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徐学勤解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徐学勤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系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销量千万级的畅销书作者,已被收录进“美国名人录”。她们是纽约市社会研究新校和长岛大学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创建者。她们除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频繁演讲外,还经常出现在《早安美国》和《欧普拉》等热门电视节目里。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在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长期与父母们一起进行实验的研究总结,如今,世界上数以万计的父母,用自身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书中总结了与孩子沟通的各种误区,提供了详尽具体的沟通方法,让你可以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化解沟通障碍。
核心内容
书中把所有跟孩子的沟通场景分成几大主题,包括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用有效的方式代替惩罚、学会赞赏孩子、鼓励孩子自立等,本文为你一一拆解。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学勤,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经典的家庭教育类图书,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它谈的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我们都说沟通是一门艺术,成年人之间的沟通,会很注重方法和技巧。但是,成年人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却常常感到束手无措,觉得成人世界的那些方法,在孩子身上根本不适用,因为孩子经常不讲道理,有时候甚至还不讲礼貌。
他们常常情绪化,会莫名其妙地哭,莫名其妙地闹,无论大人怎么劝说都不听。而有的时候又会反过来,你很想关心孩子,但孩子就是不搭理你,他们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偷偷抹眼泪,不肯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肯说出真实的感受。
孩子不肯听和不肯说,两种情况都让人头疼。遇到这样的局面,家长有时候会很困惑,有时候也会很抓狂,会忍不住冲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孩子,最后把双方都弄得既疲惫又受伤,亲子关系搞得很紧张。在成年人和孩子之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墙,他们经常听不懂对方的心声,因而也就难以顺畅沟通。
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它讲到与孩子沟通过程中的各种误区,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孩子可以和你亲密无间,让孩子既愿意好好听,也愿意好好说,进而更早地实现自立。
这本书1980年出版于美国,到今天,它在美国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300万册,是美国家庭教育类最畅销的书之一。作者出版的以这本书为代表的“如何说”系列,在全球的总销量已经超过一千万册,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0多种语言,至今畅销不衰,它还被全世界20多万个亲子团体用作培训教材。
书的两位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她们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们的名字被收入了“美国名人录”。除了写作以外,她们还在世界各地的企业、社区和教育机构,给家长、老师和心理咨询师开展亲子沟通方面的培训。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收集了大量家庭教育的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她们把这些案例又增补到书里。所以,这本书不只是两个儿童教育专家的个人经验,而是很多个家庭经验的汇总。两位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语言,帮助很多家庭构建了更和睦的亲子关系。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所有跟孩子的沟通场景分成五大主题,分别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用有效的方式代替惩罚、学会赞赏孩子、鼓励孩子自立。那么接下来,我就按照这个顺序一一为你讲解。
首先,第一个主题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这是啥意思呢?
举几个例子,当孩子跟你说,“爸爸,我好累!”“妈妈,我肚子疼。”“爸爸,这个节目真无聊。”“妈妈,我讨厌奶奶!”你通常会怎么回应?你会不会说,“你才刚起床,怎么会累?”“你是不是不想上学,所以说肚子疼?”“这个节目多有意思啊,怎么会无聊呢?”“你这样说奶奶太不像话了,奶奶对你那么好!”
如果你这样回应,那么,你就进入了第一类常见的误区,那就是否定和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大人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很小,不懂事,或者认为孩子的事情太小,根本不值得一提,因而会习惯性地否定和忽略孩子的感受。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作者说,“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他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否定和忽略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不喜欢跟你沟通,他们会觉得你根本不相信我、不理解我,跟你说话很没劲,有时候甚至会跟你争吵起来,久而久之,你和孩子之间就有了隔阂。
常见的第二类误区是提建议、讲大道理,用半责备、半说教的口吻,说出很多孩子其实已经知道的道理和事实。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这些,他们会觉得你的话很烦人,觉得自己得不到理解。
第三类误区是过分地表达同情、充当心理医生或者提很多问题,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可怜、很没用,而过多的提问则会让他们产生防范和厌恶心理,会觉得更加郁闷。
那么,当孩子陷入难过、愤怒、失落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要怎么做呢?
