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教育新语》 吴晨解读

《教育新语》| 吴晨解读

开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吴晨。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教育新语》,副标题是:“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我们现在正进入到一个“AI乘”的时代,生成式AI的狂飙不断颠覆传统产业,教育首先冲在最前沿。美国著名的在线视频教育平台可汗学院就冲在颠覆的最前沿,第一时间被OpenAI邀请使用GPT4,并基于GPT4o开发出了Khanmigo的人工智能助教,初步展露出人工智能对K12教育的颠覆。这种颠覆不仅仅局限在给孩子私人定制的教育上,它还将延展到一系列教育相关的领域,比如对大学入学考试和入学标准的改变,比如对何为名校的定义,又比如对今后职场的影响。

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的新书Brave New Words,中文版翻译成《教育新语》,简单梳理了这一过程,也对未来教育改革和职场转型做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展望。

萨尔曼·可汗是世界创新教育家,他创办的可汗学院在全世界拥有1.5亿学员。比尔·盖茨给了这本书以比较高的推荐,他说:“对于任何对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未来感兴趣的人,这是一场及时的大师级课程。”

在这本书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在实践中因材施教的雏形。因材施教强调两点,一方面是希望按照每个孩子的节奏教学,改变工业时代标准化批量生产,甚至填鸭式教学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能够找到并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按照他们的兴趣点多样化教学。其结果都是希望通过定制化教学来让每个孩子能发挥自己的优势。AI会多快帮助普罗大众实现这一理想?很值得探讨。

更重要的是,可汗还展望了当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于教学之后,会对标准化考试、大学的入学申请带来哪些根本性的改变。在美国语境中,入学申请是一项特别非标准的流程,学生除了在校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成绩之外,还需要有大量课外实践,写出出彩的申请文章,能邀请到好的推荐人推荐,等等。可汗甚至再进一步,将他的思考拓展到了未来职场的变化。这也是当下人们探讨最多的话题之一:当机器具备了完成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工作之后,人的特质是什么?如果我们认为人不同于机器的特质是创新,那么从中学到大学教育需要怎么改变来培养和塑造人的创造力。

可汗学院如何实现因材施教的理想?

首先我们来看看,可汗学院是怎么借助AI,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的。

因材施教是每个老师的理想,因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而且教学也需要有创新,太多教学实践证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驱力非常重要,当学生被动地坐着听讲时,并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人工智能的大发展让基于个性化的服务变得充满想象力,无论是定制化医疗,还是定制化教育。可汗学院在2023年就参与了GPT4的内测,并基于它推出了名为Khanmigo的人工智能助教,在个性化学习上迈出了一大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普惠教育。

个性化学习,基本想法是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展开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得到针对性的辅导,夯实基础知识,还能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掌握更多。理想状态是改变工业时代教育批量化生产的状态,人尽其才,百花齐放,鼓励学生多样性发展。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原本只是富裕家庭才能做到的,因为他们可以花大价钱给自己的孩子请家教。《我在上东区做家教》的作者格罗斯伯格,哈佛毕业后加入纽约一家私立学校担任升学辅导,就曾经是纽约富人家里常请的家教,帮助住在这里的中学生阅读和理解像《奥德赛》这样的经典文学,并帮助他们提升写作能力。当然,这些孩子如果有理科方面的难题,也可以找到大学教授来辅导。但是这样的学习条件,显然是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没法拥有的。

在GPT出现之前,个性化学习很难大规模实现,因为一个老师无法给一个班上三四十个学生同样的个人关注,也无法让他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课堂上学习。Khanmigo则让个性化辅导成为可能,而成本只需要一年44美元,折合300元人民币,比课外辅导班要便宜多了。

即使只是初级状态,Khanmigo已经很强大。首先作为一个AI助教,它能够做到非常好的个性定制,可以真正按照学生的需求查缺补漏,推动学习进步。

其次,作为机器,它24×7在线,事无巨细,仔细认真,不会厌倦,有耐心,这些都是人所无法做到的。因为经过详尽的教育学培训,它熟知所有教育方法资料和最佳实践,它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互动教学方案。

ChatGPT出现之后,许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孩子利用AI作弊,比如让AI直接写作文,而不去自己思考。Khanmigo作为深度定制的AI助教,目标是让自己成为陪伴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所以,它在两方面又与普通的GPT有明显差异。

