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脑科学3》 哈希解读
《考试脑科学3》|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考试脑科学3》,副标题叫“打开学习动力的‘脑开关’”,出版于2024年。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熟悉的池谷裕二。他是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主攻脑科学研究,也是日本脑信息通信融合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很擅长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脑科学知识,写过很多本畅销书,比如《海马记忆法》《进化过头的脑》《脑的辩解》《育儿脑科学》,以及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考试脑科学》系列。
《考试脑科学》的第一册和第二册,我之前已经为你解读过。这两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提升记忆力。第一本就专注在记忆力这个话题上,第二本则扩展到了压力、动机,睡眠等方面,教我们怎么让大脑更好地工作。这两本书也都是当年的畅销书。而今天这本《考试脑科学3》,则是更加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动机”这个话题。
具体来说,这本书能帮我们应对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三分钟热度?为什么经常感觉很难调动干劲?为什么明明想坚持,却总是坚持不下去?为什么感觉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么难?
有趣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这其实不是我们的错,而是大脑天生就这样设计的。而且,它还告诉我们,虽然大脑容易对事物习以为常,但我们完全可以掌握一些技巧,来“哄骗”大脑保持干劲。
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会带你一起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这样运作,以及如何通过四个神奇的“开关”来激活大脑里负责产生干劲的区域。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我们经常三分钟热度?为什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什么很难养成一个持久的习惯?其实,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这些根本上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没有耐性的。但这并不是一种“人体设计缺陷”。事实上,大脑是故意让人只有三分钟热度的。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不是“三分钟热度”,就没法正常生活了。比如,你是一个茶杯收集爱好者,你第一次看到一只造型别致、图案精美的茶杯,感觉心情很激动,连连感叹。把它买回家之后也是爱不释手。
但是,过了几天,当你对这个茶杯的存在习以为常之后,再看见它,内心也不会再有什么波澜了。这就是生活中的“习以为常”。而在脑科学中,这种现象叫作“驯化”。大脑会对我们见过的东西进行驯化,驯化之后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这个过程由我们的大脑皮质管控。
这种驯化对我们来讲是必要的。你想,如果我们每一次见到这个茶杯,都要像第一次见到它一样激动的话,那事情可就没完没了了。我们每天就要不断地惊叹:“哇,筷子!”“哇,盘子!”“哇,番茄炒蛋!”……每天都像刚刚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显然没法正常生活了。
不过,这种“驯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并不是单一的,它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刚开始很开心、激动。比如,第一次见到自己喜欢的茶杯,或者是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网球,你会觉得心情激动。但一段时间之后,驯化完成,你逐渐习以为常,就可能会开始感觉无趣。比如,连续一星期都在做网球挥拍练习后,你甚至可能感觉厌倦。
这是第一种驯化过程,会让你的心情“高开低走”。而另一种驯化过程是,有一些你可能觉得很麻烦,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日常的护肤流程,每天坚持跳绳,或者每天练习英语口语半小时,等等。这些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每一次做都觉得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大脑经历了驯化,你也会逐渐适应,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以说,这是一个“低开高走”的过程。
好,在了解了这个驯化过程之后,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三分钟热度这件事情了,首先,大脑是故意让我们有3分钟热度的。因为只有对大部分事情习以为常,我们才能正常生活。
而习以为常的背后,实际上是大脑的驯化过程。不管这个过程对你来说是“高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最终都会让你的心情回归到一个平均线上。
那么,我们希望发生的驯化是什么呢?是即使一件事情在最开始让我感觉麻烦,但只要它对我有好处,我也能通过这个驯化过程把它坚持下去,变成自己的习惯。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件事情是我很喜欢做的,并且它对我有好处,那么我也能在最开始的新鲜劲之后,即使心情归于平静,也能坚持把它做下去,变成自己的习惯。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一直坚持到习以为常呢?
关键就在于,激发干劲。如果每次要做这件事的时候都有干劲,自然能一次一次地坚持下去了。
诶,可是,这我当然知道啊。但问题就在于,干劲也不是我想有就能有的呀,它不是像一个闸门一样,每天只要我想,就能马上把它打开呀。
这就是这本书让我觉得惊喜的一个地方了,它告诉我们,干劲还真就是一个你可以主动去控制的东西。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部位,是负责释放干劲的,它叫苍白球。它是动物脑中非常原始且重要的部位,它最基本的功能是负责身体活动,用来瞬时做出判断,比如敌人袭来的时候该往哪边躲避。苍白球不只存在于人脑中,也不仅仅是哺乳动物才有,鸟类、爬虫类、鱼类都有。
但是相比于其他动物,我们人类的苍白球有一个附加的能力,就是产生干劲。当苍白球活跃水平高的时候,干劲就会出现,活跃下降的时候,干劲就会消退。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控制苍白球的活跃程度呢?当我需要干劲的时候,我能不能命令我的苍白球活跃一些呢?
