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乐多解读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乐多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叫威廉·E·布隆代尔,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经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他经常为日报的记者们举办讲座,分享自己多年的特稿写作经验。
关于本书
这本书并没有炫技,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本经过实践检验的培训教材,它将告诉你如何切实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
核心内容
想要让故事更有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总结者还是裁判;热点事件要从小处着眼,挖掘旧闻中的新意;设计具有神秘感的导语,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把抽象的数据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适当运用描写,让语言更精彩生动;论据材料来源要广泛,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7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如何提升你讲故事的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叫威廉•布隆代尔,他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经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这本书的前身是报社的内部刊物,是特稿写作记者的培训资料。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瞄准的对象却是所有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人,如果你的工作经常需要用到写作这项技能,或者你喜欢用文字表达自我,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哪些元素能让你写的东西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提起《华尔街日报》,你可能听说过,创刊于1889年的《华尔街日报》被誉为“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报纸”。日报头版上每天都有一篇几千字的长篇报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特写。这些特写大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开头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新闻,因为人物的介入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赢得读者的关注。
比如某篇关于农业部的特写,开头就以一位名叫威尔森的农业部工作人员为引子,通过他一天的工作状态引出农业部门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让读者更轻松地跟随记者的思路了解事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华尔街日报体”。可以说,这种新闻写作手法是在业界备受推崇,也是被广泛模仿的标杆写法,包括《南方周末》在内的很多报纸的特写都有这种写法的影子。当然,可能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写法在某些新媒体环境下不再适用了,但作为经典手法,了解一下华尔街日报体的独特技巧对我们写作还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书中很多新闻写作技巧,其实跟写故事的方式是一样的,学习这些技巧会帮你把一篇文章用更吸引人的方式展现出来。
作者详细分析了多年来《华尔街日报》取得成功的特稿,并且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将写作的技巧浓缩成以下六个要点:第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总结者还是裁判;第二,热点事件要从小处着眼,挖掘旧闻中的新意;第三,设计具有神秘感的导语,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四,把抽象的数据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第五,适当运用描写,让语言更精彩生动;第六,论据材料来源要广泛,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先来看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总结者还是裁判。这个观点指的是作者的角色和立场问题,作为一篇文章,作者到底要不要出现在故事里呢?什么时候出现呢?又该在故事里扮演什么角色呢?作者认为,写作者首先可以是总结者。啥意思呢?就是说,你可以在故事里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结论。
想想看,记者是不是都会在段落的开头写上一句提纲挈领的话,提出观点?比如说,记者在写迪士尼公司的特稿时,其中一段提到迪士尼是“一个庞大的、拥有多个售货口的廉价文化销售机”,这句话就带有主观评判,表明了记者本人的观点,指出迪士尼在销售廉价文化。但对记者来说,观点的表达不能太随意,有时候要非常慎重。比如说,在报道一个你不太熟悉却又非常专业的领域时,记者就最好不要说出明确的结论。
举个例子,你要写一篇关于核聚变能源研究的报道,你采访的七位专家里,有五位认为核聚变的能量运用即将实现,除非你是一名等离子物理学家,不然你就没有资格对这种观点进行结论性的判断。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说,许多专家通过实验证明,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或者即将实现突破。然后就退到幕后,让专家和实验事实来说话,最好还要把反方的事实依据包括进来。因为在这种专业领域,绝对容不得想当然的结论。
