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 吴俊庭解读
《内在动机》| 吴俊庭解读
关于作者
爱德华·德西,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他与理查德·瑞安共同创建了当代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之一——自我决定论。该理论构建了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框架,并指出满足个体对自主、胜任和联结基本需要的环境条件,能够更好地增强人们的主动性、创造力以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水平。
理查德·弗拉斯特,《纽约时报》科学和健康版前编辑,其领导的团队获得了1987年普利策奖。
关于本书
自我决定论创始人之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作品首次翻译出版。颠覆用奖励和惩罚才能激励人的传统观点,指出支持自主才是有效的激励方式。原书长销20余年。
本书指出: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为什么外在奖励和惩罚,其实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如何才能发掘自己的内在动机,
让我们不依靠外在的奖励,过上自主的人生?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内在动机》,它还有一个更清晰明了的副标题,叫做“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没错,这就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结论:当我们基于内在动机,也就是愿意为了自己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外在力量强迫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主和持久的幸福。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我们每个人不都在为自己做事吗?表面上看可能是这样,但你再仔细分辨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为自己做事”,其实本质上还是来自外界的激励。这些方式,既包括各种奖励,比如金钱、名望,也包括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
比如,有一类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他们的人生轨迹通常是这样的:读书时,尽管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但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他们勤勤恳恳地刷题,做考卷。进入社会后,也没有多想,哪些行业能挣大钱,说出来够面子,也就去了。
到头来,如果有人问他,你这一辈子都在追求些什么的时候,他发觉,自己竟无言以对。
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所感受。你可能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是选择父母安排的生活,还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你犹豫不决;你也可能是身经百战的职场老手,但工作的压力,还是把你压得喘不过气,你还是会经常怀疑,工作的意义在哪。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本书指出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丧失了内在动机。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你只是为了追求外在的金钱、名望,会很容易感到疲倦;而如果依靠内在动机,也就是从内心自发地生出一股力量,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台“永动机”,永远带着兴趣、好奇和冲劲儿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这本书的主要作者,爱德华·德西,作为社会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研究内在动机相关问题已经超过了40年。
1969年,德西在还是一名心理学博士生时,就开始痴迷于一个问题:小孩子在刚出生的几年内,往往对外界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一切新的知识,渴望探索和学习。可是为什么到了学校,那么多的孩子都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受行为主义主导的,即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要么追求奖励,要么避免惩罚,而行为动机的缺乏就是因为缺少奖励和惩罚,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奖惩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不过,对于小孩子天生好奇心的观察,让德西对受行为主义主导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也许人们长期以来的思考方式就错了:不应该问“我们要如何激励他人”,而应该问“如何做才能让人们激励自己”。
这种让人主动激励自己的东西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内在动机”,也就是,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围绕“内在动机”这个核心议题,本书作者德西和另一位心理学家理查德·瑞安一起创建了“自我决定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为你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有数学背景的心理学家,德西关于“内在动机”的这些观点,全都是经过扎实的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成果,在学界也颇具影响力。
所以在接下来的20多分钟里,我将从三个部分,为你重点解读作者德西的研究成果。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为什么外在奖励和惩罚,其实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然后在第二部分,我们会来谈谈,这到底是为什么?第三部分,我们重点来说说,如何才能发掘自己的内在动机,让我们不依靠外在的奖励,过上自主的人生。
好,我们先来讲第一部分:为什么说来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它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大。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猜你一定是疑惑的。很简单,因为这和我们的常识不符合。
比如,爸爸妈妈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习,考试得了满分就带你出去玩;领导会对下属说,好好工作,业绩不达标,你就滚蛋。类似的情景之所以在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上演,是因为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作用在人们身上的激励效果看起来很明显。