作者给出了四个技巧:一是全神贯注地倾听,你不能一边玩手机、看电视,一边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讲话,那样,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在意他/她的感受;二是用简单的话语回应孩子,不需要长篇大论,可以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就行了,要对孩子的感受表示认同;三是说出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你好像很生气!”“你一定感到很失望吧!”“听起来你有些讨厌做作业。”这样孩子会觉得你很懂他/她。四是,当你没法立刻帮孩子实现愿望时,可以尝试用幻想的方式,比如,“我真希望帮你变一个冰激凌出来,这样你现在就能吃到了。”
总之,你需要跟孩子产生共情,当孩子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被尊重和认同,就会愿意说出自己更多的想法,甚至他们自己就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孩子的小海龟死了,很伤心。这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不就是一只小海龟吗?至于这么哭吗?我再给你买一只就行了。”你看,这就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是在以成年人的观念评判孩子。孩子可能会说,“你根本不懂,我就要这一只。”你可能会说,“真是无理取闹。”最后,两人陷入了争吵。
那么,比较有效的回应方式是什么样的呢?作者给出了示范:
孩子: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哦,是吗?真没想到。
孩子:我还教它玩游戏呢。
爸爸: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真是挺难过的。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你看,孩子的感受得到充分的认同,他的情绪也就得到释放,所以,很快就会平静下来,接受这个让他伤心的事实。
作者说,有时候,“父母不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更难过。但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书里强调,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帮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需要有很强的同理心和耐心,不过,总体上这一点还算比较容易做到,相比起来,第二个主题,也就是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要更难。
注意,鼓励孩子跟我们合作,不是要让孩子变成温顺听话的“乖乖仔”,而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尽早地自立。
为育儿而焦虑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听话,但常常事与愿违,因为我们在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这件事情上有很多误区,最常见的错误做法包括指责、谩骂、威胁、命令、挖苦等等。这些方式简单粗暴,有时候也会有一定效果,但这些方式的本质是一种暴力,是用你的力量在强迫孩子。孩子有时候迫于淫威,会暂时配合你,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抗拒的。有时候他们甚至连暂时配合都不愿意,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因为他们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他们并没有在内心认同你。他们只是觉得你很可怕、很啰嗦、很烦人,想要尽快远离你。
那么,要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作者同样给出了四个技巧:
第一个是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问题。比如,小孩玩水,忘记关水龙头,弄得卫生间到处都是水。你不需要把孩子臭骂一顿,你只需要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宝贝,浴缸里的水溢出来了。”孩子马上就会知道自己做错了。描述是为了避免指责和埋怨,作者提到一个小技巧,就是在描述问题的时候省略“你”字,比如,“你把牛奶撒了”,“你把瓶子打碎了”,这听起来怎么都像是在指责。而省略“你”字之后,就变成“牛奶撒了”,“瓶子打碎了”。你看,这样就变成描述一个客观事实,不带有不满的情绪。
第二个是简单提示。比如,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把家里弄得很乱,你不需要对他咆哮,或者讲一番爱整洁的大道理,只需要提示一句,“玩具需要回自己家哦!”孩子立马就会明白。
第三个是说出你的感受。比如,孩子总喜欢打断你说话,很不礼貌,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你打断,我觉得不高兴。”注意,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评,什么样才算批评呢?比如,“你真没礼貌,总是打断我说的话。”
很多家庭教育类书籍,都强调要用积极正面的态度管教孩子,似乎家长不能有任何负面情绪。但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她们认为,“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在作者看来,如果我们明明生气了,还装出一副很有耐心的样子,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情绪,不过要注意去掉攻击性的字眼,不要威胁孩子。
第四个方法是写便条,把便条贴在家里的不同位置,作为提醒。比如,在电视机上贴着:“在开电视之前,想一想,作业做完了吗?”这样就省得每次为了看电视和做作业的事与孩子争吵,而且,孩子都期望收到小便条,就像期待收到礼物一样。
另外,作者说,不管是说话,还是写便条,我们希望孩子配合自己,都不妨跟孩子说个“请”字,这一是给孩子树立讲礼貌的榜样,二是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等的家庭氛围,这样会让孩子更有自尊感,也更愿意和你亲近。
作者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不是要用一套方法操纵孩子,好让孩子言听计从,而是要去培养孩子的进取心、责任心,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找到一套正确的语言,就会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
