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财富工具》 钱言解读

《财富工具》| 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财富工具》。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是一本关于投资理财的工具书。不过请注意,这本书说的可不只是投资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的理念和原则。它是一本攻守兼备,既保守又激进的投资指南,有广泛的适用性。

为什么说它激进呢?这本书一开始就推翻了几个常见的投资原则。比如大家都相信,投资时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但作者提出,收益和风险并不总是对称的,它们一共有四种组合,包括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的状况,都可能存在于市场中。所以我们要尽量寻找理想的投资方式。再比如,很多投资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作者认为,真正好的投资策略不是为某类人量身定制的,而是有很强的通用性。这就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

那么什么是好的投资策略呢?按作者的观点,就是攻守兼备、稳中求进的策略。比如他在书中介绍的一种投资工具,叫可转债,就代表了这样的策略。因为在他看来,财富工具分两类:一类是波动较大、进攻性强的投资,比如股票,是争取财富的工具;另一类是波动较小、防御性强的投资,比如债券,是保存财富的工具。而可转债可以在股票和债券之间切换,既能争取财富,又能保存财富,是一个攻守兼备的投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攻守兼备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进攻,就不能增加财富;如果不防守,就可能丢掉财富。换句话说,作者非常强调风险控制和本金安全;他坚决反对加杠杆,也就是借钱投资;并且认为,用于保障当前生活的短期资金,不要想高收益,关键是安全第一。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的投资理念是比较保守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关于投资的两个基本原则:分散和低估——所谓分散,就是投资不能集中在少数品种上;所谓低估,就是买入价格低于正常水平的投资产品。分散是为了保障资金安全,低估是为了把握赚钱机会。这就是稳中求进的理念。

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攻守兼备、稳中求进是最可行的投资思路,所以我愿意为大家介绍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刘诚,是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的负责人,有超过十年的投资实战经验,曾出版过畅销书《投资要义》。他认为要想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真的能预见未来,投资者需要的是应对未来变化的工具箱。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传递一套有效实用的投资策略,帮读者用简单的操作践行朴素的投资哲学。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是解释稳中求进的投资理念和原则。包括如何对资金作长短期配置,为什么要采取分散和低估的投资策略,怎么识别系统性的机会和风险,等等。第二部分是介绍攻守兼备的投资方法和工具。包括怎么挑选股票和指数基金,怎么通过可转债这种特殊的投资工具达到攻守兼备的目的,等等。希望听完之后,你能对投资这件事有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稳中求进的投资理念和原则?

在正式讲述之前,先要介绍作者的一个重要观念。他把投资看作打猎:如果你是一名猎手,狩猎技巧和狩猎范围共同决定了你的收获;同样,作为一名投资者,掌握的投资工具越丰富,找到好的投资机会的可能性越高。所以在本书里,作者一共介绍了5种投资工具:股票、指数基金、可转债、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其中最简单的是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它们主要是用于保存财富的工具,就从它们说起。

说到它们,又绕不开资金的分配问题。因为不管做什么投资,我们必须储备一部分资金用来支付当前一段时间的生活开支,因此要把自己的总资产划为长期和短期资金。作者的习惯是把3年之内可能要花的钱划为短期资金,作为日常消费、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储备。再把3年之内不会花的钱划为长期资金,用来做长期投资。它们的定位不同,投资方向也不同。

作者认为,能帮人赚钱的只可能是长期投资;短期资金的作用是让我们安稳、顺利地度过未来一段时间生活,所以不要追求高收益。短期资金的数额通常不会太大,拿去投资即便赚了钱也改变不了生活状况。它每年的收益是3%,还是6%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资金安全。否则就像有些人,拿着短期资金乱投资,一旦亏损,不但弄得生活一团糟,还需要拿长期资金去弥补,动摇整个投资计划,结果得不偿失。

因此针对短期资金,这本书只介绍了两种投资工具: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几乎没有风险,每年的收益略高于1年定期存款;债券基金历史上的平均年收益率大约是6%,但可能有波动。除此之外,其他的短期投资工具可以不用考虑。具体来说,一年以内的储备资金可以买货币基金;一年到三年的储备资金可以买债券基金。但无论是买货币基金还是债券基金,都应该注意要分散购买。

听到这儿你可能问,这两种基金不是很安全吗,为什么还要分散投资呢?

