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福特自传》 杨蕾解读

《福特自传》| 杨蕾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福特自传》。这是汽车巨头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的传记。不管你是在做生意还是做产品,千万别错过这本书,它能让你了解,福特这位“汽车大王”的商业秘密和产品哲学。

汽车发明以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这个产业里,最关键的人物和企业之一,就是亨利·福特和他的公司。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很多企业家,都把他视为偶像。亨利·福特在1947年就去世了,但媒体后来评选伟大的企业家时,常常把他放在前面。比如,《财富》杂志说,亨利·福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福布斯》评选过“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亨利·福特名列榜首。

在工业领域从业者的眼里,亨利·福特的地位这么高,是因为他发明了流水线,通过大批量生产,把汽车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更新了工业生产方式。在企业家、创业者眼里,历史上伟大的企业家数量不少,但是像亨利·福特这样,既是管理大师又是创新大师的人,非常罕见。他在一百多年前就看清楚了,工商业的本质不是获得利润,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亨利·福特是如何设计出流水线的?他是如何坚持以服务为核心的?今天这本书,能让我们听到亨利·福特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很早,是在1922年。亨利·福特出书的时候将近60岁,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讲清楚他在福特公司实践的经营方法。

一听到出版年份,你可能会担心,书里的内容会不会过时了?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的顾虑,可是看完本书的序言后,顾虑就打消了。这本书文笔简练,很好读,还有很多金句。亨利·福特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更多地是在阐述商业理念。我们知道,信息会过时,但理念不会,尤其是经过考验的理念。给你分享一个书里的金句:“如果有了一个好主意,最好是集中精力把它完美地做出来,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四处闲逛,寻找出更好的主意上。一次只坚持一个主意,这是一个人能做好事情的最重要的基础。”

另外,我觉得读这本传记还有一个好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位工业家的第一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我们也可以回看,自己工作中有哪些浪费,怎么聪明地避免浪费,提高效率,怎样像工业家那样去规划、完成、改进一个产品。

好,今天的解读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亨利·福特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制造汽车,他是在什么情形下创立福特公司的。我们知道,造一辆车,跟造一万辆,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福特为什么能够批量生产汽车,他是怎么改进流水线的。在最后的总结部分,我们还会说说,亨利·福特一些引发争议的观念。

好,我们开始第一部分,先简单了解一下亨利·福特。

1863年7月30日,亨利出生在美国一个农场。按照他们家的条件,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农场主,可他从小就对修东西感兴趣,是个天生的机械师。

小时候,亨利喜欢摆弄各式各样的工具,工具就是他的玩具。12岁时,亨利第一次看到不需要马的交通工具——蒸汽机车,他非常激动,还去跟车辆的机械师聊天,了解它怎么运转。从那时候开始,亨利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对蒸汽机车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还打算自己仿制一辆,用蒸汽机车取代马车,帮助农民劳作。

这听着很像小孩子的豪言壮语,但亨利做事很坚定,他认准的事,通常都能很好地完成。比如,他小时候对手表也很感兴趣,只靠自学他就能用简单的工具,修好有问题的表。有段时间,他甚至修了三百多只表。

这位机械师逐渐长大,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亨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自己动手,就像他在书里说的,“机械对于一个机械师来说,就像书籍对于作家一样。他可以在摆弄它时从中得到很多感想和领悟。”亨利在机械领域的身份也越来越专业,他在一个车间当过学徒,在一个机构担任过机械专家,负责装配、修理机器。

作为一个成熟的机械师,他没有忘记自己小时候的初心,那就是,用机器把农民从农场里的苦活累活里解放出来。他造了一辆能够跑动的蒸汽机车,还花了两年时间做各种实验,最后却发现它并不适合用来制造交通工具。不过,没关系,他已经从中学到了足够的东西,而且,他又发现了一个“新欢”——内燃发动机。

他是从杂志上了解到这个机器的。当时,人们觉得,这种发动机还不如蒸汽机好用,但亨利认为,内燃发动机说不定有用,能给他梦想中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他对发动机的了解,很快就从纸面上拓展到实践中,他修好了一部发动机,后来,还自己仿造了一台小发动机模型。

