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游戏天性》 徐菁菁解读

《游戏天性》| 徐菁菁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听书作者徐菁菁。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叫《游戏天性:为什么爱玩的孩子更聪明》。这本书的英文名也非常有意思,叫《爱因斯坦不玩抽认卡》。什么是抽认卡呢?一说你就懂。它是一种锻炼幼儿记忆力的游戏道具,正面写的是问题,反面是答案。抽认卡在早教当中广泛使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出生于19世纪的爱因斯坦,当然不可能玩抽认卡。那这个书名的用意,就很清楚了: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绝不是靠玩抽认卡培养出来的。以抽认卡为代表的早教工具,对幼儿的智力培养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也值得怀疑。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今天的幼儿培养中,纯粹的“玩”变得越来越稀缺了。从两三岁开始,家长就会给孩子报兴趣班,恨不得让他们在一夜间学会十八般武艺。哪怕是在家里,也要做一些“益智”游戏,学学识字,学学简单的算术。一种玩具,要是贴上了“开发智力”的标签,就会卖得非常火。但它开发的究竟是哪方面的智力,依据的是怎样的科学原理,就没人说得清了。总之,家长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早教已经“卷”成了军备竞赛。自己要是让孩子纯玩,不带目的性,心理上说不过去。另一方面,早教班、益智玩具,到底有没有用,并没有标准答案。

这个时候,我就要郑重推荐这本《游戏天性》了。它的三位作者,是既懂早教,又懂玩耍。第一位作者帕塞克,曾任国际婴儿研究协会主席,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她的研究方向,是早教和游戏性学习。我们熟悉的乐高积木,在研发改进中,就请过帕塞克参与指导。应该说,在益智玩具的问题上,帕塞克是很有发言权的。第二位作者格林科夫,是特拉华大学教授。她专门研究婴幼儿的语言学习,曾经为美国好几个州,开发过针对幼儿的“寓教于乐”设施。第三位作者埃耶,是亲子关系专家,出过三本相关专著。这三位作者,本身都做过母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她们是有切身感受的,用的语言也是深入浅出。因此,这本20万字的《游戏天性》在出版后,马上拿到了全美最佳心理学图书奖。可以说,三位作者40多年的研究成果,都浓缩在了这本书里。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虽然标题里有“游戏”和“玩”这样的字眼,但它讲的,远不只是“孩子应不应该多玩”。它还从大脑发育的角度,分析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游戏在哪些场景下,可以对这个过程起到助推作用。换句话说,它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早教和益智游戏的作用,而是用靠得住的案例,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玩耍,在哪个阶段做益智游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帮助最大。如果你也是一位家长,相信本书可以化解你的许多焦虑,让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清醒,更有主见。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儿童的智力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常见的益智游戏和早教班,在哪些方面走入了误区。在第二部分里,我会按照三位作者的逻辑,为你分析,为什么游戏和玩耍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最后,我们回到游戏本身,看看什么样的游戏才能真正做到“益智”,家长在孩子的游戏中,又该扮演何种角色。

本书一开篇,三位作者就讲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现象。这种焦虑,在我们中国也很常见。人口这么多,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是不能鹤立鸡群,那可怎么办啊。从育儿焦虑,又产生了一种心理,叫“抢跑意识”。我早一点开发孩子的大脑,早一点让他在学习能力上建立优势,长期压力是不是就会小一点?这可不是主观猜测啊。调查显示,65%的美国家长认为,两岁小孩需要用识字卡来开发智力。超过1/3的美国家长认为,给婴儿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帮助大脑发育。至于早教玩具,追捧的人就更多了。光是在美国,它一年就能卖出整整10亿美元。

但在本书的三位作者看来,“抢跑意识”,其实是一个重大误区。它误以为,人在婴幼儿阶段,学的东西越多,大脑的发育就越快。五花八门的早教班和益智玩具,就是这么来的。那它到底错在哪儿呢?

