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成功者的大脑》  张爽解读

《成功者的大脑》| 张爽解读

关于作者

杰夫·布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主要教人们运用有效的技巧调节大脑,过上积极乐观的生活。

马克·芬斯克,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莉斯·内伯伦特,健康题材畅销书作家。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它总结出成功者大脑中都具有的相同成功要素,以及培养这些成功要素的方法,让成功变得可以复制。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动机是什么,动机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完成动机三段式的正向循环。第二部分,复原力,明确什么是控制点,判断自己是内控人格还是外控人格,以及培养复原力的两种方法。第三部分,情绪平衡,通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明白情绪唤醒水平和任务完成情况之间的关系,并找到让情绪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成功者的大脑》,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0万字,我会用大概25分钟的时间来说说这本书的精髓,成功者的大脑中有哪些相同的成功要素,以及培养出这些成功要素的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认知里,一个人能成功,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智商、生活环境、经济基础和人脉等等,最重要的是,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观点:每一个成功者都有相似的大脑结构,他们只是更善于利用大脑中的某些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大脑的潜能,最终帮助他们获得了成功。

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位,分别是杰夫·布朗、马克·芬斯克和莉斯·内伯伦特。他们都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我们重点说说杰夫·布朗这个人,他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主要教人们运用有效的技巧调节大脑,过上积极乐观的生活。他的很多心理学见解被多家知名媒体报道过,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创业家》等。这本《成功者的大脑》是布朗最畅销的书之一,已经在多个国家出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大量真实案例,总结出成功者大脑中,有8个相同的成功要素,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分别是动机、复原力和情绪平衡。今天,我们就主要从这3个方面来讲讲如何打造成功者大脑。

我们先来讲讲第一个成功要素——动机。动机是培养成功的内驱力,它帮助成功者设法应对挑战。

你可能会问,那到底什么是动机?它对于完成一件事情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说白了就是你想做某件事的念头。听概念可能有点不太好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日本有一个作家叫做中岛孝志,他写过一本书叫做《4点起床》,讲的是他坚持每天凌晨4点起床工作的故事,而且一坚持就是好几年。这种坚持行为让很多人佩服,也让很多人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为什么要4点起床呢?这是发端和方向。为什么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呢?这是强度。为什么他能把这件事连续做好几年呢?这是持续性。你看,这些问题其实就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那就是动机。

那你可能又会问了,难道动机是自己产生的吗?当然不是,大多数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你起床醒来,会发现某一天你的状态特别好,好像有满满动力在你体内。于是,你决定把今天的行动列成清单,然后一个一个去完成。但好像这种时刻并不是经常发生,一个月当中,我们有强烈动机想要做完某事的天数也就那么几天而已。

那动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把动机流经大脑的过程叫做“动机三段式”,也就是说动机并不是忽然闪现在脑海中的,而是分为3个阶段的递进过程。

第一阶段叫做“路线规划”阶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开车去旅行时的地图,你可以在地图中找到你的目的地以及路线规划。有了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你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了一个 GPS,你的目标就会在脑海里像 GPS 的红点一样闪烁不停。一旦锁定目标之后,大脑便进入了动机的第二个阶段,叫做“激发阶段”。此时,目的地已经被输入到你神经系统的 GPS 中,你已经知道了终点在哪儿,接下来,就是给油门了。“激发阶段”就相当于“给油门”,虽然还没开始行动,但此时,你已经有强大的意愿准备出发了。动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行驶阶段”。这很好理解,GPS 定位成功,油也已经加满,你也知道要去哪里旅行了,最后要做的就是前进行驶了。

再说回刚才讲到的日本作家坚持每天4点起床的例子,在产生这个行为之前,他一定是在脑海里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他会在脑子里不断去想我应该如何完成这个目标?要持续做多久?最后落实到行动上之后,就完成了动机产生的正向循环。

这三个阶段听起来不难,但实际上很少人能做到。因为无论是路线规划、激发还是行驶阶段,完成其中一个阶段并不难,最难的是完成动机的正向循环。成功者大脑和普通人大脑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非常善于一次又一次地启动这个正向循环,直到开始行动实现目标。而普通人的大脑经常会停在线路的某处,比如光有目标,动力不足,或者行动跟不上等等。