另外,对一些关注度非常高,可能引发读者情绪的话题,记者也要提高警惕。比如说,有一名精通肿瘤学的医学记者,正在撰写一篇文章,向读者介绍一种治疗癌症的可能方式,尽管他所收集的所有证据和观点都显示,一种新的生化酶对于治疗癌症非常有效,他也不能轻易下结论,说这种酶就能够治愈癌症。因为这个结论是性命攸关的,许多人可能因为这个结论而产生希望,结果没被治愈,受到更大的打击。所以记者只能让读者根据可以得到的事实,自己来做出判断。
还有些时候,写作者的角色又类似于裁判。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必须有能力控制住故事里互相争辩的双方,否则写作者就会因为插不上话而尴尬不已。比如,故事里的A对B提出了批评,你把A的话传达给B,B当然会对A的批评做出回应甚至是反击。这时,你再把B的话告诉A……如果只是这样不断重复,就会让双方冲突的范围越来越大,离最初的主题越来越远,读者早就被这又臭又长的故事熏跑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要学会掌控全局,先把双方的批评和指责汇集到一起,然后把大部分无礼中伤的话和毫无根据的话去掉,接下来再让双方轮流发言,这样可以让文章更加紧凑有力,读者也更容易理解。
这就是我们说的写作的第一个要点: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总结者还是裁判。如果是总结者,在报道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或者关注度极高的话题时,不要提出明确的结论,避免误导读者,把你了解到的信息总结起来告诉读者就可以了;如果是裁判,要学会掌控全局,只保留冲突双方最有价值的争论,让文章更紧凑有力。
接下来看看热点事件要从小处着眼,挖掘旧闻中的新意。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新闻行业更是如此,原创故事的机会总是有限的,总会有人抢在你前面拿到了新故事。抢不到先机时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让其他人去绘制宏图,你要学着做一名微雕专家。啥意思呢?就是当别人关注故事的规模和重要程度时,你要把故事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从小处着眼,寻找新角度。
旧金山有一个第六大道公园,它是由一块空闲沙地改造而成的,周围全是当铺和酒馆。这座公园还有一个外号,叫“酒鬼公园”,因为里面几乎全是酒鬼。他们经常醉醺醺地生上一堆篝火,然后露宿在公园里,收音机里还放着刺耳的音乐。当地居民对这个酒鬼公园怨声载道,很多媒体都过来报道这一事件,但他们的视角基本都侧重于揭示公园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的困扰上。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却另辟蹊径,这篇特稿里写道:“ SQ ,是一个留着灰白胡子的老头,今年60岁。他是这个公园的发言人。他在篝火边拥有一把固定的椅子,尽管春天天气温和,他的头上还是有一顶人造波斯羔羊皮的帽子。帽子上有一个装饰纽扣,上面写着‘我活着’,这正是旧金山格莱德纪念教堂的标语。本,看上去大概50岁,从 SQ 那里获得了领导权。他是一个强壮的黑人,头发纠缠在一起,穿着一件印花的化纤衬衫,他以主人的目光巡视整个公园,并告诉我说,酒鬼们正在草地上跟酒贩子们讨价还价。”在故事的结尾,记者写道:“酒鬼们知道,他们的公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是他们把这个目标放在心里,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蓝图。这个公园就如同传说中的伊甸园一样,绿色环绕,充满活力,而他们自己,都是这个园子里的模范服务员。”
当其他人都在揭露矛盾时,这篇报道却把视线聚焦到公园居民身上,通过他们的口述,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了这个公园的特点,不是千篇一律地讨伐酒鬼,还展现了他们作为这个城市中的一个另类群体的内心活动,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新鲜,富有人性。这篇作品在发表之后,吸引了美国其他地区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当年《华尔街日报》一篇点击率超高的特稿。有人说,这篇报道让自己认识到,旧金山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
这个技巧对我们很有帮助啊。比如说,很多人喜欢写影评,当大家都发文说某部最新的电影剧情如何时,你可以另辟蹊径,从细微之处入手,比如仔细分析一下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或者点评一下某位演员的细节处理,甚至只是推敲某句台词、分析某支配乐,都可以让你的影评与众不同。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写作的第二个要点:热点事件要从小处着眼,挖掘旧闻中的新意。关注具体、细微的东西,不仅可以让你的视角更独特,还能让你的故事更加贴切、真实。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在写故事时,设计具有神秘感的导语,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篇作品的目标当然是抓住读者的心,写好导语就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许多优秀的导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神秘感。你想啊,在第一段就抛给读者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吸引他到后面的段落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做肯定会牢牢抓住读者。
书里有一个关于墨西哥移民的特稿,我们来看下它的导语:“在那皮扎罗这个人口只有1200人的小村庄里,一个令人吃惊的、高效的美国贸易项目正在进行。不过山姆大叔对此却毫不知情。如果他知道的话,一定不会喜欢。”这一段导语,隐藏了两个神秘点:第一,什么样的国际贸易正在进行,而美国并不知道?第二,为什么这个秘密会让美国不高兴?这已经足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紧接着,第二段提到:“这里有一个名为加州北好莱坞的斗牛场。这是一个很合适的名字。斗牛场的开销,还有这个村庄所有其他地方的建设资金,都来自北好莱坞。作为交换,这里最主要的出口物资就是男性人口。”在这一段里,我们获得了进一步的信息,男性人口竟然作为商品出口,但是这还不够。这项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神秘的导语吸引我们再看第三段:“数十年来,这个村庄一直有系统地把村里的男人送到北方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小工厂和商行中工作,他们都是非法移民。而数十年来,这些人都把他们的劳动所得寄回了老家,其中的一部分成了市政建设的专款。”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有事情,而且我们还想继续往下阅读,看看这些移民的具体状况。这就是一个富有神秘感的导语起到的作用,就像一个钩子,不停吸引你想要往下继续看。
