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 柴知道解读
《科学究竟是什么》| 柴知道解读
关于作者
A.F.查尔默斯,英国著名学者,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他本科、硕士、博士学的都是物理,还在弗林德斯大学哲学系做了很多年的访问学者。现在是悉尼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部的副教授。
关于本书
本书是科学哲学领域的必读书之一。查尔默斯在书中介绍了归纳主义科学观、否证主义科学观、结构主义科学观、贝叶斯主义科学观等多种科学思想,试图通过对不同科学思想的梳理,来考察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科学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
核心内容
不同的科学思想中对科学的定义不同,对科学本质的描述也各有侧重。在归纳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是对事实进行归纳推理之后所得到的理论;在否证主义者看来,可以被检验的理论才能被叫做科学;在结构主义科学观看来,一门科学是遵循同一范式的多个理论的集合;在贝叶斯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理论的对错未必是绝对的,而是一个概率问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0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在不同的科学思想中,科学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平常喜欢刷微博或者今日头条的话,肯定看到过这样的争论,就是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有些人说,中医流传了几千年,有大量的案例,是一门经验科学。有些人说,中医的疗法通不过严谨的实验测试,所以根本就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同样的,在星座学、风水学,甚至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问题上,都会出现这样的争论。而且往往是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吵架。
本期音频讲的这本《科学究竟是什么》,就能加深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这本书的主题很明确,听名字就知道,是要告诉你,科学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一门学科要符合怎样的要求,才能被称为科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A.F.查尔默斯。他自己就是一位科学家,他本科、硕士、博士学的都是物理,然后又在全澳大利亚最好的研究大学之一,弗林德斯大学哲学系做了很多年的访问学者。按照今天的说法,他就是站在科学和哲学的交叉路口的那种人。所以由他来研究这个问题,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这本书还是科学领域和哲学领域的必读书目之一,国内很多大学都把这本书当做教科书来使用。
在查尔默斯看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精确的、非常全面的标准,套到古往今来所有的学科上,然后说,满足这个标准就是科学,不满足这个标准就不是科学,这个事情做不到。但是通过研究在不同阶段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科学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就有助于我们分辨科学和伪科学。所以,查尔默斯从伽利略时期的科学思想开始,一步一步介绍了否证主义、结构主义、无政府主义、贝叶斯主义等等的科学观,从各个角度来说明,科学究竟是什么。看完之后,你对科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也能对身边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挑选出四种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思想,来看看在它们眼中,科学应该是什么样的。首先来了解一下归纳主义科学观,这种思想认为,科学是对事实进行归纳总结,所得到的理论;然后再来看看否证主义,这种思想的核心是,科学是可以被检验,而且是可以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接下来再了解结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许多理论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但所有的理论都被装在一个叫做“范式”的框里,有没有这个框,就是衡量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最后,来看一下贝叶斯主义的科学观,这也是作者在新版的书中重点增加的一科学观,这种科学观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一个绝对的事情,而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且,这个概率还可以通过数学算法计算出来。
先来看第一种科学思想,叫归纳主义科学观。意思是说,科学就是对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所得到的理论。我们现在一提到“科学”这两个字,都会有一个反应,就是它很可靠。为什么可靠?因为科学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这些事实是我们人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我们怎么想,事实就摆在那里。而科学,就是我们建立出来的一套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种科学观,是最容易理解的,所以查尔默斯说这是“常识科学观”。归纳主义科学观的形成,是人类在科学探索上迈出的一大步。
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听过的比萨斜塔实验。这个故事很简单,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不同重量的物体,在下落的时候速度不同,重的东西下落得快,轻的东西下落得慢。后来比萨大学的老师伽利略不同意,说不对,不管轻重,都下落得一样快。最后伽利略跑到比萨斜塔上做了个实验,在大家的见证下,发现不同重量的铁球果然同时落地。
