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波士顿咨询工作法》 哈希解读

《波士顿咨询工作法》|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波士顿咨询工作法》,主要讲的是,怎么更快、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

我们都知道,波士顿咨询公司是世界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其他公司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涉及管理、战略、营销等很多方面。所以,他们每天面对的情况就是,时间紧、问题难、信息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尽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他们要面对的主要挑战。

而这个挑战,在我们普通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经常在上演。你看,报志愿、找工作,你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跟自己适配,而且成功概率大的选项;写论文、写报告,你需要一边消化大量资料,一边组织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最终得出结论;工作中,一个大型项目的结果严重低于预期,你需要复盘各方面信息,找出症结所在,给出解决方案。这些场景,都是需要你在时间紧、问题难、信息多的情况下,尽快找出解决方案。

那么,在这种时候,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参考了。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波士顿咨询工作法》,它的作者叫内田和成,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他曾经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过二十多年,从一个小职员一路做到了总裁,拥有丰富的咨询管理经验,2006年还被美国《咨询》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25位咨询顾问之一”。而这本《波士顿咨询工作法》,就浓缩了他过往二十几年,在咨询行业中收获的实战经验。

目前在市面上,还有我们解读过的书里,有一些也讲到了咨询公司所用的思维方法,但很多只是抽取了个别思维工具,针对的是特定的思考环节。而在这本书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咨询公司从接到难题,诊断难题,再到解决难题的全过程。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副标题分别是“精准发现问题”,还有“精准预测答案”。我们今天的解读,也会分为这两部分展开。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怎么精准发现问题。

这句话一说出来,你可能就会觉得有点奇怪:刚才不是说了,咨询公司是帮其他企业解决问题的吗?那问题应该是给定的呀,为什么还需要去“发现问题”呢?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一会儿再来回答。下面我想先请你来解决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假如,A和B两个人面前有一个大蛋糕,请你来给他们分蛋糕,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一个最直接的想法就是,一人一半。那么接下来你就需要去研究,怎么能分得更平均。你可能要用尺子量,还要考虑水果的数量、奶油的分布,等等。

但是,一些之前接触过或者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么做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更好的选择是,让A来分蛋糕,然后B来先选自己喜欢的一块。

为什么这样做呢?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样做,A因为怕自己吃亏,就会尽可能地把蛋糕分得平均。这是一种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样做,A、B两个人事后都不会抱怨,都会愿意接受自己得到的结果。

所以,对于分蛋糕这件事。看起来问题似乎在于“怎么把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但这其实只是表象,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让两个人都能欣然接受分蛋糕的结果”。

分蛋糕这个问题,其实代表了我们日常所能见到,绝大多数关于利益分配的问题。比如奖金分配、遗产分配、利润分配,等等。处理这类问题的核心,都不应该是“怎么才能分得更平均”,而是“怎么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分配的结果”。这就是“问题表象”跟“问题关键”的区别。这就回答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时候问题似乎已经在那里,还需要我们去“发现问题”。它说的其实是,要透过表象,找到问题关键。

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在做咨询工作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受到一家日本信息技术厂商D的委托,帮他们拟定合作策略。这家厂商的诉求是,希望作者的团队帮他们找出,在全球的企业赢家中,哪家是最好的合作对象。他们还给出了自己心仪的候选——美国信息技术大厂E公司。

但是,作者进一步了解情况之后意识到,对于已经是赢家的E公司来说,D厂商只是众多合作对象当中的一个。所以,如果跟E公司合作,D厂商不但很难取得有利的合作条件,而且合作之后恐怕也很难在业务上掌握主导权,搞不好还会被E公司当成子公司对待。

所以,作者认为,D厂商最初设定的问题——“在全球的企业赢家中,哪家是最好的合作对象”是错误的,或者说,只是表象。如果更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想要跟企业赢家合作,是因为想借助赢家的力量,让自己也成为赢家。那么这样的话,问题关键其实是:和哪家公司联手,D厂商自己才能成为赢家。

后来,他们按照这个思路,调整了合作策略,最后选定了一家当时还称不上是赢家的美国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后来,这两家公司一起开发了一个重要的手机系统。这个手机系统还成为业界标准。这两家公司也同时获得了大幅发展,开拓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双赢局面。