为了更好地做实验,他回到家里的农场,继续研究发动机。亨利的父亲还是想让他当农场主,还给了他一大片木材种植地。亨利表面上接受了,结了婚,还像模像样地砍木头。但他的大部分精力还是用来设计自己的发动机,他做了大量实验研制双缸发动机。他认为,这种发动机可以用来制造交通工具。

1891年,就在研制发动机期间,亨利收到了一份工作邀约,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希望他过来担任机械师和工程师。他考虑到,通过这份工作他能学到电力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他的研发,他就答应了,带着妻子走出农场,来到了底特律。

在电气公司,亨利的工资很高,妻子也支持他私下的研发工作,于是,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研制自己的发动机。在1892年,亨利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能坐两个人,速度最快能达到每小时20英里。虽然这辆车看上去很像当时的马车,但它的动力不是来自马,而是来自汽油,亨利把它叫作“汽油马车”,开着它在底特律到处转悠。

这么快,亨利就能自己造出一辆汽车,是因为他比别的发明家、机械师都更聪明、更勤劳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的高效与他做事情的方式有关。

那他是怎么做事情的?他总是要在开发出最好的方法后,才开始制造产品。他在书里说:“几乎汽车上所有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部件,都是我事先计划好的。而且我也总是以这种方式做任何事情,我先是作出计划,在开始动手之前,就准备好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否则,在工作已经进行时,却还在改变计划,以致最后造成了前后不一致,这样就会去浪费大量的时间。这种浪费显然是不应该的。许多发明家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理不清计划和实验的区别。”

这段话说得很好,能帮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的做事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体现了亨利的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汽车的生产方式,比汽车本身更重要。

人们一谈到改进,通常想的都是怎么改变产品,作出一些变动,但在亨利看来,把精力用在改进产品上,不会获得什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怎么改进生产方式。他还打了一个比方,汽车的生产方式就像一把刀的刀刃,不论刀本身多么漂亮,制作时用的钢有多好,被锻造得多好,如果刀刃不锋利,就只是一块废金属。

按照这个理念,亨利陆续造出了好几辆汽车,寻找最好的生产方式。这期间,他辞去了电气公司的工作,因为他想要全身心投入到汽车制造中。他在一家汽车公司工作过,但没多久又离开了,因为在那里,他得依照订单来制造汽车,要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亨利不想被人指挥命令,就选择了离开。

从他离职到创立福特公司,中间隔了一年。这一年里,他一边继续制造汽车,一边研究、思考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他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一定要以金钱为目的。他发现,当时大部分商人的注意力都用在了挣钱上,他们对“最好的生产方式”并不感兴趣,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在意自己给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以及服务的质量。

亨利下定决心,他不会做一个急着挣钱的公司,而是要建立一个“以大众利益为目的”的企业。他想证明,真正的工商业,不需要投机,不用玩弄资本,唯一的基础就是给顾客提供服务。

这些观念,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非常透彻。亨利·福特还总结了他对工商业的认识,主要有三点。他的第一点认识是,如果把金钱放在工作之前,相当于破坏了工作、毁坏了服务措施的基础。第二,把金钱当作优先的考虑而不是工作,会给人造成恐惧失败的心理。这种心态会阻碍企业发展,让人害怕竞争,害怕改变自己的方法,害怕作出任何改变现状的事情。最后,对于把服务放在首位的人来说,道路很明确,你就是要尽可能地以最好的方式来工作。

正是这种服务观念,把福特公司,跟普通的制造商区别开来。如果我们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花钱买了辆汽车,车坏了,需要更换零部件,只能自求多福,因为大部分汽车制造商根本不会管售后,我们只能找当地的修理工。如果修理工想要趁机敲竹杠,我们也只能接受,交上一大笔修理费,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可如果你买的是福特汽车,出了任何毛病,他们都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会尽快把车修好。

不过,如果你用买奢侈品的心态去买福特汽车,可能会稍微有点失望,因为他们的汽车,没有纯粹为了奢侈享受的设计,这跟当时大部分汽车生产商都不一样。要知道,那时候的汽车被公认为奢侈品,是用来享受快乐的工具,有钱人才买得起,甚至已经出现了“豪华车”这个概念。

亨利想要服务好顾客,为什么不做这类设计呢?这就要说到,他想要服务的群体了。在他看来,汽车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日常必需品。他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份好工作,就一定能买得起汽车,载着全家老小享受生活,他要为大众生产汽车。也就是说,亨利想要满足的不是特定的细分市场,而是大众的普遍需求。

