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ource Code 吴晨解读

《源代码》|吴晨解读

序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吴晨。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比尔·盖茨首部自传《源代码》——Source Code: My Beginnings。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于2025年2月在全球同步发布。

这是微软创始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第一部自传,也是他计划中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从盖茨儿时开始,到创建微软并将微软从阿尔伯克基搬回西雅图为止,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在他未来规划中,三部曲的第二部将记述他执掌微软十三年的历史;第三部则记录他创建盖茨基金会,转型成为慈善家的经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源代码》这部传记讲述了盖茨如何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的教育和商业环境如何宽容和鼓励自由探索,恰恰是这种包容孕育了美国西海岸的创新与创业文化,而盖茨无疑是从这一文化中孕育而出的杰出企业家。

年届七十,回望塑造自己是谁,探索和定义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那段少年时光,盖茨有两句话充满智慧。他说成年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让你意识到剥去年岁和学识的层层包裹,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最初的那个你。对于创业,尤其是他参与和推动的个人电脑大爆炸,他的感受与现在特别流行的一段话异曲同工:我们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地奋力前行,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草台班子。换句话说,最初的成长经历非常重要,它定义了盖茨是谁,也定义了盖茨想要创造出什么。

盖茨的成长经历:理解宽容和鼓励探索的时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盖茨的成长经历,去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那个宽容并鼓励探索的时代。《源代码》这本书记述了盖茨青少年的成长经历,而他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家人的呵护、学校的激励。

盖茨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用英文来形容就是Nerdy,严格的定义是有强烈兴趣和深入知识,但在社交技能或流行文化方面可能相对欠缺,行为举止有时显得有些书呆子气的人。盖茨自己形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阅读、数学和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认为数学所涉及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是掌握任何学科的万能钥匙。为什么那么喜欢阅读?盖茨说因为喜欢那种迅速掌握新知识点的感觉。他喜欢阅读真是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在9岁时就读完了20卷的《世界百科全书》。

这里特别补充一下,美国高科技圈不少富豪都是阅读控,而且都有些书呆子的倾向。马斯克小时候也曾经把《大英百科全书》读完,而贝佐斯在儿时,夏天住在外公家里,除了在农场上帮着干活,挤挤奶,接生小牛犊,每周雷打不动都要去镇上的图书馆,借回来一堆书看。他最喜欢阅读的是科幻小说,把几乎能借到的都看完了,马斯克也是如此。所以,对于阅读和思考,我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小学时,学校里组织热爱阅读的活动,参与者大多数是女生,盖茨是为数不多的男孩子。他并不因此而自卑,也不会感到孤独或伤心,只是感到困惑:为什么这帮男孩子的看法与我如此不同?

其实不仅仅男孩子的看法与盖茨不同,盖茨的妈妈的想法也不同。

盖茨妈妈习惯用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一贯追求完美。面对与乖巧的女儿很不一样的儿子,她伤透了脑筋。不得不在六年级的时候就给自己的儿子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推动了双方的和解,让盖茨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孩子是无法改变的,他也非常善意地告诉盖茨,与其花时间精力与父母抗争,不如更多专注于获取那些将来踏入社会时能用得上的技能。除了社交之外,盖茨妈妈选择对盖茨的学业放手,盖茨也用很好的成绩挣得了自己探索未来方向的自由。

不过有一点,盖茨妈妈还是给书呆子倾向的盖茨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盖茨形容自己的母亲是有掌控力的社交工程师。盖茨妈妈经常在家里举办派对,这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要帮忙,姐姐会弹奏一曲,盖茨的工作是端茶送水,这样也可以听到大人的谈话,有时候还可以插话提一两个问题,妹妹和所属的合唱团也可能会献唱一首。对盖茨而言,这其实是不错的社交训练方式,他也获益颇多,很早就有机会锻炼参与成年人的谈话,也敢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盖茨家每年与其他十几个家庭在切利奥度假。一到晚上,各家的孩子都会抓阄,抓到哪家的名字,就与哪家的大人一起晚餐,目的也是鼓励孩子们和并不熟悉的大人们多交流。盖茨从妈妈那里学到了社交的诀窍,要创造偶遇的机会,鼓励陌生人之间的分享。所以每年万圣节,盖茨和朋友们都约定,每个人都必须带一身节日装扮,不过不是自己穿,而是提供给其他人穿。万圣节交换装扮成了年轻人有样学样的社交术。

