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异想,天开》 张宾解读

《异想,天开》|张宾

关于作者

斯科特·考夫曼,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想象力研究所的科学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开发。他的作品包括畅销书《并非天赋:重新定义智能》等。

卡罗琳·格雷瓜尔,《赫芬顿邮报》资深记者,主要涉猎心理学、心灵健康和神经学有关的报道。她在 TED 和哈佛公共健康论坛上做过演讲。

关于本书

《异想,天开》展示了神经学与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还提供了那些伟大的创新者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介绍了毕加索、梵高、乔布斯等创意大师的创意源泉,以及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思考、如何行事,进而通过他们的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书是《异想,天开》,这是一本与创造力有关的书,它的副标题就叫:《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

在今天这个时代,不论对哪个行业来说,创造力都太重要了,我想这个不需要过多解释。那么创造力是怎么来的呢?说起创造力,我们往往会想到艺术家、作家、科学家,或者是那些在前沿行业的企业家。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创造力这个词儿的代表人物,于是就有人——也就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对前面说的这些人的思考和行为进行了研究、归纳,试图发现创造力这个说起来很玄乎的东西,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两位作者都是美国人,一个叫考夫曼,就职于宾大,也就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他所在的研究所,名字特别有意思,叫积极心理学中心想象力研究所,可见他就是研究想象力、创意这些东西的专家。另一位叫做卡罗琳·格雷瓜尔,是一位心理学、心灵健康和神经学方面的资深作者。可以说他们这个组合,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兼备。通过研究,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所谓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天才们的专利,我们进行一些练习,养成某种思维习惯,也能成为创意十足的人。

听起来是不是很振奋呢?原来我们也可以成为极富创造力的人!那具体要怎么做呢?这本书里总结了10件事,都是从那些有创造力的人身上总结出来的,或者你也可以把它们看成10个训练方法,让自己通过练习掌握这10个方法,你的创意一定会像打开了阀门的自来水管一样,汩汩直冒。这10个行为,都是什么呢?分别是:玩耍、热爱、做白日梦、独处、直觉、寻求新体验、正念、敏感、把逆境变成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对这10个抽象的概念逐一讲解。

第一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充满想象力的玩耍。别笑,我不是在跟你开玩笑,玩耍对培养创造力那太重要了。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个日本小朋友叫宫本茂,生活在日本农村。8岁的时候,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山洞,在这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后来,这段童年玩耍的经历启发他开发了一款电子游戏,就是火遍全球的《超级马里奥》。70后80后的朋友应该都玩过吧?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超级马里奥总是在黑漆漆的管道里蹦来蹦去了吧。

童年时候的玩耍,会决定很多人的一生。特别是对作家来说,童年时的玩耍会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任何有过童年的人都有比他们所需要的多得多的生活素材。”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著名作家奥康纳说的。研究告诉我们,富有想象力的玩耍,不管是探险,还是幻想,都对创造力很有用。

听到这里,很多成年朋友,一定很懊悔童年时代没有认真玩耍吧。想想我们的童年,放学回家就要写作业,想起来都是眼泪。不过,一个好消息是,充满想象力的玩耍可不是儿童的专利,就像萧伯纳老先生说的,“我们不是因为变老才不玩的,是因为不玩才变老的。”玩耍对创造力的刺激作用,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当你开心玩起来,以玩的态度对待工作,压力没有了,思维也不会枯竭,反倒能提出更多新想法。所以,如果你也想像孩子们那样不断萌发出灵感和创造力,不妨玩耍玩耍试试看吧。

第二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热爱。还是先讲一个小故事。4岁的杰奎琳·杜普蕾第一次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大提琴的声音,她一下子就着迷了,对妈妈说:“那是我想创造出来的声音。”后来,她成了英国传奇的大提琴表演艺术家。杜普蕾惊人的天赋是什么呢?她的传记作家威尔森总结说,“就是由衷的热爱”。热爱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没有有效期。不管是在生命初期,还是晚期,只要热爱被唤起,它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让我们充满活力。难怪乔布斯说:“热爱是完成事业的唯一途径。”

