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之路》 学霸猫解读
《最小阻力之路》| 学霸猫解读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里茨,世界著名的创造力研究大师。他是著名的音乐家,开创了关于创造的结构动力学理论。他发展的创造技能课程,帮助全球上万名艺术家、经营者、科学家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也深受他的启发。有人评价,罗伯特在创造力领域的地位,和德鲁克在管理学领域的地位不相上下。
关于本书
本书是全球畅销30年的创造力宝典。作者基于自己的创造技能课程和上万名学员的实践反馈,总结了如何从“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创造”的思路,从而实现我们的人生结构的革命。
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要给你讲的书是《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目前只有英文版和台湾版,简体中文版估计要到年底才出,今天咱们先睹为快。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我懂得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在书里分析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反复出现的失败的原因,然后提出来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来创造性地过好自己的人生。听上去有点抽象哈,听我慢慢给你说。
这本书《最小阻力之路》,最早是1989年出版的,有将近30年的时间了,一直是畅销全球的经典著作。台湾很早就翻译引进了这本书。作者是罗伯特·弗里茨。有意思的是,他是音乐家出身,他在创作乐曲的过程中,对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创了一套关于创造的结构动力学理论。后来他专心研究创造过程,把这个当成事业,还发展出一门课,叫创造技能,简称 TFC,专门帮助人们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很多人慕名去上他的课,包括艺术家、科学家、学者,还有很多大企业的主管。《第五项修炼》的作者,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也深受他的启发。1978年,彼得‧圣吉参加了罗伯特·弗里茨的创造力技能课,后来他俩一块儿创建了一家著名的创新顾问公司。再后来他不断地研究、写书,都是围绕创新、创造力,他把这个当成了他一生钻研的事业。
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为什么你改变生活的尝试总是失败?各位想想,你最近一次想要彻底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是什么时候?
有一天醒来,你突然很厌恶自己浑浑噩噩的状态,你决定要改变一下。你买了好多书,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社群,写下了一个雄心壮志的学习计划。三天后,激情退去,生活回到原样。
你想减肥,决定开始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连续三天晚上不吃饭,到第四天,有点撑不住了,报复性地吃了很多东西。
每一次尝试,你都更加努力,但是每一次都莫名其妙地被拽回原地。你可能有不同的借口停下来或者放弃:啊,最近好累,等工作轻松点吧;啊,最近身体不太舒服,等下次身体好点再说吧。
你尝试过学英语、画画、减肥、健身,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没办法坚持下去,这些改变行动本质上都成了自我安慰。当安慰作用达到以后,你会倾向于懒懒地到沙发上来一个葛优躺。就好像我们的生命中,缺少了某种支撑我们持续向前、不断改变的动力。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观点,就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反复出现的失败经历,主要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具体来说,你每次尝试减肥、学英语的过程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面对意志力的时候,都会导致失败的结果。
当我们尝试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来避免不想要的结果发生。那么,通常来说,问题越严重,我们就越会采取严厉的行动。但是一旦行动奏效,问题得到缓解了,我们就不再采取行动了,就会松懈下来,结果问题就通通都回来了。这个过程就像荡秋千一样,来来回回,摆来摆去,所以往往你用尽全力,却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和进步。
所有的改变行动几乎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初始阶段;第二,你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第三,当你自甘堕落到一定程度以后。在这三个阶段,你会承受不同的力,然后你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举个例子,还是拿减肥这件事来说,一开始,你决定要少吃多运动,这没错吧?对瘦下来的好身材的渴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拉力,促使你采取行动,但是你一定知道,还有一个相反的作用力,就是一个舒缓的力——吃想吃的东西,舒舒服服待着不去运动的力,这个力和前面的作用力相比,大小相当,力量相反。你在这两个力中间来来回回地挣扎。
现在想象一下,你站在两面墙中间,一面墙是你渴望的好身材,另一面墙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没办法保持苗条身材。这两堵墙各有一个橡皮筋,都套在你身上,形成两股相同大小的力,你就站在中间。当你往“渴望”那堵墙靠近的时候,背后那堵“舒缓”的墙的皮筋就勒得更紧一些。你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稍不留神,就会被弹回去,回到你不想要的结果中。这是第二个阶段,你作出了努力。
到第三个阶段,你放弃了,开始自甘堕落,堕落到一定程度,你得到了巨大的舒缓和安慰。但是很快,渴望的力又开始变强。这就是大多数人在堕落和放弃一阵以后,又会重振旗鼓开始努力,进入下一个循环。
可以说,我们作出的大多数改变自己的尝试,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循环,不断重复。作者用了一个词,叫“来回摆荡”。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吧?
