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黄金投资新时代》 哈希解读

《黄金投资新时代》| 哈希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詹姆斯•里卡兹是一位咨询师、投资银行家和风险控制专家,在资本市场从业三十多年,为美国国防部、情报机构和主要对冲基金就世界金融问题提供咨询。曾出版畅销书《货币战争》和《反收割》。

关于本书

本书指出,在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于各种信用货币的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收购黄金。这样的趋势,加上美国、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黄金的巨额储备,意味着国际上其实已经形成了影子金本位制,并且正在向更规范的金本位制回归。也就是说,“货币战争已成过去,黄金之战才是未来”。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影子金本位制”是什么?

为什么“黄金是真正的货币”?

为什么黄金能够抵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如何理解黄金在人民币环境中面临的汇率风险?

为什么金本位时代结束后,黄金却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定海神针”?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黄金投资新时代》,英文名叫The New Case for Gold,直译过来类似于“黄金新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黄金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不过,在正式开始之前,我还是得多提醒你一句:我们学习这本书里的思考逻辑,并不意味着要采纳其中的观点结论。因为,一方面,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16年,而近几年,随着国际局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包括黄金在内的各种大类资产的投资风险增高,价格走势不确定性较大;另一方面,黄金价格变动背后的影响因子和作用链条是交错复杂的,市场上的解读也不止一种,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些声音,慎重进行投资决策。

好,说回这本书。我们知道,黄金是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金属之一,黄金市场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那么,这本书为什么要在21世纪初重新审视和讨论这个话题呢?这就要从国际货币市场中的一个奇怪现象说起了。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上用的货币制度都是金本位制。即便是二战结束后,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各国货币都用美元标价,但因为美元跟黄金的兑换比率是固定的,所以站在这套货币制度背后的基石还是黄金。但是,到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几乎所有的金融课本都会告诉你,这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的金本位历史,人类从此进入了彻底的“纸币时代”。

到这里,黄金似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已经没有一席之地,不应该再扮演任何角色了。可是,如果你去看黄金储备数据的话会发现,直到今天,各国还在争相买入、囤积黄金。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一直保持着巨额黄金储备。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书告诉我们,这种矛盾现象,其实向我们释放出了一个关键信号,那就是:在当下,货币之战已经过时,黄金之战才是未来。而这也是本书书名里“新时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本书作者詹姆斯•里卡兹是一位咨询师、投资银行家和风险控制专家,资本市场从业三十多年,为美国国防部、情报机构和主要对冲基金就世界金融问题提供咨询,他也经常受邀担任各大财经频道的嘉宾,还出版过两本畅销书《货币战争》和《反收割》。

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再来看这本书的话,你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作者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金融分析师,不看好美元,却充分肯定黄金的货币属性。更奇怪的是,作为一个曾经写过《货币战争》的人,作者为什么说“货币战争已经过时,黄金之战才是未来?”

总体来看,作者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黄金是真正的货币;第二,黄金是永恒的保险。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聊一聊这两个理由背后的思考。

好,第一部分,咱们来看看,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

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只有黄金才是货币”。事实上,一样物品如果能够同时用于交易、记账和储蓄,就可能被称作货币。你看,不管是人类货币史上出现过的贝壳、铜板、金锭、银元,还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电子货币,或者是未来可能普及的央行数字货币,都属于货币范畴。

那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只有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呢?

