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 裴鹏程解读
《六人》|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85年后,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 在美国上映,使得这场20世纪最著名的海难重回大众视野。有人感叹于灾难突然来临的命运无常,也有人感动于主角生死离别时的真情流露,但很少有人关注,那艘船上还有8名中国乘客。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你可能还有印象,邮轮渐渐沉入海底,女主角罗丝在意志的支撑下,紧紧抱着一块木板,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等到了救援船的到来,成为最后一名被救起的幸存者。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位叫罗丝的女性乘客,泰坦尼克号最后获救的其实是名男子,而且很可能是一名中国人 。
船上的8名中国乘客中,有6名得以幸存。有关他们的资料,最初能找到的只有海难发生后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泰坦尼克号”个别幸存者的回忆: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说他们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的;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这明显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这6人就这样无端背负百年骂名,然后被遗忘。
一个多世纪之后,一位叫施万克的美国海事历史学家为我们揭开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施万克也是这本《六人》的作者。他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为还原海难发生时中国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实指控。而且,他曾旅居中国20多年,并多次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实地调查,在海量档案资料中去伪存真,一点点拼凑起有关中国乘客的身份信息,让我们看到这些中国人为何漂洋过海,大难不死后又为何遭到污蔑,之后他们又去了何方。
下面我们一起走入这段尘封的故事。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海难”,海难为什么会发生,海难发生时那几位中国乘客如何得以幸存?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历史”,我们把时间线向前追溯,向后延伸,铺开20世纪初的时代版图,那些中国乘客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什么登上泰坦尼克号,侥幸逃生后又经历了什么?
首先,让我们回到海难发生的1912年,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沉船,沉船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正如卡梅隆导演的电影中呈现的那样,泰坦尼克号是一艘豪华巨轮。其实,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与它的豪华有紧密关系。
当时的大西洋航线上有两家著名航运公司,一个是“冠达邮轮公司”,一个是“白星航运公司”。两大公司都承担横渡大西洋的客运与货运任务,彼此是竞争对手。后来,“冠达邮轮”获得了英国政府的资助,并且冠以“皇家”名号,不仅业务范围广,而且这家公司的轮船速度还很快,经常获得“大西洋蓝带奖”,当时,只有能以“最快平均速度横渡大西洋的远洋轮”才能获得这个奖 。
“白星航运公司”后来被美国一家公司收购 ,面对“冠达邮轮”的压力,白星航运另辟蹊径,不跟它比速度,而是走豪华路线 。书中提到一段关于白星航运公司的记录:“许多乘客对帆船和移民船的低效、危险和简陋的条件越来越感到不满,于是都转向乘坐蒸汽轮船,轮船上有训练有素的船员、较好的食宿条件、明确的航行时间。这些乘客乐于为这种优质服务付费。”
“泰坦尼克号”就是“白星航运公司”的一艘豪华巨轮。为了尽可能体现泰坦尼克号的安全、舒适,造船的时候,公司刻意要求在船上建了4根烟囱。轮船上烟囱越多,说明船的动力越强,承载能力越大。事实上,“泰坦尼克号”上的烟囱只有3根会真正用到,第4根是面子工程 ,为了吸引乘客。
为何那时更大的船对乘客有吸引力呢?