那如何才能完成动机的正向循环呢?作者介绍了一种方法,叫做“外部回报法”。比如,你想减肥,那就先给自己买一件小两个号的衣服挂在衣柜里,而且越贵越好。它会带给你动力,帮助你完成动机的“激发阶段”,让你每次看到它时都会想减肥。这样你就很快从激发阶段过渡到了行驶阶段。

那是不是顺利进入行驶阶段就完成了动机的正向循环呢?并不是。虽然都是行动,但是成功者行动的质量和普通人也是有区别的。就比如同样是1小时阅读,有些人就能完全专注沉浸在阅读中,收获想要的知识,而有些人也花了1小时的时间,却什么都没记住。

应该怎么办呢?成功者会让自己在行动中尽量达到一种“心流”状态,这是一种完全沉浸并高度投入的状态。达到心流状态时,人们甚至可以忘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你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完全沉浸在一项工作中时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有时甚至忘了吃饭。

那么心流是如何产生的呢?研究人员认为,要看个人能力和这个事挑战难度的匹配程度。具体说就是,只有当能力高、挑战难度也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心流。如果能力与挑战难度都比较低,即使它们是匹配的,也不属于心流状态,而属于一种无感状态。比如洗衣服对于成年人来说,就属于无感状态。这种状态也比较舒适,比无聊、焦虑要好。

那要产生心流的话,需要自己的能力与要做事情的挑战难度都比较高,这两个因素还要匹配。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你的能力已经很高了,这个时候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去做那些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事情就可以达到心流状态。另一方面,你的能力比较低,这个时候,你是不具备获得心流的先决条件的。这时你可以做的是,首先保持自己在无感状态里,也就是做那些挑战难度比较低的事,直到熟练掌握了做简单事情的技巧,这时候你的能力可能就已经提高了,然后再提高难度。用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地逐渐提升你的能力与挑战难度,直到能力与挑战难度都进入了较高的水平,这样就可以达到心流的状态了。

比如,你的目标是写一本书,不要只是想着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作品,而是要把与写书有关的所有任务都列出来。你可以与写书的朋友聊一聊,了解写书的过程,接下来,你可以列出书的提纲,看一些同类型的书等等。这样不断去实现一个小目标,最终可能就会实现大目标。

我们来总结一下动机这个成功要素,动机的产生包括三个阶段,也叫作“动机三段式”,分别是:路径规划阶段、激发阶段和行驶阶段。通过外部回报法产生助推力,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从激发阶段到行驶阶段的过渡。如果想要完成高质量的行驶阶段,可以通过专注步骤而不是结果的方法,让自己达到心流状态,从而完成动机的正向循环。

对于成功者来说,光有动机是不够的,我们经常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拥有强烈的动机想要做一件事时,现实总会过来泼冷水,把我们打回原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当外界环境将我们击败时,成功者所需要具备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要素——复原力。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逆境、挫折和打击。但为什么有些人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却能历经千难万苦也从不畏缩和动摇?答案就在于后者具有复原力。

那么,能使人们渡过难关的复原力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中是这么解释复原力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良的环境下,面对各种变化,克服各种压力,从逆境和挫折中恢复过来,维持正常生活。这种能力就叫作复原力。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弹簧,无论外界给出多少压力,这种能力总是有力量让你复原到最开始的状态。成功者的大脑里,储备了很多“复原力”,他们跌倒后爬起来的次数总是比其他人多一次。

书中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这个故事曾在全美国媒体头版头条中报道过。1989年,名叫特里萨·梅里的小女孩在中央公园慢跑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横穿公园的路上,她遭到了野蛮袭击和强暴,身体失去了约75%的血液,头部受到重创,几乎丧命。后来她被好心人发现送去了医院,尽管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她最终还是从昏迷和精神错乱中挺了过来。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也许会让一个人一辈子都活在恐惧的阴影下,但梅里没有,她成功地从致命的打击中走了出来,用强大的复原力让自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最后成了一名励志演讲家。

当生活遇到严重打击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被灾难压垮,再也振作不起来。但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并不会因为外界的环境而打乱自己的选择,无论受到再大的打击,他们总是能让自己迅速复原。就像上面故事中被袭击的梅里。

为什么他们会具备复原力呢?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控制点”,就是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好事和坏事的归因方法。也就是说,在这个临界点上,你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把你的遭遇全部归因于外部原因,作者管这种人叫做“外控人格”,外控人相信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外部力量的作用,比如环境、其他人或者命运,反正自己所能做得非常有限。跟它相对的是“内控人格”,具备这种人格的人恰好相反,他们相信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会把结果归因到外部环境中。