第一个原因是,在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里,黄金是最适合充当货币角色的物质,没有之一。

这个结论看起来好像有点武断——宇宙中的物质数不胜数,为什么偏偏把这个“最”字放在黄金头上呢?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咱们来一起推演一下。

首先请你回忆一下我们中学时代用过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你可能还记得,它看起来像一个正方形格子组成的矩阵,里面有118种化学元素。要知道,在已知的宇宙中,所有物质都是由这些元素里的一个或几个组合而成的。所以,要想找到适合充当货币的物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组成物质的这些元素看起。

最先排除掉的肯定是常温下呈气体和液体的元素,以及有毒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在剩下的这些元素里,比较容易排除的是那些稳定性比较差的元素,比如一旦遇到水就会溶解或爆炸的镁、钙和钠,还有容易生锈或腐蚀的铁、铜和铅。继续往下看,铝的材质比较软,而钛又太坚硬、冶炼难度大。它们都不合适。

那么,淘汰上面这些候选者以后,元素周期表里就只剩下8种贵金属元素了。除了金和银,还有6种铂族金属,就是铂金的那个铂。怎么从它们之中进行抉择呢?作者说,符合货币要求的贵金属,它应该是“比较罕见”的。注意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它得是罕见的,否则价值低;但又不能太罕见,因为数量太少的话,没几个人能拥有,也就没法用作交易媒介。

像是铂金,直到今天,全球每年的产量也不过几百吨,其他铂族金属就更稀少了。

那么这么多化学元素中,能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就只剩下了金和银。而且这两种元素都是比较适合作为货币的,因为除了“比较罕见”以外,它们的熔点也相对较低,所以很容易加工为硬币、块锭和珠宝。

这一点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印证。我们知道,世界货币史上最普遍的货币材质就是金和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也是金银复本位制,也就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定为法定货币。只不过从明朝开始,中西方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的丝绸、棉织品以及精美工艺品不断输出国外,而欧洲的白银则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得明朝银库收入暴增,国内白银货币相对充足。所以中国从明朝中期开始就选择使用银本位制,而不是像同一时期的大多西方国家继续选择金银复本位制度。

但是,从物质属性的角度看,黄金无疑是比白银更理想的货币选择。首先黄金这种黄澄澄的鲜亮色泽在金属中是很稀少的,而银白色却很常见;并且,黄金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变色,但银则会和空气中微量的硫发生化学反应,表面逐渐变成灰黑色。

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们认为,在宇宙所有已知的物质中,最适合承担货币角色的,就是黄金。作者认为,这个结论的得出过程,其实也反映出,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使用黄金制造最早的法定货币,并不仅仅是因为黄金闪闪惹人爱,这背后的根本逻辑其实是,黄金是唯一一种同时具备稀少罕见、不易氧化、质地均匀、容易延展和结实耐用这几个理想的货币特性的物质。

即使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黄金作为货币仍然具有其他物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你看,现在各国的法定货币主要是以纸币和电子货币形态存在的,作者指出,如果从原子的层面上看,它们的稳定性其实相比黄金要差得多。比如,电子货币的本质是存储在硅芯片上的带电的亚原子粒子,这些电荷可以被黑客黑掉或者清除,而黄金原子是很稳定的,不会被别有用心的网络军团抹除。

好,上面说的是作者对于“只有黄金才是真正的货币”这个说法给出的第一个理由,也就是,在已知宇宙里,黄金是最适合充当货币角色的物质。而第二个理由就聚焦到了当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作者认为,黄金才是真正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讨论问题的基本坐标系发生了变化。

什么意思呢?你看,刚才我们其实是把不同材质的货币放在了同一坐标轴上进行比较,默认它们的性质都是实物货币,“实”就是“实体”的“实”。实物货币的价值基础就是构成货币的物质本身。但是,我们知道,当今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不管是纸币还是电子货币形态,它们的性质都是信用货币。所以,黄金和各国法定货币,其实是两条坐标轴上的东西,一个价值基础是实物,另一个的价值基础则是各国的政府信用。我得请你注意这句话,因为它是我们展开后面讨论的基础。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黄金和法定货币的价值基础,会发现它们具有根本上的区别——实物可以稳稳当当地拿在手里,而信用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对于黄金这类实物货币,我们可以精准地分割、称重,对它的内在价值也有把握;但纸币或电子货币本质上只是一串账面上的数字,我们并不能时刻明确感知到,这串数字所承载的信用是增重了还是缩水了。还有,如果你把一根金条锁起来,不管过了多少年再打开,它都还是原来那根金条;但如果你把一堆纸币锁起来,几年后再打开,即使它们没有被虫蛀或者发霉,纸上的那串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也绝对跟从前不同了。