首先,我们来看,支持“抢跑”的家长和学者,找了哪些科学依据。熟悉脑科学的朋友都知道,人脑里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如果我们使用它们,神经元就会产生新的连接,叫做“突触”。一个3岁儿童,大脑拥有的突触数量,是成年人的两倍。换句话说,儿童大脑的活跃程度,远远高于成年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从外界施加刺激,是增加突触,维持它的活跃度的重要途径。而早教,本质上就是一种刺激措施。

许多早教理论的推崇者,都会讲一个著名的实验。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搞来了两组小白鼠。第一组老鼠被单独关在狭小的笼子里,第二组则和同伴一起,关在大笼子里,给它们配上玩具、滑梯和跑道。过了一段时间,第二组老鼠的大脑,突触明显变多了,比第一组要多25%。把两组老鼠同时放进迷宫,最先走出来的也是第二组。有人据此认为,第二组老鼠就是因为玩了益智玩具,才变得更聪明了,这个原理也可以套用到人身上。

但是,本书作者提醒我们:科学实验和现实,是有巨大差异的。动物实验和人,也不能简单画等号。独居的老鼠,形单影只,生活环境狭小,还很无聊,这是它们的大脑突触无法增加的直接原因。可人就不同了。今天,有几个孩子是生活在完全封闭,不跟外界接触的空间里的?更何况,做这项老鼠实验的罗森茨魏希教授,还有另一层发现。你猜猜,在玩具笼子里长大的老鼠,是不是鼠类里的“最强大脑”?错了!最聪明的老鼠,其实是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它们接触白蚁、蜘蛛和野猫,自己选择领导和配偶,清理身上的跳蚤,还不时嬉戏打闹。在丰富的图像、声音和气味的刺激下,这些野生老鼠的大脑突触,比玩具笼子里的老鼠增加得还要快,根本不需要刻意做出刺激。

话说回来,是不是大脑的突触越多,学习能力就越强呢?其实也不是。人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和其他组织类似的逻辑,就是系统越精简,运行才越高效。突触要是无序增加,会导致整个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反而会影响大脑发育。另外,每个突触能处理的信息,也是有限的。要是在婴幼儿阶段,过度刺激突触,就会引发神经拥挤。

什么是神经拥挤呢?想象一下,你在电影院门口排队,本来有两个窗口,两列队排得好好的。现在,一个窗口突然关上了,所有人只能涌向剩下的那个窗口,秩序一定会大乱,买票用的时间也会更长。过多的信息涌向幼儿的大脑突触,短期内处理不了,后果就跟这个买票差不多。它会反过来,影响大脑在青少年时代甚至成年后的创造力。

还记得本书的英文标题里,不玩抽认卡的爱因斯坦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爱因斯坦小时候资质平平,3岁才会说话,9岁以后才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芝加哥大学的胡滕洛赫尔教授认为,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爱因斯坦在婴幼儿阶段,没有接受过度的早教,避免了神经拥挤对大脑发育的伤害,反而为他后来的智力成长创造了条件。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爱因斯坦啊。抓住婴幼儿阶段这个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让孩子练练“童子功”,总是没错的吧。毕竟,三位作者自己也承认,儿童大脑的活跃程度比成年人高啊。这个时候不抓紧学,以后怕是来不及了。对这种忧虑,三位作者也给出了解释。她们讲,“关键期”这个概念,最早是从生物学套用过来的。生物学上的关键期,说几天就是几天,非常精确。但大脑就不一样了。大脑在人的一生中,会持续成长和变化。学习某些技能的窗口期,往往有好几年之长。比如,孩子要学外语和乐器,的确是早一点效果更好。但这里说的“早”,并不是两三岁,而是五到十岁。过早开始“鸡娃”,非但效率不高,还有可能引发前面说的神经拥挤。

家长自己不折腾了,那送孩子进一所提前上文化课的幼儿园,有没有必要呢?本书给出的答案,还是否定的。作者之一的帕塞克,曾经做过一项对照研究。她选取了两组相同年龄段的孩子,第一组进的是“学习型”幼儿园,第二组进的是玩耍更多,教课偏少的普通幼儿园。等到两组孩子都上了小学一年级,帕塞克回访他们,发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反倒是那些从小就在上课的孩子,更容易焦虑,创造力也偏弱一些。帕塞克因此给出忠告:“在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阶段,过度强调学习,孩子注定会失败。”

