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 哈希解读
《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 哈希解读
关于作者
刘捷,27岁成为国有上市集团最年轻的“董秘”,36岁在外资企业担任中国区投资总监,40岁进入上海某金融控股集团担任CEO。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企业战略咨询顾问,曾为恒丰银行、长江出版等上市企业做战略咨询。
关于本书
作者在过往经历中,一边积累职场经验、一边研究企业发展,并发现,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用于职场当中,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更充分、更稳定地释放个人价值。
本书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职场人,要有像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工具被利用、被消耗;懂得经营自己的员工,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企业或组织的经营中去,也能在凛冬将至的时候,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如何参考企业战略规划的思想来为自己制定个人职业规划?
职场人该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如何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周期管理,在凛冬将至时从容应对?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那就是,职场人要把自己当成一家企业来经营。
为什么呢?
书中告诉我们,首先,企业和职场人,二者创造价值的逻辑具有一致性。你看,企业需要先投入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为市场制造产品、提供服务,从而获取收入、赚到利润;而职场中的我们,也需要投入时间、技能、脑力,为企业提供服务、产出成果,从而获取收入。
并且,企业和职场人面临的挑战也具有一致性。比如,企业要考虑优化投入产出比、考虑如何占领市场,职场人同样要考虑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要考虑如何获得更高的职场地位、更广的职业空间。
因此,本书指出,作为职场人,我们也可以借鉴企业在面对经济问题时的思考方式,来应对职场中的挑战。
本书作者刘捷,也是一位“职场人”。不过,他可以说是职场中的“翘楚”了。27岁,成为国有上市集团最年轻的“董秘”;36岁,在外资企业担任中国区投资总监;40岁,进入上海一家金融控股集团担任CEO。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企业战略咨询顾问,曾为恒丰银行、长江出版等上市企业做战略咨询。在这些经历中,他一边积累职场经验、一边研究企业发展,并从中发现,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用于职场当中,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更充分、更稳定地释放个人价值。
具体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将综合全书内容,重点为你讲述三个问题:首先来说说,如何参考企业战略规划的思想来为自己制定个人职业规划;之后再说说,一个职场人该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如何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周期管理。
好,先来说说,如何按照企业做战略规划的模式来为自己制定职业规划。
企业的战略规划,一般是针对未来5年的发展;而对于个人职业规划,书中同样建议以5年为一个阶段,每过5年进行一次检视,根据个人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规划加以调整,这样能够综合照顾到规划的切实性和稳定性。
那么,我们该怎么把这个战略规划做出来呢?书中介绍了一种“9要素法”。这原本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一种方法,作者把它迁移到了个人职业规划的场景中。这个“9要素法”里,既包括对于外部环境、个人条件的评估,也包括对于具体的规划制定的指导。下面,我就聚焦于规划制定层面,按照“目标——计划——执行”这三个主要步骤,为你说说如何参考企业战略规划的思路来制定个人职业规划。
首先,制定目标。
制定什么样的目标呢?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要写下5年后要达到多少收入、赚到多少钱。可是,作者却提醒说,在你的目标里,其实唯一不需要明确的就是薪酬。
这也是从企业身上获得的启发。以前企业给自己定的目标大多是达到多少销售额、实现多少利润,等等;但近些年,很多企业开始转变目标制定的风格,把从前以收入或利润为导向的目标,转变成了拓展多少市场份额、达成多少用户满意度、提高多少资金使用效率,等等。你会发现,这样的目标体系其实就像是在为企业画像,画出了这家企业希望在5年后成长为的样子;而如果这些目标能够达成,收入和利润其实只是过程中的附带品而已。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薪酬只是个人成长的附带品。作者指出,一个企业战略级别的个人目标体系,里面需要包含你对于5年后的自己的一个清晰明确的描述。比如,对于五年后的职位层级、工作内容的核心价值、自身需要达到的内在能力水平、外部的经济社会地位,你都需要给出明确的界定。
不过,个人成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画出5年后的画像呢?