海上航行不光要面对那些看不见的危险,最直接的威胁是可能与另一艘船相撞。解决方案或许有两种,第一准备足够的救生艇,第二建造一艘足够大的船,能够在碰撞中幸存并能保持漂浮在海面上等待救援。而白星航运公司过去的海难记录似乎说明,建大船或许更可靠。
1873年4月1日凌晨 ,“白星航运”的“大西洋号”触礁沉船,造成562人丧生,这是19世纪已知的最惨重的海难 。1909年1月,“共和号”邮轮与一艘客轮在大雾中发生相撞 ,除了少数人在最初的碰撞中丧生,“共和号”上700多位乘客和船员都成功疏散。后来,一艘名为“奥林匹克号”的巨轮也曾遭遇事故,与一艘军舰意外相撞,但无人受重伤 。
“白星航运”总结了经验,为什么“奥林匹克号”没有酿成人员死亡的可怕灾难?因为它的块头足够大。所以,“白星航运”敲定应对方案,要建造足够大的远洋巨轮 。他们相信,再好的救生艇也比不过建造一艘坚固的大船,自己的巨轮不会很快沉没,甚至根本就不会沉没。正因如此,“白星航运公司”并没有把在“泰坦尼克号”上配备救生艇视为当务之急。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最豪华的邮轮。 当它离开欧洲最后一个停靠站,开往美洲纽约港时,船上的乘客、高级船员和普通船员一共有2200多人,但游轮上所有救生艇总共只能容纳1178人 ,也就是说,一旦发生不测,只有一半的人有求生机会。白星航运对巨轮的迷信,为接下来“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了解了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的大致情况,我们接着看今天的主角,船上的中国乘客。
根据“泰坦尼克号”的信息表单,船上的乘客共来自33个不同国家,以英国人为主,另外还有8人来自中国 。这8个人的身份标注都是船员,表单显示,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叫亚林,38岁 。注意书中8个人的中文名字都是作者根据表单上英文拼写音译的。有点奇怪的是,8个人的名字都只有两个英文单词,换句话说,他们的中文原名只有两个字。作者猜测,名单上的名字应该是他们的昵称或工作用名。他们是船员,而船老板多是外国人,很可能不懂中文,起简单的名字,便于沟通。
作者根据他们的船票进一步了解到,这8位中国船员的雇主是英国“唐纳德轮船公司”。在1912年这一年,英国爆发了全国性的煤矿工人大罢工 。当时的邮轮动力主要靠烧煤,这导致英国的进出口航运几乎停摆。就连这次“泰坦尼克号”航行所需的煤,也是白星航运公司取消其他班次,转移接济的 ,原因是泰坦尼克号足够大,而且安全舒适受欢迎,容易卖票。
“唐纳德轮船公司”不想因为英国煤炭工人罢工,让自己的员工钻空子在岸上闲待着,就决定安排一些人到北美航线工作。但是“唐纳德轮船”不经营跨大西洋航线,因此只能给员工买别的航运公司的船票。这8位中国员工持有的是“泰坦尼克号”三等舱船票,票号为1601,总票价是59英镑9先令11便士 。由于共用一张集体船票,他们8位的床铺位置也在一起 。
在泰坦尼克号上,头等舱的位置高高在上,三等舱的位置要低很多,作者猜测他们应该是在F甲板或G甲板上,大约在邮轮吃水线的高度。另外,根据“泰坦尼克号”的铺位安排规则,三等舱乘客中单身或没有同伴的男性乘客会被分配到船头位置;妇女、儿童及有家人同行的乘客则会被安置在更靠近船尾的位置。
1912年4月11日上午,“泰坦尼克号”抵达大西洋东岸的最后一站,随后便驶入茫茫大西洋,下一次停泊将在目的地纽约 。
介绍了泰坦尼克号,以及8名中国乘客的简要信息,我们接下来聚焦灾难发生的那个晚上。
4月的北半球正值春天,但这一年的春天对航海来说特别糟糕。与往年相比,洋流将更多冰山卷进了大西洋航道。4月14日,泰坦尼克号的船长收到了其他船发来的冰山警告电报。安全起见,船长特意选择了一条比往常偏南80千米左右的航线 。尽管这样,“泰坦尼克号”西行路线上,还是有一大片有冰山区域。前面已经有船发现了冰山,并且可能已经向“泰坦尼克号”发送了多达6次的警告,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些警告没有全部传到船长或驾驶台上的高级船员那里。尽管这样,船长当时应该已经知道前方有冰山,但他却并不是太担心,没有进一步改变航向,也没有降低航行速度 。