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你有这样的疑问,哎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在伽利略做实验之前,人们都不相信吗?其实,在17世纪以前,人们并没有把事实当成是知识的基础。在当时,只有像《圣经》这样的宗教经典,或者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权威人士所说的话,才能被当成证据。所以说,伽利略的这次实验非常了不起,他说服了一堆教授和市民,证明了传统的思想是错误的,我这套根据事实得出的理论才是对的。所以有学者提出,从这个时候开始,以事实为依据的现代科学才真正诞生了。伽利略自己通过比萨斜塔实验一战成名,流芳千古。所以他自己说,我们应当先观察事实,接受这些事实,再去建立一套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这个说法非常经典,简单易懂,广为接受,而且的确有重大的贡献。我们当然不能说它是错的,但是在查尔默斯看来,归纳主义科学观有不少漏洞,也不够完善。
再拿伽利略举个例子。伽利略曾经提出过一种测量恒星直径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拿一根绳子放到眼前,然后调整绳子的位置,让绳子正好能挡住恒星,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算出恒星的直径。这个测量方法的确是基于客观的观察事实,在数学算法上也没有问题。即使今天让我们来做同样的实验,也会和伽利略得到相同的结果。但问题是,用这种方法,根本就测不准恒星的直径。因为我们肉眼看到的恒星大小和角度,跟恒星自身的尺寸大小没什么关系,我们的地球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会对光的传播造成扰动,所以靠肉眼根本看不出恒星的大小。伽利略那个时代,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虽然他进行了观察,通过事实和严谨的数学推理得出了一套理论,但很可惜,这个结论是错的。错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可靠的。那如果根据这些事实来进行推理,当然就得不出正确的理论。
归纳主义科学观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归纳推理这个方法本身,也不够严谨。哲学家罗素曾经举过一个很好玩的例子。有一只住在农场里的火鸡,农场主每天都在早上9点准时过来喂这只火鸡。久而久之,这只火鸡就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就是,每天早上9点就会有人来给我提供食物。但是到了某天早上,农场主不仅没有来喂它,反而拎着一把刀把它给宰了。为什么?因为圣诞节到了,大家要吃火鸡。这个例子就很形象的说明了,通过总结事实,然后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来建立一套科学理论,从逻辑上来讲是不严谨的。因为这样的话,你永远都无法证明这个理论一定是正确的。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种科学思想,叫“归纳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就是通过对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所得到的理论。归纳主义科学观的诞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但问题在于,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未必就是正确的,而且归纳推理这种方法,本身在逻辑上也不够严谨,容易出问题。
接下来,我来为你讲述第二种思想,叫“否证主义”的科学观。否证主义科学观最出名的支持者,叫波普尔。他知道归纳主义的那套观点有问题,所以他换了一个思路,说如果一个东西是科学的话,那它一定是可以检验的,并且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这个观点,就是否证主义科学观的核心。
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光是只能沿直线传播的。但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判断,说光线经过大质量物体的时候,比如经过太阳附近的时候,会发生弯曲。后来果然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光线的确会发生弯曲,广义相对论才逐渐被大家接受。广义相对论,就是一个科学理论,因为它是可以检验的,并且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如果科学家发现光线在经过太阳旁边时确实弯曲了,那广义相对论就对了,但如果没弯曲,那说明广义相对论就有问题了。所以说,广义相对论是可以被证否的。
如果一套理论不能被证否,怎么说都对,那就不是科学。比如在波普尔看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就不能算作是科学,因为什么事他都能解释,怎么讲都是他有道理。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方说星座学,你今天运气好,它有一套解释,运气不好,它也有一套解释,反正无论怎么样,它都是对的。再比如阴阳八卦,也是同样的道理,反正绕来绕去,什么都能解释,永远正确。在否证主义看来,一套什么都能解释的理论,就是什么也解释不了。一套不能被检验的理论,就没有价值。一套不可能出错的理论,就是伪科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否证主义是鉴别伪科学的神器。
但否证主义的科学观,其实也有漏洞:因为即使一个理论被证否了,也不一定就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查尔默斯举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在“日心说”提出之前,人们都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央,是静止不动的。但按照哥白尼的观点,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而且还围绕着地轴自转,根本就不是静止的。我们现在都知道,哥白尼是对的,但在当时,很多人反对哥白尼的观点。其中就有人说,我可以否证哥白尼的观点,假如我跑到一座很高的塔上,然后从塔顶往下扔一块石头,如果地球会自转的话,那等到石头落到地上的时候,这个塔已经跟着地球转动了一点,所以石头肯定不会落在塔的地基上。但实际上,石头当然是落在塔的地基上的。所以我就能证明,哥白尼错了,地球根本就不会自转。
你不要觉得这个否证是在搞笑,真不是,这是哥白尼的理论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因为按照当时的认识,这个实验已经证明了哥白尼是错的,他的理论站不住脚。当然了,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这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石头在下落的过程中,也同时在延续着之前的横向运动。但在当时,哥白尼和他的支持者,面对这个否证完全没办法,也没有作出回应,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没法儿解释。实际上,从哥白尼提出自己的理论,到他的理论被证实,中间经历了超过一个半世纪。如果按照否证主义的标准,哥白尼的理论,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应该被放弃了,因为在这一百多年中,有太多的证据都否定了他的理论。