作者认为,拥有“内控人格”的人有更多的复原能力让自己从失败中解脱出来,积蓄动力迎接更大的挑战。你也许会问“那如果一个人是‘外控人格’,岂不是失败后就永远一蹶不振了?”作者建议,如果你是“外控人格”,你可以通过完成一些小事来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比如,你失业了,你既可以选择坐等工作机会找上门来,也可以主动把简历提交给所有潜在雇主。比如,你高考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你可以选择懊悔自责,或者抱怨命运不好,也可以接受现实,想想如何更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再比如,你正经历一段失败的婚姻关系,你可以选择吵闹和抱怨,也可以主动处理这段糟糕的关系,开始新的生活。总之,在这种小的选择上,让自己刻意去尝试选择积极的方法去完成它,一旦你在控制小事上获得了信心,你就能够以更负责的态度来应对生活中更大的挑战了。

除了在小事上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培养复原力的方法,叫做“寻找应对失败的楷模”。说得简单些,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应对失败的。当面临糟糕的状况时,你可以问自己:“我最喜欢的教授、老板、偶像、朋友会怎么做?”然后,假装你成为了他们,借助他人的思想和应对资源来帮助自己度过最糟糕的时期。也许你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这种方法被证明非常有效,因为我们脑细胞网络中有一种专门负责“有样学样”的脑细胞,叫作镜像神经元,它能够提供一种对他人的内在模仿,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借助他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复原。

我们来总结下复原力这个成功要素,在这一部分,我们讲了复原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重要作用,以及内控人格和外控人格在控制点所做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对于外控人格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完成小事来改变世界观的方法获得信心,也可以通过模仿偶像借助他人的思想和应对资源来帮助自己复原。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从巨大的创伤中走出来,除了要有复原力,更重要的是情绪的力量。无论你正在经历麻烦的离婚、还是突然被炒了鱿鱼,情绪可以让你的复原力发挥得更好。成功者大脑的第三个共同因素,就是情绪平衡。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成功人士好像永远充满斗志,他们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完成目标,而普通人却普遍比较懒散。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动机因素外,情绪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每一种情境来说,都存在一个最佳的情绪状态和最佳情绪量,成功者总能将自己的情绪唤起到最佳的情绪状态,而情绪唤起水平和任务完成之间存在着一种规律。心理学中管这条规律叫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和多德森分别是两位哈佛心理学家的名字,他们最先发现了这种关系,所以为了纪念他们,就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定律。

那什么叫唤醒水平呢?就是你身体内的应激代谢水平,俗话说就是你够不够High,唤醒水平和人的情绪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想象,当一个人极度恐惧或极度高兴时,唤醒水平自然会很高,人就会睡不着觉,不能淡定;相反,当一个人处于淡淡的忧伤或满足时,唤醒水平就会比较低,也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情绪唤起状态。如果情绪唤起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这可能有一点难理解,我们不妨用图形的方式来讲一下,这样你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想象一下,这里有一个平面坐标系,横轴代表情绪唤起程度,纵轴代表任务完成情况,它们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有点像抛物线一样的倒U形曲线。也就是说,情绪量不多不少处于中等水平时,任务完成情况才会达到峰值,一旦你的情绪量超过了这个水平,对任务完成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比如有句成语叫作得意忘形,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定律。当人在十分得意的时候,唤醒水平较高,在完成任务时绩效较低,表现出的现象可能就是容易出错。

这个定律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孩子平时学习非常好,但是一到考试中就“怯场”发挥失常。因为高的情绪唤起会带来低的任务完成情况,所以在考试中,孩子们焦虑、紧张,就是唤起了较高的情绪水平,这会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降低效率,所以他们即使在平时学习很好,考试中也很难发挥出真实水平。