最常规的做法是从自己现在的定位出发,往5年后推演下去;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找到一个比自己年长5岁左右的参照对象,以其为模板酌情增减目标。但要注意,无论你是自己推演,还是参照他人,都要适当地提高标准。也就是说,假如你原本要达成的进度是100%,那么你可以给自己定到110%—120%的程度;在寻找参照对象的时候,也要尽量级别高一点,或者年龄比年长5岁再多一些。总之,要把目标定在“跳一跳才能够到的位置”。
好,说完了第一个步骤,制定目标,接下来的第二个步骤,是制定计划。
在开始制定计划之前,我们必须先想清楚,自己跟目标之间的差距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就像是,要把一个半成品的水桶补好,我们必须先弄清哪块板子需要补,以及,差得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作者举例说,他以前有一个刚硕士毕业的助理小郑,当时给自己的职业规划是用5年的时间进入国际投行。她对照了自己和招聘标准的差别,发现主要差距在于外语驾驭能力。于是,她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提升计划,不仅会主动参加外国人的戏剧活动沙龙,还坚持每天阅读原版的《华尔街日报》,抄写金句、尝试写作。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半,达到了让所有外籍访客和会计师、律师都对她大加赞赏的程度,还获得了进入著名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机会。
从小郑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她对于自己与目标之间差距的明确,也看到了她为了弥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这也是我们制定计划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到底该写到什么样的详细程度呢?是按周、按月,还是按季度、按年?
根据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经验,越近的战略行动,越要清晰、准确;稍远一点的,可以留下灵活地带,根据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再做调整。迁移到个人身上的话,我们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思路。比如,先写出每年的大致计划,再写出第一年的每个季度要达成什么进度,之后细化到第一个季度的每个月,最后再写好第一个月的每日计划。
而对于个人的短期计划,作者提醒我们,它必须是清晰、可量化的。比如你只是简单地告诉自己,每天都要锻炼身体,每天要读一会儿英文报纸,那么最后很可能沦为每天象征性地走几步路、看几行字;但如果你要求自己每天花半小时快走3公里,读完一整份原版的《华尔街日报》,那么很可能就能坚持下来。总之,一个清晰、定量的每日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自己每天该做什么,避免纵容懈怠,削弱计划应有的效果。
好,说完了目标和计划的制定,最后一个要说的步骤是执行。
或许你会疑惑:计划都有了,照着执行不就完了,有什么可讲的呢?那请再你想想:如果你的计划是每天花半小时快走3公里,或者每天阅读一遍原版的《华尔街日报》,你如何保证每天都有这些时间呢?和昨天相比,这个时间要从哪里挤出来呢?
作者指出,就像企业面对新的战略规划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重新调配人力资源;对于职场人来说,我们面对新的职业规划,也需要重新调配自己的人力资源,方法就是调整自己的时间结构。
具体怎么做呢?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位程序员决定发展自己的脱口秀爱好,那么他就需要重新盘点自己每周,甚至每天的时间规划:如果他打算每两周参加一次线下的“开放麦”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脱口秀现场能力,那么也就意味着两周必须打磨好一篇稿子;要打磨好一篇稿子,他需要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以及练习公开表达;假如这三块内容各需要7个小时,那么他就需要在两周内每天抽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于是,他决定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来学习和写作,每天中午挤出半小时给同事讲段子;为了挤出晚上的一个小时,他取消了自己每天在跑步机上慢跑的日程,下班不坐地铁了,改为骑自行车、代替慢跑锻炼,并且每天早半小时到公司,来争取早半小时下班。
你看,像这样的日程调整,是我们每个人在执行计划时所必须面对的。要想从现在满满当当的日程里塞进去一些新任务并不容易,因此作者建议我们,要认真盘点自己每天的时间动线。以工作日来说,你可以捋一捋,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出门,路上在做什么?工作几点结束?午饭和晚饭分别是怎样安排,饭后的时间怎样度过?还有,周末和假日是怎样安排的?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优化时间结构时的思考出发点。
作者指出,当我们在优化时间结构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优化自己的知识模块。像一个小助理把原本休闲娱乐的时间用来学英语,一个普通职员用通勤的时间学沟通和管理,一位金融从业者在周末报班学编程,等等。他们不仅重新分配了自己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重新搭配了自己的知识模块。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因为个人能力上的欠缺,而能力的养成,又需要知识的支撑。因此,很多时候,当一个计划进入到执行层面的时候,它会显示出一种更原始的形态,那就是对于个人知识模块的重塑与创新。
好,刚才我们分目标、计划和执行这三大步骤,聊了如何参考企业战略规划的思想来为自己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接下来再说说,一个职场人,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如何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周期管理。
提到“周期”,我们平时听到的大多是经济周期、行业周期这些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会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主要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就形成了经济的周期轮动;而行业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一个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企业也有生命周期,它跟行业生命周期很类似,也包括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经历了这几个阶段后,企业通常会面临消亡、稳定或者转型这三种结局;如果转型成功,也很有可能重新进入成长期。
好,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企业中的个人身上。你会发现,我们刚才说的所有类型的周期,都是一个职场人要面对的外界环境,再加上工作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可以说,一个职场人的生存环境复杂程度,比起一家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面对这样复杂且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呢?
