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路》 潘旭解读
《芯路》|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冯锦锋深耕芯片产业多年,是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具宏观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郭启航毕业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科班出身,懂技术,长期关注欧美和我国芯片产业发展。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更关注产业,而不是技术。书中,两位作者分别从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格局这两个维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关于芯片产业的清晰图景。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芯片?芯片有什么用?芯片产业链的全景图是什么样的?
二、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是什么样的?中国在其中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潘旭。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芯路》,“芯”是芯片的芯,顾名思义,这本书讲的话题很热门,是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
说到芯片,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芯片进口额已经超过2.4万亿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你恐怕想不到,芯片进口额已经超过石油原油,成为我国最大的外汇支出。不过,就像很多人说的,石油原油我们可以到各个国家去买,而芯片进口只能来源于欧美日韩及中国台湾一些特定的公司。
再加上这几年中美贸易战,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事件等等,人们对芯片话题的关注度也逐渐升级,我身边也经常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当然是非常看好中国芯片的发展,认为我们已经在芯片产业有了重大突破,有望在几年内就能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而另一种则是对中国芯片发展不看好,认为我们有很多关键技术被“卡脖子”了,而且是被卡得紧紧的。
那么,这两种看法,到底哪种更有道理呢?
我们先不着急,把这个问题留到最后再来回答。实际上,对于什么是芯片,为什么芯片如此重要,中国的芯片产业真实现状和发展到底如何,在国际上又处于什么位置,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本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如果你只想读一本书作为对芯片知识的入门,我也推荐你读这本。这本书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更关注产业,而不是技术。对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阅读门槛相对偏低,也更有意思。
不过,与此同时,肯定也对作者的知识储备和写作要求更高。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他们分别是冯锦锋和郭启航。冯锦锋深耕芯片产业多年,是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具宏观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另一位作者郭启航毕业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科班出身,懂技术,长期关注欧美和我国芯片产业发展。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分别从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格局这两个维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关于芯片产业的清晰图景。有了这些对中国芯片产业基本事实的了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两种声音,孰是孰非,相信到那个时候,你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好,接下来,我们今天的解读,也将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芯片?它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从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倒推到中游的生产,再到上游的材料和设备,芯片产业链的全景图是什么样的?第二部分,我们再来弄清楚,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是什么样的,这个产业中的玩家都有哪些?中国在其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未来将何去何从?
首先,什么是芯片?
简单来说,我们打开电脑背板,看到的那些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四四方方的薄片,就是经过封装以后的芯片。借用清华大学李铁夫老师在《前沿科技·芯片技术10讲》这门课当中对芯片的解释:你可以理解成“半导体+集成电路,合起来叫芯片。”
什么意思呢?半导体,我们以前上学学过,它不同于导体持续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半导体可以在导电和断电之间来回切换。这样一来,只要靠施加电压的变化,人类就可以用电来控制电。
而集成电路指的是采用一定的工艺,把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等这些基本的电路元器件及布线互连在一起,制作在一个小型的晶体上,然后封装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元。
半导体材料结合集成电路,这就是对芯片的技术原理解释。这里听不太懂也没关系,我们先建立一个对芯片的模糊认识,知道它与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有关,然后我们还是把重点放在,芯片到底有什么用。从应用层面去理解芯片,就会容易得多。