所以,作者指出,黄金作为一种实物,能够为信用货币所面临的风险提供保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咱们在开头提到的奇怪现象——为什么在现在这样一个普遍使用信用货币的、不设本位币的国际社会里,大国们却在争相储备黄金这个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的东西。

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真相,那就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多国政府信用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国际上其实已经形成了“影子金本位制”。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当今国际货币体系里好像不存在本位币,但本质上是由黄金发挥着类似本位币的功能。

作者在这里还提出了一个评估各国影子金本位制的方法,那就是,查看一国持有的黄金与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个比例你可以很容易地用官方数字计算出来。作者说,如果我们把不同国家的计算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能够看到各国掌握的“黄金权力”对比情况。

截至这本书问世的时候,国际黄金储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美国、德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去看了一下2021年4月的最新数据,依然是这个排序。其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数量是8133吨,黄金占外汇储备的比例是78.6%;第二名德国的黄金储备数量是3362吨,黄金占外汇储备的比例是75.7%,大约四分之三。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黄金储备数量是2814吨,只比德国低一点。中国大陆排在第七,是1948吨。

你可能发现了,这里面有个挺奇怪的点:大国们储备黄金也就罢了,为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要储备这么多黄金呢?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黄金是一种“硬通货”,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压箱底的保障手段SDR更安全。

这里说的SDR,它的全称是Special Drawing Right,意思是“特别提款权”。但它并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储备货币,可以像黄金一样作为一国的外汇储备。SDR是在美国政府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之后出现的。因为在当时,美元已经不能再做国际储备货币了,但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不具备做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所以,各国经过协商,决定建立一个以SDR为储备货币的新的货币体系。也就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国际货币体系。

既然SDR也是一种货币,那么它的币值是如何确定的呢?这个方法就叫“货币篮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们会通过投票选出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货币放进这个篮子,而SDR的币值就是这个篮子里面各种货币币值的加权平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网上了解到权重的具体计算方法。

那么,SDR的用处是什么呢?咱们来模拟一下。假设你是A国。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你的手里现在有50亿的SDR作为储备货币。那么,你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它们呢?有这么几种情况:比如说,你欠了B国的债,但是还不起了,就可以打电话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它把你手里的SDR折算成B国的货币,用于还债。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直接使用SDR支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你提供的贷款和利息,也可以直接用它跟其他成员国进行贷款和偿还贷款等各项金融业务。

从这里可以看出,SDR的根本作用,是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提供流动性支持。在这里,作者提出,当下一次全球流动性危机爆发时,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将无法遏制,世界只能转而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是因为,如果美联储进一步通过印刷纸币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只会削弱民众对于美元的信心,从而进一步降低美元信用价值。其他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世界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发行SDR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但是,到这里,请你回想一下我们之前说过的,SDR币值的计算方法。它很像是几种信用货币的“拼装款”,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内在价值就是几种货币的信用价值的加权平均。因此,从全球角度来看,通过发行SDR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其实跟发行美元等其他大国货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作者认为,大规模发行SDR也将引发高通货膨胀,到那时,人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SDR解决方案可能也会失去信心。

换句话说,SDR可以说是世界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流动性保障,某个国家的货币信用崩溃了,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来托底,但是如果情况更加严重,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信用都崩溃了,这个时候黄金这类“硬资产”将是唯一的避难所。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力量源泉其实是它持有的黄金再加上它的成员国存放在美国和欧洲等国的黄金。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巨额黄金储备数据来看,它自己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好,到这里,如果简单总结一下作者的思考逻辑,那就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于各种信用货币的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收购黄金,这样的趋势,加上美国、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黄金的巨额储备,意味着国际上其实已经形成了影子金本位制,并且正在向更规范的金本位制回归。这种现象反映出,黄金才是当今真正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