作者指出,作为一个职场人,当你无法掌控外部环境时,就应该转而着眼于个人修炼,相当于为自己积攒“风险储备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要资本还没有被消耗殆尽,它就会一直折腾自己、寻找出路;而职场人的投入资本,是时间。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只要我们还有时间,就不能停止自我修炼和提升。
那么,如何进行自我修炼呢?书中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职场人,适用于不同的修炼路径。如果你是纵向发展型的人才,也就是技术型人才或专业型人才,需要像“草”一样修炼;而如果你是横向发展型的人才,也就是销售、市场、财务管理和企业综合管理人员,则需要像“羊”一样修炼。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先来看草的特点。它虽然低调不起眼,但却始终在努力地深植根系、蓄势待发。即使寒冬来临,在厚厚的雪层之下,草其实并未死去,只是默默地蛰伏着;它会把根系不断地往下延伸,透过坚硬的冻土,去汲取稀有的养分。
作者指出,对于纵向发展型的人才,比如研究人员,或者法务、技术、HR等专业人员来说,需要有像草一样学习的意识。因为这类人的发展方向是明确而相对唯一的,发展所依靠的主要资本是不断积累的专业能力。当冬天来临时,他们可以选择换单位或者换城市,但是很难换专业或者换发展方向。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时刻关注自己专业的积累、手艺的精进,即使在寒冬中也要如此;毕竟,当阳光重回大地的时候,最先破土而出的,永远会是在寒冬扎根最深的那一个。
再来看看羊的特点。羊跟草获取养分的方式非常不同,草要靠往下扎根,羊要靠四处寻找。即使是寒冬来临的时候,它依然要不断前进,往新的区域探索,寻找雪层之下的食物。
作者指出,对于横向发展型的人才,比如销售、市场、财务或企业综合管理人员来说,职场的发展方向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干,综合运用多领域的知识技能。因此适合向羊学习,不要轻易放过任何可以增加自己综合能力的“食料”。即使是悬崖峭壁上的草,只要能吃到,就要努力去吃。
比如,你在一家公司担任财务经理,最近公司缩编,人手不够,老板就让你兼管分公司运营,并参与人力架构调整和裁员的事情;你感觉压力很大,快顶不住了;这时正好有个外资企业招聘财务经理,薪资待遇比你现在高,工作内容没现在多,你要去吗?
这其实是作者接触到的一个真实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来找他咨询,说出了上面的烦恼。作者问了这位财务经理三个问题:你是否懂运营相关业务?有人力条线的老员工帮你吗?你觉得你的公司还有前途吗?
