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标价》 苗炜工作室解读
《美丽的标价》| 苗炜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阿什利·米尔斯,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波士顿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市场的交集。她青少年时便当过模特,在读博士期间,再度接受经纪公司邀约,一边参加各种拍摄、走秀,一边进行民族志调查。两年多时间里,她采访了33位经纪公司职员、40位模特和40位客户,将研究结果写成了博士论文《美丽的定价》。
关于本书
《美丽的定价》研究的是笼罩着光环与神秘感的时尚模特行业。作者米尔斯借助一线模特的第一人称视角,站在时尚圈内部,密切观察和解构这个行业的运作规则。书中有丰富的一手资料和迷人的细节描述,直观展示了模特业的内部知识,同时又结合社会学理论对其中的经济规则、性别政治等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有趣而又犀利。
核心内容
时尚行业通过不断生产出可以标价的美丽外形,影响着整个社会对美的定义,这种生产属于文化经济的一种,遵循着特殊的市场规则。一边是艺术,一边是商业,模特行业在这两套彼此冲突的逻辑中运行,导致模特工作的声誉与其报酬成反比。此外,由于美的概念是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协商出来的,因此没有确定标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
这几年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叫作“颜值即正义”,这句话虽然与我们提倡勤勉、奋斗的传统价值观不大相符,但放到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下也合情合理。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衡量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指标是实物产品,容貌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小,但在后工业时代,人们主要的消费对象变成了各类服务和各种五光十色的商业广告、娱乐产品等等,物也好,人也好,颜值是最直接、最快速的刺激。
美丽当然是一种资本,但能将它直接兑现的行业毕竟不多,我要讲的,就是影响着整个社会颜值标准的时尚行业。它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当然离不开体系化的生产运作。时尚行业作为文化经济的一种,生产出了可以标价的美,这就是这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青年社会学者阿什利·米尔斯,但她曾经还有一个更有趣的身份:一线模特。米尔斯在纽约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有一天在曼哈顿市中心的一家星巴克坐着,接到了对面坐的星探递来的一张名片。星探对她说,你的外形条件很好,可以赚大钱。作为一名社会学学生,米尔斯很想从时尚圈内部去研究模特的世界,搞清楚模特业是怎么运作的,审美规则又是怎么形成的。钱能不能到手不好说,但博士论文题目却有了,于是她接受了星探的邀请,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伦敦和纽约两地,一边进行各类试镜、拍摄、走秀,一边进行民族志调查。她采访了33位经纪公司职员、40位模特和40位客户。这里的客户,指的是设计师、摄影师、杂志编辑、造型师和秀场导演等,就是雇佣模特的人。
两年多的亲身经历,让米尔斯深深地感受到,模特行业确实是一个残酷的行业。客户们一个个高深莫测,经纪人们喜新厌旧,模特们依赖身材和长相谋生,但除了瘦,她们也摸不清楚还有什么别的外形标准。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地方,少数中了头彩的幸运儿,一夜之间就能登上时尚的顶峰,其他人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她们经常要看别人的脸色工作,报酬微薄,一年下来没准还要欠一屁股债。她们就这样抱着微茫的期待工作到退休,什么时候退休呢?26岁。