结果,当船员肉眼望到前方冰山的时候,高速行驶的泰坦尼克号,由于船体过于庞大,巨大的惯性导致它不幸地撞上了冰山。关于灾难降临时的恐惧、混乱,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过,这里不过多渲染,我们重点关注有关海难幸存者的事情。
作者提到,“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并没有很快沉没,而是在海面上漂浮了2小时40分钟,20艘救生艇中有18艘得以正常装载并安全下水,这些宝贵的时间,为数百人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换个角度再看,更多的生命本来可以被救的。但由于“白星航运公司”坚信远洋航行的首要安全隐患来自两船相撞,只要船够大够坚固就能撞不沉,因此迷信于造大船,轻视了要设置足够多的救生艇,也没准备相关应急预案。结果,当海难发生,“泰坦尼克号”的疏散工作过于缓慢,直到船撞上冰山1小时后,第一艘救生艇才下水 。
冰山漂移,邮轮超速,缺乏应急计划,救生艇太少且管理不善等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泰坦尼克号”上的2226名乘客和船员中,最终只有703人幸存,生还概率不到三分之一 。
幸存者们先后通过救生艇登上一艘名为“卡帕西亚号”的大船。三天后,“卡帕西亚号”驶入纽约港口。据有关的现场记录,起初人群是沉寂的。在第一批乘客开始下船后,人群中开始爆发哭声。现场充斥着闪光灯的声音,记者们蜂拥前去采访头等舱幸存者。不过,当时幸存的6名中国乘客没有受到相应的接待,甚至连当地社会救助会提供的一杯咖啡或一条毛毯都没有,相反,等待他们的是铺天盖地的咒骂 。
在海难发生时,谁能活下来,不仅考验意志,更得看运气。每一个生命都非常宝贵,但不少媒体却假装有所洞察,实际上却带有歧视色彩地制造所谓“新闻”:全船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生存,15个克罗地亚人全部遇难,33个保加利亚人全部遇难,10名丹麦乘客中只有1人生还,为什么8位中国乘客中竟然有6位幸存。
随之,一系列说法出现了,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所以海难发生后占了便宜;有人说这些中国人借着头上的辫子,假扮成女人混上救生艇,藏在救生艇座位底下;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抢占了妇女儿童的存活名额。
而这些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首先,8名中国人都是买票上船的三等舱乘客,票号为1601,票价为59英镑9先令11便士。信息表上明确记录了他们的姓名、年龄、职业,他们在“泰坦尼克号”上绝对是合法的、有证件的乘客 ,并不是偷渡者。
他们假扮妇女,这在逻辑上也是不成立的,前面提到,三等舱的单身男性乘客都集中在船头的位置,慌乱中他们怎么能找到足够的女装,不仅换好了而且没有被工作人员认出来?另外,幸存的6位中国人中有一位叫方朗,他单独落水,被救上来的时候,身上没有披肩,穿的也不是裙子 ,显然“假扮妇女”一说也是污蔑。
有媒体提出,有4位中国乘客早早藏在了折叠式救生艇里,所以活了下来。稍加思考,这也是说不通的。从发生事故后人们发现了折叠式救生艇,到幸存者登上“卡帕西亚号”,时间超过4个小时,要想藏在救生艇不被发现,这需要多大的耐力,多精准的时机,和多高超的技巧 。
但有人还是怀疑,人在求生时刻,万一真的激发出潜能,是否有可能藏在救生艇里不被人发现呢?
