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钢铁侠》 张凯解读
《硅谷钢铁侠》|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阿什利·万斯,美国商业专栏作家、资深科技记者,是全球著名的科技作者之一。
关于本书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神一般的男人——埃隆·马斯克,他翻转了全球汽车工业,他是唯一一个能让发射器发射再返航的人类,他让谷歌创始人自愿把财产给他,只因为相信他能改变世界。
核心内容
这本书我们主要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马斯克的个人经历,第二部分是马斯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第三部分讲下马斯克经常挂在嘴边的第一性原理。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本书叫做《硅谷钢铁侠》,是著名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自传。本书一共343页,我会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的核心主题,一起了解埃隆·马斯克这个人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特质。
埃隆·马斯克是创业领域的传奇人物,是硅谷精神的代表。在2016年“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排行榜中,埃隆·马斯克排行第11位,要知道,排在他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像奥巴马、特朗普这样的国家领导人。一位同时在微软和苹果工作过的同事就说,马斯克就像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结合体,同时具备他们身上的优点,既具有乔布斯的魅力和品位,又具有比尔·盖茨的眼光和技术,而且比他们两个人合起来改变世界的动机都更为强烈。他的个人能力几乎能让绝大多数 CEO 都望尘莫及,据说他公司里的任何一个职位如果空缺了,他都能上去补位,而且比原来的人干得还要好。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就说,他死后才不会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呢,他会把钱全部交给马斯克这样的人。因为他就是现实版的钢铁侠,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更夸张的是,网上还有大量的人在一本正经地讨论,马斯克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那这位几乎被神话了的创业者真的就如大家所说的那么神吗?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是什么样的经历铸造了这么一个奇葩?我们从他的身上能学到点什么呢?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这本书的作者叫做阿什利·万斯,是美国的一位科技专栏记者。这本书是他在马斯克本人的授权下写成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说说马斯克的个人经历,从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揣摩出他的性格是怎么塑造的;第二部我们说说他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第三部分我们说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意思。
先来看看马斯克有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一般的传记都会先说说主人公的童年,这本书也不例外。要说马斯克的童年生活,他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说他和很多幸福的孩子不一样,他的童年很痛苦,从小父母离婚,他是跟着父亲一起生活的,他的父亲据他本人描述,是一个非常不快乐的人,再详细的描述书中就没有了,因为马斯克本人不让作者深入探究,并且还用很严肃的态度警告作者,如果作者不依不饶地要联系他的父亲了解情况,后果会非常的严重。既然他本人不愿意说,那咱们也就不要八卦了,唯一知道的一点就是马斯克绝对禁止自己的孩子见他的父亲。
