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文明》 苗炜工作室解读
音频《美食与文明》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劳丹,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夏威夷大学任教,还写过《天堂的食物》一书,探究夏威夷的多元饮食从何而来。
关于本书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还挖掘了饮食演变背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
核心内容
第一,14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高级饮食的演化历程;
第二,荷兰和英国如何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
第三,2000年的全球化饮食图景是什么样子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美食与文明》,讲的是吃饭这件事如何受到政治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有一款策略游戏叫《文明》,你可以选择做蒙古的大汗或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建立自己的定居点,建立自己的文明,然后再一步步扩张。《美食与文明》这本书读起来跟《文明》这个游戏有点像,你要做的是,选择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怎么喂养大多数人口,怎么提高营养,怎么让士兵获得更多卡路里。中国的古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吃饭,是国家的第一要义。
放到历史大背景中看,让所有人吃饱吃好,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很多人会把麦当劳的汉堡包和炸薯条视为垃圾食品,但四五十年前,要想吃上白面包,吃上牛肉,吃上点儿油水,都是不太可能的事。在美国,往前三代人,也没多少人能吃上这些东西。按照联合国粮食署的统计,2019年,世界上还有6.9亿人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大约占地球全部人口的10%。
这本书的作者叫蕾切尔•劳丹,是伦敦大学历史和科学哲学博士,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她在夏威夷写出了一本书叫《天堂的食物》,探究夏威夷的多元饮食从何而来。夏威夷饮食的多元化,是在人口、观念和技术的全球流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让劳丹意识到,也许世界各地的饮食都是这样演变而来。她就把研究视野放到全球,研究各个帝国如何塑造烹饪习俗,于是,就有了这本《美食与文明》。
本书的副标题是“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在作者看来,烹饪的演变史,也可以看成是帝国与饮食相互影响的历史。饮食的传播通常是因为帝国或一些大国的扩张,帝国就是历史上那些最大、最强盛的政治单位,比如英国、俄罗斯等,它们把自己的烹调方法带到世界各地,被当地采用和改进。
近代以前,大部分地区的饮食都分裂成两种:高级饮食和低端饮食。精英阶层吃高级饮食,不那么富裕的人吃低端饮食,就像作者所说,“不同的菜肴决定了不同人的等级,反之哪个等级就应该吃与该等级相匹配的食物”。很长一段时间,高级饮食和低端饮食之间都是空白。直到近现代欧洲出现民族主义萌芽以后,情况发生变化,中等饮食出现了,这种饮食主要由面包为主的主食、牛肉为主的肉类、脂肪以及糖构成。
18、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并不断壮大,人们开始意识到,“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吃同样的饮食”。在英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中等饮食开始占据主导性,世界饮食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美国等地区在向中等饮食转变的过程中,人口和领土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一种饮食决定论,“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它的饮食”。这种观点,把政治和经济上的扩张与饮食结合起来。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说,现在大多数烹饪技艺都是从高级饮食中激发出来的,这部分,我们就来了解下,14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高级饮食的演化历程。第二部分,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养活全体民众,这部分,我们来看看荷兰和英国如何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三部分,我们来看2000年的全球化饮食图景,让更多的人吃饱,吃得更好一些,这个人类目标看起来终于有了眉目。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通过三个关键时期来看看,中国高级饮食是如何演化的。
