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闲散》 邓一丁解读
《赞美闲散》| 邓一丁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邓一丁。
今天的这本书很适合你在一段空闲的时间里,找一个你喜欢待的地方,喝杯茶或者咖啡,静静地翻上一两个钟头。翻书的时候,你不必为工作之类的事情发愁,甚至也不必细想接下来的日程,因为作者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你心安理得地享受闲散时光。甚至,书的标题就叫作《赞美闲散》。
《赞美闲散》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我知道有的朋友一听哲学就头大,担心被绕进概念的迷宫里走不出来。不过读罗素的书,你大可以不必这么紧张。虽说罗素是专业的哲学学者,他为之奠基的分析哲学又是哲学里最难用自然语言表述清楚的一个分支,但他出版的作品却有一大部分是写给社会大众的,书里没有艰深的术语,非常好读,而且谈论的话题也都是普通人关心的。今天的这本《赞美闲散》就是罗素的这类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本。
《赞美闲散》是罗素的一本杂文集,出版于1935年。书中收录了十四篇文章,头一篇的标题就是《赞美闲散》。这十四篇文章讨论了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这五大主题。这些文章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要说特别明确的,其实也没有。罗素在这些文章里,从闲暇的意义谈到斯多葛主义,从浪漫的爱情谈到建筑风格,又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话题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但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些文章的精神气质是贯通一致的,它们都在反思现代生活中的同一类问题。在罗素看来,这类问题的核心在于,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太紧绷,缺乏松弛感,因而活得越来越累,幸福感也大打折扣。
我不知你听到这个话题,会不会有种熟悉感?“松弛感”好像是最近一两年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一个词语,没想到大哲学家罗素在将近一百年前就在讨论这个话题了。在接下来的音频里,你大概还会听到更多能和当下的生活产生关联的内容。我想这也是阅读罗素作品的趣味之一。这位生于1872年,大部分作品发表于20世纪上半叶的哲人,竟然思考过那么多我们今天的人仍然有强烈体感的现实问题。这大概也是罗素的作品一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罗素在这本《赞美闲散》中对现代人的生活进行了哪些反思,他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生活建议。
我们先从这本书最基本的问题说起,在罗素看来,现代人的生活出现了哪些问题呢?头一个问题或许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同质化。
罗素是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在写这本书以前也主要生活在欧洲,因此,每当他踏上美国的土地,周遭的事物都令他耳目一新。当时的欧洲各国还留存着不少传统生活的痕迹,相比之下,大萧条之前的美国可以说是现代生活的标杆。同质化的倾向在美国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这方面,首先让罗素感到惊讶的是美国的农业。罗素在美国参观过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种橘子的农场,和他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见过的传统橘园比起来,美国的这座农场简直是现代工业的奇迹。西西里岛上的橘园还在采用两千年前的种植方式,古老的橘树长得盘根错节,婀娜多姿,在罗素看来,就好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场景。而美国加州农场里的橘树则像是受过训练的士兵,按照固定的间距,排列得整整齐齐。到了收获的时候,农场主会用一种专门的机器把橘子按照大小精确地分类,让它们刚好能装进特定尺寸的箱子里。橘园里的温度和湿度也可以通过人工喷雾来调节。这些技术在今天说起来稀松平常,但在一个世纪以前,它们确实够让罗素大开眼界的。橘园的全部生产流程都由人工把控,对此,罗素感叹说,除了橘子的标签上写着“Sunkist”,也就是“被阳光吻过”,简直没有任何迹象能表明大自然参与了这些水果的生产。
橘树是标准化的,橘子是标准化的,甚至,整个农场里的各个技术环节也都是标准化的。事情到这一步还没什么不好,可是在罗素看来,这座标准化的橘园就好像是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在1920年代,罗素曾多次到访美国,对这个国家的面貌产生了两点总体上的印象。第一,美国的各个地方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第二,每个地方的人都在标榜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可是在罗素看来,标榜个性恰恰反映了个性的缺失。美国俨然是个同质化的“人造国家”,各地的传统特色已经让位于工业生产造成的整齐划一的风格。
如果说物质生活的同质化还可以忍受,那精神生活的同质化就真的让罗素感到担忧了。罗素在美国时,发现他无论如何都躲不开一种声音,这就是电台里的广播。不管是在大都市,还是在草原上孤零零的农场或是矿山深处的村庄,人们都在用收音机听着差不多的新闻,半个国家的人茶余饭后讨论的内容,也无外乎收音机里听来的那些东西。有一次,罗素正乘坐火车穿越大平原,耳边又传来收音机的声音。这时有个老农笑呵呵地朝他走来,跟他搭话说:“现在真是走到哪儿都摆脱不了文明啊!”美国老农说这句话时是满怀喜悦的,他是在感慨技术的进步。但在罗素听来,这话却很讽刺。究竟什么是文明呢?是他摊开在眼前,努力克服噪音的干扰,想要读上几页的那本文学经典,还是收音机里喋喋不休的肥皂广告呢?