亨利在书里有个分析很精彩。他曾经问过100个人,他们希望自己怎么制造产品。80%的人不知道怎么回答,有15%的人,明明没想法,但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必须说点啥,只有5%的人有自己对产品的想法和理由。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在整个市场里只有5%,95%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对产品的需求。亨利认为,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什么东西,能给这95%的人提供全面的服务,用最好的质量进行生产,用最低的价格出售,就找到了大众的普遍需求。

想通了这些,亨利在1903年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我们一起来看看,福特公司创业之初的样子。他们租了一个店面,虽然公司和设备还不完善,但亨利已经制定出了生产汽车的方法——流水线。那时候的流水线还比较简单,就是安装轮子、车胎和车身。这一年,福特公司制造了A型车。因为设计简单,质量过硬,制作精良,A型车很受欢迎,第一年就卖了1700多辆。

接下来的几年,福特公司又推出了B型车、C型车、F型车,他们赚了很多钱,汽车开始卖到欧洲。但亨利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他想要开发一种普及型的汽车,这种车型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更换,他的目标是“让自己的每一部车都非常坚固,质量过硬,任何人买了一辆之后就用不着买第二辆。就像任何一种好机器都应该像一块好手表一样,可以长期地使用。”

换句话说,亨利想要推出一款人们能用一辈子的汽车。这又跟当时的汽车行业格格不入。那时候,汽车产业才刚刚开始发展,从业者普遍认为,多元化发展才是好的,汽车企业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吸引顾客,当人们买了一款汽车后,就要想办法再劝他们买一辆新的、车型不一样的汽车。像亨利这样,想要制造出永不过时的汽车的人,简直是个傻瓜。但在亨利看来,这样的经营宗旨跟自己的公司完全相反,自己的公司会尽可能地为消费者提供可以永久使用的东西,否则无法想象自己怎么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T型车。这就是亨利心目中那个普及型的汽车,它的设计很简单,只有4个结构单位:动力系统、车架、前轴、后轴,人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能,就可以对这些组件进行修理、更换。有些设计师,喜欢做复杂的设计,但亨利想把汽车造得极其简单,让所有人都明白它的一切构造。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在书里作了回答:这是一条双向的道路,可用于一切事物,即一件东西越简单,就越容易制造,就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售,因此也就更可能进行大量地销售。在他看来,这才是工业化的方式,用相同的方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质量,降低价格。

福特公司在1908年到1909年推出的T型车,卖了1万多辆,比当时任何一家汽车厂曾经卖得都多,那时候,福特公司才不过成立了5年。1909年,亨利还宣布,以后只生产一种车型,就是T型车。

我们知道,制作一辆车,和一万辆车,肯定不是一回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亨利·福特是怎么完善流水线的,围绕流水线和汽车生产,他又有哪些洞察。

福特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公司,汽车卖到了世界上的各个地方。这对生产量造成了挑战,他们需要尽快增加人手,制造更多的汽车。刚开始,亨利也想要通过传统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尽可能多地招人,招机械师和技能熟练的工人。

但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专业人士特别稀缺,福特不可能招到足够多的机械师,而培训工人也需要大量时间成本。亨利意识到,如果自己的工厂,每份工作都必须靠掌握技能的人来做,工厂很可能就无法存在了。既然技能是招人的门槛,那就想办法降低工作对技能的要求,甚至可以不需要技能。

很快,大量不具备特殊技能的人,来到福特工厂上班,他们来到这里后,常常几个小时、几天内就能学会怎么工作。有些工作,甚至3岁小孩都能做。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细致的分工。

亨利对工厂所有工作都进行过调查、分类。他发现,福特工厂有7882项不同的工作。这些工作中,有949项是重体力工作,需要身体强壮、健全的人来干;有3338项是普通工作,体力一般的人就能干;剩下的3595项工作,根本不需要体力,身体很弱的人都能做。在亨利看来,应该根据工作来选择工人,而不是让工人选择工作,这是走向流水线的第一步。

光是分工细致还不够。亨利还发现,工人们由于没有受过训练,实际的工作时间,还没有步行时间长,他们要走来走去寻找材料和工具。于是,亨利在工厂采取了一条原则:如果没有必要,一个人就决不多走一步。工厂会用滑动装配线,把零部件放在工人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工人完成装配操作后,可以用传送带等工具,把零部件送到下一个工人那里。也就是说,不是工人走向材料和工具,而是材料和工具走向工人。