而这个问题,不光是哥白尼要面对,所有创新的理论都要面对。因为一个新的理论在诞生的初期,肯定是不完善的,一定会面对许多的问题,只能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渐完善。那如果我们认死理,说只要是被证否的理论,都不是科学的话,那很多像哥白尼这样革命性的理论,就没有机会出现了。所以,由于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有限,即使是在检验中被证否的理论,我们也不能断定它就一定是错的。
刚才讲的是本期音频的第二种思想,叫“否证主义”的科学观。在否证主义看来,科学是可以被检验的,也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如果一套理论什么都能解释,怎么说都对,那就是伪科学。但否证主义也存在漏洞,就是即使一个理论被证否了,也不一定就是错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不够。
看完了归纳主义和否证主义的科学观,我再带你了解另一种思想,叫“结构科学观”。结构科学观的代表人物,叫托马斯·库恩,他写了一本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说科学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理论,而是许多理论在一起组成的一套理论结构。但这些理论,都在同一个框架里,这个“框架”就叫“范式”。我们看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就看它有没有“范式”。这就是结构科学观的核心观点。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在现代化学诞生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燃素”,所有的物质在燃烧的时候,都会释放出燃素,火就是由燃素构成的。这些关于燃素的理论,都在一个框架里,是一个范式。后来“化学之父”拉瓦锡提出,燃烧这种现象不是燃素导致的,而是跟氧气有关,是一种氧化现象。他还提出,物质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还弄出了一个包含33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列表。这个元素理论,也是一个范式。
在现代化学诞生以前,研究者都接受燃素论,这个范式就相当于给所有的化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各种理论都要在这个框架之内进行探索,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科学体系。而现代化学的范式,就是物质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科学家在元素理论这个框架之内,再来进行研究,各种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的化学科学。
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范式很重要,因为它能给科学家的工作提供一个标准,他们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框架内,进行各种研究工作,库恩把这些研究工作叫做“常态科学”。常态科学研究持续积累,就能不断地完善这个范式,推动科学的进步。
有另一位叫拉卡托斯的哲学家,也是结构科学观的倡导者,他提出了一套跟库恩差不多的理论,但是更形象一点。他说我们可以把一个科学体系分为“硬核”和“保护带”,这个硬核,其实就是一门学科里的基础理论。比如说,哥白尼天文学的硬核,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还自转;牛顿物理学的硬核,就是运动三定律,加上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些硬核的基础理论之外,还有很多延伸出来的理论,就像是一圈围绕着硬核旋转的保护带一样。
在结构科学观的支持者看来,所有成熟的科学,都要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要有一个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范式。如果要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话,就是看一门学科中存不存在这样的范式。如果存在的话,这门学科就能够进行常态科学的研究,就可以进步,所以属于科学。如果不存在的话,大家各说各话,相互吵架,谁都不服谁,出了错之后也没办法进行改进和修正,那就不是科学。
比如天文学,就属于科学,因为它有核心的理论,比如引力定律、广义相对论等等。大家可以在这些范式里进行研究,即使某个理论搞错了,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修正,推动学科进步。但星座学就不是这样,因为它没有一套大家广泛接受的范式,每个星座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谁也不服谁,都说自己预测的最准。如果你想去买一本什么星座学的权威教科书,去学习一下基础理论,那不好意思,买不到。所以,星座学就不是一门科学。
所以在结构科学观这里,一套科学理论的核心范式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是不容置疑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去质疑基本范式之外的非核心理论,但最好不要质疑范式本身,否则就乱套了,没办法推动科学进步。
但结构科学观也就在这个地方。范式的地位太重要了,不同的范式所面对的问题,对事实的判断,都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出现了一个新的范式,科学家也很难接受。库恩自己也说,要想让科学家抛弃旧的范式,去相信一个新的范式,就好像是让原来信基督教的人去改信伊斯兰教一样,太困难了。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定义科学,指导科学研究的话,要想取得科学进步是很难的。
好,刚才讲的,就是本期音频介绍的第三种思想,结构科学观。在结构科学观看来,科学是许多理论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结构,所有的理论都装在一个叫做范式的框里。判断一门学科是不是科学,就要看这门学科有没有这个框。
