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逻辑创新思维法》 钱言解读

《逻辑创新思维法》|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逻辑创新思维法》。它说的是在不看天赋的条件下,怎么用逻辑的方法推动创新。

在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高频词汇,从企业到个人,从科技到艺术,大家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可是放眼望去,真正能够创新的人非常罕见。所以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个高不可攀的领域,是一种难以捉摸的能力,只属于那些有天赋的人。而今天这本书告诉我们,创新不仅是天才的发现,也不仅仅是灵感迸发的结果,它还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一个可以用逻辑方法来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创新。

为什么看起来非常需要灵感,并带着偶然性的创新,可以被解构为有逻辑的方法和步骤呢?作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变魔术是一种让人惊讶的表演,它似乎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但其实魔术都是通过一系列事先设计的合理步骤来完成的。同样,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中,我们也可以借用一套通用的、程序化的方法,来创造有惊人价值的成果。创新是可以拆解和建构的。

这本书的作者丁敏 ,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斯米尔商学院的教授,也是该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不仅研究市场营销,也研究细胞生物学,并且在学术界多次获奖,是一位视野开阔的学者。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一个独到的观点:创新是一个搜索的过程,而不是完全的创造。他把创新者比作勘探者而不是发明家,并提出了逻辑创新思维法。这套方法包括3个一级方法、12个二级方法,以及95个三级方法,为想要学习创新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指南。作者还把这些方法还原到商业、社会、艺术、生活等场景中,通过案例反复阐释它们的应用,非常适合各行各业的读者学习借鉴。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来看逻辑创新思维的理念原则,探讨我们为什么需要用逻辑来创新;第二部分,要说的是逻辑创新思维的路径方法,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我们要结合书中的案例,说说它们在商业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听完之后,它能帮你打破对创新的固有印象,提高尝试创新的能力和信心。

首先我们来看,逻辑创新的理念和原则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逻辑创新。

当今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持续生存下去。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呢?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创新是一种冒险行为,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不断试错才能实现。因此创新既是稀缺的,又是难以捉摸、无法复制的。但在本书作者看来,创新没那么神秘,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用逻辑的方法来实现。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其实在工程和技术领域,已经有了类似方法,那就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英文简称TRIZ(中文翻译为“萃思”),它对本书提倡的“逻辑创新思维法”有重大影响。

所谓TRIZ,是由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在上个世纪发明的一套关于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发现系统里的矛盾来实现创新。

为了定位并解决系统中的矛盾,阿奇舒勒设计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矛盾矩阵、40个创新原则,以及系统效应分析等等。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矛盾矩阵,它能帮创新者找出技术上的矛盾点,然后根据40个创新原则,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向和策略。用这些工具,创新者就能有条不紊地分析问题,然后搞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来。

矛盾矩阵是基于39种技术参数来排列的,这些参数之间可能会相互冲突,比如重量和强度、速度和成本、可靠性和复杂性等等。用这个矩阵,创新者可以找到问题中互相冲突的两个参数,然后查看它们交叉点上的建议,得到解决矛盾的灵感。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设计一个东西,既要强度大,又不能太重,矛盾矩阵可能会建议你,用复合材料或者改变结构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再比如说,有家电器公司想设计一款新的节能冰箱,就会面临提升冷却效率和降低能耗之间的矛盾。按矛盾矩阵的思路,先定位冷却效率和能耗之间的冲突点,然后查阅矛盾矩阵,就能找到一个或几个解决问题的原理,比如用能量转换的方式来提高能效的同时保证冷却效率,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会带来一些新的设计思路。

TRIZ理论的方法和步骤,充分体现了创新是可以工具化和程序化的,这也是作者想在商业和社会领域探索逻辑化创新方法的原因。因为只有把创新科学化、逻辑化,才能提高创新的规模和数量,解决创新不足的问题。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要使创新摆脱孤立、偶发的状态,该如何看待创新?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创新者扮演着冒险家、发明家的角色;而在本书看来,创新是一个搜索的过程,创新者应该被看作勘探家。这样看来,创新就没那么神秘了。

比如,发现了电磁感应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是经过近10年的不断实验,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在1831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再比如,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可以稳定操作的飞机之前,也经过几百次的试验和探索。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在发明实用电灯泡之前,也测试了几千种不同的灯丝材料。这都说明创新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需要不断积累的。

当然,与传统上人们熟知的试验和发现的过程相比,这本书更强调创新的路径和方法,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详细解释。