在以前,我会觉得这样的想法太贪心。不过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在脑科学中,真的有4个开关,能让我们的苍白球变得更活跃,而开启这些开关,就是能让我们坚持一次次地做一件事的诀窍。
这四个开关分别是:一、身体,它刺激的是大脑的运动区;第二个叫新体验,它刺激的是海马体;第三个叫奖励,它刺激的是大脑的腹侧被盖区;第四个叫沉浸其中,它刺激的是额叶。当这些开关刺激到大脑的这几个不同区域时,苍白球就会与之联动,开始活跃。我们就会感觉充满干劲。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开关一:身体(大脑运动区)
第一个开关,身体,这是一个最容易触发的开关。脑科学研究发现,即使完全没有干劲,只要让身体先动起来,干劲就会跟着来。科学家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叫“行动兴奋”。
我们先来说说这本书插画作者上大冈留的一个有意思的经历。有一天,她约了朋友下午见面聊画册设计。但那天上午状态特别差,完全没有灵感,心想,要不干脆打电话跟朋友说改天吧。不过最后她还是硬着头皮出了门,坐在了朋友面前,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结果,聊着聊着,她竟然冒出了好多好点子。这让她很惊喜。聊完之后,在回家路上,她意外发现了一个喜欢的画家的展览,看完展览回到家,她感觉干劲十足,一点没停歇地就开始了创作。所以,在这一天中,她的干劲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被行动激发,逐渐增强的。
在平时,我们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在工作的时候,面对一份要写的文案,怎么也提不起劲,觉得一点灵感都没有。但当你硬着头皮打开电脑,随便敲几个字,或者翻翻资料的时候,想法突然就冒出来了。然后就沉浸在了写作里。
又或者,一天晚上,你看看家里:衣服堆得像小山,地板上全是脚印,感觉很不想开始收拾。但是,等你勉强自己收拾了一件衣服,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不知不觉就开始收第二件、第三件。衣服叠好以后,感觉干劲更足了,顺势就把地板拖了。
这些都属于行动兴奋的表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有了干劲才行动,而是先行动才会有干劲。并且,这种干劲还会随着行动的持续逐渐增强。
那么,为什么身体先动起来,干劲就会跟着来呢?原理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当我们的身体动起来的时候,大脑里的运动区就会变得活跃。而这个运动区一活跃,就会带动我们刚才说的那个产生干劲的部位——苍白球——也跟着活跃起来。
这个过程,有点像哄骗大脑。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让自己主动做一个笑的表情,能神奇地让心情变得好一点。另外,你有没有发现,坐飞机、坐车,或者坐地铁的时候,常常会冒出一些好点子,或者在看书时注意力会变得更专注?这是因为身体在移动,加上不断变换的风景,都会激活我们的运动区,从而让苍白球变得活跃。
这个发现还帮我理解了一个曾经困惑过我的问题。有一本让我受益很大的书,《微习惯》,里面说,如果想养成一个习惯,最好给自己定一个最小化的目标。比如,想保持房间整洁,就每天只整理2分钟;想养成运动习惯,就规定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甚至只是穿上运动鞋,等等。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通常我们想到要运动半个小时,或者收拾房间半个小时,会觉得有心理负担,但这样最小化的行动单元几乎不会让我们产生任何心理负担。而当我们做了这个最小行动之后,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即使你只是穿上了运动鞋,即使你只是为了收拾房间戴上了橡胶手套和围裙,接下来你就会不自觉地做下去。在我自己的实践中,这个策略几乎屡试不爽。
不过,以前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管用,直到我看了这本书中对于身体这个开关的解释,才理解了它背后的脑科学原理。
所以,当我们对一些事物进入“习以为常”的阶段,或者觉得提不起劲的时候,千万别傻傻地等待心情好转,等待干劲爆发。与其在那儿想“不想做”“不想去”,不如让身体先动一下,一下就好。比如,起床时间到了,虽然不想起,但是先把被子掀开;工作没心情,先把电脑打开;不想做运动,先站起来走两步。就算一开始心不在焉也没关系,因为只要动起来,大脑就会配合你,重新调动出干劲。
所以,总结来说,不是非要等有了干劲才能开始,而是先开始才会有干劲。这就是“身体开关”告诉我们的秘密。
开关二:新的体验(海马体)
再来说第二个开关,新的体验。
还记得我们说过的“习以为常”吗?不管是让你热血沸腾的事,还是让你觉得痛苦的事,随着时间流逝,大脑都会很快适应。
比如,你刚下决心开始运动,热血沸腾地决定每天不坐公交改骑自行车,或者不坐电梯改走楼梯。可是过了几天,热情就开始消退了,心想:坐坐电梯又能怎样呢?