除了指出过度早教背后的科学误区,三位作者还提醒我们,要理性看待“智力”这个概念。提到智力,我们一般会把它等同于智商。一些家长还会带孩子去做智商测试,通过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是不是“聪明”。其实,智商和学习能力乃至学习成绩,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家庭环境和后天选择也很重要。比如,DNA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生医奖得主沃森,在智商测试中就只得了115分,这个分数跟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差不多。另外,今天主流的智商测试法,用的是一套狭隘的标准,有很多因素它是考虑不到的。三位作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南太平洋岛屿,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主流人群待人接物的规范,那他在智商测试中多半要得低分,甚至会被判定为“智力迟钝”。但这个人可能是他所在部落的领袖,可能会制造精巧的独木舟,还会通过观察星星、潮汐和风向,在大海中航行。这些学习能力,在智商测试中是完全看不出来的。

所以,智商高,并不等于聪明,更不等于未来的成就也高。三位作者尤其强调,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共情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也是“聪明”的一部分,对人生也很重要。这些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它和智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焦虑的家长,只担心孩子的智商会不会落在别人后头,却忘了另一件事:情商,尤其是情商中的人际能力,同样需要培养。它需要在家庭、校园和同龄人中,通过频繁的互动来提升。这可不是报几个班、上几堂课,就能速成的。

刚刚我们聊了过度早教背后的科学误区。按照三位作者的看法,家长与其急着“卷”早教,不如让孩子多玩耍,多做一些目的性没那么强的游戏。听到这个结论,你可能要问了:它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倒过来,看一下:要是幼儿长期缺少玩耍,会有怎样的后果。

美国博林格林大学的两位教授,做过一项动物实验。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白鼠关到一起,用机械装置刺激它们,让老鼠除了进食和睡觉,完全没有玩耍的闲暇。一段时间过后,这些老鼠的大脑发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迟。随后,他们又找来几只大脑额叶受损的老鼠,让老鼠待在有玩具的笼子里,给出充分的游戏时间。结果,一些老鼠的脑部损伤,居然自行修复了。

这个实验,可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啊。因为老鼠的大脑额叶,和人的一样,是行使控制功能的。美国的儿童医疗专家,就参考了这项实验的成果。他们让一些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平时在家多玩耍,不设限制。等他们到了学校,必须学习时,注意力反而会相对集中。这就是多动症治疗中的行为调整疗法。它的原理,对普通孩子也适用。比如,要是把体育课排在数学课之前,孩子经过充分的运动,思路反而会更清晰,反应也更快。三位作者打了个比方:玩耍对孩子的意义,就像汽油之于汽车。它是智力发展不可或缺的燃料。

听到这里,你可能还是有点将信将疑。让孩子在家多玩耍,这个倒是不难办。但它的效果,能比早教班那些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具更好吗?这个时候,我们又要请出爱因斯坦了。爱因斯坦说过,玩耍,其实是一种“最初级的科学思考”。它能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创造力。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

前面我们介绍过,本书作者之一的帕塞克,曾经参与乐高玩具的研发改进。以乐高为代表的积木,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它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益智玩具之一。怎么理解呢?你想啊,孩子拿到一堆积木,总会试着用它们搭个东西。那搭什么呢?用几块积木呢?用什么形状的积木呢?当孩子在内心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在进行最初级的数学思考了。搭积木的过程中,孩子还会把积木按照大小、形状和颜色,摆放成几堆。这个时候,他们其实正在理解,什么叫逻辑分类。

橡皮泥也是学龄前儿童非常喜欢的玩具。他们一会儿把橡皮泥揉成一大团,一会儿掰开,捏出城堡、动物和卡通形象。小孩为什么会对橡皮泥乐此不疲呢?其实是因为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最基本的数量、物质等概念,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有乐趣的。我们大人会觉得无聊,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知识已经习以为常,不用再学了。

要知道,如果把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送进课堂,告诉他:现在教你的,这个叫数学,那个叫物理,他是没法真正理解的。对他来说,老师嘴里讲出来的词,非常陌生,没有任何感性体验,只能死记硬背。但在玩耍当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实践,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今天,许多中小学会强调“情境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方法。其实,让小孩在幼儿阶段多玩,就是一种情境学习,而且不需要督促。这才叫“寓教于乐”。