上面说的是,“精准发现问题”,就是要透过问题表象,找到问题关键。那么,我们怎么找到问题关键呢?书里也给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就是,要站在问题提出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日本厂商D的例子,作者就是在他们提出的诉求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步,站在厂商的角度,去挖掘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作者曾经对波士顿咨询的十位资深顾问进行了访谈,问他们是怎么探究问题关键的。他发现,大部分资深顾问都很重视跟委托人之间的当面访谈。在谈话的同时,他们通过对方的发言、神情,去思考对方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一位资深顾问说:“要用第一人称思考,也就是说,把自己当成这个公司的负责人,然后思考究竟怎么做。”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身在局中”、设身处地,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还有一种方法是,以一个问题点作为思维跳板,来发现更关键的问题点。比如,你是一家私立幼儿园的员工。最近,你们的附近,出现了一家新的幼儿园。他们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教孩子们学前知识,还自己编写了通俗有趣的教辅材料,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报名。这就抢夺了你们的一部分生源。于是,园长跟你说:“我们想想对策,看怎么能竞争过他们。”

幼儿园之间的竞争,最显著的指标就是报名人数的多少。所以你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怎么增加报名人数。围绕这个问题,你制定的方案是,降低学费,多发宣传单,还有给介绍新生来的家庭免注册费。

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于是,你开始用“思维跳板”的方法,围绕着“怎么增加报名人数”这个问题,在它的前后左右去想关联的问题。然后,你想到,新幼儿园之所以报名人数多,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创新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质量看起来更高。这说明,在选择幼儿园这件事上,比起价格,家长更看重的还是教学质量。那么,或许“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才应该是你们的发力点。

所以,这样一来,你们就有了新的行动策略,开始请专人给园内幼师培训、提升他们的指导能力,从外聘请更多经历丰富、有名气的幼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创新,等等。用这种方式,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报名人数也随之上升了。

这就是以一个问题作为思维跳板,在它的前后左右去寻找问题关键。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讲了两种找出问题关键的方法。分别是“站在问题方的角度思考”,还有“思维跳板”。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第三种方法,叫“筛选锁定”。

我们还是先来听一个例子。

一家公司遭遇了小偷。这是问题的表象。那么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什么呢?从原因上来说,遭遇小偷,可能是公司的防盗系统不够完善,也可能信息通报体制不灵敏,公司被盗了隔一天大家才发现;如果从后果上来说,公司遭遇小偷,会让公司受损,利润受到影响;另外,这次偷盗事件可能会被媒体报道,公司形象受损。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都列出来,把它们作为问题关键的备选。可以看到,每一个备选,背后都对应着一套行动方案。比如,防盗系统不够完善,对应的行动方案是装栅栏、安监控、找安保公司;内部通报体制不够周全,对应的就是完善体制,制定紧急应变计划;公司财物损失,对应的是估算损失金额、沟通保险理赔;公司形象受损,对应的就是进行应急公关,在媒体上发声,等等。

在把这些列出来之后,很多人首先想的可能是,怎么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掉。但作者说,如果这么想,可能到最后一个问题也没法解决好。因为企业的经营资源、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想要,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所以,应该从这些备选问题中,选定一个当务之急,也就是眼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把它作为问题关键,优先处理。

比如,在前面公司失窃的例子里,我们给问题关键列出了备选。在这些备选当中,媒体报道是不确定事件,而且相比于失信、失德,失窃对公司形象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再看完善通报体制,这需要公司管理层开会研究,制定细则,再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进,整个过程下来,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再看保险理赔,在公司财务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险理赔只需要按部就班走流程就行,不是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关键。几个备选评估下来,人们发现,完善防盗系统是见效比较快,也能防止公司再次失窃的选择,应该先集中资源解决它。

作者说,这就是企业经营,跟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不同。企业经营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约束、实践的难度,这就导致,企业很多时候都做不到面面俱到。在这类情况下,快速锁定焦点,优先处理关键问题,就非常重要了。解决完关键问题,如果有余力,再去看其他的次要问题。

这就像是,一个被推进急诊室的病人,他已经陷入昏迷,头和脚都在流血,急救人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锁定最危及生命的问题——比如颅内出血,去优先处理,而不是先给脚趾贴创可贴。同样的,一家资金链断裂,正在滑向破产边缘的公司,也得先找出那个最需要优先处理的止血点,先把生命体征挽救回来,再去想其他问题,比如要不要优化决策流程,要不要更换办公协作软件,等等。

