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3》 邓一丁解读
《精进3》| 邓一丁解读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精进3》。作者的笔名叫“采铜”。采铜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也是一位知名的畅销书作家。他专门研究个人成长的方法,出版的《精进》系列是一套很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今天的这本《精进3》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作品。
《精进3》的副标题很有意思,叫“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从一个词说起。这个词你肯定很熟悉,四个字,适者生存。
听到这四个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我猜,可能是竞争激烈的职场、考场、赛场,也可能是残酷的大自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跑得最慢的羚羊被狮子一巴掌拍倒在地。在这样的世界上,好像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所有的生物都只能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变强。最终,进化最成功的那个物种,就会成为最强者,站上食物链的最顶端。
我刚刚说的这些,乍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进化当然是要变强了。但是,且慢,我们再来仔细想一想。假如进化的方向就是变强,那更多的生物都应该变成了强大的捕食者才对。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啊。在今天的地球上,牛羊这些食草动物的总数都在十几二十亿这个数量级上。而狮子老虎这些牙尖爪利的猛兽反倒大多成了濒危物种。从生物的数量上讲,你恐怕很难说站上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就进化得更成功。放眼整个自然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进化出来的世界,并不单调一致,而是繁盛多样。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就要引出“生态位”这个概念了。一个成功的物种,并不一定要多么凶猛,多么强悍,但它一定要在生态系统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生态位。只要找对了生态位,这个物种就能获得所需的资源,也能给其他的物种提供必要的支持。要想生存下去,它并不需要成为整个生态系统里最强的那一个。它只需要适应身边的小环境,把自己打造成生态网络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才是“适者生存”这个词真正的含义。
说了这么半天,咱们今天要讲的当然不是生态学。刚才说的这些道理,也可以迁移到我们人类的社会。你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强者,还是成为适者呢?假如是成为强者,那你的人生可能更像是一场赛跑。你要在单一的跑道上成为极少数跑在最前面的人。这样的人生,难度很大。而且,你还很可能陷入内卷的困境。但假如你换个思路,不是成为强者,而是成为适者,局面可能一下子就打开了。用《精进3》这本书里的话说:“当其他人还在人山人海中搏杀时,你已经走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属于适者的道路。
那要怎么成为一个适者呢?今天的这本《精进3》讲的就是一个适者的基本修养。这本书里提供了大量帮助你修炼个人能力的方法,总结下来,大概是两个方向:第一类方法,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周遭的环境;第二类方法,能帮你更有效地做出改变,适应环境。其实你想一想,理解环境,适应环境,这不正是一个适者最核心的能力吗?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分别来说说理解环境和适应环境的方法。
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理解环境的方法。
在自然环境里,一个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来自周遭环境的信息。它的皮肤在感受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眼睛在观察风吹草动,耳朵在听着四面八方的声音。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其实也是这样。你打开手机,每一个App都在吵吵嚷嚷地推送给你各种信息,有的是国际上的争端,有的是对市场和行业的分析,还有的会告诉你,你家附近的超市正在大甩卖。
你的大脑每一天都暴露在这样的信息洪流里。久而久之,你可能对很多信息都失去了感受力,变得麻木了。你匆忙地刷过一条信息,可能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了有这么回事,转身就忘记了。在自然界里,生物对信息麻木,后果可是致命的。它可能会错过捕食的机会,或者没有意识到天敌正在靠近。人类的处境可能没这么凶险,但是错过一笔投资的机会,或者误判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不小的损失了。
所以,在复杂的环境里,一个适者需要像自然界里那些机警的生物一样,对身边的信息保持敏感。