第一,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会通过文字互动一步一步和学生一起找到解题方案。相信,很快它就能与学生进行语音互动。

以写作为例,它的目标是真正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在可汗学院,AI助教可以成为孩子写作的个性化帮手,帮助他梳理观点,查找论据,强化结论。在互动过程中它也会保存所有记录,让老师检查学生到底是如何使用工具的,以及在工具的帮助之下,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此区别纯粹的让机器来替学生写作。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发展也有好处,因为在现实场景中,学会使用最新工具来提升写作能力,或者增强自己工作能力,是职场的必备。

AI助教Khanmigo还有第二点跟普通的GPT有明显差异:它在辅助教学上会尝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它可以模拟历史上的名人,让孩子和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或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话,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孩子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历史人物的思考等等。

很多人也许听说过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两者都是古代知名武将,但关公是三国时人,秦琼则是唐初名将,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也不可能打到一起去。讲这个笑话,一开始是嘲笑说书人没有扎实的历史知识,为了讲书精彩,随便瞎扯。但仔细想想,如果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互动,岂不是很大的脑洞。

AI教学就可以开这么大的脑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语录体都是古代哲人记录思考最重要的方式,而语录体的根本就是对话,两个哲人之间的对谈,或是弟子记录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文字。训练有素的AI助教可以做到清晰和深入地理解每一位重要作者的著作,梳理他们的观点,了解他们说话和写作的习惯与特点,知道他们生平中的主要事迹和各种奇闻逸事。在对这些数据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出每个历史上和现代的思想者的数字分身,然后让这些数字分身之间展开对谈,或者让学生与他们互动。

可汗学院在早期测试中发现,用户经常试图让历史人物对现代争议发表意见。但这确实是牵强古人了。可汗学院强调模拟应该只涉及那些原始人物有语境的问题。但通过提供一个互动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可以增强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也会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点有更好的掌握。

在西方的K12通识教育中,特别强调阅读理解和写作。怎么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可汗学院同样贯彻的是让助教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成为学生偷懒的结果。阅读理解通常的考试方式是选择题——从SAT、托福到GRE都是如此——这是标准化考试所做的妥协。但更加个性化的理解是让小助理与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进行深入的对话。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与一个智者对话了。

整体而言,AI助教就是那个智者,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能力提供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练习。它也能更好地评估学生,并根据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推荐下一步要学的内容。

有趣的是,在实践中老师受益更多。可汗在《教育新语》中就特别提出,希望AI助教帮助老师完成“价值链跃升”。AI助教能帮助批改作业、阅读论文等等,这就是老师们钟情于它的地方。有老师说,因为AI助教,他每晚可以节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帮助老师定制教案和为场景化教学提出建议也是AI助教的长项,而AI助教也真正能做到对学生的一对一辅导。

可汗学院的尝试,让原本在科幻小说中才有的情节正在变成现实。如果每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位贴心、有耐心、学业深厚、循循善诱的AI助教的话,那么教育体验会发生哪些质变?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爆炸,令教育改革变得非常急迫。生成式AI可以说是一个快速进化的超级智能体,阅读了人类所有结构性的知识,几乎可以解答任何问题。当AI迅速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候,传统的教育必须改变了。

未来大学入学流程会如何被重塑?

作为助教的AI助教能给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都带来巨大的改变,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也能够让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AI助教将变得越来越普惠,与手机和平板一样,很快就会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AI是新的电,是和电一样的通用型技术。

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Chat-GPT采用的是大语言模型,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GPT还是另外一个英文词组的缩略语,那就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通用型技术。通用型技术的特点有三个:它会影响到各个行业,它会变得越来越隐身,它会变得越来越便宜。电的即插即用就是如此,你根本不需要知道发电和电网的知识,用就好了。

普惠的个性化学习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因材施教,也会给学校如何筛选人才,或者说大学入学的标准,带来根本的改变。

我们先聊聊美国的大学录取流程。

除了标准化考试比如SAT之外,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校,特别注重申请人三方面的材料:你的课外活动经历、你的个人essay,也就是介绍自己经历和想法的作文,以及推荐信。

这三方面的材料其实都是用来帮助招生官去了解一个学生。希望通过客观的活动、主观的协作和他人的视角,这三个方面来展示,学生在中学期间是否克服了什么障碍?他们看起来是否具有协作精神?他们是否有一天可能对世界产生影响?

