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7 Eleven经营秘籍》 李方圆解读

《7-Eleven经营秘籍》|李方圆解读.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与其说要向你介绍一本书,不如说,要向你介绍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正是在日本被称为“新经营之神”的铃木敏文。

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问个问题,你知道全球门店数最多的便利店品牌是什么吗?答案是,7-11。截至2024年3月,7-11的全球店铺数达到了8万多家。或许你家楼下,就有一家24小时守候你的7-11便利店。而铃木敏文,正是一手把7-11由默默无闻带到全球巅峰的掌舵者。他于1974年创立了日本7-11,并且在CEO的位置上一坐就是40多年,直到2016年,他84岁高龄的时候才宣布退任。

可以想见,这中间他经历了多少风雨和故事,沉淀了多少思考和领悟。这本书,正是汇集了他在7-11这些年的故事和思考。虽然书名叫做《7-Eleven经营秘籍》,听起来像是一本讲商业经营的书,但其实,铃木敏文在这本书中的分享,不止于商业,更多的是他底层的思维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本商业书,不如说这是一位智慧长者娓娓道来的思维智慧之书。

提起日本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咱们可能立马会想到“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这类的词语。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却是查理·芒格的那句:“反过来想,永远反过来想。”铃木敏文的职业生涯,绝不仅仅是靠着精益经营、工匠精神,把现有的模式打磨成极致,而是不断打破常规,在反对声中坚持推出新模式、新产品与新服务。这背后,是他不停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金句迭出,能给人瞬间的启发。我将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五句,融合铃木敏文的思考和故事,来为你解读这本书。期待你能在本次解读中,收获那个让你眼前一亮的句子。

下面,咱们开始。

1.不是站在过去的延长线上,而是跳跃到未来去想象

铃木敏文在30岁时,进入7-11的母公司,伊藤洋华堂工作,从此再没有换过公司。他的职业生涯看似很安稳,但如果问,他在伊藤洋华堂接收到最多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两个字,反对。

把7-11从美国引入到日本这个决策,就遭到了公司管理层的一致反对。铃木敏文在美国考察的时候,偶然看到了7-11便利店,发现这种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非常便利。于是产生了将美国的7-11模式与日本的小型商店进行组合的想法。

可公司里,反对声一片。大家说,你难道没看到吗?日本的小店正在被大型超市攻城略地,生意日益凋零。这说明,小型商店模式不奏效。不可能,放弃吧。

后来,铃木想在7-11销售饭团,周围人又否定说:这种东西顾客在家里面就能做,一点都不稀奇,谁会想到来便利店买呢?

2005年以后,日本的少子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便利店行业的整体营收萎缩,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说,便利店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市场已经饱和了。

然而结果怎么样呢?铃木坚持引入7-11,让7-11在日本发展壮大,最终反向收购了美国的母公司。铃木坚持引入饭团,饭团成为7-11最受欢迎的食材。面对老龄化,铃木坚持市场绝对不会饱和,相反,便利店将快速发展。7-11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业绩不降反增。

铃木敏文在反对声中,一次次做对了选择。以至于他感慨地说:“我发现,众望所归的决策总是会失败,遭人非议的决策往往能成功。”为什么铃木总能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咱们来分享本次解读引用的第一个金句,关于如何做出正确决策。铃木敏文说:“反对者往往站在过去的延长线上,而创新者则是跳跃到未来去想象。”

想象这个词,似乎多见于科技行业,很少在零售行业里听到。我们一般会觉得,零售行业更在乎的是贴在地面,一点点提高效率。但是铃木敏文却说,零售行业需要想象力。那么,铃木口中的想象是指什么?过去的延长线又是指什么呢?