盖茨妈妈的社交网络让盖茨终身受益。听过我解读的另一本盖茨传记《亿万富翁,书呆子,救世主,国王》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盖茨与巴菲特能成为忘年交,也要归功于妈妈的热情。

1995年,盖茨的妈妈组局,邀请巴菲特到一家人经常去的西雅图周边度假屋小聚。盖茨一开始根本看不上巴菲特,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要介绍一位“炒股”的人,原本只是准备待上一两个小时应付一下就离开。结果盖茨和巴菲特“一拍即合”,连续聊了13个小时,如果不是家人强硬将两人分开,两人几乎可以不眠不休。盖茨惊艳于巴菲特提的各种问题,巴菲特显然对快速成长的软件行业充满了兴趣。他们还发现两人有三方面共同的爱好:热爱阅读、勤于思考、喜欢桥牌。

在盖茨成长传奇中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西雅图最著名的私立学校湖滨中学。很多人认为湖滨中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竟然很神奇地拥有一台当时在美国特别稀有的计算机,奠定了未来盖茨在软件领域创业成功的基础。当时的计算机都是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大家伙,用现在的美元计算还得加上一个零。湖滨中学并没有计算机,但那时候已经有了创新:分时使用机构所拥有的大型计算机,可以远程通过电话线接入。当时湖滨中学恰好有一位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年轻数学老师,为学校争取了接入计算机的终端,又依靠家委会募集了3000美元,覆盖一年使用终端的费用。

其实仅仅有硬件还不行,湖滨中学当时正好在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型,让盖茨如鱼得水。校方认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最重要的,通过增加没有固定的排课时间,增加选修课,增加非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学生。当然湖滨中学只给那些配得上的学生以自由,如果你能拿到好成绩,或者对某样东西十分感兴趣,校方会为你创造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或许还会有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师为你施以援手。

年轻的计算机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施以援手的老师。因为计算机的发展实在太前沿,老师和学生都懂得很少,所以他为盖茨所在的湖滨中学编程兴趣小组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环境。盖茨事后觉得,自己和朋友们在编程领域创造力爆发“是一种高明的领导术有意促成的结果,一种无为而治的领导”。

盖茨很推崇成功所需要的“一万小时定律”。他用自己在湖滨中学的经历给“一万小时定律”增加了一个附加条件:如果没有最开始500小时幸运的免费上机时间,也就是在湖滨中学计算机房里自由探索的时间,或许根本不会存在此后的9500小时。中学不仅提供给了他们接触最新科技的机会,而且给了他们极大自由探索的空间,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先简单小结一下,盖茨成长的故事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会认为盖茨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优渥的家庭环境,以及上了一所特别著名的私立高中西雅图的湖滨中学有关,因为这是一所在当时的美国几乎可以说绝无仅有拥有计算机的中学。《源代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盖茨的成长经历。他和许多聪慧但特立独行的孩子一样,并没有选择父母给他们制定好的模式。

而要让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能够真正自由生长,需要三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努力,盖茨很早就喜欢阅读,喜欢了解新知,勤于思考;另一方面需要家长的包容,给孩子以独立成长的空间,但盖茨母亲想方设法让他学会社交,很早就有机会和成年人打交道,而不是放任他成为一个不通世务的人,对盖茨未来的创业有着巨大的裨益。最后一点我们需要对盖茨的中学有更深刻的理解,拥有计算机的确给盖茨的人生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如果没有一种鼓励探索,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教学理念,没有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给孩子施以援手,在探索初兴的计算机领域管得特别少,盖茨和他的伙伴们也不可能在编程领域钻研得那么深。