准备这些材料的初衷是好的,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会对通过包装这些材料帮助学生在申请时获得加分,越是有钱人,越是有机会在包装上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所以在美国的藤校里,虽然满眼看到的都是崭露头角的牛娃,却也有上学吃力,跟不上课程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因为过度包装而侥幸入围,但其实根本不具备真正在名校里打拼资格的人。

所以当普惠的AI助教出现时,它很有可能给美国大学申请带来平权的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AI助教出现之前,只有富人可以支付起高额的升学辅导的费用,给孩子以个性化的升学辅导。有操守的升学辅导会根据他们对学生的理解,对孩子给出作文的修改建议,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帮助找到合适的人撰写推荐信。没有操守的辅导则是直接越俎代庖,直接成为孩子准备申请包装材料的枪手。

AI助教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一情况,至少在作文上,AI助教可以给出同样的修改建议,老师和其他人也可以在AI助教的帮助下给更多他们了解的孩子写出真情实感的推荐信,这样至少在包装上拉平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

再向前推演,则是要重新思考名校入学流程:作文和推荐信,当然还包括课外活动的呈现,多大程度能够让名校了解一个孩子?

对美国名校而言,第一个改变会是面试环节。通过申请材料初步筛选之后,申请的学生都需要经过面试,名校通常邀请校友来帮助面试,一来校友对学校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二来这也是校友反馈母校的机会。但校友面试有着显然的短板:功成名就的校友都很忙,留给面试的时间并不会太多;校友的判断标准千差万别,很难在面试中有标准化的评判,也就有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公平。

随着AI助教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一环节也很可能发生改变,最简单直观的就是让AI助教替代校友做面试,这样至少在面试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更标准化,更公平,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因为AI助教可以24×7地努力工作。

再下一步,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整个申请材料的必要性。作文和推荐信,当然还有课外活动,这些材料还有没有必要?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能不能直接利用第一手的大数据,而不是经过梳理和包装的材料,来了解一个孩子的能力?

可汗学院就引入了一种方式,它搭建了一个在线义工的平台,让有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可以一对一辅导其他孩子。在线义工会对在线做义工辅导的孩子的行为做出总结和评价,而这种总结和评价基本上已经涵盖了传统申请学校所希望证明的三方面:你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会为社会贡献些什么?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是如何与他人协作的?以及别人——包括你辅导的学生和你服务的机构——怎么评价你的表现。按照可汗学院的说法,一个孩子在在线义工平台上的表现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申请中选报的材料了,因为这些行为本身就能更好地去展现一个中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比如他的领导力、合作能力、同理心和社区服务精神。

再向前推演,我们要思考这种申请模式的改变对于美国名校意味着什么?可以有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

短期而言,它可能让名校的入学申请变得更加公平,减少入学申请的过度包装,也让一些出身一般的孩子有更多机会入学。

但长期而言,则更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强化了入学的军备竞赛,因为人人都拥有便宜的AI助理,AI辅助申请成为常态,类似可汗学院的在线义工项目也会层出不穷,只要名校的光环仍然有价值,入学名校的竞争不会削弱,反而会有一段适应新规则的“群魔乱舞”的时光。

第二种可能性则是名校的光环不再,因为AI的普惠性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大数据所记录的一个人的成长记录能够更好地体现他的能力和潜能,名校文凭的加持作用变得不那么明显。名校入学竞争也相应变得不那么激烈,中学生活也不再是虎爸虎妈们想尽办法的安排。

哪种情况更可能实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讲了那么多AI助教对美国大学入学可能带来的改变,你一定要问了,那么对于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我们又需要做哪些相应的改革?这本书或许可以启发我们这么两条思路。

第一条思路,能不能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个个性化的AI助教,这些助教能否帮助我们对一个孩子平时的成绩和潜力有一个更加标准化公平的评价?把平时的评价与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评估一个孩子的潜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公开、透明、标准化,拒绝贪腐和造假是必须的。

第二条思路,与美国大学入学流程的重新思考一样,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标准化考试的意义何在?高考最重要的意义是为合适的人才匹配合适的学校。在确保公平性的前提下,有没有更好的匹配方式?

