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动产时代》 徐学勤解读
《负动产时代》| 徐学勤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是《朝日新闻》特别成立的采访组成员,主要来自经济部,执笔者包括大津智义、北川慧一、野泽哲也、田川刚毅、松浦新、吉田美智子。《朝日新闻》是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之一。
关于本书
《朝日新闻》发出“负动产时代”系列报道之后,负动产问题在日本引发全民讨论。本书在报道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增补和调整,通过海量一手资料和真实案例,深入分析日本“负动产”的成因、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谈日本的负动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第二部分,谈日本为什么会走进负动产时代;
第三部分,谈如何缓解日本的负动产问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负动产时代》。
“负动产”这个词,你可能听着有点陌生,这并不奇怪,因为它距离当下的中国社会确实比较遥远。所谓“负动产”,是指成为负资产的不动产,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这些不动产不仅不能给它的主人带来收益,反而会成为一种负债。
我们知道,最主要的不动产就是土地和房产。你可能会纳闷,土地和房产是很多人拼尽全力想要获得的东西,怎么会变成负动产呢?如果真的变成负动产,那把它卖掉或者送人不就行了吗?诶,这就是离奇的地方,这些负动产不但很难卖掉,有的甚至连白送都没人要,它们成为个人和政府都不想接收的沉重负担,给不少人的家庭生活,也给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那么,是什么地方出现了这种离奇的现象呢?主要是咱们的东邻日本。说到这儿,你可能更加觉得奇怪,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岛国,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矿产资源更是匮乏。对日本人而言,土地是极为稀缺的资源,怎么会变成没人要的负资产呢?这就是这本《负动产时代》所要解答的问题。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当今日本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负动产现象——很多房子常年空置,没人居住和打理,藤蔓丛生,墙壁开裂,成为危房;有的房子和土地遗产,虽然有数十上百个继承人,但是没有人愿意去继承;有的房子,以白菜价甩卖;还有的为了尽早脱手负动产,甚至宁愿倒贴钱……
这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在日本已经真实地存在了多年,但之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17年8月,日本最大的新闻媒体之一《朝日新闻》,成立采访组,开始对负动产现象展开持续一年多的调查,并以“负动产时代”为题作了系列报道。他们深入采访了大量的业主、学者、律师、物业人员、房产中介和政府官员,报道了许多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例,还采访了法国、美国、德国的类似情况,终于引起日本的全民热议。
这本《负动产时代》就是《朝日新闻》系列报道的合集,书在原来报道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增补和整理。那么,一本介绍日本不动产发展情况的书,对当下的我们能有何启示呢?其实,虽然日本的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通过对日本负动产现象的分析,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房地产市场,了解人口、税收、土地、金融等要素是如何作用于房地产的,或许能帮我们避开“负动产陷阱”。
本期音频,我会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谈日本的负动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第二部分,谈日本为什么会走进负动产时代;第三部分,谈如何缓解负动产问题。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的负动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有的景象,堪称奇观。
首先是大量土地没人愿意继承。我们知道,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全国65%的土地归私人所有,35%的土地归国家和公共所有。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有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土地所有人可以自由地使用和买卖土地。土地所有人去世后,他/她的亲属或者指定继承人,可以合法地继承土地,不过,继承人需要承担固定资产税和遗产税。
然而,《朝日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现在日本出现了很多“所有人不明土地”,也就是说,找不到土地的主人,在土地的名义所有人去世之后,没有人去继承过户。有的土地,在所有人去世几十年后,都没有人去办理过继承手续,这样一代代下来,合法的继承人可能累积到数十上百人,继承人之间甚至互相都不认识。根据法律规定,过户需要取得所有继承人的同意,继承人越多,也就越难达成统一意见,所以,拖延的时间越长,要过户就越困难。
这样的“所有人不明土地”有多少呢?据估计,在2016年,全日本“所有人不明土地”的总面积达到410万公顷,比整个九州岛还要大。而且,这种局面还在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到2040年,所有人不明土地总面积将会达到720万公顷,也就是接近北海道的面积。
土地没人继承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们已经成为负动产。这些土地一般是距离市区比较远的田地、林地或荒地,但也有一些是在城市内部。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土地既卖不出高价,也很难开发利用,而继承又需要支付高昂的固定资产税和遗产税。固定资产税每年都要交,虽然交税的金额会逐年降低,但降到一定金额后,就不会再降。此外,持有土地还需要一定的维护管理成本,比如建栅栏、除草等等,都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
因而,没有太多使用价值的土地,就没有人愿意去继承。有的人持有闲置的土地,也因为不堪重负,想要设法卖掉或者捐赠出去,但是很难实现。至于原因,咱们待会儿再说。
与土地没人继承类似的,是很多房子也没人继承。这些房子可能位于市中心,也可能位于郊区或农村,它们被废弃成为危房,威胁到邻居和路人的安全。没人继承的原因,也是持有的成本太高,同时,它不能带来收益,或者说收益不足以覆盖成本,因而是一笔负动产。
那么,这些被抛弃的房屋和土地,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呢?
