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 董鸿英解读
《风投》| 董鸿英解读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风投》,一本把风投行业科普给人们的书,它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一部风投简史。
风投就是风险投资,也叫VC。风投这个行业风大浪大,其中不少故事原本只属于这个小圈子,但由于话题性十足,流传度却是很广。比如,这本书提到的孙正义6分钟就决定投资阿里巴巴,后来赚了2500多倍;彼得·蒂尔给Facebook投了50万美元,8年后变成差不多11亿美元;阿瑟·洛克给苹果投了约6万美元,3年后上涨到约1400万美元……总之,几乎就是1变1万的金钱魔术。风投给了人们一个杠杆支点,可以用一笔资本去撬动看似不可能的财富。
不过,这些财富神话,看起来离现实生活好像有点远。我们普通人,为什么要了解风投行业呢?那绝不仅仅是为好奇这个神秘而多金的行业,而是去感受风投的思考方式。要知道,那些财富神话都有另一面:风投,尤其是越早期的风投,大部分投资都可能打了水漂。这是一个极度依赖眼光和判断,一单一单靠“手艺”吃饭的行业,也需要投资人具有强大的定力和忍耐力。从古至今的那些风投家,都是迎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一个大概率会赔钱的领域里,挖掘出金矿的。
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的一生中,都很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需要在结果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作出选择和决断,并付出极大的成本和长久的等待。而这,也无异于一场场风险投资。
今天这本书,被称为“一本书读懂风投”。怎么读懂呢?首先,欲专一行,先通其史。这本书打开思路,告诉你两百年前的捕鲸业探险,与现代巨额风险基金之间的深刻渊源,描绘了一幅人类对抗风险,发展出风投行业的历史长卷。在历史的轴线上,一个词儿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长尾投资。
所谓长尾,对应的是成功率低,但有超额回报的投资收益。在文稿中我为你放了三幅图:
如果你看一下风投的收益率图表,可不是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两头小、中间大,有亏有赚,大亏大赚的少,小亏小赚的多,而是倾斜到让人心惊肉跳的长尾分布:一头是阵亡或者平庸的大多数,而右边另一头,在概率的尾巴上,才最终显现出了利润的奇迹——极小概率的成功赚到了绝大部分的收益,扭转了乾坤。作者借此告诉我们他对风投行业本质的思考——风投是一门追求“命中”,基于长尾模型的生意。
长尾的存在,正是风投行业致命的诱惑。但它又不同于“买彩票”这样的高风险赌注事件。长尾投资可不是一掷千金的撒钱游戏,而是需要从业者严格自律,审慎地承担“经过计算的风险”。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才是这个行业的不二心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汤姆·尼古拉斯,研究领域是美国商业和经济史。《风投》这本书完整的书名叫做《VC: AN AMERICAN HISTORY》,翻译过来就是《风投:一部美国历史》。这个名字,也揭示了这本书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从风投的视角来看待美国历史。
风投发源于美国,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的发明,并且在后续的发展中,在组织形式、主要市场、代表性机构和案例等各个方面,一直保持着显著的“美国化”色彩。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风投业所支持的一大批创新公司,参与和推动了美国的历史。从工业时代、电子时代、计算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每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中,涌现出的新行业及新公司,背后都有风投的身影,比如仙童半导体、英特尔、思科、苹果、谷歌等等。因而,可以说,一部风投史,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美国的历史。
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为你具体讲解这本书的内容:
首先,我们通过美国捕鲸探险的故事,来看看风投业最初的原型,聊一聊风投的运转逻辑;
在第二个部分,我为你梳理了美国风投业发展进化的历史,从中你可以看到,每一轮社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更迭,风投都站在了时代前沿;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风投业的产生背景和社会价值,它到底是在制造泡沫,让世界变得更虚荣浮夸,还是在直面风险,参与人类艰苦卓绝的创新历程。
好,我们先把时间推回到200年前,在太平洋的广袤海域上,美国的捕鲸船正在搜寻着猎物——抹香鲸。风投业的壮阔历史在捕鲸业的远程航行中拉开了帷幕。