但两年的职业生涯结束,米尔斯却又说,她原本想深入地解构这个产业,但身处其中,她却觉得肃然起敬。时尚圈很像文学圈和艺术圈,这里有体系化的运作,有巨大的名和利,也有发自内心的信念和执着。米尔斯一面理性地研究着关于生产美丽的社会和经济逻辑,一方面又总能感受到时尚圈的特殊魔力。她细致地记录下了自己如何按照惯例隐瞒年龄,如何根据不同的面试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还有接到大秀通告时的兴奋和面试失败后内心的刺痛。这些一手经历为她的书增添了不少魅力,同时也让人感觉到,模特的身份虽然特殊,但说到外貌焦虑,还有社交场合中如何表现自我,她们的感受和你我没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一些社会学现象在模特圈体现得更集中罢了。
接下来,我就来为你解读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模特行业生产出的美是什么样的,这种美受哪些因素制约;接下来是时尚生产者们,包括模特、经纪公司和各类客户,他们在这个市场中分别担当什么角色;最后是时尚外形反映着怎样的阶级、种族和性别文化。
首先进入第一部分。还记得米尔斯被星探发现时,星探说了句什么话吗?他说,你的外形条件很好。这句看上去很普通的话,却一下子戳到时尚模特产业的核心概念:外形。
外形对应的英文是 look,与美丽 beauty 其实不是一回事。Look 是一个动词转用而来的名词,它的美是种惊鸿一瞥的美。20世纪初,第一位起用真人模特的设计师就说过,好模特的标志就是拥有一种“瞬间的特质”。这种不可言喻的特质,就被称为模特的外形。当然,这个外形有些基本的条件,模特的选择标准符合西方的基本审美:年轻、皮肤白皙、牙齿健康、五官对称。另外还有严格的身高、体重要求:女模至少身高1米75,三围接近34、24、34英寸;男模身高1米83到1米9,腰围32左右,胸围39到40之间。这是模特界的常用公式,但光符合这个公式还不够。
时尚圈用哪些词来形容外形呢?有 edgy 前卫、chic 时髦、strong 强硬等等,都是形容某种感觉、风格或气质,但客观上却很难清楚地识别。判断一个模特外形的价值,不能只看这个模特自身,因为外形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的内涵是模糊的、浮动的。时尚外形像是艺术品,卖的不是它的功能,而是形式。给它定价很主观,往往取决于评论家、中间商和消费者的鉴赏力,甚至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艺术品的定价是在处理各种角色关系,时尚外形也是一样。决定外形价值的,是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惯例,也只有放到这个生产网络中来看,一个外形才有意义。
那么这个生产网络是什么样的呢?时尚产业属于所谓的文化经济,文化经济迎合着消费者的装饰、娱乐、情感以及社交上的需求,艺术、音乐、电视、电影和时尚,都是文化经济中的的商品。它们带有高度的美学、符号学特征,也就是说,它们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很高,实用价值很低,它们搅动着人们对生活的某种激情和幻想,但并不负责实现它们。想想那些时尚广告你就知道了,越是高级的广告,越不会提具体的美容功效、制作材质、尺码色号等等,而是努力营造出一种神秘、模糊的氛围,就像一个梦——没错,时尚就是造梦。
但事实上,既要造梦又要赚钱的时尚产业,必然会面临两套逻辑,一套是追求创意和独立性的艺术创作逻辑,另一套是关注市场需求和回报的商业逻辑。两套逻辑如果不能融合,就得分层运作,因此时尚圈也分两种:追求短期内经济回报的叫商业时尚圈,主要活动是给生活百货、电子产品、商业服装等拍摄产品目录或各类广告;另外一个叫媒体时尚圈,这个圈子里的工作者,生产的东西常常被称为“作品”,他们的目标是登上高端 T 台秀场、杂志和奢侈品大片,创造新一季的时尚风潮。媒体时尚生产者追逐的不是金钱,而是名望。这种名望不会跟金钱直接挂钩,但长期来看,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这无疑是时尚界最常见的赌博。
两个不同的时尚圈,对模特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提供的回报不同,媒体时尚提供象征性回报,商业时尚提供经济回报。这就出现了时尚圈的第一个悖论:名和利不能双收。比如伦敦的 i-D 杂志是声誉极高的媒体类客户,但模特为 i-D 拍摄是没有报酬的,杂志甚至连路费都不给报销,模特们拍完照片,想拿到一本杂志,还得自己花10英镑去买。
但媒体时尚的参与者不是为了钱,所有人都知道,从 Vogue 那里赚来的150美元,比从百货公司那里赚的1500美元要有意义得多。古典主义社会学家齐美尔曾经提出过,金钱具有一种“空的定量性质”,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笔数目巨大的钱,意义可能超越那个数字本身,因为大数字会点燃我们的想象。但在这里,一笔小钱的意义,也可以超越它的数字本身,小数额承载着巨大的象征价值,关键不是数量,而是支付行为的社会意义。按照这个逻辑,付多少钱当然不重要,甚至给的是不是钱都不重要,很多模特走完秀得到的是一份礼品,比如样衣、首饰或代金券。作者米尔斯就拿到过不少这类东西,她父亲有一次看到她带回家的样衣 T 恤说,这玩意再加上一美元,就够你买杯咖啡的了。
