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聪明决策》 陈药师解读
《屏幕上的聪明决策》| 陈药师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叫什洛莫·贝纳茨,一位叫乔纳·莱勒。什洛莫·贝纳茨,是以色列人,是一位知名的行为学家,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泰勒说“贝纳茨是我最好的合作伙伴”。另一位作者乔纳·莱勒,是一位知名的神经学家。
关于本书
这本书揭示了在一个多屏时代,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内容提供者,他们该如何掌握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从而完善自己的内容输出。
核心内容
通过这本书的剖析,我们能学到以下两个重点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多屏时代,你在屏幕上做出很多不理性决策的原因。第二个内容是,屏幕内容的提供者其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他们掌握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就能让用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价值。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屏幕上的聪明决策——抓住多屏时代的消费冲动与商业机会》。这本书中文版大约15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在一个多屏幕的时代,消费者有哪些新的行为特点,我们该如何抓住多屏时代的商机,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讲本期内容前,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你:你知道口香糖销量和 iPhone 手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前段时间,苹果公司召开了盛大发布会,庆贺 iPhone 发布十周年。网上很快就流传开了一组有趣的数据,根据这组数据啊,在这十年里,口香糖的销量因为 iPhone 的普及下降了30%。这让很多人惊诧不已。明明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强关联呢?原来啊,这是因为 iPhone 导致了大众消费者注意力的转移。以前人们排队付款的时候,因为无所事事,看到放在超市收银台附近的口香糖,没准就买了,可如今,大家在等待的时候,都在刷手机,都被那一块小小的屏幕所吸引,所以口香糖的销量下降了。
这还只是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如果算上各种平板、电视、电梯广告,我们的生活其实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屏幕包围了。屏幕变多,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就像一开头说到的口香糖和 iPhone 一样,在一个多屏时代,你的消费行为会发生巨大变化。
这本《屏幕上的聪明决策》探讨的就是关于多屏时代,面对那么多可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信息,我们该如何选择的话题。它分析了影响我们在屏幕上做出决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如果我们掌握了屏幕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叫什洛莫·贝纳茨,一位叫乔纳·莱勒。什洛莫·贝纳茨是以色列人,是一位知名的行为学家,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泰勒曾说过,贝纳茨是我最好的合作伙伴。本书的另一位作者乔纳·莱勒则是一位知名的神经学家。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多屏时代,你在屏幕上做的很多决策都是不理性的,这是为什么呢?第二个重点是,屏幕内容的提供者如果掌握了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就能让用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价值。
好,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做的很多决策都是不理性的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屏幕上信息太过芜杂,会干扰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在屏幕上做决策的时候,非常容易受到第一印象冲动的影响,从而进行了不理性的决策。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因,屏幕上嘈杂的信息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物理屏,一个是心智屏。物理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每天盯着屏幕看到的那些信息;那心智屏呢?心智屏就是指我们真正关注的信息。如果物理屏越接近心智屏,那么用户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就越低,这很好理解吧。但事实上,作者认为,在多屏时代,信息太过泛滥,导致了人们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心智屏与物理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咱们经常说注意力经济,其实,在多屏时代,我们的注意力会越来越分散。
作者引用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显示,消费者在面对屏幕的时候,会有“认知负荷”,啥叫认知负荷?就是当你给传播对象过多的信息、过多的选择的时候,他们会不堪重负,形成某种压力。这种负荷越严重,消费者就越容易冲动选择,他们宁可选择容易感知的东西,即使有时候这东西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的注意力被过度分散,我们就宁可选择那些容易理解的信息。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美国有一医院,他们装备了一套新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无论啥时候,只要有病人的检测结果出了问题,就能马上给医生发警报。这个系统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医生不要忽略病人的一些异常情况。是个好事儿吧。
可实际上,这种警报并没有解决漏掉检测的问题,为啥?因为医生忙不过来啊。据说这个医院的普通医生,一天能收到60多个警报,你琢磨琢磨,大夫哪忙得过来呢?有七成的大夫表示,这么多警报我们根本应付不来。
这就是认知负荷过重的表现。信息越多,你就越不知道如何取舍。书中提到,美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你大声朗读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之后,其实你能记住的词汇,也就四五个,换句话说,信息量越大,你能记住的就越少。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数字内容过多的情况呢?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认知负荷变得轻便一些呢?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学着舍弃一些信息,无论是对数字内容提供者,还是对于使用者来说,这一点都非常重要。
作者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要去美国一个城市玩耍,第一件事,就是自己上网订酒店吧。可是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某某城市酒店之后,会出来无数信息,你还是不知道何去何从,难道每一条信息都看一遍吗?不可能。