那么,什么是敏感呢?你身边可能就有一些敏感的人。他们不必是大佬,可能就是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比如,一个掌勺几十年的老厨师,对食物的气味就会相当敏感;比如,一个音乐家,对音调的高低非常敏感,哪怕是门窗开关的时候“吱呀呀”的一响,他也能说出音高来;再比如,一个资深的文字工作者,对遣词造句特别敏感,在大街上看到人家的招牌或者门前的对联,他也会皱起眉头来评论一番。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有,这些专业人士的敏感有一个共性:他们只对特定种类的信息敏感。假如换一种他们不熟悉的信息,这种敏感就会大大下降。厨师可能不懂音乐,音乐家写出来的文字可能很生涩,写作的人可能在吃上一点都不讲究。在《精进3》这本书里,作者采铜对敏感有个判断。他说,敏感并不是什么天赋。所谓的敏感,其实是一种直觉反应。那些敏感的人,就是在长年累月的练习中,对特定种类的信息形成了直觉反应。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只要你看过宫崎骏的动画,就会发现,他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刻画得非常细致,非常真实。一只茶壶的盖子在水烧开的时候会怎么动,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长什么样,一只狗会怎么跑过街道,会在离主人多远的地方停下来叫两声,这些情景在宫崎骏的动画里出现的时候,都能让你会心一笑,觉得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
那么,宫崎骏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宫崎骏有个办法,捡垃圾。
宫崎骏有个非常古怪的习惯,他会在家附近溜达,一边溜达,一边捡垃圾。我在澎湃新闻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有个记者在宫崎骏家附近蹲点,看到宫崎骏提着个垃圾袋出现了,就赶紧跑过去,问了他一连串的问题:最近有什么创作的计划呀?某部动画电影的票房很高,你怎么看呀?宫崎骏说,我不知道,也不关心,但你别耽误我捡垃圾。
因为宫崎骏每天雷打不动地捡垃圾,很多媒体都报道说,他是个“环保主义者”。对这个头衔,宫崎骏一点也不认可,而且很不耐烦。他说,我对环境的影响只限于我家门口的300米内,还说,这些报道让他很想打人。
那么,既然否认自己是环保主义者,宫崎骏捡垃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精进3》的作者采铜认为,宫崎骏捡垃圾就是为了对身边的信息保持敏感。我们刚才提到,作为动画大师,宫崎骏有一项突出的本领,就是能把现实里的情景用动画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要想做到这件事,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一种必要的修炼。那么,该怎么修炼呢?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捡垃圾了。宫崎骏捡垃圾的时候,会走遍家附近的大街小巷,专心地观察每一栋建筑的结构,每一位行人的衣着,还有四季风物的变化。除了用眼睛观察,他还会捡起那些被人们丢弃的东西,直接用手来感受它们的质地、温度和分量。正是因为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习,宫崎骏能对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他的作品也才能让观众感到惊喜。
从宫崎骏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敏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那么,具体应该怎么练习呢?采铜在书里介绍了一种方法,叫做“向下聚焦”。
“聚焦”好理解,就是专注嘛。那“向下”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解释一下:
采铜认为,我们要理解的每一个对象,其实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可以拆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比如,一辆汽车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汽车里的发动机是汽车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比整个汽车要低一个层次。再往下分,发动机里还有一组活塞系统,这就比发动机又低了一个层次了。当你要了解一辆汽车的时候,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动机上,甚至把发动机里的活塞拆出来,单独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就是向下聚焦。
在汽车这个例子上,向下聚焦好像理所当然,汽车这么复杂的系统,当然要从最底层一点一点来了解了。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在你身边还有很多看起来并不复杂的东西,其实都是可以拆分的系统。把这些系统一层一层地拆开,一层一层地向下聚焦,你对某一类信息的敏感度就可能大大提高。
《精进3》这本书里举的例子是学外语。你学外语的时候,很可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看外语的电影和电视剧,可以帮助你提高外语水平。这种方法对一些人有效,但还有更多的人,打开一集电视剧,刚看了5分钟,就被故事的情节吸进去了,一口气看了十几集,大呼过瘾,但是外语水平并没有得到什么提高。
对这一类的外语学习者,采铜提出的建议就是向下聚焦。其实,一集外语电视剧的视频,也是一个可以拆分的系统。最表面上,它包含图像和声音,可能还有字幕。再往下一层,图像还可以分成不同种类的镜头,比如场景的空镜头,或者人物的特写镜头。声音也可以分成语音、音乐和音效。对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他真正想要提高的,其实是对外语语音的敏感度。
明确了这一点,方法也就简单了。你可以关掉字幕,甚至把图像也最小化,专心地听语音,通过语音来理解剧情。你还可以选择对话较多的故事片,而不是主打震撼音效的大片,不要让“叮叮咣咣”的音效干扰到你对语音信息的注意力。同样的道理,假如你要学的不是外语,而是配置音效的方法,或者某位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那也可以采用向下聚焦的办法,屏蔽掉其他的信息,专心地听音效,或者一帧一帧地分析镜头。总之,用向下聚焦法分解你的学习资料,把你的注意力花在最小化的,你最想了解的信息上,你对这类信息的敏感度就会快速地提高。
这就是向下聚焦的方法。不过,要想做到理解你身边的环境,只有对信息的敏感度还是不够的。你还得对你接收到的信息做出有效的处理。那么,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处理信息的呢?