媒体类工作的经济回报非常低,但能带来比较高的声名,经纪公司和模特把赌注押在这上面,一旦某个模特获得了奢侈品品牌广告大片的工作,就算是拔得了职业头筹,可以获得几百万美元的薪酬,而且会延续好几年。但平面广告、商业目录、电视广告这样的商业工作,短期内薪酬不错,能给经纪公司和模特带来稳定的收入,但声誉非常低。一旦一个模特接了太多这类的商业工作,她在时尚圈的身价就会降低,很难再回到高端时尚的舞台。
时尚圈的第二个悖论跟外形有关,简单说就是高端的外形不好看,好看的外形不高端。
媒体外形是为时尚编辑、造型师和时尚圈内人士打造的,商业外形是为了大众消费。商业模特和媒体模特有体征上的区别,商业模特普遍年龄偏大,体型也偏大,商业模特的尺码是2到6,媒体模特的尺码是0到4。商业模特虽然分不同类型,但基本符合传统审美,一般要温和、经典。女模中最受欢迎的是邻家女孩类型,男模则要长相英俊、端正,贴近理想男友的形象。媒体模特的外形要独特、不寻常、前卫,这种前卫其实就是一种不合规则的古怪特质。除了年轻和超级瘦之外,前卫还具有一些模糊的含义,它往往处于美丽和丑陋的边界之间,显得熟悉又陌生。有的一副病态,像常年嗑药似的;有的五官怪异,长得像外星人;有的长了一张厌世脸;有的以性冷淡风格出名。她们第一眼看上去怪怪的,不好看,可又总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这两个悖论怎么解释呢?时尚圈普遍认为,媒体模特在创造品牌认同,传达声望,商业模特仅仅是在运输商品。时尚圈这个现象,很符合布尔迪厄关于“文化场域”的描述。解释一下,场域指的是一个争夺资本、资源和权力的社会空间。在文化场域里,经济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它独特的运作逻辑。艺术家往往淡漠功利,把艺术放到金钱、权力、政治,甚至是宗教和道德的对立面,这种行为标志着艺术的自主性,同时也积累着文化资本。
时尚领域和艺术领域一样,一个产品越是大众化,声誉就越低,真到了烂大街的地步,它一定就面临淘汰了。模特界印证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经典张力,艺术被认为是高于物质利益市场的,承载着精神世界的权威,它的信誉可以通过品牌转移给产品。媒体类的外形刻意回避着大众,保持“不掉价”,通过奢侈品品牌认同的特殊屏障,屏蔽掉廉价消费品,同时也给手袋、香水或高跟鞋赋予了文化权威和信誉。这就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类古怪外形的意义。
但是,时尚想要存活,离开经济资本也是不可能的。秀场是不产生利润的,那么,钱从哪儿来?答案是,它是一种昂贵的公关手段,是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力的方式。虽然不赚钱,但是举办大秀能为那些真正赚钱的香水、床单、太阳镜创造形象。一个秀如果办得好,可以给品牌带来媒体曝光、资金支持,还有全球特许经营权等等。同一个品牌,高级定制系列里那些标价一万美元的礼服,利润是很薄的,但是设计师的高级成衣系列,利润能达到25%~50%,利润更高的,是床单、蜡烛,甚至矿泉水。高端外形的任务是营造氛围,保持身价,而整个时尚产业就建筑在这脆弱的文化内涵上。
讲完了时尚模特行业的两个圈层和其中包含的两个悖论,下面我来说说包括模特、经纪人和客户在内的时尚生产者们都是如何工作的。既然时尚外形不是某种个人特质,而是一种像艺术品那样的社会产品,不存在什么客观标准,那么相应的,模特市场就会变化不定,上一季的新面孔可能下一季就被遗忘了,所有人都要在这种高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工作。
对模特来说,这种模糊性带来的结果,就是她们需要时刻调整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米尔斯签约的时候23岁,三围是31、25、35.5,但经纪人在她的简历上写的是18岁,32、24.5、34.5。也就是胸围写大了一些,腰臀围写小了一些。面对不同类型客户的时候,这些数字经常还得改。模特们只能不断要求自己调整到这个虚拟的理想身材,因为标准浮动,很难达到,所以她们几乎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身材满意过,而且常常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沮丧和厌恶。