在历史上,捕鲸绝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浪漫历险,而是一架不折不扣的经济引擎,它曾经驱动年轻的美国,从一个被压榨的殖民地变身成为全球霸主。19世纪的捕鲸业,曾是美国的核心产业之一,位列当时美国五大支柱产业。人们从鲸鱼中获取的,有最优质的照明燃料、工业润滑油、可塑性材料鲸鱼骨,以及神秘物质龙涎香等。那时候,人们把鲸鱼视为会游泳的“油井”,捕鲸业曾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直到后来有了石油的大规模勘探与开发,捕鲸业轰轰烈烈的黄金时代才缓缓落幕。
16世纪,捕鲸业从一个古老的行业商业化之后,荷兰、西班牙、英国也曾经在捕鲸业占据过优势地位。但到了19世纪,美国成为明确的行业领导者。在19世纪中叶鼎盛时期,全世界900艘捕鲸船中有近75%是美国的。为什么美国能迅速成就捕鲸业绝对的霸主地位呢?这就需要将目光投向美国捕鲸业中影响深远的风险投资机制。
我将这里面的关键点总结为几对关系,来带你一起感受一下捕鲸业与现代风投惊人的相似之处:第一,风险与收益;第二,资本与代理;第三,周期与泡沫。
先说第一对关系,风险与收益。为什么现代风投的雏形会最早出现在捕鲸业呢?这是因为捕鲸是一个高风险,且对应高收益的行业。从港口出发后,为了在远洋寻找和追踪难以捉摸的鲸群,捕鲸船的航程有时可能会持续数年之久。而最终的结局,可能获益丰厚,也极有可能功败垂成、入不敷出,甚至整个船队葬身汪洋。美国文学的旷世佳作《白鲸》所描写的,就是那种已经在美国彻底消失了的捕鲸生活方式,以及在英雄殉道般的冒险中,上升的资本主义和美国社会。捕鲸航行所面临的风险难以预测,但仍然不妨碍人们前仆后继,因为一旦成功,巨大的利润将抵过一切过往的艰辛和损失。一次海上航行赚的钱,要远超陆地上经年累月的工作。当时的捕鲸业,也像是今天的互联网创业,是人们淘金的热土,涌现着新的财富阶层。同时,一次失败的航行也会使船长遭受类似创业失败一样的所有屈辱。
捕鲸业的收益结构与现代风险基金如出一辙。书中援引的数据说,在顶级风投基金投资的创业公司中,62%是亏损的,而5%产生了超过10倍于原始投资的回报。5%,这个数字放到现在中国的投资圈,早期风投的被投企业中,100家里面能跑出5家,上市或并购退出,也已是相当不赖的成绩。没有哪个行业像捕鲸业一样,与风投的投资模式如此接近:负面风险非常高,大量不成功的航行构成了大概率事件。在一些年份,高达2/3的航行一无所获。但人们仍然更愿意记住那些成功的个案:比如,一艘捕鲸船在6个月的航行中就获得3000%的利润。那些成功的航行就像“命中”的投资一样,力挽狂澜,能追平所有产生亏损和回报平庸的投资。
捕鲸业已然呈现出的这种风投行业的本质特征,被作者称为“长尾模型”。即风投的回报并不像其他行业那样遵循钟形正态分布,而是高度倾斜:极少数优异的投资,创造了总收益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小概率、高回报的事件就是风投所追逐的“长尾的诱惑”。收益与风险对应,高收益回馈了高风险,但同时也说明,在追逐高收益时,如何管理风险就成为这个行业需要追求的另一目标。
如何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呢?好,接下来我们就讲到捕鲸业的第二对关系:资本与代理。
19世纪捕鲸业的鼎盛时期,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小镇新贝德福德是数百艘捕鲸船的主港,被称为世界捕鲸中心。这个人口仅为2万人的港口,却是当时美国资本最为集中的地方。1850年,在美国,投资一个农场平均只需要2258美元;投资一家制造业公司,平均需要4335美元;而投资一次典型的新贝德福德捕鲸航行,就需要2万—3万美元。投资大,但黄金时期的捕鲸业平均收益率达到15%—24%。追逐超额利润的资本,就像闻到了血腥的鲨鱼一样,汇集到捕鲸业中。当时的《纽约时报》曾宣称,新贝德福德可能是美国最富裕的地方。正如中世纪的威尼斯,在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最容易产生现代的商业文明,那就是将专门的财务投资从生意合伙中分离出来,形成契约制度。这也使捕鲸融资突破了家族和人脉的局限,扩展为公平的市场化资金配置。
19世纪新贝德福德的捕鲸经纪人,在商业行为中表现得已经非常像风投家。有钱人出钱,船长和船员出力,捕鲸经纪人则在资本和创业之间充当中介。与风投家一样,捕鲸经纪人收取中介费用,并可分得一定比例的利润。现代风投管这叫做基金管理费,以及Carry。Carry就是风投基金在项目退出后,把本金还给出资人,还可以按一定比例分走利润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捕鲸经纪人的收益,是与投资的绩效挂钩的。
因此,选对捕鲸船队很重要。捕鲸经纪人通常会与最优秀的船长多次合作,有时联合起来领投或跟投以分散风险。这个过程就要求捕鲸经纪人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行业情况,通晓最佳的捕鲸地点,对船队的航行数据了若指掌,比如航行时长、装备和补给成本,运回港口的鲸脑油、鲸油、鲸须、鲸骨的数量,历史航行的盈利能力,还要深知船长的能力和船员的士气、状态等等。在航行之前,捕鲸经纪人的工作类似于现代风投的尽职调查;他们可能会分阶段投资,类似于交易合同设计;在航行期间进行监督查验,类似于现在的投后管理。
可以概括地认为,捕鲸经纪人的出现,减少了行业的信息不对称,使资金投给了那些更可能取得优异回报的航行,提升了行业的资本运作效率。随着捕鲸业中介的成熟,一个好的捕鲸经纪人甚至成为成功的关键,因为他不仅可以筹集资金、设计交易结构,还能组织航行。
从捕鲸业投资的组织形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代理制度的优势。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捕鲸业中蕴含的第三对关系:周期与泡沫。