上面说的是,为什么作者认为,黄金是真正的货币。一是因为,黄金是已知最适合作为货币的物质;二是因为,黄金是真正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咱们来看看,为什么作者认为,黄金是永恒的保险。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保险,二是永恒。咱们首先来看“保险”这个词,这个词在书中的具体含义是,黄金是对抗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保险。

黄金能抵御通货膨胀,这个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抵御通货膨胀的最佳对策就是变现金为实物投资,比如投资房地产或者黄金等贵金属。不过,投资房地产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而且房地产交易的周转时间长,所以房产投资的变现能力比较弱。相比之下,投资黄金不需要那么多的钱,变现也更容易。所以,抵御通胀也正是很多人进行黄金投资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说黄金还能对抗通货紧缩呢?咱们来看看这背后的逻辑。

我们知道,通货紧缩的意思是物价发生了持续普遍的下跌。那么如果我们说,黄金能够对抗通货紧缩,言下之意就是,在商品价格持续普遍下跌的时候,黄金却是个例外。

但是这样说好像也不完全对呀?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其他商品价格下跌的同时,黄金也跟着一起跌了呀。

比如在2015年前后,希腊、乌克兰和叙利亚发生了金融和地缘政治危机,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了通货紧缩,黄金的美元价格也发生下跌,很多黄金投资者都感觉很沮丧。按照咱们前面的思路,在危机时期,黄金应该是“避风港”般的资产,那为什么金价不上涨呢?

其实,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2014年6月和2016年1月这两个时点上的黄金价格——也就是把危机开始和结束时的黄金价格放到一起对比——你会发现,尽管在这段时间里黄金价格有很多次波动,但是一年多的时间里,黄金的平均价格几乎没有变化。而作为对比,在同一时期,石油价格下跌了70%。事实上,跟同期许多主要商品相比,黄金价格的走势已经算是比较理想了。

这里面的道理是,在经济危机或高度通货紧缩的环境中,虽然黄金的价格可能会下跌,但是相比于黄金,其他商品的名义价格往往会下跌得更多。所以,如果以实际价格来衡量,黄金仍然是保值的。

当然,这只是在通货紧缩比较严重时的情况。其实从历史数据来看,黄金的美元价格走势在大多数通货紧缩时期的表现还是比较良好的。

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的观点是,由于通货膨胀有助于缓解主权债务的实际负担,所以,美联储通常比较喜欢通货膨胀,但无法容忍通货紧缩。所以,它们会尽可能地通过量化宽松或者前瞻性指导等措施,推动通货膨胀的产生。当一切措施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的时候,它们还可以凭空制造通货膨胀——怎么办呢?就是把黄金的美元价格固定在更高的水平上。

为什么黄金提价会带动通胀呢?这里面的原理是,如果黄金的美元价格变高,那么就意味着,1美元能够换取的商品份额变少了。所以,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将迅速调整。而这种物价的普遍上涨,也正符合通货膨胀的定义。

上面说的这套逻辑,并不是作者的主观臆断,而是真的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举个例子,1933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市场就正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黄金的美元价格也有所下跌,但美国政府却“手动”把黄金价格从每盎司21美元左右上调到35美元。它之所以这样做,不只是单纯地想让黄金价格上涨,而是希望棉花、石油、钢铁、小麦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也都一起上涨。而当这样的意图成为现实后,通货膨胀也就出现了,政府达到了终结通货紧缩的目的。

所以,总结来看,作者认为,站在当下的路口,无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两条路中的哪一条会在未来占上风,黄金都能够实现保值的效果。所以,“黄金是最好的保险之一”。