不光是我们尝试解决自身的问题时会这样,很多事情都会掉进这个陷阱里。比如,国际上救济埃塞俄比亚饥荒的行动。由于战乱和灾害,整个埃塞俄比亚都陷入了严重的饥荒,大量人民被饿死,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引发了全球人民的关注。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明星们举办筹款演唱会,富裕地区的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大量的物资迅速涌入埃塞俄比亚。受灾的人们得到了物资,但是情况被暂时缓解之后,人们就不再认为这是个问题了。媒体不再报道,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可是造成饥荒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问题被遗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埃塞俄比亚还有儿童不断因饥荒死去。
所以,作者罗伯特认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行不通的。今天在职场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可是作者在书中说:“我们的公司,绝对不招聘擅长解决问题的人。”
他的理由是,一个喜爱解决问题的人,一个长期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思考的人,往往是没有创造力的。当我们热衷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仍然在顺应环境,也始终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来避免自己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我们太习惯于解决问题了,这个思路让我们很少去认真透彻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认为,要想避免这种失败发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跳出这个模式,不要再用“解决问题”“改变”的脑子去思考。取而代之的,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一种叫“创造力”的模式,你要学习用这种模式来达到成功的目的。
为什么说解决问题和改变的方式没办法取得成功?因为作者发现,所有的物体都是倾向于沿着阻力最小的道路运行的,能量也是沿着最小阻力的路面持续传递下去的。如果你想通过改变来达成目标,这不是最小阻力的道路,你会像前面所说的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你的目标永远也不会达成。相反,你需要去创造性地寻找自己达成目标的道路。
怎么理解“最小阻力之路”?
作者住在波士顿,来波士顿的朋友经常问他一个问题:波士顿的道路是怎么规划的?如果你去过波士顿你会发现,那里的街道没有什么规则可循,有很多迂回曲折的街道,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名字。
事实上,波士顿的市区规划确实没有规则,这里的道路完全是把几个世纪之前的“牛径”拓宽了而已。“牛径”和马路一样,就是牛踩出来的路。那么“牛径”是怎么来的呢?
牛行走通常是随着地形起伏,找到最容易的路径。前面有山,牛绝对不会强行横越,而是会选择最好走的路,哪怕是要绕到山的另一头。换句话说,牛的行走模式取决于地形结构。时间长了,“牛径”自然就形成了,后来的牛也自然会跟着走。波士顿的城市规划自然也跟着地形结构来进行了。不管是对波士顿的牛,还是后来的城市规划者来说,这都是一条“最小阻力之路”。
其实我们都是循着这样的最小阻力的道路来生活的。比如,我们走路的时候,都喜欢走捷径、抄近道,这就是阻力最小的道路。如果现在,我们要从一栋大厦的70层去到旁边大厦的60层,我们唯一的运动路径,就是跟着电梯、楼梯和大门走。大厦本身的设计结构,决定了我们的运动路径。
作者认为,在努力解决问题、通过改变自己来达成目标这件事上,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往往认为,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事情的成败结果。于是,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试图通过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执行力来改变事情的结果。但是作者认为,决定事情成败的,其实是那个“来回摆荡”的结构。换句话说,你必须超越、跳出那个模式,才能避免失败的结果发生。
要跳出那个框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有助于你的创造力施展的结构。
创造力的结构,相比之前所说的“拉力—反作用力”这个模式来说,是一个更高的结构性张力。它由两大元素组成:第一,对于你想要创造的成就有明确的愿景;第二,对你的现状有清楚的认识。
这两大元素,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结构性张力。愿景会提供给你强大的拉力,驱动你去行动。现状的作用,也是驱动,通过愿景和现状之间的落差,来推动你不断向前,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你内心的愿景越明确,就越有可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解决问题”“去改变”和“创造”之间,有一个区别:当你解决问题、去改变的时候,你的行动是为了避免自己不想要的结果发生,你的专注点会放在不想要的事情上;但当你创造的时候,你必须专注在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上,你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渴望的结果发生。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感受不到那面“舒缓”的墙给你的拉力了。