热爱,或者热情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呢?这里要引入一个本书中提出的概念:心流状态。这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是指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时的心理状态。一旦你全身心投入进去,你会专心致志,忘掉了时间的存在。

“飞人”乔丹大家都知道。1992年NBA总决赛,他率领公牛与开拓者交手。乔丹连续投中六个三分球,简直神了。当时在场边解说的是另一位NBA巨星“魔术师”约翰逊,对这种状况,他也耸耸肩,表示不可思议,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乔丹,就是进入了心流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激发出最大的潜力和创造力,而热爱往往就能引导人进入心流状态。但如果只有热情,也不见得能够带来更多创造力,首先这种热爱要是主动的,然后,热爱和灵感是一对连体婴儿,不应该被分开看。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才能够促进创造力。我们拿作家来举例,他越热爱写作这份工作,越勤奋,灵感的火花越多;反过来,更有灵感的作家写起来更卖力,他会觉得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自己。努力和灵感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

第三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白日梦。在我们的生活中,白日梦可不是什么好词,总是会跟走神、开小差、想入非非这些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有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下过这样的结论:人们走神的时间是清醒时间的47%。这意味着我们醒着的时候,有三分之一时间处于走神的状态。但走神可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走神绝不是不动脑子,也不是浪费时间。著名心理学家辛格就发现,很多人是快乐的白日梦者,很享受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这种状态下,头脑看起来无所事事,其实是处于不自知的酝酿阶段。这种酝酿能够改善创造性思维。你想想,当你高度集中精神准备完成某个创意性工作时,每隔一个小时,从这个状态下跳出来,做5分钟的白日梦,看看对你的思维和想法有什么影响,没准创意的火花就冒了出来。

白日梦是很重要的提升创造力的工具,它能够联系甚至驾驭我们的潜意识,帮助解决意识思维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是白日梦能够联系潜意识,我们晚上睡着了之后做的梦也可以。夜晚的梦也能孵化创意。这可不是瞎掰,著名作家“侦探小说之父”爱伦·坡,如果你看过他的作品,一定会纳闷他是怎么想出那些离奇的情节的,而他自己说过,他的很多小说和诗歌就是来自他的噩梦。

那么,如何让白日梦与潜意识取得联系呢?作者说了好几种方法,比如在淋浴中蹦跳,在小路上一个人漫步,或者打坐的时候让心理自由地去旅行。我们所有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因为我们都能做梦。

第四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独处。我们都知道,艺术家通常都是需要找到与自己心灵独处的空间。对很多有创造力的人来说,拥有独立的空间是最基本的需求。作家好像特别需要独处。在这方面,恐怕没有作家比普鲁斯特更出名了。1910年,他在创作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时,整日闭门不出,白天睡觉,晚上工作。他就生活在巴黎的市中心,但为了文学志向,就想过孤独生活。

独处的好处可不仅仅是躲避外面花花世界的干扰,对创造力也是有帮助的。独处会迫使我们思考自己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我们通常选择不去注意的部分。独处也绝不代表着孤独。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抵挡得住独处所带来的孤独感。独处能够带来更多创造力,也已经得到了科学的验证。独处时的大脑运转与待在外部世界时是不同的。你过分注意外部环境,想象力就下降了。独处能释放头脑中最大的潜能。

第五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直觉。作者举了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迷幻剂的例子。32岁的时候,霍夫曼就职于一家瑞士化学公司。他接到一项任务,就是用一种有毒的真菌合成25种化合物。在当时,人们相信,真菌中的活性物质在医学上可能有用处。霍夫曼的工作也是为了找到这种医学用途,他当时没能成功。不过实验中合成出的第25种化合物,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当时因为确定不了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霍夫曼没有继续深入研究,但一个来自直觉的念头告诉他,这种化合物里面一定大有文章。这个念头一直围绕着他,五年后,他终于再次合成出了这种化合物,这种物质后来被证实正是迷幻剂,迷幻剂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科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意外之一。