而且别说人,动物似乎也是这样。
你一定看过动物表演吧。海洋馆里的海豹和白鲸,为了能吃到饲养员手中的小鱼,几乎会做任何事情。比如用两边的鳍拍打身体,或者是扭动着自己的身子。还有更常见的马戏表演,小猴子为了不被鞭子抽到,走钢索、骑自行车,对它们来说都成了小事。
你看,这些场景都传递着一个信息:即认为人或动物的行为是被动的,要么追求奖励,要么避免惩罚。而行为动机的缺乏就是因为缺少奖励和惩罚。所以无论是对海豹、猴子,还是对自己的孩子、学生和员工,很多人都倾向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去激励他们。
作者德西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他的认知转折点我们在开头提到过,就来自身边的小孩子。相信你也一定见识过小孩子旺盛的精力。他们到处探索着世界,每到一个地方,他们总乐意去走走瞧瞧。每看到一个新玩意,总愿意拿到手上晃一晃,甚至还会送到嘴里,咬一咬。
德西发现,孩子天生的求知欲是惊人的。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学习动机就大为减弱。特别是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很少表现出,在三四岁时那种对学习天生的好奇心和兴奋感。这让德西开始怀疑,也许人们长期以来思考的方式错了:外在的奖惩并不会激励孩子的行为,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
和孩子们小时候,完全基于自己的好奇心不同,学校里的孩子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包围。表现好、成绩好会被颁发奖状、大会表彰,顽皮捣蛋就可能被罚站、罚做值日、作检讨,等等。老师们往往认为,让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就是要依靠奖励、规则和约束,如果效果不好,那也一定是奖赏和惩罚不够多。
但真是这样吗?德西决定,用数据说话,做一个真人实验。
德西找来了一群学生,让他们来玩一款叫做“索玛”的拼图游戏。
想提醒你的是,这不是一款简单的拼图。它由七块形状各不相同的积木构组成,在特定组合方式下,这七块积木能组成一个长宽高一样的立方体。我们把它拆卸下来后,用这七块积木,还能拼成很多种不同的造型。正因为它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不管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大家都很爱玩索玛拼图。
德西把这群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成功拼出一图案,就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在当时实验的年代,1美元也是很值钱的。而另一组大学生则不会得到任何奖励。
实验开始时,所有学生都需要专注地拼大约半个小时的索玛拼图。然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会告诉他们,实验结束,他必须离开房间几分钟,去把数据输到电脑上。在工作人员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大学生们可以在房里里自由活动。事实上,这个实验最重要的观察部分,就是工作人员离开的这8分钟,而不是拼拼图的时间。
德西想的是,在没有奖赏的条件下,并且还加上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好看的杂志作为诱惑时,研究对象还会不会把休息时间花在玩索玛拼图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们一定是出于内在动机在玩拼图。
结果显示,那些因为拼图游戏而获得金钱奖励的学生,一旦没有奖励,他们便不再玩了。即使这本来是一项他们一开始就非常愿意玩的游戏。而那些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的8分钟时间里,他们还愿意花时间玩索玛拼图。这能在一定程度表明,金钱奖励削弱了学生的内在动机。
德西的实验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其中既有支持他的人,也有反对他的人。在持反对意见的人中,青年心理学家卡梅隆带来的挑战最为巨大。卡梅隆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使用元分析研究技术,综述了100多项实验研究成果,认为大多数奖励是无害的,奖励能促进创造性。
为了回应卡梅隆的挑战,首先,德西指出了卡梅隆的各种研究错误,比如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研究报告。然后德西等人在1999年,更是通过一份非常完善的研究报告,对过去30年的128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审慎调查。研究数据无一不都证明着:外部奖励确实会削弱内在动机。从此,这场持续多年的学术争论,终于划下了阶段性的句号。
好,到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学术界对于“外部奖励是否会削弱内在动机”这个问题的曲折探索;而对于“外部惩罚是否会削弱内在动机”,学者们的共识程度则比较高。
刚才我们讲了德西用索玛拼图进行的实验,这个实验其实还有个“续集”,在续集里,德西把1美元的奖励换成了惩罚,威胁学生说“你完不成拼图就要被扣分”。实验结果表明,那些因为游戏失败会被扣分的学生,实验结束,他们便不再玩了;而那些什么都没有被要求的学生,还愿意接着玩拼图。这初步验证了,外部惩罚会削弱内在动机。
后来,斯坦福大学的马克·莱珀研究团队发现,还有更多的事件会产生类似的负面后果。包括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等等。它们可能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其实都会逐步侵蚀我们的内在动机。
刚才我们说的是学术界的对于外部奖惩效果的研究发现,其实,有大量来自真实生活的调研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调查数据表明,在学校里,受外部动机驱使的学生成绩往往比受内部动机驱使的学生要差。比如,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等人,对于1997~2006年间的11 320名西点军校学员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强内在动机组学员比其他学员从西点军校顺利毕业的概率平均高20%;与内在动机组学员相比,混合动机组学员的毕业概率低10%。同样,科研人员在企业调查中也得出大量类似结论。约翰·代考波等人在2000年的研究表明,绩效工资制度会降低员工的自主性与内在动机。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其实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来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它们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大,甚至长期来看会起到反效果;而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削弱了我们的内在动机。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内在动机会被外在的奖惩削弱呢?