过去我们对芯片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它是计算机和手机的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的性能,也就是芯片技术的高低,决定了这个电子设备的质量。比如说有时候手机用了两三年之后,发现经常出现卡顿,信息传输不流畅的现象,这就说明应用处理器的性能不足以支撑你使用的需求了。
所以每年各大手机厂商,都把应用处理器的性能高低,作为争夺手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广告词中,芯片出现的频率也最高,好多人听说“芯片”这个词,也都是从这来的。
不过,真实情况是,芯片的应用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简单说几个例子,你就有更直观的感受。
比如我们拿手机来说,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应用处理器是芯片以外,我们打电话通信过程中,输出信号,接收信号涉及基带芯片(基是基础的基,带宽的带)和射频芯片(射是发射的射,频是频率的频);再有手机的内存,也就是数据的保存和管理,涉及存储芯片;然后还有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头芯片,支持上网的Wi-Fi芯片、用于连接蓝牙的芯片、进行电源管理的芯片等等。可以说,手机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这背后都离不开种类繁多的芯片。从手机扩展到任何一个其他的电子设备,也同样如此。
再比如,我们拿电热水壶烧水,要把真实世界的热量转换为电信号,让我们知道:现在水烧到70度了,这中间就离不开温度芯片;还有,我们称量货物的重量,想让物体的重量转变成数字几千克,也就是说要把真实世界的压力转换为电信号,这其中,就离不开电子秤中的芯片。
不夸张地说,我们真实世界中的“声、光、热、力、电”这些抽象的物理信息,想要转换成一系列的数据信息,能够在网络上被记录、存储、分析和使用等,都离不开芯片这个通往数字世界的接口。
所以,如果要给什么是芯片,做个简单的总结,我觉得你可以参考作者在书中说的这个比喻,把芯片理解成:它是连接人类真实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这座桥梁,我们就无法跨越空间、时间的阻隔,实现与数字世界的联结。
如果我们再说的直白些,芯片就是信息时代的“石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谁能控制芯片,谁就能左右世界的命运。换句话说,身处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芯片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说到这,其实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未来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除了延续手机、电脑这一类的消费电子领域。还将会更多地出现在:比如汽车电子领域,实现小到车窗升降、电动座椅调节,大到仪表盘显示、娱乐通信以及辅助驾驶等各种功能。再比如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领域,完成生产资料的自动采集、汇总和分析,提升生产效率;或者是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
这就是芯片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层面,然后我们沿着产业链往上走,就会来到中游的制造层面,要想了解一颗小小的芯片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这是核心部分。
简单来说,产业链中游可以分成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这三个关键环节。
首先,芯片设计就是用专门的EDA设计软件,也叫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把客户的产品需求,转化为电路设计的版图。芯片设计行业与软件行业有些类似,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
芯片这个活有多难呢?作者在书里打了一个比方,前面我们提到过,要在一个小小的晶片上集成电路。现在,你可以把集成电路简单理解成,一个超大型的城市。
芯片设计师就是这座超级城市规划师,他需要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把100亿个晶体管,注意啊,不是几百个或者几千个,而是100亿,比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还要多的晶体管,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或逻辑顺序设计好,从而达到他想实现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大到城市功能区分类,比如住宅区、饭店和工厂等要规划好,小到要设计什么样的楼,每栋楼的功能是怎样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要进行隔离等各种细枝末节,他都得考虑到。
所以,要想实现芯片的各种性能,单说这其中,集成电路设计的复杂程度,就需要从业人员长期的技术积累。
好,一旦芯片设计版图文件出来后,就进入代工厂进行生产,这就是产业链中游的第二个环节,芯片制造。芯片制造的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的工艺步骤包括光刻、刻蚀、掺杂和薄膜沉积等。
这里估计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陌生名词,你有点听懵了,没关系,我们还是来打个比方。如果把芯片比作一幅艺术作品,光刻就是其中最核心的工艺,也就是要按照设计图,拿激光画笔,透过一个已经设计好的镂空模版,把画画在底片上。
可想而知,上百亿个零部件的设计图肯定是密密麻麻的一片,这对画画的精确度要求就非常高,所以基本上芯片加工的工艺水平主要取决于光刻的精度。
你画的精度越细致,同样复杂度的芯片电路所占的面积也就越小。所以,实际上,光刻工艺的不断进步,也让我们看到电子设备能够越做越小,从以前的那种台式计算机到便携式的笔记本电脑,再到只有手掌大小的移动设备手机。
不过,用激光笔画完之后,还没结束,紧接着就要进行刻蚀,蚀是侵蚀的蚀。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是拿把雕刻刀,要把画笔的痕迹全都刻出来,后续再进行掺杂和薄膜沉积步骤,让这个作品能够发挥出它的电学性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通常在进行每一道主要工艺步骤之前,都需要再重新进行一次光刻。所以,拿加工一个中央处理器芯片来说,往往就需要数千个加工步骤。而由于工艺步骤多,精细程度又要求特别高,可想而知,底片上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瑕疵,因此这就需要进行第三个关键环节,封装测试。