后来,Booking 就诞生了。在 Booking 上你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酒店的位置、房型、价格,还能看见照片,选好了就能下单预定。可是你知道吗,像 Booking 这样的网站会向酒店收取高额的佣金,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换句话说,如果你在酒店住了四天,有一天的房费就给了 Booking。
为什么佣金如此高昂,而酒店还愿意跟他们合作呢?因为Booking这样的网站解决了信息过多的问题,它让消费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决策,换句话说,让心智屏和物理屏之间的距离最小化。我们现在明白了,人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其实更难做决策,于是注意力就成为了某种有价值的资源,换句话说,谁能抢到注意力,谁就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Booking 是个好例子。
综上,信息过剩就是我们在屏幕上为什么总是做出不理性,甚至是错误决策的第一个原因。我们会做出错误决策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靠着一时冲动,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话说,咱们人类总是觉着自己很牛,很理性,可是无数科学成果证明,其实咱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靠着无意识和第一印象来感知世界的。在心理学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测试,参加者观看陌生人的脸,100毫秒之后,就能对陌生人的性格做出明确的判断,比如这人是温和的,还是激进的,是乐观的,还是消极的。
这就说明,人类在做判断的时候,其实没那么多理性的思考,通常就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观印象下了定论。到了多屏时代,这种凭借第一印象就做出决策的现象就越发严重,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多屏幕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视觉化,能引导我们理性思考的文字越来越少,我们更加容易凭借第一印象,或者叫一时冲动来决策。
书中提到,美国一家研究数字阅读习惯的公司,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说55%的受访者阅读一篇网络文章的时间不会超过15秒,而人们浏览图片的时间也不过20秒左右,所以,一句话,人们开始追求速度,而不在意深度了。
作者还举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来说明人们在屏幕上的生活中,第一印象有多重要。美国有一款手机交友软件,叫 Tinder,用户用自己的 Facebook 账号登录,然后软件根据你所处的位置和社交圈层,给你推荐约会对象。
最爽的是,当一个约会对象出现之后,你如果一见钟情,就在屏幕上向右划,如果你觉得惨不忍睹,就往左边划。作者认为,这就是 Tinder 在鼓励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数据统计,Tinder 的用户每分钟能评价几十个陌生人。大家想一下,咱们传统的相亲模式,一般都得看简历,问问有没有房子车子票子,长得帅不帅,在哪工作等等,而在屏幕上,这些都不重要,第一眼最重要。
好,那么既然多屏时代,人们的第一印象更加重要了,内容提供者该如何应对呢?作者在书中提到,其实很多美国大型零售商会根据消费者是用电脑,还是手机购物来决定是否调整价格和产品组合。比如说,家得宝超市就给手机用户提供了更多昂贵的物品选择,为啥?用户容易冲动呗,没准手一哆嗦就买了。
我们可以再接着思考一下,虽然第一印象是很冲动的看法,但是我们毕竟还是做了判断的,那么,这种冲动的判断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很简单,看美丑呗。你觉得美好的事物就容易选择,你觉得丑陋的就不爱搭理,不就这么简单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感受,作为商家,或者说屏幕内容提供者,该如何了解用户的审美呢?这本书的作者援引了美国两位学者做的测试结果。这俩学者收集了将近40000名参与者对430个网站的评分,发现,年龄、性别、国籍的不同,审美也有不同。比如,年长的人更喜欢设计复杂的网站,年轻人则喜欢色彩饱满、图片较多的网站;男性喜欢灰白黑的网站配色,女性偏爱均匀的色系和柔和的色彩;在国籍上,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有类似的偏爱,比如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人更喜欢色彩丰富的网站。
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审美偏好,就能给我们做网站设计、App应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书中提到,麦当劳中国网站充满了各种信息,因为中国人对高视觉复杂度更为偏爱,但是如果你看看麦当劳德国的网站就会发现,那个网站非常简洁明快。
好了,这就是我要跟你讲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做的很多决策都是不理性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屏幕上信息太过芜杂,会干扰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你希望消费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应该让物理屏和心智屏越来越接近。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在屏幕上做决策的时候,非常容易受到第一印象冲动的影响,而网站、手机应用看起来是不是符合用户的审美则变得非常重要,甚至比你提供的内容还要重要。所以,作为内容提供者,要了解用户的审美,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刚刚我们说到了,多屏时代是一个注意力时代,作为内容提供者,必须得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才能够获得人们的关注。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重点内容了,也就是多屏时代的内容提供者,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准,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从而让自己获取更高的价值。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记住三个知识点,就能达到目的。首先,你给用户的反馈不宜太多;然后,有的时候,不那么流畅的设计更有效;最后,你要实现个性化,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分别来解释一下。
第一,反馈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你希望反馈是有效的,你应该帮用户理出头绪,而不是简单地反馈信息。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运动手环。他说这玩意儿看似有用,每天检测你的心跳、走了多少步、消耗多少卡路里、提醒你该运动了该瑜伽了,等等。可是,作者认为,这种反馈只是给你提供了干巴巴的信息,如果智能手环的目的是让用户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他还应该把反馈转换为另一种形式,说服用户离开书桌出去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反馈不重要,反馈的数量不够的话是达不到目的的,但如果反馈信息的数量太多,也是有风险的,太多反馈,我们就不爱看了,就烦了。所以,作者下了一个断言,反馈过多比没有反馈更可怕。
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创造了一个概念,叫“短视损失厌恶”,啥意思呢?就是人们在频繁决策时,会出现短视,也就是目光短浅的意思。作者和他的同事通过一个实验获得了这个概念。
这个实验特别简单,我解释一下,一个美国股民,如果他每天都看股市变化,那他买的股票有47%的可能性是下跌的,如果哥们一个月才看一次,下跌的可能性就降到了41%。明白了吗?你每天都盯着股市看,就会有种短视,总是看到它在跌落。更牛的结论是,如果你一年看一次股市,下跌的可能性就降到了15%。明白了?