从教育改革出发,或许会出现两种正向的改变:一种是在不挑战既有名校鄙视链的情况下的一种更好的匹配,让最好的学生上最好的学校,让不错的学生上不错的学校,而且这种匹配还可以是动态的;另一种则是让教育变得更公平,从K12开始,一直延伸到大学,给每个孩子以合适的教育,打破名校的名利场的概念,这是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

透明、脱媒与B2B将是AI时代的三大特征,也会给教育和未来职场带来巨大变化。

好,前面我们分析了AI助理的普及会对美国和中国大学,尤其是名校的入学流程,带来哪些改变。短期而言,它会让美国的名校入学变得更公平,减少富人因为有财力所以能过度包装自己孩子的情况,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改变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减少大学入学过程中优秀的孩子被遗漏的风险。

长期而言,我们则要思考,AI助理可以记录一个孩子整体的成长记录,那么,如何通过这种成长记录来展现一个孩子的能力和潜力,而不再需要通过单一考试或者一些包装材料来呈现。这就引发了对于未来AI给教育和其他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把这种影响总结为三个关键词:透明、脱媒和B2B。

透明很简单,当每个人都有一个普惠的AI助教之后,它总是以高度透明的方式记录你的各种学习行为。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它能清晰地理解一个学生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AI助教与学生之间是高度互动的,在对话过程中,它可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助教既可以回答学生的困惑,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学生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估。而这种评估也可以做到更加公正、客观、一致。

在初期,AI助教可以对搜集的学生学习大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给老师和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思考特点。再进一步,它所搜集的有关学生的所有学习大数据将会有更大的用处。

在透明完成之后,我们就要引入第二个概念:脱媒。脱媒就是脱离媒介,媒介的意思是对真实世界的总结和归纳。脱媒的意思是我们不再需要总结和归纳,而可以更好地回归到第一手的资料。在教育场景中,我们对一个孩子的评价不再需要课外活动的总结和孩子的作文,因为他日常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被记录了下来,就能充分展现他的潜力和特质。或许我们还需要推荐信,但也可能以其他的形式,比如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后不同人的评价,而不需要某个特定人专门去撰写推荐信。

在理解AI能发挥哪些更大用处之前,我们还需要理解第三个概念,B2B,也就是Bot 2 Bot,机器人对机器人,AI助教对AI助教,AI助理对AI助理。

当每个孩子都有一个AI助教时,其实每个人也会有一个AI助理。这种助理的能力都超强,了解全世界所有现有的结构化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打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未来AI世界中,孩子的AI助教与老师的AI助理、家长的AI助理之间可能有充分的沟通,而这种沟通并不需要文字,而很可能是大数据层面的沟通。

走到B2B的第三步,AI助教给老师和家长总结孩子的进步和问题这一环节也可以被替代了。因为透明、脱媒和B2B,老师和家长的AI助理可以获得学生的所有学习大数据,而不再需要通过中介、摘要的方式来评价。

当透明、脱媒和B2B三点都完成的时候,教育的重塑一定会开始。不仅是教育,未来职场的招聘也会呈现出透明、脱媒和B2B的特点。在《教育新语》中,可汗就开了一个关于未来职场招聘的脑洞。

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能力和潜质匹配最合适的教育资源。那么职场招聘的终极目标就是人尽其才,为合适的岗位匹配最合适的候选人。

未来每个候选人都是透明的,他的小助理会把他学习的经历、职场的经历,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未来招聘的过程会是B2B的,AI招聘专员与每个人的AI小助理对接。AI小助理会对一个人从教育开始就有全方位的了解,一个人在这个小助理面前是完全透明的,而这个小助理可以与所有招聘的小助理不断沟通,找到最合适的岗位。

未来招聘的过程也会是脱媒的,不再需要压缩信息的简历。

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之下,我们的AI助理将很快查找和申请潜在的工作机会。同样,AI招聘专员会对每个候选人始终如一地应用相同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在职场上都是透明人,而AI招聘专员不会像人那样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原本简历上出彩的信号,比如名校毕业,将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基于一个人的求学和工作的整体透明的记录将是衡量你是否适合潜在工作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当然再演进下来,AI助理也会帮助指导一个人如何全面考虑职业和教育机会,成为他的人生教练。

从现在开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AI助教、AI小助理、AI招聘员,当人工智能变得日益强大的时候,B2B也就是小助理对小助理的交流将成为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就触发我们思考,在“人与机器”高度协作的未来,怎么保持人的特点?