其实很多广告文案都在用这个技巧。比如前阵子某国产护肤品推了一只长达七分钟的广告,主角是韩梅梅,就是那个英语课本中的女生。片子一开头就是她被老板训斥工作不给力,这样的镜头能让很多人产生共鸣,自然很想看看故事怎么往下发展,这就是利用导语达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
作者提醒我们,虽然神秘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但也千万要记住过犹不及的教训。如果导语仅仅是故弄玄虚,毫无实质性内容,或者全都是未解的谜题,那还是尽量避免的好。比如下面这则导语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电视剧元素的真实故事”。其实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患有罕见血液病的妇女,因为支付医药费而债台高筑。可这个导语很显然并不会勾起任何编剧的兴趣,这就仿佛是在忽悠大家“喂,我有个好玩儿的故事,你听不听啊?”显得非常low。要知道,真正精彩的故事,完全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故事本身来抓住读者,根本不需要在导语中做虚假宣传。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写作的第三个要点:在写故事时,设计具有神秘感的导语,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能忽悠读者。
接下来我们说说把抽象的数据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其实对于大部分新闻稿件来说,数据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毕竟有了数据的支撑,文字才更有说服力嘛。所以许多记者都会拜倒在数据的石榴裙下,但唯数据论的做法很容易让文章显得枯燥乏味。要想让故事有趣,我们就必须改变对数字的态度。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为了博得读者的欢心,我们就完全省略那些有用的数据,这就又用力过猛,陷入到另一个误区了。我们应该谨慎选择数据,仔细运用数据。
一个优秀的特稿记者,会让数据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如果数据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变成概数,比如260万美元,就比2611423美元简单清楚得多;如果某件事物增长了36.7%,他会直接说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处理数据还有一些其他窍门。比如说,用比例来代替庞大的数据。不要说“58013261名美国司机中,有14654231人驾驶的是进口车”,而要简单地告诉读者,“平均4名美国司机中,就有1人驾驶进口车”。要知道,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而数字越大,就越抽象。
你还可以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比如说,在一篇有关亚利桑那州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文章中,记者必须使用这样一个数据:该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达到了43560立方英尺。单纯看这个数字,读者很难想象出这个量有多大。这时你可以找一个参照物,比如告诉读者,这么大的水量足够让整个纽约浸泡在11英尺深的大水里,这样一来,这个数字就更容易理解,也更生动了。你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转换,一个抽象的数字就变成了一幅形象的图画,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特稿写作的第四个要点: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可以用比例来代替庞大的数据,因为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也可以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
下面我们说说适当运用描写,让故事更精彩生动。啥是描写呢?还记得中学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吗?描写是和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并列的五种表达方式之一。本来是文章中最能展现作者才华的部分,可在特稿写作中,这也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为啥呢?你想啊,一个作者激情澎湃绞尽脑汁地写了一大段精彩异常的文字,结果因为辞藻太华丽而跟整个文章的其他部分脱节,删掉呢又觉得可惜。所以这个描写,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
那适当的描写对于写作有什么帮助呢?最关键的就是推动故事的发展。前面我们提到的那篇关于墨西哥移民的特稿,整个故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表现出墨西哥中部的贫穷程度,让读者能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墨西哥人来美国。除了运用大量的事实和专家的分析来说服读者以外,作者还运用了描写,比如下面这段:“就在她说话的时候,一只大胆的老鼠蹑手蹑脚地向破旧走廊里的一小袋玉米窜去。她的公公立刻抓起一把扫帚,朝入侵者的头部猛击。‘总算少了一张吃饭的嘴’,他边打边说……”这一小段描写就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感受到当地居民贫穷拮据的生活状况,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有时,细节描写还能给文章带来强烈的对比效果。比如有篇文章,讲的是华盛顿州哥伦比亚高原上神秘的石油开采项目,其中有一段写道:“表面上看,这里是平静的乡村。绵延的群山中隐藏着一座座农场和果园,潺潺的哥伦比亚河滋润着大地,头顶白帽的亚当斯山和瑞妮山如同两个高大的士兵,守卫着哥伦比亚河。就在这样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下,却是石油开发商们的噩梦——足足有两英里厚的玄武岩地层,一块标有地震信号的黑色火山岩,让锋利的钻头变成钝铁。”记者想说的是石油开采的困难程度,但如果没有用细节描绘出美丽宁静的乡村图画,那么大地下面的景象也就失去了冲击力。