法国有位美食家说过,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有点儿绝对,但也有点儿道理。比如,要是你逢年过节就吃饺子,时不时还吃顿饺子,那你很可能是中国北方人。北方人动不动就吃饺子,在物质丰富的年代,被看作是饮食贫乏,但在历史上,能吃上饺子就是物质丰富的体现。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中国人吃的还是小米和高粱。我们有一首伟大的诗歌叫《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和稷,可以理解为小米和高粱。到了汉朝,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加入了小麦,磨面的技术也有了长足进展,磨出来的小麦面粉和水混合时,蛋白质能够形成富有弹性和可塑性的面筋,做出面条、馒头和饺子。
到了公元2世纪,中国的高级饮食和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等地区一样,青睐小麦,低端饮食主要靠大麦和黍。高级饮食在饮食的变革中很重要。作者介绍,“高级饮食是饮食变革史的引擎”,因为富豪权贵有钱建大厨房,资助烹饪创新,所以,大多数饮食变革都是在谷物烹饪的高级饮食中产生的。
在汉朝,人们已经会用长时间加热的方式将肉软化,使用锋利的刀具处理肉。比如,饺子就是捏好的面团里包着肉,肉馅像苍蝇脑袋一样没多大,但再小也是块肉,肉切碎了,加上葱姜去味,包上饺子皮,然后烧锅,“火盛汤涌,猛气蒸作,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及及,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 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文学家束皙写了一篇《饼赋》,面饼的饼。文章热情地颂扬了面条和饺子,作者说,四季应该吃不同的食物,春天吃馒头,夏天吃饼,秋天吃发面,冬天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但一顿饺子是“四时从用,无所不宜”,也就是说,一年到头吃饺子都是好的。西晋时代的人们还跪坐着进食,面前放着一张案几,用一个漆盘,装上饺子,用筷子夹着吃。这就是公元3世纪,我们祖先吃饺子的场景。不过,请记住,在汉朝以及西晋时代,能吃上面粉的还是富裕人家,大多数贫苦人还是以小米和根茎类植物为食。
从黍类饮食转变为以小麦为主的饮食,是中国高级饮食演化的第一个关键时期。第二个关键时期从公元5世纪开始,那时候,佛教饮食影响了中国饮食,而中国也对佛教饮食做出了创新。
佛教饮食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寺庙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公元三世纪起,中国的佛教僧侣就开始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其中最著名的和尚就是玄奘,他是在公元629年出发的。僧侣们到了印度,发现这里的饮食与中国很不一样,印度人不怎么吃肉。取经的和尚,除了佛法外,还带回了印度的饮食理论和食品加工技术,制糖工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技术。公元647年,唐太宗派出一个使节前往印度,专门学习制糖,回国时带回六名僧侣和两名工匠,在适合甘蔗生产的杭州城外建起了制糖工坊。
印度佛教徒每天只吃一顿正餐,主要有谷物、印度扁豆和酥油,中午之后就不再吃正餐,但可以喝粥,可以吃甜点,可以吃酸奶和蜂蜜,可以吃芒果香蕉葡萄和椰子做成的果汁。印度佛教徒喝果汁,中国僧人则用茶替代,这是中国对佛教饮食做出的一大创新。
僧人在冥想时用茶让自己保持清醒,起初僧人喝茶,是将茶树叶子晒干,碾成茶粉再制成茶饼,茶碗中放上茶粉,再把滚烫的开水注入茶碗中。中国最早一部有关茶叶的专著是陆羽的《茶经》,按照史书记载,陆羽是一个弃婴,寺庙里的和尚听到大雁鸣叫,发现大雁在保护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就把他收留到寺庙中养大。陆羽一生都与僧人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在安庆、湖州等地接触茶农,写出《茶经》,而后被尊为“茶圣”。
中国对佛教饮食的另一大贡献是豆腐和面筋,豆腐是浸泡大豆,滤出的豆浆加入醋、石灰水后凝固,再挤压成豆腐块。面筋是把小麦面粉中的淀粉浆析出做成的。按照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说法,13世纪时,面筋成为中国寺庙中的特色食品,通过煮炸腌熏,可以做出跟鸡肉和虾类似的口感。豆腐和面筋是素食者很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9世纪中叶,中国官方支持下的佛教走到了尽头,但佛教饮食不仅没有终结,还与道教、儒学一起成为决定中国饮食风格的三大哲学体系。中国高级饮食演化的第3个关键时期,是9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儒学、道教、佛教这三种传统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高度复杂的饮食哲学——儒释道饮食,这是一种属于学者、隐士的禁欲主义饮食。作者说,那时,中国的高级饮食是由士大夫阶层主导的,这些文人用儒家经典管理国家,用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规范自己的生活,他们把美食烹饪和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培养成中国士绅阶层的标志。
我们经常听到的“文火”,就是中国烹饪哲学的一个特征,中国文人相信,一个有教养的人,他的行为应该和宇宙秩序相统一,在这个秩序中,万物都平稳地发挥作用,要把饭做好,就必须把炉火烧得稳定又缓慢。中国的诗人和画家都曾为美食做出过贡献,比如,苏东坡总是自己下地种菜,在文章中描述过他怎么把卷心菜、白萝卜和荠菜熬成汤,再比如,学者林洪写出了烹调手册《山家清供》,书中列举了100多道关于水果、鲜花、菌类和豆腐的食谱。画家倪瓒也写出了《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我们还可以为本书的作者补充上李渔、袁枚这两位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意见领袖。