其实不光模特,很多女性都有相似的体验,因为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是被观看的对象。观看的结果,无论是赞美、批判还是沉默,都是一种评价。这种带着评价的观看,被法国理论家福柯叫作“凝视”。凝视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控制机器,一个总是被凝视的人,时间长了会开始进行自我审查和监督,开始自愿地改变自己,把自己交给别人利用。模特从事的是展示自我的工作,所有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比如舞蹈演员、艺人、运动员等,他们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在被公然观察和评价的,他们会设想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这种凝视已经内化了,成为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当然,客观上的外貌只是一个人形象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个性气质。除了标准身材,模特们还要努力构建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也是她们工作的一部分。这种通过改造个性来塑造外形的工作,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叫情绪劳动。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写过一本书叫《情感整理:人类情感的商业化》,讨论的就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刻意地管理和展现自己情绪的行为。其实这种劳动我们每个社会人都要做,只是在模特行业里尤其典型罢了。
什么是一个好模特该有的个性呢?这行的资深从业者会这样建议:要外向乐观、敏感、自信,能够随时表达出正确的情绪;要乐于工作,但也不要太迫切;要非常积极努力,但又要让人觉得她天性无忧无虑;一定要有个性,但绝不能感情用事。总的来说,就是要乐观、勤奋、随机应变。这么听,是不是放在别的行业也基本合适?所谓的个性,总被人理解为单纯的个人特质,但它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自我呈现。从模特身上可以看出,她们在不同情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维持着多元的人格。米尔斯写到一个模特,她上午参加媒体面试,穿着银色打底裤和粉色毛衣,显得青春而张扬,但下午参加商业面试,就得刷睫毛打腮红,穿得更正常一点。也就是说,原则上个性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它需要符合期待中的标准。
显然,关于外形的标准,不是模特能决定的,那么这标准是由经纪公司或客户制定吗?看上去好像是那样,但也没那么简单。其实,经纪人和客户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外形,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他们只能结成彼此依赖的关系,靠行业八卦、案例、名声、惯例来做决定。模特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去碰运气,而经纪人的工作,是确保这种运气的稀缺性。
对于一个经纪人来说,第一要素是人脉,他需要努力和客户们建立友好联系,获取他们的信任,这是社会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经纪人是战略交际花,是模特和客户之间的纽带。第二要素是眼光。一个经纪人的眼光,通常会慢慢固定在某一个领域和某类特定客户可能的喜好上,因为这种眼光是从一个特定的圈子中获取的,受到同行经验、价值观、传统的影响,是一种所谓的“情境知识”。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情境知识,经纪人才有可能做到把正确的人选在正确的时间放到正确的位子上。
还有一个环节是客户,虽然客户最终决定着用谁不用谁,但他们在做选择时也面临极大压力:消费需求基本是未知的,创意市场的生产者并不知道哪类模特能成功推销出他们的产品,而候选人又总是供大于求,而且看起来差别不大。他们要做决定,最终也得依靠社会网络。摄影师希望自己的作品出现在顶级时尚杂志上,造型师希望为一线超模打造造型,秀场导演希望在纽约、伦敦、巴黎和米兰做出成功的大秀,这些客户的目标都是创造时尚趋势,定义最新的外形,获得权威地位。而时尚趋势总是出现在时尚生产者们共享的文化空间里,他们共同追逐着某种近似的潮流,试图去抓住一个近似的未来。一种品味,如果不能赢得这个圈子的承认和追捧,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当秀场导演、造型师和摄影师发现一个令他们兴奋的外形时,他们绝对不会据为己有,而是会尽可能地宣传出去,他们必须让自己的这种兴奋获得全领域的认同。有时,他们会合力炒作某个新模特,几场大秀同时邀请她登台,杂志都请她拍片,这个模特就像华尔街的一只股票一样,身价一夜暴涨。其实,艺术、时尚和金融这类投机性市场常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这些行业都高度依赖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机制。