在科学领域,我们难免会非常看重智力,而忽略了无意识思维的力量。就像上面的例子里,霍夫曼多年研究化学,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知识仓库。他的大脑对化学物质变得高度敏感,当理性思维告诉他新的化合物没有价值时,另一部分思维会告诉他应该予以关注,结果恰恰证明他是对的。

直觉是一种无意识动力。现在我们也把直觉定义为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有意识、需要思考的模式。在潜意识中存在着一个双重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是指我们拥有一种快速而自动的思维,还有一种受到控制审慎的思维。说白了,就是一种是有意识思维,另一种是无意识思维。这两种思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美妙的创意就产生了。顿悟就是这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一天晚上,天文学家威廉·摩根仰望星空时,漫不经心地观察着。忽然之间,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他发现银河存在着螺旋结构。顿悟之后,他利用数据和计算证实了自己的这个观点。顿悟就像是来自潜意识思维的礼物。如何激发这种顿悟,使我们拥有更多的创造力呢?顿悟是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找到了交叉点,所以顿悟产生了。顿悟这事强求不得,只能等待这个交叉点的到来。

第六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对体验的开放性,或者说,积极面对新体验。这个说起来比较抽象,我们还是从一个例子着手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杰克·凯鲁亚克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家。垮掉的一代,抛弃了传统的观念,鼓励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

说到这里,你可能基本上了解了什么叫对体验的开放性,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寻找全新的体验。对于各行各业的创新者来说,新体验能够提供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被用在他们的创意上。这种追求新体验,能够驱使人们探索内在和外在世界。我们怎么才能够拥有全新的体验呢?背起背包去旅行当然是一种方式,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其实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比如找到一群跟你兴趣不同和价值观不同的人,相互交流,这些小小的碰撞也能提升创造力。

第七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正念。正念是一个佛教用语,指有意识地觉察。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遗漏很多非常美好的东西。2007年《华盛顿邮报》曾经做过一个社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戴着棒球帽,穿着白色T恤,相貌平平的男人在一个垃圾桶旁边拉小提琴。这可是早高峰,他用43分钟演奏了六首古典乐曲,超过1000人从他身边路过,只有七个人停下来欣赏他的表演。他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街头流浪艺人,而是著名的音乐家约夏·贝尔。就在几天前,贝尔在波士顿举行的音乐会,门票全部销售一空,最便宜的票也要100美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匆匆地掠过周边的世界,遗漏下很多美好的东西。关注当下的行为,被哈佛心理学家兰格描述为正念。练习正念能够提高认知能力。正念也是一种积极主动关注新事物的方法。它需要对新颖、出人意料的事物保持开放,需要对环境敏感。正念能让我们处于心流状态和善于观察,有利于产生创造性灵感,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想象大侦探福尔摩斯,他在破案之前,往往会陷入沉思,回顾案情,试图找出真相。福尔摩斯其实就是这么一位正念大师。正念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因为它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促进注意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两种能力有助于带来宝贵的创造力财富。

正念似乎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白日梦是相互矛盾的,不过作者告诉我们,最佳的创造力可能既来自专注,又来自走神,主要看我们能否根据需要在这两种模式中自由转换。

第八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敏感。很多演艺界的人士性格中有非常矛盾的一面,他们既非常开放又非常敏感。迈克尔·杰克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制作人昆西·琼斯记得,迈克尔·杰克逊年轻时录影非常害羞,躲在沙发后面唱歌,还要求关上灯。大多数人都看过杰克逊在舞台上的表演,绝不会想到他是一个这么敏感而害羞的人。非常敏感的人往往会更富有创造力。作家赛珍珠曾经说过,在高度敏感的人眼中,世界更丰富多彩,更激动人心,也更有悲剧性。敏感的人能够发现常人往往忽视的小事,在其他人认为随机的事件中发现规律。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呢?研究者发现,高度敏感者往往具有三个基本因素,容易激动、低感觉阈值、审美疲劳。容易激动和审美疲劳,很容易理解了,低感觉阈值是什么概念呢?感觉阈值就是指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感觉阈值越低的人,越容易感受到外界刺激,尤其是与消极的情绪、焦虑倾向有关的刺激。也就是说,高敏感人群容易激动,容易感受到外界的细微的刺激,容易审美疲劳,但他们还有一个特质:内在精神生活丰富。