这里要强调的是,把创新看成一种探索过程,对于指导我们如何去创新非常重要。首先它告诉我们,所有未来可能被创造出来的东西,理论上看都已经存在了,就等着我们去发现。其次这表示,创新的不确定性并不在于我们能创造出什么新鲜玩意儿,而在于我们能否比别人先找到那些创新的方法。还有,这意味着创新的任务就是要用高效、有逻辑的方法,在巨大的可能性空间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创新就变得更有条理,更容易操作了。

这样看来,那些通过有目的的探索来追求创新的人,也不应该叫他们发明家,而应该叫勘探家,就像是那些寻找石油、矿石的勘探员,或者是在丛林和大海里寻找宝藏的探险者一样。这样重新界定创新者的角色,能激励更多的人尝试创新。因为这样看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者,只要踏进一个未知的领域,开始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就行。它还意味着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创新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任何人只要遵照一定的流程和方法,都可以成为创新者。

总之,用逻辑化的思维看待创新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把创新看作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增加我们尝试创新的思路,也能提高我们参与创新的信心。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用逻辑化的思维推动创新?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可以把创新想象成一场寻宝游戏,在这个思维框架里,来探讨一下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创新的目标是什么。按作者的观点,追求创新就是寻找新的、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这种搜寻分成两种 :一种是目标式搜索,叫做“功能先行”,就是从具体的需求或目标出发,找到能满足这种需求或目标的方法;另一种是开放式搜索,叫做“形式先行”,就是先找到一个有创意的方案,然后看看它能不能解决某个问题。

打个比方,目标式搜索就是你知道要找的宝物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你是在搜索一样具体的东西。而开放式搜索就是你只知道大概方向,在一个可能藏有宝物的区域里到处寻找,希望能碰上宝物。但不管怎么找,评价一件宝物(也就是判断一个解决方案是否有价值),是有一套原则和标准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创新的目标归纳为九个方面,包括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提高生产效益或降低成本、减少副作用、适应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样化需求,等等。这些听着可能不新鲜,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它们始终是推动创新和创造价值的重要基准。要知道,创新就是寻找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现有的方案出发,也可以从新出现的问题开始。但不管怎么样,目标都是找到那些能够突破困境或满足用户需求的新的解决方案。

那怎么找到这样的解决方案呢?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工具和方法,分成三个级别。其中一级方法有3个,二级方法12个,三级方法95个。听起来挺全的,但是也容易让人犯迷糊。下面我就借用一个类比,来说明它们的关系以及作用。之后我们还会结合例子来做进一步讲解。

想象一下,在“逻辑创新思维”这个房间里,有三个文件柜,这就是创新的一级方法;文件柜里有很多工具箱,代表二级方法;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也可以把它们叫做探测器,这就是三级方法。这些柜子、工具箱和探测器是一脉相承的,只要我们理解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在需要的时候去调用这些方法和工具,解决创新中的难题。

那这些工具箱和文件柜是怎么来的呢?它们源于化学和生物学的概念,比如内生法是基于化学反应里的分解和合成;替代法来自单一替换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学里的点基因突变;组合法是基于化学的合成反应和生物学的染色体重组,等等。这些概念咱们不用深究,因为它们来自作者的专业背景,跟日常创新的关系不大。

但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方法是基于自然科学中创新的基本逻辑产生的,并且从化学和生物的角度看,它们已经涵盖了创新的所有可能,所以有普适性。换句话说,从化学和生物的角度看,所有创新的方法都跑不出这三个柜子,我们可以放心地借鉴。

接下来,我就结合书中的案例,来说说这些方法的应用。

首先来看第一个柜子:“内生法”。它的思路是从已有方案出发,通过调整或重组方案里的要素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这个文件柜里有个工具箱叫做“增强法”。在“增强法”里有个探测器叫“合作低聚物”(这个词是从化学里借过来的,咱们不用深究),主要是通过增加要素的数量来提升产品的功效。

举个例子。大家都见过饭桌上的那种玻璃转盘吧,实际上就是在餐桌上设计了两层桌板,一层能转的小桌板(也就是转盘)被放在了大桌板上面。大桌板用来放个人的餐具、酒水、饮料等,小桌板(也就是转盘)主要用来放菜。这样只要转动转盘,每个人都能轻松夹到菜。这种餐桌在中国餐厅很常见,后来在其他国家也开始被采用。

这种方法在大公司的产品开发里也能见到。比如,吉列在197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双刃剃须刀,第一片刀片可以把胡须竖起来,第二片刀片再来修剪。在那之前剃须刀都只有一片刀片。1998年,吉列又推出了第一款三刃剃须刀,每一片刀片都有它的用处,让剃须更顺滑。到了2020年,消费者已经能买到装有五片减摩刀片的剃须刀。这正是通过增加要素的数量来提高产品性能的例子。