作者认为,经济学家一直认为,泡沫是一群傻瓜们欲望膨胀造成的,但实际上,有可能是过多的反馈加剧的。比如说,以前人们买股票得给经纪人打电话才能交易,现在省事儿了,你打开同花顺就能看股市行情,接受反馈。而获取反馈相对容易了很多,你就总是看到股票在跌,就是这个道理。
好,那么作为内容提供者,我们到底该如何有效的地、不让人反感地给用户反馈信息呢?作者提及了能帮助用户做决策的反馈,应该遵循七个原则。我们来简单描述一下。
原则一,要找准时机,比如关于手机游戏的反馈信息是不是该在等车的闲暇时间出现呢?原则二,个性化,比如天气预报的应用能根据你所处的位置提供有用的信息,你一定不会反感;原则三,避免过多反馈,屏幕用户一般没有耐心从你的反馈那里分析哪些信息有用,所以信息越少越好。
第四个原则,触发一种情感,这一点很重要。科学早就证实,人脑会被任何附带情绪、情感的信息所吸引。所以反馈也应该有某种情绪,而且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有效的。
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案例。美国一家医药机构开发了一个叫GlowCap的智能药瓶,这东西是这样运行的:只要你开了处方,瓶盖就能自动下载你的处方,假如,我是说假如,你有高血压,处方上说每天吃两次药,到了吃药时间,瓶盖就会发光,如果你还不打开吃药,药瓶就会叫唤,然后叫声越来越急促,如果俩小时,你还没吃药,手机就会响。反正你要是一直不吃药,救护车就该来了。这就是在触发一种情绪,不断加强、让你紧张的情绪反馈,非常有效。
原则五,反馈如果能跟行动协调起来就会非常有效。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你用滴滴打车打不到车,如果滴滴打车反馈给你一个信息,说旁边有好几辆共享单车,路途不远建议你骑车去,这样就是很好的反馈。
原则六,平衡正负反馈。正面反馈就是,你做得好!负面反馈就是,你身上肉太多了,该减肥了……这两种反馈都是需要的,但要平衡好,不能偏向于一方,这样消费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一个原则,尊重证据。这个就是说要看重数据统计,来判断用户的行为。
好,这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的第一个要点,内容提供者如果想给用户好的使用体验,反馈当然很必要,但反馈不是越多越好,反馈太多还不如没有反馈,反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用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再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的第二个要点,有时候,不流畅的设计是有必要的。怎么理解呢?在多屏时代,很多人认为,你提供的信息越简单,用户越容易接受,其实啊,不是这样的,适度的难度会让用户慢下来,更加谨慎的思考,获得更好的体验。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1985年,计算机时代刚刚敲开人类的大门,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希望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一下屏幕阅读和纸质阅读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实验也很简单,她找了20个本科学生,每个人在电脑上阅读4段文字,在纸上阅读4段文字,阅读每段文字之后都要回答一些问题,就类似于咱们小时候做的那种阅读理解。结果如何呢?
结果就是,这位心理学家发现,屏幕阅读的速度更快,但理解能力下降了47%,换句话说,通过电脑屏幕阅读,你只能理解文字中不到一半的内容,而通过纸张阅读的段落,理解力基本上是90%左右。
在此之后,还有无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差别不大,纸质阅读的理解程度要比屏幕阅读更深入、更全面。
结论就是,在屏幕上阅读,你的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心理学家们也发现,如果你让屏幕上的信息不那么流畅,用户就会获得更多,从而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
书中就提到了,某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测试,他和几个哥们在论坛里发帖子, 邀请参与者来看。结果发现,如果这些评论使用比较流畅的字体来写,参与者就会把关注点放在评论者头像等一些没有意义的信息上;如果评论用了不那么流畅的字体来写,大家反而会关注评论的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说,不流畅的感觉不是一种不便或者烦扰,它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信号,告诉我们应该慢下来,变得专注一些,从而提醒我们要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说到这,肯定有听众会说了,你这个不是前后矛盾吗,刚才还说,读屏时代,大家都凭借第一印象来决策,所以内容设计要美观,现在怎么又说不能太流畅呢?