第三个主题是关于惩罚的。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习惯于批评孩子,如果批评还不起作用,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惩罚。
关于是否应该惩罚孩子,可能每个家长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答案和理由。主张“虎妈狼爸”式教育的,是“必要惩罚”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会认为,如果孩子犯了错而不必受到惩罚,那么,孩子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就还可能再犯;而主张“正面管教”的则坚决反对惩罚,他们会认为惩罚起不到作用,反而会让孩子憎恨你,让孩子产生罪恶感或自卑感,得不偿失。
但即便是那些不主张惩罚孩子的家长,有时候可能也会在不经意间惩罚孩子,比如跟孩子说,“你做错了事,所以,今天别想吃冰激凌。”或者,“你把屋子弄得那么脏,今晚不准跟我们一起去看电影。”这样的说法和做法虽然并不严重,但其实本质上还是在惩罚孩子。
本书的作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惩罚,因为她们认为惩罚并不起作用,惩罚还可能会减轻孩子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孩子会觉得惩罚可以抵消自己的错误,因而,下次可以更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另外,“孩子的精力会分散到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省,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而这个反省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主张用别的方式来代替惩罚,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孩子承受行为的“自然后果”。所谓“自然后果”,就是如果不进行外部干预,事情会自然走向的结果。这样说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孩子在跟妈妈逛超市的时候,在过道里跑来跑去,这样很容易撞到货物和其他顾客。如果妈妈说“你太鲁莽了,今晚不许看电视”,那么,这其实就是在惩罚,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代替惩罚呢?作者列出了几种:
第一种是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注意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比如,可以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在过道里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第二种方法是提供选择,可以跟孩子说:“给你两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如果孩子还不听,那么第三种方法就是采取行动,比如,可以直接把孩子抱到购物车里。
假如这些方法都不奏效,妈妈不得不带着孩子离开超市,那么,第四种方法,就要让孩子体验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在第二天,妈妈不要再长篇大论地说教,而是把孩子留在家里,然后自己去逛超市。孩子肯定会意识到,妈妈之所以不带上自己,是因为自己昨天在超市里乱跑。这就是反省,孩子可能会央求妈妈再给他一次机会,但这时妈妈要坚决地告诉孩子,“以后还有机会,但今天我想自己去。”这就是让孩子体验行为不当带来的自然后果。
还有第五种方法,就是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比如,下次带孩子去超市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你挑水果,让孩子配合你行动。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那还可以有第六种方法,就是与孩子讨论他的感受和需求,然后大家一起来找解决方法,再把所有的想法都不带评价地写下来,最后和孩子挑选出那些双方都能接受的改正办法,再付诸行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一起面对问题。
注意,这些方法的目的都不是要惩罚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改正错误行为,同时学会承担责任。作者提醒说,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要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好,说完代替惩罚的方法,接下来第四个主题是学会赞赏孩子。
我们知道,中文里有一个成语叫“赏罚分明”,作者不支持惩罚,但是支持赞赏。为什么支持赞赏孩子呢?因为她们认为,赞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真实的自我形象,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和人生目标,而赞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让孩子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
可能有的人会说,“赞赏就是说好话呗,这容易,我张口就能来。”不,赞赏是说好话,这没错,但好话也不是随便乱说的,它也有一些常见的误区。有时候,明明是善意的赞赏,却招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反应,所以赞赏同样需要谨慎。
作者说,有的赞赏会让被赞赏的人产生怀疑,比如,“他真觉得我很会做饭吗?他要么在撒谎,要么就是不懂美食。”有时候,赞赏会导致否认,比如,“他这样夸我,他是没看见我一小时前那狼狈的样子。”有时候,赞赏会带来压力,比如,“他们都这样夸我,我下次出席该怎么穿呀?”还有的时候,赞赏可能会让人感觉被控制,会怀疑“这人是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好处吧。”
我们不是常说“谁都喜欢听好话”吗?为什么有时候人在听到赞赏之后,会有这些负面的反应呢?究其根本原因,是赞赏的方式不对,作者区分了两种赞赏方式,一种是“评价性的赞赏”,一种是“描述性的赞赏”。
作者认为,会激起对方反感的一般都是“评价性的赞赏”,比如,“聪明”、“漂亮”、“完美”、“真棒”、“真美”、“挺好的”、“棒极了”,这些都属于评价性的词语,这些词语会让对方处在一个被评价的从属位置,可能会让对方产生不对等、不舒服的感觉。有时候,你越是用这些词表扬孩子,孩子越会拒绝,越会灰心丧气,他们会觉得这些表扬并非出于真心,他们会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既然你说我已经完美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努力呢?”