说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是说,他和大多数天才儿童的童年是一样的,大多数天才童年都不幸福。像牛顿、拿破仑、达·芬奇、卓别林这些人,童年都不快乐,或多或少都遭受过精神或是肉体上的冷落和虐待,一般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人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成为流氓,社会规则对他们起不到约束作用,最后就是走上各种犯罪的道路,另一种就是成为天才,也是各种打破规则,打破常理,不过是在法律框架之内,在各个专业领域之内做这些事。幸好马斯克成为了后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现在谁也说不准,有的说法是说,遭受过这样的经历让他们的基因产生了突变,他们会更加敏感和恐慌,也因此让他们的智力产生了大跃进,成就了他们的知识。还有的说法是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因为从小被压抑,被积攒下来的能量通过工作这个出口释放出来,于是他们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们能从工作的成就中体会到一种复仇的快感。如果治好了,那他们工作的热情也就消失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马斯克算是比较幸运的,他属于工作狂的类型,每天工作20个小时,个人幸福对他来说都不是事,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
他从小就属于那种非常内向的类型,不善交际不爱说话,别人和他沟通他总是慢半拍,一天到晚看起来总是在忧心忡忡地想事情,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谁都搞不清他一天想的啥。伴随这种状态而来的感觉就是孤独,所以就喜欢在书里找慰藉,他从小看书的能力就特别强,通常每天看10个小时的书,在周末的时候经常一天两本,3年级的时候就把《大英百科全书》看完了,这样的结果就是他经常没办法和同龄的孩子交流,别人怕黑,他就说黑只是没有光线,别人赞叹天怎么那么蓝,他就说那其实只是光的反射造成的,反正就是分分钟能把天给聊死。其他的娱乐爱好就是编程和玩游戏,是个地地道道的理科男,非常的羞涩。
从马斯克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不太好的童年还真就不一定会产生不好的结果,这个经历就像一把磨石刀,要么摧毁一块普通的石头,要么能磨砺出一块金刚石。
下面我们说说马斯克的学习能力到底有多强。马斯克和乔布斯一样,是极少数能跨领域还能取得极大成功的人。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叫做 ZIP2 ,是一家罗列企业信息的网站,有点像现在的大众点评,这个网站后来被他以3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他从中赚了2200万美元。做这个网站需要的技能就是写代码,这个他可以说是很早就掌握了,12岁的时候别人在玩游戏,他就已经会编代码写游戏了,完全是自学的。正好上大学的时候赶上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所以他的这次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必然。
第二次就是创办网上银行 PayPal ,就是类似我们现在用的支付宝,现在很多人可能还在用。这个公司被他15亿美元卖掉,他从中赚到了2.5亿美元。这两次创业虽然中间也有曲折,但是还算是比较顺利,并且都是在互联网上,那他怎么突然就跑去造火箭去了?据他说这是因为儿时的梦想,不管怎么说,他颠覆其他产业的能力是一次又一次的被证明。下面我们重点说说他这个跨界的过程。
马斯克跨界的步骤大概可以分三步:第一步,弄清楚结构;第二步,拆分和优化;第三步,重新组装。就和拆一个电动玩具车是一样的。就拿他造火箭的过程来举例。
时间回到2002年,那时候他刚刚把 PayPal 卖掉,手里拿着几亿美元的现金,要是一般人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做投资,这样比较稳妥。马斯克他不,他突然对造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举家搬到了洛杉矶,为啥呢?因为那里的太空产业非常发达。洛杉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是军事航天业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各种顶尖的航天技术人才都在这里聚集。他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地融入到这个圈子里,他先是加入了一家叫做“火星学会”的组织,向这个组织捐了5000美元,这个举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一下就进入到这个圈子里了,火星学会的发起人主动过来找马斯克给他讲述他们的目标,以后的活动他们也会主动邀请马斯克参加,在一个晚宴上,马斯克旁边就坐着詹姆斯·卡梅伦,就是导演《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的那位导演,他见到马斯克也是主动地拉投资,希望马斯克投资他的下一步电影,当然这是后话了,从那以后马斯克就开始主动去认识各种懂航天技术的工程师,一方面向他们请教,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挖人做准备。
马斯克学习的另一个大招就是看书,他的第一轮关于火箭的知识是从一本火箭制造手册上学的,那个手册是二手的,都已经发霉了,但马斯克还是啃得津津有味。没过多久他的理论知识就打好了,至少和工程师聊天是没什么问题了。就是通过看书和请教,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搞清楚了火箭的发射原理。接着就成立 Space X ,开始造火箭了。