说到阅读,罗素发现,那个年代的美国图书市场也出现了惊人的同质化现象。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去逛逛书店,发现美国书店和欧洲书店的陈列方式大不一样。在欧洲的书店里,每一本书都按照各自所属的类别摆放在书架上,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购,书与书的销量也都相差不大。而美国的书店总会在醒目的位置摆着当年的畅销书,走遍全国,各地的书店翻来覆去宣传的也就是当红的十几本书。可想而知,这十几本书将会成为美国知识界讨论的焦点,至于摆在后面架子上的成千上万本书,就少有人问津了。
如果说畅销书反映的是美国人知识生活的同质化现象,那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只会更大。用罗素的话来说,那个年代的人们关于爱情和婚姻、出生和死亡的看法,都是被好莱坞的电影塑造出来的。罗素甚至半开玩笑地猜想,大概用不了多久,世界各地电影观众的语言都会出现趋同现象,而这种语言会带有鲜明的好莱坞台词的风格。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再读罗素的这些说法,我会觉得很有意思。他观察到的这些现代生活中的同质化现象,或多或少已经成为我们见怪不怪的日常。虽然听广播的人不像当年那样多了,但上了热搜的事件还是会在两三天里传遍整个网络空间;连锁书店里的畅销书和当年的美国一样,都有统一的摆放方式;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倒还没达到形成一门新语言的程度,但不少网络热词已经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被载入了辞典。
同质化是件坏事吗?在这个问题上,罗素的态度是辩证的。他的确担心同质化会让文化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但他也相信,传播度很高的公共话题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在同质化可能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中,唯有一点罗素是比较确定的,这就是同质化会让人们产生唯恐落后于人的焦虑感。罗素观察到,相比于参差多样的欧洲,美国社会极度推崇出人头地的价值观。这是因为美国人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似乎也因为同质化而变得明确了。好莱坞电影里的主人公早已为理想的人生打好了样板,所谓成功,无非是经过一番雄心勃勃的奋斗,赚到一笔令人艳羡的财富,再抱得美人归。既然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都是同一条通往幸福的跑道,那么人们也就不必再绞尽脑汁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意义,只需要竭尽全力地向前奔跑。
可既然是奔跑,就有跑在前面和跑在后面的区别。又因为每个人追求的成功都有差不多的具体内容,先进者和落后者之间的差距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在1920年代的美国,邻居之间都在暗暗比较着住房的大小,留意着男士们抽什么品牌的香烟,女士们的着装是否考究。比不过怎么办呢?那就只有加倍努力地工作,或者去股票市场上碰碰运气。至少在大萧条来临以前,人们还普遍相信这种全民赛跑般的游戏规则。
这样的生活听上去好像挺有奔头,但在罗素看来,美国人,以及正在努力接近美国人的欧洲人的生活里,缺少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这就是闲散。
赞美闲散,这是罗素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主张。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大概都比较认同休闲生活的意义了。但在罗素那个年代,闲散却是一种和主流不大相符的价值观。在当时多数的西方人看来,闲散和怠惰差不多是一个意思,而无论是天主教的传统,还是后来的新教伦理,都把怠惰视为一种罪过。更何况,至少在大萧条以前,人们眼中的世界还是一副盎然向上的模样,进取的人就有机会改变命运,而闲散仿佛就意味着自甘堕落。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反映时代的面貌,和罗素差不多同龄的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他的名作《刀锋》里就刻画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很能反映当时在美国打拼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位女士,对1920年代美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乐观,用她的话来说,“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世界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宏伟时代……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强大的民族。我们正在一日千里地前进。”这话说的不只是对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的判断,它大概也是每一代相信现代生活的乐观者的心声。在他们看来,闲散无异于浪费生命,唯有拼尽全力工作,才是对时代最好的回馈。
可是在罗素看来,现代人的工作已经够多了,甚至多到了适得其反的程度。他在书里提出了一个有些惊人的主张:“将工作视为美德的信念,已经对现代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想要走上繁荣幸福之路,必须有计划地缩减工作。”