再比如谈恋爱的时候,情侣刚在一起时总是你侬我侬,消息必须秒回。但相处久了,心情逐渐平静,可能连行动上也开始懈怠。这些都是大脑习以为常的表现,也就是没有干劲的状态。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第二个开关——新的体验。它刺激的是大脑中的海马体,当海马体活跃时,我们的苍白球也会跟着兴奋起来。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只一直住在同一个笼子里的老鼠放到新环境中,结果这只老鼠的海马体立刻变得异常活跃。其实人类也是一样的,当我们遇到新鲜事物时,海马体就会兴奋起来。
这本书的插画作者上大冈留就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当一份策划写不下去的时候,把办公环境换一换,比如从办公室换到咖啡馆,干劲可能就来了。我们上学时候定期换座位,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我们很快就会适应新座位,但这短暂的改变确实能唤起一些干劲。
其实,保持新鲜感并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有时候,只要一些小改变就能产生效果。比如,爬楼梯时,每天换一首不同的音乐;骑自行车上班,时不时换个新路线;跟另一半约会,尝试一些从没做过的活动;改造一下工作环境,换换桌上的植物、装饰品,甚至电脑桌面,都能激活我们的海马体,从而刺激苍白球。
所以,下次当你感觉提不起劲的时候,不妨试试制造一些新鲜感。不过,即使是再新鲜的体验,也会慢慢变得平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经常调整,不断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帮助我们找回那份干劲。
开关三:奖励(腹侧被盖区)
再来说第三个干劲开关:奖励。
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叫“腹侧被盖区”的部位。当它受到刺激时,就会让苍白球变得活跃起来。而给予奖励,正是刺激这个部位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科学家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们在老鼠的腹侧被盖区植入电极,只要老鼠按压一个手柄,这里就会有电流通过。结果老鼠体验过快感后,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只顾着不停按压手柄。这个极端的例子也展现了奖励的刺激效果有多强大。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能给大脑带来奖励感呢?其实很多。不只是吃到美食、买到想要的东西这样物质上的奖励,听到喜欢的音乐、抚摸可爱的小动物,和恋人拥抱,这些都能刺激我们的腹侧被盖区。再有,孝敬父母、帮助朋友或参与志愿者活动,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这是因为在看到对方的笑脸时,你会感到自己的付出很有价值,这也是一种快感。
简单说,奖励可以分为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看得见的是物质奖励,比如美食、购物、旅行;看不见的是精神奖励,比如被夸奖、有成就感、得到理解。
最有意思的是,不只是真的获得奖励时这个区域会兴奋,光是期待奖励的时候,它就会变得活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临近发工资的时候,上班都会特别有劲;或者想到周末要和朋友聚会玩耍了,就会感觉心情愉悦。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自然也不难。比如想要坚持跑步,最开始确实很难。但如果在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天这样的节点上,给自己设置一些小奖励,就更容易坚持下去。这里面发挥作用的不仅有得到奖励那一刻的快感,还有期待这个奖励时腹侧被盖区的兴奋。更理想的是,随着坚持,我们可能会爱上跑步本身带来的快感,比如运动后分泌的内啡肽让我们心情舒畅,或者收到朋友夸奖说“最近气色真好”,这些都会变成新的奖励。
有意思的是,奖励还包括一种看似矛盾的方式,就是先让自己处于困难的环境中,然后再回到正常状态。比如去鬼屋玩,当我们终于走到出口的那一刻,瞬间放松下来,就会产生快感,这也是因为触发了腹侧被盖区的兴奋,类似一种奖励感。更常见的比如,为了促进一个目标的达成,先给自己规定,目标完成前,都不可以吃某一种喜欢的零食,等目标实现的那一刻再吃,这种反差带来的愉悦感也会很强烈。
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奖励的时机和内容很讲究。如果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太大,反而会打击积极性。建议从小目标开始,逐步提高难度。比如一开始可以用背完这组单词就吃块巧克力这样简单的奖励,慢慢过渡到完成这个项目就去看期待已久的演唱会这样更大的目标。
随着不断尝试,你会发现,最棒的奖励其实是达成目标时的成就感。它并不来自他人对你的赞扬,而是来自,在达成设定目标的那个时刻,你对自己的感受。一旦体验过这种纯粹的快感,就会像上瘾一样,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挑战。当然,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也可以先用一些小小的物质奖励来给自己助力。
开关四:沉浸其中(额叶)
说完了前面三个开关,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能激活干劲的开关——沉浸其中。这个开关刺激的是大脑的额叶。额叶神奇的地方在于,让我们的大脑很容易“上当”,而我们恰恰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