《精进3》这本书里没讲什么复杂的脑科学原理,就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作者采铜说,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其实很像是在玩一种抛接球的游戏。这种游戏你肯定见过。玩抛接球的人要把几颗小球一颗接一颗地抛到空中,然后,一手接,一手抛,保持所有的小球都不掉在地上。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这样。对大脑来说,抛在空中的小球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思维任务。你得迅速地处理好每一个任务,抛接球的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比如,你在读书的时候,要先识别每一个字和词,回想起它们的意思,再把它们连在一起,判断出字词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假如这中间有哪一个环节卡了壳,阅读的过程就会中断。或者,你虽然接着读下去了,却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就像玩抛接球的时候让球掉在了地上。
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思路也很简单,把球变轻。
比如,在读书的时候,采铜建议我们采用“扫雷读书法”。所谓的“扫雷读书法”就是读两遍书。第一遍,先快速地扫过去,把所有陌生的概念标出来,自己查资料,把这些概念搞清楚。等到读第二遍的时候,再专心地读书里的内容。这时候,所有不懂的概念都搞懂了,也就是说,雷都扫干净了,阅读的体验就会很顺畅。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查字典吗?没错。但你是一边读一边查,还是先一次性把所有的概念查清楚,效果可是大不一样的。假如你一边读一边查,你的大脑就会不停地切换任务,好像是在同时抛几颗很重的球,很快就会感到疲劳。但假如你先扫雷,再读书,书里的每一个概念就都变成了很轻的球,抛接的时候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扫雷读书法”是用来输入的。把“扫雷读书法”反过来用,还可以用来输出。采铜称之为“中间转换创作法”。所谓的“中间转换创作法”就是指在产出最终的产品前,先生产一个中间产品。比如,科普作家要向读者介绍专业的科学知识,需要用到很多专业术语。那在动笔写文章之前,他可以先编一个“通俗化词典”,把艰深的术语先用大白话表达一遍。这样既可以提前帮读者扫雷,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拿来就用,非常方便。
“中间转换创作法”不只可以用来科普,也可以用于文学性的创作。采铜在书里举的例子是著名的词作家方文山。方文山写了很多中国古典风格的歌词,很受大众的欢迎。有一次,他读了一本古书,讲的是佛教的寺庙在战乱中衰败。方文山读完很感动,想把书里的情景写成歌词。但他还没找到明确的创作思路。怎么办呢?方文山采用的办法就是“中间转换创作法”。他并没有直接写歌词,而是先用古书的历史背景编了一段故事。故事编得并不细致,只是个梗概。但是有了故事梗概,歌词的情绪基调就奠定下来了。接下来,方文山选择了故事里一位主人公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抒发了一番感慨,一篇歌词就写成了。这首歌的歌名叫《烟花易冷》,你可能听过。
总之,假如你觉得一步到位的创作很困难,那就可以试试“中间转换创作法”,先生产一个难度比较低的中间产品,再把中间产品转化成最终的产品。不论是“中间转换创作法”还是“扫雷读书法”,背后的原理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先对那些难度较高的思维任务做一步预先的处理,让大脑在玩抛接球游戏的时候不会遇到很重的球。这样,丢球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一个适者要怎么理解环境。具体来说,你可以尝试用“向下聚焦法”提高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用“扫雷读书法”和“中间转换创作法”对复杂的信息进行预处理。
用好这些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环境了。不过,对一个适者来说,理解环境只是手段,适应环境才是目的。刚开头的时候,我们讲过“生态位”的概念。一个物种只要找对了生态位,就能把自己嵌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生不息地演化下去。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就是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呢?
采铜认为,这个思路有点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新的生态位在不断地涌现出来,而旧的物种也在不停地迭代,适应新环境。我们人类的社会也是这样。新的市场需求在被不断地制造出来,而要想适应时代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需要保持学习和成长的节奏。
所以,作为适者,你要做的不是在外部环境里寻找某个稳定的生态位,而是要通过实打实的行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应环境的新物种。
这要怎么做到呢?采铜认为,这个时代的适者首先需要完成一个思维模式上的转变:从“寻找”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创造”的思维模式。“寻找”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你可能就经常听到人们说,要找一个对的人结婚,或者,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这些说法,乍一听没什么问题,好像还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但是采铜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在回避问题。因为在现实里,并不存在什么“对的人”,也很少有哪一项事业让人一上手就热爱。真实的情况是,你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在亲密关系里,还是在事业上。所以,一个适者不妨从一开始就转变心态,停止无谓的寻找,而是专注于创造:创造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创造一项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不断进化的自己。
创造是一种行动,而行动最大的敌人,就是拖延症了。你可能早就意识到了创造的重要性,也在务实地打造自己的人生。你把愿望分解成了可以执行的任务,列成了一张清单,有的任务重要,但不紧急,有的任务紧急,但不重要。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给任务分类,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做计划的方法。问题是,这种方法的效果怎么样呢?你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上,付出了多少时间呢?