最终胜出的那个外形,其实并不是真的独一无二,它只是在生产者们有组织地、精心策划下诞生的产品。模特、经纪人、各类客户,大家共同努力,也彼此斗争。在这种斗争下,他们对于外形的信念不断加强。他们相信规则,相信成功,这种信念,是他们能在这个行业立足的前提。时尚界就是这样一个以信仰创意精神为前提的艺术世界。创意者们有意识地创造他们自己,他们的权威来自对行业风潮的跟随,因为他们也没别的东西可以依靠。时尚圈里的每一次成功,都像是一个奇迹,它就是依靠着这样的魔力,塑造着现代生活这些多变的风潮。
讲到这里,你大概已经对时尚模特产业的运作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还不够。时尚是一个小圈子,但这个圈子呼应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它所反映的阶级、种族、性别状况,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先说时尚圈反映出的阶级性特征。我在前面说过,高端时尚圈追捧的很多外形都介于美和丑之间,看起来怪怪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和大众审美拉开距离。有些当代艺术让人觉得看不懂,很丑陋但却备受追捧,卖出匪夷所思的价钱,也是一个道理。这些艺术作品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圈子,它不是为大众服务的,而是排外的。定义艺术价值,这种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权力和地位。媒体时尚外形也是一样。
媒体时尚外形否定大众审美,服务于高端时尚消费者和精英制作人,暗示着他们有非凡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类外形是精英品味的印记,比商业外形和商业外形代表的大众市场审美更有声望。你可以把模特们想象成以等级制度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她们有不同的着装规范,穿 Prada 和 Gucci 的媒体时尚模特和穿百货大楼针织衫的模特之间,没有什么具体的生理差异,但因为商标不一样,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含义也就完全不同,因此划分出了阶级。而阶级性是时尚圈的典型特征,穿 Prada 的模特有阶级地位,穿 Prada 的消费者当然也有。
除了反映阶级性之外,时尚圈还隐藏着沉重的历史包袱。阶级、人种和性别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时尚界最普遍的高端外形,是身材极其瘦削的白人模特,主要是女模。20世纪70年代起,在高端时尚界,黑人模特和亚洲模特的数量逐渐上升,但他们参与的走秀和拍摄一般都是所谓的异域主题。对于白人和非白人模特的不同地位,米尔斯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殖民时代,西方文化对于非白人女性身体表现出一种着迷,非白人男性则被认为是危险和病态的,这些观念巩固着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白人女性的形象是瘦削、苍白、精致,因此必须被保护。
在这个历史包袱之下,性别和种族的不平等也体现在男女的形象上。模特的外形就是其中一种表现,时尚反映着消费趋势、文化倾向、人们的欲望和幻想。按理说,进入21世纪,种族歧视已经非常政治不正确了,但模特行业的种族比例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这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这说明即使西方社会的种族歧视不再表现在明面上,但在社会的潜意识中,种族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