如果用创造的方式来改善贫困,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同样发生在乌干达的一次贫困援助行动,人们就充分地采用了创造的方式,真的取得了惊人的结果。工作人员不断地训练当地村民的创造力,充分地帮助他们想象和确认自己渴望的生活、自己渴望的家园,到底是什么样儿。当地的民众们也开始积极行动,一点点地把自己想象中的房屋、农田、村庄、医院变成了现实。
在创造的过程中,不再去强调环境有多糟糕,形势有多紧迫,而是要从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开始,让自己想要的美好结果不断地浮现。真正的创造,和外在环境是无关的,它只是我们内心里的图画、内心里的声音,这些图画和声音需要被不断强化,最后表达出来。
现在来想象一下,在这个新的结构性张力当中,你有了一个明确的愿景目标:比如写一本小说。你的现状是怎样的?你看过几本小说?自己能写什么水平的文章?这时候,你开始体验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通常来说,创造者忍受落差的能力高于绝大多数人,他们甚至将落差作为最有力地推动自己的力量。所以你需要代入“创造者”的角色,提高自己忍受这种落差的能力。
而启动你的创造性结构,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认认真真构思你想要创造什么成果,然后好好观察你的现状,并且把注意力聚焦在成果上。你可能会说,哎呀,我不敢设定目标,因为我怕自己做不到啊!凡事都很难的,我还是期望低一点好了。
这时候你需要重新审视你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清晰、明确、可以达到的?清晰、明确的目标会拉动你向前走。而且,我们大量的目标之所以流产,是因为我们很少认认真真地观察自己的现状。空有梦想,但是不顾现实状况,只会带来失败。
比如现实是,你刚刚勉强能写1000字的文章,每周才能挤出一篇。你现在定下来一个月要写一本书的目标,这可能达到吗?完全不可能。
再比如说,我们来看看波士顿的牛是怎么做的。对山脚下的牛来说,登上山顶是它们的愿景,现状是脚下没有路。按照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许需要搬开眼前的岩石,直达山顶。但是牛创造性地绕开岩石,选择绕着山体螺旋上升,到达山顶。如果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有可能牛无法达成登顶的愿景。
只有精确地掌握现状、掌握愿景,创造性地塑造出结构性张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也就找到了实现愿景的“创造”的道路。
在创造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第一个阶段,叫作萌芽期。
在萌芽期,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作出重点选择,然后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在这个选择上。做选择也是需要练习的,你必须经历痛苦和放弃。要记住的一点是:只有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创造。所以,选择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当你下定决心去选择之后,你会发现之前所有困扰你的事,都开始烟消云散了。
另外,做选择的要点是要基于你的真实的渴望,而不是你想避免的事情来做选择。比如,你选择做一个健康的人,而不是做一个不生病的人。人都是会生病的,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健康是一个更长期稳定的状态。你可以选择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选择避免一个无所事事的平庸的人生。
现在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拥有的是什么?当你做出选择以后,你会不断为了保持这个重大选择做出一系列比较小的选择。比如,我是看电视还是写点东西?通过每一次的小小选择,来强化和坚定你内心的重大选择。
萌芽期会带给你很多的刺激,正面的刺激。就像创业的初期,尽管一切杂乱无章,但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激情澎湃。导演希区柯克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电影的构思阶段。在他利用摄影、表演、场景、服装和其他电影元素进行创作的几个月以前,因为受到萌芽期特有能量的推动,他会把整部片子用分镜表画下来,一格一格都画在黄色笔记纸上面。他说:“构思、编剧和筹备的过程,比拍片本身刺激得多了!”
接下来,你会来到同化期。从最开始的不确定、有些担忧到同化期,你会大量吸收知识、发现机会,你会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景根本就不难。你开始广泛地学习,大量地同化知识,你甚至感到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当你写作时,你笔下流淌出越来越多的惊喜。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感觉自己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和动力去完成。这是创造历程中最美妙的时期,说明你正在经历飞速的成长。
最后到了完成期。很多人会在完成期的临门一脚退缩,卡壳儿,败下阵来。
比如,很多博士生拖延了好多年都毕不了业,只因为那篇论文一直没写完。工程师只需要再做几个决定,就能让计划问世,却因为许许多多的细节搞不定被困住,没有勇气去突破。我们很多时候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明明只差临门一脚,却对结果有些惧怕,眼睁睁看着所有的努力白费。