其实也不矛盾,作者就提出了,你必须找到难度,或者不流畅的正确剂量,简单说,不流畅得恰到好处才行。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你感受一下。叫车软件 Uber,肯定很多人都用过,当然现在用不了了。但 Uber 的界面设计是很友好的,黑屏,白色文本,简洁清晰。可是,一旦你用它叫车,就会遇到一个动态定价的问题。啥意思,就是叫车需求太多,Uber 会提高收费,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司机来接单。
比如,2013年,美国有个城市下大雪,Uber 的动态定价达到了平时价格的8倍多,有些用户根本没看到动态定价的提示就打了车,结果花了好几百美元回到七八公里外的家,于是 Uber 就被很多人诉讼了。
其实,用户没有看到动态定价的提示,就是因为界面设计太流畅了,越流畅,越容易让用户错过审视这条信息。后来Uber 痛定思痛,当需要提价的时候,会重新跳出一个界面,告诉你,加钱啦,加钱啦。
这就是不流畅设计的必要性。
好,这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中的第二个要点,屏幕上的内容设计,不是越流畅越好,你可以尝试着让你的内容看起来不那么流畅,这样用户才会静下来,仔细审视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的第三个要点,在多屏时代,个性化设计更加重要了。作者认为,如果你提供的内容足够个性化,能让用户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更加有责任感。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你先感受一下。加州大学的学者做了一个研究,发现,路边的关于环保的标语只有三分之一时间是能起到作用的,这些学者认为,这个标语可以拆除了,因为太少人关注他。他们发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比标语更有效,那就是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这几个学者在一些酒店的洗手间贴了标语:在您之前有20个人为了环保,重复使用毛巾,你打算怎么做。结果发现,提供了这些信息之后,重复使用毛巾的人增加了30%以上。学者们发现,越是个性化的信息,让用户越有亲近感,也就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
好,接下来科学家们又做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数字化时代,或者说咱们这个多屏幕时代,个性化信息就更加重要了,你肯定感同身受吧?当很多网站弹出各种广告的时候,你一定很烦闷,但是如果你收到了一个定制化信息,不说心花怒放,至少也会被触动一下吧。
这本书的作者进一步阐释,其实很多道理用户都明白,但是如果你用个性化的方式提示他们,他们就会做出决策。因为,人类的大脑其实很容易忽视信息,个性化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注意到我们本应该知道的事情。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经常坐美联航的航班,按理说,美联航掌握了他的个人信息,原本可以在他生日的时候送他一束花,或者发个邮件也行,但是,我们可怜的作者从来没收到过,但是土耳其航空公司就记住了他的生日,让他感动不已。
我再说一个自己的案例。我女儿3个月大的时候,第一次坐飞机去日本,当时定的是全日空的飞机,孩子太小,我必须打电话预定摇篮。结果,在飞机上,我们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就是一个小的飞机模型,上面写着:恭喜小宝贝第一次坐飞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让人幸福感倍增,用户体验也会更好。
其实,这一部分作者没有提及太多成功引入个性化服务的软件,或者手机应用的案例,因为他认为,目前内容提供者,在个性化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这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的第三个要点,个性化服务能激发用户的责任感,也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说到这儿,第二个重点内容也就讲完了。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在多屏时代,内容提供者如何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呢?首先,反馈要适度,反馈不是越多就越好;其次,你让用户感受到适度的困难,他们会静下来审视你提供的信息,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最后,个性化服务非常重要,因为它能激发用户的责任感。
好了,本书的两个重点内容我都为你解读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本书的所有重点内容。
我们先讲了: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做的很多决策都是不理性的。这跟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有关,当我们面对过于芜杂信息的时候,经常会懒惰,做出不靠谱儿的决策;此外,在多屏时代,我们经常会被第一印象所俘虏,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然后,我们说到屏幕设计者和内容提供者其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反馈的数量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还有,有时候提供一些不那么流畅的信息,更能让用户安静下来,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个性化信息太重要了,他能激发用户的责任感。
说实话,我在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啊,也觉得获益匪浅,这本书可以算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怪诞行为学》,他用很多实验、测试、调研分析了在一个多屏时代的消费者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如果你是一个屏幕内容的提供者,阅读之后,你会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如果你是一个屏幕的使用者,我相信你也会提醒自己,少做那些不理性的决策吧。
撰稿:陈药师 脑图:摩西 转述: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