没错,这就是作者要强调的,作为投资者,要把分散投资的习惯时刻渗透到血液里。就像我们不应该把所有钱存到同一家银行,不该把所有收入都寄托在一个客户身上一样。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认知盲区,难以预判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作者的基本投资理念,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分散和低估。关于什么是低估,后面会详细解释。这里先解释为什么要分散投资。

作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假如你去参加一个投注游戏,每次投注的胜率都是90%,你会怎么办?是分散投注,还是集中投注呢?如果你是集中投注,每次都押上全部资金,用不了多久,只要碰上一次小概率失败,你就会丢掉所有资金。但如果你把资金分成10个等份,每次只投注资金的10%,到最后按照概率,你就会大获全胜。而投资也一样,如果你每次都把全部资产押在一个最看好的对象上,短期来看也许能有高收益,但一旦遇到一个小概率的错误,就会把之前的积累全部清零。所以在投资中,分散是必须要做的,也就是所谓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然,对这个问题也是有争议的。比如巴菲特认为,分散投资会降低收益,他说:你为什么要用资金买入十只自己比较看好的股票,包括第十看好的股票,而不是用全部资金买入自己第一看好的股票呢?但作者认为,普通人的眼界不能跟巴菲特比。作为普通人,我们看好的股票能优于看衰的股票就很不容易了;更别说能确保自己第一看好的股票能优于第十看好的股票,那是“股神”才有的洞察力。普通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做分散投资。

另外很多人不愿分散投资的理由是,我们没有精力去了解太多行业、分析太多公司,所以只能重点研究,集中投资。但是作者认为,对于99%的投资者而言,分析公司是没用的,甚至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011年,他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某头部企业在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地位和发展前景,并且对分析的结果自信满满。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5年之后这家公司因为意外并购,发生了重大股权变动,管理团队重组,严重影响了业绩。

所以作者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研究公司对投资几乎没用。投资的最优策略不是“十年磨一剑,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分散下注,实现大概率的平均胜利”。换句话说,既然分析公司没用,那么投资赚钱的方法就一个:买入被低估的股票。

那么什么是被低估的股票呢?作者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你是一位商人,拥有一家金铺。店里所有的金银饰品加在一起,价值1000万元,并且这家店每年能赚100万元的利润。试问:这家店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能卖到多少钱?答案是正常情况下,它能卖1000万元到1500万元。为什么能卖1000万元很好理解,因为店里的金银饰品就值1000万元。为什么能卖到1500万元呢?因为它每年能赚100万元的利润,也就是对买方来说,用1500万元的资本每年赚100万元,回报率是6.7%,是比较合算的。但无论如何,在现实中,这家店不会以500万元卖给你,你也不可能以5000万元把它卖给别人。那样的话,这家企业的价值就被低估或高估了。

但是在证券市场上,你会发现,企业的股票价格被低估或高估是常有的事。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价值投资的开创者格雷厄姆说过一个“市场先生”的寓言,这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本书的作者也谈到了三点,包括投资者的偏见、基金经理的激励扭曲和投资杠杆的使用,会让股票价格剧烈波动。总之,关键在于,因为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所以它会大起大落并且互相传染,让股票投资者经常陷入集体非理性状态中,就会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

那么怎么衡量被低估或高估的股票呢?作者提到了两个指标,一个是市盈率,一个是市净率。听上去有点拗口,但是我们把它还原为企业经营的两个基本问题,就清楚了。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经营一家企业,每年能赚多少钱,也就是盈利多少。再用企业的市场价格除以每年的盈利,结果就是市盈率。比如一家金铺每年赚100万元,你花1000万元买下它,市盈率就是10倍。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不想干了,把这家企业卖出去大概能收多少钱,也就是它的净资产是多少。再用企业的市场价格除以净资产,结果就是市净率。比如上面提到的金铺,店里的金银首饰值1000万元,这就是净资产;你把这家店卖了1000万元,市净率就是1倍。很显然,市盈率或市净率越高,被高估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有人用5000万元买下这家店,市净率是5倍,这就被高估了;而如果有人用500万元买下这家店,市净率是0.5倍,这就是被低估了。

同样的道理,在证券市场上,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或市净率越高,被高估的可能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相反,市盈率或市净率越低,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机会就越大。再把这个逻辑推到整个市场,作者的结论是:当股市的整体市盈率低于10倍时,就意味着有系统性的投资机会;如果超过20倍,就意味着系统性的投资风险。或者从市净率的角度看,整体市净率是1倍左右,就意味着系统性的机会;超过2倍,就意味着系统性的风险。当然,这个数字是作者的主观评估,不是客观标准。但是这个趋势是有道理的。

作者做过这样一个估算。从2000年到2019年,上证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是5.61%,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一个人一直持有市盈率和市净率最低的200只股票,收益率分别是10.15%和9.19%,远远领先指数。相反,如果持有市盈率和市净率最高的200只股票,年化收益率分别是(-1.19%)和1.78%,远远落后于指数。换句话说,你可以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的高低,来判断应该买入还是卖出股票;即便只买不卖,也可以通过持有市盈率和市净率更低的股票组合,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这就是作者把“低估”作为投资基本原则的原因。