开始的时候他本来是想去俄罗斯买导弹,然后改装成火箭,但是跑了一趟莫斯科后发现,俄罗斯人漫天要价,一枚导弹要一个亿,根本没有和他做生意的诚意,所以没办法,只能想办法自己造了。在从莫斯科返回美国的飞机上,他的朋友觉得这个事肯定就没戏了,这时候马斯克拿出了一个表格,里面详细地罗列了一枚火箭从建造、装配到发射的所有成本,非常详尽,这就是这段时间他准备的结果。可能里面的数据不准确,但是没关系,有了这个计划书,后面就可以慢慢做调整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当你想要雕一块玉的时候,你得先有一块烂石头。根据他的计划,他准备先造一枚小的火箭试试水,通过这次小火箭的制作过程弄清楚各个供应商都在哪里。要知道,那些国家宇航局也都是通过采购零件最后完成拼装的,所以目前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各个火箭零件的供应商,弄明白火箭的实际制造流程。那怎么弄清楚这个流程呢?一定有这么一个人知道,关键就是找到那个知道的人,这个关键人物叫做汤姆·米勒。米勒和马斯克一样,从小就是个怪人,不一样的是马斯克从小学的手艺是编程,而米勒的手艺就是造火箭,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造出过一个重达80磅的火箭推进器,它可以产生1.3万磅的推力,这个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业余爱好者制造的推进器。
找到米勒之后,第一步就算完成了,火箭的结构和制造流程就算是清楚了。然后进入第二部,拆分和优化。现在只要把火箭的各个零件都采购齐全,理论上米勒就能拼出一个能飞上天的火箭,但是通过这个方法成本还是下不来,他只是节省了一部分组装费用,要知道,造一个手机大概要找到300多个供应商,而造一个火箭需要找到1200多个供应商,这么多供应商提供原料,每个供应商都要从中赚一笔钱,整体下来一枚火箭的成本还是大得惊人,看来这就是这么多年来私人没有办法造火箭的死结。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马斯克有办法,再把它分解,火箭的制造流程都能摸清楚,一个零件的制造流程能有多难,我自己造零件行不行,这样就能把成本压缩到逼近原材料的价格。零件怎么造呢?其实还是一样的,一定有人会,他只需要把那个会的工程师找出来,然后挖过来就行了。这样把所有的工作都一条龙地给做了,看起来非常笨啊,但其实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首先制造各个零件的方式有可能优化,在这些具体的零件上只要用最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它就有很大的提升效能和降价的空间。比如火箭里面用的主体计算机系统,一般的火箭供应商报价都是1000万美元,但是他们发现,普通的设备,就是我们平时用的那些电脑就足够用了,根本不需要什么专门定制的。马斯克说,这个东西一万美元就应该搞定,最后就真的1万美元把这个活给干了。价格降到报价的1/1000。
再比如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触发平衡动作的小仪器,供应商报价12万美元,马斯克一看,说那个东西还没有门把手复杂,5000美元就应该可以搞定,最后又搞定了,价格降到报价的1/24。再比如火箭的那个盖子,以前都是必须是整体的,制造起来对设备要求非常高,现在新的无缝焊接技术一出来,他发现完全可以用几块板子拼起来,这样一来想做多大就能做多大,还用最新的材料代替老的材料,这样既省成本又减轻了重量,又省了一大笔的钱。其次,他的这个组装和发射的流程还能再优化,因为所有的细节他都能把控。比如最近马斯克的猎鹰9号发射完之后成功进行了回收。这一下成本又大大降低了,发射一次只需要掏个燃料费就行了。这就是对航空事业的又一次革命。
你看,从各个零件的优化开始,用最先进的技术一个一个击破,看起来是个笨招,但是一旦完成,他制造的壁垒和最后获得的收益都是巨大的。他就是通过不断地拆分、优化和组装完成对一个传统领域的颠覆。后面改造电动车特斯拉的套路也是这样的。
你看,我们一般都认为极致的社会分工可以带来效率,我们一直都提倡最好自己的公司就做最核心的业务,其他的都外包出去,这样最后通过社会协作组装起来的东西才有可能是质量最好的。但是在马斯克身上我们又看到了另外的一种创新方式,就是一揽子计划,独自把所有的工作都承包了,自己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然后不断地优化,这样制造的产品可能质量不是最好的,但是成本却可以大大降下来。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按套路出牌,乱拳打死老师傅,先用价格优势占住一个高地,再慢慢提升质量。不过能用这个方法的估计也就马斯克了,因为他几乎懂所有的生产环节。有人说工厂里任何一个岗位如果出现了空缺,马斯克能立马上去补位,而且比别人做得还要好,这就是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锻炼的能力,他具有对所有细节的把控能力。你看,既比普通人聪明又比普通人勤奋,还有超强的自律和自学能力,怪不得大家都叫他外星人呢。
下面我们说说马斯克经常说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意思。第一性原理最早是马斯克在接受 TED 主持人的采访时提出来的,他说,他经常思考问题都是从本质出发,而不是去和别人比较,如果你总是和别人比较的话,那么你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如果说一层一层地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一层往上推,最后也许就能产生颠覆性的创造力。当然这也需要大量的脑力,是一种反直觉的思考方式。简单说就是一切事物先看它的本质是什么,抓着这个本质不要动,其他的随机应变。