除了学到具体的知识外,玩耍和游戏,还有许多其他好处。三位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大多数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我当将军,你当公主,他当超级英雄。大家拿着自己改造的简陋道具,玩得不亦乐乎。大人看到这种游戏,只会觉得幼稚,其实它的价值,远超你的想象。

角色扮演游戏的第一层价值,是提升创造性思维。你想啊,虚拟世界里的角色,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为了让这个角色更真实,更有代入感,孩子是会主动设计各种道具和人物性格的。一个演将军的孩子,会用扫把当长枪,用纸做盔甲。演妈妈的孩子,会用洋娃娃模拟哄睡。他们还会虚构这个角色的年龄、长相、家庭背景。研究表明,孩子的角色扮演游戏,玩得越是复杂,规模越大,他在长大以后,解决发散性问题时的表现也会越好,越有创造力。

角色扮演游戏的第二层价值,是提升语言能力。可别把这个语言,等同于“说话”啊,它指的是大脑处理象征性符号的能力。举个例子:让一岁半的孩子,模仿大人打电话,他可能会选长方形的积木作为道具,但不会选小汽车。为什么呢?因为一岁半孩子的大脑,抽象能力有限。他选的道具,必须是跟电话,在形状上比较接近的。到了三岁左右,孩子就不会被物体的形状束缚住了。到了五六岁,他甚至可以脱离实物,凭空玩起来。这就是抽象能力提升的表现。

可别小看这种能力啊。生物学研究发现,在所有哺乳动物的幼崽里,只有人类婴幼儿,能通过角色扮演提升抽象能力。在模仿打电话、扮演将军和公主的过程中,孩子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符号,并开始练习处理符号。这种符号化思维,就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的开端。它是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获得持续提升的。

角色扮演游戏的第三层价值,是培养社交能力。这个社交,可不是指泛泛的待人接物啊,它是有具体情境的。一群孩子坐在一起,有人想玩打仗游戏,有人想演家庭剧,到底听谁的?故事大纲定好了,还要分配角色。所有男孩子都想演将军,没人想当小兵,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要是没有倾听、协商和妥协,游戏是玩不下去的。在协商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要说服其他人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就得勇于沟通,给出充分的理由。一些孩子甚至会主动站出来,协调其他人的意见,充当领导者。他们的社交能力就这样获得了进步。

除了主动沟通,社交能力还包含另一层要素,就是情绪调节。我想演公主,其他人却支持另一个孩子,那我该怎么办?是大发脾气,还是去商量,咱们轮流扮演?哪一种策略,能让游戏长久地玩下去?在这种思考和尝试中,孩子就初步掌握了控制情绪的能力。有时,我们会看到孩子一个人念念有词,或者对着洋娃娃大发脾气。不用担心,那是他在转移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复内心的烦恼。让他自己去体会就好了。

刚刚我们谈到了游戏对儿童成长的种种好处。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游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哪些才是“好”的呢?早教玩具,说起来也是用来玩耍的,它有什么“坑”需要避免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问题。

在本书的三位作者看来,真正有益的游戏,必须满足五项标准。第一,它得是一个愉悦享受的过程。第二,它不能有外在目标。你不能在一开始就想:我现在让孩子玩,是为了提高他的阅读能力。玩就是玩,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是玩的附带结果,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第三,玩耍必须是自发、自愿的,要让孩子自主选择。你不能替孩子指定游戏,原因很简单:一旦指定了“必须”玩什么,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任务,就会有压力,就无法享受玩的过程,也不能充分探索玩耍的乐趣。第四项标准,是玩耍者必须积极参与。如果孩子只是被动地坐在那里,没有参与,那就不叫玩耍。第五项标准,是玩耍中要包含一定的想象成分,不能太现实。

你发现没有,这五项标准,强调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主导性和积极性。一个游戏好不好,关键要看参与的人是不是乐在其中。至于具体“玩什么”,其实倒没有那么重要。这就涉及大家特别关心的另一个问题了。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市面上的玩具那么多,该如何选择呢?一些玩具会强调自己“寓教于乐”,可以“益智”,有的还得过专业奖项。这样的玩具,是不是就比其他的好呢?

