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日课》主理人万维钢首次亲述答疑
【终版】万维钢加餐.MP3
据万维钢老师确认,这是他8年来第一次在线亲述回答《精英日课》的老同学提问:
他是如何学习和阅读写作的,会使用哪些工具?
在“人过了35岁没啥用”的社会氛围下,中年人该怎么办?(来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过了 35 岁的资深听众马想)
真正的创新是什么样?
万老师最近接触到的震撼性前沿发现是什么?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1-6季)主理人
00:35 在“人过了35岁没啥用”的社会氛围下,中年人该怎么办?
05:58 万老师主张的通识教育究竟有什么用处?
08:42 万老师是如何学习和阅读写作的,会使用哪些工具?
10:28 万老师最近的推荐书目
12:11 万老师最近接触到的震撼性前沿发现是什么?
《智能简史:进化、人工智能和造就我们大脑的五大突破》(A Brief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Evolution, AI, and the Five Breakthroughs That Made Our Brains)
划重点
-
在“人过了35岁没啥用”的社会氛围下,中年人该怎么办?你要做复杂的创新,而不是模仿式的创新。在创新经济环境里,不再只是需要“拼体力”了,你要做很多复杂的事,而这些复杂的事需要中年人。因为中年人有毕生的经验积累之后,他才能理解并驾驭这种复杂。
-
读书,要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去读。
-
智能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只是我们殊途同归,大家都独立发现了它。就像咱俩做数学题,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最后咱俩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最高的智慧。
-
在生物竞争过程中,发起进攻前,我们必须要学会做计划。要会做计划,我们的大脑必须会“模拟”那个环境。我们需要先把行动在自己大脑模拟的环境中演练一遍。要模拟,你必须会“想象”才行,你得能用大脑生成一个环境,并且和这个环境互动。而正是大脑的新皮层,给了我们想象力。——《万维钢·精英日课6》
-
上帝是不可捉摸的,但他并无恶意。这个世界允许我们过和平的生活,好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无限好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理由必须这样,没有义务让我们这样。但实际上,我们感觉它好像就是这样。这件事非常了不起。
-
在“人过了35岁没啥用”的社会氛围下,中年人该怎么办?
贾行家:
我代我们公司同事马想问一个问题。
他说万老师曾经写过一篇《美国的中年人》,说美国的中老年是中坚力量,积极有礼,充满了好奇心。相对来说,我们的社会氛围有点“媚”年轻人,就是过于谄媚年轻人。尤其我觉得这种谄媚有点过了,到了一种“人过了 35 岁就没啥用”的程度。在这种社会氛围下,35 岁的中年人好像也自甘于“不再好奇”的状态了,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呢?
万维钢: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不一样,经济结构起到决定作用。
美国经济真正的驱动力是创新经济,在创新经济环境里,你要做很多复杂的事,而这些复杂的事需要中年人。因为中年人有毕生的经验积累之后,他才能理解这种复杂。
比如说集成电路设计。一个刚刚出道的电子工程师他可能是没有什么用的,需要他在这行做很多年,才能找到那个感觉。这样的话,中年人就很有用武之地,而且这个积累出来的知识会很有用,这样一来,整个公司最中坚的力量其实是中年人。
如果一个人很有经验,做得很好、很深的话,那么他能当一个程序员一直当到退休。所以你看美国公司里, 60 岁的程序员, 70 岁的程序员,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干的活儿是很漂亮的。首先公司也追求这样漂亮的活儿,也需要这样复杂的技术,那么就会给这些人提供舞台,他们会是公司争取保留的对象,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给中年人很多宽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另外一种情况也会被允许。比如我可能前半辈子是个生物学家,后半辈子想去开飞机,想去当一个飞行员,这也可以,因为社会对中年人是认可的。
但是咱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没有提供足够多的复杂的工作岗位。我们现在很多的工作岗位,目前更多还是需要一个人“拼体力”。哪怕你做的是一个白领的工作,是一个研发的岗位,我们仍然只需要你做得快,需要你工作量大,而不是说需要你有奇思妙想,需要你有多年积累的知识,需要你有复杂的思维。那么这种“拼体力”的活儿,当然是年轻人干得更顺畅。
所以就会出现这种局面:中年人到了一定年龄,虽然有很多经验,可是如果公司需要我们赶紧实现一个什么功能,快速给出一个APP,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可能我们一身的经验也用不上,大家当然也就更崇尚又便宜又能干的青年人。
但我想,中国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随着中国社会产业升级,我们会有更多的足够复杂的岗位提供给中年人。特别是加上逐渐老龄化的现状,我想未来中年人也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贾行家:
那是不是可以说,万老师你觉得根本因素是要有复杂性的创新?不是给网红拍一个不一样的视频的那种创新,而是真正有所谓有技术含量的,需要经验的创新。
万维钢:
对。尤其不是那种模仿式的创新。
大家之所以会觉得互相卷,是因为这种模仿式创新门槛低,今天你会,明天我也会了,那最后大家只能打价格战了,一打价格战,唯一的优势就剩便宜了,大家当然就很痛苦。
但如果你有一个别人没有的、或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技术,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一段时间了,你就可以气定神闲地搞搞创新,你就可以养几个大神在公司里边,给他们开高薪,他们愿意来上班就来上班,不愿意上班在家里待着也行,只要你能确保我们有这个核心竞争力就好。
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不一定非要是高科技的,比如说迪斯尼公司。迪斯尼是个拍电影的公司,它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掌握了很多 IP 。有这个 IP 在,就有迪斯尼品牌在。它只要拍一个片子,就舍得投入,因为它知道片子拍出来以后,能保证一定的票房,一定是有人看的。且不用说别的竞争力,只要有迪斯尼这个牌子在这儿,就能吸引到许多的票房。
所以迪士尼就会气定神闲啊,就不会跟人打价格战,也不在乎说我下一部影片的制作周期是不是长了,是不是已经延期几年了。因为我手里有“人无我有”的这个东西,所以我就可以气定神闲。
再比如说 HBO 。它用很长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全球知名的精品剧《权力的游戏》。它播出以后,是引领整个行业的,是超过当前行业水平的一个戏。因为我有底蕴在这儿,我的招牌在这儿,只要我拍出来了,我知道它一定能赚钱。
如果我们再发展一段时间,产生一些有底蕴的百年老字号公司,我想大家也会很气定神闲。
我们有很多余闲,我们也可以养一些中年人,不要求他每天上班很长时间,你愿意照顾小孩、照顾家庭都可以,但是因为你聪明,因为你在灵感闪现这方面特别强,我就愿意花高薪养你,因为我养得起,因为我利润率高。到了那个时候,就会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只是现在我们现在还没到那个状态。
- 万老师最近接触到的震撼性前沿发现是什么?