作者的一位咨询界前辈曾经跟他说过一句话:策略即舍弃。后来,他一直记着这句话。很多时候,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决定“不做的事”,比决定“做什么”要更困难。但想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这又是我们必须去做的。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讲完了,怎样“精准发现问题”。作者强调说,“精准发现问题”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不管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么强,如果是针对错误的问题在作答,也是白费工夫,还可能会造成损失。比如,在减肥的时候,如果把问题关键定成了“怎么少吃”,而不是增肌减脂,提升基础代谢率,那么,不仅可能越减越慢、越减越肥,还会丧失活力、损伤身体机能。

在学生时代,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给定的,所以注重培养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管是在咨询工作里,在其他行业中,还是在成年之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不会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作答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定义、发现,自己要作答的问题。所以,“精准发现问题”,对于几乎所有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必备技能。

好,说回波士顿咨询的工作方法。在发掘出问题关键之后,下一步显然就是解决问题,或者说,找到问题的答案。

不管是企业还是职场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问题,比如,“怎么改善收益?”“怎么提高研发能力?”“怎么在竞争当中,克敌制胜?”等等。还有,我们在写报告,写论文,写方案的时候,本质上也都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只不过有的是在实践层面,有的是理论层面。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做法是,先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掌握事物的全貌,然后再去思考解决方案。这种做法被称为“穷尽式思考”。喜欢采用“穷尽式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人,一般认为,信息越多,越有助于做出好的、正确的决策。

作者最初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到了波士顿咨询公司之后,他却发现,这里很少采用“穷尽式思考”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在跟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样做虽然看上去很稳妥,但是操作起来效率比较低,而且准确性也得不到保障。

比如,采用穷尽式思考的企业里,经常见到这么一种现象:一家公司为扭转不良业绩,决定重新规划运营策略。于是,他们开始排查所有潜在的问题,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到芝麻绿豆的小问题,都要清查。包括产品开发、申请专利数、生产成本、库存数量、产品质量、广告宣传、组织人员,等等,所有感觉有问题的地方,通通先盘点一遍。

然后,这家公司开始一个个去研究这些问题,分析它们分别对业绩造成了什么程度的负面影响,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耗时。比如原本计划用三个月解决问题,而事无巨细、地毯式排查完所有问题之后,可能已经没剩几天了。这就会导致,等到最重要的决策阶段,反而会因为时间紧张,来不及细细讨论;即使发现了问题关键所在,想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或者搜集补充资料,也没有时间了,只能仓促定案。更不用说,如果之前的研究判断出了问题,也来不及修正了。

所以,很多优秀的咨询顾问,他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会用另外一套方法,叫做“假说思考”。也就是,在信息还不充分的时候,先根据初步的调研,给出一个暂时的答案,这个暂时性的答案就叫“假说”;然后,再根据进一步的调查或实验,来迭代、修正假说,最终得到答案。

关于这种“假说思考”,书里还举了一个下棋的例子,很形象。日本有一位职业棋手,叫羽生善治。他在日本是公认的天才棋手——棋风多样、对战技巧多变,胜率非常高。这位棋手就是一个很善于运用假说思考的人。

羽生善治下的这种棋,叫将棋,是一种带日本特色的象棋。在将棋的棋局中,每一步棋有不下80种步法。羽生说,落子之前的重点,不是巨细无遗地检视所有可能性,而是要先凭过去的经验和直觉,在刹那间排除绝大部分的步法,只留下两三种“看似可行”的步法,然后把这3种步法在脑子里的模拟棋局里进行检验,最后做出决策。

这其实就很像是“假说思考”——先从所有可能性中,筛选出看起来还不错的答案,然后再进行检验和修正。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似可行”就出手,而不是滴水不漏地确认所有可能性之后才做决策。这种思考方式在下棋时很管用,在商务领域也同样很管用。

作者说,其实,除了波士顿咨询公司以外,整个咨询界都在像家常便饭一样使用“假说”这个词。讨论事情的时候,往往问“你的假说是什么?”或说“我的假说是XXX”。假说思考的过程能让咨询顾问们的工作推进得更快、更顺利、更准确。而且,这种方法是每个人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都可以使用的。