封装测试的过程很好理解,你肯定得先对所有的芯片进行测试,然后把不符合要求的芯片挑出来。符合要求的芯片,就进入封装步骤,有点像是给我们洗出来的照片加上一层保护膜一样,要给每个芯片都加上塑封材料提供保护和散热功能,它们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电脑背板上的那个四四方方的被保护好的芯片了。
从技术难度层面来说,封装测试这个环节,相比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难度相对偏低。
好,到这,我们算是充分了解了芯片产业链的中游,它涉及三个关键环节,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
最后,再往上走,我们就要说到芯片产业链的上游,用于制造芯片的材料和设备了,这是技术难度最高,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作者在书中提到,打个比方,如果制造芯片是你要做一桌饭,那么,用于制造芯片的材料就是米,设备就是做饭的锅。显然,没有米和锅,哪怕你做饭水平再高,也不行。
所以说,这里的米通常指的就是,半导体材料硅和在芯片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耗材。这里我们重点说硅这个元素,尽管我们都知道硅这个元素,存在于沙子之中,沙子的量足够丰富,但是要把沙子变成满足芯片生产要求的硅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一个大难题就是要提纯。一般的工业用硅,提纯纯度大概在98%左右,要求更高些,能达到99%左右。但是你肯定猜不到,芯片用硅的纯度纯到什么份上呢?99.999999999%。我刚刚说了多少个9?足足有11个9,是不是很夸张。
第二个大难题是对硅片平整度的要求极高,比如较先进的工艺是12英寸硅片,平整度必须控制在1纳米以内。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从上海到北京这么大的范围里,要求最大的地面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
更关键的是,芯片的所有后续加工,都是以硅片为单位进行的。硅片尺寸越大,能够切出来的芯片数量就越多,单个芯片的成本也就越低。说白了,掌握了硅片生产的技术,也就算是掌握了整个芯片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在硅片材料这块的现状是,大部分的主流硅片材料都依赖进口,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制约了整个芯片产业的发展。
好,到这,我们刚刚说的是半导体材料硅,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锅,锅指的就是半导体设备。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工厂用于制造芯片的光刻机、刻蚀机和薄膜沉积设备等。在芯片产业中,常常有“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说法,讲的就是用于芯片制造的设备,与后续的芯片设计、工厂里的制造工艺之间紧密的关系。
你看,芯片设计依赖于工厂里制造工艺的性能,而制造工艺的性能又取决于具体生产设备是否足够先进,因此,半导体设备不仅是重要的上游产业,更是后面中下游产业发展的基石。
目前,半导体设备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全球前五大厂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均来自美国、日本和荷兰。其中,难度最大的也是我们都知道的,用于制造芯片的光刻机。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高端光刻机领域,仅来自荷兰一家的阿斯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80%,用于7纳米以下的EUV光刻机更是全球独此一家。所以,芯片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含量最高,也是我国当前最薄弱,最需要大力发展的部分。
好,现在我们基本上就已经弄清楚了芯片产业链的重要部分了,包括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供给、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以及下游的芯片应用。
其实,你也能感受到,尽管我们已经对整个产业链做了很多的简化,但是一路走下来,整个过程,产业链又长又复杂,不仅中间有很多环节,而且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极高。所以,在芯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产业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由原先的只有几家巨头公司可以接受的,那种集设计、生产、制造所有流程于一体的模式(也叫IDM模式),转变为产业全球化分工的模式(叫Foundry-Fabless模式)。
这次变革可以称得上是集成电路历史上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越。起因是1978年,我国台湾的张忠谋老先生创立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厂,也就是现在的台积电。在这之后,芯片产业模式就逐渐发生转变。
作者提到,我们还是拿米和锅的比方来说。这种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一直以来,大家习惯了有锅的人家才有资格做饭,因为买锅实在是太贵了,很多人精通菜谱却苦于无锅可用。
而现在的市场变成了,有人愿意花重金买一个锅,专门租给那些精通菜谱的人做饭。这样一来,只要这个买锅的人,能保证自己绝对不做饭私下往外卖,那么租用他锅做饭的那些人,也不会担心自己的菜谱被偷用。于是,台积电这种专业代工厂的出现,也促成芯片产业逐渐形成全球化分工的产业格局。
好,接下来,我就带你把镜头从纵向产业链的微观视角放大到宏观视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全球化芯片产业格局中,都有哪些玩家?他们的实力如何,中国芯片产业的现状是怎样的,未来如何发展?
首先,进入芯片产业,不得不提的头号玩家就是美国。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芯片产业实力很强,但可能不知道他为什么强,强在哪?