而这一切都为盖茨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创业奠定了基础。

盖茨的“草台班子”:微软为什么能在个人电脑的大潮中定义软件行业

五十多年后,盖茨回忆自己在湖滨中学就开始的创业经历,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我们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地奋力前行。它再次印证了这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其实任何一个新兴的行业,一开始都是草台班子。盖茨和他的创业伙伴,比如高他几个年级的保罗-艾伦,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也就是编程领域崭露头角,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在盖茨创办微软之前,根本没有软件这个产业。编程也是方兴未艾,所以几个中学的毛孩子自己钻研也能成为编程方面的能手。更重要的是,大型计算机已经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企业都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特别像现在AI大流行的阶段,每个企业每个人也希望AI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的问题,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在盖茨上学的六十年代末,提起计算机都是上百万美元,或者至少也是几十万美元的大家伙,用现在的美元计算还得加上一个零。那个时代,还没有我们熟悉的个人电脑,但像湖滨中学那样通过电话线接入,分时使用大型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商业模式,这也让编程有了用武之地。

盖茨喜欢数学,喜欢自己钻研新事物,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力,这些都让他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如鱼得水。他自己也说,计算机强迫他思考,对思维上的疏忽和懈怠不留半点情面,迫使他保持逻辑自洽,塑造了他的世界观,也就是数学所涉及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是掌握任何学科的万能钥匙,而编程就是帮助计算机拼装起周遭世界运行的各种模型的努力,可以用来解开世界上最复杂的谜题。

盖茨在中学时完成的一系列编程项目,也为他最终为全世界第一台PC——牛郎星8800电脑编写Basic操作系统的创业项目奠定了基础。可圈可点的编程项目有四个:第一个是帮助学校编写电脑排课表,当时湖滨中学与旁边的一家女校合并,一年接近600个学生要选课,手工排课已经越来越难。第二个是帮助美国西北地区几个州的交通系统建立自动化的红绿灯管理体系,更确切的是如何将十字路口搜集的交通数字信息转换成数字化可以编程的数据进行分析,更好地推动交通便利化。第三个是为信息科学公司编写薪酬程序。第四个则是为美国西北地区电网做自动电力调配系统。四个项目的严肃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最后一个项目,需要达到五个9,也就是99.999%的稳定性,让盖茨和他的伙伴们有机会在中学时就用自己编程的技能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去。

给信息科学公司编写薪酬程序这个值得仔细说一说。为了按时完成这项任务,盖茨和他的朋友们在这项工作中查找了各种资料,尤其是跟薪酬相关的各种法律和税务规定,经常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在约定时间交货之后,信息科学公司竟然不准备履约,兑现给孩子们5000美元的免费上机时间。迫不得已,盖茨请自己作为律师的老爸出山,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为自己争取到了应得的权益,老爸也为55分钟的长途电话收取了11.2美元的通话费。

半个世纪之后,盖茨重温这个故事,并不是要炫耀自己多早就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学会了换位思考,意识到当年自己身边的成年人是多么呵护年轻人的想法。一开始,信息科学公司的高管以为在帮几个小屁孩忙,给他们提供一个难得的经商和编程的机会,并没有指望孩子们当真。之所以一开始没准备兑现5000美元的免费机时,因为盖茨已经耗费了25000美元的机时,还不包括存储费用,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盖茨的父亲与公司的高管也有一定的默契:如今,我还能看出父亲多少有些做戏的成分,为了让儿子和朋友学到一些有益的经验。

在中学时就萌生创业的想法,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积极主动的自发和自觉。自发是因为分时租赁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太过稀缺,盖茨和朋友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编程技能换取免费上机的时长;自觉则是盖茨一伙在获得一些小成功,包括为湖滨中学编写了排课表程序之后,嗅到了商业的机会。除了对计算机的痴迷之外,追求赢和通过经商致富也为盖茨和他早熟的朋友们提供了驱动力。但如果没有善良的成年人伸出的援助之手,给初生牛犊的青少年以尝试的机会——类似的机会在盖茨创业过程中一再出现,即使盖茨们当真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成功。

很多人把盖茨的创业成功归功于他优渥的家庭背景和家庭可以给到他的无形资源——只有上中产家庭的孩子才可能从哈佛辍学创业,因为创业失败家里可以兜底,盖茨大不了回哈佛把学位读完,还是可以像父亲那样成为赚钱的律师。这么说的确不错,我们绝无可能照搬盖茨的经验。