铃木说,大家反对从美国引入7-11便利店,因为当时的日本,处于大型超市的全盛时期,小型超市被大型综合超市打得溃不成军。于是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大的就是好的”“小的战胜不了大的”。这就是认为过去什么样,未来就什么样,思维站在传统思维模式的延长线上。

但是,铃木敏文眼里看到的,却是未来发展的图景。人们需要一种更加便利,随时可以买到必需品的场景。至于现在小型超市的发展困境,可能是自身运营效率的问题,不代表趋势。

反对将饭团引入便利店时,人们的思考是,过去大家一直在家里吃饭团,所以未来也会如此。但铃木敏文看到的是,职业人口不断增加,他们进入便利店,需要一种不假思索就会信任的食物。只要使用好的食材,追求高品质的食物口感,实现与家庭做法的差异化,消费者就会买单。

当人们看到老龄化让市场萎缩,铃木敏文看到的却是,老人更需要便捷的服务,只是目前便利店的选品不适合他们。于是,7-11重新设计了商品布局,店铺的销售额开始止跌回升。

你发现没有,当反对者沉浸在过去的经验时,铃木敏文却能跳出过去这条线,把目光投向未来,想象出未来的可能图景,然后以未来的可能图景为起点,倒推今日的行动。没有条件就去创造。

这种能推演出未来图景的能力,能在未来发生前,想象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能力,就是铃木所说的想象力。而一个人,是总在回望过去,还是能看到未来,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铃木说,沉浸在过去的思维里,不仅想象不到未来,过去的经验还会像一个过滤网一样,滤掉近在眼前的机会。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日本市场陷入消费低迷。铃木敏文想到了一个促进销售的活动,叫做现金收购式销售。活动规则是,顾客每购买5000日元的产品,商家就会以1000日元的现金收购一件顾客的旧衣服。

销售部门里又是一片反对的声音。他们说,买5000日元的东西,可以卖出1000日元的旧衣服,那不就是相当于买东西打八折吗?当时,别说是八折了,七折、六折的东西都卖不出去。何况,顾客还必须亲自把不要的旧物品拿给商家,更麻烦了。现金收购销售计划怎么会成功呢?

但是,铃木敏文坚持推行这个活动。结果,活动一推出就火遍了日本。活动期间,伊藤洋华堂的营业额增加了20%—30%。顾客们排队来卖旧衣服,甚至在交上衣服时,还会跟员工说一句,谢谢。

为什么这个活动的效果如此之好?因为当时,一般家庭的衣柜中都塞满了衣服,扔了又觉着可惜,不扔又占地方。如果收购这些不穿的衣物,可以帮助顾客解决一个大麻烦。而且顾客腾空了衣柜,就会想继续购物,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铃木敏文心中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未来的图景。

而销售部门的领导,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因为他们根据过去积累的经验,自然而然地把这个活动跟打折看成了一回事。确实,这个活动跟打折的思路很接近。但新东西跟旧东西之间,往往只有这么一个火花的差距。带着过去的眼光看未来,这一点点的火花,就被过去的过滤网筛掉了。

那么,如何能保证准确看清未来的图景呢?说到底,核心是看清顾客的需求。咱们接下来就来聊聊,铃木敏文对于如何把握顾客需求的看法。

2.不是为了顾客,而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

咱们先来听书里的这么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你刚吃过饭,而且吃得非常饱,之后去一个朋友家拜访。朋友为了款待你,做了很多拿手的饭菜。席间,朋友一直跟你说:“这是我精心为你做的,你可一定要给面子。”请问你会不会感到舒服?第二个场景。有一位家长,正在斥责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才这样说的,为什么不听大人的话?”请问孩子下一次会听话吗?