首先,它导致土地被浪费,这些土地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没有从土地中获得收益,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其次,如果这片土地和房屋位于城市中心,它还会妨碍城市规划,比如,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的时候,如果遇到所有人不明的土地和房屋,政府部门找不到协商的对象,但又不能侵犯私有产权,就只能在规划建设时绕开这些地方,这给城市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另外,面对这些被抛弃的房屋和土地,政府部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调查,找到所有人或合法继承人。如果找不到,政府就需要承担维护管理的责任,比如,给空置的危房加上围栏,或者把它拆除,防止发生火灾或者因房屋倒塌伤及路人,这些都需要动用财政资金,等于是让全体纳税人为此买单。
那么,除了土地和房屋没人继承,还有没有别的负动产现象呢?有,那就是大面积地廉价抛售不动产。
比如,有一位老人,他在1991年以130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大约76万元的价格,在著名的温泉度假胜地伊豆半岛,买了大约300平方米的别墅用地。到2017年,他只能以10万日元的价格抛售,相当于不到6000元人民币,资产缩水到原来的1/130。另外,扣除要给中介公司的21万日元手续费和广告费,最后,卖这块地得倒贴11万日元,也就是差不多赔6400元。
尽管如此,这个老人还是感觉“松了一口气”。为啥呢?因为以后再也不用为这块地花钱了。他当年买下这块地之后,一直空着,每年要缴纳4.6万日元的别墅用地管理费和7000日元的固定资产税。他有两个女儿,但她们都不想继承这片没用的土地,他只好把地卖掉,否则等他过世以后,他的女儿还得继续交管理费和固定资产税,“那就太对不起她们了”。他最开始开出100万日元的售价,但是无人问津,最后降到10万日元,才终于找到买主。
除了抛售土地,还有抛售房产的。这些房子也是高价买入,低价卖出。比如,在神奈川县的一栋公寓,在上世纪80年代末,每套房子的售价是1900万日元左右,然而现在,“能卖到150万日元以上就谢天谢地了”,如果是凶宅,可能连100万日元都卖不到。也就是说,房价缩水到原价的1/19,而如果不卖掉,就需要继续承担物业费、维修费和固定资产税。
这还不是最极端的,一些度假公寓贬值得更厉害。比如,在一个叫汤泽町的滑雪胜地,那里是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的故事发生地,曾经因为滑雪热建了15000套度假公寓。后来,日本的滑雪热退潮,来游玩的旅客减少,业主纷纷抛售房产,公寓的价格持续下跌。很多房子以拍卖的形式出售,作者说,与其说是为了出售房产,不如说是为了尽快“止血”,因为各种税费负担太重。
那么,这些房子拍卖的底价是多少呢?你绝对猜不到,法院定的底价是1万日元,也就相当于600元人民币,折合每平方米的价格大约是6到12块钱人民币,真是把房子卖出了白菜价。定价为什么会这么低呢?因为这些房子往往都拖欠了多年的物业费,少则几十万日元,多则上千万日元。买房的人除了支付房价外,还需要支付这部分欠费,还有给法院、银行等协助拍卖的机构的费用。
但即便价格如此低廉,还是很难找到“接盘侠”,可能售房消息挂出去一整年,来看房的人数是0。因此,诞生了一门奇特的生意——一家不动产中介公司提议,让业主把房子的所有权转移给他们公司,同时,业主还要向他们支付120万日元的费用。也就是说,让业主“付钱”卖房子,卖房不但赚不到一分钱,还得赔出去一百多万。
会有人这样卖房子吗?还真有。在这本书完成的时候,这家中介公司已经以这样的方式收购了大约1000套房子,他们再把这些房子以每套10万日元的价格卖掉。当然,他们这样做也有很高的风险,因为如果房子卖不掉,他们同样需要承担高昂的持有成本。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个负动产现象,是出现了大量老旧、甚至面临倒塌的“濒危公寓”。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和预测,截至2017年底,全日本共有644万套公寓,居住在公寓里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到2027年,房龄超过30年的公寓将达到350万套,占全日本公寓总量的一半;到2037年,房龄超过30年的公寓将达到550万套,超过50年的公寓,会逼近200万套。
这个数据反映了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那就是,日本不仅仅人口在走向老龄化,它的房子也在走向老龄化——从新房变旧房,从旧房变危房,最后成为一堆堆工业垃圾,成为全社会的负担。