除了增加要素的数量,还可以对要素作修改和调整,这也是增强法里的另一个工具,叫做“变体”。这能满足一些特定情境的需要,或者让产品对用户更友好。

比如,咱们在汽车或飞机上系安全带时,经常会和旁边座位的安全带搞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很简单。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上 ,邻座的安全带采用了不同的颜色。中间座位的安全带是红色的,过道和靠窗的座位安全带是蓝色的。这种鲜明的颜色区别,能让乘客快速找到自己的安全带,避免不必要的混乱。

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咱们用普通量杯时,得先往里倒液体,然后把量杯举到眼睛高度,对照刻度看是多少,需要的话再倒进去点或者倒出来点,比较麻烦。但美国一家公司设计的量杯,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普通量杯的常规刻度外,它还有一组倾斜的刻度。这样倒液体的时候,从量杯上方就能直接看到倒进去的液体数量,不用来回折腾。

上面说的两种方法,都属于“增强法”这个工具箱。可能有人会问,有没有“减弱法”的工具箱呢?还真有。它通过减弱或去除系统的某些要素来创造有价值的新方案。

举个例子。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以价格低廉著称,它的成功模式包括使用单一机型来减少维护,简化乘坐手续来提高飞行效率,并采用点对点的航线网络,而不是传统的枢纽辐射模式。这使得西南航空能够节约成本,降低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还有日本的胶囊旅馆,它仅仅提供单人床位,并大量采用公共设施和自助服务,也是通过保留住宿的核心功能,去掉非核心因素,来降低成本和价格,赢得市场。

约会软件Tinder也是这样。一般约会软件都会提供注册用户的详细资料,而Tinder仅提供潜在约会对象的照片,用户只要简单地左右滑动,就能表明他们是否有兴趣与对方见面。如果双方都表明了约会意愿,那么他们在Tinder上就可以开始相互联络。因为去除了约会交友的细枝末节,而保留约会软件的最核心要素,Tinder取得了成功。

总之,无论是增强法还是减弱法,“内生法”这个文件柜里的各种工具,最大特点是不引入新的要素,只在原有方案里对原有的要素进行调整,来获得新的解决方案。记住这一点,你就掌握了这类方法的精髓。

接下来再看第二个柜子:“替代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对现有方案进行拆解,然后把某些要素换成新的要素,产生新的解决方案。这个文件柜下面有一个工具箱叫“抽象法”。在这个工具箱里,有一个探测器叫“更高功效”,它通过更换当前解决方案的某个要素来提高产品性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性需求。

举个例子。咱们平时用的闹钟,主要有两个功能:记录时间和叫人起床。通常叫人起床的是闹钟的铃声。但是别忘了,除了声音,其实光亮、触感,甚至气味、动作都能成为唤醒人的方式。所以有人发明了环形闹钟,用戴在手上的指环的触觉来替代普通的铃声。闹钟有几个指环,可以设定不同的起床时间。这对那些起床时间不同的伴侣或是听力有障碍的人来说特别实用。

说到“更高功效”,它的目标就是用新的要素替换原来的要素,提高整个方案的性能。这些性能的提升可以是速度、效率、成本、收益等等,咱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创新。

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登录互联网经常需要输入验证码,是用来区分用户是真人还是机器的。这些验证码大多是一串没有意义的扭曲字母,美国一家公司就在这件事上做了个聪明的改进。这家公司的创意是,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字母换成品牌信息,用户在输入验证码的时候,就得认认真真地读这些品牌信息,这正是营销经理们梦寐以求的效果。这一改,原本没有意义的验证码就变成了能赚钱的盈利点。

还有意思的是,在“替代法”这个文件柜里,除了“抽象法”,还有个“逆向法”。如果说“抽象法”是找个差不多的东西来替换,那“逆向法”就是找个反着来的东西,但最终都能达到创新的效果。

举个例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在产品上标注商标,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推广品牌,而且露出的商标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某些价值。但日本无印良品公司的做法正好相反,它的产品没有商标,品牌叫做无印良品,意思就是没有品牌的优质商品。因为有些消费者不喜欢用带有商标的产品,想要保持低调,无印良品就吸引了这部分消费者。

再举个例子。袜子通常应该配对来穿,但是也有人想要不配对的袜子,以免在一只袜子丢失或有破洞时,不得不扔掉另一只袜子。注意到这种情况后,丹麦一家公司开始销售不配对的袜子。它的产品包里有七只不同的袜子,每只袜子都可以与其余六只袜子搭配着穿,这样就打开了一个独特的市场。