实际上,从1961年春天,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出第一个芯片产品,到今天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美国在全球芯片市场上基本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从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个人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芯片等的发展,芯片产业几乎所有的重要突破和变革都始于美国。美国的半导体产业确实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者在书中提到: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但对美国来说,在芯片产业中,它几乎是招招鲜。
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整个芯片制造的产业链是很长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原材料、专用设备、高端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和封测等各个环节都有垄断性的企业存在,而这些企业一般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一个环节的缺失就能卡住整个产业链,所以,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最终生产出可用的芯片。
而之所以称美国芯片产业是“招招鲜”,是因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强大,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的各细分环节,几乎没有短板。这就意味着,技术上的领先和产品创新,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后来者制定游戏规则,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我看到书中有一个比喻形容美国的这种状态,特别有意思,叫 “踢开梯子”。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当一个人他已经攀上高峰以后,就会把攀爬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以免别人跟上来。这就是美国一直以来在芯片产业上的玩家态度,哪怕不择手段,也要确保自己芯片产业的霸主地位。
我们可能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2016年美国对中兴公司开出天价罚单的事件,和之后再次对华为的恶意制裁事件,以国家安全为由,把科技争端和贸易争端从经济问题变成政治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的打击手段,美国对日本就已经使用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从美国低价引进了大量芯片有关的技术,随后又采取了闷声追赶的举国模式,建立了“官、产、学、研”一体化的芯片产业发展制度,尤其是在存储器芯片领域,一度有超越美国芯片产业霸主地位的趋势。
于是,美国对此迅速做出战略调整,以日本芯片产品扰乱市场、低价倾销为由,逼迫日本政府进行谈判,签署了《美日半导体贸易协议》。而这也导致原本处于浪潮之巅的日本芯片产业,直接在这张牌桌上输掉先机,快速衰落下来。我在书中看到,日本芯片产业的市场份额也从1986年占全球40%一路跌到了2011年的15%。其中,对存储芯片领域的打击最大。
不过,日本人吐出的肉,并没有落回到美国人嘴里,因为此前在日本的强大竞争下,美国硅谷超过七成的科技公司早就砍掉了存储芯片业务,特别是像英特尔、AMD这样的巨头。那么,这些巨量市场份额,去哪了呢?
这就要说到牌桌上的“捡漏王”韩国了。日本让出的巨量存储芯片市场份额,几乎都被韩国吃进去了。随着韩国三星加入战团,并主动站队美国后,难以替代的日本一下子变得可有可无,韩国从此成为存储芯片产业的新宠。
我们都知道,对于所有的电子产品而言,只有有了存储芯片,数据才有记忆和保存功能,产品才能正常使用。所以,存储芯片也是芯片产业中应用市场规模最大的单一品种,而韩国也凭借着这个契机,成为了存储芯片领域绝对的垄断者。
不过,韩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产业,但其整个芯片产业起步比美国和日本晚了15-20年,在最底层的半导体材料和装备方面,并没有完全跟上芯片产品的步伐。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日本,虽然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失了芯片产业的先机,但手上依然握有的几张王牌不容小觑。
比如在消费电子领域,日本索尼公司在图像传感器芯片上,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再比如同样是在半导体材料和装备领域,日本和韩国就形成了鲜明对比。日本的半导体装备和材料企业,均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芯片产业链中技术难度最高的上游部分,日本仍然牢牢握在手中。
好,我们刚刚说完了在牌桌上几位争得热火朝天的玩家,有美国、日本和韩国。接下来要出场的这位欧洲玩家,相对来说就显得冷静得多。作者在书中提到,确实,总体来看,欧洲的芯片产业正在经历衰退。
从3G、4G到5G时代,欧洲电信行业三巨头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都辉煌不在,由于终端应用厂商在电信行业和消费电子的衰退,欧洲整体的芯片产业也逐渐萎缩。不过,虽然丢失了手机芯片的全球市场,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底蕴,欧洲芯片产业仍然在工业和汽车芯片领域,占有一席。
一般来说,对芯片的可靠性,要求航天航空和军工级>汽车级>工业级>消费电子级。对于什么是可靠性,你可以这么来理解,比如仅仅是从芯片寿命来看,消费级芯片要求是3年,所以一个手机用3年其实也就差不多了,工业级就要求5-10年,而汽车级别的芯片寿命就更长了,一般需要达到15年左右。
从对环境温度的耐受范围来看也是一样的。汽车电子和工业电子,相比于消费电子来说,都有更严格的准入标准,这些严格的标准都意味着,需要有深耕多年的经验。
所以欧洲这三家半导体公司,英飞凌、恩智浦和意法借助整个欧洲深厚的工业基础,也不约而同地把公司战略聚焦在汽车和工业这两块,他们期待着,未来随着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和工业4.0的普及,在这两个领域迎来自己的第二春。
好,最后,我们再来重点说说中国芯片产业的现状。其实,我国的芯片事业起步并不晚,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国防工业的牵引下,我国初步建立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相对独立完整的芯片产业体系。随后到了80、90年代,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投入下,我国的芯片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所说的“卡脖子”,其实并不包括国家国防和航空航天相关的芯片技术,这类芯片技术前面我们也说了,主要是要确保可靠性和稳定性,也不需要大规模量产。
所以也像李铁夫老师所说:“不管谁要卡我们的脖子,都危害不了国防安全。但是在高端芯片领域,比如手机的应用处理器、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等这些方面,对运算速度要求高,还得大规模量产,我国确实面临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
究竟有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一起顺着芯片产业链简单捋一遍。