到了14世纪中叶,中国的高级饮食越来越精细化,精英阶层的饮食选择越来越丰富,而高级饮食和低端饮食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增大。朝廷官员能享用美食、用精美莹润的瓷杯子喝茶,生活不富裕的人只能吃煮熟的粮食和蔬菜,年景不好的时候,还会吃麦麸、树皮、根茎植物。这种高级饮食和低端饮食的对立,后来在世界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局部解体。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荷兰和英国是怎么解决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的。
17世纪中叶,法国君主和贵族改变了烹饪方式和菜色,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法国高级饮食。这种新式饮食的影响力,在精英人士群体中不断扩大。法国高级饮食中最受欢迎的食材,包括牛肉、鸡肉、黄油、奶油、糖、新鲜的蔬菜。食物的风味不是来自香料,而是来自肉汤清汁。不直接吃肉,而是用牛肉熬制酱汁,省去咀嚼的力气,吃起来才文雅体面。用肉的精华增加风味,用打发的蛋清和奶油来改善口感,让法国饮食有了更多花样,法国菜就成为高级饮食的代表。到17世纪末,俄罗斯、英国的有钱人,都会聘请一位法国厨师。法国厨子在英国的平均年薪为40英镑,英国厨师只能拿到4英镑。
然而,法国高级饮食的发展,并没有解决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一场饥荒,只有富裕人家的子弟从不挨饿。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直接导火索就是面包短缺,民众抢劫了运粮车。当时法国只有2%的人能接触到所谓的高级饮食,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养活全体民众。解决这个问题的两个国家,都不以美食闻名,一个是荷兰,一个是英国。
先来看看荷兰。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富有、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0万荷兰人中有大约四分之一,都生活在繁荣的小城镇和城市里,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通常是一两座大城市支配内陆广大农村。当时的荷兰人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商船舰队,贸易更发达。
在高级饮食和低端饮食之间,荷兰人创造出了一种中等的资产阶级饮食。这种饮食中食物丰盛却不奢侈,父亲坐在桌子一端读一段《圣经》,进行饭前的感恩祷告,妻子和孩子在一旁聆听,一个衣着整洁的侍女端上饭菜。现在我们普遍都认为,全家人聚在一起用餐,是孩子们学习怎么成为社会中一员的场合,这种信念多半要归功于荷兰人。
为了支撑这种中等饮食,荷兰人实现了鱼类和奶制品加工的商业化,生产出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吃得起的简便饭菜。在17世纪,荷兰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在鲱鱼行业工作。每年五月开始,是鲱鱼的繁殖季,每到这时,大约2000艘捕鱼船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港口出发,每艘船上有15船员,船员用12秒就能处理干净一条鲱鱼,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把鱼和盐装到桶中。腌鲱鱼富含维生素D、钙和矿物质,价格便宜,荷兰人把鲱鱼卖到波罗的海、莱茵河和塞纳河沿岸。那时候,鲱鱼贸易的重要性,超过了丝绸、香料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人们生吃鲱鱼或者用油煎了,再拌上洋葱,加上面包,这就是荷兰的标志性菜式。
除了鲱鱼,荷兰人还会做黄油和乳酪,用红蜡包起来延长保质期,可以卖到整个欧洲,甚至能卖到美洲殖民地。有证据表明,荷兰的穷人在17世纪就能吃上面包牛奶或者奶酪,一周还能吃上两次肉。有一种“体面和充足”的饮食,而不是去追求酱汁和甜点的美味,这是荷兰人的道德信念。他们通过在亚洲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在美洲的荷兰西印度公司,把荷兰的饮食推广到全世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荷兰都维持着庞大的殖民帝国。我们今天能吃到巧克力,根源可以追溯到荷兰人发明了可可豆的脱脂和碱化工艺,荷兰的于尔根公司还生产出了人造奶油。20世纪30年代,荷兰的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国的肥皂制造商利华兄弟合并,成立联合利华,现在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
再来看看英国。18世纪,英国在全球范围内与荷兰、法国对抗,它的本钱就是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他们能吃到日益健康的饮食。英国海军后勤部门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来改善伙食,减少坏血病的发生,他们用新鲜的牛肉和面包替代了咸肉、饼干和腌鳕鱼,提供新鲜蔬菜和柑橘果汁,白兰地和朗姆酒也成为日常供应。船上的仓储条件得到改善,海员在海上的时间从1700年的两个星期延长到1800年的三个月,这成为英国海军的一大优势。