针对老旧破败的房子,有三种解决办法:第一种是通过大规模修缮来延长房屋寿命;第二种是重建,重建时需要增加容积率,盖出更多的房子卖出去,才有可能覆盖重建的成本;第三种是把房子拆掉,把地面建筑物清除干净,直接卖土地。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大部分业主、甚至全体业主的同意才能执行,但这并不容易,不少房子找不到主人,即便能找到主人,由于业主的年龄、收入水平各不相同,往往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而且,当房子所有人的年纪越大,他们就越会缺乏动力去改变现状。目前来看,日本完成重建的公寓比例非常低。
总体来说,除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依然维持着较高的不动产价格外,日本很多其他地区都在逐渐步入“负动产时代”,土地和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在日本已经破灭。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进入“负动产时代”呢?
首先,当然是整体的经济状况。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泡沫经济”,期间,土地和房产被炒到天价。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大约为2000万亿日元,而美国土地资产总额是500万亿日元,日本是美国的4倍,所以当时有人说,“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到1991年,土地、房产和股票价格全部暴跌,“泡沫经济”破灭。此后的二三十年里,日本经济增长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还多次出现了负增长。很多在泡沫经济时代高价买入土地和房产的人,一边眼睁睁看着手中的不动产贬值,一边还得承受着很高的税费。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我们知道,日本是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2019年,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7%,居世界首位。更严重的是,从2010年开始,日本总人口连续十多年出现负增长,比如,2020年的人口比前一年减少了超过50万。尽管日本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生育,但效果并不明显,少子化的趋势很难逆转。书里指出,日本的住宅总数已经超过家庭户数,2013年,日本的房屋空置率为14%,之后还在不断提高。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3年,日本房屋空置率将会达到30%。在房多人少的总趋势下,房子自然会不断贬值。
再者,是高昂的持有成本,包括税、费和保险,这需要重点说一下。与不动产有关的税费,有固定资产税、遗产税、交易税、赠予税、印花税、所得税、物业费、维修费,等等。日本是全世界遗产税最高的国家之一,所以,才会有前面所说的有人不愿意继承财产。而固定资产税是另一笔巨大的开支,是按照土地或房屋评估额的1.4%来征收,而且每年都要交,这是地方政府主要的税源之一。
固定资产税之所以成为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一方面是因为本身税率很高,另一方面,是税务部门在对不动产进行评估的时候,评估额常常超过它们的实际价格,按照规定应该给予的一些税收优惠,也常常得不到有力执行。比如,一位女士继承了一片1500平方米的山林,仅仅因为土地上建了一栋占地80平方米的别墅,就把这片土地全部按照住宅用地,而非山林的标准来征税,这样一来,这片土地的资产评估额是最终实际售价的10倍 。像这样混淆征税标准、算错不动产面积的情况,经常出现。
说到日本的固定资产税,还有一个荒诞现象不得不提,那就是“亡者征税”,“亡”是“死亡”的“亡”。啥意思呢?就是土地或房屋的名义所有人去世以后,就算没有人去继承这笔遗产,地方政府也会从合法继承人中指定代表,要求他/她交纳固定资产税,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在那片土地或那套房子里生活过,也必须交税,直到确定了继承人。换句话说,人可以死,但税不能免。更离谱的是,这些被指定的代表,并不能因为出了钱就拥有这份不动产,因为按照规定,要继承财产,必须获得所有继承人的同意。
你看,政府部门只是想尽办法征税,却不会考虑纳税人的个人利益。所以书里说,“固定资产税扭曲了日本的土地制度,催生了负动产问题。”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固定资产税,因此,地方政府没有改革税制的愿望,这使得原本就失去了吸引力的不动产进一步贬值,加速了地方经济的衰退。