在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肯定回答后。作者给出分析:这位总监现在正在经历的一切,其实恰恰体现了老板的信任和栽培,也是一条走向企业综合管理者的成长之路。如果在眼下跳槽去外企,其实是丧失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如果愿意接受暂时的辛苦,那么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很可能会被提拔、担任高管职务。即便没有在本公司获得升职,到那时也具备了去任何一家同类企业担任高管的能力。
作者的这个建议,其实就体现了“羊”的修炼法则。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多做事,尤其是能学到新技能的事,就坚定地去做。在外部环境不好时更要如此。因为,最好的成长都发生在实战中,而很多管理工作中的门道或问题在状况好的时候其实看不出来,越是在寒冬时节才会暴露得越清晰,而这些,正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样本。
好,上面我们说的是,面对外部环境的周期变化以及众多不确定性,职场人若想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始终坚持修炼和提升自我。但是,即便我们这样做了,职业生涯当然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巅峰状态。就像企业生命有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周期变化一样,我们的职业生涯也会经历周期性的起伏,书中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分别代表成长期、鼎盛期、瓶颈期和衰退期这四种不同的职业周期状态。
虽然我们对于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企业周期等外部环境因素无法选择,但依然能够通过控制内因,在很大程度上调节或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周期。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作者指出,我们依然可以从企业经营中找到启发。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做好周期管理是为了实现长久、平稳的发展。因此,懂得周期理论的企业家,都会在前一个产品还热销大卖时就未雨绸缪地进行下一个产品的迭代研发,来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会在企业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开始进行内部管理整顿、收拢战线、减少投资,或者在大势或行业周期进入衰退期前留好现金,准备蛰伏过冬。
因此,作者指出,每一位职场人,在职业周期中的春、夏、秋季的时候务必要花时间做两件事:学习新招、接触新人。
学习新招的最好季节是夏季和秋季,因为春天是高速发展期,忙于攻城略地;冬天是衰退低谷期,忙于夹缝求生。而在夏天和秋天,我们需要多关注外部经济环境中冒出了哪些“新招式”,比如行业的新动向,或者同类的新产品、新服务。很有可能你所关注到的,就会成为你身处的这家公司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或者触发你职业生涯中一个新的春天。
另一件事,接触新人,是指接触你之前没机会深入认识的人。可以是前辈师长、其他企业的人,或者有潜力的同事,等等。总之一定是有职场价值的、能够让你的能力和思想得到提升的人。接触的契机可以是主动的关心、简单的帮忙或者业务上的求助和探讨,等等。作者自己的一贯做法是,尽可能地利用弱利益关联的场景,缔结强人脉关系。
比如,2004年的时候,作者曾经接触过一位回国从事电力行业工作的专家级人物。出于作为投资经理的好奇心,作者问了这位专家不少关于电厂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恰好对方关心的是有关财务和投资的事情,因此二人进行了许多交流。这次接触完全出自作者的习惯,与他当时的工作并无关联。然而大半年后,这位专家在为某家电厂寻找投资并购顾问的时候,再一次找到了作者。后来,作者因为担任顾问而获得的这笔酬劳,也成为他后来投资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表面上看,这很像一个偶然,但作者却认为是必然。因为他曾秉持类似的态度接触和交流过无数有成就的人,相当于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无数条伏笔。这其中哪条伏笔会发挥作用,并不一定;但在日后某个契机的加持下,伏笔被扩写成篇,却是必然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建议我们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学习新招、接触新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都会发现,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成功、最赖以支持的资源、最重要的一次转型……通常都不是按部就班、刻意计划的,更像是偶然发生的。但作者提醒了我们,这些看似偶然的机遇,很多时候其实是你在不经意间接触的人和事所带来的结果;是许久之前埋下的某颗种子,被合适的机缘浇灌出的片片绿洲。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职场人要未雨绸缪、重视沉淀,主要方法是学习新招、结交新人。不过,你肯定也注意到了,这两个方法要产生效果,靠的都是慢功夫,也就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那么如果,你感觉现在自己已经处于或快要处于职业发展周期中的冬季了,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多年职场高管的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急措施。
第一招,埋头做事,跑到倒数第二。
这招,相信你肯定能理解。因为当外部情况不佳,或者降薪、裁员等内部调整在即的时候,就好比有一只凶猛的大熊从天而降,当大家都拼命奔跑的时候,你能做的不是争夺冠军,而是在手头的事情中尽力寻求每一点突破和成绩,跑赢最慢的人。要记住,在危机中,哪怕是很小的成就,也会显得分外夺目。它不仅会是你冬天里的护身符,还可能是你开春后的绝佳起点。