什么叫大脑容易上当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在吊桥上相遇,因为害怕而心跳加速,但大脑却误以为这是对对方产生了好感。类似的道理,约会时去玩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片,也更容易产生心动的感觉。其实《罗密欧与朱丽叶》类型的故事里也能看见这样的元素,两人的爱情遭到父母反对,总是伴随着提心吊胆或者激烈反抗,反而容易让感情更加炽热。
大脑之所以容易“上当”,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特点:当我们沉浸在某种强烈的情绪或状态中时,大脑不会认为只有表面因素这么简单,它会认为这背后一定发生了更重要的事情,然后就会让自己去相信这件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相信的力量”是强大的。比如作者小时候有次闹肚子,医生说没什么事,但作者吵着要吃药,于是他的妈妈就给他吃了点普通的维生素,但因为他深信吃了这个药就不会肚子疼,结果还真的不疼了。再比如,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拉拉队的“加油”“漂亮”等呐喊声,不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而是真的能通过影响选手的意识来提高他们的发挥水平。还有,我们之前在《幸福生产力》那一期讲过,“假装自信”或者“听别人的成功故事”,真的能让我们更自信、成功概率更高,背后也是这个原理。
知道了大脑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它来激发干劲。具体怎么做呢?关键是要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目标中,最好能反复想象目标实现时候的情景。来看几个例子:
有一位日本著名音乐家,他的音乐之路的开启动机其实很简单。在他读初三时,看到一个男同学因为会弹吉他,所以很受女生欢迎,于是他就决定开始学习吉他。说来有趣,他经常会想象自己学成之后受欢迎的样子,结果就越练越起劲,后来竟然真的爱上了音乐,最终在多年后成了一位有名的音乐家。
又比如,这本书的插画作者学习瑜伽的经历。她特意买了和瑜伽老师同款的瑜伽服。虽然因为体型差异,穿起来效果差很多,动作也不够标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开始把自己完全想象成一位瑜伽师,研究练习方法、调整饮食习惯,甚至连思考方式都在努力向专业瑜伽师靠拢。结果体型渐渐就发生了明显变化。
准备考试也是一样的道理。与其在墙上贴个“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一定要通过某某考试”的字条,不如直接贴一张理想学校的图片,或者一张资质证书的图片,或者一个理想职业的典型形象图。看似是个很简单的改变,但当你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大脑就会更认真地对待这个目标。
所以,沉浸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让自己完全投入到目标场景中。不要觉得最初的动机太简单,像“希望受欢迎”“希望被人夸奖”这样的想法都很正常。也不要嫌弃仪式感太做作,比如特意穿上某种服装,布置特定的环境,等等。因为只要我们持续投入,大脑就会当真,而且信念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所以,让我们相信这个容易“上当”的大脑,好好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吧。
好,今天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大脑的“小秘密”。我们知道了,原来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三分钟热度”的性子,但是同时,它又喜欢被“哄”,容易“上当”。只要我们掌握了身体、新体验、奖励、沉浸其中这四个开关的使用技巧,就能轻松启动大脑中的这个干劲小马达——苍白球。
所以,我觉得读作者池谷的书,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他能把知脑善用这件事变得像逛游乐场一样悠哉。就像这本书让我们知道:让身体先动起来,苍白球就会跟着蹦蹦跳跳;时不时给大脑一些新的体验,海马体就会牵着苍白球活泛起来;偶尔给它一点奖励,就像给宠物喂零食一样,它就会兴奋又期待;还有,让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目标中,想象着美好的结果,它就会开心地配合我们。
说到底,大脑就像是我们的老朋友。不用跟它较劲,也不用觉得它不配合。相反,了解了它的脾气秉性,顺着它的性子来,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下次当我们觉得提不起劲,或者坚持不下来的时候,不妨想想:今天该用哪个开关来逗逗大脑呢?是该让身体先动起来?还是该制造点新的体验?或者给自己一点奖励?还是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目标中?要始终记得,跟大脑和谐相处的秘诀,不是反复跟自己较劲,而是把枯燥的坚持变成有趣的日常。
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习以为常不是无法避免的,而是可以通过激活大脑中的“苍白球”来保持干劲。
2、激发干劲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通过身体、新体验、奖励和沉浸四个"开关"来激活苍白球。
3、与大脑和谐相处不是较劲,而是了解并顺应它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