当然,作者也提到,根据估值来判断系统性的机会和风险,并不能预测未来走势。当我们在估值很低时进入市场,它未来有可能继续下跌,也可能持续不涨不跌;相反也是一样。通常作为投资者,我们不能指望能够买在最低点,也不能指望买在上涨前夜;但是,即便我们不知道未来趋势如何发展,也应该清楚现在身在何处;估值并不是为了预测未来的走势,而是为了作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总之,作者的投资理念首先是投资不能影响生活,用于保障生活的短期资金要安全第一。此外,作者将低估和分散作为投资的两个基本原则:低估是为了找到赚钱机会,分散是为了避免毁灭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通过观察市盈率和市净率两个量化指标,来识别系统性的机会和风险。这就是稳中求进的投资理念和原则。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怎么挑选股票和指数基金,以及怎么通过可转债这样的投资工具达到攻守兼备的目的。用作者的话说,投资理财就像打猎一样,你掌握的工具技能越多,能够避险获利的可能性越大。

关于怎么挑选股票和指数基金,这本书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市盈率和市净率低的股票能够长期跑赢市场,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分散买入这些被低估的股票。在书中,作者提供了粗选和精选两套方案。

所谓粗选,就是把投资股票的资金分成200份,再把股市中的股票按照市盈率和市净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各买100只市盈率和市净率最低的股票就可以了。但要注意,市盈率或市净率为负数的公司要剔除,因为那代表亏损或者资不抵债。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再说精选。就是在粗选的基础上,把净资产小于100亿元的公司剔除掉,提高投资组合的安全性。然后再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由低到高排序,把粗选的200只股票范围缩小到30只,并且把这30个购买名额分配到6个不同的行业当中。这样再次保证投资的分散性,就完成了精选。

当然,这两种程序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太麻烦,还有更简单的选择:买指数基金。

所谓指数基金,是按股市指数的构成来建立的投资组合,买指数基金相当于买市场上主要的股票。这是一个简便又高效的方法。包括巴菲特在内的很多大师,对普通人的建议也是买指数基金。实际上它也印证了作者主张分散投资的观点,并且指数基金和股票一样,可以用市盈率、市净率来估值。它们的买卖时机也一样:在市场整体市净率小于等于1倍的时候可以买入,在它大于等于2倍的时候卖出。这样就实现了低买高卖的投资准则。

这里顺便说一下,市盈率和市净率是两个相似的指标,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作者主要看的是市净率。因为市盈率测算的基础是企业利润,而市净率算的是企业净资产,相比之下,企业利润比净资产更容易波动。所以作者认为,市净率是比市盈率更可靠的评估标准。

那么除了指数基金,还有没有更好的投资工具呢?作者认为有,它就是可转债——也就是可以在股票和债券之间转换的资产。这是作者非常重视的投资工具。他在这本书里用了差不多一半的篇幅来讲可转债,可见他对可转债的重视。

按照作者的观点,无论对哪个阶段的投资者来说,可转债都是一种“稳中取胜”的投资工具。因为它能在提供收益的同时,有极好的防御性,也就是所谓的攻守兼备。如果再加上分散投资的原则,可转债几乎没有犯致命错误的机会,反而有很大的盈利空间。所以作者认为,“如果把投资的世界比喻成猎场,那么选择可转债就是开着坦克在打猎”。

那么可转债有没有作者说的这么厉害呢?到后面我会结合现实做一些评估。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跟随作者的思路,来看看可转债有哪些优点。

可转债的第一个优点,是它有“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特性。要知道,可转债是上市公司发行的一种特殊债券,持有人可以决定是否用特定的价格把它转换成股票。于是,在股票上涨的时候,你可以把它转成股,获得股票上涨带来的收益;如果股票下跌,你可以不把它转成股,不承担股票下跌带来的损失。

举个例子。中国内地市场发行的可转债面值都是100元,发行以后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交易。现在我们假设,有一只可转债面值是100元,并且按合同规定,它可以按每股5元的转股价,换成20股股票。同时假设,这只股票的市场价格也是5元。接下来如果这只股票从5元涨到10元,那么每张可转债对应的股票价值就是20×10=200元。这时候你可以把它换成价值200元的股票,或者不换,可转债的价格也会涨到200元左右。反过来,假设股票从5元跌到了2元,你可以决定不把可转债换成股票,一直保留着。假设它是3年到期,那时候你会拿回100元的本金加上三年的利息,不但不亏钱,还能赚一点儿利息。所以说,可转债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工具。

可转债的第二个优点,按作者介绍,是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可以用灵活手段来维护买家的利益。