但我想《源代码》给我们的启发远不止如此——盖茨的父母并没有给盖茨规划一条可以躺赢的路,盖茨的路一直是自己探索而成,也是自己的选择。而盖茨之所以能一路追求自己的选择,背后除了我们在第一节提到的父母的包容和放手,以及学校对学生积极主动的推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成年人对这帮青少年的包容与鼓励。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包容和鼓励都是很难想象的。你能想象一个创业公司可以把客户至关重要的薪酬自动化体系交给一个中学的兴趣小组来完成吗?这些二战之后第一代的创业者这么做的出发点,并不是想要找廉价劳动力来省钱,他们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觉得给孩子们一些有意义的项目去尝试,并不期望真正能够成功。这种鼓励年轻人尝试的开放心态是盖茨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

这种成年人对年轻人的提携和帮助最终让盖茨和艾伦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之所以能为第一代个人电脑牛郎星8800电脑撰写Basic操作系统,也是因为牛郎星电脑的创始人罗伯茨对于年轻人的热情和闯劲保持着非常开放和鼓励的心态。这个故事可以说是编写薪酬软件的自然延续。所不同的是,在误打误撞中,盖茨在个人电脑的黎明阶段踏准了节拍,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在未来二十年,当美国的每个办公室和每个家庭都会添置一台个人电脑的时候,谁会为这台电脑提供操作系统,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说的人机互动的界面,谁就控制了消费者的体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盖茨所创建的微软都是软件的代名词,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为什么盖茨能把自己对编程的喜欢转变成一项划时代的创业机会?

首先是时机。任何一个创业者想要取得类似微软这样划时代意义的成功,时机是最重要的。在盖茨上中学的六年,是大型计算机通过分时租赁让更多人有机会使用的六年,盖茨显然是这一小群人中的弄潮儿。

其次是洞察先机的行动力。英特尔1971年发布了第一款集成电路4004,开启了个人电脑先河,而这年秋天保罗和盖茨就成了最早吃螃蟹的发烧友,花了360美元买了第二代的8008芯片。盖茨觉得芯片拿在手里,好像一块长着18条腿的口香糖。保罗最早知道摩尔定律,对电脑硬件的发展门清,也是他第一时间把牛郎星电脑即将发售的消息告诉盖茨,这让两人在个人电脑大爆炸前夜最精确的时点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硬件驱动的创业之路。

年轻人该如何探索自己的未来?

在我们仔细分享盖茨与保罗的创业合作之前,我想回到解读《源代码》的主题:年轻人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未来?我们都知道盖茨不是一个大多数人可以学习的例子,因为他的家庭属于美国的上中产,父亲是大律师,母亲更是银行世家,是多家公司和慈善机构的董事,能够给到他许多无形的资源。但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盖茨的父母并没有给盖茨规划了一条可以躺赢的路,盖茨的路一直是自己探索而成,也是自己的选择。那他到底是如何探索,怎么选择的?

首先是伙伴的力量。在许多盖茨传记中,我们都会结识盖茨儿时最亲近的伙伴肯特。比如中学时是他把《财富》杂志、《华尔街日报》推荐给盖茨,给他带来商业思维。很多人都会说,如果肯特没有在高三那年攀岩事故去世,他可能会是乔布斯式的人物。盖茨在《源代码》中也特别怀念肯特,为什么?

因为肯特比盖茨更早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和盖茨一起梳理了可以赚钱的行业,否定了成为外交官或者当老师的职业生涯,因为显然不可能赚到大钱。他帮助盖茨树立了重要的人生观念——推动创业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赢和赚钱这两大因素。按照盖茨的说法,是肯特给了他方向,让他聚焦在编程这一领域,让他仔细思考如何将一堆年轻人的爱好转变成一项可以变现,可以持续的生意。

还记得他们湖滨中学编程小组挖到的第一桶金吗?就是为信息科学公司编写薪酬程序赢得的价值5000美元的上机时间。当时盖茨把5000美元分成11份,给保罗一份,因为保罗很快就丧失了热情。给另一位好朋友里克两份,因为他经常钻牛角尖。剩下的八份自己和肯特平分。想象一下,如果这时候创建微软,盖茨也会按照这一比例分配股份。