在我与凯文·凯利的交流中,他就认为需要对高中教育做出全新的审视。现在高中毕业时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是了解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优化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了解自己学习不同学科时的有效模式。毕业的孩子需要拥有这种优化终身学习的超级能力,因为未来一个人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

凯利认为,一个高中生应该知道自己如何最佳地学习语言,如何最佳地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以及如何最佳地学习一个新领域。未来的核心技能就是知道自己怎样学习最有效率,找到针对不同学科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不断进行测试和尝试,通过实践和练习,经历失败并从中学习。这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在老师和像Khanmigo这样的AI助教的帮助下,弄清楚一系列问题,比如你需要在记忆周期之间睡多久?你需要多长时间复习一次?你需要多频繁地复习某个内容?

培养创新文化,凯利认为一个重要部分是接受失败,甚至不仅仅是容忍失败,而是将失败视为前进的手段,在失败中前进,在失败中做得更好,让学生克服失败带来的耻辱感。对中国学生尤其如此,凯利认为要想在未来培养更创新的文化,需要做到三点:需要更加接受失败,需要更多地质疑权威,需要拥有多样化的观点。

另一本书《县中的孩子》的作者,北大教授林小英,也观察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在考试的独木桥上过关斩将的孩子很可能出现“脆皮大学生”现象,即缺乏韧性,没有应对失败的经验,一旦遭遇失败——无论是在大学还是求职阶段遭遇挫折——就可能气馁与放弃。

还有一本书,《一激到底》,里面提出了文化资本的五点梳理,值得任何希望自己孩子成功的家长留意。这五点分别是内化获胜的重要性、学会走出失败、学会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学会在高压环境下取得成功、坦然在公共场合接受他人的评价。除了拥抱失败之外,剩下四点建议都是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成功所必备的心智素养。

在今天这本《教育新语》中,可汗认为,未来成功者需要三方面的基本技能。

第一项基本能力是盖茨特别强调的3R能力,阅读理解、写作和算数的能力(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atic)。没有这些能力,很难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更不用说做出明智的决策了。第二点也是老生常谈,即T型人才,既有特定领域深厚理解,又拥有广泛技能的人。第三点则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就是具备强大的沟通、协作和同理心技能。

换句话说,AI时代人类需要夯实的是最基础的认知能力,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最有效的待人接物的能力。

在此之上,可汗强调需要从小培养企业家精神。他给企业家精神这样的定义:创业实际上是一种创造力,知道如何整合资源以创造价值。

因为在一个AI在任何单项领域都能成为专家的时代,人的创造性将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知道该如何改变。可汗将此更具体为个人愿景,能够审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必须将研究重点放在哪里,并理解为解决问题需要整合的各个要素。

第二方面则是回归到工业革命前那种工匠式的体验,可以与一小群人一起合作,而这些人有着多样的背景,懂得工程、销售、市场、金融和设计,他们一起将能够管理大批人工智能,并将所有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干大事。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可汗的《教育新语》,还有这本书引发的AI塑造未来教育的深入思考。可汗在可汗学院推出了基于GPT4o的AI助教,帮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也给老师减负,让老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开启了AI重塑教育的过程。因为AI是通用型技术,会变得越来越普惠,这一过程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定制化的教育,也会影响整个教育行业。从对美国和中国名校入学流程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AI助教的普及会让美国名校入学变得更平等,也会引发对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重新思考。更重要的是,如果AI助教可以一直陪伴一个孩子成长,记录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数据,这种大数据的交互,在未来B2B的世界,也就是AI小助理与AI小助理沟通的世界,将取代传统的作文、简历、课外活动总结之类的媒介,成为真正展示一个人能力和潜力的素材,这将会对未来的学校和职场带来根本性的颠覆,这也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人+机器”的时代,人的特质是什么?引用凯文·凯利的话,未来最重要的能力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在高中阶段,我们最需要培养的恰恰是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知易行难,AI会带来一系列改变的可能性,而这也需要你我参与其中。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AI带来的个性化和普惠教育的需求。

2.AI助教的普及可能会改变美国大学入学流程,使得申请过程更加公平,减少过度包装,同时引发对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模式的重新思考。

3.AI时代的三大特征是透明、脱媒和B2B(机器人对机器人)。这些特征将影响教育和职场,使得教育和招聘过程更加公正、客观和一致。

4.AI的发展将改变职场招聘的方式,使得招聘过程更加透明和公平。AI助理将帮助记录个人的学习经历和职场经历,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