真实的情况是,当人们从重要和紧急这两个维度给任务划定了优先级,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就渐渐地沉到了清单的最底下,直到最后被放弃。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克服拖延症,完成这些任务。但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往往是最值得你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比如,你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想要提升你的专业能力,或者开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这个读书计划对你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并没有什么人会来监督你读书。而且,短期看来,你不读这些书,好像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假如你总是不把这样的计划落到实处,你的个人成长就会陷入停滞。这当然是一个适者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那么,应该怎么克服拖延症呢?《精进3》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思路,很简单,甚至有点粗暴,这就是遵守“先进先出原则”。什么是“先进先出原则”呢?就是不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做任何判断,先接到的任务就先做,后接到的任务就后做。你可能觉得,遵守这个原则,会出问题啊?我先接到了一个任务,一点不着急,但是很费事,后来又接到了一个任务,非常紧急,难道这时候我还要遵守“先进先出原则”吗?当然不行。所以“先进先出原则”并不适合作为你长期的行动纲领。但它可以是一个很有效的补充。当你有一天又捧起了你的任务清单,发现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又被积压了很久,这时候,别犹豫,赶紧启动“先进先出原则”,把那些你最早写在清单上的任务执行起来。三个月前,你想读一本书,五个月前,你想听一门课,别纠结了,赶紧行动,先把五个月前的那门课听完,再回来读三个月前你想读的那本书。“先进先出原则”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你克服拖延症,保持行动的节奏,把那些即将被挤出清单的任务拯救回来。
有了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再加上前面我们说到的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你已经可以全面地训练自己,提升自己作为适者的能力了。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适者,只是完成了个人层面的能力建设还是不够的。你可能见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很自律,也有强大的执行力,对身边的环境也能做出清醒的判断。只可惜,他们始终没能等到一个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可悲的是,这些人的心态可能会渐渐地从怀才不遇转向愤世嫉俗,封死自己和社会之间的通路。这样一来,他们实现价值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了。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呢?采铜认为,这些人距离成为适者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把自己接入生态系统。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不假。但问题是,很多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了准备上,却只是守株待兔地等着机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其实,这些人需要的只是转换一个视角,把注意力从自身的成长上抽出来一点,去关心一下其他的人有什么需求等着被满足。采铜认为,机会的本质并不是神秘莫测的概率,而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被需要。用书里的原话说:“假如你能帮助1000个人解决某一类的问题,那你的个人价值就能放大1000倍。”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采铜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2002年1月1日,欧盟成员国正式开始使用统一的欧元。就在这一天,中国浙江的一群商人发了财。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欧盟成员国以前用的都是自己国家的货币。这些旧的货币的尺寸都比新发行的欧元要小一圈。到了新欧元发行的这一天,欧洲人突然发现,他们以前用的钱包装不下新的欧元纸币了,得换成大一圈的钱包。这个时候,要上哪儿去买呢?只有中国浙江的一帮商人率先嗅到了这个商机。他们生产了一大批各种款式的大钱包,赶在新欧元发行的那一天卖到了欧洲,就这么赚了一大笔。要抓住这样的商机,你其实并不需要掌握什么高阶的技能,你需要的只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想象力,察觉到人们真实的需求,哪怕这群人远在万里之外。
好,到这里,《精进3》这本书里比较实用的一些方法,我就给你介绍完了。我们简单地做个总结:
《精进3》的作者采铜认为:在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上,我们不需要成为整个生态系统里最强的捕食者;我们只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适应身边的小环境。为了做到这件事,我们需要在两个大方向上培养自己的能力。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在这个方向上,采铜建议我们用“向下聚焦法”提高我们对特定信息的敏感度,再用“扫雷读书法”和“中间转换创作法”降低我们的认知负担,从而有效地处理信息。在理解环境的基础上,一个适者还要做到适应环境。为了适应环境,采铜建议我们首先要把思维模型从“寻找”切换到“创造”。接下来,你可以尝试用“先进先出原则”克服拖延症,保持行动的节奏。最后,你还得注意,仅仅是完成了个人能力的建设,还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从他人的需求里寻找机会。毕竟,机会的本质就是被需要,被身边的人需要,也被整个生态系统需要。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成为一名合格的适者。
《精进3》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很多个人成长的方法,比如,怎么培养你的内在动机,怎么获得多元的视角,怎么搭建你个人的知识体系。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有兴趣,欢迎你读一读原书。这本书写得非常通俗,读起来毫不费力。而且,你在得到电子书,就可以找到这本书完整的电子版。
好,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渴望精进,渴望成长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我们要理解的对象通常都是可以拆分的系统,聚焦这些系统的底层,可以培养你对特定信息的敏感度。
-
在处理复杂的信息时,先输出一个中间产品,会帮助你更快、更好地完成最终产品。
-
当你被拖延症困扰时,你可以尝试采用“先进先出原则”,强制自己优先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找回行动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