这种流水线工作方式,减少了工人思考和步行的时间,把一个人的动作减到最低程度,提升生产效率。比如,组装汽车时需要装配飞轮磁石电机。过去,福特的装配方式是,让工人独立地完成所有工序,一个工人平均每20分钟能组装一台,一天工作9个小时,能够装配35到40台。

福特就用装配飞轮磁石电机做实验,采用了一条装配线。在这条流水线上,工人的工作,被分解成了29道工序,每道工序上只需要做一些小的操作,装配时间也从20分钟变成13分钟10秒。后来,因为提升了流水线的高度,进一步提升了工人的行动速度,装配时间降低到了5分钟。从20分钟到5分钟,这就是流水线的效果。

这次实验证明,采用流水线是一种高效的方法,福特公司开始把流水线用在了几乎所有需要的地方,比如,1913年的时候,他们装配一台发动机还需要将近10个小时,采用了流水线后,装配时间减少了4个小时。

你肯定已经发现了,流水线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不断改进。用亨利·福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几乎没有一个星期不对机器或工作程序进行某些改进”。换句话说,亨利完善流水线的方式就是不断改进。

那么,他们都对机器、工作程序改进了哪些地方呢?我们先来看机器方面,福特工厂会尽可能多地让机器完成工作,让机器为人所用。比如,给汽车后轴上油漆的时候,原本需要两个人把后轴放进一个油漆箱里浸没,要完成好几个操作。后来,福特工厂设计了一台特制的机器,一个人操作它就能完成全部的工作,耗时还特别短,只要13秒钟。

当时,福特工厂在每一平方英尺的地面上摆放的机器,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工厂都要多。在亨利·福特看来,不充分利用每一平方英尺的空间都是极大的浪费。福特工厂还测量了每个工种的工人,需要多大的操作空间,工人之间既不能太拥挤,也不能太宽松。亨利说:“我们的机器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家工厂的机器都挨得紧,几乎是一架机器堆在另一架机器的上面,但它们是科学地安放的。”

在工作程序方面,即便是时间花费很少的工作,福特公司也会想尽办法优化,缩减操作时间。比如,有一项工作是组装活塞杆,需要用到销子,这是一种用来定位、紧固零部件的工具。做这项工作时,工人需要把销子从活塞上拔出来,给销子涂上油,把杆插进活塞,再把销子穿过杆和活塞,拧紧一个螺丝,并打开另一个螺丝。

原本有28个工人负责做这个工作,平均组装一个活塞杆只需要3分5秒钟。但工头通过检查分析发现,工人做这项工作时,不得不来回走动,拿材料、运走成品,浪费了大量时间。工头重新做了安排,通过使用滑轮传动装置,减少了工人的移动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前,28个人一天能装175只活塞杆,改进了工作程序后,7个人在8个小时内就能装配2600只。在改进工作程序方面,福特工厂还设置了一个建议征集系统,谁想到了好的主意,就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跟别人交流,并且采取行动。

这就是福特的改进传统:任何事情都应该比它已经做过的做得更好一些。他们除了改进流水线,也会在成本上不断做改进。我们知道,亨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大众利益为目的的企业。这话听上去好像有点虚,商家怎么以大众利益为目的呢?答案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供一个更好的价格。福特有一个宗旨,就是稳定降价。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福特生产的旅行车,1909年到1910年的售价是950美元,到了1920年到1921年,也就是差不多十年后,售价降到了三四百美元。

一说到降价,人们会觉得,这会降低生产企业的营收。其实,这要看价格的降低是来自哪里。如果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或者大家不再需要这个产品,而导致的降价,自然会影响营收。在亨利看来,如果降价是生产的效益所产生的,公众就会知道,这个企业值得信任,他们也会用实际的购买行动表示支持。

福特公司是怎么通过生产效益来降低产品价格的呢?书里有一个方法是,根据生产成本确定价格。采购原材料的时候,福特公司不会简单地接受别人的报价,然后再砍价。他们的方式是,自己计算出这个原材料的生产成本,来确定价格。