因为肯特的去世,保罗很快取代了肯特的位置,成为盖茨最重要的伙伴,他们俩最终在微软持股比例也是四六开,保罗拿四成。

五十年后重温自己与保罗的创业历程,盖茨意识到他与保罗的互补是他们创业成功的基石。他回忆说:合作者会将你欠缺的东西带入这段关系,激励你提升自我。我想这也是现在任何创业者在寻找创业伙伴时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两人的互补性体现在诸多方面。盖茨善于迅速出击、做事直截了当、对处理信息的速度深感自豪,可以通宵达旦不停工作。但喜欢拍脑袋决策,容易情绪用事,缺乏耐心。相比之下,年长几岁的保罗虽然一副嬉皮士的做派,但安静平和,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善于倾听,深思熟虑,沉得住气,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有足够的耐心等到答案自己浮出水面。

年轻人探索未来,除了找到好的伙伴,感受到伙伴的力量之外,还有一点也是盖茨的这本《源代码》能给到我们的巨大启示,那就是需要去不断寻找定义自己的机会。

盖茨是一个聪慧、努力,有好奇心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湖滨中学的一些小打小闹就能帮他确立人生的方向。在中学时他一度戴着自作聪明、玩世不恭的假面具,直到遇到肯特,发现了计算机之后,看到学习成绩优良的孩子能够自由探索之后,才做出巨大的改变。

申请大学是另一个重要选择的节点。盖茨没有申请麻省理工学院(MIT),他觉得MIT专业门类比较窄,不希望成为被一群数学呆子围着的数学呆子。他选择申请了三所藤校: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分别包装了不同的三个方向:哈佛是商业和法律;耶鲁是从政与法律;普林斯顿是编写程序的工程师。这也是年轻人的探索:盖茨可以走中规中矩的人生,比如姐姐就成了一名会计师,或者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成功的律师。但想要在一个初创的领域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不容易。

拿到三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后,盖茨选择了哈佛。但这时是上大学还是开始创业,已经是摆在盖茨人生关节点上的又一大选择题。盖茨一度在创业还是上哈佛之间徘徊,也有创业公司的人建议他跳过本科,直接申请编程方向的研究生课程。但他依然选择进入哈佛读书,因为那里人才济济,是全美高中尖子生扎堆的地方。他希望从湖滨中学这样的小池塘到哈佛这样的大池塘里比试比试,称称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哈佛本科的数学课让他知道人外有人,自己并不是搞学术研究的那块料。这时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无论是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还是创业赚钱的诱惑力加起来就显得靠谱得多,辍学创业也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理解盖茨成长的意义

盖茨自传《源代码》让我们看清楚了一个更加丰满的成长故事。首先盖茨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是作为婴儿潮的一代,盖茨成长的阶段是美国战后最为繁荣的阶段,一切都欣欣向荣,每个阶层都在成长,而盖茨所处的上中产阶层更是有钱又有闲暇,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多自由生长的环境。盖茨父母对盖茨的呵护也是备至,虽然他妈妈有着何为好孩子的模板,但对于盖茨这样“早熟的问题男孩”,父母足够包容。

第二是湖滨中学当时恰好推动教育理念的转型,从一个效仿英式古板的男校,变成一个倡导自由探索,给孩子以宽松成长环境的学校,只要你学习成绩不错,就鼓励你探索更多感兴趣的领域。湖滨中学强调五角发展——有点类似六边形战士的味道——除了我们所关注的德智体之外,还强调学习态度和人际关系,而最后这两点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第三是成年人对孩子的胡闹有足够的包容度,而且他们有一种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即使貌似胡闹的自由生长也可能产生超乎想象的成果,所需要的是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一定的鼓励,以及一定的指导。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现在读盖茨的自传略显老派,或者那个年轻人努力创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事实上,即使在当下来看,盖茨成长的意义仍然重大。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2、年轻人探索未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寻找定义自己的机会。

3、社会进步不仅需要经济发展,更需要培育支持年轻人创新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