捕鲸业与风投业的另一个高度相似之处在于“周期性”,即行业会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还会反复出现繁荣期和萧条期。这是由于鲸产品在港口的价格波动,以及海上天气的影响,都会导致捕鲸航行的投资回报极其不稳定。
尽管捕鲸经纪人们很专业老练,但他们在减小不可抗力风险方面收效甚微。1812年美国对英国宣战,新贝德福德的捕鲸船队就暴露在了英国海军面前。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北部联邦的捕鲸船遭到了南部邦联私掠船的攻击。对这些意想不到、不可分散的风险,经纪人们也无力回天。一旦黑天鹅事件发生,捕鲸业的市场波动会非常大。
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捕鲸经纪人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像北太平洋这样,政治风险较低的公共区域。这造成捕鲸船队集中在这些区域,而放弃了其他更多的海域。在投资上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牺牲了投资的多元化。也就是说,鸡蛋没有放到更多的篮子里。一旦被过度投资的北太平洋出现浮冰堵塞等气候问题,那么这个季节的捕鲸业就凉凉了。
而且更为要命的是捕鲸行业中的认知偏见和“羊群行为”。这和现今股市的追涨杀跌有相通之处。先行者的成功会引发后来者的跟随,甚至是盲从,以至于“几乎无数的船只”在相邻区域追捕鲸鱼。也许,对于一个需要小心地保护自己行业声誉的捕鲸船长来说,与其冒着独自失败的风险,不如与其他船长一起失败。这和现今的基金行业一样,热钱总会在特定的时间集中地涌向特定的领域。这也助推了周期与泡沫的反复出现,像极了后来的风投业。
好,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在这个部分作者带着我们,透过19世纪美国的捕鲸业来了解了风投行业的运转逻辑和特点。我们主要谈了这样几对关系:风险与收益、资本与代理、周期与泡沫。从中你可以感受到捕鲸业投资与现代风投高度的相似性。正是这种基于长尾收益、代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现代契约制度设计,迅速成就了美国捕鲸业在历史上的竞争力,也为美国化的风投行业奠定了原型。
接下来,我们再跟随这本书中的历史脉络来看看风投业后来的发展演变。书中把19世纪至今的风投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早期的风险资本在捕鲸业的崛起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捕鲸业的平均利润率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这个行业步入了黄昏。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开始有意识地让投资多元化,将风投模式运用到了棉纺、银行、铁路等产业上,比如在美国棉纺织业的“高科技”创新中再显身手。
美国的棉纺织业起步晚,这个行业的荣光那时还属于英国。由于珍妮纺纱机等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英国的棉纺织品占到当时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成就了英国在这一产业绝对的霸主地位。棉纺业就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行业。英国人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技术不外流,美国人十分眼红。
在美国棉纺业后来居上的技术创新中,风投资本功不可没。资本通过两种模式参与其中,一种是斯莱特融资模式,一种是洛威尔体系。斯莱特是个精通水力纺纱机技术的英国人,后来离开英国到美国发展,一家叫阿尔米-布朗的公司投资了他。他们之间签订了合同,斯莱特相当于技术入股,被要求在公司“奉献其全部的时间和服务”,相当于今天的竞业禁止。这一合伙模式最终取得成功,并被复制到美国东北部。
而洛威尔体系则更像一个募集资金的中介实体,既是外部资金的代理人,又自己持股管理公司,在形式上更加接近纯粹的风投。洛威尔体系,这种专门化金融中介的出现,为棉纺业的创新创业系统地提供风险资本。风险资本在地理上往往存在集群倾向,类似于现在的硅谷。在洛威尔、匹兹堡和克利夫兰这些热点地区,投资推动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棉纺、电气、石化、钢铁等新技术产业最终实现了抱团式崛起。
风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跨越了20世纪40—6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美国社会顶层财富积累的速度快得惊人。在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最富有的1%的家庭拥有超过一半的国民财富。出于财富管理和代际传承的考虑,富有阶层对资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比如钢铁行业的菲普斯和卡内基家族,主宰石油行业的洛克菲勒家族,通过航运和铁路发家的范德比尔特家族等,将巨额财富交由资产管理实体公司打理。