比如,有一个工厂为福特公司制造了一款车体,利润已经很薄了,但福特公司通过计算发现,这家工厂实际上只需要价的一半就能生产,于是就要求对方降价。这个工厂在降价的压力下发现,原来每个环节上都能降低生产成本,于是,用原价格的一半生产出了车体。除了这样要求供货商,福特公司自己也会根据生产成本确定价格。有时候,他们会随意地确定出一个很低的价格,然后再拼尽全力实现。他们发现,低价会让每个人都必须为利润作出努力,达到自己最高的效率。

福特公司还有一个方法是全方位地节约。在福特,人们不会建造宏伟的建筑来铭记自己的成功,也不会给工厂加入任何没有用处的东西。他们会低下头,从垃圾、零头碎片里发现价值。比如,有一年,他们从清扫的垃圾里获得了60万美元的价值。再比如,他们把废弃掉的圆铁片用来制作圆盘,每只就能节约10美元,他们一天就能得到15万只这样的圆盘。除了这些细碎的地方,福特公司还在运输、发电、煤气、铸造成本上,想办法节约。到亨利写这本书为止,他们光是通过节约,就获得了超过4000万美元。

讲到节约成本时,亨利还说到了利润,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把销售价格降到了无利可图或亏本的地步,那么他只有被迫去发现怎样用更好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商品,以便用他的新方法来获得利润”。他认为,企业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并不是来自降低工资或者提高售价,而是要依靠管理者多动脑子,把脑力用在更好的生产方法上,发现更好的管理方式。

书里有个小细节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年,福特公司获得的利润远超预期,他们觉得自己在无意中向消费者多要了钱,就返还了每个车主50美元。其实他们不这样做,也不会有人知道,为什么还要这样呢?

答案要回到亨利的人生目标上来。他坚信,薄利多销要比厚利少销好,用合理的低价格销售大多数人能买得起的车,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汽车带来的快乐,同时还给大量工人带来优厚的工资。这就是他的人生目标。

《福特自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亨利·福特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他发明的流水线,把汽车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影响了现代人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也更新了工业生产方式。

亨利是个天生的机械师,小时候把工具当玩具,对一切机器都感兴趣。他从小养成的做事方式,是先找到最好的方法,然后再着手去做。他在制造汽车的时候,也是如此,在他看来,汽车的生产方式,比汽车本身更重要。

批量生产汽车时,亨利通过细致分工,降低了工作门槛,招来了大量普通工人来工厂工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想办法去掉了一切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不断改进机器、生产流程。在福特,有这样一个传统:任何事情都应该比它已经做过的做得更好一些。

亨利创立福特公司,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要以大众利益为目的,用低价格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服务。他在公司中的实践,就像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真正的工商业,不需要投机,不用玩弄资本,唯一的基础就是给顾客提供服务。

最后,我还想给你一点提醒。亨利·福特毕生都致力于用机器,把人从苦活累活里解放出来,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但他也有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讲到技能时,他说,“我们应当承认,人类在智力方面是有差别的。”说到重复性劳动时,他说,“我不可能整天做同一件事情,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重复劳作并不可怕。事实上,对有些人来说,思考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他看来,不是所有人都想得到提升,获得进步。这些观点都矮化了普通人。

而他发明的流水线,后来也引发了争议。有些争议,至今还在继续。比如,流水线降低了大量工作的门槛,人只需要几个简单动作,就能用机器高效工作,然后获得报酬赚钱养家。这在亨利·福特看来,是非常公平,有益于工人生活的。但他没看到的是,人不仅有养家糊口的需求,也有创新、拓展个性的需求。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就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这种高度标准化、细致分工的生产体系。

亨利·福特的伟大和争议,让我想到了,我在吴伯凡老师专栏里看到的一句话。那句话来自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他说,使用任何一个手段、一个路径,都在借高利贷,它怎么把你推向成功的,就会怎么把你拖向失败。希望亨利·福特的故事和刚才这句话,都能对你有所启发。

如果你对亨利·福特的更多理念感兴趣,推荐你找来原书看看,得到电子书就有。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亨利·福特,以及他给世界带来的贡献,推荐你去看看得到的课程《巨富之路:福特》。

好,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亨利·福特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他发明的流水线,把汽车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在他看来,汽车的生产方式,比汽车本身更重要。

2.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亨利·福特想办法去掉了一切没有创造价值的环节,不断改进机器、生产流程。

3.福特的传统:任何事情都应该比它已经做过的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