比如他造火箭,我们前面说的,他在飞机上自己凭借看书写出来的火箭原材料清单就是第一性原理思考的结果。他把火箭的所有零件都列出来,然后分别算出成本,之后一加就算出了火箭的成本,我们知道,这个在现实中是不能这么算的,这里面省掉了所有信息成本,就像一台报废的车它的零件也是那些零件,但是它的价格和新车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假设所有附加在物体上的信息都是不值钱的,他假设自己会造火箭,还能自己动手拼装,虽然这是一个假设,但是这个清单是一个底座,他只要抓住这个清单的成本一层一层往上推,就能把所有其他冗余都剔除掉,比如有了这个清单后,剩下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就好了。
像组装火箭的信息怎么知道,他只需要找到像汤姆·米勒这样会造火箭的工程师就行了,他从工程师这里购买信息,雇用汤姆·米勒的钱是那个清单的额外费用,但是这就比雇俄罗斯的导弹制造工厂帮他制造导弹要便宜得多。同样的道理,各个零件的信息也是用这个方法购买来的,一层一层地往原来的清单上加成本,把所有不必要的都切掉,最后的东西一定比原来的清单价格贵得多,但是也一定比直接从外部购买成品要便宜得多,这样一来,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就出现了。
再比如他做特斯拉,电动车的瓶颈就是电池,市面上能提供这样电池的厂商通常是日本的松下,好,现在列个清单,把电池的原材料价格列出来,假如这些原材料直接从英国的材料市场上买进是多少钱,把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加起来算一个基础价格,然后一层一层往上推,最后做出来的电池就比松下的电池价格便宜了20%多。你看,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从这个本质一层一层往上推是第一性原理的关键。其实这种思考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前面我们举的是商业制造上的例子。
在做战略的时候思考事物的本质其实也能起到关键作用,比如马斯克为啥要做火箭呢?从长远来看,地球的资源迟早是要用完的,因为太阳也迟早是要枯竭的,尽管这是N年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它是一个铁定事实,好,抓住这个事实往上推,我们人类只有成为一个跨星系生存的物种才能保证我们的基因永远生存下去,以后地球待不了去其他星球就好了。
虽然要找到和地球有一样生态系统的星球很难,但是找到有相似性的很容易,在我们太阳系就有一个,就是火星,所以如果咱们能在火星上安顿下来,那去其他的星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那为什么现在没人干这个事情呢?不知道,反正既然没人干,那我干好了。你看,他通过不断地问自己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来找方向,比如什么技术人类长久以来都没有实质性的革新?人类生存面临的最根本的威胁是什么?哪种生活方式是未来一定会实现的?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自己都会有坚定的信心。只要他按照第一性原理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还是所有人都认可的,那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他聚集,这个方法用文学一点的说法就是,当一艘船没有方向的时候,所有的风都是逆风,一旦有了方向,你就能选择顺风了。这就是第一性原理在做战略时候的运用。
简单来说,就是凡事先想想这个事情的本质,从本质出发,一点一点地往回推,不要和周围常见的事物做比较,不要被既定的思维框架给束缚,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绑架,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就像在充满迷雾的海上航行,你要死死地盯着远方隐隐约约的灯塔,只有这样你才能不跑偏,少走弯路,在自己的领域做出颠覆性的创新。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在这本埃隆·马斯克的自传中,我们分析了马斯克的童年经历,那段经历给了他后来工作的动力。还分析了他学习的方式和颠覆一个产业的三个步骤,他学习的方式主要是看书和问人,通过融入圈子来慢慢了解一个全新的行业。他颠覆一个产业的步骤通常是先了解架构,再拆解优化,最后进行全新的组装。我们还解释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第一性原理,论证了透过事物看本质,凡事从本源出发一层一层往上推的各种好处。总的来说,这个世界有钱人很多,但不是每个有钱人都能把钱花得像他这么犀利、这么有价值。有一次一位记者就问马斯克,你到底对你做的事是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呢?马斯克说,别和我说什么乐观还是悲观,我只想把事做成。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