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资本的秘密》 李炜解读

《资本的秘密》| 李炜解读

关于作者

赫尔南多·德·索托,秘鲁著名经济学家。曾担任“关贸总协定”经济学专家,秘鲁中央储备银行总裁。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研究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走上富裕之路的书。作者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现状的深入研究,认为很多贫困国家停滞不前的原因,是没办法创造足够多的资本,而解决之道正是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

核心内容

内容可以归纳成三个重点。一、什么是资本?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资本的定义,重点解释了所有权制度是如何从资产中提取出资本的。二、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法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作者指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存在的两个盲点。三、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作者给出了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应该遵循的三个步骤。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资本的秘密》,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7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直接原因是缺乏足够的资本,根本上是因为没有建立正规、广泛的所有权制度。

套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那句著名的开篇语,富裕的国家都是相同的,不富裕的国家各有各的不富裕。自工业革命以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和后起的美国,在短短两百多年里创造出了惊人的财富,可以说是一个个都是国富民强。可是,这种以资本推动的发展模式,在向西方国家之外的地区推广时,却是各种水土不服,甚至是酿成了灾难,比如严格执行西方各项建议的俄罗斯,在1990-1997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1%,男性的人均寿命也下降了4岁。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很多说法,比如发展中国家的人不具备企业家精神,发展中国家文化不适宜,发展中国家的人智商太低,等等。在作者看来,这些理由统统站不住脚,几百年前欧洲的情况和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没什么两样,如果这些理由起作用,欧洲应该还是几百年前的样子。作认为,阻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从这种发展模式中获利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没办法创造足够多的资本。资本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就像河流对于航运的意义,资本代表着河流的宽度和深度,来往船只运送的货物就是创造出来的财富,只有足够宽、足够深的大河,才能支撑起大规模的航运,才能高效地创造价值。既然资本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创造出足够多的资本呢?这就是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

虽然这本书成书于2000年前后,距离今天已经快20年了。但有个前提仍然成立,就是市场经济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帮助人们摆脱贫穷的最有效途径,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创造出足够多的资本。因此,作者对如何创造资本的建议,对今天人们的行动仍然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作者是赫尔南多·德·索托,秘鲁著名经济学家。曾担任“关贸总协定”经济学专家,关贸总协定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他还担任过秘鲁中央储备银行总裁,被《时代》和《福布斯》杂志称为世界上最具号召力的改革家之一。虽然这本书中大量提到了发展中国家,但到本书出版时,德·索托主要的实践经验都来自秘鲁,书中的调研数据也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地区。

介绍完作者和图书概况,接下来,我就给你讲讲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我打算通过三个问题帮你梳理作者的思考过程:第一,什么是资本?第二,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法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第三,应该如何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

我们先来聊聊资本的身世,这一部分有三个信息点和你分享,什么是资本,如何获得资本,以及资本如何影响整个社会。

先来看看什么是资本,资本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拉丁文中,指的是牛或其他的家畜。我们知道,家畜是当时重要的经济资源,它有很多优点。比如圈养的成本低,可以活动,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比较方便的转移。另外,家畜的数量很容易统计,最重要的是家畜可以创造价值,比如把价值较低的草料转化为价值较高的奶、皮毛、肉等,而且家畜本身还可以通过繁殖来实现增值。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资本的两个最原始的含义:物理存在和创造价值的潜能。所谓的物理存在指的就是家畜本身,我们可以称之为资产。

资本这个概念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后,就有了更加抽象的解释。比如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把资本定义为,为了生产用途而积累起来的资产储备。资本积累的越多,经济上的分工和交换就越可能实现,社会的生产力也就越高。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资本并不是积累下来的资产,而是这些资产中蕴藏的、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资本。

资本这个概念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我给你举个书中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想象山顶有一个湖泊,可以在里面游泳、划船、捕鱼,那它还有其他价值吗?你可能已经想到了,有啊,可以修个水电站,湖水从山上流下来的时候推动涡轮旋转,发电,然后通过电网把发出来的电送到千家万户去。这里面,湖泊就是资产,发出来的电就是新的价值,创造这个价值的就是山顶的湖泊这个资产中所蕴含的资本,而水电站就是从资产中提取资本的工具,正是通过水电站这个工具,我们看到了资本的样子。