如今,烟民总开玩笑说自己抽烟是为国家税收做贡献,从历史上看,这句玩笑话也有严肃的一面。茶叶、咖啡、糖,和烟草一样,都属于生活的调剂品,这些调剂品的进口税让英国政府的金库迅速充裕起来。18世纪60年代,英国每年由糖收取的关税,足够支付英国海军全部船只的维修保养费用,1774年的咖啡税足以建造五艘战舰,茶叶税占到英国全部税收的十分之一。美国独立,也与糖和茶叶有关,18世纪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连续推出了《糖蜜法案》《食糖法》《税收法》和《茶叶法案》,让殖民地税赋加重、自治权减少,愤怒的人们在1776年宣布脱离不列颠独立。
英国、美国等讲英语的族群构成了盎格鲁世界。从18世纪开始,这个世界的饮食就与白面包和牛肉画上了等号。饮食转向面包和牛肉的同时,盎格鲁世界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1830年,不列颠人口约有2300万,美国人口是1300万,之后不到一百年,不列颠人口发展到4000万,美国增加到1亿6百万。
对于这个现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帝国的扩张和饮食之间有什么联系吗?面包和牛肉能推动人口的增长,增强国家的实力?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科学上的结论,但美食家会说,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它的饮食,不同种族有不同的性格,强壮或吝啬,伟大或软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吃的食物。饮食决定国力,这个老生常谈之所以有市场,就在于吃牛肉的英美日渐强大。面包与牛肉看起来也更符合现代营养理论,保障了市民、工人和士兵的强健体魄。而吃素食的大国印度,总显得很软弱,在历史上总会被人统治。
英国人不仅创造了繁荣的糖、烟草和稻米的国际市场,也创造了航运、银行、保险、制造业、商品贸易等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帝国经济。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并不是某个地方有什么农业产品、慢慢发展就能够解决,得靠贸易和技术进步,才能带来富足。比如,加勒比海地区是蔗糖的原产地,但他们要把原料运到英国,由英国工厂加工为精白糖,再运回西印度群岛贩卖。
到了19世纪后期,不列颠、德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和糖消费量不断增加,价格便宜的人造黄油,成为欧洲等地区工人阶级的主要脂肪来源。多吃肉,多吃糖,多吃油,现在看来是不太健康的饮食方式,但在当年却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足的标志。在工业化国家,糖、黄油及肉类的消费量才会大幅飙升。
好,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来看看中等饮食的全球化扩张。
说到英国的食物,人们总有一个印象,就是他们吃的东西似乎跟美食关系不大。一位历史学家说,19世纪的英国有欧洲最糟糕的饮食传统。一位人类学家说,英国人酷爱的糖,是给人民的一剂鸦片。食物历史学家说,英国饮食的品质不高,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厨房与罐装、包装和冷冻冷藏技术的发达,以及农家烹饪手法的匮乏。人们今天会嘲笑英国没什么美食传统,他们最有名的菜品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炸鱼薯条。但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劳丹提醒我们注意,正是工业化,才能让大多数人吃饱吃好。
拿炸鱼薯条来说,这个菜品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伦敦东区。当时有商贩把油炸马铃薯和犹太人的炸鱼搭配在一起售卖,随后,这种小吃从伦敦向北传播开。从新店开张的数量来看,炸鱼薯条店是那时发展最快的零售业分支。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英格兰中部和北部及苏格兰地区,有三万多家炸鱼薯条店为顾客提供裹着面糊的油煎鱼片、用麦芽醋和盐调味的软炸马铃薯,再配上一大份糊状的罐头豌豆,店家会在食物外面裹上好几层报纸,这样你在路上吃或者带回家吃,都能吃到热乎的。当时在英国海域捕到的一半以上的鱼,和英国出产的六分之一的马铃薯,都进了炸鱼薯条店。
炸鱼薯条店之所以能快速扩张,背后是一套贸易系统的支持。新发明的蒸汽拖网渔船,可以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海面上逗留几个星期,捕到的鲽鱼和黑线鳕鱼运到港口城市,再由铁路运往各地。炸鱼薯条店的老板要购置油炸炉灶、冷冻设备以及处理马铃薯的机器,还要从不列颠的矿井买煤,从埃及和美国买来便宜的棉籽油,再从阿根廷买来便宜的牛脂肪。
作者蕾切尔•劳丹说,19世纪末期的中等饮食,从城市工薪阶层和工人阶级的角度来看,已经是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好东西了:白面包、白糖、肉和茶,对许多先人来说,这些东西都是奢侈品。以往高收入阶层才能吃到的果酱,普通工人也可以用来涂在面包上,他们还能喝下午茶,吃甜点,这都是巨大的进步。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食物加工方式,把盎格鲁饮食的营养价值和美味程度都提高了,城市有能力从远方进口食物,饮食水准一直高于乡村。这本书共有八章,最后两章的题目分别是中等饮食的扩张和中等饮食的全球化,作者蕾切尔•劳丹说,正是工业化的食品生产,让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能享受到中等饮食,能吃到肉、脂肪和糖,每天至少能吃上一顿热饭,食物柔软、顺滑。