看完前面三种思想,再带你来了解本期音频的最后一种思想,叫贝叶斯主义科学观。之前讲到否证主义科学观的时候我们提到,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有可能被证伪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理论都不能说自己是绝对真理,即使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这样伟大的理论,最后也被证明是有适用条件的。所以在贝叶斯主义的科学观看来,一套科学理论的对错,是一个概率问题。
这个说法乍听上去简直不可理喻,有点违反常识。其实它是来源于数学上的一个理论,叫贝叶斯理论。这个理论的精髓就是,我们可以根据新出现的证据,来描述一件事情发生概率的变化。
听起来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你就懂了。假如你去看赛马,看到其中的一匹马身强体壮,战绩辉煌,觉得它肯定跑得快。于是你就认为,这匹马有50%的概率能得第一。但是等到这匹马被牵到跑道上的时候,你却发现它大汗淋漓,站都站不稳,喘粗气,肯定是生病了。由于出现了这个新情况,你就觉得,这匹马跑第一的概率不是50%,而是只有5%了。
当然了,在这个例子里面,调整过程是根据你的主观感觉来的。但在贝叶斯理论里,整个调整的过程,是要根据一套严格的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的。这套计算过程很复杂,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在贝叶斯主义者看来,一套科学理论对不对,就跟赛马能不能跑赢一场比赛差不多。比如牛顿的理论,在以前的成立概率是很高的,因为几百年来的实验证据都在不断地推高这个概率。但是到了20世纪,一系列跟牛顿理论不符合的新证据出现了,它的成立概率自然就逐渐变低了。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呢,在刚提出的时候,它成立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可是不断地有新证据出现,不断地经过调整,根据计算,相对论的成立概率就变得越来越高了。
你可能会想,贝叶斯理论的这套算法,到底靠不靠谱,符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呢?还真符合。
比如有一位叫普劳特的化学家曾经提出一个假说,说所有元素的重量,都是氢原子重量的整数倍。这个假说成立的概率,被设定为90%。但之后有人通过实验发现,氯原子的重量,是氢原子的35.83倍,不是整数倍。在经过计算以后,普劳特这个假说成立的概率就下降到了87.8%,降了2.2%。虽然假说成立的可能性下降了,但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因为在一个新证据被提出的时候,大家肯定会想,是不是我们测量的方法有问题啊?是不是我们用的氯元素纯度不够啊?就像刚刚我们说结构科学观的时候说的,人们一般不会怀疑到核心假说的身上。所以普劳特假说的概率下降了,但下降的不多,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
不得不说,贝叶斯理论的算法很精巧。比如,如果一个证据被重复提出,那对理论成立概率的提升就很小;如果有多重不同类型的证据都支持某个理论,那理论成立的概率就会有大幅的提升。这些符合我们直觉的结论,都能在贝叶斯理论的算法中得到验证。但贝叶斯主义的科学观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在贝叶斯理论的算法中,我们必须要先给一个理论赋予一个概率,再来进行计算。比如说,刚刚提到的“普劳特假说”的例子中,进行计算的人一开始就认定,它成立的概率是90%。但问题是,凭什么呢?这个90%,完全是根据主观信念得出的。换句话说,是靠猜的。别人可以认为这个假说不可靠,只有20%的成立概率,你也没办法反驳,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所以,即使调整的算法再精巧,最终的结果也多多少少会受到这个主观判断的影响,无法做到客观和精确。
刚才讲的就是本期音频为你介绍的最后一种思想,叫贝叶斯主义科学观。在这种科学思想看来,一个科学理论是对是错,不是一件绝对的事,而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且,它能提供一套精巧的算法,来计算一套理论成立的概率。但贝叶斯主义科学观的问题在于,它无法摆脱主观信念的影响,做不到完全的客观和精确。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要讲的全部内容,回顾一下,科学究竟是什么?
首先,在归纳主义者看来,科学就是对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后形成的理论。这种“实事求是”的观点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但问题是,归纳总结出来的理论,不一定就是对的。还有很多当代科学,也没法儿观察。
然后,在否证主义者看来,科学是一套可以被检验的理论,是有可能被证否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什么都能解释,怎么说都对,没法儿检验,那就是伪科学。但否证主义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一门学科在检验中被证否了,也不一定就是错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不足造成的。
接着,在结构科学观看来,科学是许多理论在一起所组成的,所有的理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要套进一个叫做“范式”的框里。有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就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所在。但结构科学观也有问题,就是太过于注重范式的重要性,也会对科学进步造成影响。
最后,在贝叶斯主义科学观看来,一个科学理论是对是错,不是一件绝对的事,而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且这个概率是可以计算的,还可以根据新证据进行调整。但问题是,这种算法它无法摆脱主观信念的影响,做不到完全的客观和精确,难以推动科学的进步。
读完《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感想。很多问题,想给它下一个精准的定义,找一个明确的标准,是不可能的。有一位哲学家,叫维特根斯坦,他举过一个例子,说你不可能对“游戏”这种东西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不管你怎么定义,我都能找出一个东西,它跟你定义的不一样,但又的确是游戏。科学这个事情也是这样,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感受,不断地接触,总结各种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判断一个东西究竟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有些架,可能就要一直吵下去。
撰稿:柴知道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