铃木敏文说,在这两个场景中,朋友和家长,都是出于好意。但是朋友并不是真的站在客人的立场考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已经做好饭了这种自身的立场。大人虽然嘴上说着“为了孩子”,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孩子应当怎么做,也是更多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而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别人不会感到舒服。

推演到卖方跟顾客的关系也一样。如何把握顾客需求?铃木敏文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也是本次解读引用的第二个金句。他说,不是为了顾客,而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

“为了顾客”“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这两个短句,听起来非常相似。但是这两者有一个核心区别,那就是有没有“我”存在。为了顾客,可以完整表述为,“我为了让顾客满意”,“我”是这句话的主体。而铃木敏文提醒,人对于涉及自己的事情,往往是控制欲很强的,也很容易固守在自己的边界内,很难退一步思考。

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这句话里,是无“我”的,只有在无我的境界里,我们才能真正让顾客成为主角,把自己的执念放下,也才能真正突破自己思维的边界。

铃木敏文说,7-11犯过很多“为了顾客”式的错误。比如,为了面包能在长途运输后依然在质保期内,7-11跟生产商研发出了长保质期的面包。研发人员会说:“你看,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为顾客提供了保质期内的产品。”

这个做法对吗?在铃木看来,非常错误。真正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会是什么样的呢?想必,顾客不仅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也希望能够随时购买到味道和新鲜度都非常棒的,刚出炉的面包吧?

为了随时能够向顾客提供刚出炉的美味面包,需要将制造工厂尽可能建在店铺附近。另外,需要根据销售高峰时间,及时将商品送达。也就是说,商家不是要实现商品特性的最优化,而是要从零开始,改造制造和物流流程。为此,7-11通过与各地的食品工厂合作,在各地建设专用工厂和物流体系,推出了“刚出炉直接配送”系列面包。

为顾客提供长保质期的产品,这就是“为了顾客”的思维方式。虽然努力了,但依然是在现有能力框架内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考虑的是自己和生产企业的立场。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则会带来一场生产和制造的颠覆,最终形成他人难以取代的竞争力。

还有很多时候,卖方自诩是为了顾客,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顾客身上。如果事情没有朝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商家就开始指责顾客“我们如此努力,但是顾客不理解”。

比如,7-11的冷荞麦面有段时间在关西地区销量不佳,但是在东京地区销量行业第一。公司总部的人就片面断定:冷荞麦面在关西地区不受欢迎。

铃木敏文派人到关西调研,拜访了老字号饭店、各地的市场及商业街发现,关西地区顾客对冷荞麦面的吃法,跟关东很不一样。关东地区的消费者喜欢在荞麦面上浇上一些味道浓厚的调味汁,而关西地区的消费者,则喜欢将味道清淡的调味汁与荞麦面充分搅拌之后再吃。于是,7-11根据关西地区的口味,调整了调味汁的浓度和味道,冷荞麦面的销量立即获得很大提升。

再比如,7-11的店铺设计,曾经是按照占公司总部人数大多数的男性来设计的。一些女性用品,比如丝袜,被当作普通商品摆放在货架上。后来女性员工反映,女性顾客在便利店买丝袜产品,不是为了时尚,而是为了应急,但是购买后没有地方更换,非常不方便。于是,7-11在店铺的卫生间为女性顾客准备了更换遮板,使得丝袜的销售量增加了3倍。

这些小小的细节,能真正透露出一家零售店的服务水准。而如果固守在“为了顾客”的思考里,是永远看不到这些需求的。

3.越有专业精神的人,越注重培养“外行精神”。

那么,如何能保证自己真正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呢?咱们先来看这么一个小例子。

7-11曾经推出过一个失败的产品,叫“金色拉面”,上市销售当天就被全部回收。公司内部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将这些产品送给公司的员工?”铃木敏文的回答是,坚决不行。

为什么呢?拉面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不是可以作为员工福利吗?铃木敏文说,如果给员工食用的是不能给顾客的东西,就是潜移默化地给他们种下一种感受:“我跟普通顾客是不一样的”。他们就会把自己跟顾客的立场割裂开来,逐渐忘掉自己的顾客身份。于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就会越来越困难。

所以,在铃木看来,能真正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就是能够唤醒自己作为顾客时的心理,把自己还原一个普通的顾客。