假说思考主要分为建立假说和验证假说两个步骤。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先说建立假说。波士顿咨询公司内部曾经进行过问卷调查,问咨询顾问们,通常是在什么状况下想出假说的。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回答分别是,讨论还有访谈。讨论,自然不用说,就是在和同事、客户开会的过程中,通过大家的头脑风暴,得出的想法。这个方法我们听书作者也经常用。比如,我们每周会开一次选题会,针对大家选的书、列的提纲,提问、质疑、建议,在这种不断的思想交锋中,打磨出好的构思;另外,专职作者陈章鱼,一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立着一张小纸条,叫“越焦虑,越开放”,说白了就是,越是感觉艰难、心里没底的时候,越是要多找别人讨论,从别人的想法中汲取养分。

另外,书里提到的另一种方法,访谈,也就是跟客户面对面交谈,或者去客户的公司实地走访。这一招,不管是对个人,还是企业,都很有用。比如,在《华为饱和攻击营销法》那本听书里,我们提到,在华为,研发经理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公司的一线销售平台上转悠,日常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客户访谈、交流。这是源于他们的一条行动原则,叫“一线呼唤炮火”,就是一切为销售一线提供支援,重视客户的声音。还有,现在很多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都要进行大量的用户访谈。包括我们听书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从选书环节,到设计稿件的环节,也时常会向用户求助,在知识城邦发起投票,了解用户们的想法。

总之,讨论、访谈是咨询顾问们最常用的,建立假说的方法,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刺激新想法产生的有效方法。无论是讨论,还是访谈,我们都能发现,好的想法不是靠我们坐在桌前苦思冥想就能想到的,而是要走出办公室,多去交流,多去了解实况。

在书里,作者还讲到了,咨询顾问在做访谈时会用到的一些技巧,也值得我们了解一下。首先就是,遇到重要问题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要一层层往下挖。

比如,访谈对象谈到,“本公司A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很高,深受市场好评”的时候,不要只是回应:“这样啊!”还应该继续追问:“为什么A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这么高?”

受访者可能会回答:“因为A商品的竞争力强。”那么你要继续追问:“你觉得强主要是强在哪里?”这个时候,访谈就开始深入了。如果受访者回答出了“A商品的设计采用了独特的复古风格”或者“A商品比同类商品要多一个功能”,那么,你才算是做到了刨根问底,找到了“A商品市场占有率高”背后的关键点。

另外,由于访谈的重点在于,要让对方吐露真话、讲出关键点,所以有的时候也需要采用一些犀利的话术。

假设,一位商品开发的负责人说,产品滞销的原因在于,营销方式有问题。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进行策略性质疑,比如对负责人说:“但是从数据情况来看,产品滞销的原因,很可能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足。您在产品竞争力这方面怎么看呢?”或者是往下追问说:“我想再跟您确认下,是产品本身有问题,还是营销策略有问题?如果是营销策略有问题,那么问题是出在渠道、价格还是宣传上?”

不过,一定要注意,在质疑或追问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礼貌,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不要说“你的想法有问题”或者“你这么做不对,我来教你怎么做”这类话。而是要通过提问、追问,来引导对方自己发现问题。

在通过讨论、访谈或调研等方式建立起假说之后,下一步就是验证假说。

要验证假说,也可以用讨论的方式。你可以拿着自己的假说,跟拥有不同视角的人去聊,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除了同事、客户以外,还可以跟行业专家聊,跟市场消费者聊,等等。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检验假说的方法,就是实验。日本的连锁便利店7-Eleven,就非常善于运用这种方法。

7-Eleven一年的营业收入经常超过1700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也超过35%,在日本零售界是顶级的水平。但如果实地调研7-Eleven便利店,就会发现,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商品齐全度,它都跟其他大多连锁便利店没什么两样,选址也未必特别好。

那么7-Eleven为什么还能创造出这样庞大的利润呢?作者说,这背后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7-Eleven会反复地进行“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这个循环过程。

比如,过去7-Eleven的饮料专区,是本着“商品越齐全,销量越好”的设想,尽量上架更多的饮料品类。后来,他们想进一步提升饮料区的整体销量,就建立了一个假说:是不是商品越琳琅满目,消费者反而会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他们真正想买的东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便利店是不是应该先替消费者做一轮商品筛选?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日本7-Eleven就实验性地把饮料区的产品种类减少1/3。根据过去的想法,商品种类减少,销售业绩应该会下降。然而,这次的实验结果竟然真的验证了假说,业绩反而增长了三成。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7-Eleven在精简商品的时候,减少的是那些平时销量不好的产品,把空出来的货架空间,都摆放上畅销商品。这样就能让多数顾客一眼就看到他们想买的商品,也避免了畅销商品很快被拿光、来不及补货的情况。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先假设把三明治跟杯汤类食品放在一起卖,会提升这两种商品的整体销量,那么第二天就把两样摆在一起看看效果。如果确实卖得比之前好,就表示假说正确;如果销量变差,就重新放回原位,或者再想想别的做法,然后再付诸行动,加以验证。