等我们终于完成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写的简直是垃圾,有时候我们又会舍不得放手这个作品。实际上你要做的只是接受,坦然地接受,这就是我现在能创造出来的作品,这就是我能完成的工作。这才是正常的心态。告诉自己,一切要结束了,你只需要完成它就好,然后开启下一段创造历程。
比如,很多拍电影的导演都接受不了看自己拍的片子,有的会觉得总有遗憾,总不满意,有的是看太多遍了没有感觉了。但是电影制片人海因斯不是这样,他对待自己的作品就是观众的心态。他说他拍电影之前,总是全盘掌握每个步骤里面所有的电影元素,逐渐实现电影的愿景。电影拍完以后欣赏的时候,他想象那是别人拍的。这么想的时候,片子里的妙语仍然能让他大笑,好像他从没看过一样。而且他看的时候还是充满感动,好像是第一次看那部电影。海因斯总结了一条,就是要把自己身为艺术家和观众的身份区隔开来。这一点不容易,但是非常有帮助。
创造历程的这三个阶段都会让你产生不同的能量,每一种能量都能帮助你持续往下一个阶段迈进。萌芽期的能量帮助你向同化期迈进,同化期的能量又让你向完成期迈进,而完成期的能量可以帮你走进一个新的创造过程、新的萌芽期。
作者自己是音乐家出身,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发行了两张音乐专辑。第一张专辑叫《高速公路上的雨夜》,他花了5个月的时间进行作曲和制作。在第一张专辑即将完成时,他就开始筹划第二张,叫作《空中的符号》,竟然只花了一个礼拜就完成了。第一张专辑的创造历程产生了很多动能,衍生到了下一张专辑里。
所以说,创造力这种能量的本质并不会递减,而是会越来越多,指数级地增长。完成以后,会让你持续前进。
说了这么多,回到现实当中,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要经历的会复杂得多,艰难得多,过程也漫长得多。不管是你想创作一本小说,还是创业一个项目,接手一个工程,从萌芽期到同化期,最后到完成期,都要经历无数的磨难。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差,一个是厌恶现状。
第一是时间差,当你刚刚开始行动时,都会经历一段时间差,才能看到改变的结果。比如,从训练员工到产品品质提升,都是需要时间的。从品质提升到市场反馈、销售增加,也是有时间差的。
还有一种时间差是,你在创造的过程中会停滞不前,甚至看起来在往后倒退,这可能也是一种时间差。而且,我们通常会把自己和某个成就之间的距离,想象得比实际更近,有点过于乐观了。
通常来说,在你采取创造的行动之后,成果不会立刻显现,有时候改变已经发生了,但我们却不自知。在进行创造时,在彻底达到你想要的成就之前,你可能会数度遭遇时间差,但是不要放弃,这很可能是催化你创造力的重要时机。
第二个障碍是厌恶现状。因为现状与期望不符,所以很难客观地认清现状。你必须训练自己客观认清现状的能力。有时候,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思考,情况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却很少去思考现在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
举个例子,一对中年夫妇开车去大峡谷。早上,他们在汽车旅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距离大峡谷还有4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他们开了4个小时以后,连大峡谷的影子都没看见,他们迷路了。最后他们找到一个休息站,在那问到了方向,被告知还要再开一个半小时,但是从休息站到大峡谷的这一个半小时路程中,他们都在讨论,为什么会迷路,哪里转错了。实际上,他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现在到哪了,从现在的地方去大峡谷要重新导航,重新规划路线,而不是纠结之前为什么会迷路。
及时看清现状,重新衡量现状和愿景目标之间的距离,是创业、创造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你必须如实地告诉自己真相,不扭曲改编,也不找理由。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四步关键技巧,帮助我们直面现状:
第一步,描述你现有的处境,把处境如实地报告给自己,避免任何的分析与评论。
第二步,描述你想去的地方,把你想要创造的成果说出来。比如我想去大峡谷,我想成为一个作家,你只需要大声说出来。这时候,你要说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你认为可能的东西。
第三步,再次正式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成果。在心里说,我选择去大峡谷,我选择成为一个作家。在心里不断反复地确认,我们已经做出了这个选择。
第四步,继续走下去,一旦你观察到自己身处何方和想要去哪里,就正式选择了你想要创造的成果,你就应该专注了,不再被那些不喜欢的情境卡住。遇到卡顿的状况,可以看看风景,读一本书,转移注意力,转机往往在随后出现。
数学家庞加莱曾经在演算一道题目时被卡住了。他小睡了一会儿,醒来就得出了答案。一位化学家在实验室里有新的发现,但是找不到一个公式来解释自己的发现。他决定搭车去城里兜一圈,结果,他一踏上公车,答案就出现了。这些现象不是灵光乍现,是有科学依据的。大脑在小睡或者放松的时候,会继续工作,而且放松休息会促进大脑的创造力。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通过创造而不是改变来找到通向成功的最小阻力之路,我们来回顾一下。
大自然的运行原则是能量总是会沿着最小阻力的路面持续传递下去,所以你要想达成目标,就需要学习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走上你的最小阻力之路,朝着你真正想去的方向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你都需要创造性地去看待问题。
墙上的钟摆是来回摆动的,而火箭是要达到最后的目的地的,祝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通往成功的道路。
撰稿:学霸猫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