这就是写作的第五个要点:适当运用描写,让故事更精彩生动。你可以利用描写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也可以用细节描写提高文字张力。
最后,我们来说说论据材料来源要广泛,让故事更有说服力。当一位记者想要提出一个论点时,总会寻找权威言论或者事实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些就都是他的论据材料。但如果这些论据来源太单一,并且没有经过精心的搭配,读者就会觉得文章枯燥乏味,缺乏可信度。
通常大家会认为,反复强调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但想想看,一连串的数据抛给你,你是什么感觉?或者罗列三大段来自权威人士的评论,你会有耐心看完吗?恐怕很难吧!那什么才是论据材料正确的打开方式呢?作者说了,正确的方式是把这些论据材料混在一起,一次只提供一小部分,这样才能让你的故事更连贯,也更有说服力。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许多医疗专业都缺少医生,这一现象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约翰,美国医疗协会的主席说。来自洛杉矶西奈山雪松医疗中心的外科主治医生詹姆斯也说:‘医疗保健的质量正在下降。’在明尼阿波利斯总医院工作的主任医师爱德华也说:‘我们现在就需要增加至少5个产科医生。’”当报纸上出现这么一段话时,大部分读者都会直接跳过去不看吧?虽然一直在强调医护人员数量少这个问题,但三句引语硬邦邦地抛出来,角度相同,缺少层次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人的话出现的位置稍微做一下调整,再来看修改之后的:“在明尼阿波利斯总医院,获得批准的助产士现在可以直接接生婴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医院的产科医生数量不断减少,现有的产科医生已经不堪重负。在洛杉矶的西奈山雪松医疗中心,一些非急需的手术被推迟到数月以后,詹姆斯的解释是:‘医疗保健的质量正在下降。’依据美国医疗协会的说法,全国现在急需大约5万名不同专业的医生。”
这样一改,感觉是不是好多了?助产士的出现为这段文字带来了紧密关注的动态元素;美国医疗协会那位主席詹姆斯的话被引用是为了解释手术不得不推迟,这让这个引用显得合理多了;西奈山医疗中心医生的话被保留,但同样是和具体紧迫的现实问题放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不同的实证,从而让信息变得更加权威和有趣。
去哪里找论据材料呢?很多人都习惯于去询问高层人士,认为他们说出来的话更权威。来自高层的信息当然有用,但高层的身份让他们很难看到下面发生的事情,并且他们工作太忙,往往没有时间去理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媒体记者,所以这样的采访往往事倍功半。作者建议我们,多去采访一下中层人物。因为他们虽然不在顶端决策层,却对政策十分了解,同时也能对基层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所以采访时他们往往能提供更多的细节,引导记者把故事写得栩栩如生。
如果你有一个选题,却苦于找不到好的采访对象,不能拿到第一手资料,按照作者给出的技巧,也可以进行一番新的尝试。比如说,你要写一个关于初恋的话题,就没必要带着明确的采访目的,去寻找恋爱达人。你想啊,当你正儿八经地提问对方:“您怎么看待爱情?”多半只能得到敷衍的、程式化的回答。你可以约朋友来一场下午茶,从八卦明星秀恩爱开始,来引导身边的人吐露自己的想法体会,他甚至会讲一个自己的故事给你听,这会让你获得更多的细节和有趣的内容。
这就是写作的第六个要点:论据材料来源要广泛,让故事更有说服力。要尽量选择不同的角度,广泛寻找现象、引语和事例,而不是把同类材料进行简单的叠加。选择中层人士进行采访,会事半功倍。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让写作有料又有趣,让你的故事更打动人,你可以遵循以下六个要点:
第一, 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总结者还是裁判。如果是总结者,在报道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或者关注度极高的话题时,不要提出明确的结论,避免误导读者;如果是裁判,要学会掌控全局,只保留冲突双方最有价值的争论,让文章更紧凑有力。
第二, 热点事件要从小处着眼,挖掘旧闻中的新意。关注具体、细微的东西,不仅可以让你的视角更独特,还能让你的故事更加贴切、真实。
第三, 给故事设计具有神秘感的导语,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能忽悠读者。
第四, 把抽象的数据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可以用比例来代替庞大的数据,因为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也可以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
第五, 适当运用描写,让故事更精彩生动。你可以利用描写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也可以用细节描写提高文字张力。
第六, 论据材料来源要广泛,让故事更有说服力。要尽量选择不同的角度,广泛寻找现象、引语和事例,而不是把同类材料进行简单的叠加。选择中层人士进行采访,会事半功倍。
其实写作并不难,多下些功夫去搜集资料就是了。难的是让它变得有趣,吸引读者。如果你掌握了作者提供的这些要点,并且进行长期的写作练习,那你讲出来的故事也会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在这本书里,还讲了如何操作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找来看看。
撰稿:乐多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