每次员工入职仪式,他都要对新员工强调:“你们曾以顾客的身份在7-11购买过我们的商品。当时,你们也一定会觉得我们公司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进入公司后,你们可能会反思,为什么自己当年购物时会那么挑剔、任性?这种反思要不得啊!请一直任性下去。”

顾客的心理有时就是任性而矛盾的。比如,顾客来到商店。发现商品已经卖光了,就会感到不满,可不会管你有什么理由。再比如,食物在自家的冰箱中保存三天,不会觉得不新鲜,但是超市里放了三天,就是烂食物。这些小心思,你不把自己还原成顾客,根本体会不了。

其实,无论是“站在顾客的立场”还是“把自己还原成顾客”,内里都含着一层意思,就是我们要有跳出自我本位的能力,能以局外人的视角打量打量自己:我做得对吗?我是不是深陷在自己的思维里了?

由此,铃木提出了自己对于专业精神的看法。这也是本次解读引用的第三个金句。铃木说,越有专业精神的人,越注重培养“外行精神”。

这个外行精神有两层含义。铃木敏文有一位很欣赏的棒球运动员,叫铃木一郎。有一次他输了球,在之后的采访中,他冷静地分析起自己输球的原因:打棒球不能用眼睛来判断,要靠体感发出击打动作。在判断一个球是不是干扰球时,我依靠了眼睛,而不是体感。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灵敏度下降了,于是输掉了比赛。

铃木敏文非常惊讶,当时他刚刚失利,处于巨大低落中,竟然可以如此冷静地分析自己,就好像在看另外一个人。通过这个事情,他领悟到,真正的专业精神,就是能分裂出另一个自己,站在局外审视自己,冷静客观地评价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

外行精神还是指,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发现在专业视角下看不到的灵感。日本有一个综艺明星叫秋元康,能想到很多出其不意的笑点。铃木敏文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么多点子的?他回答说,就是在不工作的时候,忘掉自己是一个艺人,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员工。跟大家在茶水间聊天,在日常柴米油盐中生活,自然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有一次他跟朋友们吃饭时,听到大家聊起挑食这个话题,大家不爱吃的东西各不相同。于是,他就策划了一个《挑食之王》的节目,结果非常受欢迎。

铃木敏文在书中多次提到,他对于那种自诩有专业能力,就固守在自我经验里,按自我标准行事的人,非常质疑。在他看来,那不是真正的专业。真正的专业主义,需要外行精神。

4.新生事物孕育于现有的事物之中

好,到这里,我们谈到了三个铃木敏文的重要观点。有了这些认知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问了,具体说来,怎么设计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呢?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铃木敏文推出的众多新产品和服务,你会发现,它们中有一个明显的规律。

7-11能在日本生根发芽,是铃木敏文将在美国偶然看到的便利店经营模式,与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的日本小型店铺相结合的结果。

7-11销售的饭团和便当,是普通日本家庭经常制作的食物。但是,与便利店相结合,赋予了这种日式快餐以新生命。

7-11销售的关东煮,是铃木在街头看到小商贩陆续出摊,食客们坐在摊前吃关东煮,而后开始思考,“关东煮是不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物”,由此产生了将关东煮与便利店相结合的想法。

同样,最为人称道的7-11银行,把ATM机放到7-11便利店中,让用户可以在店里方便地取到钱。这个做法,也是把银行业的基础设施和便利店做了结合。

你可能发现了,铃木敏文推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将之前未曾结合在一起的事物进行组合而产生的。他的创新,是一种典型的结合式创新。虽然不够颠覆,但是贴合痛点,是更实际的创新形式。所以,如何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本次解读为你分享第四个金句。铃木说,新生事物孕育于现有的事物之中。