刚才说到这张面值100元的可转债,可以换成20股股票,转股价是每股5元;但这股票可能下跌到2元,这样的话,它对应股票价值就是2乘以20股等于40元,而最初的面值是100元,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可转债的公司有一个权利,就是下调转股价,把转股价从5元调整到2元,让它可以兑换50股股票,这样它对应的股票价值又回到了100元。更重要的是,当转股价下调到2元以后,未来只要股价上涨,比如从2元涨到4元,那么4乘以50股等于200元,可转债的价值就能涨到200元。最终的结果是,股票价格从5元变成4元,下跌了20%,但由于公司下调转股价,可转债的价值却翻了一番——是不是太神奇了。但问题是: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这就要说到可转债的第三个优点,发行方的利益和持有人的利益高度一致。

说到这一点,就要搞清楚,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发行可转债。每家上市公司的战略选择是不同的,但它们发行可转债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实现股权融资,也就是通过出让股权来获得资金。否则,发行债券比发行可转债更容易,如果公司不想做股权融资,直接去发债券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大多希望持有人把“债”转成“股”,这样它才能实现股权融资。并且从实际情况看,历史上发行并且已经到期的可转债中,超过95%都转成了股票。

既然如此,前面提到的上市公司下调转股价就容易理解了。因为如果它不这么做,可转债对应的股票价值低于100元,持有人就不会把它转成股票。只有让可转债对应的股票价值不低于100元,持有人才愿意把它换成股票。另外,要知道上市公司不光有能力帮持有可转债的人“债转股”,它还有能力促使你“债转股”。

为什么呢?因为可转债的发行通常有一个重要的提前赎回条款,它会规定,如果公司股票在一段时间内高出转股价30%以上,公司就有权利按票面价格赎回可转债。换句话说,如果发行方想要让你把面值100元的可转债换成股票,它就会想办法让可转债涨到130元以上。这是可转债能够涨价的一个重要动因。

基于这些优点,作者认为,可转债是他使用过的投资工具中,性价比最高的一种。

那么可转债有没有风险呢?还是有的,那就是到期之后出现违约,可转债不能兑现。尽管这种风险很小,它在中国内地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但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因此作者强调,即便对可转债,也要分散投资。他对投资可转债提出了三条原则:

第一,在可转债价格低于面值100元的时候买入,并且购买每只可转债的金额不超过总投资的5%,保证分散投资。第二,在可转债的发行方发出提前赎回公告后,立刻卖出可转债。第三,购买可转债的资金期限,要和可转债的到期时间相对应。比如可转债还有2年到期,可以用2年之内不用的资金买入;这样在最坏情况下,也可以等它到期以后兑付本金和利息。通过这三点,基本就能达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效果。

作者在书中讲了几个自己投资可转债的案例。比如2011年,他以94元的价格购买某银行的可转债,2015 年以174元价格卖出,历时3年多,总收益率是84.2%,年化收益率是20.68%;2013年以102元的价格购买某保险公司的可转债,2014年以152元卖出,用时一年,收益率是49%;2018年以95元的价格购买某传媒公司的可转债,2019年以132元卖出,历时10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8%。看上去战果辉煌。

不过,这里要提醒的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是2019年,出版时间是2020年。从那时到现在,确实有很多人投资可转债尝到了好处,因此,在过去两年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资金转到了可转债市场,所以可转债的投资风险在逐渐加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申购新发行可转债的难度越来越大,二级市场上可转债的价格也越来越高。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打算投资可转债,对这本书的内容不能生搬硬套、照单全收,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与时俱进。这才是对待任何知识应有的态度。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咱们来回顾一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通过解释如何对资金进行长短期配置,为什么要采取分散和低估的投资策略,怎么识别系统性的机会和风险等等,介绍了作者提倡的稳中求进的投资理念和原则。在第二部分,我们通过介绍挑选股票和指数基金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可转债这样攻守兼备的投资工具,展示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投资模式。

到这里我们要记住:第一,在投资中收益和风险并不总是对称的。有的时候只要承担很低的风险,就能获得很大的回报;有时候却正好相反;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扩大认知,去寻找更优的投资机会。第二,以可转债为代表的稳中求进的投资策略,是性价比非常高的投资选择。第三,掌握丰富的投资工具,是优秀投资者必要的素质;长期来看,狩猎范围甚至比狩猎技巧更加重要。另外,作者还强调:永远不要举债投资。因为举债投资会把局部的、暂时性的损失,放大成整体的、永久性的损失。这是本书最重要的结论。

最后还要提醒,世界上任何观点和理念,都是一家之言;任何工具和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投资市场上,有无数复杂变量和极端因素会参与其中,它本质上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因此,对本书提出的理念和方法,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照单全收;而应该辩证分析,实事求是,灵活运用。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朋友们。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在投资中收益和风险并不总是对称的。我们要通过不断扩大认知,去寻找更优的投资机会。

  2. 投资要注意两个基本原则:分散和低估。分散是为了保障资金安全,低估是为了把握赚钱机会。

  3. 永远不要举债投资。因为举债投资会把局部的、暂时性的损失,放大成整体的、永久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