同时,在财富家族的后代中,自身也涌现出了杰出的风投家。例如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孙子劳伦斯·洛克菲勒。劳伦斯是一位狂热的科技爱好者,关注航空业,在美国东方航空、麦克唐纳飞机公司等企业的发展历史上投出了关键轮次。二战后,劳伦斯成立了洛克菲勒兄弟公司,以更加系统化的方式配置资本,而不再像之前那样,以个人投资人的身份进行投资。纵观当时的整个行业,二战是美国风投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除了劳伦斯的投资实体公司,像ARD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惠特尼公司、梅隆父子公司等十余家风投实体企业应运而生。它们集中在美国东西海岸,成为美国战后半导体、计算机等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
尽管风投已进入资本实体阶段,但资金供应的来源仍然局限于富有家族和个人。20世纪50年代末,有限合伙制的诞生扩大了资金的供给侧。有限合伙制允许只出钱而不参与投资决策的合伙人只承担有限责任,这将更多的财富之“水”引入了资管行业。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供给侧更大的机会来了,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法案,养老基金被允许进入风投领域。这下,推动了美国风投业的爆发式增长。在70年代,美国风投行业的年度新增资金为一二亿美元,而到了80年代,这个数字就超过了40亿美元。直到现在,养老基金等机构出资都决定了美国风投资金来源的大半江山。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中国的风投基金还多是个人或家族出资。
20世纪80年代,美国风投业迎来了第三个历史阶段的关键十年。风投资本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风投公司的门类越来越细分,逐步形成了资本的生态。除了找投资基金喝咖啡,创业者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债务等方式融资,大企业的战略投资部门也在市场上物色选手。而在资产服务端,融资顾问、投资银行、IPO承销商等中介机构也大显神通,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等。所有这些市场角色,都在努力一件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去博取更大的“长尾收益”。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美国风投业进入到第四个发展阶段,这也是美国风投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那是信息和通信行业的黄金年代,90年代末,微软、英特尔、IBM、思科、朗讯和戴尔这6大巨头的市值几乎相当于美国GDP的20%,它们的背后都有风投的身影。2000年时,美国风投公司的数量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倍之多。也是在这波热潮中,美国风投关注的重心开始转向了与互联网相关的软件和在线服务,比如网页浏览器、电子商务等。紧接着的2000—2001年,美国股市高科技股崩盘,所谓互联网泡沫破灭,风投家们也遭受了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后来美国互联网行业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很快迎来了更大的发展。这印证了“风投老兵”迪克·克拉姆里克所说的:风投,过去是,将来也永远会是一个超级周期性行业。
互联网是长尾投资所有魅力的缩影。它会让风投历史中不断上演的成与败、周期与波动,表现得更为猛烈。
好,美国风投业的历史演进我们聊到这里。作者梳理了从19世纪到21世纪初200年间美国风投的历史,却对最近这20年的行业发展鲜少着墨。这20年,从世界范围来看,风投业的格局有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风投行业的飞速成长。中国风投业从世纪之交的蹒跚起步,到今天,投资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并且同样地,人民币基金也逐步强有力地参与到了中国创新发展的历史中。
在最后一个部分,咱们聊聊风投业的产生背景和社会价值。
现代风投基金与美国200年前的捕鲸业投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后来在组织结构和投资战略等方面有所创新,但在“融投管退”,怎么募资、怎么投资、怎么赚钱这些核心业务上始终如一。整个行业,也从头到尾贯穿的是一种直面风险的文化习惯,以及对长尾投资的行为偏好。
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现代风投是美国的发明?而不属于更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英国或其他地方呢?这个问题其实是书中隐含的重要主题。那就是,长尾投资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首先,风投业的产生需要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在其中,创业风险、投资风险、财务收益、财富积累等都可以得到接纳。19世纪,年轻的美国是冒险家的乐园。不甘平庸者,踏上创富之旅,以风险为伴,所谓“富贵险中求”。创业和投资往往需要不走寻常路,预示着大概率的失败。劳伦斯·洛克菲勒在他的投资信条中曾强调:“风投不适合那些没有耐心、缺乏勇气的人,也不是为输不起的人准备的……风投要做的,正是与‘想法被证明完全可行之后再投资’完全相反的事情。”无论是捕鲸船的出海,还是现今的科技创业,都需要社会中对风险的认同和对失败的包容,能接纳对小概率成功的不懈追求。