另外,在日本,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房屋很容易被损坏,所以,业主还必须为房屋购买保险。再加上日本的房屋木质结构比较多,房屋的折旧率很高,每隔15年左右就需要大规模修缮,外墙和走廊经常需要小规模修缮,所以,房屋的维修和管理费用都不低,这些也都是持有成本。
除了上面所说的经济、人口和持有成本三大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导致日本走向负动产时代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退出机制的不健全。啥意思呢?就是说,当负动产的所有人,不想再持有土地或者房产的时候,他很难脱手,及时为自己止损。你不能像扔垃圾一样把这些负动产随意扔掉,因为相关的回收机制不健全。
尽管日本的《民法》中规定,“没有所有人的不动产应归属国库。”但到底在哪些情况下不动产可以归属国库,相关标准一直很模糊。比如书里提到,有人拥有23000平方米的山林,他想放弃这片土地的所有权,让政府来接收这片土地,说白了,就是把土地白送给政府,但是政府不愿意接收。于是,他把官司一直打到高等法院,但最后还是败诉。法院认定,“原告想把继续持有山林带来的负担转嫁给政府,属于滥用权利”,因而驳回了他的请求。
这样的判决理由让人哭笑不得,那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决呢?作者指出,因为法院关注的重点是,如果由政府接管山林,那么,管理这片土地,需要去确定地界、设置栅栏,每年还要除草、巡逻、警备,这些都需要花纳税人的钱,所以不能让政府接收。
根据日本的相关制度,如果所有人或者继承人不想持有土地,那么,他需要自己想办法拍卖土地,如果经过各种努力还是卖不出去,政府才会接管。但就像这个案例所呈现的,政府是不会轻易接收土地的。因为退出机制复杂繁琐,很多人不得不长期持有闲置的负动产,并不断地为它支付成本。
说了这么多,想必你已经感受到,日本的负动产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难题,它牵扯到经济、政治、人口、法律等各个方面,可谓积重难返。
经过《朝日新闻》的连载报道,负动产现象已经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从官方到民间,各界都在想办法解决负动产问题。在这本书里,作者没有提出特别具体的政策建议,而是把目光放到海外,希望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找到破解之策。
他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法国的科西嘉岛、巴黎郊区,美国的底特律,还有德国东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动产现象,很多情况与日本如出一辙。而这些地方都采取了比较有效的措施来挽救局面,防止情况恶化。那么,它们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我们一个个来说。
科西嘉岛是法国孤悬在地中海的一座岛屿,岛上经济落后,居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有一段时期,岛上几乎有一半的土地都联系不到所有人,有的土地所有人去世以后,没有人去办理继承手续。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的发展,无论是想规划农业用地,还是想修建道路,都因为找不到所有人而没办法实现,法国政府为此推出了三项政策:
一是,动员全国力量,调查所有人不明土地的真实情况。
二是,放宽民法上的规定来推动土地登记工作,具体而言,就是放宽“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的条件。也就是说,在持续占有某块土地一定期限后,就可以取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而不必管这块土地之前的主人是谁;反过来,如果一块土地5年以上没有缴纳不动产税,那么就判定这片土地为无主土地,它的所有权就收归政府。另外,对多人共有土地的处置,原来必须获得全员同意,现在只需要三分之二的所有人同意,就可以执行。
三是,在税收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允许减免50%的赠予税,但规定只有在十年内完成登记,才能享受这项优惠。
这些措施推动了土地的确权和流转,到2017年为止,科西嘉岛的所有人不明土地减少了20%,迈出了脱离负动产的第一步。有日本学者提出,“所有人不明土地问题没有特效药。日本也只能像法国一样,依靠多渠道的信息提供、税收和民法上的优惠措施,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发,采取跨部门措施,去推进解决。”