万维钢:
我强烈推荐一本书叫《智能简史》,是刚刚出版的一本英文书,我们专栏《精英日课6》正在连载解读。
这本书是以人工智能专家的视角,去考察人的智能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他从最早的单核生物开始讲起,说经过了五次突破才有今天人类的这个大脑。每讲一次突破的时候,他都会跟人工智能做类比:有时候人脑有某个功能,人工智能怎么也实现不了,有时候是只有理解了 AI 的那个操作,才能理解人脑是怎么做的,非常奇妙。实际上是 AI 科学家反哺了脑科学家,告诉脑科学家大脑是怎么工作的。我也才突然间意识到多巴胺是这么工作的,好奇心的作用原来是这个。也可以说,我们从数学角度上理解了智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人,他是一个很年轻的作者,本身是个 AI 创业者,自己有公司。他在这波 AI 大潮中,很想知道为什么机器人这么难做?为什么做一个会写文章的语言模型很容易,但做个能洗碗的机器人怎么就这么难?他想读这么一本书,但是没有,于是他就去写了。他做了大量的调研,跟 AI 科学家谈,跟脑科学家谈,甚至还在此期间发表了几篇论文,他最后把这个书写完了,也写得非常漂亮。这本书我强烈推荐。
贾行家:
这本书我还没看。想问万老师,和之前的人工智能研究相比,今天有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万维钢:
突破很多。之前那个时代,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这些东西都没有,当时就是神经网络刚刚应用,可能有强化学习,但是之前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洞见——就是智能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现在人工智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理解。
我读这本书有一个奇妙的感觉。大脑最外层的新皮层,是只有哺乳动物才有的,从哺乳动物诞生以来,新皮层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占整个大脑容量的70%。但我看书里所讲到的新皮层的原理,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感觉这个新皮层不应该属于碳基动物,它真不像是动物应该有的东西,因为新皮层太像 AI 了,就是一个通用的可编程的机制,新皮层每个地方的电路是完全一样的,就好像是存储的芯片一样,把同一个机制复制了无穷多份摆在那儿。
比如视觉在新皮层有一个视觉区域,每一个输入进来,新皮层处理视觉信号时候再给一个输出;同理听觉也有听觉的区域,但是这两个区域只有输入跟输出的区别,内在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内在的处理都是一种自适应的算法,都是进行无监督学习,进行预测,进行想象,这就太像软件了。所以我现在看人,已经感觉不像是在看一个个的人了,我现在想的是,每个人头脑里都有这么一个个的芯片,感觉太有意思了。
贾行家:
人类在开发芯片和那个设计软件的时候,还没有对大脑有这样的理解,这种巧合你觉得是什么样的?
万维钢:
这个巧合意味着:智能的解决方案只有这一个,只是我们殊途同归,大家都发现了这个解决方案。就像咱俩做数学题,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最后咱俩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因为答案只有一个。
贾行家:
可能是,就是你说的那个“理”,你终于站到“理”上了。
万维钢:
世界是讲理的,最优解可能就是这个,我们发现也许就是这样,这个叫趋同进化。比如说眼睛,它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身上被独立地发现了好几次,因为眼睛就是这么解决问题的。它是两支不同的生物,中间没有侵略过,它们共同的祖先没有眼睛,但是这两支生物发展到后来,身上都独立发现了眼睛。它们不是互相模仿,或者互相通婚、遗传进化来的,而是独立发现的。所以好的解决方案会被独立发现很多次,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最高的智慧。大脑进化出来的这个东西,真的非常神奇。你想想新皮层为什么是这样?太像机器了!这是我最近这段时间最激动的一个新认知。
贾行家:
万老师的激动也传达到了他的专栏《精英日课6》里。刚才万老师说的是“毛骨悚然”,但是我突然觉得有一点欣慰,就是原来这个过程、这个未来是注定的。如果说未来是好世界的话,它注定要这么走,那我反倒没有那么焦虑了。
万维钢:
我觉得归根结底可以说,这个世界是充满善意的,就是爱因斯坦说的,上帝是不可捉摸的,但他并无恶意。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个非常漂亮的总结。
贾行家:
而且也是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总结。我们已经存在于这里了,你所有的存在论的问题都是继续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个世界就是允许你、鼓励你继续存在的。
万维钢:
而且允许我们过和平的生活,好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无限好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理由必须这样,没有义务让我们这样。但实际上,我们感觉它好像就是这样。这件事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