愤怒,那么很不幸,你也犯了认知吝啬鬼的常见错误。在现代社会,它会提高许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许多非理性观点,比如极端的民族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要避免这种认知偏差也很简单:强迫自己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思考。比如,下次写邮件时,试着用与邮件内容完全相反的语气大声朗读吧。

总结一下,生动的就是对的,别人给什么你就要什么,相信自己总是对的,这就是认知吝啬鬼常用的三条诡计。它在我们毫不自知的时候,悄悄控制着我们的日常思考和决策。认知吝啬鬼这么厉害,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做出理性决策了呢?好消息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怎么做?不妨大量练习这么几句话,把它们深深植入骨髓。

习得理性的第一句话是:“假设这件事不是真的,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也就是说,一定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上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就因为缺少质疑意识,上演过一场全社会的荒谬剧。这个荒谬剧与自闭症有关。自闭症孩子常被形容成“来自星星的孩子”,由于天生的病理障碍,他们没有办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表达自己,许多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活在煎熬和无望中。而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们了解了一种新疗法,据说来自澳大利亚,他们亲眼看到,在辅助者的帮助下,自闭症儿童用打字机打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出了正确的词语拼法,再后来,从单词变成了一句完整的话,到最后,自闭症儿童甚至打出了优美文章。

这当然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这样一来,自闭症孩子就可以通过文字与外界沟通了。于是,几乎整个社会都被卷进了这场新疗法的狂欢中,父母们欣喜若狂,媒体们协助宣传,临床医生开始借鉴研究。但当时,没有人想过质疑。直到几年后,行为科学研究者展开对这种新疗法的研究,才发现这是一场荒诞的悲剧。事实上,自闭症孩子能打字是辅助者用触觉引导的,一旦辅助者走开,疗效就消失了。

在这个案例中,几乎所有人——父母、媒体人、医生——都忘了问这些问题:如果新疗法是无效的,这种现象有多大可能依旧会出现?自闭症儿童能打字,还有什么别的可能原因?记得中学数学课上学的反证法吗?请养成习惯,把所有未经证实的结论看作假设,然后紧接着问自己: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相关现象依旧出现的概率有多大?会因为哪些其他可能?

习得理性的第二句话是:“这在概率上有没有错?”曾经,一名叫萨利·克拉克的英国母亲被捕入狱,罪名是谋杀自己的两个亲生婴儿。尽管在法庭上,这位律师母亲极力为自己辩护,解释说婴儿的死亡是“摇篮猝死症”带来的,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但陪审团最终依旧做出了有罪判决。直到2003年,这位母亲才被无罪释放。同年,英格兰另一起类似的案件也得到平反。但当初,究竟是依据什么定了这两位母亲的莫须有之罪呢?

这两个案件有许多共同点:首先,她们家中的婴儿死亡事件,都发生过不止一次;第二,她们都受到了相同的指控,也就是谋杀亲生孩子;第三,她们被定罪的证据都含混不清;最后,最关键的是,这两起案件里,出庭作证的专家是同一名儿科医生。据这名医生推测,两位母亲都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有这种综合征的父母会让健康的子女接受没有必要的医学治疗,是一种很残忍的儿童虐待方式。

最打动陪审团的,是儿科医生出示的一个数据。医生作证,同一家庭两个婴儿都死于摇篮猝死症的概率是七千三百万分之一(1/73000000)。这个数字让陪审团印象深刻:如此小的概率,那么除非人为杀害,这种事几乎不可能自然发生。但是,法官、陪审员、专家证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七千三百万分之一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儿科医生只是把发生一次摇篮猝死症的概率简单平方,却忽略了一个基本运算原则:只有当两起事件完全独立时,才可以使用简单相乘的算法。然而,同一家庭猝死的两个婴儿,共享很多基因和环境因素,所以同一家庭中,两次出现婴儿猝死症的概率会更高。

类似缺乏概率常识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比如,许多人会以偏概全,把特例当成普遍概率。有玩家因为沉迷游戏而猝死,并不能证明游戏只有负面影响;有玩家因为玩游戏获得千万奖金走上人生巅峰,也不能证明游戏全是积极效应。实际上,你可以把游戏换成任何被强加了社会偏见的词。所以,不要再抱怨学数学有什么用了。当多数人的心智程序里缺乏最基本的概率规则时,将导致无数非理性思维和行为,随之而来的,是无孔不入的偏见和你我想象不到的悲剧。

习得理性的第三句话是:“这是一个病毒心智程序吗?”比起缺乏质疑精神和缺乏概率常识这些,人们最大的错觉是:那些恐怖分子、被传销洗脑的人,多半是缺乏足够的教育吧?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被撞毁后,当时美国的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在被要求发表评论时,提到教育在防止这类悲剧中的重要性。巧的是,大约同一时间,英国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也认为教育是预防恐怖事件的重要措施。但是,当时的评论员和三年后有关9·11更全面的报道,都指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9·11事件的劫机者绝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事实上,劫机冲向双子塔的穆罕默德·阿塔,就有城市工程和规划专业的学位。

这似乎非常反直觉,但其实,往往是高智商、低理性人群更容易被收买。聪明人会深陷于特定知识领域不断犯错,他们擅长使用自己强大的计算能力将信念理性化,并避开怀疑者的观点。久而久之,他们的错误信念,就会累积成一个孤立的岛屿,愈加固执,也愈加排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主义,无疑也证明了,最有害的污化心智程序,常常是由那些最聪明的人获得的。

那么,究竟怎样避免这些病毒心智程序呢?这里有几个简单的原则:一、它是否可能对你产生生理伤害?是的话,坚决说NO;二、它妨碍了目标选择的多样性吗?是的话,NO;三、它是否真实反映世界?许多流行的伪科学,如占星术、星座命盘、算命占卜等,都是人为强加联系的典型案例。相信你也不愿意因为星座运势被判有罪吧?四、它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NO。如果它不可证伪,比如神秘主义,或者验证真伪的代价太高,比如人为设置“违背规则就会死去”的戒律,或者拒绝或抵抗其他心智程序,都是可质疑的理由。

现在,你知道用哪几句话作为武器,打败认知吝啬鬼了吧?不如让我们最后复习一下,第一句是,“假设这件事不是真的,还有什么别的可能?”第二句是,“这在概率上有没有错?”第三句是,“这是一个病毒心智程序吗?”

以上就是《超越智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智商和理性决策没有必然的关系,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聪明人也不例外。认知吝啬鬼有很多诡计来引诱聪明人走入认知误区,但庆幸的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把批判性思维、概率论常识融入日常习惯中,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无数决定,塑造了你的生活。比起智商、好成绩,理商才是贯穿影响这一生的必修课,不妨从娃娃抓起。

撰稿:丘以耳 脑图:摩西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