那么,对于废旧公寓的处理有什么好办法吗?在这方面,作者调查了巴黎郊区圣但尼的情况,那里聚集了很多来自中东等地的移民,他们大多属于贫困阶层。那里的房子破旧,40%的住宅都被认定为“不适宜居住”,当地还发生过严重的恐怖袭击。
法国政府认为,政府有义务为了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和公共卫生,推动老旧公寓的改造和重建。于是,当地政府决定向需要改善环境的公寓,提供重建或修缮补贴,并指定了一部分必须强制重建的房子。这个地区为了征用和重建公寓,花费了3亿欧元,这些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一半,法国政府承担30%,其余的20%则利用不动产销售收入来弥补。
然而,在日本,公寓的修缮或重建作业需要由业主们协商进行,政府从来不会介入其中。法国政府动用行政和税收力量,来解决老旧公寓问题,这样的态度和方法都值得日本借鉴。
同样,还有来自美国底特律的经验,底特律曾经因汽车产业繁荣一时,但后来因为产业转移和金融危机,城市人口流失了一半以上,留下来的大多是没有好去处的穷人。人口减少,房价暴跌,市内建筑逐渐变得破败不堪,空置率很高。这些空置的房子,有的成为毒贩交易的场所,有的则被纵火烧毁,危及街区治安。
面对这样的负动产现象,底特律是如何自救的呢?当地政府和非营利机构成立了“土地银行”,他们低价回收没有人管理的闲置房屋和土地,然后,对空置房屋进行拆除或者翻新,让房屋和土地重新处于可使用的状态。这些土地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售卖,比如,相邻土地的所有人,可以按照每块地100美元的价格购买。不过买下土地后,每年需要交纳一小笔资产税,大约每块地15美元。
这样的举措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它缩小了城市建筑规模,降低了房屋空置率,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利用,防止城市过度开发;二是减轻了政府管理闲置土地和房产的成本,还增加了财政收入;三是让真正需要土地的人,能以低价获得土地,开展经营活动或改善居住环境。这个举措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当地顺利拆除了1万栋空置房屋,还有一些空置房屋经过翻新被重新出售。
书中指出,土地银行已经在美国得到普及,全美共有100多家土地银行,承担着负动产重建工作。为了防止负动产阻碍住宅市场发展,美国政府设立了巨额的联邦补贴。作者说,美国之所以能对大量空置房屋进行拆除和翻新,政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最后,再来说说德国的情况。德国应对负动产现象的诸多办法中,最值得借鉴的可能是制定有效的退出机制。前面我们提到,在日本,不能随意放弃你所持有的不动产。但是,德国《民法》规定,“所有人可以通过向土地登记所提出放弃申请、并在土地登记簿上登记的方式,放弃自己持有的土地。”同时规定,州政府拥有优先获得被所有人放弃的土地的权利。这样的机制,可以减轻负动产所有人的经济负担,可以让他们及时止损。
《朝日新闻》记者采访到这些国外经验,为日本解决负动产问题提供了参考,打开了政府的决策思路,但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从泡沫经济时代的疯狂,到负动产时代的落寞,日本仅仅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
日本人口减少的大趋势,暂时看不到被遏制的迹象,未来日本房多人少的现象会越来越突出。前首相安倍晋三说,人口不断减少是日本的“国难”。这句话并不夸张,供求关系的逆转,正是日本进入负动产时代的根本原因。
这本书最后一章的主题是“谁来买单?”,也就是说,谁该为负动产负责?从目前的制度来看,买单的是那些不动产的所有人和继承人,他们在默默地承担着高昂的税费,承受着着资产贬值的压力 ,想要退出这个游戏而不能。
作者提出,要求所有人必须承担某些义务,就应该允许所有人放弃所有权,但目前只有有利用价值的不动产,才有可能被政府接收。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至少允许所有人在缴纳一定费用之后能放弃所有权,把它们捐赠出去。
他们大声疾呼:日本住房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徐学勤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
到2040年,日本的所有人不明土地总面积将会达到720万公顷,接近整个北海道的面积。
-
日本不仅仅人口在走向老龄化,它的房子也在走向老龄化——从新房变旧房,从旧房变危房,成为全社会的负担。
-
因为退出机制复杂繁琐,很多人不得不长期持有闲置的负动产,并不断地为它支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