但是,一味地保持较低的唤醒水平也不行,有的场合还需要让自己兴奋一点。那到底什么场合要唤起高的情绪水平,什么场合又需要低的情绪水平呢?作者认为,要看任务的难度。对于容易或简单的任务,较高的唤醒水平会利于完成。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最好的。中度的唤醒水平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最适用。那什么样的任务是简单的?什么样的任务是困难的呢?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要根据你自己对这件事情的驾驭程度来判断,比如,你是一个很少参加面试的人,那么,面试这件事对你来说就属于困难任务,这时,较低的情绪唤醒水平对你就是有利的,也就是说放松、平和这种情绪才会让你发挥更好。而相比于面试,做简历这件事就属于简单且容易的任务,在这种任务上,你就需要主动调动高情绪唤醒水平,让自己稍微紧张些对待它,这样你就会更认真对待这份简历。简单总结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判断事情的难易程度,小事多用心,正事用点心,大事放宽心。

所以,如果我们模仿成功者的大脑,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调节自己的情绪唤起水平,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目标的相对难度来确定,情绪唤起水平应该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那应该怎么办呢?先得学会了解自我。作者建议,可以记录一到两周的情绪日志,来找到自己的情绪反应范围。你可以每天睡前给自己一整天的情绪进行打分,最高10分,特别开心打10分,十分沮丧打0分,然后根据程度不同上下浮动。然后在坐标轴上画下一个个点,把你在2周内的情绪点连成线,这样你就更加清楚你自己的情绪底线在哪里了,也能比较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情绪波动范围。包括什么事情让你的情绪变得高涨,什么事情让你的情绪变得低落。紧接着,试着判断出自己比较容易表达什么情绪,又有哪些情绪很难表达出来,你更擅长表达快乐,还是悲伤?更擅长表达满意,还是愤怒?等等。掌握了自己的情绪变化规律之后,你就会在特殊时刻更容易调整自己的情绪唤起水平,调整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这个时候你也许会问,万一我记录2周下来,情绪状态都很低怎么办呢?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之后该如何管理情绪呢?书中给出了一个有效的管理情绪方法叫做“书挡”法。这个词很好理解,你可以想象一个杂乱的办公桌上成堆地摆放着各种文件,这时,你用一个书挡把这些文件和当下的任务隔开,就会减轻你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虑。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吗?”并不是,“书挡”法并不是让你逃避问题,而是将“现在”这样的词作为“书挡”,把过去和未来区隔开来,你只专注在现在的事情上,等完成当前的事情后,你再把书挡拿开,把过去的事情处理掉。

举个例子,在1996年的奥运会上,美国体操运动员克里·斯特鲁格在跳马比赛的第一跳中扭伤了脚踝,观众都发出了唏嘘声,为她担忧,但她却并没有陷入当时的情境中,而是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书挡”,把一切压力阻隔在外面,只关注一个可以控制的任务,那就是第二跳的技术动作。她说:“我没有听到观众的反应,也没有想自己的脚踝或者我的成败意味着什么,我只专注于自己的表现。”最终,她在第一跳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第二跳的成功,帮助美国体操队赢得了女子体操团体冠军。

所以,当压力过大或者焦虑情绪爆棚时,我们可以在大脑中给那些事情设立一个“书挡”,只让自己专注于可以控制的任务中,当你完成了一个可控任务后,你的情绪唤起水平会相对升高,这时再去面对其他任务,就更容易进行下去了。

在这一部分里,对于情绪平衡,我们讲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过高或者过低的情绪唤起水平对于任务完成来说都是不利的,我们可以通过记录情绪日志的方式了解自我,找到自己情绪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情绪量。当情绪无法控制时,在大脑中设个“书挡”,让自己专注在目前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完成一项任务后再把“书挡”拿开,去处理其他任务。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这本书的所有内容。

我们介绍了成功者大脑中的3个主要成功要素,第一个是动机,动机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路径规划阶段、激发阶段和行驶阶段。通过外部回报法和专注步骤获得心流法,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激发阶段和行驶阶段。第二个是复原力,内控人格和外控人格在控制点有两种不同反应。外控人格想要培养复原力,可以通过完成小事改变世界观的方法增加信心,也可以模仿偶像,借助他人的思想和资源。最后一个是情绪平衡,我们需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到最佳情绪量。除此之外,可以通过记录情绪日志的方法来了解自己,也可以通过“书挡”法,让自己专注在可控的事情上,来管理情绪。

在书中,除了动机、复原力、情绪平衡这3个主要成功要素外,作者还介绍了其他5个成功要素,分别是自我意识、专注、记忆、适应性和关爱大脑。作者认为,通过有意识地锻炼,我们也可以改变脑神经的连接,让自己的大脑更积极,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撰稿:张爽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