工业化食物生产始于19世纪,受益于最新的食物科学和技术。那时候的工程师扩大了制糖业的规模,用冷凝锅加速水分的蒸发,用离心机将糖结晶从溶液中甩出,再用氯把糖漂白,为整个过程提供动力的是蒸汽引擎,而不是畜力风力。从事制糖业的不再是奴隶,而是工人。有了蒸汽机和电动机,才能从培养液中分离出酵母,从牛奶中分离出奶油,把肉、蔬菜、牛奶和水果做成罐头。
19世纪晚期,机械式冷冻设备的使用,让人们能把牛和猪集中屠宰后,在生产线上进行肢解,再经由铁路把包装好的冷冻肉块输送到各个城市。屠宰业也让猪油、牛羊油、香肠和明胶成为副产品。明胶是煮骨胶时产生的,可以用来做果冻和肉冻,以前只有在高级饮食中才能用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每个厨师都能用上的寻常之物了。
然而,如果我们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会对劳丹描述的19世纪英国工人的饮食状况产生怀疑。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批判过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食品体系,他们的研究能帮我们更加辩证地看待,19世纪英国工人实际的饮食状况。马克思、恩格斯都很关注城市和农村的工人阶级的营养摄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当时的研究数据说,工业城镇中工人营养摄取不足,有的工人只能勉强达到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最低标准,蛋白质摄入不足,每个工人每周的肉类摄入量只有13盎司(1盎司约等于28克),大部分农业劳动者家庭的饮食低于免于挨饿与疾病的最低标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食物短缺和过高的价格,与食物变质的问题,都造成了城市工人的营养摄入不足。
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出现与西方现代饮食相对立的现代社会主义饮食,苏联开设集体农场,食品加工和分配均由国家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饮食推广到中欧和东欧,国家运营的食堂提供标准化的餐点,包括汤,通常是俄式蔬菜汤或罗宋汤,一片肉,一根香肠,还有面包、通心粉等淀粉类食物,以及咖啡、茶、酸奶等饮料,这种集体农业和共同就餐的方式,在革命后的墨西哥、古巴得到广泛效仿。社会主义饮食希望解决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并且把妇女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不管是西方的现代家庭饮食,还是社会主义饮食,它们的目标都是中等饮食,而非高级美食。
机械化农耕和食品工业,可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吃饱。可旧模式依然存在,一部分社会精英依旧在吃高级饮食,还有穷人在吃着低端食物,饱受营养不良之苦。但能吃上多肉、多油、多糖的中等饮食的人,数量占到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这已经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了。
《美食与文明》的精华内容已经解读完了。我们总结一下本期的知识要点。
第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烹饪的演变,帝国与饮食相互影响,饮食的传播会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变化。近代以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饮食都只有高级饮食和低端饮食这两类,“不同的菜肴决定了不同人的等级,反之哪个等级就应该吃与该等级相匹配的食物”。
第二,14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高级饮食的演化,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先是从黍类饮食转变为以小麦为主的饮食,接着受到佛教饮食的影响并做出创新。在9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儒学、道教、佛教这三种传统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儒释道饮食。
第三,从古至今,高级饮食都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只有2%的法国人能接触到所谓的高级饮食。英国工业革命让更多的城市工人能吃上多肉、多油、多糖的中等饮食。如今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能够享受到中等饮食,已经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
第四,我们总说,家庭烹煮的食物相比工业化生产的更好吃,但罗马人的烘焙坊、中国佛家寺院的茶叶加工设备、荷兰的鲱鱼包装工厂、法国的制糖厂,以及世界各地的磨坊都改善了人们的饮食,减轻了沉重的体力负担,增加了食物的种类。使用机械、热学和化学让农产品变成了食物,养活了更多的人,实际上也提供了更好的食物。如果我们认为加工步骤少、自然的食物才更好,那我们就切断了将来吃到更好食物的可能。
撰稿:苗炜工作室转述:徐惟杰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近代以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饮食都只有高级饮食和低端饮食这两类。英国工业革命让更多的城市工人能吃上多肉、多油、多糖的中等饮食。
2.从古至今,高级饮食都是服务于少数人,“高级饮食是饮食变革史的引擎”,大多数饮食变革都是在谷物烹饪的高级饮食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