德西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外部奖赏和惩罚破坏了人类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胜任和联结。只要满足这三种需求,就能持续地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这听起来很抽象,下面我将结合书中和身边的案例,为你一一说明。
我们先来看,外部奖励和惩罚是怎么破坏“自主”这第一项基本心理需求的。自主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德西说,我们每个人都很希望,自己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由某些外部压力来强加的。任何让自己感到被人控制的事情,都会削弱内在动机。
这里被人控制的事情,既包括物质的奖惩,比如做得好升职加薪,做得差卷铺盖走人,也包括威胁,比如父母威胁孩子,“如果你不学习,就不能看电视”,还包括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外在的监督等等,这些都会破坏内在动机。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大周末的,本来心里打算要好好打扫一下房间,但被父母一催,反倒不想去做了。这就是典型的外在监督,破坏了内在动机的例子。
对人来说,自主的本质,是希望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我们需要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这种需求是和吃喝拉撒一样重要的。而外部奖励恰恰是削弱了人的掌控感,它把把玩家变成了棋子。
说完了自主,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胜任。我们都很乐意做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外界为了激发我们的胜任感,经常会因为我们做成了某件事情,而给我们奖赏。但每个人能胜任的事情都是不同,而且这种事情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这就造成了外界在乎的,不一定是当事人在乎的。
比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奥运会赛场上,如果把一切都变成一场只有一个赢家的比赛时,那么我们肯定会把取得银牌的运动员,看作令人失望的失败者,即使他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二了。这时,我们就是在通过外界一致的舆论,破坏了运动员对胜任感的自然渴望。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获胜要比在比赛中表现出色更重要。
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运动员心里是这么想的呢?他可能已经很满意自己的成绩了。在他看来,不一定非要做到最好或者拿第一,只要他在全力以赴接受有意义的挑战,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说到这,作者在书中开了一个脑洞:为什么小孩子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在和自己假象的世界打交道时,感到了胜任。比如,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就是主宰,就是造物主。他们击退着潜在的入侵怪物,守护着地球的和平与文明。
除了需要胜任和自主,人们还需要感受到社会支持,德西把它称为联结的需要。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为了和他人建立关系,我们从小孩子开始,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接受身边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心理学界就是用“内化”这个词,来描述个人接受社会价值观和规则的具体过程。
但你知道吗?其实内化有两种类型。
首先一种是整合,就是你从心底接受了外部的价值观和规则,并且把它消化了,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这是内化的最佳形式。而另一种类型是是内摄,摄是摄像机的摄。你可能并不认可某些价值观和规则,但由于你害怕被孤立,担心自己不按对方的要求做,他们就会就会收回爱,所以你不得不和盘吞下。
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人采取内化的方式不是整合,而是内摄。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恰好能说明内化的这两种类型,以及它们会带来的不同效果。
有个挺有名的画家,从小就教儿子画画,希望儿子子承父业。所以他对儿子很严格。高中的时候,儿子开始叛逆,不想再画画了。可这个爸爸还是逼着儿子填了一个艺术院校。结果儿子四年都没再拿画笔。爸爸各种威逼利诱,儿子就是不听,父子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和争吵。最后,父亲只好放弃了。
过了几年,父亲病重去世了,临走前跟儿子说:“是爸爸不对,爸爸不该逼你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谅爸爸吧。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父亲去世后,这个儿子重新拿起了画笔,并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你看,父亲试图通过外在胁迫的方式,对儿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却在无意中增加了孩子反抗的心理。儿子即使在小时候完成了内化,那也只是糟糕的内摄。而当父亲去世,两代人取得和解后,儿子在内心深处接受了父亲最初的安排,完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整合。