敏感性是怎么来的呢?它像其他的人格倾向一样,是先天发育、后天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童年对于我们是否成为高敏感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前面提到的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我们还都可以实践。敏感这事,并不是我们能主观选择的,它可以说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第九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把逆境变成力量。画家卡罗尔有一幅非常有名的自画像,画上她赤身裸体躺在医院的床上,流着血的血管形成了一张网络,将她与一些漂浮的物体连起来,这些漂浮的物体包括蜗牛、花朵、骨头和胎儿等。她创作这幅超现实主义绘画时,刚刚经历了人生第二次流产。世界上许多艺术家都会选择在逆境中创造艺术。佛教故事中有一句名言说,没有泥,就没有莲花。苦难有的时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三百多项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创伤幸存者称自己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成长。“杀不死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同时,也更有创造力。

创伤所能带来的收获显而易见。创伤过后,我们会更加感恩生命,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在创伤之后的思考方式也会发生一些改变,逆境之后,很多艺术家会将痛苦转化为创作作品的素材。逆境迫使他们开始怀疑世界,让思维变得更有创造性。因为,创造具有疗伤的作用。创造性思维,能够促进创伤后的成长。创意的工作能够成为人们痛苦之后前进的新动力,开始重建生活。所以说,创伤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凡·高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饱受心理疾病的折磨,1888年住进了普罗旺斯的一所精神病院,在那里进行了非常狂热的创作,著名的《鸢尾花》和《星空》,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创作出来的。

痛苦或者逆境的确会让我们更有创造力,带来不同的收获,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经历更多的痛苦,那么我们就会想没有痛苦难道就不能有收获吗?研究者发现最欢快的时刻,也能引发心理的成长。积极的事件同样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世界观和信念。生活中所有有意义的时刻,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有可能成为灵感和动机的潜在来源。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都会为我们的创造力带来帮助。对我们来讲最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坦然地去面对一切。

第十种提升创造力的行为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也就是不走寻常路。苹果公司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很多广告之所以成功,就是抛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藐视标准和权威,制造麻烦。反传统者是真正的不墨守成规者。他们会尝试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非传统的事情。他们不愿意遵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恰恰是富有创造力者的共同点。想要有创造力,其实就是要创造出新的模式,提出新的问题而寻找出新的答案。

反传统不走寻常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一般而言,世界不喜欢创新。创新是一种反叛。创新者会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除了孤独失败,还会遭受到嘲笑与排斥。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日本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凸出来的钉子总会被敲下去。这个例子非常形象,揭示了不从众者经常会面临的命运。真正独立的人能够抵抗被排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他们会有更强烈的动机,想要保持与众不同。这种动机能够提升创造性思维。不过也没有必要为了提升创造力而刻意制造社会排斥或者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不从众的精神,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比如说,出国留学,换条路线上班,听新流派的音乐,或者是看你不熟悉风格的艺术展等等小事,都可以让你的头脑保持灵活和开放。

10种能够提升创造力的行为说完了,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创造力说起来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其实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思维习惯,或者生活方式,是可以被培养的。根据本书所提供的10种行为方式,我们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提升。这10种行为是:玩耍、热爱、做白日梦、独处、直觉、寻求新体验、正念、敏感、把逆境变成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这其中,除了敏感更多地与先天有关,其他都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所以,创造力不是天才的专利,我们也可以通过努力,变得创意无限。

这本书就说到这里,它包含了一些抽象的理论,也有很多实践、方法。根据本书的建议,试着去做,看看你的创造力是否能被挖掘出来。

撰稿:张宾 脑图:摩西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