说完了什么是资本,那如何获得资本呢?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想要从资产中把资本提取出来并不容易。从湖水中提取发电的潜能这件事,对于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已经是唾手可得了。但如何从资产,比如房屋、工厂,甚至是我们的智力、体力中提取出资本呢?这就比较困难了。作者认为西方国家的成功和富裕,正是因为它们拥有了可以从几乎整个社会所有的资产中提取资本的手段,作者称之为包罗万象的正规所有权制度。所谓的所有权制度就是一套对资产的使用和转让进行管理的规章制度,通常以法律、法规、条例等形式存在。考虑到资产种类和用途的多样性,这些法律条文通常数目惊人,关系复杂。为了便于理解,你可以把所有权制度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不断更新的账本,里面一条一条记录着所有资产的归属和资产的所有者能够对他的资产做些什么。

你可能会问,所有权制度是如何创造资本的,资本又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呢?这个过程要经历三次蜕变,还有点儿正反馈的意思,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正反馈,比如微信,用户越多价值越大,价值越大又会吸引越多的人加入,这就是一个正向的反馈。那资本和社会的正反馈又是怎么回事儿呢?我来给你一步步剖析一下。

一开始,正规所有权制度帮助人们摆脱了物理的限制,什么意思呢?比如对于一栋房子,在所有权制度里,主要记录的是它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比如它的可能用途,是居住、是生产经营,还是出租,能不能抵押,而不是房子的物理属性,比如墙有多厚、天花板有多高。总之,就是把资本和它所代表的资产分开了,把人们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资本这个概念上。

接下来,资本开始了第一次蜕变,信息标准化。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资本上后,就可以用一个个标准化的概念去描述相似的资本。比如,现实中的公司五花八门,但在资本市场上,仅仅通过几个表格,比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你就可以大体上了解一家公司了。这几个表格我们就不解释了,你知道大致的概念就行。这种针对资本信息的标准化,不但方便了人们查阅,也方便了人们对不同资产的评估和比较,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次蜕变还形成一个副产品,责任制度。资本信息的标准化,方便了人们的查阅,相当于把不同的资本从各自的小圈子里直接送进了一个大超市。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信息向所有人开放后,它的所有者从此就要生活在聚光灯下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因为在正规所有权制度下,不守规矩的人,很容易被抓到,而且后果非常严重。这种由所有权制度建立起来的责任制度影响深远,可以说整个金融、保险等行业就建立在这个责任制度之上。

有了前面的准备,还要开始涉及不同资本间交换的第二次蜕变,激活交易。资本和资本的所有人被确认后,大规模的交易就被激活了。一个原因是资本在交易的方便性上,甩资产不知道多少条街。比如在资本市场上,一个工厂可以同时由无数人拥有,这些人拥有的份额可大可小,甚至这些拥有人也可以变来变去,但同时,工厂照常运转,物理属性没有任何变化。但如果把工厂拆了分给几个人,想攒起来开工就没那么容易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所有权制度不仅保护所有权本身,更强调保护交易,鼓励人们尝试更多的交易,结果就是允许人们只用很少的交易步骤就可以实现大量资产的移动。

接下来就是资本的第三次蜕变,这一次蜕变把资本的所有者也卷了进来,联系起了所有的人。正规所有权制度激发出的交易网络,把资产的所有者和资产、资产的地址,以及所有权地位和各种执行机制,比如股份公司不同持股者具有的权益,联系在了一起,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个类似今天互联网的交易网络,并入网络的用户越多,网络所能创造的价值就越大。这个错综复杂的交易网络也许就是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人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我再给你说一下这个逻辑链条,先是所有权制度明确了资本,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接下来,通过资本信息的标准化和责任制度的建立完成了第一次蜕变;通过激活大规模的交易完成了第二次蜕变;最后,通过构建庞大的交易网络完成了第三次蜕变。这期间,更多的资本和更复杂的交易网络被创造出来,这反过来又需要新的、更丰富的所有权制度来支撑,这就是前面说的正反馈的意思。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资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资产中蕴藏的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的潜能。其次,西方国家利用正规所有权制度创造了资本,并通过对资本信息的标准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构建了一个广泛的交易网络,激发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我们在第一部分提到了,正规所有权制度就像一个巨大的、不断更新的账本,按照统一的格式,一条一条记录着所有资产的归属和资产的所有者能够对他的资产做些什么。西方国家正是通过这个制度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然后又利用这些资本创造出了惊人的财富。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许发展中国家没法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再来找找原因。

为了搞清楚发展中国家的真实情况,作者和他的助手们在很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发现那里很多人因为遵守官方法律的成本过高,最终选择在官方法律之外生活和工作。