可见包括胁迫在内的外部奖赏,不仅不能满足孩子对联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孩子真实自我的发展。只有尊重孩子的内在动机,提供没有附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实现真实自我和外在世界的联结整合。
好,到这里,小结一下。刚才我们说了,人的内在动机会被外在的奖赏和惩罚削弱,是因为外在奖赏和惩罚破坏了自主、胜任和联结,这三种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真正的自我发展,离不开我们打从心里做出的选择,也离不开内在的兴趣和潜力,更离不开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也只有在依靠内在动机,在完善真实自我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才会愿意为他人付出,给予他人帮助。
所以最后一部分,我将结合德西的研究成果,重点说说,我们该如何挖掘自己的“内在动机”。
在生活中,你应该见过不少正在减肥、戒烟或戒酒的人;你或许也能观察到,在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努力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都没能把一开始制定的计划严格贯彻到底。
德西和他的研究伙伴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重点关注的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执行减肥、戒烟、戒酒等健康计划过程中半途而废,导致计划失败。
调研结果表明,人们参与戒断或减肥计划时的那个最初动因,对于计划执行的结果有显著影响。
如果一个人是被迫参与这些计划,那么他最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显著增加。这里说的“被迫”,不仅是指“被朋友或爱人强迫来参加”这种直接受他人作用的情况,也包括“为自己的肥胖感到羞愧”或者“感觉酗酒的自己是个坏人”这类理由,因为如果你自己体会这类理由的话,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各种外界价值观强加于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就是说,你并不是真的想为自己而改变,只是迫于来自外界的压力才这样做。
而另一方面,那些自主选择加入戒断或减肥计划的人,有更高的概率获得成功。他们给出的原因可能是,厌倦了迟钝和宿醉的感觉,厌倦了酗酒造成的紧张关系,或者讨厌严重肥胖造成的感觉迟钝和行动不便,等等。总之,他们只是希望在未来拥有一个更为理想的生活状态,这便是他们参加戒断或减肥计划的“内在动机”;也正是这样的“内在动机”,帮他们实现了自主选择。
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出自己的内在动机呢?从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两步法”。接下来,我还是以刚才关于戒断或减肥的研究为例,为你一步一步地讲解这套方法。
首先第一步,接纳情绪成本。
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在为我们激发内在动机“扫清障碍”。我们之所以要激发内在动机,通常是因为想要借助它的力量,实现自我改善或改变。而德西指出,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激发内在动机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其实从心底并不愿意接纳因为改变而带来的情绪成本。
比如,在咱们刚才说过的研究中,德西发现,人们在寻找执行计划失败的原因时,往往会忽视一点,那就是,酗酒、吸烟和暴饮暴食都是有目的的,而这些目的常常与某种负面情绪绑在一起。例如,喝酒可以减轻孤独感,吃甜食能缓解不开心,吸烟可以舒缓紧张情绪,等等。这些行为中的每一种,都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使得人们不愿意摒弃它们。
比如,一位30岁出头的广告主管,在偶尔感到沮丧的时候,会用酒精来振作一下精神;当他走进聚会场合,感到不自在、甚至说不出话来时,喝上一两杯,就会变得健谈甚至风趣;当他在等某个重要项目的审批结果时,喝点酒可以帮他缓解焦虑......总之,对他来讲,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波动,酒精都是一种很好用的缓和剂。
那么,当他决定戒酒的那一刻,他最先要做的,不是制定一个多么完美的戒酒计划,而是先做好心理准备,去接纳戒酒可能带来的情绪成本。像工作中的沮丧、社交中的紧张、关键时刻的焦虑,等等,这些原本可以靠喝酒来缓解的情绪,现在你需要去接纳它们。否则,你永远都无法摆脱酒精的诱惑。
在其他的很多人生场景中,也是如此。比如,有些人“偶像包袱”很重,甚至陷入“容貌焦虑”;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做一个符合长辈们期待的“别人家的孩子”,甚至不敢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或职业;有些人事事都要比别人强、处处都要争第一......他们的内心可能非常痛苦,同时却又深陷其中、无法改变。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不愿意接纳改变带来的各种可能的情绪成本,比如失去长辈夸奖引发的失落,不够好看引发的焦虑,落于人后引发的屈辱感,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接纳这些情绪成本呢?德西认为,首先是要允许自己充分感受这些情绪,承认它们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进行自我调节。书中也对此给出了建议。德西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种种情绪,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或者无法得到某些东西。比如外界的认可、他人的羡慕、金钱的奖励,等等。那么,在找到这个我们想得到或得不到的东西之后,我们可以退后一步,认真地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如果没有它,会怎样?