性别问题也是一样。模特行业有个反常现象:在这行里,女性收入压倒性超过男性。普遍来说,女模特的收入要比男模特高出25%~75%,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份工作,女模的收入也是她男搭档的两三倍甚至更高。而其他行业,基本上都是男性收入高于女性的。提起顶尖超模,你可能会想到辛迪·克劳馥、凯特·摩丝,或者近年比较红的米兰达·可儿、刘雯等等,但有名的男模你恐怕一时间想不出几个吧?这也说明在模特行业,女性确实更有价值。很多人因此说,姑娘们,干得好,这局你们赢了。他们甚至觉得这种成功意味着女性地位有实质性的提升,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举个反面的例子吧,1982年,CK 创始人卡尔文·克莱恩创建了新的男士内衣线,请男模特为新产品拍摄了一组广告大片,于是,破天荒第一次,一个只穿着白色紧身内裤的男性身体出现在了纽约时代广场上,路过的人不禁驻足观望,目瞪口呆。如果换成女模特做的广告,人们大概不至于如此震惊,为什么?因为这张照片把男性身体作为性感对象来展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反过来说,按照惯例,女性身体才是适合被展示的对象。虽然后来像 CK 那样的广告越来越多,但惯例其实并没有被改变。说得极端一点,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成人电影、色情服务这类行业,女性收入也明显超过男性,这些行业对于身体的使用和展示,都是比较简单、粗暴、原始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时尚行业,男同性恋的比例很高。但根据米尔斯的调查,有些男模即使不是男同性恋,也要装作是,这样比较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大部分人会解释说,男同性恋者的时尚触觉更强,更能兼顾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眼光等等,时尚行业汇聚了许多男同性恋者,久而久之,那些并不是同性恋的人,也会为了合群而装作是同性恋。但从性别理论角度,还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男同性恋者的形象跟女性一样,是作为传统男性气质的对立面出现的。男性气质通常对应这些形容词:阳刚、勇敢、果断等等,它也有相应的形象,但这形象不是用来给人看的。如果一个男人靠脸吃饭,总让人觉得不太对劲,因为这种行为似乎有损于他的人格。在总体的社会语境里,男性气质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着权力,它把它的对立者们驱赶到了一个小空间里,给予它们有限而又耀眼的成功,比如时尚行业,而在其他政治、教育、法律等重要社会结构中,权力模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时尚行业的许多问题,比如种族不平等,模特太瘦给社会造成不良导向,时尚圈的封闭性导致它变成了少数人的赌博游戏等等。米尔斯在调查的时候,也向受访的时尚圈从业者问了这些问题,他们大部分这样回答:“我知道啊,但我没办法,行业惯例就是那么要求的。选择那些0号白人模特,是因为只有她们穿那些衣服好看啊,没有办法。”但米尔斯认为,尽管时尚界的从业者主观上未必能意识到,但这其实是时尚界在用审美来转移政治责任,摆脱沉重的历史包袱。一旦社会发生真正的变革,这种说法总会站不住脚。
讲到这里,我对这本书的解读就基本结束了。正如米尔斯所展示的,时尚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人们的梦想和欲望,也显示出种种痛苦、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难题,这正是我们去了解它的意义。总结一下:
-
时尚模特行业分媒体模特和商业模特两个圈层,它们分别对应着艺术和商业两套运行逻辑,并通过不同的产品,也就是模特的外形表现出来。商业需要艺术的信誉,艺术需要商业的滋养,这是时尚圈运作的基本机制。
-
时尚生产具有高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美丽既不属于模特,也不属于旁观者,决定外形价值的,是一系列社会关系和文化内涵。时尚在复杂的情景下,依赖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共享机制,靠八卦进行。
-
时尚外形的生产过程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的根本状况,时尚模特圈表现出高度的阶级性、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性,这正说明,这些历史问题仍然存在于主流文化中。
撰稿:苗炜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