比如在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材料方面,我国目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全球五大硅片企业处于技术工艺保密的考虑,迄今为止都未在我国大陆设厂。在设备方面,前面也提到,目前全球半导体设备前五大厂商均来自美国、日本和荷兰,而且纵观每一家设备巨头,他们都有一个其他对手无法取代的优势产品。
可见,材料和设备都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我国在芯片产业链上游虽然已经有所布局,但是发展时间有限,实力还是非常薄弱,想要在短期内缩小与世界巨头的差距,可能性也非常小。
再比如在产业链中游的芯片设计环节,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少国产EDA设计软件。目前全球前三的EDA设计软件两家是美国,一家是德国。虽然EDA工具的产业规模不大,但是这个软件,对整个芯片产业来说,极为重要。这就像你要画图,没有设计软件,图如果简单,你还能自己手工画,但是图一难,像芯片设计的过程极为复杂,涉及上百亿个零部件,那就很难脱离这些国外的EDA工具。
不过,虽然在这些环节,我国芯片产业仍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制造,再到后期的封装测试,令人欣喜的是,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转机。
比如在芯片制造环节,我国上海是最早布局芯片制造的,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华虹半导体,到21世纪的中芯国际公司,芯片制造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体量、层次和特点。再比如,由于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及海外疫情情况不乐观等原因,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芯片相关境外企业在大陆投资建厂。
我们再说到封装测试环节,这是我国芯片产业链中占全球份额最高的环节,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发展方式上来看,大陆龙头企业已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这些当然都是好的变化。
再比如在产业链下游的芯片应用层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大和贸易最活跃的芯片市场,而芯片产业,又恰恰是一个下游应用需求拉动的市场,因此这就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者在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站在整个芯片产业上来看,就会发现,这个产业的先发优势和马太效应特别明显。简单来说,就是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一次性投入巨大,但是边际成本极低,规模效应明显,对产业后来者极不友好。
一个典型的套路就是,先发的芯片企业通过技术垄断,赚取超额利润,等市场上有了其他玩家,马上降价,市场售价比后来者的成本都低,让后来者越做越亏,最终断了进入市场的想法。
而科技行业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后来者并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新兴的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先行者的优势,一旦全球技术风向发生变化,大企业由于自身的惯性,反而容易错失良机。
如今,在全球技术风口转向5G、AI、物联网、自动驾驶等行业时,我们会发现,在专用芯片的细分市场,已经有一些中国轻装上阵的本土企业在领跑了。比如在AI领域,全球已经形成了中美两强竞争的局面。我国的商汤科技、寒武纪、依图科技、百度和华为等公司研发的AI芯片都拥有很强的实力。
而在指纹识别领域,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汇顶科技公司更是在2018年,出货量超过原先的行业老大一家瑞典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大指纹芯片供应商。
好,到这,我们总结一下,芯片是连接人类真实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的桥梁。身处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芯片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芯片的产业链,重要的部分包括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供给、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以及下游的芯片应用。
总体来看,芯片产业链非常复杂,产业模式发展至今,形成的产业格局也是全球化的。目前,美国的综合实力仍然处于芯片产业的主导地位,而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韩国则在存储芯片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而欧洲则是深耕汽车和工业芯片领域。
最后是我国的芯片产业发展现状,虽然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仍然面临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挑战艰巨。但是就整体情况来说,我国芯片产业逐渐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对芯片需求的增速也位列全球之首,这也就意味着,机遇将与挑战并存。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最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相信你肯定也会发现,此刻,我们对中国芯片的发展持乐观或担忧的看法,好像没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愿意花时间,对中国“芯”多一些真实、客观的了解,给予从业人才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最后,其实我在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查找了很多资料,看到网络上一位博主的说法,我觉得特别好,也分享给你。他说:“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没有弯道超车,唯有不懈的苦功。”
确实,行业很多伟大的突破,都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做出来的。而时间,自然也会告诉我们,中国的答案。
好,以上就是这本《芯路》的精华内容,如果你对芯片话题很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我也强烈推荐你去听一听清华大学李铁夫老师的《前沿科技·芯片技术10讲》。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纵观芯片产业链,可以分成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供给、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以及下游的应用。
-
在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中,美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方面有很大优势,韩国垄断了存储芯片领域,欧洲深耕汽车和工业芯片领域。
-
中国芯片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逐渐进入黄金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