铃木从来不执着于一定要自己从0到1,设计出石破天惊的东西,而是非常注意眼前、手边的各种信息和事物,时常在头脑中给它们连线,看看有没有可能出现什么新东西。那么,具体来说,如何能从旧有事物中孕育出新事物呢?在铃木的表述中,透露出来这么三步。

首先,要有危机意识。铃木说,危机意识带来问题意识,能让头脑中形成很多个问题的钩子,随时准备打捞对你有价值的东西。

铃木的危机感很强,他一直告诉公司员工,即使今天的收益上升了,也仅仅代表“今天”的结果。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必须做出变化。抱着这种心态,铃木会自然地捕捉到各种信息。其实,是这些信息被他脑中的钩子钩住了。

第二,将自己置身于信息之中。很多人以为铃木敏文为了创新,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经常从网上检索信息,每天规定自己阅览国内外的各大新闻。但是铃木敏文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地搜索和学习过。零售是一个关于生活的行业,只要你留心,生活处处会给你信息。

他的做法是,把自己尽可能置身于信息之中,等待有效的信息上钩。例如,回到家就打开电视,在每天开车上下班的途中,会打开收音机,听一听最近又在流行什么。到一个新地方就各处走走,多去观察。当然,对这些内容不必做到过耳不忘,只需让信息自然而然地经过大脑即可。

第三,要学会停下来,想一想。也就是在获得信息后,进一步研究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铃木在几十年前就精确预测了“今后必将是网络的时代”。当时,有家媒体对老龄化社会的报道,咬住了铃木脑海中的钩子。铃木敏文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想,如果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那么,不能像过去一样自如外出购物的老年人,势必会增加。并且,年轻的一代也会因为过于忙碌而没有闲暇购物。由此可以推测,快捷的网上购物是必然趋势。于是,他提早在公司内筹备7-11的网上商城计划。

你看,其实铃木敏文的创新方法,是非常朴实、可操作的三步。第一,有危机意识;第二,置身于信息之中;第三,停下来想一想。

5.人生没有剧本,就是努力并顺其自然地坚持下来

好,通过以上内容,你肯定发现了,铃木敏文是一个思考能力很强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想必对自己的人生也是思考得很清晰,规划得明明白白吧?但是,铃木敏文评价自己的一生,却说,自己的人生是随波逐流的。这肯定是过分自谦的话,但回顾他的人生路线会发现,他的人生确实没有剧本,而是在每一步努力做好眼前事,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最后一个金句,咱们来说说,铃木敏文是怎么看待人生规划的。

说一个可能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实,铃木敏文对零售并不感兴趣,他进入零售行业完全是阴差阳错。当时,他产生了做独立电视节目的梦想。于是,想自己创业,成立自己的电视节目工作室。

在找赞助商的过程中,他拜访了伊藤洋华堂,也就是7-11的母公司。本部长对铃木敏文很欣赏,于是跟他说,你只要入职伊藤洋华堂,我就投资你。铃木敏文很高兴,没几天就去伊藤洋华堂上班,但是对方却轻描淡写地说:“你好好工作,投资的事情,将来再谈。”

原来,本部长并不是真的要出资赞助,而是看中了铃木的能力,想让他来帮伊藤洋华堂做事。铃木敏文傻眼了。怎么办?

不知道你有没有处于过类似的处境,做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怎么办?

铃木可以选择在伊藤混日子,等待机会跳槽。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而是索性在这个行业待了下去。铃木敏文说,世上有一种有计划的生存之道,那就是面向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进而通过逆推的方式,探索到达目标的道路。但是,自己显然不属于这种人。他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本次解读为你分享的第五个金句,是:人生没有剧本,就是努力并顺其自然地坚持下来。

顺其自然,竟然就能成功吗?这是不是说得太容易了?请注意,这里的顺其自然,并不是一种敷衍了事且毫无责任感的顺其自然,而是对于偶遇之事,不会回避,认真对待,在此过程中,一点点积攒能力,一点点构筑人生的过程。