由于7-Eleven建立了完备的信息系统,所以,头一天设立了假说,第二天就可以通过营收数据得到结果,如果需要,隔天就可以进行其他实验、验证新的假说。一年最多可以进行超过300次实验。可以说,7-Eleven的日常经营,就是在这样“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迭代假说”的不断循环中一点点改善的。最终,也在利润数据上有了很好的反馈。

而在咨询工作中,咨询顾问们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类似的。他们先通过讨论、访谈或调研等方式建立起假说,然后再通过论证和实验,来检验假说,再根据检验的结果,确认或者迭代、调整假说,一点点靠近那个,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

当然,不同的人,采取同一套方法,效果并不会完全一样。有的效率高、准确率高,有的就相对弱一些。作者说,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假说思考能力”不同。要培养起强大的假说思考能力,要有不满足于表象、不断追问“为什么”的探索意识,有快速吸收新信息、采纳他人观点的开放性,最重要的,还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智识韧性”。在刚开始尝试建立假说的时候,犯错是家常便饭。但如果因此就放弃假说思考,那么永远也没法提升假说思考能力。假说的形成,要靠经验的积累。所以,只有愿意屡败屡战的人、不断积累经验的人,才能达到,只凭少量信息就能提出高明假说的地步。这是作者接触过数百位咨询顾问之后,发现的一条“铁律”。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咨询公司的主要工作是,为其他公司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他们每天面对的主要挑战就是,怎么在问题难、信息多、时间紧的情况下,尽可能快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个挑战,在我们普通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经常在上演。在节奏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总体来看,咨询公司的工作任务,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精准发现问题;二是,精准预测答案。

“精准发现问题”,就是要透过问题表象,找到问题关键。它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客户,或者说问题提出方的立场,以这个立场为起点,建立起一个观察问题的基本坐标系。然后,可以通过“思维跳板”方式,先找到一个问题点,然后以它为跳板,来发现更关键的问题点;或者用“局部锁定”的方式,先列出所有的备选问题,然后从这些备选问题里,选定一个当务之急,也就是眼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把它作为问题关键,优先处理。

在找到问题关键之后,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或者说,“精准预测答案”。

很多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喜欢从小处着眼,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拼凑出事情的全貌,再分析得出最稳妥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叫“穷尽式思考”。

穷尽式思考虽然有它的优势,但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快速锁定要点,找出解决方案。咨询公司面对这种情况,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假说思考”。也就是,在信息还不充分的时候,先根据初步的讨论、访谈或调研,给出一个暂时的答案,这个暂时性的答案就叫“假说”;然后,根据进一步的论证和实验,来检验假说,再根据检验的结果,确认或者迭代、调整假说,一点点靠近那个,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

可以看到,跟“穷尽式思考”那种,先从细节着眼、逐渐拼凑全貌的方式相比,“假说思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从事物的全貌切入,给出初步判断,再根据更深入、具体的情况,进行方向或细节上的调整。咨询顾问们在实践中发现,这可以帮我们更快地掌握全局、解决问题。就像管理学大师沃伦·本尼斯说的:“经理们紧盯脚下,而领导人则凝视地平线。”

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原书的电子版已经为你附在最后,欢迎你进行拓展阅读。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精准发现问题”,就是要透过问题表象,找到问题关键。它要求我们,要把自己置身于问题提出方的立场,建立起一个观察问题的基本坐标系。然后,可以通过“思维跳板”方式,先找到一个问题点,以它为跳板,来发现更关键的问题点;或者用“局部锁定”的方式,先列出所有的备选问题,然后从这些备选里,选定一个当务之急,优先处理。

  2. “精准预测答案”,咨询公司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假说思考”。也就是,在信息还不充分的时候,先根据初步的讨论、访谈或调研,给出一个暂时的答案——“假说”;然后,根据进一步的论证和实验,来检验假说,再根据检验的结果,确认或者迭代、调整假说,一点点靠近那个,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