出于严谨,作者特别与英国纪录片导演罗飞、北京京西学校设计工艺教师马克以及学生们合力根据原始设计图,以1∶1的比例复制了一艘“泰坦尼克号”的折叠式救生艇,前后花了大约10个月的时间。2019年4月他们公开进行了演示,4名学生先进入折叠式救生艇内,试图挤到座板或木制长凳座位下面。尽管他们可以勉强挤进去,但随后进入救生艇的人总会碰到或踩到他们,坐在长凳上的乘客也会挤压到他们。座板下的空间既不足以让4个成年人全部都躲进去,也没法完全隐藏他们。可见,“藏在座位底下”的猜测也不成立。
事实上,幸存的几位中国人就是按照救援安排,从三等舱逃出,然后登上了救生艇。其中有4人在一艘救生艇上 ,1人在另外的救生艇上。最后还有1人值得一说,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落水后被救起的方朗。
书中提到,詹姆斯·卡梅隆为拍摄电影《泰坦尼克号》,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并还原了一幕真实的场景:救援者划着船经过了几十具尸体,不断呼叫着幸存者。他们拖上来了一个胖胖的人,是头等舱乘客,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还有一名中国男子漂浮在一块木板上,当救生艇划过时,他勉强动了动,表明他还活着。
詹姆斯·卡梅隆为我们今天读的这本《六人》写了推荐序,关于上面这段情节,他这样说:那个中国男人求生的勇气和决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发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结尾的拍摄灵感,即众所周知的杰克与罗斯生离死别的情节 。
海难是不幸的,能在海难中活下来的幸存者,值得我们为他们庆幸和欢呼。“泰坦尼克号”的700多位幸存者,在纽约港口受到了欢呼,但不包括6位中国人。而且,他们不仅遭到诬陷、被污名化,甚至不被允许踏上美国土地 ,没有时间悼念不幸去世的两位伙伴,没有时间吃一顿便饭,没有时间去买因船难而遗失的必需品,更别说写封信告诉家人他们的遭遇了。正如他们所乘坐的船消失在了远方,他们的故事也很快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记忆里。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们遭受了那么多的诬陷,为什么他们不被允许登上美国土地,他们从来哪儿,要到哪儿去,后来怎么样了呢?
下面,我们的镜头将暂时离开“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我们来看看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海外中国人。
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在1912年,这一年,世界正发生着剧烈变化。法国把摩洛哥变为保护国。美国还在疯狂扩张领土,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阿拉斯加陆续加入。这一年,英国成立“皇家飞行队”,在两年后爆发的一战中,这支飞行队渐渐让人们意识到掌握制空权的重要性。 而在东方的中国,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中国进入混乱的民国时代,中国陷入了经济萧条,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命运因此被迫改变。
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有个叫台山的小县城,现在是江门市代管的县级市。几十年来,台山为珠三角地区贡献了很多劳动力。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台山就成为中国最早的劳工移民输出中心 。
19世纪的台山风调雨顺,人们靠种地养家糊口,但三次灾难的接连降临,使当地平淡的农业生活无法继续。首先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广州成为通商口岸,距离广州一百公里左右的台山 ,也渐渐感受到了国内外摩擦的加剧。紧接着是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以及广东一带天地会起义,战乱中,地没法种了。台山本就有一些没地可种的年轻人,这个时候,心一横,索性到外地讨生活去了。台山是当时中国不少地区的缩影。一场劳工移民潮由此开始,并持续了80年 。
鸦片战争后的清朝中国陷入了混乱与衰退,世界的另一端,让台山等地中国年轻人看到了机会。1848年,有人在北美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 ,当年年底前,第一批中国矿工就赶到了,短短4年后,到1852年,中国矿工就膨胀到了2万人 。
1850年,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为了控制这个地区,开始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在淘金热期间,美国人看到,中国劳工愿意为了很少的钱做很辛苦的工作,这正是他们铁路建设需要的劳动力。于是,19世纪60年代,新一波的中国劳工移民潮开始了。
作者还提到另一个因素,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中,有60多万人丧生。而国家铁路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人力,所以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美国需要从外部输入劳动力 。
几十年后,到20世纪初,从台山出来的中国劳工已经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一无所有,他们的很多亲戚可能就在美国或者欧洲,他们出国也未必是被迫的,更多的是为了赚一些钱 。泰坦尼克号上的8位中国乘客,正是这样一批劳工。
既然这样,为什么他们没有在美国,却在为英国老板干活呢?