所以作者说,“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就需要避免一些带有评价含义的词。”具体要怎么做呢?很简单,就是用描述代替评价,用赞赏的语气描述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就行了,孩子在听到这些“描述性的赞赏”后,就能够从心底里认可自己。
举两个例子,孩子自己把房间收拾得很干净,你不要去评价说“多乖的孩子”,而是要描述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比如,“你把东西都归置到架子上,地面也打扫得很干净,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这样孩子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又比如,孩子亲手织了一条围巾,你不要去简单评价说,“你织得真漂亮,非常好看。”孩子心底里可能不自信,会怀疑“妈妈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啊?是不是在敷衍我?”但如果你用描述性的话,比如,“这个鲜艳的颜色很像晚霞,你把每一行都织得很均匀,还有厚实的滚边。冬天围上它,一定很温暖。”孩子听到之后会觉得,“嗯,看来妈妈是真的喜欢。”
书里还提供了一个小技巧,就是在赞赏的后面,用一个词作总结。比如,“你已经记了一个多小时的单词,这就叫做‘有耐心’。”“你说好五点回家,就五点回家,这就叫做‘守时’。”“你看见这些植物干了,就去浇水,这就叫做“有主动性”。”
你看,这样在赞赏的同时,还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好的生活习惯,这会让孩子在这些日常的描述中不断增加内心的力量。
好,最后一个主题是鼓励孩子自立。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都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孩子自立。什么是自立呢?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幸福的勇气》里有一个经典定义,这本书我在听书栏目里也有过解读,他说,“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不再凡事都以我为中心、让世界围绕我转,而是逐渐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独自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会有一种自我驱动力,想要实现自立。因为依附于大人,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和价值,甚至还会产生怨恨和挫败感,继而对大人产生敌意。但有的时候,孩子又会迷恋对大人的依赖,不想要承担责任,所以,会有所谓的“巨婴”、“妈宝”。
家长的责任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实现自立,那么,要如何鼓励孩子自立呢?作者给出了六点建议:
第一点是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在很小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听从大人的安排,如果大人能够给予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就会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我们可以从一些很小的选择开始,比如,想穿哪件衣服,想吃什么菜,想去哪里玩,想什么时候洗澡,等等,更多地让孩子参与选择,而不是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创造机会让孩子做选择,这样他们将来对职业、对生活方式、对伴侣的选择,就会更加从容。
第二点是尊重孩子的努力。很多事情在大人眼里不值一提,但是孩子却很难做到,当孩子努力去做的时候,不管他们做得如何,我们都应该积极鼓励,而不应该泼冷水。比如,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表演,他们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努力。只要得到尊重,他们就会更有信心集中精力去完成。比如,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学炒菜,结果把厨房弄得一团糟,这时候大人不要去说“你看你把厨房搞得像个垃圾堆,真是笨手笨脚,还是我来吧”,你可以在旁边做些指导,尊重孩子想要学习的愿望,也尊重他的努力。
第三点是不要问太多问题,孩子到一定年龄阶段以后,会慢慢地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秘密,我们不要总是打探太多,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当孩子想要跟你分享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说。
第四点是在孩子向你发问的时候,别着急告诉答案,你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或者寻求外部资源,比如,邻居、朋友、专业人士、图书馆、互联网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渠道。作者说,“把孩子问出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从小就训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朝一日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才会有能力去自如应对。
第五点是别毁掉孩子的希望。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想,尽管它们并不成熟,而且可能大多都不会实现,但父母千万不能轻易毁掉一个孩子的梦想,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禀赋和爆发力。不要对孩子轻易说出否定的话,比如,“就你这数学成绩,长大还想当工程师,还是算了吧。”“你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将来会一事无成的。”这样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尝试。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天傍晚,一个6岁的孩子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小男孩一边跳,一边对着妈妈喊:“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个妈妈没有骂孩子傻,没有打击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只是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谁知道,三十多年后,这个孩子竟然真的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这个人就是阿姆斯特朗。你看,千万不要毁掉一个孩子的梦想,因为那可能是他往后辉煌成就的起点。
最后的一点,是帮助孩子从各种角色和标签中释放出来。很多大人,包括父母和老师,经常不负责任地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某某孩子性格就是倔”“某某孩子就是懒、就是调皮、就是蠢……”这些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孩子可能永远被禁锢在那个被定义的角色里。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要给孩子贴各种负面的标签,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从已有的负面标签中释放出来,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好,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已经介绍完了,咱们再总结一下。
我们讲到跟孩子沟通的五大主题,分别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用有效的方式代替惩罚,学会赞赏孩子,鼓励孩子自立。
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都值得你去试一试。与孩子沟通,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心力交瘁。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每个孩子、每个场景呢?不一定,因为人是极其复杂的,没有什么方法是万能的,所以,你还需要去理解咱们说到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理解了那些心理学原理,才能把方法运用自如。
最后我想说的是,与孩子的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投入足够的情感和智慧。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我们不妨多一点耐心,去守护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一个更幸福的童年。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他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2.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负面感受,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注意不要使用攻击性的字眼,不要威胁孩子。
3.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出现冲突,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要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4.惩罚可能会减轻孩子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孩子会觉得惩罚可以抵消自己的错误,因而,下次可以更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我们要多用描述性的赞赏,慎用评价性的赞赏,可以在赞赏后用一个词作总结。
6.父母不要毁掉一个孩子的梦想,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禀赋和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