你听得出来,罗素的这句话是很有攻击性的。那么,他攻击的对象是谁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历史上的统治者。罗素并不反对人们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工作。但是对于将拼命工作视为一种道德,他却十分怀疑。他的理由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多数的劳动者可能都遭到了欺骗。在古代社会,武士阶层和神职人员通过暴力和思想控制统摄了大多数民众。农人和手工业者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只能勉强满足温饱。统治阶层却通过强占劳动者产出的盈余,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享有一项宝贵的财富,这就是闲暇。在罗素看来,这样的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公正的,而过分鼓吹工作的道德感,只会让不公正的分配方式更加稳固。
罗素由此怀疑,将工作视为美德,这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古代的统治者为了剥削民众而编造出的谎言。除此之外,罗素反对现代人过度工作,还有另一个理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目睹了欧洲的社会经济在极端环境下的状况,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虽然各国都有大量劳动力上了战场,剩下的人还承担了供给军需的压力,但后方的民众还是维持了基本的生活,甚至在某些没有直接卷入战火的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战前没什么两样。战争当然是罪恶的,罗素也坚定地反对战争,但他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察中得出了一个乐观的结论,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可以让相当一部分人从没日没夜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在古代世界,闲暇曾经是王公贵族才能享有的奢侈品,而到了现代,闲暇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里的标配,惠及整个社会。
接下来的问题是,闲散究竟有什么好处?我们又该如何度过闲散的时光?
你可能会觉得,如何度过闲散的时光,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傻。闲散的时光还能怎么度过呢?当然是要好好放松一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看法在罗素那个时代就很常见,可是在他看来,这种想法却是很多人难以有效地利用闲暇的原因。
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你选择的休闲方式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所谓被动的休闲,就是单方面地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并从中获得愉悦感。罗素把去影院、看球赛、听广播都归入被动休闲的范畴,在我们这个时代,大概还要加上看剧和刷短视频。被动休闲的问题是,你没有调用主动的意识参与其中,只是对接收到的内容做出被动的反应。这就好比一个人来到健身房里做运动,但他所有的动作都是由教练抬着他的手臂,替他完成的。表面上看,他似乎做完了所有动作,但他的肌体却完全没有发力。这固然是最轻松的运动方式,但运动者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却是麻木的,稍不注意还可能会受伤。这个比喻听起来有点滑稽,但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是否也在长时间的被动休闲后感到过无聊、疲倦,甚至是沮丧呢?如果你有过类似的感受,这就是因为,你的大脑也经历了一场提线木偶式的运动,虽然也可能感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消耗了能量,却并没有获得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带来的满足感。
这里我想再补充一点,一项休闲活动属于主动还是被动,并不一定取决于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参与者有没有调动意识,对休闲的内容进行主动的体认和思考。举例来说,假如一个人走进电影院,只是为了跟着震撼的特效和跌宕的剧情感受一些情绪,那电影对他来说,主要是一种被动休闲。而一个专业的影迷却可能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想到许多他自主定义的问题。他会关注布光和运镜如何恰当地烘托了氛围,还会试着发掘导演的艺术风格在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延续和创新之处。对于这类能在喜欢的内容里看出门道的欣赏者来说,电影完全可能是带来丰富体验的主动休闲。再比如,假如你是一项运动的爱好者,平时就喜欢踢球或者打球,那你在看球赛的时候,注意力就不只会集中在进球的那个激动人心的瞬间。你会阅读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看懂球员的技术特点,甚至在看到一些熟悉的技术动作时,自己的身体也跟着紧张起来。总之,那些具备专业知识,又善于思考的爱好者,往往可以更加充分地享受主动休闲。