本书的三位作者,给出了否定答案。她们讲,幼儿玩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趋同性”玩具,它追求的是固定结果,导向固定目标。比如,拼图就是一种趋同性玩具,它是有标准答案的,可以类比为长大后的标准化考试。第二类叫“发散性”玩具,它没有标准答案,全凭自己发挥。比如积木,孩子可以随意组合,创造许多形象。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两位学者,做过一项实验。她们让一组三岁半的孩子,连玩几个星期的趋同性玩具,另一组则玩发散性玩具,孩子们都很开心。接下来,学者们给每组孩子拿了45块积木,让他们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村庄。这个时候,差异就出现了。习惯发散性玩具的孩子,搭出了更多外形各异的建筑,还给它们起了独特的名字。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放弃,敢于试错。而那些习惯趋同性玩具的孩子,因为没了标准答案,显得不知所措。他们反复尝试同样的搭配,都陷入了僵局,最后直接放弃了。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趋同性玩具,不就是我们熟悉的应试教育吗?它的缺点,已经有很多专家分析过了。三位作者提醒我们,如果你希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而不是让他养成寻找标准答案的习惯,那就得多给他准备发散性玩具。但市面上许多昂贵的“益智”玩具,其实是趋同性的。这个“坑”,真没必要踩。

问题又来了:除了选玩具,家长还能为孩子的游戏做什么呢?是不是选对了游戏和玩具,家长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呢?当然不是。本书的三位作者,给家长们提了两条实用建议。第一条,就是前面说过的,让孩子主导游戏,不要添加任务指标。第二条,则是恰到好处的额外帮助。

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某些时候,父母加入孩子的游戏,会让他们玩得更尽兴,更有乐趣。这是因为,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比孩子更足。孩子观察他们的玩法,试着去模仿,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思路。但是,再提醒一次: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建议,帮他们找思路,但绝不要越俎代庖,强行移植自己的想法。你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发现孩子最大的乐趣在哪儿,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而不是哪种玩法“效率”最高。

有一回,本书作者之一的帕塞克,来到美国费城一家博物馆。这家博物馆门口,有一座用报废玩具零件拼成的大象雕像,五颜六色,非常受孩子欢迎。一个小男孩,围着这座雕像转了好几圈,反反复复打量,显得兴趣十足。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开始不耐烦了,牵着孩子的手就往前走,嘴里还嘟囔说:“里面好玩的东西更多,赶紧走吧。”小男孩一边走,一边还在回头继续看大象。帕塞克感慨地说,这位妈妈好像忘了,带孩子逛博物馆,究竟是为了谁?孩子真的在乎,自己是不是看完了馆里所有的展品吗?其实,大象雕像,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要是这位妈妈从大象出发,跟孩子展开对话,会是一种绝佳的引导。但妈妈却沿着成年人“效率至上”的思维,往前走了,这就不够适度了。

那“适度”这回事,有没有标准呢?本书给出的建议是,观察孩子刚刚学习了一项什么技能,帮助他们在现有的能力上,稍微延伸一点。比如,孩子在用积木堆一座高塔,家长可以帮忙扶一下底座。孩子和家长一起玩水,家长可以用小道具,向孩子展示奇妙的浮力。但千万记住,要量力而行,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直接给孩子上课,大谈浮力背后的物理学知识,孩子只会感到困惑和厌倦。认知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放轻松,点到为止就好。

好了,关于这本《游戏天性》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希望这本书,能让你在育儿之路上少一分焦虑,多一分笃定。

书里有一段话,非常适合拿来总结整个家庭教育。它讲:当父母太不容易了,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孩子和其他人眼中的“恶人”。如果你不希望在育儿过程中,被当作“恶人”,那你就要反复摸索,怀揣希望和爱,还要有点运气。因为育儿没有绝对正确的规则,甚至没有相对规则。它只有一项质朴的实践经验,叫做“少即是多”。培养孩子的开明方式,不是家长一个劲地升高“挡位”,而是适时调整到较低的“挡位”,有时甚至要“挂空挡”。其实,成年人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是如此。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育儿没有绝对正确的规则,甚至没有相对规则。它只有一项质朴的实践经验,叫做“少即是多”。

  2. 培养孩子的开明方式,不是家长一个劲地升高“挡位”,而是适时调整到较低的“挡位”,有时甚至要“挂空挡”。其实,成年人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