早年在出版公司时,铃木被派到出版科学研究所工作,那也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是在研究所,他掌握了两个领域的知识。第一是数据,第二是心理学,这对他以后的经营管理,影响巨大。他在7-11,经常被人称为“数据至上的管理者”。此外,他也经常强调心理学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恐怕正是因为心理学的知识,他才能领悟到为了顾客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的不同。

进入伊藤洋华堂一个多月之后,老领导离职,招他来的人事也离职了,他不得不身兼数职。代表伊藤洋华堂在外招聘时,他没有汽车,下雨天,用手绢将两个提包系在一起,搭在肩上,一只手抱着投影仪,另一只手打着伞,在各种学校里穿梭。而正因为在各个岗位都干过,他看清了小型店铺的问题,主要在于效率低下,如果改善效率,经营方式可以成立。这也帮助他做出了将7-11从美国引入日本的判断。

所以,铃木说,虽然进入零售行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但是,他并未逃避,而是认真面对现实。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能努力应对,如同将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积累了基本的能力。

有人可能困惑,我就是一个强计划性的人,我也很热爱我的理想,难道我非要因为现实而放弃吗?其实,到底是该坚持长远规划,还是随机应变,这永远是一个矛盾,谁也没有标准答案。铃木的人生路线,其实是在表明这样一个态度,就是,永远做一个底线高的人。

铃木敏文说:“我就是那种对待任何事情都不容许半途而废的人,看到树在路边倒了,是不可能不停下扶起来的人。”正因为是一个底线高的人,即使不喜欢零售业,也不允许自己糊弄,不知不觉间就积累了能力,人生也丰富了。试想一下,即使铃木敏文最终从零售行业离开,选择了媒体行业,相信他也可以做得很好,并且把那几年在伊藤洋华堂的积累都用起来。所以,人生到底是顺其自然,还是强于计划?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并不一定要跟铃木一样,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底线高的人。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分享了铃木敏文的五个金句,这也是铃木对五个重要的人生问题的回答。

如何正确决策?铃木敏文说,反对者往往站在过去的延长线上,而创新者则是跳跃到未来去想象。如何把握顾客需求?铃木敏文说,不是为了顾客,而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关于如何培养专业精神,铃木敏文说,越有专业精神的人,越注重培养“外行精神”。如何创新?铃木的观点是,新生事物孕育于现有事物之中。要基于现有事物做结合式创新。最后,关于人生是否有剧本?铃木的人生路线是,不执着于规划,努力并顺其自然地坚持下去。

说到这儿,我脑海浮现出了另外一个人,一个跟铃木敏文非常不同的企业家,那就是贝佐斯,亚马逊的创始人。他俩一个掌管着全球最大的便利店网络,一个掌管着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我有这么个感受,铃木敏文跟贝佐斯,代表了两种企业家类型,或者说两种人生姿态。

你可能听说过,贝佐斯的亚马逊坚持十几年不盈利。因为贝佐斯在1997年致股东信中,就想明白了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坚持长期主义,做大规模,延迟盈利。于是他潜龙在渊,亏了十几年,最终一个个把竞争对手熬走了。这份远见,真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令人感到普通人很难达到。

但是铃木敏文却不是这个路线。他并没有一个终极目标指引,而是因当下的情形而变。他看到的未来,是顾客随时在变的需求。他的创新不是高屋建瓴,而是碰到的现有事物,想想看如何组合。如果说贝佐斯是站在现在,看到未来5千米,铃木敏文是永远看到未来的50米,然后一步步走下去。回头看,这也拼成了道路。或许,这是对普通人更可行的一条路。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也推荐你亲自去阅读电子书。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不是站在过去的延长线上,而是跳跃到未来去想象。

2.不是为了顾客,而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

3.越有专业精神的人,越注重培养“外行精神”。

4.新生事物孕育于现有的事物之中。

5.人生没有剧本,就是努力并顺其自然地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