在罗素看来,主动休闲有一个迷人之处,这就是它总是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罗素对创造力的定义也很有趣,他说:所谓的创造力,就是主动发明消遣的能力。在人类的文明成果中,那些最具独创性的科学、哲学、艺术领域的突破,往往并非出自被动的压迫,而是诞生于饶有兴致地主动探索。这也是罗素赞美闲散的一大原因。因为唯有闲散,才能让人在有益身心的无聊中开动脑筋,试着去解答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借以自娱自乐。人类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创造出了美妙的音乐和诗歌、美轮美奂的建筑,还有率真可爱的乡村舞蹈。闲暇时光,以及由闲暇时光触发的主动休闲是让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关键所在。
在写到主动休闲这个话题时,罗素还给了我们一个善意的提醒。他说,在很多时候,选择被动休闲并不是我们的错,这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繁重的工作耗尽了精力。而主动休闲却需要我们在空闲的时间里仍然保有充沛的精力。因此,当你在空闲时感到疲惫,你也不必强迫自己去做那些需要开动脑筋的事情,不妨放空一下,小睡一会儿。比起被动地摄入信息,安静的休息才是更高质量的休闲方式。
除了激发人的创造力,罗素还提到了闲散生活的另一个奇妙功能。在他看来,闲散还能让人变得善良。罗素认为,“善良的天性源自松弛感和安全感,而非艰苦劳碌的人生”。当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富足,他也就极少会对他人抱有无理由的敌意,因为他缺少与人为敌的动机,而松弛感和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正是闲散的生活。
在闲散的生活里,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大量非实用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中有关于美和道德的人文观念,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变得敏锐而富有同情心。除此之外,非实用性的知识还能让人的心智变得更加开阔,从而超越人性限定的狭隘的人生观。
在有关人性的问题上,罗素似乎持一种性恶论的观点。在他看来,未经培养的人性中存在相当程度的残忍,而这种残忍会通过形形色色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发生在校园里的霸凌、中伤他人的流言蜚语、西班牙人斗牛和英国人打猎的传统,以及席卷欧洲大陆的战争,都是人类天性中的残忍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
这样的残忍要靠什么来治愈呢?罗素认为,闲散的生活,以及对非实用知识的探索可以发挥相当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人可以收获乐趣和自尊心,而这可以替代人们渴望通过支配他人来获得的优越感。在罗素看来,“世间众生最向往的无非是权力和仰慕,无知的人只能依靠残忍的手段来得到这两样东西,而文化教养则给人提供了一种危害性较弱的权力,以及更值得钦佩的获得仰慕的方式”。当一个人沉浸在对知识的纯粹且无害的兴趣里,他天性里侵害他人的欲望也就被屏蔽掉了。
最后,罗素还提到,闲散的生活有助于帮人们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在繁忙的日常工作里,人们的精力往往只允许他们对眼前的任务做出有限的反应。至于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以及更加广阔的生活图景,忙碌的人也就无暇顾及了。然而可惜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种种错误决策,往往就是因为思考缺少了深度和精度。忙碌成了越收越紧的怪圈,让人们在耗尽心力的同时更加迷茫。面对这样的困境,闲暇时光不只是一时的逃离,它更是我们充分地内省、觉察和改变的机会。在现代生活里,闲暇是我们每个人珍稀的资源。不挥霍它的人将有机会活出更富足、更广阔的人生。
好,罗素的这本《赞美闲散》,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在本期音频的结尾,我想再和你就这位有趣的哲人多聊两句。
作为专业的哲学家,罗素一生钻研最深的领域是数理逻辑。他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同是分析哲学的开创者。罗素对自己和维特根斯坦有一句简短的评价,准确地概括了这两个人的特点,他说,维特根斯坦“更清澈,更有创造性,更有激情;我更宽广,更富同情,更健全”。
的确,在很多分析哲学的研究者看来,维特根斯坦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远比他的老师罗素更加耀眼,但罗素却凭借他极为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从他出版的作品来看,罗素是个极有表达欲的知识分子。从1910到1960年的五十年间,他发表了将近三十本著作,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本问世。在这些作品中,有《数学原理》《权力论》这样的哲学经典,有《西方哲学史》这样的大部头综论,也有《论儿童教育》《婚姻与道德》《幸福之路》这类写给大众的关于日常生活的思索,甚至还有《相对论入门》这样的科普著作。浏览他的作品年表,你大概也能从那些丰富多彩的标题中看到他畅游于思想世界中的自由不羁。这位赞美闲散的哲人,确实度过了闲散又充实的一生。
希望这期听书陪你度过了一段还不错的闲暇时光。
以上就是本期听书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知识,喜欢思考的朋友。当然,非常推荐你去读一读罗素的原书。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现代生活的同质化会滋生攀比心理,让人产生唯恐落后的焦虑感。
2.罗素认为,将工作视为美德的信念已经对现代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闲散才是现代人的救赎。
3.要想有质量地度过闲散时间,关键在于选择主动而非被动的休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