到这里,关于“黄金是永恒的保险”这个说法,我们还剩下“永恒”这个词没有讲。为什么要在保险前面加上“永恒”这两个字呢?这是因为,不管外在价格如何波动,黄金的内在价值是永恒不变的。当我们说黄金的价格涨了或者跌了的时候,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黄金的价格在变化,而是货币的价格在上下波动。还是用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当1933年美国政府把黄金价格从每盎司21美元左右上调到35美元的时候,看起来是黄金的价格升高了,实际上,只是单位美元的价格下降了。

顺着这一思路推演,在美元环境里,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反向货币”。金价上涨意味着美元贬值,而金价疲软则意味着美元强劲。所以,作者认为,如果人们认为美元会渐渐贬值的话,就会考虑在投资组合中加入黄金这种“保险”。

不过,如果不是在美国投资黄金的话,情况就会有一点不同了。因为,这个时候,你面对的黄金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分别采用的是不同的计价单位,一个是美元标价,另一个是本币标价。那么在这中间就会产生汇率风险,也就是本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具体来说,比如在咱们国内,工资是以人民币发放的。在黄金的美元标价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那么国内以人民币标价的黄金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黄金的人民币价格就会上升;再具体一点来看,如果黄金的美元价格下跌10%,但人民币的美元价格下跌了20%,那么黄金的人民币价格实际上是上涨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汇率风险呢?一方面,仅看黄金的人民币价格的话,你确实会因为汇率变动而承受损失或者获得收益,所以在国内做黄金投资的时候,你不仅要分析黄金的美元价格,还要分析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但另一方面,其实也不用太紧张,因为与此同时,黄金也分散了你原本因为持有单一货币资产而导致的汇率风险。

为什么呢?作者认为,由于黄金是国际定价,并以美元标价的,所以,如果你目前手里的资产都是境内资产,持有黄金相当于是给自己的资产组合里加入了一种国际资产,或者说是在人民币资产里加入了一种美元资产。对于想规避本币贬值风险的家庭,这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此外,如果你感觉自己很难把握汇率变动方向的话,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在作者看来,对于持有黄金的人来说,最需要关心的其实不是黄金的名义价格,而是你所持有的实物黄金的重量。因为黄金名义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货币价格的波动导致的,而在当下,各国货币价格波动变幻无常,所以当你思考黄金在自己的投资组合里的比例时,更有效的做法是从实物黄金的视角来考虑。

好,到这里,我们就聊完了本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货币之战已成过去,黄金之战才是未来”。这里面的逻辑展开可能有点复杂,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作者认为,黄金是真正的货币。首先,黄金是已知宇宙中最适合作为货币的物质;并且,在当今各种信用货币价值波动加剧的情况下,黄金作为一种实物货币,渐渐成为了真正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影子金本位制”。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黄金是永恒的保险。首先,黄金能够对抗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进一步说,因为黄金的内在价值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它对于货币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是持久的。

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金本位时代结束后,黄金依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着定海神针一样的角色。

顺着作者的思考逻辑进行推演,我们能发现,这根定海神针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你看,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各国的信用货币构成的,我们说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实际上是一国货币的国内价格在变化,汇率波动则是它的国际价格在变化。所以,所谓“货币之战”的本质,其实就是各国信用货币的“价格”之战。但是,就像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黄金作为实物货币,它的价值不受信用货币价值变化规律的影响,也超脱于整个信用货币价格体系之外。因此,在这场战局里,黄金作为一个“局外人”,反而成了一根能够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

作者认为,这或许也正是众多国家和个人在投资组合中配置黄金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在一个不确定性升级的战局之中,为自己的城池增添最后一道防线。

撰稿、讲述:哈希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 在当今各种信用货币价值波动加剧的情况下,黄金作为一种实物货币,渐渐成为了真正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影子金本位制”。

  2. 所谓“货币之战”的本质,其实就是各国信用货币的“价格”之战。但黄金作为实物货币,它的价值不受信用货币价值变化规律的影响,因此反而成了这场战局里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