比如在秘鲁,要获得一块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凭证,需要通过52个政府部门完成207道行政手续,耗时6年11个月。但这些生活在法律之外的人同样有保护和利用自己的资产的需求,于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不合法的社区出现了,每个社区中都有类似官方司法机构的组织,执行着他们特有的社区契约。这些社区契约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他们会从已有的官方所有权制度中选择部分可用的法令;其次是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的一些临时章程,像17世纪60年代,美国的马里兰地区就存在一种被称为斧头权的所有权制度,就是把泉水源头附近的几棵树弄死,在上面刻上自己名字的缩写,就表明对周围一片土地的所有权了;最后,他们在制定社区契约时,还必然会参考原籍或者是当地已经形成的惯例。

这些社区契约里记录的资产有多少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作者和他的助手们对5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进行了调查,他们选择了不易隐藏,又方便评估的房地产,当然这些房地产在官方的记录里是不存在的,算是违法建筑。调查结果显示,仅在秘鲁,这些违法建筑的价值就极其惊人,总价值740亿美元,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外国在秘鲁全部直接投资的14倍。换句话说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们在法律框架之外非法地使用土地,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问题是这些价值并不能直接转化成他们的合法财产,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或者说接受现有法律保护的成本太高。

既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创造出了如此多的资产,为什么就没能通过建立全面的所有权制度获得大量资本呢?作者认为是因为存在两个盲点。

第一个盲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严重低估了这些不合法的社会部门的规模和性质。作者认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合法的社会部门绝不是什么次要问题,因为存在着庞大的生活在法律之外的群体,不遵守法律已经变成了社会准则。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一场规模巨大的变革,人们不断地从原来的小组织、小村落中涌入城市,融入到更大规模的合作中,追求更好、更现代化的生活。当这些人发现,遵守现有的法律制度很难时,他们就会选择不遵守现有的法律,在法律之外谋生,于是不合法的活动就大量增长。这其实也不奇怪,因为这些法律原本就是为满足某些城市人口的需要而建立的。如果政府对这些生活在法律之外的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出现法律制度的僵化,最后引发激烈的冲突。

第二个盲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没有意识到,不合法活动大量增长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期间就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当时西方政府的眼里也是到处都是人口流动、非法劳工、疾病和犯罪,它们也试图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住房部门还是卫生部门,都搞的焦头烂额。直到它们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或者城市问题,而是过时的所有权制度的问题,靠零敲碎打和某些权宜之计根本不行。只有通过对所有权制度进行改革,把更多的人纳入到法律范围之内,通过更大范围的分工、合作,提高生产力,才能逐渐在秩序中化解那些原来看似无解的问题。如果政府没有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就会在各种问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法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简单回顾一下,第一个原因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严重低估了生活在法律之外的人群的规模和性质,这些人其实已经创造出了大量的资产,但因为没有纳入所有权制度,无法形成资本。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没有意识到,解决这种不合法乱象的关键是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而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既然广泛的正规所有权制度是创造资本的关键,我们也知道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法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那到底应该如何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呢?接下来将介绍作者给出的三个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的步骤。

作者在书中多次指出,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度并不是新问题,所有的西方国家都经历过从形式各异的社会契约向广泛的所有权制度过渡的阶段。比如最早的正规所有权制度出现在德国,经过了差不多600年,到了19世纪初,德国人才算是初步建立起了综合的所有权制度。美国是在独立战争结束后的一个多世纪内,才逐步把官方认可的所有权制度向广大的西部推广。可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建立能够把绝大多数人包括进来的所有权制度,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

西方国家各自从泥沼中步履蹒跚地走出来的过程,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提供借鉴,通过对相关历史的细致研究,作者提出了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的三个步骤,我来带你走一遍。

现在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政府官员,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走好下层群众路线。在这一步里,你可千万不能犯一个错误,以为自己在向一个所有权的真空地带进发,只要把现有的法律制度推行下去就可以了,也不要觉得下层人士获得了法律的认可,就具备了创造资本的条件,因此,来自下层人士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有权的真空地带,这些下层人士已经在法律之外创造出了无数的非正规所有权制度,你强制推行现有的法律体系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深入到下层人士当中,获得真实的事实和数据,详细了解每一个非正规所有权制度,梳理这些非正规的所有权制度和正规所有权制度的差异,研究两者应该怎么融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虽然融合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妥协、摩擦甚至是冲突,但此时下层人士已经从慈善施舍的对象变成了能够提供新的创造力的潜在对象,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双赢的过程,这个时候获得来自底层的支持才顺理成章。