总之,无论是抽象法还是逆向法,在“替代法”这个文件柜里的工具,最大特点是用新的要素替换现有方案中的某些要素,创造新的解决方案。跟前面的“内生法”相比,一个引入了新的要素,一个只是调整原有的要素,这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接下来再看第三个柜子:“组合法”。它的基本思路是从两个或多个解决方案中抽取要素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解决方案。这个文件柜里有个工具箱叫“套利法”,就是借鉴其他场景中的解决方案,将一部分要素修改以后,生成新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其实是受到了19世纪末芝加哥肉类包装业的启发。当时肉类加工厂最早采用流水线作业,让肉块挂在流动的轨道上,一路经过不同的工人,每个人负责一道工序来加工产品。福特公司受到启发,于是在191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把组装一辆车的时间从12.5小时缩短到了1.5小时,大大降低了成本,让汽车进入了普通家庭。

再举个例子。固体胶棒,就是那种推一推就能用的管状黏合剂,其实是从口红得到的灵感。1969年,它的发明人看到有位女士在飞机上涂口红,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这个点子。其实就是把涂口红的方式搬到胶水上,这样用起来既方便又不会弄脏手,解决了困扰人们很长时间的问题。当然,这样的借鉴除了从实践中其他类似的场景找灵感,还可以从生物模仿、科研成果等方面找创新的思路。

最后还想介绍“组合法”里的一个工具箱,叫“抵消法”。这个方法主要是用来消除产品的弱点或副作用。基本思路是分析现在方案的短板,然后从别的领域借鉴一些元素来弥补这些短板。

举个例子。非洲某些地区虽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缺乏稳定的电力,所以人们需要手动抽水,这活儿又累又无聊。于是有人发明了游戏抽水机,就是在手动水泵上加个旋转木马,放在学校操场边上。孩子们玩旋转木马的时候,就能顺便把水抽上来,既解决了抽水问题,又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自行车防盗的。大家知道,再结实的锁也挡不住专业的贼。于是有人发明了“臭锁”,里面装着一种一旦锁被破坏就会释放出来的恶心气体,能让小偷当场呕吐,暂时失去作案能力。这种锁利用了人的生理反应来防盗,相当于给自行车加了个特殊的保护罩。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结合起来,以弥补原方案的不足。无论是通过增添乐趣还是制造厌恶,它们都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体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这种情况在“逻辑创新思维”的方法体系中多次出现。

总之,创新不一定是从0到1的完全创造,也可以是对现有要素的拆分、替代和组合。“逻辑创新思维”的三层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搜索创新的框架和工具。它能帮我们在面对创新的挑战时有条不紊地分析问题,并努力找到创新的出路。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来回顾一下。

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强调了创新并非不可捉摸,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逻辑方法来实现的。按照作者的观点,创新是一个搜索的过程,而不是完全的创造;创新者应该被看作勘探家,而不是纯粹的发明家。这样的理解,不仅能增加我们尝试创新的思路,也能提高我们参与创新的信心。

在解读过程中,我们介绍了逻辑创新思维的方法体系,包括一级方法、二级方法和三级方法。其中3个一级方法的概念和关系值得再次强调:“内生法”是拆解现有的解决方案,对原有要素进行修改或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替代法”是用新的要素替代原有方案的要素,看能不能达到新的效果;“组合法”则是从两个或多个方案中提取要素,合成新的解决方案。一个内生法,不涉及新的要素;一个替代法,用新的要素替换旧的要素;一个组合法,从不同方案里抽取并且组合要素。这是指导我们创新非常重要的逻辑框架和方向性原则。

除了这些,原书还对不同层级的工具和方法标注了更详细的搜索步骤和使用说明,案例也更加全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把它当作工具书收藏起来,反复参考。电子书链接已经为你附在文稿最后了,欢迎你去拓展阅读。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除了具体的方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创新。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创新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用逻辑的方法来系统地开展创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将极大地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如果通过阅读这本书,让你对创新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且愿意用逻辑的方法尝试更多的创新,那就是最大的收获。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它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创新是一个搜索过程。创新者应该被看作勘探家,而不是纯粹的发明家。

2.创新的目标是找到能够突破困境或满足用户需求的新的解决方案。它不一定是从0到1的完全创造,也可以是对现有要素的分化、替代和组合。

3.在逻辑创新的框架里,内生法不涉及新的要素;替代法用新的要素替换旧的要素;组合法从不同方案里抽取并且组合要素。这是指导创新的重要的方向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