比如,我真的需要让别人觉得我很强吗?我真的需要被长辈们的夸奖环绕吗?我真的需要让大家都认可我的容貌吗?如果没有它们,我会怎样?或者,最差会怎样?
在很多时候,当人们反复追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会突然发觉,很多自己曾经以为“必须、应该、不得不”去追求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或者,它们的重要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因此,像这样的追问,能够帮助我们在不压抑自己情绪的前提下,调节情绪、接纳情绪。
好,到这里我们讲了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一步:接纳情绪成本。这一步,相当于是为我们扫清了路上的障碍,因为只有当你的眼里不再只有那些,你曾经以为自己“必须、应该、不得不”去追求的东西的时候,你才能把目光真正聚焦到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的内在动机。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步,那就是,重新定义自我。在这一步里,你需要在头脑中画出一幅清晰的画像,描绘出你想成为的那个样子,让自己真切地看到那个、改变实现后的你。
比如,德西接触过的一位,从十几岁就开始抽烟的女性。她之所以这么小就开始抽烟,是因为当时她所有的朋友都在抽,她觉得抽烟能让自己看起来成熟、性感。后来,她变得烟不离手了,到21岁时每天抽3包。她曾经多次尝试戒烟,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事情发生了改变。她与一个风度翩翩、性格外向、行事有条不紊的男士相爱了。这位男士没有吸烟的习惯,但也并没有督促她戒烟。那么,是什么促使这位女性发生了改变呢?
答案是,她在心中为自己绘制的那幅未来画像。在画像里,她会跟那位男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看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这时她发现,为了让这张画像成为现实,她需要戒掉吸烟这个习惯。因为这个习惯会给她的家人们带来伤害。后来,她真的戒烟了,尽管并不容易,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为什么?因为她通过那副画像,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未来,激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内在动机”,正是这个动机,给了她坚定的决心,把改变贯彻到底。
到这里,《内在动机》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完了,总结一下:
本书指出,用外在的金钱、名声、社会地位,去激励自己和他人做事,其实作用并不大。人的行为只有来自于自己的真正选择,也就是打从心里理解并接受,这件事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的时候,真正的自我才会得到蓬勃发展,我们才能过上真正自主的生活。
而对于如何激发内在动机,书中给出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两步:第一步,接纳情绪成本;第二步,重新定义自我。在这里,德西提醒我们,做出改变是一项只能由个人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对于内在动机的探寻,能够帮助我们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对于内在动机的激发,能够赋予我们实现改变的勇气和决心。这个过程或许荆棘丛生,却是成功改变的必由之路。
最后再多说几句。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大佛普拉斯》里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就是,它让我们在“探索内心宇宙”的漫漫长路中,又前进了一步。
因为外界的影响,我们对于自我的存在,拥有太多复杂的想象。比如,只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才会爱我。只有赚得更多的钱,别人才会尊重我。只有获得比别人更高的地位,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但这本书提醒我们,并非如此。享受事情本身的美好,也是过上完整人生的一种选择。当一个人充分接纳自我,因为自己想要而去做某件事情时,才是最接近幸福的时刻。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原书电子版已为你附在最后,欢迎进行拓展阅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第一步,接纳情绪成本;第二步,重新定义自我。2.对于内在动机的探寻,能够帮助我们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对于内在动机的激发,能够赋予我们实现改变的勇气和决心。这个过程或许荆棘丛生,却是成功改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