其次,风投作为一个行业,制度化地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上世纪后半期的美国,立法者通过政策制订,改变对投资收益的征税方式,允许政策资金流入风投行业,完善版权和专利的法律保护,以及促进技术人才跨国的自由流动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特定的政策因素,像硅谷作为一个由风投推动的创业中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偶然。这个曾经遍布水果农场的地方,后来聚集了美国绝大多数的风投基金,有力地影响了风投行业的文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硅谷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早在1997年的一次采访中,凯鹏华盈的约翰·杜尔曾意味深长地说:“硅谷不再是关于硅的……而是关于资源网的。”
此外,风投业的规模化发展一定是与社会中大规模的科技创新相伴随的。纵观美国风投的历史,在这个横贯大洲的辽阔国度上,一波又一波产业的兴起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黄金机遇,捕鲸业、棉纺业、铁路、航空、电气、半导体、生物技术、通信、互联网……风投都参与并分享了这些产业发展的红利。不同的风投家有不同的投资风格,有的投人,比如“风投之父”阿瑟·洛克;有人强调技术,比如凯鹏华盈的帕金斯;有人在意市场规模,比如红杉资本创始人瓦伦丁。但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那就是顺势而为,投资国家和产业的未来。
以上所有这些,我们也可以说,现代化文明是现代风投存在的根基。美籍华裔投资家李录在他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中,将制度文明、自由市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总结为现代化的本质。风投业的出现和发展,背后体现的是制度环境以及市场的开放程度,意味着经济系统可以畅通有效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获得爆发式的和持续增长的可能。这也是今天,在中国的土地上,风投业迅速崛起的背景。
反过来看,风险投资也正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它为社会变革安装了资本引擎,在强烈的不确定性中,以制度化的方法支持了冒险和创新。风投之所以能坚持在普遍的失败中谋求极少数的“命中”,是基于长尾的回馈,即小概率事件获得巨大回报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风投深度地参与了社会中艰苦卓绝的伟大创新,也成为探析社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一个窗口。
好,《风投》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和你分享到这里。回顾一下:
你的脑海中是否回想起19世纪美国惊心动魄的捕鲸航行,在那里,我们找到了风投业最初的原型。风投这门复杂生意的核心特质,比如收益模型、组织形式、激励机制三要素,都可以在捕鲸业投资中一一找到完美映射。我们用风险与收益、资本与代理、周期与泡沫这三对关系来感受了两者惊人的相似之处,并借之一睹风投行业的基本运转逻辑。
接着,我们跟随作者概览了美国风投业200余年发展进化的历史。从中你可以看到,美国每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更迭,背后都有风投的身影。
最后,咱们聊了聊现代风投的产生背景和社会价值。风投可以视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背后体现的是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的开放程度。反过来看,风险投资也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它为社会变革安装了资本引擎,在强烈的不确定性中,以制度化的方法支持了冒险和创新。一定意义上,这本书讲的“风投”,不仅是一部美国历史,也是一部美国文化。
这种文化,为长尾投资偏好提供了土壤,也就是允许甚至鼓励一些人去追求小概率、高回报事件。“长尾收益”也是这本书留给我们的长久思考。长尾的存在,激发了资本杠杆的潜能和创业家精神;长尾的诱惑,也让人直面人性的恐惧和贪婪。
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是同样存在“长尾收益”的可能呢?在那些需要孤注一掷、放手一搏的重要时刻,在那些为未知结果的将来而付出的煎熬中,人才会明白直面风险和挑战需要怎样的眼光和能力,也才能在收获时真正体会到冒险的意义何在。
但正如风投行业的核心词是“风险”一样,对于正视风险、大胆追逐目标的勇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想要的回报,而是与风险相匹配的回报。
好,今天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有料,你可以点击下方的得到电子书进行延伸阅读。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风投是一门追求“命中”,基于长尾模型的生意。
-
长尾的存在,正是风投行业致命的诱惑。
-
最重要的,不是想要的回报,而是与风险相匹配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