搞定了下层人士,接下来你应该想办法说服上层人士。因为虽然下层人士有人数上的优势,但从对政策施加影响的角度考虑,上层人士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你应该怎么说服上层人士呢?靠爱国主义或者利他主义吗?错了,还是要用利益去说服他们。用你从下层人士那里获得的事实和数据告诉上层人士,改革会增加上层人士的财富。引入广泛的所有权制度并非只有利于穷人,通过广泛的所有权制度激活穷人的资产,释放他们的资本,最终整个国家的每一个利益群体都会受益。

比如下层人士的资产被合法化后,就可以进行买卖、抵押等操作,或者是开展正规的经营活动,等新的财富被创造出来后,他们就会改善自己的生活,比如住质量更好的房子,此时所有涉及的产业都会获利。另外,下层人士通过资产的确定,就不再是隐形人了,各种公共服务就可以顺利地接入,这同时也降低了维持治安的难度。还要考虑各种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等的需求。这对于上层人士来说,是一个突然扩大的市场,说服原来就处于优势地位的上层人士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有了底层和上层的支持,你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还是不行,所有权制度在本质上就是一系列的法律制度,真正执行所有权制度的是法律界人士,他们位于一个关键的位置上,没有法律界人士的合作,所有权制度和资本的形成很难实现。所以你还要做第三件事儿,分化律师团体。这个听起来有些怪,因为你要做的事情是把原有的法律制度和无数的社会契约进行融合,让尽可能多的人选择生活在官方法律之下。这听起来,律师应该是举双手欢迎的,毕竟市场扩大了,客户变多了啊。

但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律师们接受的训练更多的是维护法律条文,完善法律条文的工作已经离开了他们的舒适区,比如20世纪早期,在说德语的国家里,法律界内会用一种在自己窝里撒尿的动物的名字来称呼任何改革派的律师。好在法律界并非铁板一块,你应该把勇敢的、具有改革头脑的律师,尤其是那些整天和不合法的社区打交道的律师,把他们识别出来,加以任用,避免那些口头拥护、暗中破坏改革的律师搅局。

在作者看来,按照这三个步骤走一遍,你就可以在这些发展中国家里逐步建立起相对广泛的所有权制度了。我帮你再回顾一下,先通过深入社会底层获得真实的事实和数据,团结下层人士,再用实际的利益说服上层人士,最后还要仔细甄别法律的具体执行人员。当然,一些细节的技术问题,可以去西方国家相关的历史里寻找解决的灵感。

这本书的内容到这里就讲得差不多了,最后再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首先,资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资产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的潜能,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把它从资产中提取出来,人们才能利用资本创造新的财富,这个提取资本的方式就是所有权制度。

其次,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严重低估了生活在法律之外的人群的规模和性质,同时也没有看清这些不合法乱象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致使很多人选择生活在法律之外,他们虽然掌握着巨大的资产,却没法获得足够的资本。

最后,西方国家建立广泛的所有权制度的过程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团结下层人士、说服上层人士和仔细选择法律的执行人员建立起广泛的所有权制度。

在结束之前,对这本书我还有些个人的看法跟你分享一下。有人说这本书讲的是套套逻辑,所谓的套套逻辑指的是像“四足动物有四只脚”这样信息量为零的命题,具体到本书的话,就是作者先说富国因为有资本才富裕,然后又说穷国不富裕是因为资本不足,一个意思嘛。在我看来这种法有失偏颇,作者认为有资本才有交换、分工,尤其是大范围的交换、分工,然后才会富裕。由此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穷国的穷是因为缺乏资本,而不是用缺乏资本来解释穷国为什么穷。而且,作者的重点是揭示如何创造资本,尤其是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创造资本,这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另外,还有人觉得作者给出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不富裕就是因为没法创造资本这个结论过于简单,我觉的也不太公允。这本书虽然是经济学著作,但整本书没有任何经济学公式,也没有引用什么经济学原理,对于无法创造资本之外的因素的论证也很少。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成纯经济学书来看的话,确实不太严谨。但如果把这本书看成是指导实践的书的话,这个结论其实是比较高明的,恰恰是牵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因为现实世界的复杂远远超出了单个人的处理能力,我们在面对帮助亿万人改善生活这个超级复杂的问题时,如果同时考虑几个因素,或者说是多目标执行的话,很可能直接就陷在一团乱麻里出不来了。只有单目标执行才有可能解决这种问题,就是只看政策、法律是不是有助于更多的人进入所有权制度,这是以一种简单、明确的规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就像书中提到的,推广所有权制度时,要将官方的法律与形形色色的社会契约进行融合,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复杂到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规则来指导,人们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成千上万次的融合根本就进行不下去。

撰稿:李炜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