第二招,抱大腿,跟随强队闯难关。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工作内容不那么关键、职位不那么显眼,拼命做事也无法闪光的话,就可以尝试“抱大腿”这一招。方法就是,找到公司中正在承担重要工作的团队,或是承载着未来机会的项目组,尝试说服他们与你合作或让你加入。“抱大腿”一旦成功,你的工作内容便会因为团队而变得重要,位子也会因为团队而变得安稳,不仅能够安全过冬,也为春天的复苏发展做了准备。
当然,“抱大腿”也不是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你有跟对方业务有关联度,并且技能过关。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方部门认可你的职场口碑。
这其实就是作者为我们提供的第三招,也是值得每个职场人高度关注的一招,那就是,塑造个人职业品牌形象。
作者指出,在漫长的职场道路上,一直跟随着你的只有三样东西:思维、技能和口碑。但是,对于那些跟你接触不深的人来说,是很难了解你的思维和技能的。他们对你的了解,大多都是听说。而他们听说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你的口碑。
不光是一家公司内部,在信息社会,你的口碑会流传到比你想象中更远的地方,给你带来比想象中更大的影响。试想一下,当你到一家心仪的企业应聘的时候,面试你的HR总监说:“你前任的前任的那家公司的HR经理正好是我同学,他说你的人际关系极差,一直完不成指标还推卸责任给其他人。”这样的事如果真的发生,可怕程度不言而喻。
不过,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了:都到冬天了,我建立口碑还来得及吗?的确,为自己建立个人职业品牌形象需要日积月累,但作者告诉我们,冬季其实是做这件事最高效的时期。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寒风凛冽的特殊环境,能够更突出地彰显那些你想让别人看到的特质。具体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可以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主动承担最复杂、最难的工作;
第二,在能够保住自己的KPI或OKR的情况下,多关心和帮助相关部门及核心人员;
第三,只要在职场一天,就要求自己尽量保持春天时的节奏和夏天时的笑容。比如,依然很有朝气地和同事开会,依然很正常地向老板汇报,而且不妨多汇报。总之,即便凛冬将至,依然做好该做的事,这会让你额外收获“处变不惊、职业性强”的标签。
此外,你还可以想想自己身上还有可以挖掘出哪些有价值的标签,如果有,冬天也是个不错的展示时机。毕竟,到处都在“水落”,你便很容易“石出”。另外,个人品牌一旦在冬天得以确立,很有可能会成为你开启春天的重要砝码。
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要内容。简单总结一下: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职场人要把自己当成一家企业来经营。以此为出发,我们在第一部分重点说了,职场人如何参考企业做战略规划的思路为自己制定职业规划;第二部分主要说的是,职场人如何通过自我修炼,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周期变化,以及如何进行个人职业发展周期管理。在每一部分,为了尽可能涵盖更多要点,我们并没有对每一点都掰开细讲,感兴趣的话,欢迎你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好,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本书标题《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你会发现,它的重音其实并不在“企业”,而是在于“经营”二字。不管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思路,还是它们对于外部周期的应对意识、对自身发展周期的管理意识,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职场人,要有像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工具被利用、被消耗。
作者指出,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社会变化飞快,一个“工具人”可能非常听话、好用,但他不具备去自主适应形势、主动应对问题及创造创新的能力;如果一家企业充满了这样的“工具人”,也会不可避免地缺乏活力、创新力和成长力。而目前,这个理念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心目中形成。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推行学习型组织、阿米巴模型及合伙人制度,把企业的经营切分给一个个合伙人,由一个个阿米巴组织去核算管理,其实就是在推动个体去承担经营责任、养成经营思维、分享经营成果。也正是这样的大趋势,要求我们养成用经营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发展的习惯;而那些懂得经营自己的员工,才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企业或组织的经营中去,才能在凛冬将至的时候,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虽然我们对于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企业周期等外部环境因素无法选择,但依然能够通过控制内因,在很大程度上调节或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周期。
-
不管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思路,还是它们对于外部周期的应对意识、对自身发展周期的管理意识,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职场人,要有像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工具被利用、被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