在19世纪的美国,中国劳工一方面为美国建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却在遭到美国人的排斥。因为,总有人认为中国人会抢占他们的工作机会,还会改变当地的选票结构。1882年后,美国颁布《排华法案》,规定除少数特定类别的中国人外,其他人不得入境美国 。
但中国人的勤奋,在国际上很有市场。英国船至少在19世纪早期就开始雇用中国船员。当时的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广泛的海上贸易网络。随着英国在整个亚洲的贸易扩张,船方雇用了更多的中国船员为区域航线服务。而且,中国船员不会像英国船员那样嗜酒如命 。在这个背景下,方朗等人开始为英国船打工,成了船员。
于是,便有了1912年4月方朗等人乘坐“泰坦尼克号”从欧洲到美洲的事。也因此,便可以明白,为什么搭载幸存者的“卡帕西亚号”到达纽约港后,其他幸存者都受到欢迎,唯独6位中国乘客不仅不被允许下船,而且遭受各种各样的猜忌与污名了。
其实我们很想知道,幸存的6名中国乘客,后来怎么样了呢?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讨生活的普通人,能留给历史的痕迹太少了。但作者仍然想尽办法,将蛛丝马迹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他们平凡而不平坦的一生。
8名中国船员中,有两位不幸去世,他们分别是,28岁的李玲和23岁的林伦。作者推测,他俩与方朗是伙伴,他们一起旅行和工作,计划抵达美国纽约后再想办法前往克利夫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几位中国乘客应该是一起前往甲板,他们3人也应该始终在一起,并一同落水,后来,两人遇难,方朗抱住木板活了下来 。
在这8人中,作者关于方朗的信息了解得最多,甚至还联系到方朗的后人,并看到了方朗晚年的照片。方朗真名叫方荣山,他生于1894年6月21日,酷爱读书,是一名好学生,但他的一生没能与学术有所关联。正如他在海难时,紧紧抱着木板一样,他一生都在咬牙打拼,争取过上更好的生活 。1943年,美国废除了《排华法案》 ,1956年,62岁的方荣山成为美国公民 。
幸存的6人中,年龄最大的是亚林,1912年,他38岁。经历海难后,亚林继续做船员,作者查到有关他的最后行踪,是和几千名中国船员一起,被遣送到香港或上海 。还有一位叫凌喜, 他也一直漂泊在海上当船员,后来他的名字也可能拼写为“严喜”,而且他去过印度,后续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
剩下的几位中,有一位似乎跟方朗一样生活好一些,他叫李炳。不过他的信息很模糊,作者只是找到一些碎片,他可能到了加拿大,开过一家咖啡厅 。
另有一位叫钟捷,他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逃过了海难,但在后续的某次航行中染上了肺病,很有可能病死在英国,如果真是如此,他的去世离船难发生还不到两年时间 。
最后一位是张富,同名的人太多了,而且因为口音,这个名字拼写方式本来也很多,所以,作者无法确认他的身份 。
到这里,关于这本《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就为你介绍完了。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20世纪最吸引人的大众传奇之一,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场劫难中还有几位同胞的存在。在天高海阔波浪滔滔的时代里,这几位小人物的幸存与奋斗,不仅会被忽视,也会遭到傲慢粗暴的杜撰和篡改。
这本书为他们洗刷了污名,让他们在“泰坦尼克号”的历史上重新获得应有的位置。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为这些小人物打了一束追光。
在20世纪上半叶,或许任意8名中国劳工都可以讲出类似的经历和境遇:寻找就业机会、饱受歧视、在陌生的西方定居。对于他们来说,从泰坦尼克号上生还,或许并不是人生中经历的最大磨难。在时代的洪流下,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他们就像落水的方朗一样,紧紧抱着木板,不放弃任何一点活下去的希望,永远默默无闻却勇敢地挣扎着。
方朗后来在写给家乡台山亲人的信中,有这样一首生动朴素的打油诗,描绘了当时死里逃生的经过,或许,这首诗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在海外打拼的中国人的写照:“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这本书让中国幸存者在“泰坦尼克号”的历史上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同时为他们的平凡但不平坦的一生打下一束追光。
-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大众传奇之一,但那个时代决定了,几位中国乘客的幸存与奋斗,不仅会被忽视,也会遭到傲慢粗暴的杜撰和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